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整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 精品教学课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 精品教学课件

③种间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 降为0。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2.生态位 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要发生竞争,夺取生态位。生态位越近似 的物种,竞争越激烈,选择压力也越强。生态位相似的物种,通过自 然选择,生态位发生了分化,从而减少或排除了它们的竞争,使它们 共存下来(见下图)。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归纳提升
1.群落中四种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特点
举例
种间 图 A 竞争
图B
①若两种生物生存能 力不同,会在数量上呈 现出“你死我活”的同 步性变化,如图 A;若生 存能力大致相同,则如 图B ②一般情况下,生态需 求越接近的物种间的
竞争越激烈
牛与羊,农 作物与杂 草,大草履 虫与双小 核草履虫
群落中四种种间关系的比较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若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会在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如图一般情况下生态需求越接近的物种间的竞争越激烈核草履虫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举例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青蛙与昆虫寄生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易混辨析形成群落空间结构的条件 (1)要有多个种群构成群落,如竹林中竹子只是一个种群,就不存在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各个种群间要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种间竞争等。通过 各种不同的种间关系,使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 群落的空间结构。 (3)要存在形成分层现象的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食物、栖息场 所等。
(7)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 结构。( √ ) (8)群落的结构和外貌会随季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 ) (9)群落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物种之间是捕食关系。( × ) (10)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的生态位是随机的、可变的。( × )

高中生物第2章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2章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
模型 图解
判断 依据
父传子、子传 孙,具有世代连 续性
双亲正常子病;母病 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子正常双亲病;父病女 必病,子病母必病
2021/4/17
高中生物第2章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6
2021/4/17
高中生物第2章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 修2
7
2021/4/17
高中生物第2章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 修2
高中生物第2章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021/4/17
高中生物第2章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1Fra bibliotek本章整合
2021/4/17
高中生物第2章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
2021/4/17
高中生物第2章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3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常见的性别决定类型
类型 性别 体细胞染 色体组成 性细胞染 色体组成 实例
8
同学们,你们要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成 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 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考试加油。
XY 型


2A+XX
2A+XY
A+X
A+X 或 A+Y
人、果蝇等大部分动物
ZW 型


2A+ZW 2A+ZZ
A+Z 或 A+W
A+Z
鳞翅目昆虫、鸟类等
2021/4/17
高中生物第2章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4
2.X、Y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规律 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不同源,但也有一部分是同源的。二者关 系如下图所示: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全册各章节教学课件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全册各章节教学课件

3.样方法的计数原则 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 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 角上的个体。(如下图所示,图中实心圆就是要计数的个体。) (1)正方形样方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2)圆形样方(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1.下表是某兴趣小组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的结果:
木 100 m2、灌木 16 m2、草本植物 1 m2 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③样方法中的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正方形或 ②标记物不能过于明显,不
注意 不规则形地块,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方形 能对所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
事项 或长条形地块
有影响
④一般不选不容易计数的丛生或蔓生的单 ③标记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
子叶植物,而选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 中均匀分布,标记物在调查
由材料分析知,蝗灾形成时对农作物造成很大的危害,由此要 形成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
1.幼蝗和成虫构成种群了吗?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什 么?(生命观念)
提示:幼蝗和成虫不能构成种群。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
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 2.在幼虫时期调查蝗虫种群密度一般采用什么方法?用性外激
素防治害虫的原理是什么?(社会责任) 提示:样方法。性外激素可以干扰性别比例从而减少种群的出
2.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分为图示①②③三种类型,下列相关 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 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一定为图③表述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 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图①表述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 该种害虫的年龄结构为图③表述类型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课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课件

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总是处在波动中的原因是 ( )
A.人类的干扰
B.食物的不足
C.多种因素的影响
D.环境条件是无限的
【答案】C
【解析】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总是处在波动中,原因是种群数
量受到多种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的影响。
种群的“J”形和“S”形增长曲线
[知识归纳] 1.“J”形曲线 (1)“J”形增长的坐标曲线: 种群在资源、空间、食物等无限的条件下,其 增长速率不受种群密度限制,通常呈指数增长,又 称“J”形增长。如图所示坐标曲线。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标要点
学法指导
1.了解构建种群增长模型 1.通过“J”形增长和“S”形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分
的方法
析与比较,培养归纳、比较及运用模型分析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 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
种群的数量变化
2.通过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
3.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 量的变化”培养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种群的“J”形和“S”形增长
1.
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
以 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
种群
呈“J”形。
增 的形 线长 “曲J”23第气“ 模二候型J”年适假形的宜设增数、:长量没种的是有群条第敌的件一害数:年。量食的每物λ年倍和以。空一间定条的件倍充数裕增、长,
3.表达形式 (1)数学方程式:___科__学__、__准__确____,但不够直观。 (2)___曲__线__图_____:直观,但不够精确。
微思考 同数学方程式相比,曲线图有什么优点?如果是在培养基中培养,
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上述数学模型增长吗?为什么?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精品教学课件(共860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精品教学课件(共860页)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2节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2节 染色体变异
第3节 人类遗传病
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
第1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用豌豆做遗传实验的优点及实验方法 1.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特点
优势
自花 传粉和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 纯种 用其做人工杂交实验,结 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具有易于区分的 相对性状 ,且能 稳定 地遗传 实验结果易于观察和分析
给后代
子代个体数量多
统计结果可靠
2.豌豆杂交实验的操作
图中①为 人工去雄 :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2)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①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 1∶2∶1 。 ②彩球组合代表的显、隐性数值比:显性∶隐性≈ 3∶1 。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 1.方法: 测交 ,即让F1与 隐性纯合子 杂交。 2.遗传图解
3.测交结果:高茎与矮茎两种性状分离比接近 1∶1 。 4.结论:实验结果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实F1是杂合子,产生 D 和 d两种 配子,这两种配子的比例接近 1∶1 。
2.遗传图解
即F2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约为:1 DD ∶2 Dd ∶1 dd 。 F2性状表现及比例约为: 3高茎∶ 1矮茎 。
3.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模拟内容 ①甲、乙两小桶分别代表 雌、雄生殖器官 。 ②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 雌、雄配子 。 ③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 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

本章整合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2

本章整合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2

第4章本章整合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 中生物 选择性 必修二( 共10张 PPT)
第4章本章整合 课件【新教材】章本章整合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 中生物 选择性 必修二( 共10张 PPT)
课前篇自主预习
四、生态农业的设计原理分析 1.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理论基础。我们知道,生 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 而食物链则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因此食物 链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又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 条增值链。因此,遵循这一原理,就可以合理设计食物链,充分利用 当地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地充分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 产生的有机废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实行无废物生 产,提供尽可能多的洁净产品。既充分利用机械设备、化肥、农药, 又减少环境污染。
(2)引发的后果:产生“水华”(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和“赤潮”(发生在 海水中)。
第4章本章整合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 中生物 选择性 必修二( 共10张 PPT)
课前篇自主预习
2.水污染类型的判断技巧 (1)根据污染成因判断 ①若水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引起的污染,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水中富含有机物引起的污染,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引起的污染,则为重金属、农药污染。 (2)根据危害结果判断 ①若湖泊中表现为水华,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则为无机污 染。 ②若异养生物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则为重金属、农药污染。
第4章本章整合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 中生物 选择性 必修二( 共10张 PPT)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 课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 课件

6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宜用样方法进行调 查,常用 取样器取样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 (1)记名计算法:在一定面积(体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 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 (2)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 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结构
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
a.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
b.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
(2)动物分层:动物分层分布与其食物条件及栖息空间等有关,群落
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
间和食物条件,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水平 结构
镶嵌 分布
地形的变化、 土壤湿度 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 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3.如图A是诱虫器,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点,图B是吸虫器,适 用于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的采集。
4.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其目的是对小动物进行固 定和防腐。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 。
1.鄱阳湖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群落。 ( √ ) 2.群落是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系统,主要研究性别比例、种间关系以及群落的空间结 构等问题。 ( ✕0 ) 提示:性别比例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不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原始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且双方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0 ) 提示:原始合作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 立生活,不会相互依赖。互利共生对双方都有利,且双方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4.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物种丰富度低。 ( 0√ ) 提示:人工恢复林相对于自然恢复林来说物种比较单一,所以物种丰富度低。 5.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 有分层现象。 ( ✕0 ) 提示:这两个群落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 精品教学课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 精品教学课件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典例剖析 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 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图甲、图乙、图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关 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竞争加剧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解析:由图可知,图甲、图乙、图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 种间竞争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噬菌体与细菌 为寄生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图丙中实验初期,两个种群的个体数 量都较少,故种内互助和竞争并存,随着种群个体数量的增加,其种 内竞争加剧。 答案: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3.如何判断捕食关系图中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 提示:先增加或先减少的是被捕食者,如图②中的a;后增加或后减少 的是捕食者,如图②中的b。 4.同一群落中有没有生态位完全相同的两个物种?若有,这两个物 种的关系会呈现为哪个图所示的曲线? 提示:没有。若有,会呈现图①所示曲线,两种生物生态位完全相同, 对资源争夺激烈,竞争力强的占优势,另一种则灭绝。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及生态位 情境导引 群落中有多个种群,它们之间有哪些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这些种 间关系各有何特点?如何理解生态位对种间关系的影响? 下图表示三种种间关系(捕食、种间竞争和互利共生),请据图思考 下列问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1.①~④分别表示哪种种间关系? 提示:①是种间竞争(竞争力明显悬殊);②是捕食;③是互利共生;④ 是种间竞争(竞争力相当)。 2.从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趋势看,哪种关系中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减 少),同时另一种生物数量也增加(减少)?它们是否是同步增加或减 少? 提示:捕食和互利共生。捕食关系中的两种生物数量非同步增加或 减少,互利共生中的两种生物数量同步增加或减少。

2024版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完整ppt课件

2024版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完整ppt课件

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 核苷酸链组成,形成右手螺旋结
构。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 碱基间通过氢键连接。
DNA双螺旋结构直径为2nm, 螺距为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
间距为0.34nm。
2024/1/27
14
DNA复制过程及特点
复制过程
解旋、合成子链、连接子链。
特点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双向复制。
2024/1/27
物种形成方式
物种形成方式包括异域性物种形成、同域性 物种形成和边域性物种形成。异域性物种形 成是指由于地理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同 域性物种形成是指在没有地理隔离的情况下, 由于生态位分化等因素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边域性物种形成则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在边
缘地带杂交后形成新物种的过程。
2024/1/27
22
05 生物技术实践应 用
2024/1/27
23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原理和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原理
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无菌操作,将植物体的某一部分(如根尖、茎尖、叶片、花药等)分离出来,放在 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其生长、分化、增殖,形成完整的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
人类基因组计划内容
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人类基因组计划意义
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认识自身基因组的结构与功 能;推动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发展;为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2024/1/27
12
03 DNA结构与功能
2024/1/27
13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024/1/27
31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挑战

2024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课件

2024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课件
响。
2024/2/29
制定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禁止或限制 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 用,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开展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 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促进公众积 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20
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保护中应用
生态旅游
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欣 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了解生物多 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促进生物多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理解基因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掌握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 制,了解其在生物发育和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29
解题技巧指导
2024/2/29
遗传学问题的分析方法
掌握系谱分析、基因型与表现型推断等解题技巧,能够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遗传学问题。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能力
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能够设计简单的遗传学实验,并具备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生物信息学
关注生物信息学在基因 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领 域的应用,了解大数据 分析在生物学研究中的 重要作用。
31
THANKS
2024/2/29
32
生物地理学
通过研究生物在地理空间 上的分布和迁移,可以揭 示生物进化的历史和环境 变化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17
04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 影响
2024/2/29
18
物种灭绝和濒危原因探讨
生境丧失和破碎化
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生境丧失和 破碎化是物种灭绝和濒危的主要 原因之一。例如,森林砍伐、城 市化进程、农业扩张等导致大量 自然生境消失,使许多物种失去 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基因工程定义
通过改变生物遗传物质来创造新的生物类型或改良现有生物的技 术。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配套课件:第5章 本章整合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配套课件:第5章 本章整合

本章整合
专题
专题 区别三种可遗传的变异 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都会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 均可传给后代,是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 2.若把基因视为染色体上的一个位“点”,染色体视为点所在的“线 段”,则有以下结论。 (1)基因突变——“点”的变化(“点”的质变,但数目不变)。 (2)基因重组——“点”的结合或交换(“点”的质与量均不变)。 (3)染色体变异——“线段”发生结构或数目的变化。 ①染色体结构变异——“线段”的部分片段增添、缺失、重复、 易位(“点”的质不变,数目可能变化,位置也可能变化)。 ②染色体数目变异——个别“线段”增添、缺失或“线段”成倍增 减(“点”的质不;染色体变异是染色体结构或数 目的变化,属于细胞水平上的变化。因此,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 下看不到,染色体变异则可以看到。
【例题】 田间种植的三倍体香蕉某一性状发生了变异,其变异 不可能来自(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环境变化 解析:三倍体香蕉不能进行有性生殖,所以其变异的来源不可能 是基因重组。 答案:A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配套课件:第1章 本章整合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配套课件:第1章 本章整合

专题一 专题二
【例2】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分离比分别为 9∶ 7,9∶ 6∶ 1,15∶ 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 是( )
A.1∶ 3,1∶ 2∶ 1,3∶ 1 B.1∶ 3,4∶ 1,1∶ 3 C.1∶ 2∶ 1,4∶ 1,1∶ 3 D.3∶ 1,3∶ 1,1∶ 4 解析:F2的性状分离比为9∶ 7,说明F2个体有两种表现型,其双显 性∶ (单显性+双隐性)=9∶ 7,故F1测交时,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1∶ 3;F2的性状分离比为9∶ 6∶ 1,说明F2个体有三种表现型,其双显 性∶ 单显性∶ 双隐性=9∶ 6∶ 1,故F1测交时,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1∶ 2∶ 1;F2的性状分离比为15∶ 1,说明F2个体有两种表现型,其(双 显性+单显性)∶ 双隐性=15∶ 1,故F1测交时,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3∶ 1。 答案:A
专题一 专题二
【例1】 在豚鼠中,黑色(C)对白色(c)是显性,毛皮粗糙(R)对毛皮 光滑(r)是显性,且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列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 合定律的最佳杂交组合是( )
A.黑光×白光→黑光∶ 白光=9∶ 8 B.黑光×白粗→全部为黑粗 C.黑粗×白粗→黑粗∶ 黑光∶ 白粗∶ 白光=15∶ 7∶ 16∶ 3 D.黑粗×白光→黑粗∶ 黑光∶ 白粗∶ 白光=10∶ 9∶ 8∶ 11 解析: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就是验证杂种F1产生配子时,决定同一 性状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最佳方案为测交,只有D项符合测交的概念,且结果接近1∶ 1∶ 1∶ 1。 答案:D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二 遗传中的分离比异常问题 1.基因分离(1)“和”为16的由基因互作导致的特殊分离比 9∶ 3∶ 3∶ 1是独立遗传的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自 由组合时出现的表现型比例,题干中如果出现附加条件,则可能出 现9∶ 3∶ 4、9∶ 6∶ 1、15∶ 1、9∶ 7等一系列的特殊分离比。当 后代的比例为9∶ 3∶ 3∶ 1或其变式时,则亲本必为双显性性状,且 亲本必为双杂合子,这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整合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 生物选 择性必 修二
本章整合
本章整合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 生物选 择性必 修二
-1-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前篇自主预习
一、对种群数量增长的“S”形曲线中K值认识的深化 1.不同曲线模型中K值与K/2值的表示方法
图中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而A'、B'、C'对应的种群 数量为K/2值。
本章整合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 生物选 择性必 修二
课前篇自主预习
2.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关注两个“最佳点”
本章整合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 生物选 择性必 修二
二、种群增长曲线解读 1.曲线图示
课前 生物选 择性必 修二
本章整合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 生物选 择性必 修二
课前篇自主预习
2.图示分析 (1)图甲中的a表示的是“J”形增长,b表示的是“S”形增长。在自然状 况下,种群的增长一般与曲线b相符。图中阴影可代表环境的阻力 或被环境淘汰的个体数量。 (2)图甲中a增长过程中,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加,b增长 过程中,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 (3)图乙中的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从图中可以看出,种群数量是在 K值附近波动的,环境遭到破坏后,生物的K值变化是K1→K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