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目标: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使学生明确唾液淀粉酶能使部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
教学重点、难点:1、收集唾液。
2、馒头块大小的选择。
3、实验过程中温度的控制,时间的控制。
设计思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馒头在口腔中越嚼越甜,这是为什么?探究引导,做出假设馒头在口腔中越嚼越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
指导探究,得出结论馒头在口腔中越嚼越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
创新之处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纯由教师讲解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教学模式,采取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对实验现象提出大胆的怀疑,动手实验,得出真实得论。
学生在该活动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有失误的,反思失误的原因,成功的总结成功的体验。
关键是要明白细嚼慢咽的原因,形成一个健康的理念地位和作用该探究活动只解决了消化这一复杂过程的开始部分,让学生开始接触化学性消化,为后面的脂肪、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作铺垫。
作业设计在上述实验的过程中,把A、B馒头小块切成碎片,这是模拟____的过程;对溶液充分进行搅拌相当于口腔中的____的过程。
把四支试管同时放入到37℃的温水中,这是模拟____中温度环境。
把1号试管从37 ℃的温水中取出,滴两滴碘液并摇匀,试管中溶液的颜色____,说明1号试管中______;把2号试管从37 ℃的温水中取出,滴入两滴碘液并摇匀,试管中溶液的颜色_____,说明2号试管中_____。
将这两支试管作对比,说明馒头的淀粉必须在有_____条件下才会转变为其他物质。
馒头在口腔变化的实验作文
馒头在口腔变化的实验作文
清晨阳光洒在桌上,我随手拿了个热乎乎的馒头,想试试看它在嘴里会变成啥样。
这馒头还挺有分量的,咬一口下去,外硬内软,口感真不错。
然后嘴巴里就开始冒水,跟馒头里的淀粉搅和在一起,好像有啥变化似的。
我嚼啊嚼,馒头就变得越来越软,有点像那种细腻的粉末。
而且,我感觉到一种甜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还挺有意思的。
嚼到后来,馒头和口水混在一起,成了糊糊的一团。
我咽了下去,感觉它顺着喉咙滑进了肚子里。
我猜啊,在肚子里肯定还有更厉害的“家伙”等着它,把它变成身体需要的营养。
这小实验让我发现,原来吃东西不只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
食物在嘴里就开始变魔术了,给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这真是一次有趣的体验!。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课题: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授课教师:刘从军【学习目标】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概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学习重难点】
重点:概述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探究过程】
一、提出问题:馒头的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呢?
二、做出假设:
三、制定计划:
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
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切碎;C 块不做处理。
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再在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
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四、实施计划:
预测实验:1号;实验现象:1号; 2号; 2号;
3号。
3号。
五、得出结论:。
六、表达交流:
【课后反思】。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作文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作文
当馒头刚放到嘴里,哎呦,那种软软的感觉真的就像是踩在春
天的草地上一样舒服,嘴巴一下子就兴奋了起来。
嚼着嚼着,馒头就碎成了小颗粒,每一颗都带着那种麦子的香味,就像是小时候在老家麦田里奔跑的味道,让人怀念。
这些颗粒
在嘴里跳来跳去,和口水混在一起,口感真的绝了,既有嚼劲又软
绵绵的。
味蕾们也都活跃了起来,抢着感受这馒头的味道。
甜甜的,淡
淡的,就像是早上太阳照在脸上那种感觉,温暖得恰到好处;又带
着点咸味,就像是海边吹来的风,清清爽爽的。
这些味道混在一起,就像是吃了一顿大餐,丰富得让人停不下来。
嚼着嚼着,馒头就开始变暖了,就像是抱着一个热水袋,暖暖的,让人心里也暖洋洋的。
这感觉真的就像是回到了家,那种熟悉
和亲切,真的让人心里暖暖的。
馒头不仅仅是个吃的,它还带着家
的味道,让人想起了那些美好的时光。
最后,馒头就变成了糊糊,感觉它已经和嘴巴融为一体了。
这
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就像是和最好的朋友拥抱在一起,那种默契和亲近,真的让人心里暖暖的。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结论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结论在我们的生活中,馒头可真是个常客。
无论是早上蒸一锅,还是晚上来个清汤馒头,馒头总能带给我们温暖和满足感。
但是,今天咱们要聊的可不是馒头的美味,而是它在口腔中发生的神奇变化。
大家可能好奇,馒头怎么还能变?当馒头进入嘴里,经过一系列的咀嚼和唾液的“助攻”,它的形态和性质可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哦。
想象一下,当你刚咬下第一口,馒头的柔软在舌尖上轻轻绽放,简直就像云朵一样,舒服得不行。
然后,随着你的牙齿慢慢地把它咬碎,馒头的水分开始释放。
哎呀,那种感觉就像小河流淌,一股股的湿润在口腔中扩散。
唾液立马派上用场,开始和馒头的淀粉进行一场热火朝天的“亲密接触”。
咱们的嘴巴可真是个大舞台,唾液里的淀粉酶开始工作,把那些淀粉一口口地变成糖,简直就是转瞬即逝的美味变换。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神奇的变脸,馒头在口腔中不是静静地待着,而是积极参与,变得越来越粘稠,越来越细腻。
你有没有发现,慢慢咀嚼时,馒头的口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起初是那种蓬松柔软的触感,后来却变得顺滑细腻,像丝绸一般滑过舌头。
这样的变化,真是让人感慨,没想到一块小小的馒头居然能在嘴里跳出这么多花样。
当我们越嚼越细,唾液的味道和温度也在悄悄变化。
逐渐地,馒头与唾液混合成一种粘稠的糊状物,形成了我们习惯称之为“咀嚼物”的东西。
这个“咀嚼物”可真是个厉害角色,既好吞下去,又能保证我们的消化系统获得最佳的“养分保障”。
没错,口腔的每一次活动都是为了准备好下一个“任务”,就是将这个美味的混合物顺利地送入胃里。
再说说味觉的变化。
刚开始的时候,馒头的原味可能有点单调,但是随着唾液的作用,它的味道渐渐释放出来。
每一口都带着那种温暖的感觉,就像妈妈的怀抱,让人忍不住想多来几口。
咀嚼的过程就像是在参加一个美味的派对,舌头在舞动,味蕾在欢呼,简直是让人陶醉。
除了味觉,口腔中的气氛也是相当重要。
馒头的香气在口腔中弥漫开来,就像一阵温柔的风,轻轻拂过心头。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动实验陈说之巴公井开创作一、问题的提出: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动?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沛混合.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馒头变甜应该是成份中糖类发生变动.馒头的主要成份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37℃的知识.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三支试管,两个对比实验.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比组.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酿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动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如果酿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 (二)实验变量的控制两个对比实验.一个对比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比组试管加入2ml清水.另一个对比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比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置,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而且不震荡试管.(三)实验方案实验资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年夜)试管(三支)烧杯(三个)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1.取新鲜的馒头, 切成年夜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 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置.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之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置: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并震荡试管;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注入2ml清水并震荡试管;将C馒头放入(3)号试管,不震荡.将三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4.5-10分钟后,取出这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动. 四:实施计划按确定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可见,(1)号试管中没有酿成蓝色;(2)号试管酿成蓝色;(3)号试管中的馒头块部份酿成蓝色.五、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分析实验现象,(1)号试管中滴入碘液后,没有酿成蓝色,说明试管中已经没有淀粉,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了,麦芽糖没有遇碘变蓝的特性,所以滴入碘液后不变蓝.(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和馒头碎屑,水没有消化淀粉的作用,因此,滴入碘液后,馒头碎屑中淀粉遇碘酿成蓝色.(3)号试管中只有部份酿成蓝色,说明馒头与唾液的接触不充沛,只有部份淀粉被分解. 由此,得出结论:说明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因为上述活动模拟了消化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1)号试管中的馒头接触到了足量的唾液,并被消化.。
馒头在口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了解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对馒头成分的影响,特别是淀粉的消化过程。
二、实验原理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在口腔中通过唾液淀粉酶的作用,被分解成麦芽糖,从而使馒头具有甜味。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与唾液充分混合,加速淀粉的消化。
三、实验材料1. 新鲜馒头一块2. 唾液3. 试管3支4. 碘液5. 清水6. 温度计7. 烧杯8. 量筒9. 试管夹10. 试管刷四、实验步骤1. 将新鲜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
2. 将A块馒头用手细细弄碎,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
3. 将B块馒头不进行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
4. 将C块馒头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唾液,模拟口腔中唾液的作用。
5. 将A块、B块和C块馒头分别放入三个试管中,编号为(1)、(2)、(3)。
6. 在试管(1)中加入2毫升唾液,模拟口腔中唾液的作用;在试管(2)中加入2毫升清水,作为对照组;在试管(3)中加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搅拌,模拟口腔中唾液的作用但不充分混合。
7. 将三个试管放入37℃的水浴中,保持恒温5-10分钟。
8. 取出三个试管,向每个试管中加入2滴碘液。
9. 观察并记录三个试管中馒头的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1. 试管(1)中的馒头没有变蓝,说明淀粉已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与碘液反应后不呈现蓝色。
2. 试管(2)中的馒头变蓝,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与碘液反应后呈现蓝色。
3. 试管(3)中的馒头部分变蓝,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有限,未完全分解淀粉。
六、实验分析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密切相关。
2.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与唾液充分混合,加速淀粉的消化。
3. 唾液淀粉酶是淀粉消化过程中的关键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使馒头具有甜味。
七、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模拟口腔中的条件,探究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
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ppt课件
唾液
搅拌
不搅拌
保温
滴碘液
唾液 搅拌
变蓝
变蓝
变蓝
8
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小组展示并汇报 实验结果
9
对照组
唾液组
舌头组
牙齿组
10
馒头变甜与舌的搅拌、牙 的咀嚼以及唾液的分泌都 有关系
原理: 淀粉 (不甜)
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
(甜)
11
谢谢大家!
12
7
实施计划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第六步 第七步
操作
1号试管 (对照组)
加入材料:馒头块或屑 加入材料:唾液或清水 处理:搅拌或不搅拌
保温5-10分钟 加碘液(2滴) 实验结果预测 真实结果记录
馒头屑 唾液 搅拌
不变蓝
唾液组
2号试管 (实验组)
舌头组 牙齿组
馒头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馒头屑 馒头块
清水
1、实验中用 切碎馒头块 来模拟牙齿咀嚼; 用 玻璃棒搅拌 方法模拟舌的搅拌。 2、实验中取唾液的方法是:
用清水漱口,含一小口矿泉水,想自己最想吃的 食物,大约二分钟后,轻轻吐在小烧杯里,备用
3、实验中将试管放在37℃温水中的原因:
模拟人体口腔温度
6
实验的步骤:
(预处理:1、将馒头切成大小相同块状,根据自己实验需要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1
大变小 干变湿
大家在慢慢 咀嚼过程中 发现了什么 变化吗?
哇!馒头越 来越甜了
2
馒头为什么越变越甜呢?
淀粉
没有
3
提出问题:馒头变甜可能与口腔 中哪些因素有关呢?
4
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在新课标中地位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在新课标中地位馒头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主食,其营养成分丰富,口感各异。
然而,你是否想过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以及实验在新课标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在我们的口腔中,馒头经过牙齿的咀嚼和磨碎,变成了细小的颗粒。
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对食物进行了物理性消化,使得食物变得更易于消化吸收。
与此同时,口腔中的唾液腺分泌唾液,其中的唾液淀粉酶开始对馒头中的淀粉进行分解,转化为麦芽糖。
这个过程被称为化学性消化。
接下来,舌头发挥重要作用,将咀嚼好的馒头颗粒与唾液充分搅拌,使得麦芽糖和馒头中的其他营养成分更好地溶解在唾液中。
舌头还将食物推向食管,开始下一阶段的消化过程。
食管将馒头颗粒运输到胃中,胃酸和酶开始对馒头中的蛋白质进行分解。
随后,食物进入肠道,胰腺和肠液中的消化酶对麦芽糖进行进一步分解,转化为葡萄糖。
这个过程使得馒头中的营养成分得以充分吸收。
在新课标中,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具有重要地位。
它有助于学生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基本概念。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观察和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实际上,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具有很强的实践与应用价值。
了解馒头消化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摄取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为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此外,这一实验还可以推广到其他食物的消化过程,为我们日常饮食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揭示了食物消化的奥秘,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人体消化系统。
通过新课标中的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探究实验馒头(白米饭)在口腔中的变化(周)
淀粉遇碘变蓝, 麦芽糖遇碘不变 色
淀粉
试 管 ① ② ③ 浆糊或馒 头2毫升 浆糊 浆糊 馒头块
唾液
处理
麦芽糖
加入物质 2毫升 唾液 清水 唾液
温度 试 现象 剂 不变蓝 搅拌 置于 碘 变蓝 37℃ 液 搅拌 温水 变蓝 不搅拌 中
结论: 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及牙齿的咀嚼和舌
的搅拌的作用都有关系
各加2滴碘液摇匀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作用都有关系淀粉淀粉唾液唾液麦芽糖麦芽糖牙齿咀嚼舌的搅拌
探 究 实验
问题:1、白米饭有味吗?细细咀嚼后有味吗?
细细嚼嚼,仔细体会白米饭在口腔中的变化
白米饭没有味,细细咀嚼后有甜味 2、大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如何鉴定?
3.制定并实 施计划
浆糊2毫升 唾液2毫升 搅拌混合。
浆糊2毫升 清水2毫升 搅拌混合Leabharlann 馒头块 唾液2毫升 搅拌。
本实验有几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探 究什么?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 试管为什么要放入37 ℃左右的温水中?放入37℃左右 酶起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是37 ℃
的温水中1020分钟
各加2滴碘液,摇匀 牙齿咀嚼 舌的搅拌
阅读P27提示部分并回答 ⑴影响淀粉在口腔内分解的因素是什么? ⑵是否要设计对照实验,有的只探究牙的 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消化, 有的则探究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共 同作用。 ⑶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无甜味?遇 碘后如何变化?消化后的甜味物质遇碘会 变蓝吗?
⑷如何在体外模拟口腔的各种作用?
大米主要含淀粉,淀粉没有甜味。淀粉遇碘变蓝。
3、食物进入口腔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牙齿、舌 头、唾液各有什么作用?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李雯1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否淀粉发生了变化?同样情况下,温度不同效果是否相同?唾液也能消化蛋白质吗?唾液量的多少能否影响淀粉的消化?如果直接将等量的干淀粉加入水中代替用淀粉作成的馒头效果如何?若同效,将淀粉制成馒头有何意义?如改变方案一中的实验顺序:先加碘,再加唾液结果如何?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可以设计这样几套实验探究方案:(1)馒头碎屑、馒头块与清水、唾液在适宜温度下的实验。
(2)馒头屑碎与唾液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验。
(3)唾液量的多少能否影响淀粉的消化。
(4)干淀粉能否代替馒头碎屑。
(5)改变方案一中的实验顺序:先加碘,再加唾液。
2探究方案2.1方案一馒头碎屑、馒头块与清水、唾液在适宜温度下的实验。
2.1.1探究器材量筒、小烧杯、保温大烧杯、试管、试管架、玻璃棒、小刀、镊子、馒头、稀碘液、清水等。
2.1.2探究过程(1)取1个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 3小块。
将A、B两块馒头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C馒头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
约2 min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 ml唾液并充分搅拌;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中,注入2 ml清水并充分搅拌;将C馒头块放入3号试管中,注入2 ml唾液不进行搅拌。
再将1、2、3号试管一起放入37 ℃左右的温水中水浴加热。
(4)大约10 min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
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入表1中。
2.1.3探究结果及分析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1号试管与2号试管对照,探究了唾液的作用:淀粉需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才能分解;1号试管与3号试管对照,探究了牙齿和舌的作用:馒头块与唾液没有充分混合,影响唾液发挥作用,淀粉不易消化分解。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ppt
馒头的密度和硬度会影响其在口腔中的变化。
密度较高的馒头通常比较硬,需要更强的咀嚼力才能咬碎。在口腔中,硬馒头会与牙齿产生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软馒头则更容易变形。
详细描述
总结词
总结词
馒头的表面质地会影响其在口腔中的变化。
详细描述
馒头的表面质地决定了它与舌头和口腔其他部位的摩擦力。表面粗糙的馒头会增加与口腔的摩擦,而表面光滑的馒头则会减少摩擦。此外,馒头的口感也与其表面质地密切相关。
馒头中含有一定的水分,这些水分在口腔中与热和消化酶接触后开始蒸发和分解。水分的蒸发能够带走一部分热量,使口腔温度降低,同时也有助于软化馒头的质地,使其更容易咀嚼和吞咽。
在口腔中,水分通过蒸发作用逐渐减少,同时馒头的质地也逐渐变得柔软。
03
CHAPTER
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01
02
03
咀嚼过程中,唾液更充分地渗入馒头中,有助于淀粉的分解。
味道方面,馒头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味道,但其与不同食材搭配时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味道,如与咸菜、肉等搭配时可以增加口感层次。
馒头的触觉感受主要来自于其温度和湿度。人们在品尝馒头时可以感受到其温度和湿度,这会影响人们对馒头的整体感受。
一般来说,温热的馒头会给人更加舒适的感觉,而过于干燥或过冷的馒头则会降低人们的食欲。
04
CHAPTER
馒头在口腔中的感官体验
馒头在口腔中的视觉感受主要来自于其形状、大小和颜色。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馒头的轮廓和表面质地,以及其是否具有发酵的孔洞。
馒头的颜色通常为白色或淡黄色,这与其制作时所用的面粉和发酵程度有关。
VS
馒头的味觉感受主要来自于其口感和味道。口感方面,馒头具有柔软、细腻的质地,入口即化,容易咀嚼。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现象和结论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现象和结论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果五、实验分析六、结论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食物在口腔中经过咀嚼和混合液体,形成软团状物质,称为食团。
食团经过舌头和口腔壁的摩擦作用,使得其中的淀粉酶开始分解淀粉质,并逐渐转化为糖类。
同时,唾液中的酶能够分解蛋白质,将其转化为氨基酸。
这些消化产物随着食团一起进入胃部继续消化。
三、实验步骤1.准备两块馒头。
2.先将一块馒头直接吞下去。
3.然后将另一块馒头放入口腔中,在口腔中反复咀嚼。
4.观察两块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情况。
四、实验结果1.直接吞下去的馒头在口腔中没有经过充分的咀嚼和混合,因此其表面干燥,呈现出原始的形状和颜色。
2.经过充分咀嚼的馒头在口腔中被混合成软团状物质,表面湿润,并且颜色变浅。
五、实验分析1.直接吞下去的馒头没有经过充分的咀嚼和混合,导致其中的淀粉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不能将淀粉质转化为糖类。
同时,唾液中的酶也无法将其中的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
这些未消化的食物会在胃部停留更长时间,并且需要更多的胃液来消化。
2.经过充分咀嚼和混合后的馒头形成软团状物质,表面湿润,并且颜色变浅。
这是因为其中的淀粉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将淀粉质转化为糖类。
同时唾液中的酶也能够将其中的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
这些消化产物随着食团一起进入胃部继续消化,降低了胃部消化的负担。
六、结论经过本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馒头在口腔中经过充分咀嚼和混合后,形成软团状物质,表面湿润,并且颜色变浅。
2.直接吞下去的馒头没有经过充分的咀嚼和混合,导致其中的淀粉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不能将淀粉质转化为糖类。
同时,唾液中的酶也无法将其中的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
这些未消化的食物会在胃部停留更长时间,并且需要更多的胃液来消化。
3.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对于整个消化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 学习目标: •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 2、说明在口腔内发生的消化作用。
• 体验: 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口腔中的馒头要经历牙 齿的咀嚼、石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混合。细细品 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 提示:可以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物理性 消化);可以探究唾液的作用(化学性消化); 既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又探究唾液的作 用(同时发•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 C3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切碎、 搅拌(模拟 );C快不做任何处理作 为一种 。 • 2、收集唾液的方法:用凉开水将口漱净, 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约1分钟后,用镊子取 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的小烧杯中。 •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 然后做如下处理: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结论
一、引言在人类饮食文化中,馒头作为一种传统的主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然而,很少有人关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馒头在咀嚼过程中发生的实验结论。
本文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结论,并深入了解这一过程对我们健康的影响。
二、馒头的口腔变化过程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实验结论明显受到了唾液的影响。
当我们品尝馒头时,口腔中的唾液开始分泌,使馒头逐渐软化。
经过咀嚼,馒头在口腔中慢慢变得更加细腻,直至成为能够被吞咽的状态。
这个变化过程不仅与唾液的分泌有关,同时也与口腔中的酶的作用息息相关。
三、实验结论对健康的影响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实验结论对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个过程能够促进消化,使得馒头中的养分更容易被身体吸收。
细腻的馒头能够减轻对胃肠道的负担,对于消化系统的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实验结论,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享用食物,保障健康。
四、总结回顾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实验结论,是一个关于食物消化和健康的重要议题。
通过深入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唾液和酶的作用,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保障健康。
在饮食中,我们应该留意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注重细嚼慢咽,以获得更好的健康效果。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正如这篇文章所探讨的,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实验结论对于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写手,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食物的细致享用,从而更好地保障自己的健康。
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也能够增加我们对食物的敬畏之心,更加珍惜每一次的进食体验。
六、结语通过本文的探究,我们深入了解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结论,并对其对健康的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食物在口腔中的细微变化,从而更好地保障健康。
希望读者在享用食物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加重视食物的口腔变化,以获得更好的健康效果。
毫无疑问,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实验结论对我们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除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之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其他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以及这些变化过程对健康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案例
选将营中学张婷
一、教材分析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一节实验探究课,是本章重要的实验。
通过馒头越嚼越甜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引题,探究牙齿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弄清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材在实验探究课的设计上,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尽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对这一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对科学探究实验操作过程,有了初步基础,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馒头变甜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关系。
知道唾液
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在探究实验活动
中的基本技能、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科学知识源于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品质和细嚼慢咽的良好习惯,
并强化安全意识。
四、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馒头变甜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关系。
知道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难点: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探究、交流。
六、课前准备
教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小刀、消毒棉絮、大小烧杯、试管、量筒、碘液、胶头滴管、玻璃棒、温度计、开水、清水等)和实验报告表。
学生:预习及搜集相关信息。
七、教学过程
(一)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师:每个学生取一块馒头细细品尝,会觉得怎样?
生:有甜味。
师:馒头在口腔中变甜,是否淀粉发生了变化?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还是与唾液作用有关?
生:思考
(二)学生进行设计与交流。
师:下面请把书翻到P27,我们一起来看探究实验。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些知识,请同学们看提示的内容,我想从中一定会对你们每一组的实验设计有所启示的。
生:认真学习并分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
(三)学生自主地选取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实验。
生:进行分组实验。
1、小组同学参考书上的实验设计,用了3支相同试管分别放入:
A试管:切碎的馒头、2ml唾液、玻棒进行搅拌
B试管:切碎的馒头、2ml清水、玻棒进行搅拌
C试管:没有切碎的馒头、2ml唾液、不搅拌
A、B、C三支试管放入37℃水浴中加热10分钟,滴加
碘液,摇匀观察。
2、有一组同学,增设了一组实验。
D试管:与A试管一样,但放入了100℃的水浴中加热,旨在探究在高温下唾液是否会产生作用?
(四)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和分析。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实验结果。
生1:我们通过试管A、B、C的比较得到以下结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是与唾液的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
生2:我们通过A、D试管实验比较得出:100℃的高温下唾液不会产生作用。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除了我们所探究的条件外,其他条件必须一致。
我们的探究实验应注意什么?
生:做探究实验时,要注意科学的严谨性。
师:我们所做的两两对照的实验还要注意什么?
生:除了所要探究的因素外,其他条件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
(五)总结,使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师:今天的探究实验我们都表现得不错,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什么?
生:细嚼慢咽!
八、滴加碘液,记录实验结果
九、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试管(1):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消化成了麦芽糖,所以遇碘不变蓝。
试管(2):是试管(1)的对照实验。
试管(3):因为没有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所以只有部分淀粉被唾液消化了。
试管(4):是试管(1)的对照实验。
我得出的结论是: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口腔内分泌的唾液都有关。
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消化成了麦芽糖。
十、进一步探究
(1)实验装置在37℃左右水温中保持多久最好?
我经过试验得出:5到8分钟最好。
十一、课后反思:
本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生物的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素养的形成过程是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单纯听到动手动脑积极参与的过程。
在本探究实验中,教师没有机械套用固定的模式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诱导学生多问问题,建议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及发散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