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德育方法对我国当代德育教育的启示_李万成

合集下载

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理代德育的启示

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理代德育的启示

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理代德育的启示
于洁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8(000)019
【摘要】杜威的德育思想的核心即"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杜威主张"由做中学"、"从经验中学",杜威认为一切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儿童有效的参与社会生活,并在社会生活中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杜威的德育观念对我国的道德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总页数】2页(P278-279)
【作者】于洁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1
【相关文献】
1.杜威德育思想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J], 郑泽萍;
2.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J], 马子龙
3.杜威德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幼儿德育的启示 [J], 秦雪娇;徐东
4.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J], 屈效升;
5.杜威的德育思想对我国青少年德育的启示 [J], 马梓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杜威的德育思想以及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的德育思想以及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A t b ra t De e S i e og n e UC t O S c : w Y d o1 Y i d a i n, m r e u at 0 c upi m o o al d C i no c an i p rt n oS t O , he e e es a tp i i n b 1i ve h d t at mo al r
e uC ti 1 ho 1 1 v Y t a hi g b Ok h Ul e i e o t e s ci 1 1i d a 03 S u d be i e1 , e c n O S S O d b l nk d t h o a fe . n ha t Y n he t n n f a d t t S Ud i g t hi ki g O
多独 到 的 建树 ,尤其 是 在 学校 德育 方 面 有重 要 影 响 。本 文侧 重 方 面 。 在他 看 来 ,一 个 人光 做好 人 还 不够 ,他 还 必须 做一 个 有 从 以下几 个 方 面论 述其 德 育思 想 。 用 的 好 人 。 所 谓 有 用 的好 人 ,就 是 他能 生 活 的像 一 个社 会成
UeweY s motal edUCat1o1 1 some 3 as 1 retere1ce 3 vaiue to the PraCt1ce ot mOral edUCat1On n 1 our schOOlS
K Y e WO d : 0 w Y M ra E u r S hn De e , o 1 d Ca i n , E t O n1 g i ht n e e m nt


德 育 的 本 质 一 一 道 德 存 在 于 人 的 一 切 行 员 ,在 和别 人 的共 同 生 活 中 ,他 对 社 会 的贡 献 和他 所 得 到的好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是教育思想史上的大家,他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批判吸收他人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

”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

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

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

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

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

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

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

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四)民主与教育教育是为了民主的,同时教育也应是民主的。

民主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对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方针和政策。

杜威德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幼儿德育的启示

杜威德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幼儿德育的启示

杜威德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幼儿德育的启示秦雪娇,徐东摘要:杜威认为道德与教育具有统一性,道德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其德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与社会适应的能力,把社会生活与学校的教学内容相联系,以探究体验式方法和社会活动式方法来实现德育目标.而当前我国幼儿德育内容与其现实生活相分离,道德教育的方式太过单一,脱离了幼儿的生活实际且幼儿的德育环境使幼儿的自律感不强.借鉴杜威具有开拓性的道德教育理论,为幼儿树立科学的德育目标,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求德育内容,创造新的德育方法,创建良好的德育环境,最终促进幼儿德育生活化.关键词:杜威;德育思想;幼儿;启示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974(2018)03-0108-06DOI :10.13877/22-1284.2018.06.026在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的涌入到中国的教育体系之中,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理论之一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念.它虽然在中国已经走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但是对于杜威教育的研究仍是一个热点问题.杜威的德育思想作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而在当今物欲横流、重知识轻道德的社会现象下,重新理解杜威富有特色的德育思想的本质与时代性,借鉴其精华,为我国幼儿德育提供借鉴.1对杜威德育思想内涵的解读杜威的德育思想源于其教育理论,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德育理论以实用主义经验为基础,提出了德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与社会适应的能力;德育内容即把社会生活与学校的教学内容相联系;道德教育的方法是讨论、探究方法和社会、活动方法.1.1德育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与社会适应能力杜威将教育目的界定为“养成配做社会的良好分子的公民”且“要养成一种人品,能对社会有益,能做社会有用的一份子”.[1]61他认为“智理情感调和其中”才是学生适应社会的最好办法:一方面,杜威强调学生应具有同情性,即“对他人表同情,我求知识,因为要增长自己服务社会的能收稿日期:2017-12-26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资助/立项项目,2017年度西华师范大学国家级一般培育项目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秦雪娇,女,重庆忠县人,西华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徐东,四川岳池人,西华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四川南充637000).教育学2018年第3期第39卷总第279期(自然科学)学报秦雪娇,等杜威德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幼儿德育的启示力”,且认为“人为同情而求知识,一定能为它去造福社会”;另一方面,他认为要更好的造福社会,必须以智理去启导情绪,光有同情心是不够的,还应有知识、有能力才行.[2]179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服务社会,德育的目的是追求更好生活,道德作为基础性的条件保障了好生活的可能性,[3]而且道德生活需要对学生的人格方面进行训练,最终适应社会生活.智慧、情感和能力是杜威极力强调的社会品德的必备要素.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是在具体的经验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动的善的表达.“我们不知道什么叫能力,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发展,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和谐.能力只有与它所派上的用场联系起来,只有与它必须履行的职责联系起来,才成其为能力.”由此可见,只有当我们的习惯、能力在实践中真正运用时,我们才会对所谓的善的定义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解答,由此才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1.2德育内容:源自生活“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是杜威德育教育理论的精髓,在其德育理论中,教育应该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生活即是发展,不断发展和不断生长就构成了生活.”[4]60人的自然属性即是不断的生长的,而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杜威认为生长不仅指身体本身的生长,还指向道德与智慧、能力的不断成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观念的人”,而不是培养“关于道德观念的概念”.因此,杜威主张德育首先应该与学校生活联系起来,把德育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之中,把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起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其次,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的观点要求将学校看做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与学习实质就是在小社会中学习与发展.他强调学校应该具有社会的一些优良品质,强调学校学习的内容应该体现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特征.杜威将学生的道德教育分为直接的道德教育与间接的道德教育.[5]直接的道德教育即是教师给学生直接讲述道德理论的方式让学生获取道德观念;间接的道德教育则是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与已知的道德知识联系起来.直接德育通过讲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有很大的弊端,导致学生的学习不能联系生活实际;直接德育可能会造成传授的德育思想与现实不符,造成假、大、空的局面.所以强调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相结合,不把德育教育流于形式.从学生的内心深处出发,树立良好品德.1.3德育方法:讨论探究式、社会活动体验式杜威是一个集教育目的与教育方法为一体的教育论者.他认为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6]173-174一是运用讨论探究式的方法.杜威否定传统德育教育中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德育知识,认为这种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智力水平,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而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在接受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发现和碰到各种各样的道德疑难问题,靠灌输解决不了问题,而只能靠学生的智慧和能力,通过探究和讨论来解决.[7]8二是社会活动体验式方法.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是小型的社会,学校生活与社会相联系.学校要使学生健康发展必须适应学生的生长发展规律,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活动经验中塑造个体的道德品德,实现自己的价值,即“做中学”.在活动中去讨论、探究、学习能够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没有活动就没有经验.杜威认为,经验是从做事中得出来的,经验与活动不可分割.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习”能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于是他提出了五步教学方法:提出问题——观察解释——提出假设——推理假设——检验推理.2我国幼儿德育现状根据杜威的德育理论反思我国当下幼儿的道德教育,发现有诸多不足.其重点体现在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使幼儿的知行分离;幼儿的德育内容与其现实生活相分离;道德教育的方式太过单一,脱离了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幼儿的德育环2018年第3期(自然科学)学报境使幼儿的自律感不强.2.1德育目标理想化:幼儿的知行分离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幼儿的德育教育太过于理想化,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导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一刀切”,言传不能身教:比如一些教师或家长教导孩子过马路时,要遵守规则“红灯停,绿灯行”,可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却发现他们自己并不愿意停下来等一等.这些现象导致了幼儿的知行分离.他们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却发现教师与家长的教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使其形成认知上的冲突.而且,德育目标未与幼儿的情感、知识、能力相结合.教师忽略幼儿的实际情况而传授一些“假、大、空”的德育观念.幼儿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观点与意见,他们的道德知识得不到实践,道德情感得不到转移且道德能力也不能得到相应的提升.甚至道德教育忽视了个性差异和地区差异,教育者既没有把握地域特点,也没有关注幼儿自身个性特点.运用过于理想化的幼儿德育目标,且忽略幼儿自身的发展与德育教育的实践过程,导致幼儿“知行分离”的道德教育,却期望将幼儿发展成为有道德的社会人显然是不明智的.2.2德育内容理论化:与幼儿实际生活相分离德育教育只是教育者单纯的说教,且将道德知识只容入理论观念中,没有运用到实际生活是不可行的.他们受到社会中许多不良因素的导向,习惯了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其性格大多嚣张跋扈、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在与他人交往中不顾及他人感受,生活不能自理,且承受压力的能力差.儿童的道德水平的回落不仅反映整个社会道德教育的缺失,而且将会是教育和社会混乱的原因.[8]杜威所说的生活指“人类民族的全部经验”,德育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强调道德知识的重要性,由于幼儿群体的特殊性,他们的道德教育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更合适与其日常生活相联系,而非只是获得“关于道德的观念”.幼儿是生活中的人,与社会一起成长进步,幼儿的德育内容应该来自于其身边的人、事、物.幼儿道德教育的内容来自于幼儿身边的各方面,不仅仅只是教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提纲,让幼儿在课堂上呆滞、被动的接受所传授的内容,更多的是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周遭的事物,从而去提升个体的道德水平.2.3德育方法简单化:忽视幼儿年龄特征中国传统的德育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是道德修养法,包括学思结合的方法、自省法、克己法、慎独法;二是道德教学的方法,包括教育灌输法、民俗继承感化法、知行并重法、身教示范法、礼乐结合法等.[9]传统德育教学不顾幼儿自身的年龄特征,编制一个自认为最好的道德框架,强制性的套在幼儿的道德教育体系中,把幼儿塑造成理想化的德育范本.德育方法是道德教育达到道德目标的桥梁,它的作用不可忽视.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只能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全盘接受或全部否定,他们不能分辨教育者所传授的正确与否.当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教育者所讲述的类似情况时,就显得有些局促.这种使用单一的教育手段,忽视了幼儿的情感体验,与其生活脱离;把道德教育从其他教育活动中抽离出来,重形式而轻实践,较少关注幼儿道德知识内化的教育方法所教育出来的幼儿可能造成“双重人格”现象.判断德育方式最有效的方法是幼儿对在学习结果有无收获,幼儿德育教学要注重幼儿知、情、意、行等各方面的发展,幼儿德育方式应该从幼儿的年龄特征出发,体现道德教育的针对性.2.4德育环境形式化:重物质轻精神环境创设杜威在强调道德教育时,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必须能暗示出一种环境,使人的能力可以有组织且又自由的发展.环境对人的品德形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10]114,可见德育环境对于幼儿教育是非常有帮助的.幼儿德育环境包含物质与精神环境:从物质环境上看,关于幼儿道德知识环创却不尽人意,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更多体现的是高、大、空的东西,主题不鲜明,且内容多来自于书本,与幼儿互动行为较少;从精神环境上看,幼儿园中没有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教育者注重对幼儿身体素质的照料,忽视幼儿的人际关系等一般心理环秦雪娇,等杜威德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幼儿德育的启示境的构建.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与幼儿的互动交流,不注重幼儿认知、情感体验,德育却更多的是为更好的组织教学活动而外在的强制要求.活动中幼儿感到压抑,教育方式呆板、缺乏灵活的表现形式,使幼儿处于沉闷、紧张的学习状态.幼儿与德育物质环境发生互动较少,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能力得不到发展,影响幼儿个性形成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最终导致道德教育的失败.3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生活德育的启示杜威的德育思想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德育生活化体系.他认为应该“停止把教育纯粹当作后来生活的准备,把它打造得具有当前生活的全部意义”[11]44.面对当前我国幼儿生活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与不足,借鉴杜威具有开拓性的道德教育理论,有利于为幼儿树立科学的德育目标,创建良好的德育环境,激发幼儿的道德情感与认知,促进幼儿德育生活化.3.1树立科学的德育目标:知行合一(1)树立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最高与最终目的是道德教育.[12]128我国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以德为首,注重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幼儿的可塑性较强,在教育活动中将幼儿的经验与德育知识相联系,促进德育知识的潜移默化.幼儿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他们是社会发展的潜力,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逐步培养其判断是非的能力,才能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实现真正的教育目的.因为只有真正满足个人需要的教育目的,才能唤起个人的智慧,切实加以实行.[13]75幼儿的自身特征要求德育目标需要建立在幼儿生活的基础之上,以幼儿的经验出发,把道德知识融入进日常生活与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搬砖式”道德教育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德育思想告诫我们应该注重德育教学的重要地位.正如习主席所讲,“德育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4]要想把人生的纽扣扣好,必须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2)幼儿道德目标:知行合一.幼儿道德教育目标应该解决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学会在生活的环境中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困境,最终达到知行统一.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大社会的道德目标.“德育从其根本主旨来说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教育”,[15]22具有德性的教育需要结合幼儿生活的经验与兴趣.杜威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他认为一个人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需要激发他求学的兴趣.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应注重幼儿的兴趣,激发其内心的学习欲望,其目标一定具有实践性,而不是“纸上谈兵”.把道德教育知识与其经验相结合,才可以更好的“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16]3.2注重德育内容:幼儿德育生活化(1)将幼儿生活经验融入道德教育.杜威认为经验是离不开生活的,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更能够促使德育目标的实现.幼儿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社会的发展、进步的关注度是比较小的,也就决定了他们道德教育的内容不能接受抽象而生硬的大道理,也不能脱离他们经验的中心去寻找道德教育材料.这不仅对幼儿的道德知识的成长无任何益处,而且还导致幼儿对道德教育的误解,从而带来不好的影响.以幼儿亲身经历的、耳濡目染的有道德教育意义的事件为内容,系统的、有计划的去激发幼儿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在实践中去提高幼儿的道德能力,引发幼儿积极思考,形成相应的道德行为,最终实现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目的.将幼儿的生活经验融入道德教育,需要教育者将道德知识根据幼儿的接受程度、思维特征巧妙的传授给幼儿,然后逐步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加深道德认知的程度,在教育活动中创造新的经验.(2)德育内容从生活中取材.幼儿德育内容从其生活中取材有两大好处:一是从生活中得出2018年第3期(自然科学)学报的教育内容经过时间的检验,更能够符合道德价值的追求.在生活取材的道德价值观,就像试金石,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推敲.例如孔融让梨的生活事件,就是源于我国的优秀传统的德育素材.以这种通过严格筛选、来自于生活中最普通的事件,作为幼儿德育的内容是可取的.二是更能为幼儿所接受.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充满生命气息,具有活力.它与书本上教条的概念区分出来,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需要,容易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要求,成为幼儿自身道德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幼儿的生活中取材应该来自于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某些方面(性道德、环境道德等)不应该视而不见,避而不谈.3.3创造新的德育方法:体验与经验相结合(1)探究体验式德育方法.探究体验式方法是将受教育者置于德育活动中,教育者运用真挚感人的言语、举止、表情、情境以及其他情感因素作为教育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化的一种德育方法[17].传统的德育方法已经跟不上当今幼儿德育的发展实际.幼儿在德育情境中通过与已有经验发生碰撞,根据自身生理需要与情绪相连接,把当时的情感内化.首先,学龄前幼儿易受暗示,在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可以运用这一特征,为幼儿创建合适的情境,注重幼儿情绪情感的体验.其次,让幼儿能够动之以情,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对自己体验到的情感加以评价与运用.好的情绪体验应该得以及时的强化,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与自尊感;坏的情绪体验可以让幼儿了解到世事无常,在今后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境时,懂得从容的处理.(2)社会活动式德育方法.杜威强调“学校即社会”,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所拥有的特征学校也具备,学生日常进行的活动能够体现其社会性.所以,道德教育应该以学生日常社会活动的方式进行.首先,应该加强幼儿兴趣的培养.杜威认为,一个人如果对他的工作真感兴趣,他就能够忍受暂时的挫折,在克服精神涣散中寻找兴趣.[18]35兴趣具有强大的力量,在社会活动中以兴趣为起点的德育教育会更易促进幼儿学到的知识的内化;其次,以社会活动为主的德育培养方式,让幼儿在“做中学”,幼儿在直接的体验与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培养起良好的行为道德习惯.例如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益活动,幼儿园的互帮互助活动等让幼儿去体验、感知帮助他人的快乐,教师及时评价总结,使幼儿的心灵得到升华,个人品质得到发展.3.4创设和谐德育环境:物质与精神环境并重(1)物质环境生活化.在杜威的德育思想中,德育环境指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可以给“学生的思维一些事情做”,让学生主动去完成一些德育作业.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中应该注意到:环境创设的适宜性、目的性、幼儿参与性以及审美性原则.幼儿德育环境的创设不仅需要环境的美观,而且环境创设的内容应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假、大、空”的德育内容去塑造幼儿的德育环境不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从而不能使其与环境发生互动,导致环境创设的形式化.物质环境的创设应紧密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德育要考虑幼儿现有认知水平,注重物质环境内容与幼儿已有经验发生碰撞,最大限度让幼儿主动与环境发生互动来增长自己的道德知识;“人创造环境,适宜的环境同样也塑造人”.物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充分利用幼儿园条件,创造适宜的德育环境,促进幼儿道德知识的潜移默化.(2)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在杜威的德育理论中,强调对学生精神环境的创设.他认为,道德不是教授来的,而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与合作中培育起来的,道德精神环境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幼儿道德情感、知识、能力的发展与之相应的教育环境有着重大的联系,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幼儿能够找到合适的位置.良好的人际环境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在社会交往中友好的与他人相处:师生关系融洽、同伴关系友好,互帮互助,合作分享.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通过设置情境,将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带入其中,给幼儿充分心理准备,使其身临其境.通过创建和谐的精神环境,幼儿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认真分析其道德行为,选择自己最能接受的方式与途径,在实际的道德秦雪娇,等杜威德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幼儿德育的启示情境中表现出来.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创设是缺一不可的,物质环境如同硬件设施,而精神环境就像软件设施,要实现幼儿道德教育良好运行,必须硬件、软件一同抓.综上所述,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生活,要形成有道德的人需要个体在实际的活动中体验、感知,把其外在的观念内化到个体的情感体验中.而且,生活是道德形成的必由之路,要达成道德教育的目的必须发挥生活的作用:从生活中来,最终为生活而服务.参考文献:[1]刘长海.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变革[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2]沈益洪.杜威谈中国[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3]王登峰.学校日常管理规则之于学生的道德价值审视[J].基础教育研究,2017(5):15.[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5]代玥.杜威德育理论对我国中学德育德育实践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6]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7]管亚军.杜威德育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大学德育的启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8]关莹.关于杜威的德育思想构建生活化德育[J].新课程论坛,2006(2):4.[9]陈俊.幼儿德育方法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4):119.[10]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杜威.杜威全集(第4卷)[M].王新生,刘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邱磊.杜威教育箴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3]戴本博.中外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淡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15]马勤学.学校道德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16]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S].教基(2016)39号.[17]冯文全.论新时期学校德育方法的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05(5):18-19.[18]杜威.德育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责任编辑:章永林)The Thoughts of Dewey Moral Educ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to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hildren’s Life in ChinaQIN Xue-jiao,XU Dong(Preschool and primary education,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637000,China)Abstract:Dewey thought moral and education have unity,is the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on,hi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emphasiz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form a good character and the ability of social adaptation,social life associated with the school’s teaching content,to discuss and explore the methods and socialization,activity way to implement the moral education target.The current our country children’s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and separating the real life,too single way of moral ed⁃ucation,from the children’s real life and young children’s mo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make the children’s sense of self-discipline is not strong,Dewey pioneering moral education theory,help children establish scientific moral education target,from the children’s life for the moral educa⁃tion content,create new methods of moral education,to create a good mo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eventually to promote the moral education into daily life.Key Words:Dewey;moral education;children’s enlightenment。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道德教育实践的启示与借鉴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道德教育实践的启示与借鉴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道德教育实践的启示与借鉴作者:祖星儿陈春莲来源:《各界·下半月》2019年第10期摘要:约翰·杜威是美国乃至西方20世纪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的一生都非常关心和重视道德教育及其发展,并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自己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和理论。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固然有其特殊内涵和历史局限,但瑕不掩瑜,它仍然可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道德教育实践的研究提供一个较新的视角和可鉴的样本。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的分析、吸收与借鉴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积极因素和合理之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杜威;道德教育;实用主义;启示;借鉴一、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梳理与概述杜威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其最大亮点在于对传统道德教育的突破与超越,这集中地表现在其关于道德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以及方法等的论述中,需认真梳理、加以概述。

(一)关于道德教育的目标1.培养有“道德观念”的人。

在杜威看来,道德观念是人的品格的一部分,将左右人的行为。

培养有“道德观念”的人,其实就是说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道德知识的层面,而应在传授道德知识的基础上使人们将道德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培养有“公民品格”的人。

杜威认为,有“公民品格”的人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成熟的“自我”,应当有着深思熟虑的有机的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导下,他的行为和思想应有一贯的综合的模式,他要承担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

3.培养能适应社会的人。

杜威指出,学校是社会机构的一种,是为社会运行而服务的。

因此,在道德教育上,社会道德与学校道德的标准或方式应当是一致的。

“道德教育的含义……最重要的是‘个性’与‘社会’的关系。

”而道德教育的意義就在于它的社会价值,即培养能良好适应社会的人。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1.反对“灌输”原则。

杜威认为,传统道德教育的“灌输”原则是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所灌输的内容也是年轻的学习者已有的经验所不及的东西。

杜威关于道德教育的论述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杜威关于道德教育的论述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威 教 育 思 想 的 一 大 来 源 。 他 创 立 了实 用 主 义 哲
个人 光做 好人 还 不够 , 他 还必 须 做 一 个 有 用 的好
人。 ” [ 1 1 (  ̄ 4 3 ) 道 德教 育 的效果 应该 放在 社会 实践 中来
判断 。所 有 有 助 于 “ 发 展 参 与 社 会 生 活 能 力 的 教 育” [ 1 ] ( 丹 , 都是 我们 应该 提倡 的 。 学校 道 德教 育 的原则 应 该 和社 会 保 持 一致 , 学 校 道德 教育 不能 另 建一 套 检 测 标 准 , 不 能存 在分 别 属 于学 校和 社会 的两套 伦 理原则 。设 置两 套道 德原 则, 实行 道德 评判 的双 重 标 准 , 从 根本 上说 , 不利 于 学生道 德素 质 的提升 。学 校和社 会 道德教 育原 则 的
(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河 南 郑州 4 5 0 0 0 1 )

要: 杜威认为, 道 德 和教 育具有 同一性 , 道 德是 教 育 最 高最后 的 目的 ; 道 德 教 育是 解 决社
会问题 , 实现人们幸福的重要方式。杜威从在做 中学、 课程设置和改革教学法这三个方面探讨 了加 强道德教育的途径。这对我 国高校德育有重要 的启示: 要 重视 学校 的社会性 , 使道德教育的 内容符 合社 会 需求 , 让 学生在社 会 生活 实践 中检 验i 童 德 知识 , 获得 真知 ; 推 进课 程 交叉渗 透 , 拓展 道德教 育 渠道 ; 改革教 学方 法 , 突 出学生 的 自主性 。只有这 样 , 才能 改善道德 教 育效 果 , 切 实提 高 大 学生的道

学, 并 成 为 实用 主 义 的代 表 人 物 。实 用 主 义 也 恰 好 印证 了 杜威 道 德 教 育 思 想 的 功 效 : 把 美 国从 传 统 道 德 教 育 的束 缚 中解 放 出 来 , 同 时 也 促 进 了其

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谈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内容摘要】:杜威实用主义的道德教育理论对美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评析其道德教育理论,并结合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现实,浅谈该理论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杜威;道德教育;在做中学;启示约翰.杜威(John.Dewey 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是教育哲学的奠基人。

道德教育理论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统一于其道德教育理论中。

他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提出“在做中学”的理论,重视学校德育环境的建设、学校道德教育要生活化而不应该脱离社会、脱离实际。

杜威的这些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的道德教育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一、杜威道德教育理论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

”在杜威看来,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在目的上,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旨在形成人格;在实施原则和方法上,他强调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生活的结合,主张“在做中学”。

本文主要从道德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上谈论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

1、道德教育的目的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杜威提出“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1]。

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注意的是学校德育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以适应社会生活。

为了适应美国不断前进的“民主社会”的要求,学校一方面要训练学生适应环境、服从他人的能力。

“学校在社会方面的伦理责任必须用最广泛的和最自由的精神来解释,这对于儿童训练是相同的,要给予他自制的能力,使他可以自己管理自己,不仅能使他适应正在进行的变化,还要使他有力量形成和指挥这种变化”[2]。

他在《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道德教育的含义很深,最重要的是个性与社会的关系,道德教育不如旁的教育,它一方面发展个性,养成知识、能力、感情,另一方面发展之后,还需要使社会的同情增加。

杜威的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

杜威的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

杜威的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本文旨在探讨杜威的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使人德行高尚、道德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

而杜威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者之一,对道德教育方法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杜威的道德教育方法杜威认为,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心理。

他提出了“服务学习”理念,即让学生通过对社区和公益事业的服务,体验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心理,进而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和价值观。

他强调,通过服务学习可以使学生不仅关注自己的个人目标,更应该关注他人的需要和社会的利益。

其次,杜威在道德教育中提出了“经验主义教育法”,即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道德教育不应该只是口头上的教育,更要将其转化为行为准则和实践。

在杜威看来,学生们需要有机会去当好公民、好朋友和好家庭成员,这将是道德品质的培养的最终目标。

最后,杜威提出了“民主教育法”,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来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和民主精神。

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关注他人的需求、利益,并在学习中培养坚定的价值观和决策能力。

二、杜威道德教育方法的当代启示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需要更多地考虑到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心理的培养。

在网络社会兴起的今天,道德教育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从而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

同时,实践和体验是现代社会道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虚拟社会中,学生更需要通过实践去了解真正的社会。

通过服务社区和公益事业等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对社会的贡献,培养具体实践中所需要的道德品质。

此外,民主教育法的启示也非常珍贵。

当今社会为大家提供更多选择和决策的机会,因此在道德教育中也应该为学生提供决策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坚定的价值观和民主精神。

三、结语综上所述,杜威道德教育方法让我们看到了道德教育的另一种层次和可能。

浅谈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作者:郭彩萍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29期摘要杜威的德育思想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我国诚信危机、信仰危机严重的今天,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杜威德育思想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重视教学对于社会生活的关照.这些思想对于革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都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杜威德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1 杜威德育思想精髓1.1 学校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好人杜威认为,学校基本上是社会建立的一个机构,从事一项特定的工作——执行某种特殊功能,以维持生活和促进社会福利,学校的道义责任是对社会负责。

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职责就是为社会培养良好公民、共同生活的积极参与者。

“良好的公民必须是社会的完全有能力的有用的成员,能生活得像一个社会成员,在和别人的共同生活中,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所得到的好处能保持平衡。

”①杜威实际上倡导的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追求个人幸福和社会服务的统一。

他要求学校必须把儿童看作社会的一个成员,学校要帮助儿童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要素,包括知识、技能、情感、心理品质等。

1.2 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杜威指出:“道德是个人与其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②“学校不能作为一个社会生活的预备,除非在它本身内部,重复社会生活的典型环境。

为社会生活做准备的唯一方法,是参加社会生活”③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应该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儿童只有在现实的道德情境中进行理智的思考和选择,才能形成对现实的判断能力。

因此他主张把学校布置成现实的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做中学”,要求学校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活动,道德感和善意必须通过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动来检验或得到强化。

1.3 德育的过程中要“以儿童为中心”杜威坚信儿童天生就有施舍、劳动和为他人服务的倾向和冲动,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以儿童为中心”,激发和引导其本身的冲动,将其行善的本能转化为道德自觉和道德行为。

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管理篇•德育天地一、杜威德育思想概述在对传统德育思想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杜威构建了其独特的德育思想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个人道德的组成要素”“道德教育的目的”和“道德教育的方法”。

杜威认为“个人的智慧”“情感态度”以及“社会实践能力”三者构成了道德的主要因素。

所谓遵守道德,养成良好的德行并不是对某种传统观念的无条件服从,真正的德行是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具体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身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对社会的善恶具有自我鉴别的能力,促使其自主发展,并且能够将自身内在的同情心和分析善恶的能力在实践行动中表现出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付诸实践,且对社会有正面影响。

由此可知真正的良好德行是具有外在表现的。

对于学校的道德教育,杜威提出的核心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

并且在其教育著作中指出:“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人的个性和社会的关系,道德教育并不同于课本知识的教育,德育具有更深的含义”。

杜威认为学习书本知识,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助力个性发展,个性发展的同时要加强社会同情心,即道德。

杜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就是一味遵从,甚至形成所谓的自觉,并且他将德育的层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展受教育者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自身敏锐的判断是非的能力。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社会在不断发展,受教育者不可能不变通,永远恪守当下的意识形态,需要自身不断地调整和突破。

第二个阶段,学生需要强智,强化对学科知识的发展和学习,这是学习者获得智慧的可靠途径,但强调在获得智慧的同时发展个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这一阶段最好的培养方式是引导学习者参与社会实践,个体与他人相互合作。

第三个阶段,学生的德行需要由内而外的表现,强迫学生遵守循规蹈矩的特定传统是伪德行,毫无民主可言。

这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学习者拥有了自内而外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发的规范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

二、杜威德育思想的价值功能首先,杜威的德育理念讲求的是理性主义和一少部分的功利主义思想。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对我们德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对我们德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对我们德育的启示杜威是20世纪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哲学家,是美国哲学教育学派别中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教育即生活”的信念,对于我们今天的德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一、认识杜威思想杜威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教育。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在他看来,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传授,而是人的一种生命过程,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

他认为,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都应该被包括在教育中,这正是他所主张的“教育即生活”。

二、了解杜威思想的核心杜威所倡导的教育思想,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为中心。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要,让学生在自由和自主的环境中自我实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或机械重复的技能训练。

2、关注实践和体验。

杜威主张教育应该是实践和体验的过程,在经验中才能真正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

他认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杜威认为,教育也是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过程,在社交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理解和关心他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变化。

三、杜威思想对我们德育的启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是我们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要让孩子们在自由和自主、平等和尊重的教育环境中自我实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能力。

我们德育工作者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让孩子们学习知识技能,了解历史事件、体验社会生活并对所学知识做出全面的抉择,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和对知识的掌握,进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重熏陶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

杜威认为,优秀的德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人际交往和协作能力,教育学生如何理解和关心他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处理人际关系变化,从中才能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

在课堂上,我们如何通过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和协作项目,提高学生的协作和人际交往能力,推动班集体的发展,增强学生凝聚力和组织能力。

论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

论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
能力 、 情 感态 度 、 价值观、 并 以感受 体 验 为 基础 的道 德 教育 。 2寓德 育 于各 科 教 学 中 , 使 教 材 心 理 学 化
时, 要从人本身、 人 的需要和发展出发考虑道德的本质、 存在 价 值 及 其 形 式 ,让道 德 教育 回 归到 人 的 本 真状 态 中 去 。道 德
教 的 时 候 ,它才 具 有 积 极 的伦 理 上 的意 义 。杜 威 特 别 强 调 了 成 为 一 个 有 德 性 的好 公 民 。 地理和历史在道德教育上 的价值 。在我 国,只有思想品德课 5结 语
担负了道德教育 的任务 ,而其他科 目只是单纯的教授 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 学 生 只 是 被 动 的接 受 知 识 ,学 生 有 没 有养 成 良好 的德 性 难 以评 识, 很少有道德教育的因素在里 面。地 理、 历史在我国当作副 科, 根本不受重视 , 更别提它们 的德育功能 了。 所 以我 国要把 价。学校德育应 该切实改变德育思路并加以落实 。学校德育 道德教育 因素渗透到各科教学 中,使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 以学生为本 , 从学生 的实际认知接受 能力 出发, 通过道德判 能 对 学 生进 行 无 意 识 的道 德 教 育 。 断 提 高 学生 的道 德 判 断 能 力 , 使 学 生不 断的 进行 自我 认 识 , 自 杜威认为, 对于儿童来说 , 教材永远不是从外面灌进去的, 我发展 , 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 发展水平。在道德教育过程 中, 学 习是 主 动 的 ,是 心 理 活 动 的 积 极 展 开 。 没 有任 何一 门学 科 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不应该把学生当作物看待 , 而应该把学 本身就 自然而然地具有固定的德育价值 ,因此如果不顾及受 生当作一个和 自己具有某些相似或相近的、 活生生的人看待, 教育者 的身心发展水平, 就无法实现德育 的目的。所以, 对中 尊重学生 的人格 。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组织学生进 学生进行德育有效的方法就是使教材 “ 心理学化” , 这样的教 行道德教育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样教师和学生双 材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特点,有 助于学生在学生知识的同 方才 能相互帮助 , 最终促进师生双方德性的生长。 时受 到 较 好 的 道 德 教 育 。

浅析杜威德育知行观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浅析杜威德育知行观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浅析杜威德育知行观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启示【内容摘要】由于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滞后的德育教材等等,都呈现出与现实社会脱节的现象。

而德育工作者们因强调对纯粹的道德知识的学习与崇尚,而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实践,道德上的知行关系呈现分离的状态。

杜威提出德育知行统一的观点,主张人们将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统一起来,使人们重新树立对社会道德教育的信心和希望。

【关键词】杜威知识行为统一学校德育社会变革使学校道德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杜威是在美国社会变革的背景下立足于解决社会变迁中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思考道德教育理论的。

杜威的道德教育实践和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使其理论脱离了形而上学的陈腐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反映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

特别是他主张道德教育思想力图克服知识与经验分离、个人与社会割裂的倾向,目的就在于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

他所提出的将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作为学校道德教育出发点的观点可以为我国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构建提供很好的借鉴。

一、杜威德育知行观的主要内容(一)杜威对知识、行为与道德的界定知识和行为是杜威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他曾经说过:“学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

”1他还认为在自己的教育著作背后存在着一个思想,这就是颇为抽象的知和行的学说。

在道德教育上,杜威反对把知识和行为分离开来的做法,认为二者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

在杜威的伦理观念中,知识是一个道德概念。

首先,道德是指个体在具体情境中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实用的知识就是这一行为过程的必然要素。

杜威认为个体的知识,应该首先是实用的,而且是与健全的社会动机相关的,用于正当行为过程的,也即是“对社会有益”的。

同时,知识不仅限于人际交往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自然科学的、实用的、职业的知识等。

杜威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苏楠(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东莞 523808)摘要: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新文化运动传入中国以后,就对当时及以后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虽然其理论自身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其“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等精辟思想依然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对今天我们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实用主义;德育思想;重要启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创立和倡导,并通过长期卓越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构筑了一个丰富、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阐述了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并列被视为人类教育思想史上难得的佳作。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以来,褒贬不一,但无法否认的是,它在美国甚至世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借鉴。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等短语集中表达了他的教育思想精髓。

“作为整个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一个组成部分的德育教育理论,处处渗透着实用主义强调经验、重视行动、追求实用、尊重儿童个性等基本特征。

”杜威于1919年“五四”运动时曾到中国讲学,传播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引起很大的反响。

胡适认为,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这样大。

杜威一生著述丰富,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哲学的改造》等多部作品中均涉及到道德教育,他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道德教育的过程。

一、实用主义德育思想的产生及其理论精髓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美国社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论杜威的德育思想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

论杜威的德育思想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

论杜威的德育思想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杜威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学家之一,他的德育思想对我国中学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具体而言,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启示:1. 重视经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经验,让他们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这启示我们,在中学德育中,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具有尽可能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2. 强调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这启示我们,在中学德育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多样性,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3. 强调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协作。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注重社会性学习,即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这启示我们,在中学德育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个体,需要与他人协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4. 强调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

杜威认为,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

这启示我们,在中学德育中,需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开展自我改进的行动,推动自己的全面发展。

基于以上启示,对于我国中学德育的实践,我们应该注重体验教育、个性发展、社会性学习、自我评价这些方面,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并促进德育的全面发展。

杜威道德教育方法及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道德教育方法及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道德教育方法及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杜威是20世纪美国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在教育上提出了“体验式教育”的概念,并积极实践其教育方法。

同时,杜威也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多种观点和方法,为现今道德教育提供了启示。

一、个人的经验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杜威认为,个人的经验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只有通过个人的经验和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感受到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感受道德内涵,培养自己的道德品格。

二、以实践为教学中心杜威主张以实践为教学中心。

因为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念,形成自觉的道德选择。

在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技能,如诚信、守时、自律、公正等方面的道德能力。

三、合作和互助是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杜威认为,合作和互助是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合作中,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关心他人,并形成一种合作的道德情感。

同时,互助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善良、友善等道德品质。

以上是杜威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精华观点和方法,对于我国的道德教育也有着很好的启示。

一、注重学生的体验式教育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注重灌输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但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式教育。

因此,应注重学生的体验式教育,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感受和理解道德内涵。

二、加强实践教学现代社会道德观念日趋多元化,教育应紧密联系社会,注重实际个案,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使他们在真实环境中体验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三、推广合作教学中国传统道德教育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忽略了集体的教育作用。

建立起集体学习的平台,推广合作教学,让学生在集体中培养团队精神,并学习尊重、信任、关心和关爱等良好道德品质。

最后,要注意的是,道德教育是长期和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多个方面的实践和体验中得到锤炼和考验。

重视道德教育必须始终如一,环环相扣。

杜威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杜威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摘要: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

“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

杜威在其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有许多独到的建树,尤其是在学校德育方面有重要影响,对我国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杜威德育思想中国德育启示正文: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着美国的教育界,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杜威于“五四”运动前夕来我国,在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等地传播实用主义哲学。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着美国的教育界,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德育教育。

在题为《教育哲学》的讲演中,杜威又论及了“道德”的构成。

他指出:“须知道德有三个部分:(一)知识;(二)感情;(三)能力。

先有了知识,知道因果利害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然后可以见诸行为。

不过单有知识,而没有感情以鼓舞之,还是不行,所以又要感情,引起他的欲望,使他爱做,不得不如此做,对于社会有一种同情和忠心。

但是单有知识感情还没有用,所以还必须有实行的能力,对于知道了要做,和爱做不得不做的事情,用实行能力去对付它。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

“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

在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杜威转而以新的道德观和教育观为基础,建构一种宽广的、切合实际的、正常的道德教育思路。

具体而言,这种思路表现在对道德、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目的、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等问题的全新诠释。

他认为道德是个体的社会智慧、社会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合金,培养学生的社会智慧、社会能力和社会情感是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教育的道德目的应该贯穿一切教学,通过“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

杜威的德育思想以及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的德育思想以及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的德育思想以及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发表时间:2009-06-30T13:26:25.653Z 来源:《魅力中国》(综合版)2009年第6期供稿作者:李萌王小丁[导读] 他认为道德教育应该生活化,教材应与社会生活连接在一起,研究杜威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四川南充,637009)中图分类号:B71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6-118-02摘要:杜威教育思想体系中,德育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道德教育应该生活化,教材应与社会生活连接在一起,研究杜威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杜威;道德教育;启示The Enlightenment to Mor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from Dewey’s TheoryLi Meng Wang Xiao-ding(Sichuan Center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Abstract:Dewey’s ideology in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 he believed that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lively, teaching books should be linked to the social life ,and that studying the thinking of Dewey's moral education has some reference value to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in our schoolsKeywords : John Dewey, Moral Education ,Enlightenment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目前流行的各种道德教育模式大多都源于杜威的传统,尽管他们的研究结果超出了杜威的理论假设,但在某些方面仍留有杜威思想的痕迹。

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现代德育的启示

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现代德育的启示
维普资讯
托戚德育忠想对箍固现代德鸯的B景
口 于
( 西师 范大 学教 育科 学学 院 广


广西 ・ 桂的德 育 思 想 的核 心 即 “ 育 即 生 活 ”、 学校 即社 会 ”, 威 主 张 “ 教 “ 杜 由做 中学 ”、 从 经验 中学 ”, 威 认 为一 “ 杜
要的意义。


杜威德育思想 的内涵
( ) 育 的 涵 义 一 德
杜威在 《 伦理讲演纪略 》 到: 道德就是学 , 是生长”,人 说 “ 就 0
刚生下来的时候, 不会说话不会行走 , 所以只能不 断的学 习, 学的即
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而生长既是 肉体的成 长 , 也是精神观念和知 识能力的生长。 有人认为道德 即是正 当的品行 , 按老法子做 即可 , 而

协调地发展 , 来说 , 具体 就是造就 “ 在道德上受过教育 的人” 。 2 . 培养民主主义 社会公 民品格 这一 目的理念 根源于杜威 的民主主义思想 , 并以此为基础探讨
3L J 童的主体性 原则 承认儿童在生活中的道德 主体地位 ,培养儿童 的能力及情感 。 杜威认 为教育应该是 “ 主动的”, 并且应该与儿童的兴趣相联系。 杜
育必须对学生进行人 格训练 , 形成社会所需要 的品德 , 以适应社会 生活。 学校一方面要训练学生能适应环境 , 服从他人 的能力 , 同时也 要培养学生创造 、 改变环 境和领导他人的能力。 其次 , 杜威强调的是 把道德教育 同他的 “ 教育 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 的原则联 系起 “
以, 从道德意义上讲 , 学校教育 的 目的乃是促使个体各道德 因素统

杜威所强调的合理的道德教育是符合其经验标准 的教育 , 亦即满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实中的道德疑难 问题提 供给 学生 , 或 者设 计出一 些道 德 两难问题 , 以激发 学生对 道德 问题的 好奇 心和思 考 , 引 起 学生对道德问题的 探究式 讨论 , 从而提 高学 生的道 德思 维 和判断能力 , 促进 其智慧 和道 德的发 展 。探究 式讨 论的 目 的不是使 学生 获得 “正确的 答案” 、 知 道 “去 做什么 ” , 而 是使学生 “如何决定去做什么”[ 3] 。这可以避免传统教育 的 强制性 , 而培养学生的合作 、 民主精 神 , 激发其内 在动因 。 讨论中 , 教师设计的问 题 “不能 难得 超出 学生 能力 所及 的 范围” 。教师不能把道德原则直接提供 给学生 , 要 作为一 个 学习 参与者与学 生交 流思想 , 了解学 生的 观念和 兴趣 , 促 进其 道德判断能 力的 提高 。杜 威强调 , 教师不 应把 自己 的 观念和某种道德原则强加给学生 , 他认为 , “外部强制的 禁 止和通过个人本身的反省和判断的禁止是互不相容的” 。[ 4]
3 、 道德的目的应当成为各科教 学的共同的 和首要的 目 的 。杜威认为 , 把 表现 道德价 值的 社会标 准加 到学 校教 学 的教材上 , 是十 分重 要 的 。在 杜威 看来 , 地理 、 历史 、 数 学等学科的 教材 , 都 应与 社会 生活紧 密结 合 , 绝不 该和 社 会现实绝缘 , 否则教 学纵 有学 术价值 , 对 德育 就起 不到 作 用 。一个教师若在历 史课 仅仅 做到史 实的 罗列陈 述 , 不 力 求与现实生 活相 沟通 , 就 是传 授死知 识 , 就无 助于 形成 学 生的品德 。反之 , 如果 一种科 目被 当作理 解社 会生 活方 式 的手段而进 行教 学 , 它就 具有 积极的 伦理 内涵了 。 理由 是 把历史事实 联系 到社 会生活 , 便能使 学生 受到启 发 , 理 解 人与人和人对社会应有的责任 , 应尽的 义务和应持 的态度 , 这样的教学就成为德育的组成环节了 。
一 、 杜威的德育方法 1 、 探究式讨论提高法 。杜威 认为 , 用灌输 “关于道 德 的观念” 的 方法去培养 学生 的道德 观念 和道 德行为 是不 成 功的 。他提出 的方 法 之一 是主 张 以对 道德 问 题的 “探 究 、 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 强制和 灌输” 。[ 2] 他认 为教师 可以 将
· 172 ·
不可 。 二 、 对我国目前德育教育借鉴 1 、 转变德育理念 , 真正实 行 “以人为本” 的 人性化 德
育 。新世纪的德育 走向如 何 , 与我 们具 有怎样 的德 育理 念 有关 。德育理念是 德育的 根本 指导思 想 , 提升 德育 理念 是 德育 深层次改革 的需 要 , 是德 育改革 的最 高境界 。 早在 上 个世纪初瑞典作家爱伦·凯就发 出 “20 世纪是 儿童的 世纪” 的呼吁 。澳大利亚的教育史学家 W·F·康纳尔提出教育要转 向 “人性化” 。前苏联教育家哈尔拉莫夫 等提出 “教育人 格 化” 的要求 。从 70 年代初联合国 教科文组 织提出 “学会 生 存” , 到 80 年代末国际 社会提出 “学 会关心” , 都体现了 德 育人 性化的走向 , 体现了 德育 关怀人 的发 展的趋 势 。德 育 的对象 是人 , 德育 的 目的 是使 人 成 为人 , 使人 过 有意 义 、 快乐的生活 。现 实 的德 育 实际 上把 受 教育 者当 作 物对 待 , 施行非人的 “教 育” , 其主 要表现 是 :不尊 重学 生的 人格 、 尊严 、 权利 , 实 施非 人的规 训与 约束 , 非 人道 的体 罚和 虐 待 ;把人作为工具 打造 , 作 为接 受知识 的容 器 ;肢 解人 的 整体性 , 片面强调 对人 的某些 部分 进行 测量 、 量 化 , 否 定 人的能动 性 , 把人 看作 是客观 物体 的 , 是消 极被 动 、 需 要 接受 教育的对象 。 这样的 理念 怎样能 培养 好学生 呢 ? 也 正 因为如 此 , 目 前 , 高 校教 师 普遍 感 到德 育 的有 效 性太 差 , 付出 了努力而效 果却 大相径 庭 。因此 , 高校必 须转 变德 育 理念 , 实行以人为 本的 人性化 教育 。人 性化 德育 , 首先 要 承认 学生是人 。就 是承认 学生 是具有 独立 人格的 人 , 是 完 整的人 , 是能动的 、 创造性 的人 。人 性化 的德 育尊 重学 生 的人格 , 尊重学生 的兴趣 和需 要 ;人性 化的德 育关 怀学 生 这个 完整的生命 体 , 看到 学生 是个有 思想 、 有 情感 的活 生 生的人 ;人性化的德育 相信 学生 是具有 积极 的能动 性和 创 造性的 , 如布伯 所所说 的 , 学生 是 “具有 潜在 性和 现实 性 的特定人格” 。[ 5] 只 有这样 我们的 德育 才会动 人 、 感人 , 学 生才会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
2 、 进行教学改 革 , 由灌 输模 式变 为平 等对 话等 模式 。 灌输 的性质是控 制性 、 奴 役性 的 , 灌输 的主要 特征 是把 教 育对象当作 “物” 对 待 , 当作 “可 被别人 占有 的东 西” ,[ 6] 作为 国家 “驯服 工具” 培养 , 作 为 “美 德之 袋” 进 行德 育 注入 ;实施居高临 下的单 向影 响 , 师生 之间是 权威 与服 从 的关系 。因此 , 灌输 也是违 反了 德育本 性的 。 从灌 输走 向 对话 , 说明 德育 从 忽视 人 的发 展向 重 视人 的发 展 的转 变 。 杜威 首先反对灌 输 , 他指 出灌 输的本 质是 强制性 的 、 封 闭
[ 关键词] 杜威 德育方法 借鉴 [ 中图分类号] G 4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9 — 8267 [ 2005] 1 — 0171 — 04
约翰·杜 威 (1859 -1952) 是美 国哲 学家 、 社会 学家 、 教育学家 , 实用主义芝加哥学派创 始人 。曾任芝加 哥大学 、 哥伦比亚 大学 教授 , 美 国心理 学会 、 美 国哲 学学 会 、 装 置 大学教授联合会会长 。1891 年 -1921 年 间杜威曾 来中国 讲 学 。在德育方法上 , 他 主张按 照社 会的实 际生 活进 行道 德 培育 , 反对与社会脱离的 、 知行脱节 的传统灌输 。他 认为 , 道德教育应遵循儿 童自身 德行 发展的 规律 、 结合各 课程 教 学和实 践活 动 进行 。 杜威 的德 育 思想 , 不 仅盛 行 于美 国 , 而且对其 他很 多国 家都有 影响 。就 我国 而言 , 杜 威于 “五 四” 运动前夕 来 我国 , 在北 京 、 南 京 、 上 海 、 杭 州 、 沈 阳 等地传播实用主义哲学 。他于 1952 年去逝后 , 第 二年我 国 制定新学制 , 明令实 施儿 童中 心教育 。教 育家 陶行 知提 倡 生活教育 , 也受杜 威思 想的启 发 。因此 , 我国 德育 “无 论 如何都要采用科学和技术上一切宝贵的成就” 。[ 1]
《前沿》 2005 年第 1 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杜威的德育方法对我国当代德育教育的启示
李万成
(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武汉 430068)
[ 提 要] 本文对杜威的探究式讨论提高法 、 活动式训练教学法 、 德育与各学科有机融合等德育方法进 行了探讨 , 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转变德育理念 , 真正实行 “以人为本” 的人性化德育 ;进行教学 改革 , 由灌输模式变为平等对话的模式 ;将德育贯穿于整个教 育过程的始终的德育教育理念 。
人的思想的 ;是限制 了儿 童的 智慧和 道德 发展的 ;教育 要 “表现个性 、 培 养个 性” 。 体谅关 心德 育理论 、 价值 澄清 德 育理论 , 都在操作层 面上 否定 了灌输 , 实 践了 发展 性德 育 观 。在我们 国内 , 人 们 对灌 输 已从 目的 、 意图 、 方法 、 内 容 、 效果等 方面来 认识 这一德 育形 式 。当然 , 我们 反对 的 是灌输的奴 化性 质 , 反对 它的 强制性 , 并 非不 对学 生进 行 价值引导 。杜威并不 反对 向学 生传授 道德 的必要 , 而是 主 张通过各科教学向 学生传 授一 定的道 德知 识 。我国 实行 改 革开放以来 , 价值日 益多 元化 , 单 一的灌 输也 失去 了现 实 的可能 。在 实 践中 , 人们 也正 在 积极 地 探 寻改 革 的思 路 。 如活动德育 的研 究 、 生活 德育 的探讨 、 重 视道 德判 断能 力 的培养 , 重视自主性 道德 教育 实践的 研究 , 自 我教 育力 的 培养 , 学会关 心 ———知情 行统 一的 研究 等 , 都 是试 图克 服 灌输的 。但 灌输的影响仍然有不同 程度 、 不同形式 的存在 , 其主要表现 , 例如在 日常 教育 中 , 往往热 衷于 道德 知识 的 竞赛活动 ;对课堂上传 授道 德知识 在品 德形 成中的 作用 抱 有过高的 、 不合理的 期望 ;以 思政 课考试 成绩 衡量 学生 的 品德发展 水平 。教 育是 双边的 关系 , 德 育也 是一 样 , 要 实 现平等开放模式 , 教育 与被 教育关 系就 要转 向相互 教育 关 系 , 由单向影响转向 双向 交往 ;因 而教育 者与 受教 育者 的 地位和作用也呈现 了相互 转化 的状况 。 无论 哪一方 都可 能 充当教育者和受教育 者 。如保罗 ·弗雷尔所 说的 :“通过 对 话教师的学生及学 生的教 师等 字眼不 复存 在 , 新的 术语 随 之出现 :教 师 学 生 及学 生 教 师 … …他 们 合 作 起 来 共 同 成 长 。”[ 7] 德育中人与人 的关系 , 决 定了德 育方 法应采 用对 话 法 。不列颠百科全书 解释 对话 法有三 重意 义 :对话 法不 同 于讲述法 , 讲述法意 味着 有尊 卑之分 , 而 对话 法意 味着 对 话双方有平等的关 系 ;无论 是哪一 方都 可以 在某一 时刻 充 当学生 , 也可以在某 一时 刻充 当教师 ;对 话假 定人 人都 有 某些知识可供传授 , 并且人人都需要学习 。[ 8] 但平等的对 话 关系 , 不是 某一时 刻充 当学生 , 另一个 时刻 充当 教师 。 教 师与学 生是 共 同生 成的 , 双方 是 同时 共 在 的 。双 向互 动 , 相互平等 、 相 互 尊重 、 相 互关 爱 , 真 正的 做 到 心 灵沟 通 , 师生共同寻 求真 理 。当然 , 这 并不 意味着 教育 者与 受教 育 者没有区 别 , 或者 说 , 教育 者没 有什么 作用 。 教育 者具 有 的权利和教 育的 职能 , 是 社会 赋予的 , 教 育者 除了 作为 受 教育者的 朋友 、 伙 伴 、 合作 者以 外 , 他还 具有 组织 教育 活 动的责任 , 具有价 值引 导的 作用 。但 “教 师和 学生 要建 立 一种新的 关系 , 从' 独奏 者' 的 角色 过渡到 ' 伴奏 者'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