2016年秋季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学期8.1、认识平均数教案12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小学数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八、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平均数”的意义,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玩过篮球吗?谁有投中篮球的经验。

(学生畅所欲言,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你们看这些同学在做什么?(课件显示:一些孩子投球的情景)是的,这些同学正在举行一场激烈的投球比赛。

比赛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观察这张表示投球情况的统计表。

(课件显示:人数不同的投球情况统计表。

如下:某班一组、二组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二)合作学习,自主构建1、提问:读图,你知道了什么?假设你是裁判,你认为哪组成绩好?是怎么判断的?2、教师说明: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比较,老师将统计表中的数据制成了统计图。

3、学生活动: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将自己的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动手操作:理解用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比较两组成绩的好坏。

学生到前面移动磁力扣(磁力扣代表小球),表示出各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如图所示)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移动“小球”,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表示出各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让学生直观感受第一组整体投球水平比第二组整体投球水平好,用平均每人投中个数比较哪组成绩好是公平的。

5.总结并揭示平均数概念总结方法:同学们看这位同学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投得多的给投得少的一些后,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

从图上很容易看出第一组同学的整体投球水平比第二组好一些,所以第一组成绩好。

当两组人数不相同时,我们用“求总和”的方法是不公平的,用平均每人投中个数比较是公平合理的。

揭示概念:实际上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7就是8、7、6、7这组数的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9)

三、
巩固练习1、判断
(1)向阳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
款,平均每人捐款5元。

那么,全校每
个同学一定都捐了5元。

()
(2)三年级一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20
厘米,三年级一班可能有身高超过160
厘米的同学。

()
2、小小”冷饮店一个星期售出饮料的情
况如下表:
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
售出量
(箱)
28 14 16 18 17 22 25
平均每天售出多少箱饮料?
3、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
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
会不会有危险?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解决了这么多实际问题,希望同学
们带着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
各种问题
五、布置作业完成84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第一组:(8+7+6+7)÷4 第二组(9+8+5+3+5)÷5
=28÷4 =30÷5
=7个 =6个
平均数介于这组数据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认识|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认识|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认识|冀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前谈话:师:为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我校的学生自发组成环保小组,利用周末去收集饮料瓶。

请看,这是其中两个小组收集的瓶子数量。

师: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第一组收集的总数是多少?第二组收集的总数是多少?(把总数写在题板上52..48)师:哪个组的成绩好呢?生:第一组成绩好。

师:老师宣布第一组获胜。

师:老师怎么发现有的同学不太服气啊,一直在撇嘴,说说你的理由。

人数就是不同的情况下,那该比什么才能公平呢?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你说的真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一、情境导入,讲解例11.联系生活,情景激趣师:我们先来看第一组收集的瓶子数量,老师把它绘制成了象形统计图。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教学例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师: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

师:那你们怎样才能使他们变成一样多呢?看来大家有了一定的想法,用你的学具试一试,或者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认识平均数

认识平均数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两个篮球,希沃5课件教学过程:一、美好导入孩子们,今天朱老师来到这里,想跟大家来研究有关平均数的知识。

(出示课题)要想研究它,首先得认识它,是不是要先弄清楚(出示预学目标)1、什么叫平均数?2、平均数有什么用?3、怎样计算平均数?以上三个问题,我想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肯定能得到解决。

二、美好预学并完成美好知识梳理同学们都提前预习过书本了吧?那老师下发的知识梳理卡能完成吗?生:不能。

师:对哦,咱们还没有收集到重要的数据信息,无法进行下面的研究呢?那我们现在开始采集信息吧。

首先,任命一二组为战神队,三四组为战狼队。

你们每队派出三名代表上来拍球,每人限时5秒,哪队拍的总数多就是那队赢。

谁上来呢?一、二、三上来;战狼队你,你还有你。

另外,再派你来给对方数数,老师负责记时,其他同学负责监督,不能数多了,也不能数少了。

准备好了吗?Ready?go!战神队:几个?战狼队呢?几个?2号选手,准备,开始!停,快记录下来,战神队几个?战狼队几个?三号选手准备,开始!战狼队拍得几个?战神队拍得几个?行,所有的同学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鼓励的掌声送给我们自己!现在,有了数据,可以开展下面的研究了。

咱们可以小组讨论后完成,等下再分组汇报,老师拭目以待,那一组研究的速度最快,成果最丰富!三、展示交流1、那经过刚才激烈的比赛,你们计算出来的战狼队的总成绩是多少?战神队的总成绩是多少?谁赢了?祝贺的掌声送给……队。

2、感受到你们成功的喜悦,朱老师想参加……队一起比一比,行不行呢?请你来帮我计时,请全班同学帮我数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 | 冀教版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教材:《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2.教具:课件、平均数麻将牌(黑白相间的2-40数字麻将牌各两副)。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1.教师用平均数麻将牌展示以下麻将牌的数量:8, 12, 14, 18, 22。

2.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前,将所有麻将牌都取出来,再将它们平均分成2堆。

3.教师让学生观察两堆麻将牌数量的差异,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出这些麻将牌的平均数。

4.教师解释平均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求解方法。

2. 讲解新概念
1.教师用教材P67页的例1,讲解平均数的求解步骤。

2.教师用教材P67页的例2,讲解两种不同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3. 训练新技能
1.教师用教材P68页的练习1,让学生尝试求解各小题的平均数。

2.教师用教材P68页的练习2,让学生尝试求解各小题的平均数,并检查答案。

3.教师用教材P68页的练习3,让学生尝试在题目中填写适当的数字,并检查
答案。

4. 拓展运用
1.教师用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如求班里同学的月考成绩平均分数等。

2.教师布置课后练习,并作为下一节课程的复习内容。

教学总结
1.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2.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1)

认识平均数教学内容:冀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在一组数据整体水平上的代表性。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今天老师来到我们北新街小学啊,感觉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特别好,学生们的精神面貌也很好,尤其是咱们班同学,虽然是下午第二节课了,但你们一个个看起来精神抖擞,特别好!我特别想认识认识你们,谁愿意介绍介绍自己?一、谈话引入师:刚才课前那几个自我介绍的同学表现得很落落大方,声音也很好听,老师想送你们点小礼物。

(随机给每人几支铅笔)告诉大家你得到了几支?生汇报师:你们有什么想法?(不公平)那大家觉得呢?怎么样才能让这5位同学获得的铅笔一样多呢? (这种方法就是把多的匀给少的,数学上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师:现在他们每人有3支铅笔,公平了吧。

这个3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

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平均数。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生:喜欢。

师:我们学校的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是篮球社团的同学们正在举行一场激烈的投球比赛。

大家想知道他们的投球成绩吗?生:想!二、新知教学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大家仔细观察,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你认为哪组成绩好?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呢?(独立思考)2、尝试比较,交流方法师:谁来说说,哪个组的成绩好?生:我认为二组的成绩好。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二组的成绩加起来是30,一组的成绩加起来是28,所以二组的成绩好。

师:也就是比较每组投球的总数,大家同意吗?生:不同意。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一组有4个人,二组有5个人。

这样不公平。

师: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你们和他的想法一样吗?生:一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认识平均数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统计量,《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所得的商。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年龄等等。

学生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经历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会用统计表表示统计结果,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信息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认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方法:探索法、练习法教具准备:乒乓球、盒子教学过程:一、谈话引课:同学们喜欢玩乒乓球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乒乓球,并拿出准备好的杯子和里面的乒乓球。

利用学生学生平时喜欢玩的乒乓球开始引入到新课中去。

二、新授(一)体会平均数1、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每个杯子中有几个乒乓球。

师板书出每个杯子中的乒乓球的数量。

2、提问:要使每个杯子里的乒乓球同样多,可以怎样做?让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见:把这些乒乓球集中在一起是12个,把12个平均放到4个杯子里,就是12除以4,得到每个杯子里放3个。

3、教师按照大家同意的方法和计算结果,完成操作。

并说明:每个杯子里平均放3个,这个“3”叫做平均数。

目的:利用学生“同样多”的操作经验,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的方法和平均数的意义。

4、板书课题:认识平均数(二)认识平均数1、过渡:以前我们学到过哪些数?学生回忆并汇报:整数、小数、分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1 认识平均数认识|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1 认识平均数认识|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1 认识平均数认识|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认识平均数的概念及意义。

2.学生学会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

3.学生学会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

二、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2.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3.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1.学生听懂并理解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2.学生会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

四、教学环节1. 导入(5分钟)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水果,让学生说出看到的每种水果的数量,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算出这些水果总共的数量。

引导学生想到以前学的个数平均数。

2. 认识平均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如:某班同学期中考试语数外三科的成绩,同学们运动会小组的跳远成绩,让学生讨论出这些数据的共同特点,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3. 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15分钟)引导学生如何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

让学生计算几组数据的平均数,例如:小鸟科技有限公司的7名职员每月的收入分别是1000元、1500元、1700元、900元、1200元、1300元、1500元,请问这7名职员的平均工资是多少?4. 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20分钟)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让学生观察若干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如:某班学生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期中考试成绩,三组数据分别为:64、58、75;90、76、86;79、85、90。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法求出每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进行比较。

5. 练习(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自己练习计算每组数据的平均数,以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

6. 巩固和拓展(10分钟)最后,让学生自己布置一组数据,在班内互相出题计算平均数,并学生自己出题求平均数。

五、教学后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利用观察比较法和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出平均数,并通过练习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平均数|冀教版课程设计思路讲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平均数|冀教版课程设计思路讲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平均数|冀教版(17)-课程设计思路讲解数学是一种基础学科,也是一个实用的技能。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能够应用和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科学、有效、有趣的课程。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进行详细的讲解。

该教案讲授的是平均数的概念,旨在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认识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3.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1.教学内容1.1.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1.2.求平均数的步骤和方法1.3.平均数的实际应用2.重点难点2.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2.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3.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讲授、实例演练、辅助教学软件等。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采用趣味游戏、数学竞赛等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有趣的问答、开场白或简单的举例,让学生先来了解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作用。

2.讲授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本质是什么。

3.演示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求解方法,学生可以和老师一起完成简单的求平均数的题目。

4.辅导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让学生独立掌握平均数的求解方法。

5.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并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6.课堂总结通过对学生练习的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等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量化评定,也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估。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课时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课时认识平均数

8.1 认识平均数⏹教学内容教材第85、86页认识平均数⏹教学提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平均数,教材设置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就是一样多,设置了移动笔筒里的铅笔数量来理解“移多补少,达到同样多”这一数学活动。

活动二,教材通过“比较哪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的成绩好”来学习平均数;活动三,通过“计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来学习如何利用统计表计算平均数。

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理解“总数量”、“总份数”与“平均数”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会计算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数”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学习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笔筒5个、铅笔15支、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铅笔若干支⏹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操作中体验“同样多”,引出平均数(课件出示笔筒图)师: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一样多,可以怎样做?每个笔筒放几支?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想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见。

(预设)生1:把5个笔筒中的铅笔集中在一起是15支,3×5=15,所以平均每个笔筒放3支,就同样多了。

教师按上述方法完成操作。

生2:要想让每个笔筒里的铅笔的枝数同样多,可以尝试着把笔筒里多的笔放到少笔筒里,匀乎一下,最后发现,每个笔筒里放3枝时同样多。

师:每个笔筒平均放3支,这样每个笔筒里的铅笔数量就同样多了,这个数量3,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平均数。

(板书:认识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移多补少”活动体验“同样多”,在操作中将这些枯燥的数学语言,用活动来体现,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也加深了对枯燥数学概念“平均数”的理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平均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平均数|冀教版

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冀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尺子、圆规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如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

2.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如何表示数据的多少,那么你们知道表示数据平均多少的方法吗?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平均数的含义,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求法掌握情况。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如何计算平均价格等。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找到的实际应用例子。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板书设计:平均数1. 含义:表示数据平均多少的数。

2. 求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作业设计:1. 练习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平均数的应用,如计算家庭成员的平均身高等。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意义,能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统计图表和大量的数据的分析,使同学们自己总结众数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统计知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众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众数的意义,能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

增强统计知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认识众数。

出示课本例题的统计表。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回答;
①可以知道每个同学的体重。

②可以知道最重的是56千克,最轻的是29千克。

③还可以算出这个班同学的平均体重。

这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出这个班同学的平均体重。

④这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是38千克,一共6人。

(如果学生不能注意这个问题,可以由老师进行引导)
(2)揭示众数的意义。

师: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板书:众数
师:38是这组数的众数。

(3)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

①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表示什么?
②众数是多少?表示什么?
③你怎么区别众数和平均数?
(4)找出下列各组数据的众数。

①4、8、4、4、6、4、4、5
②0、1、0、0、1、2、0、0、2
③0.2、0.3、0.3、0.4、0.3、0.3、0.5
2.整理数据。

(1)出示表格。

(2)学生根据原始数据填表。

(3)说一说体重在哪个范围的人数最多?和众数所在的范围一致吗?
3.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整理以后的数据。

(1)让学生利用课本提供的统计图,将数据用直条表示出来。

(2)展示学生画统计图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中的“练一练”。

1.第1题。

(1)读懂统计表,回答题中问题。

(2)与同学交流。

2.第2题。

(1)学生提出问题,并与同学交流。

(2)独立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三、实践活动
1. 测量全班同学的体重,把结果填到自制的记录表中。

2. 完成课本第102页的“数学冲浪”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