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培优解决方案 寒假专题突破练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专题三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1840-1900) (1)

合集下载

周末培优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Word版含解析

周末培优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Word版含解析

一、台湾问题解决的历史必然性国家统一不单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大义之所在,更是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具有历史的必然性:1.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

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保证。

2.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

实现国家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3.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

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尤其是国民党主席等人士访问大陆,使台湾人民对大陆的了解逐渐增多。

4.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也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5.成功的实践。

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1992年6月,蒋纬国的初中老师谈家桢参加祖国大陆第一批科学家代表访问台湾。

蒋纬国向其赠送了钟控收音机及其题字的收音机盒。

收音机盒侧面镌刻:“我们的基本立场——出发点:海峡两边都自认为是中国人,我们的愿望——国家战略目标: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过好日子的机会!中国要受到全世界的尊敬!蒋纬国敬赠”。

他赠钟意在表达A .中华民族团结富强是两岸共同心声B .台湾的电子工业水平远远领先大陆C .铭记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D .坚决拥护大陆的“一国两制”方针阅读下图漫画,该漫画最能反映A.中国开创结伴不结盟的外交B.中国已经担负起大国的责任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遭受挫折D.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

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

”这段话现了新中国A.“另起炉灶”的外交特征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特征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1.【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海峡两边都自认为是中国人”“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过好日子的机会!中国要受到全世界的尊敬”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富强是两岸共同心声,故A正确;材料重点反映的是收音机上的题字,而非收音机本身,排除B;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项说法本身不正确。

高一历史假期试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假期试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假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A. 推行郡县制B. 统一度量衡C. 焚书坑儒D. 以上都是答案:D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设立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B.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C. 增加了社会流动性D. 以上都是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明朝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A. 郑和下西洋B. 永乐大典的编纂C. 张居正改革D. 太平天国运动答案:D4. 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的主要外部威胁是什么?A. 列强的侵略B. 内部的腐败C. 自然灾害频发D. 以上都是答案:A5.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A.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B.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C.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 国内经济危机答案:A6.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条约?A. 辛丑条约B. 马关条约C. 尼布楚条约D. 望厦条约答案:C7.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A. 国共两党的矛盾B.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C.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D. 以上都是答案:A8. 以下哪项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改造?A. 土地改革B. 手工业合作化C.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 文化大革命答案:D9. 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了哪项基本国策?A. 计划生育B. 科教兴国C. 一国两制D. 以上都是答案:D10.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A. 造纸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__。

答案:李渊2. 明朝的都城是______。

答案:北京3. 清朝的末代皇帝是______。

答案:溥仪4. 五四运动发生于______年。

答案:19195. 新中国成立于______年。

答案:1949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及其意义。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配套练习】必修一31 doc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配套练习】必修一31 doc

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1课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选择题1.(2010·山东泰安模拟)右图是为纪念历史上一部重要文献颁布30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币,这部重要文献是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体确立的标志。

这部重要文献是()A.英国的《大宪章》B.英国的《权利法案》C.法国的《人权宣言》D.美国的1787年宪法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标志”来考虑,《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模式。

因此选B项。

依据图片上的时间也可作出判断。

答案:B2.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这里“转折点”指的是()A.《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权力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解析: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使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到了议会,故B正确。

答案:B3.(2010·福建厦门质量检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2007年5月初访问美国时,白宫特意在7日晚为她举办了一场“白领结”级国宴。

这是布什总统第一次愿意在国宴中身穿燕尾服(如图)。

布什总统之所以如此尊重伊丽莎白二世,主要是由于()A.尊重女士是西方的基本礼仪B.英国女王和美国总统一样,都是国家行政首脑C.英国王室和美国政府关系一向密切D.英国女王是英国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解析:布什之所以尊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主要是由伊丽莎白二世的身份决定的,她是英国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A、C两项说法正确,但不是主要因素;B项的说法错误,英国女王没有实权,美国总统掌握国家实际行政大权。

答案:D4.(2010·安徽淮北)有人说:17世纪的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寒假作业】假期培优解决方案 寒假专题突破练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专题十三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寒假作业】假期培优解决方案 寒假专题突破练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专题十三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专题十三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发展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1)背景:二战使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实力显著削弱,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打破。

在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下,欧洲的政治家认识到,欧洲国家只有走联合之路,才能使欧洲得到稳定与发展。

(2)进程:1950年,提出舒曼计划;1951年,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____________;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______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统称欧洲共同体。

1975年,“欧洲议会”成立。

80年代之后,欧共体的政治联合进一步加强,共同防备合作也加快了步伐。

(3)主要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4)作用:欧共体的扩大,大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随之发生变化。

2.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1)原因:第一、日本政府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日本经济的恢复得到了______的大力扶植。

第三、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

第四、1956年~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日本政府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五、日本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

(2)表现:1956~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呈现出美、日、______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3.中国的振兴(1)1949~1956年,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奠定了________________的初步基础。

(2)1956~1966年,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挫折,但成绩很大。

(3)1966~1976年,十年“文革”,损失巨大。

(4)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____________,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提升专练 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提升专练 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提升专练一、选择题1.《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2.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

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

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3.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

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哉勿可及已。

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韪良翻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

”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4.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

李圭的言行表明(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C.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D.政府应倡导实业救国5.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

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 ) A.缓和德英关系 B.推广德语教育C.维护中国权益D.争取在华利益6.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

高一上册历史寒假练习题(带答案)

高一上册历史寒假练习题(带答案)

高一上册历史寒假练习题〔带答案〕【导语】“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

以下是xx为大家整理的高一上册历史寒假练习题,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xx 一直陪伴您。

1.以下对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A.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B.大、小宗的身份是一成不变的2.史载:“军国大计……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这一现象开始于( )3.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曾风行一时。

但该剧的片名却犯了一个历史性的错误。

你认为它所犯的错误是( )4.以下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素质相对较高②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④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一些西方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维护英国的正当贸易权利而战的。

这种观点( )A.掩盖了战争6.近代一外国驻华公使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局部〞,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哪次战争之后( )7.“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A.*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君和的观念深入人心8.以下图是北京大学为纪念一场爱国运动而发行的纪念章,这场运动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载入史册。

这场运动应当是指( )9.某导游要向游客介绍有关遵义会议的内容,你认为以下哪些内容他可以选择( )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纠正了“右〞倾时机主义错误③取消了博古等人的军事指挥权④是党的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0.以下句子皆选自毛泽东的诗词,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历史事件,如果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①“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④“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国庆一周年时写的)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①②④D.①③④②11.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12.“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优化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优化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1(人教版)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基础达标1.(2019·佛山第一次质检)当《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传回时,消息灵通的中国人群情激昂。

蒋介石日记载:“排日风潮,皆未稍息。

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之示威运动,可谓破天荒之壮举。

”此“壮举”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C.国民革命运动 D.国共合作答案:B2. 下列有关五四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B.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C.青年学生是运动的先锋D.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答案:A3. 中共一大确定的任务与目标包括( )①领导工人运动②打倒封建军阀③争取民族独立④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④ D.①②③④答案:C4.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中共“一大”召开 B.北伐战争开始C.国民党“一大”召开 D.中共“二大”召开答案:C5.(2019·新疆一模)1924—192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出现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彻底消灭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旧军阀B.国民党及其政权的性质未发生明显变化C.以赶走帝国主义和推翻国民政府为目标D.以国共合作开始,以“清党”“分共”告终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1924至1927年的革命指的是国民革命,国民革命的目标是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导致革命失败,故选D项。

答案:D6.(改编题)“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从垂暮老人到黄髫稚子,无不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张作霖’‘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

根据上述表述推断,该时期指的是( ) A.五四运动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C.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信息“张作霖”“工农兵联合起来”可知选B项。

答案:B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19-2020学年新突破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练习:第三单元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新突破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练习:第三单元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1.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在统一之初,北魏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是由于( )①鲜卑族贵族对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推行歧视政策②鲜卑族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③北魏藩镇割据不断发展,黄河流域战火连绵④南方政权不断北伐,威胁着北魏的统治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初,鲜卑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对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推行歧视政策,致使民族矛盾激化。

③④不符合史实,故选A项。

答案:A2.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解析: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靡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施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出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

所以答案选B项。

答案:B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 )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③重用汉族儒生④兴办太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北魏统一北方后,逐步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主要有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等。

答案:D4.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

此社会现象是( )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由“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知三长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社会现象,故本题选C。

【寒假作业】假期培优解决方案 寒假专题突破练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高一年级寒假课程学习效果验收考试

【寒假作业】假期培优解决方案 寒假专题突破练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高一年级寒假课程学习效果验收考试

高一年级寒假课程学习效果验收考试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和班级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2.“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反映了西周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是()A.嫡长子继承制B.神权色彩浓厚C.政治等级森严D.贵族拥有政治、经济特权3.两宋三百余年间,贡举登科者共有十一万多人,平均每次录取的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

更重要的是,唐代登科后,还要经过吏部身、言、书、判的考试,才能走上仕途,宋代士人及第即可释褐入官。

这对宋代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创新了人才选拔制度B.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参加考试C.扩大了统治基础D.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4.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清的上述观点()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C.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D.客观地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5.近代一位法国特使在他的《撕裂北京的那一年》中写道:“北直隶海湾(渤海湾)……挤满了各式小船,都在忙着搬运士兵……他们有的是哥萨克骑兵,有的是奥国兵,有的是德国兵,有的是英国的海军……他们是奉命来打仗的……”该材料记述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A.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B.甲午战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C.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D.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7.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一课 课时跟踪训练 人民版选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一课 课时跟踪训练 人民版选修3

[课时跟踪训练](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在19世纪下半期,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至20世纪初,世界已被基本瓜分完毕,但没有一个列强是知足的。

它们不“知足”的根本原因是 ( ) A.每一个国家都已装备起强大的陆军B.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特别贪婪C.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大的殖民地D.基督教徒们需要更广阔的传教地域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根本原因”,A、B、D三项都是直接的表面上的原因,根本原因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资本主义发展才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的内在动力。

答案:C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其最主要原因是( ) A.该地区的民族矛盾长期尖锐复杂B.有的国家推行地区霸权主义C.奥匈帝国在该地区不断进行扩张D.欧洲列强纷纷介入扩张自己的势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个备选项都是重要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问题已成了各种势力斗争的焦点。

它主要是由于巴尔干民族主义的发展和奥、俄的干涉造成的。

而在巴尔干问题日益变得尖锐突出的时候,德英意法各国又纷纷介入,直接参加争夺,从而使这一地区变成了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答案:D3.下列不符合19世纪晚期世界历史发展特点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世界连成一个整体B.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斗争激烈C.欧洲开始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D.英国调整与法、俄的关系,正式结成三国协约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19世纪晚期,A、B、C三项均属于这个时间段,而D 项中“正式结成三国协约”是在20世纪初的1907年,不符合题目的时间要求。

答案:D4.1896年德皇威廉二世说:“我们十年前开始实行殖民政策而未有舰队……我们现在有了大量的殖民属地……因为这些殖民属地与英国继续不断地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但是在各大洋上航行的挂着我们旗帜的大批商船,在130只英国巡洋舰的面前而我们只有4只来对抗的情形下,是十分不保险的。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同步习题:第四单元复习提升(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同步习题:第四单元复习提升(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单元复习提升易混易错练易错点1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把握不准1.(2020安徽马鞍山二中二练,)司马迁在《史记》中阐述了黄帝是秦汉以前历代帝王的共同祖先,并将匈奴、百越等共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

这种历史撰述()A.客观记录了历史事实B.符合当时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C.批判了新儒学的思想D.论证了宗法分封制度的合理性2.(2019广东汕头华侨中学月考,)羁縻政策源于秦汉时期,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

羁縻政策的实施()A.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C.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D.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3.(2019江苏东海二中月考,)由《礼记》中“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概括而来的“因俗而治”是我国历代王朝统治者统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方针。

清朝对此方针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实践中有所改变与发展,这种改变与发展最为典型的是()A.在西藏册封达赖和班禅B.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C.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D.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4.(2019河北大名一中月考,)以下关于中国古代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说法正确的是()A.秦朝平定岭南并置郡,标志着该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的管辖B.汉朝在中央设置礼部及鸿胪寺来管理少数民族事务C.唐朝的提督四夷馆是为管理少数民族事务而设置的机构D.元朝宣政院是加强对西藏、新疆地区管辖的中央官署易错点2对国际法下解决争端的机制掌握不准5.(2019江西临川二中月考,)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清政府开始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和他国之间的争端。

材料表明近代中国()A.通过运用国际法谈判维护了国家主权B.在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世界C.领事裁判权的丧失促进了外交近代化D.在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下转变了外交观念6.(2019天津河西一模,)“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的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寒假作业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专题十三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答案

寒假作业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专题十三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答案

专题十三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发展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1)背景:二战使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实力显著削弱,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打破。

在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下,欧洲的政治家认识到,欧洲国家只有走联合之路,才能使欧洲得到稳定与发展。

(2)进程:1950年,提出舒曼计划;1951年,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____________;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______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统称欧洲共同体。

1975年,“欧洲议会”成立。

80年代之后,欧共体的政治联合进一步加强,共同防备合作也加快了步伐。

(3)主要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4)作用:欧共体的扩大,大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随之发生变化。

2.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1)原因:第一、日本政府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日本经济的恢复得到了______的大力扶植。

第三、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

第四、1956年~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日本政府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五、日本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

(2)表现:1956~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呈现出美、日、______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3.中国的振兴(1)1949~1956年,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奠定了________________的初步基础。

(2)1956~1966年,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挫折,但成绩很大。

(3)1966~1976年,十年“文革”,损失巨大。

(4)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____________,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练习题.doc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练习题.doc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练习题高一历史大家要掌握很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比较琐碎,要想记忆牢固必须要多做题进行回顾,这样才能加深大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此下面为大家带来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练习题,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利用这些内容。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江苏宿迁高一期末考试)其留下的最深刻的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后,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渐进的改革成为其历史发展的特色。

材料中的其指() A.英国的光荣革命 B.美国的联邦政府C.法国的1875年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解析:选A。

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宫廷政变,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驱逐原国王詹姆士二世,通过这种不流血的政变事实上确立资产阶级的权力,符合题干主旨,故A项正确。

2.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议会议员选举不受国王干涉该法案()A.确立了民主共和制B.奠定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C.规定国王由选举产生D.废除了君主所有权力解析:选B。

根据所学,英国为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的主权,限制了君主权力,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国王世袭,故C项错误;该法案确立了议会与国王的集体领导,故D项错误。

3.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这说明英国责任内阁制下()A.内阁可以弹劾首相B.首相和内阁相互牵制C.内阁成员集体负责D.首相必须对内阁负责解析:选C。

材料中说首相不为议会所困扰,但事事都得与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故选C项。

4.(2016湖北荆门高一期末考试)下列四幅建筑物的图片中所反映的政治内涵与其他三幅不同的是()解析:选B。

人教版(2023年高一上册历史课时练习带参考答案与解析

人教版(2023年高一上册历史课时练习带参考答案与解析

选择题清人总结说:“有明一代粃政多端…如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为所欲为.遂致阿柄下移,干纲不振.”材料所反映的明代宦官乱权的制度前提是A. 废丞相,权分六部B. 六部代替皇帝批红C. 设内阁,票拟御旨D. 殿阁大学士的设置【答案】D【解析】依据“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可知,明代的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力,设司礼监以牵制,导致宦官乱权的现象,故D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废丞相,权分六部的信息,故AB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的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不可能票拟御旨,故C项错误。

选择题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A.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B. 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C. 设内阁,使其成为新的决策机关D. 设军机处取代内阁,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收敛性”是明清时期的特点,A项是北宋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明初朱元璋时废除丞相,皇帝直接处理全国政务,故B项错误;内阁不是决策机构,故C项错误;清朝设军机处取代内阁,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故D项正确。

选择题若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雍正帝穿越到2014年畅谈政治。

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

”唐太宗说:“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

”明太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君主专制顶峰的梦想。

”你认为他们的言论与史实相符的有几位A. 1位B. 2位C. 3位D. 4位【答案】C【解析】内阁是明成祖时期设立的,故明太祖的话与史实不符;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的话符合史实;隋唐时期中央实现三省六部制,故唐太宗的话符合史实;清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雍正的话符合史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近代西方列强侵华(1840~1900)一、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1)鸦片战争的背景: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________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减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发生巨变的前夜。

(2)英国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1842年签订;内容:①割______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______、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南京条约》的影响:①香港岛的割让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②赔款开创了列强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五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__________势力的入侵。

④协定关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__________权,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⑤首先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由英法联军发动,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二、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发动,强迫清政府签订《________》,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2.黄海海战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战争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________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从而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马关条约》(1)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__________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______、苏州、______为商埠。

④允许______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影响:①台湾等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__________的发展。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八国联合侵华;1901年,11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________________社会。

2.《辛丑条约》(1)签订:1901年,与11国签订。

(2)内容:①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____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④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__________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3)影响:①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勒索;为支付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困难,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②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④列强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1.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3.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为开拓世界市场,攫取中国领土和主权,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商品输出是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军事上趋向联合侵华,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瓜分中国。

4.《南京条约》反映出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而《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方式则是以资本输出为主。

5.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不是军事实力的落后,而是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政治腐败才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

6.列强通过侵华,拓展了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场所,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另外,既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日益贫穷和落后(主要),又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次要)。

1.基于对海外市场的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A.勒索大量赔款B.协定关税C.开放通商口岸D.割占香港岛2.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士德”号对上海进行侦察和测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了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

该条约是()A.《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南京条约》3.近代某条约规定,“1200万为军费赔偿,600万为所销鸦片之赔款,300万为偿还行商拖欠英商之债款”。

批准该条约的皇帝是()A.康熙帝B.道光帝C.咸丰帝D.光绪帝4.《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这场战争产生的影响是()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C.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产生D.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起步5.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

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由此可知()A.耆英为其签约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辩解B.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C.一系列条约的签订达到了抚靖羁縻的目的D.清政府以签约展示天朝上国的外交诚信6.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

其依据是()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7.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其主要依据应是()A.北洋海军的参战B.战争由朝鲜引发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8.《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条约的签订导致()A.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B.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C.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9.阅读以下与《马关条约》签订有关的材料:材料一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足,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定条款节略……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只管辩证,但不减少。

”李:“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为。

”伊藤:“日限既定,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材料二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材料三张之洞说:“速向英、俄、德诸国恳切筹商,伏与利益,亲立条约,恳其实力相助,问其所欲,许以重酬,绝不吝惜。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请回答:(1)从材料一看,对话双方态度有什么区别?(2)材料二的说法是否完全正确?为什么?(3)根据材料一、三分析,李鸿章和张之洞在对日本态度上是否有原则性差异?为什么?1.《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敌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材料主要说明()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D.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人民支持2.《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

这说明()A.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B.闭关锁国政策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C.清政府对条约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3.《台湾通史》认为:“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

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

‘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

”这在本质上表明()A.中国近代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B.通商口岸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缩影C.中国通商口岸经济文化高度繁荣D.通商口岸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化4.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啧啧言政法者日众。

……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

他认为()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5.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据数据统计,到1879年,全国鸦片的自给率竟达到80.12%。

到1881年,不仅波斯鸦片进口全部停止,而且据当年英国驻上海领事提交给本国的贸易报告中说,“在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甘肃和贵州等省,印度鸦片几乎都被赶出了市场,现在简直不再运往这些地方,那里的消费全部由中国产的鸦片供应了”。

中国鸦片的发展速度惊人,仅过一年即1882年,本土鸦片已经不仅完全满足国内需要,而且可以出口了。

“外国鸦片不仅在华西和西南地区,而且在沿海地区也正在逐渐让位于中国鸦片。

就像华西的鸦片正在大批流入缅甸一样,东面的台湾和其它岛屿现在也从大陆获得其部分鸦片供货。

”——卜正民、若林正编著《鸦片政权:中国、英国和日本,1839-1952年》(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所述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