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运输谈武汉两型社会的建设
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蔓延扩散的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以体制机制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对我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实现“弯道超越”,加快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自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按照高标准谋划、超常规推进的思路,全面启动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
目前,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总体方案已获国家批准,实施框架体系基本形成,一批“两型”社会标志性重大项目开始实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试验逐步展开,试验区改革建设迈出坚实的步伐。
(一)完成总体设计,形成实施框架。
编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是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的一项最基础的工作。
我们认真领会中央要求,依据省委、省政府对试验区的基本定位,把握科学发展这根红线,抓紧编制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2008年3月底将方案报送国家发改委,9月10日获得国务院的批准。
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从编制到获批,在国家批准的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历时最短,赢得了宝贵的工作时间和改革试验先机。
在制定总体方案的同时,我们积极把总体方案变成可操作的行动计划,变成推进改革试验的具体政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建设项目,变成强有力的推进工作机制。
按照具体化、模块化的工作要求,适时编制了5个专项规划、6个配套政策性文件、5个重点工作方案、3年行动计划、1个重大项目清单,形成了与总体方案相适应的实施框架体系,简称“56531”实施框架。
(二)推动部省合作,赢得政策空间。
部省合作共建是推进改革试验的有效途径,也是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一大特色。
我们积极主动与国家部委衔接,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建立部省合作共建机制,争取国家部委和单位在武汉城市圈开展改革试点,协调支持重大改革事项、重大项目和政策。
基于两型社会要求的武汉绿色物流发展研究
符合新型 工业化 的客观要求 ,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
二是能有效整合现有资源 ,降低成本 ,提升效率 ,实现资源
节约 ;三是具备绿色物流 、回收物流 和循 环经济等现代化理 念 ,实现 人与环境 、资源 的可持 续和协 调发展 ;四是增加人 民福利 ,以民为本 ,为民造福 ,打造 环境友好 、宜 商宜居的 新型化城市 。这一内涵将作 为我们提 升物 流理念 、建设物流 园区、发展物流企业、引进物流项 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源 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 ( 简称
响。其核心内涵是人类 的生产和 消费活动与 自然生态 系统协
调 可 持 续 发展 。
为“ 两型社会”试验区) 以此来探索在资源、环境、人口压 ,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软环境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软环境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武汉城市圈是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也是湖北省最大的城市群,其“两型
社会”建设是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软环境的优化与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加快绿色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
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软环境的优化问题,旨在为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等方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软环境的概念和内涵。
对软环境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在“两
型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武汉城市圈软环境的现状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了解武汉
城市圈软环境的现状,包括政策环境、法律环境、投资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并对软环境的短板进行剖析。
3、武汉城市圈软环境的优化路径。
以现代信息技术、经济结构调整、人才培养
等方面为切入点,探讨武汉城市圈软环境的优化路径,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软环境的优化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有望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实践借鉴,具有一定的理
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提高服务功能,建立“绿色通道”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项管理工作的着力点等问题, 组织全所干部职工进行深入研讨和思考, 制定 了详细的工作 目 标计划 , 确定了“ 以服务大
中型 企业为 依托 , 帮助扶持 小型 重点” 的工作方 针 。建 立所 内信 息管理组 织体系 , 畅通 内部 、 外部 及部 门之 间的业务 信 息交 流 , 迅速 , 反馈 提高工 作效率 。 2 随着 市场经 济 的不 断发展 和完 善 , 、 企业 的服务需 求水平 日益提高 , 检测服 务 的要求 也 越来 越 “ 刻 ” 对 苛 。为 此 , 我们 适时改 变工作 方式 , 严格质 量管理 , 提升服 务功能 , 充分发 挥 现有 的人力 和技 术资 源 , 帮助 企业 减 损 降耗增 效 ; 广
身利 益 , 引起 了社会 的广 泛关 注和 政府 的高 度重视 , 特别 是在 倡导 “ 能 型社会 ”的今 天 , “ 节 对 民用三 表” 的检测 工作 显 得尤 为重要 。我所 “ 三表 ” 检测人 员 牺牲 了无数 个休 息 日, 加班 加点对 抽检 的“ 表 ” 三 进行 准 确及 时 的检 测 。0 8年上 , 使检测工作顺利驶入“ 良性循环” 的轨道 , 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1针对 日趋激烈 的检测 市场竞 争和 客户 日益 “ 、 挑剔 ” 的服务要求 , 近年来 , 我所 班子就 如何抓 住武汉 市发展 制造业 的契机 , 瞄准 全市重 点行业 、 百强企 业 、 税大户 , 纳 服务武汉 经济 建设 , 准计量 工作 的切 入 点 、 务 工作 的增 长 点 、 找 业 各
() 3 市政建设 、 城公路 及途 径我省 的高速公 路建设 这两 年是 武汉市 经济 建设 的重 头戏 。我 所 力学 、 学等 专 业 绕 热 的检测 人员经过 多年努力 , 凭借 过硬 的检测修理 技术赢得 了建筑行 业 的整 体认 可 , 一些流 动施工 单位纷 纷慕名 前来 申 请检定 。应 中铁 十一局 、 十二局 、 十五局 、 十八局 、 中交集 团等 2 余 家 国家公 路工 程重点项 目建设 部 门的要求 , 0 我所 专 业技术人 员不辞辛 苦地奔 波在省 市偏远 地 区及 时地为其 提供检 测服务 , 现场解决 客户 的疑难 问题 , 障 了工 程质量 和 保 工期 , 为我市经 济建设作 出 了贡 献 。
发展绿色建筑创建“两型社会”——武汉市绿色建筑工作经验与发展目标
组 团 计
6 4 8万 平 方 米 为 武 汉 市 绿 色 建 筑 试 点示 范 创 建 项 索 和 建立 适 合 夏 热 冬 冷 地 区气 候 特 点 的既 有 建 筑 有政 府机 关 办公 建 筑节 能改 造示 范 的机 遇 . 对 既 有 政 府机 关 办 公 建 筑— — 武 汉 建 设 大 厦 进 行 了节 能 改造 示 范 .并获 得 国家 三 星级 绿色 建筑 设 计 标识 . 示范 项 目.获住 房 和城 乡建 设 部 2 0 1 3年 度全 国绿
2 0 1 4 . 5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 能 3 5
互 动 平 台
I n t o ac t t i r e Pl a t f 0 r m
0
《 武 汉 市 固定 资 产投 资项 目节 能评 估 和审 查 管理 暂 行 办法 》 、 《 市 国土资 源和 规划 局关 于进 一 步加 强 建 筑 工程 规划 方案 节能 专项 审查 的通 知 》 、 《 市城 建 委 关 于进 一步加 强 民用建 筑 节能 质量 管理 的通 知》 和
一
筑一 体 化 项 目. 地 源热 泵 已实 现规 模 化 应 用 , 高星 级绿 色 建 筑 中 的可 再 生 能源 建 筑 应 用 已在 整个 启 动 区初具 规 模 花 山生态 新城 是 省委 、 省政 府 为加 快推 进 武汉 型” 社 会 先 行 先试 示 范 区 . 新城 规 划 总 体 布局 为新
为 有效 推进 绿色 建筑 探索 出 了一条新 路
一
、
武 汉 市 绿 色 建筑 工 作 成 绩 斐 然
推 进 两型 社会 建设 . 推 广 绿 色建 筑是 城 市 可持 1 0 0万平 方 米 的 三 星公 共建 筑 组 团 . 并 将带 动 四新 续 发展 的必 由之路 . 已成 为社会 共 识 。我 们 按 照 国 筑 作为建 设 领域 节能 减排 的重 要 内容 通 过几 年 的 家 和湖 北 省发 展绿 色建 筑 有关 要求 . 将 发 展 绿 色建 级建 筑 建 设 这 将 是全 国生 态 城 建 设 中三 星公 共 0 1 1 探 索和 实践 . 武 汉 市获 国家 绿 色星 级评 价 的项 目从 态城 启 动 区 同时 四新生 态 新城 启 动 区 现 已 2 0兆 瓦 的 光 电建 首批的“ 京都汉宫” 到 目前 的 国家 三 星级 绿 色 建 筑 年 底 建 成 并 网 全 国规 模 最 大 的 1 “ 花 山生态 艺术 馆 ” . 累计共 3 8个项 目. 共计 4 5 0多 万平 方米 建 筑面积 还 先后确 定 了泛海 中央居住 区
论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论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结合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发展两型产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是两型社会的建设的关键,并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即在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优化产业结构这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标签:两型社会;两型产业;城市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报告把以建设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核心的生态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之一。
1 “两型社会”的内涵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强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可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容,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两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
“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是建设“两型社会”的两大宗旨。
2007年12月,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和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标志着建设“两型社会”将正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将要为此探索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2 发展两型产业是构建两型社会的关键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转变现有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良性循环的节约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地减轻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加速推进、消费迅速升级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
论“两型社会”建设
论两型社会建设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战略选择,而且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方向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建设两型社会的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它通过运用综合措施,使资源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合理配臵、与高效、综合、循环利用,使不可再生资源、能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替代,使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并使废弃物得到无害化处理,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双赢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设两型社会是对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支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同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和客观要求。
2.建设两型社会是中国未来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人均主要资源(包括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到1/2。
进入21世纪,随着新一轮以重化工业拉动为特点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所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将持续增加。
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要缓解资源能源的长期供需矛盾,中国必须走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和发挥比较优势的两型道路,即要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快速的经济增长,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乃至现代化。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既是渐进的动态的概念,又是相辅相成的,建设两型社会将是我们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和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方向。
3.建设两型社会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本质要求。
所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依赖于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并以不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高消耗和生活资料的高消费为基础。
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生产要素的全球配臵,工业化国家在不断调整发展方向,谋求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不具备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环境,中国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比任何一个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形势都更加严峻。
发展湖北农业绿色物流的思考(1)
-&.
!""'2!""$ 年湖北主要农产品产量 ) 单位 * 万吨 +
油料 花生 油菜籽 烟叶 茶叶 水果 蔬菜
!""' !""# !""$
!!%",%* !!$#,*" !!!#,!&
**,$' *(,!) (%,&
!#),#( !$%,$* !$&,('
($,* ($,' (#,*)
程 (!$'" 公 里 ! 占 航 道 通 航 里 程 的 #"+ ( 船 舶 总 运 力已突破 ("" 万载重吨 ! 货船平均吨位已达 $"" 余 吨 ! 船舶钢质化率达到 )),)+ ( 水路货运量 & 周转量 分别达到了 %,!# 亿吨 &$%" 亿吨公里 ! 全省完成港 口 吞 吐 量 %,' 亿 吨 ! 完 成 集 装 箱 吞 吐 量 ($,# 万 标 箱 !完成滚装车吞吐量 (#,) 万辆 %
的出台 ! 无疑为发展湖北农业绿色物流起到了指导 和规范作用 " 同时 !自 !""# 年国家批准在武汉城市 圈进行 # 两型社会 $ 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来 ! 武 汉城市圈建设的各项工作稳步开展 ! 必将促进湖北 农业绿色物流的发展 % 其 次 !得 天 独 厚 的 区 位 优 势 !为 发 展 湖 北 绿 色 物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 湖北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 以北 !具有承东启西 &接南纳北的地理优势 " 它东临 安徽 ! 南界江西 & 湖南 ! 西连四川 ! 西北接陕西 ! 北与 河南毗邻 !素有 '九省通衢 $的美称 " 近年来 !为构建 和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重塑 ' 九省通衢 $ 的 新格局 ! 湖北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较多 ! 成就较大 " 公路方面 ! 截至 !""$ 年底 ! 湖北四通八 达的骨干公路网基本形成! 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两型社会建设中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发展思路
两型社会建设中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发展思路两型社会建设中,武汉应该充分利用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并贯彻生态旅游理念。
本文分析了生态旅游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探讨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生态旅游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路。
关键词: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它是旅游市场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区域旅游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充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贯彻生态旅游开发理念,应是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思路。
生态旅游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一)两型社会是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目标之一生态旅游是我国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旅游业中的体现,其战略目标的一部分就是实现“两型社会”。
发展生态旅游,实质上是促进旅游地社会经济系统对物质性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等方面的最佳利用,并强化社区与居民的协同受益与进化发展。
在旅游资源利用方式上,使旅游经济增长建立在旅游产品人本含量提高、环境效益提高、企业效益提高和社区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公平、可持续”的旅游经济增长模式,也就是强调节约资源、优化环境,最终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生态旅游发展是两型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生态旅游是一种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以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为目的、强调生态教育和社区参与的新型旅游形态,是完全符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内涵要求的。
因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努力在七个方面实现率先突破,而生态旅游的发展起码可以推动其中四个方面的突破: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浅析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制度创新特色
城 市圈综合配套改 革涉及领域广泛而庞杂 , 是一个重大的 系统工程 ,总体方 案》 《 明确 了城 市圈综合配套改革主要进行资 源节约 、 环境保护 、 科技 创新 、 产业结构 优化 升级 、 筹城 乡发 统 展、 节约集约用地 、 税金融 、 内对外 开放 、 财 对 行政管理 体制这 “ 九大领域” 的体制机制创新 。九大创新领域本质上有很强 的交 叉性和关联性 : 境保护 与资源节约本 身密不可分 , 环 只是各 自
1 《 0 当代经济》叭。 月( 2 年4 上)
当
落 坛
。
—
|
e
机结合在一起 , 间上协 调落实城镇建设 、 业园区 、 空 产 农林生产 区、 各类保护用地 、 交通与重大基础 设施 的规划布 局 , 成城 市 形 圈城 乡空 间的总体布 局。综合交通规划 包括铁路 、 水路 、 公路 、 空 中的信息化规划 , 突出了综合性 。通 过点 、 、 线 面结合 , 以及各
二、 突出体 制机制创新的综合配套性 改革步入深水 区 , 进入到 “ 牵一发而 动全身 ” 阶段 , 一个单
项改革往往牵 涉到多个 利益主体 , 到多个方面体制上的束缚 遇 与障碍。因此 , 现阶段 的体 制机 制创新的难度与复杂性往往超 出预料 , 武汉城 市圈改革突出了体 制机制创新的综合 配套 } 生。
_
当
坛
—- r
c I PRREO o — — — YC N NE OA— — TM
国家把“ 资源 节约 、 环境 友好 ” 型社会综合配套改 革试验的 权 利赋予武汉城 市圈 , 是希望武 汉城市 圈先行先试 , 就 率先发 展, 在突破体制瓶颈 、 转变发 展方 式 、 完善市场经 济体 制等多方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见【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发文字号】鄂政发[2010]62号【发布部门】湖北省政府【发布日期】2010.10.22【实施日期】2010.10.2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10〕62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进武汉城市圈(以下简称“城市圈”)环境保护工作,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培育和发展城市圈生态经济(一)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以规划为先导,统筹区域环境功能区划、环境容量和资源禀赋条件,调整优化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积极推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城市圈各市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区域、流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经环评的规划不得审批。
优化开发区布局,整合开发区资源,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优质要素和重要资源向开发区集中,优质项目和高端产业向开发区集聚,形成城市圈区域经济竞相发展、合作共赢的良性互动格局。
(二)严格环境准入。
依据国家、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新建项目准入条件。
各类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节能减排要求和清洁生产水平,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准建设。
严格控制化工、造纸、冶金、染整、农药、电镀等环境高风险行业的项目建设,禁止在湖泊、水库沿岸建设排放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的项目。
合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强化沿江产业发展空间管制,环境高风险行业的建设项目必须入园进区,尽量远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居民居住区等环境敏感目标,要强化环境风险预防和应急处置,严格控制入江污水和污染物总量,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绿色物流发展研究
资料 来 源 : 北 省 交 通运 输厅 网 ht:w wh jgvc/ 湖 t / w . t o. p/ b. n
但 是 , 汉 城 市 圈产 业 的经 济 效 益 ( 税 收 ) 武 如 结 构 已经 发 城
社会效益 ( 如城 市 居 民就 业 率 ) 对 来 说 还 是 较 低 相
襄 樊 职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第 1 1卷 双 月刊 第 3期 21 0 2年 5月
di 3 6 /i n17 - 1X2 1.30 5 o:1 9 9 .s. 1 94 .0 2 . 1. js 6 0 5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绿色物流发展研究
董
( 襄樊职 业技 术 学 院
之路。
二 、 汉城 市 圈绿 色 物流 发展 存在 的 问题 武
( ) 业 结 构 不 合 理 、 色 GDP较 低 一 产 绿
通 过 考 察 武 汉 城 市 圈 经 济 结 构 可 以 发 现 , 内 圈 的经济 发 展水 平 、 业 结 构存 在 明 显 的二 元 经济 结 产 构 特 征 。城 市 圈 三 大 产 业 比例 为 1 . :40 :.1 64 7 . 95 , 5 5
谛
襄阳 4 15 ) 4 0 0
经济 管理 学 院 , 湖北
摘
要 : 两 型 社 会 建 设 的前 提 下 发 展 武 汉城 市 圈经 济 , 需解 决 资 源 环 境 问题 , 色物 流 成 为应 对 这 一挑 战 在 亟 绿
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 了武汉城市圈 当前物流现状和 面临的主要 问题 , 出政 府、 业和人 才建设 “ 提 企 三驾 马车” 的策 略 以稳步推进绿 色物流的发展 , 对促进武 汉城 市圈资源配置 、 新发展模 式、 创 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着重要 意义。
调整交通运输能源结构 建设低碳大省两型社会
调整交通运输能源结构建设低碳大省两型社会――大力推广应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1.“两型社会建设”对湖北省交通运输的要求1.1 “低碳大省”:“九州通衢”的新考验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0年升至306亿吨,为历史最高水平。
交通运输能耗约占全球能源供应的五分之一强,其碳排放则占到全球碳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强,高达77亿吨。
美国交通运输系统石油使用量达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温室气体排放量占美国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约20亿吨。
过去1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了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长率却达25%。
作为“全球低碳交通先锋”的欧盟,其大部分工业领域都做到了成功减排,但交通工具碳排放却在过去10年增长了21%。
可见,车用燃油能源结构的减碳行动难度颇高!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大致上占该国总能耗的三分之一上下,碳排放的近一半之强,低碳交通在国家低碳战略中举足轻重。
来自欧盟的交通减排数据显示,从欧III 到欧IV,NOx可减排30%;欧IV到欧V,NOx可减排43%;欧V到欧VI,减排则可达到80%,成效相当明显。
欧盟有世界上最好的油源——利比亚轻质石油:提炼优质汽油,一桶利比亚石油,相当于5桶沙特石油。
在大力提高燃油品质与发动机排放标准的同时,欧盟还在天然气汽车与电动汽车方面发展相当迅速。
到2010年底,我国(含港澳台地区)机动车总量高达2亿辆,总能耗高达三四亿吨标煤(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十分之一强),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为七亿吨级,全国(含港澳台地区)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高达近7000万吨,其中一氧化碳约5500万吨,碳氢化合物约1000万吨,氮氧化物约1000万吨(其中柴油带来的是600万吨),颗粒物超过百万吨级。
按燃料分类,全国汽油汽车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量明显高于柴油汽车,超过排放总量的七成;柴油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接近总量的六成,“排气黑烟”等颗粒物超过九成。
大气监测显示:机动车尾气成城市空气主要污染源,中国1/3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光灰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困难。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武汉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
、
线 、武九线 、汉丹线 等在武汉 交汇 。水路 运输方 面 ,武汉 地域 长江 和汉江交汇 处 ,长江素 有黄金水 道之称 ,有 着得 天独厚 的 内河航运发展 的 自然地 理优 势。在 航空运输 方面 ,武 汉天河 国 际机 场是华 中地 区最重要 的航空 枢纽站 ,截 至 2 0 1 2年 8月底 , 机场已开通 的定 期客运 直航航 线 中,包括 1 3 0多条可 以通 达 国 内5 O个城市 ( 5 2个机场 ) ,1 3条通达港澳 台地区 ,1 3条通达 6
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亦称 “ 两 型社会 ”建设 。 “ 两型社会” 建 设是 中央在新发展时期 从 国家改革 发展 的全 局 出发 做 出的又一 通枢纽 ,全 国最重要 的综合性交通枢纽之一 。 2 、武汉物流设施设备完善。 目前 武汉市 已建成 了较 为完善 重大战略决策 ,其实质是 要探 寻一条新 的发展 路径 ,在 优化结 多式 联运 ” 的优 势 , 日趋 构 、提高效 益、降低消耗 和保 护环境 的基础上 ,实 现 区域经济 的物流运输 网络 ,极 具水、陆、空 “ 又好又快发展。到 2 0 2 2年 ,作 为核 心城市 的武汉 ,将基本达 到 完善的物流运输系统 网络 ,为发展 “ 两 型” 物流提供 了必要 的 两 型” 物流 产业 ,必须 有 快捷 、齐全 、 中等发达 国家的城市水平 ,城 市人 1 : 3比例将超 过 7 0 % 以上 ,圈 条件保 障。发展 武汉 “ 内的城市基本形成城市之 间的快速铁 路轨道 交通 网 ( 城际铁 路 发达的物流基 础设施 和设备作 为保证 。武汉市公 路运输 、铁 路 系统 ) 、高速公路 网、公用现代 网。因此 ,武汉市将现代 物流业 运输 、水轮运输 和航空 运输设 施发达 ,设 施完善 。在 陆路运 输 0 7 、3 1 8等 国 作 为其支柱产业并将 发挥 其辐射 功能 ,构建 武汉市 新型物 流产 方面 ,公路有京 港澳 、沪蓉 、福银 高速公路 ,有 1 道 6条线路 ;铁路运输设 施方 面有京 广铁路 干线 、京九铁 路干 业 发展 战略 ,将是 “ 两 型社会” 建设 的重点 ,也是 中部 崛起 战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改革开放30年,路线图:4个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高新区,开发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特点:划定区域,优惠政策为什么要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优惠政策已经走到尽头,有些地方已经没有税收可以减免,需要靠内在动力,靠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四个综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定位分工不同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渝—城乡统筹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为什么选择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有全局性战略意义:上海浦东,北部的天津滨海,西部的成渝地区,缺中部地区有区域性的带动优势,中部崛起,发挥龙头作用反映改革开放新阶段的鲜明特点,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节能减排、重视环境等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通知: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从各自实际出发,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机遇与挑战: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武汉城市圈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中部改革的“试验田”;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也是挑战,对政府、企业、市民都是重大的挑战,挑战政府效率、企业生命力以及市民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绿色运输谈武汉两型社会的建设摘要:关键词:引言2008北京奥运会围绕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和绿色奥运三大主题开办一次最成功的奥运。
奥运期间和奥运结束后,绿色奥运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它不仅让奥运会“绿起来”,而且还使申办城市——北京成为“绿色和生态城市”。
在奥运经济的前提下,在“绿色北京”的感召下,现代化绿色物流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发展了“绿色物流”的物流企业,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奥运蛋糕中分得一杯羹。
1绿色物流和绿色运输的概述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
它包括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的绿色化。
从物流作业环节来看,包括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和绿色流通加工等。
从物流管理过程来看,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体系,既要考虑正向物流环节的绿色化,又要考虑供应链上的逆向物流体系的绿色化。
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
与一般物流活动相比,绿色物流活动目标显然要高得多,运作环境要求更加苛刻和复杂。
一般的物流活动主要是为了实现物流企业的盈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比率等等。
这些目标最终均是为了实现某一主体的经济利益。
而绿色物流的目标在上述经济利益目标之外,还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既具经济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的目标。
开展绿色物流活动,对物流运行环境要求极其严格,往往是以环境各项指数作为考量指标,环境各项指数好,比如噪音小、尾气排放少、扬尘少、震动小等则大力发展,反之则限制或淘汰。
绿色运输是指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为主要特征的运输。
其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克服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
物流业是顺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有机整合和一体化运作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物流业已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因此,物流与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
目前,物流逐渐从产业物流转向产业与消费双方向发展,物流的关联领域向消费生活领域扩展,那么,笔者认为必须从环境共生的立场来推进物流管理的全方位发展。
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即绿色物流就是这种政策和指导思想的产物。
因此,绿色运输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2绿色运输方式绿色运输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多式联运。
伴随着我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将与日俱增。
我国已实施了一些法律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对公路运输提价,鼓励铁路运输等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经营。
从美国运输企业实现绿色化的经验来看,大量采取多式联运是企业遵守国家法律和制度推行物流绿色化的有效途径。
多式联运可以减少包装支出,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
多式联运的优势还表现在:它克服了单个运输方式固有的缺陷,通过最优化运输线路的选择,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搭配,使各种运输方式扬长避短,实现了运输一体化,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化,以此降低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从物流渠道看,它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市场环境差异造成的商品在产销空间、时间上的分离,促进了产销之间紧密结合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
多式联运不是单纯的运输方式的转换,而是运输企业或运输承运人的自觉行动,以提高运输效率。
联运的主要特点是: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整个行程中,货物运输在公路和铁路(有时是水上)之间连续不断的,联运的核心是每一种运输形式都发挥出最适应其运输特点的应有的作用。
2)共同配送。
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配送作为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身,是具有独特运作模式的物流活动。
在物流活动中,运输主要是指长距离两地间的商品和服务移动,而短距离、少批量、高频率的商品和物品的移动常常称之为配送。
共同配送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
它主要是针对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等情况。
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对企业界而言,向物流绿色化推进就必须实行共同配送,以节约能源,防止环境污染。
3)电子信息网络传递及虚拟经济。
当前经济形式对多品种小批量的物流要求成为趋势,就更要求企业信息系统的顺畅可靠。
因此采用和建立库存管理信息系统、配送分销系统、用户信息系统、EDI/Internet数据交换、GPS系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货物跟踪系统和车辆运行管理系统等,对提高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起着关键作用。
同时要更好的建立和运用企业间的信息平台,将分属不同所有者的物流资源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物流服务和货物集散空间被放大,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两型社会的由来及发展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
这方面集工业、能源、农业和交通优势于一体的武汉城市圈,无疑具有很高的试验价值,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将全面提高城市圈的整体素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绿色运输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领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发展现代运输业的重要内容。
推进现代绿色运输业的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为此,交通运输部组织制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政策》,明确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及主要政策,以指导公路水路交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运输业发展,不断提高“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方式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发展绿色运输、推动安全发展,实现绿色运输与经济社会协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
基于城市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和劣势。
提升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应明确发展思路,转变发展现念,加快产业调整,加强市场监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同时,还应加快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4可持续发展对运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涵上看,节约能源与资源、降低各种污染以及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这三点,应是可持续发展对现代运输业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
在运输设施方面:由于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仍是制约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现阶段建立起能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交通网络与基础设施,对于发展中的国家与地区来说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鉴此,实践中有必要继续加强交通运输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力争使其增长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力争使运输事业的网络布局能适应工农业生产以及人口分布的需要。
不仅如此,在进行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规划时,还应重视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此外,在注重建设新的运输网络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现有运输设施的改造、尤其是要采取切实措施以真正减少对稀缺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
对于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更要在切实保证相互之间协调配合以及避免重复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与特长。
利用“复合一贯式”运输,可以充分利用这五种运输方式的有点,做到节能、环保,以达到最大意义上的可持续运输。
可持续运输的策略探讨由于物流运输绿色化的目的就在于要通过有效的物流系统的规划与控制,在保证物流服务目标的前提下,尽量地去降低运输中的能量消耗和各种废弃物的排放以及运输工具对道路的占用;因此,在物流运输绿色化的实践中,我们有必要贯彻和坚持四方面的基本原则:安全性原则、及时与准确性原则、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人与车辆管理的一体化原则。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物流运输绿色化的实践中,在坚持四方面原则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是有着相当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的。
(1)通过技术进步以切实降低各种运输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为此,我们首先可致力于研究能使车辆燃料效率提高与尾气排放减少的技术;其次是提高交通控制技术;再次是大力研制并推广使用更清洁能源的发动机;最后是改进燃料消耗管理技术。
英国货运协会曾出版了一部《Fuelmanagement guide》,此后,英国的相关运输部门通过使用书中介绍的一些方法,从而使得运输工具的燃料消耗量降低里20%左右。
(2)选择并利用对环境友好的运输模式所谓的对环境友好的运输模式其实也就是指应尽可能多地利用水运、铁路运输方式或是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用。
具体说来,充分考虑到如下几点就是有着相当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的:一是当运输距离超过200公里时,就应考虑用铁路运输来代替拥挤的公路运输。
二是生产企业或物流企业应通过与客户、供应商、其他的物流企业、铁路及多式联运企业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来寻求新的运输方式;同时,注意与当前运输方式的成本进行比较。
三是当考虑建立新的物流设施地址与新的组织体系时,还应尽量保证这些新设施既接近铁路,又便于公路运输并进而充分实现运输模式选择时的灵活性。
四是在选择新的运输模式时,还应考虑能否会给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和运输承运人带来机遇;还值得一提的是,虽在大多数情况下避免选择公路运输能立即改善环境性能,然而,实践中若能采用高效率的燃料利用技术并进而有效地降低车辆行驶里程的话,公路运输模式照样具有较好的环境表现。
(3)建立起对汽车驾驶员的培训及绩效管理体系应该说对驾驶员的培训与管理对企业与司机两者来说都有好处。
对企业来说,表现出色的司机能更有效地降低车辆燃料消耗和运输成本,同时,也能确保运输安全和运输中各种损失的减少,对司机来说,养成高标准的行为要求,既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也能保证安全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