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1.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复习学案(鲁教版必修2)1

合集下载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人口迁移》学案 (2)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人口迁移》学案 (2)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人口迁移》学案 (2)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学习目标】1.能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基本类型。

2.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和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联系当地及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分析实例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人口迁移的客观社会效果及人口迁移的意义,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

【学习策略】利用地图,数据资料,运用比较法分析,比较、归纳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特点。

通过实例分析,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人口移动,加深对我国相关人口政策的理解。

【课前调研】设计一张调查表,对班级的同学家庭成员的人口移动进行调查,并分析移动的特点和原因。

我的成果:【课堂活动】探究活动1: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流向“”;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

新航路的开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国家流向国家;定居移民减少,迁移形式多样化。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探究活动3:阅读课本第10—11页课文及图1—2—4“我国流动人口统计(1984~2019)”,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1—2—4中看出这一时期,流动人口数量呈____________趋势。

2、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_________性的迁移,流动的目的主要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今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民工潮”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

①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②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③大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眼中④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探究活动4:根据提供的案例,说明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材料一湖北省位于中国最大河流长江的中游,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导学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导学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学生姓名:班级:预习案(写一写,梳理基础知识)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人口迁移与流动2、分析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重点)能力目标: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情感目标: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人口移动现象,加深理解人口迁移对社会的影响【自主预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一、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1.概念:人口迁移通常指人口在_______迁入或迁出,而发生_______的永久性或_______改变的人口移动规律。

2. 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预习检测】小试身手1.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后的人口迁移主流是()A.旧大陆流向新大陆B.新大陆流向旧大陆C.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D、未开发地区流向已开发地区3.人口流动(1)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或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发展水平。

(3) 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与。

(4) 流动人口增长是的产物, 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是,不利影响是。

. ▲思考: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预习检测】小试身手2.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D.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由东部沿海地区流向中西部资源丰富地区3.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原因是( )A.政区变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B.政策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C.经济发展,人口的死亡率降低D.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长加快三:人口移动的动因1、动因:是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此外、、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动因拓展:(参考基础训练p9)▲思考: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各是什么?四: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效应:【预习检测】小试身手1 .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 )A.工作机会多B.生活困难,质量低C.公共设施不足D.失业率、犯罪率高2.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A.政治因素B.经济因素C.气候因素D.资源开发因素探究案(比一比,争当优胜小组)要求: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踊跃发言,大胆展示讨论成果。

1.2 人口迁移学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1.2 人口迁移学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人口迁移[经典例题1]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A.民工流动B.道路建设C.水利工程建设D.输气管道建设(2)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C.从人口移动距离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从人口移动形式看以线形分散为主考点二: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影响1.人口迁移的动因(1)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推力(排斥力)拉力(吸引力)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环境恶化、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好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政局动荡、战争优惠的移民政策社会文化因素宗教信仰、种族和民族矛盾良好的文化教育,家庭、婚姻1.图中丙点表示的人口变动状况正确的是()A.人口增加B.人口减少C.变动较大D.基本不变2.能正确反映西亚地区人口变动状况的是()A.甲B.乙C.丙D.丁3.能正确反映目前伦敦市区人口变动状况的是()A.甲B.乙C.丙D.丁下图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

回答4~5题。

4.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A.男女比例不平衡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5.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读“2010年浙江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图”,回答6~7题。

6.有关该市迁入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B.老年人口多于儿童人口C.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D.人口迁移主要受政策因素影响7.大量的人口迁入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是()A.提高了人口死亡率B.降低了人口自然增长率C.减少了该市被抚养人口D.扩大了联姻的地域范围下图为我国目前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其中,图甲为“我国目前人口主要迁出地分布示意图”,图乙为“我国目前人口主要迁入地分布示意图”,图丙为“一则广东省某地招工漫画”。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1.2 人口迁移-教案设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1.2 人口迁移-教案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2.能通过实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认识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3.能通过案例分析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理解人口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自学,区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3.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人口迁移的动因和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辩证地看待人口迁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人口迁移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教学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人口迁移和流动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从身边的人口移动现象开始,展示春运图片,从人口流动到人口迁移。

活动3:要求学生掌握二战后人口迁移的新形式:政治性国际人口迁移增加;发展中国家(三)板块三、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为何人口迁移)。

活动5:案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阅读课本活动中的内容,完成问题。

(1)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又出现了“雁南飞”现象?(2)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除上述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也影响人口迁移?案例分析:“闯关东”与“雁南飞”。

“闯关东”:a.山东人口激增,人口压力大。

(社会经济因素)b.中原地区灾害频繁。

(自然因素)c.光绪年间全面开禁,接纳大批关内移民。

(政策因素)d.东北幅员辽阔,土地肥沃。

(自然因素)e.东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山东。

(社会经济因素)“雁南飞”:a.山东成为经济展较快的省份,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

(经济因素)b.潜在意识和亲情、乡情吸引。

(个人情感因素)c.大量国有企业工人下岗。

高中地理 《人口》复习学案-2 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人口》复习学案-2 鲁教版必修2

人口学案2考点提示: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3、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人口容量;知识点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知识点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1)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2)世界的人口分布规律:(3)世界人口稠密区:世界人口稀少区:(4)中国的人口分布规律:知识点7: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婚姻家庭状况等。

其中,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政治文化因素:、、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及历史因素等。

知识点8: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人口容量是指。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保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3)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 性和 性。

(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5)按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估测,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约为 亿,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 亿。

人口算数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表,回答第1~4题。

1、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A 加拿大B 美国C 埃及D 印度2、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A 、美国;B 、荷兰;C 、孟加拉国 ;D 、加拿大。

3、对比表中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A 、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为大B 、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为大C 、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同D 、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4、就国土面积而言,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有 A 日本、埃及 B 中国、印度 C 美国、加拿大 D 孟加拉国、美国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4、该国人口变化趋热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A.年轻劳动力过剩 B.老龄化趋势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 D.人口出生率5、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 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6、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A.中国B.日本C.印度D.泰国如下图为甲、乙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图,回答7~9题。

1.2 人口迁移 学案 (鲁教版必修2)

1.2 人口迁移 学案 (鲁教版必修2)
本节知识梳理:
用2—3分钟回顾本节知识
【预习指导、新课链接】
1、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说明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及形成原因。
2、辨析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概念,说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展示,合作探究】
1.判断下列人口流动行为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1)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
(2)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
(3)王艳随全家从甲县搬到乙县并转入当地中学读书
4.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利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在古代农业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15世纪末16世纪初,人口迁移的主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
2.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后的人口迁移主流是()
①“旧大陆”流向“新大陆”②“新大陆”流向“旧大陆”③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④未开发国家流向已开发国家

高中地理 1.2 人口迁移(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1.2 人口迁移(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

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思路】人口迁移是生活中比较常见,也是接触比较多的一种社会现象,因而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材料作为探究活动,辅助课本知识的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相应的知识。

【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移动、人口迁移、人口流动?国际和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现状。

二是需要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三是需要知道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12.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和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联系当地及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人口迁移的客观社会效果及人口迁移的意义,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

【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的区别;案例分析不同原因引起的人口迁移。

【课前准备】教师搜集“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图”、“我国流动人口统计(1984~2008)图”等,人口迁移的一系列案例,设计“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方向和特点的比较表”、“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比较表”等。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

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

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

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课堂活动设计】探究活动1: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并说出判断理由。

鲁教版必修二1.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word教案

鲁教版必修二1.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word教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移动的动因四、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人口有所了解,但对于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

对于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迁移和流动图片。

地理:1.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学案(鲁教版必修2)

地理:1.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学案(鲁教版必修2)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入口流动一、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概念: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迁移的发展及特点:(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2)1 5世纪末至1 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后,主流是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迁移形式也更加趋于多样化。

首先,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

其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

第三,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

第四,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

二、人口流动1.人口流动的含义: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4.我国的人口流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民工流”。

5.流动人口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6.人口流动的作用:(1)增强社会活力。

(2)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1.人口移动的动因: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最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

(2)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移动的效应:(1)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2)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④促进了人种基因的交流。

重点、难点与疑点重点:(1)A口迁移,它主要讲述T A口迁移的概念以K l!t~-A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并在知识窗中列举人口迁移的特殊形式: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学案: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学案: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标要求】标准:举例说明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及原因。

【学习过程】阅读P8第一段和P11第一段,思考:(1)什么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看书完成下表。

一、人口迁移阅读课本P8—10页的内容,结合图1-2-1和图1-2-2了解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情况,完成下面表格。

【合作探究1】(1)阅读P10知识窗列举近现代典型的国际难民和环境移民。

(2)P10活动二、人口流动1.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和。

2.案例分析1——“民工流”阅读P11课文,填写下表:3.案例分析2——“外籍劳工”阅读P11知识窗“外籍劳工”完成表格: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阅读教材P12文字及图1-2-5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填写以下内容1. 人口移动的动因: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移动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⑴推力⑵拉力总结:人口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等,其中是最强、最持久的动因。

【合作探究2】P12-13活动,答案写在课本上。

3.人口移动的效应:阅读P13-15文字及图,填写:(1)人口移动的效应具有具有双重性。

对迁出地的影响:对于地区,缓解了当地的,并对、提高、保护等产生积极作用。

对迁入地的影响:。

社会经济效应举例建立起一批,明显地改变了。

促进了迁出地、迁入地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与促进了的交流人口迁移有多种分类标准,最常见的是根据地理范围和迁移方向进行的划分。

分类标准人口迁移类型地理范围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包括省际迁移、县际迁移)迁移方向(国内人口迁移)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我国近代人口迁移比较时间特点流向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口的志愿性迁移比较少,以行政调动为主从东部向中部以及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迁移60年代有组织的移民支援边疆省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及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口迁移组织性比重下降,自发性迁移比重上升从中部向东部迁移,同时西南、西北向东部和中部的迁移也有增加的趋势。

地理:1.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复习学案(鲁教版必修2)

地理:1.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复习学案(鲁教版必修2)
读“美国本土老年人口向南方‘阳光地带’的迁移示意图”,按要求回答问题。
(1)美国许多老年人在退休以后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所谓南方‘阳光地带’指图中A______州和B___州。
(2)图中迁出地区主要是美国的________工业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
_。
(3)美国的这类人口迁移,按地理范围划分属于________迁移,引起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的影响。
读“经济发展阶段与人口迁移量关系图”回答4—5题
4.阶段丙处于( )
A.原始社会B.农业社会
C.工业化阶段D.后工业化阶段
5.影响丙、丁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B.国家政策
C.社会经济D.战争
6.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 )
A.国际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C.由城市到农村D.由城市到城市
17.下列现象与人口迁移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华人餐馆遍布全球B.巴西几乎拥有世界所有种族
C.中东石油生产国的崛起D.道教的起源
18.人口流动的强度取决于( )
A.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B.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
C.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D.交通运输条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
A.人口迁移会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B.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可能会给城市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
C.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必然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改善城市的综合环境

地理鲁教版必修2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第1课时 含答案 精品

地理鲁教版必修2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第1课时 含答案 精品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从容说课人口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第一部分人口迁移,主要讲述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

利用图文呈现了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通过知识窗了解人口迁移的特殊形式: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

第二部分人口流动,在正文中主要是针对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民工流”现象,用知识窗介绍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外籍劳工”现象,注重贴近高中学生的知识面,多列举现代社会中民工流、国际难民、环境移民、外籍劳工等实例加以说明。

在阐明人口迁移、人口流动和人口移动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第三部分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重点阐述了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这样由现象到本质,增强了内在逻辑性。

在活动中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以我国历史上的“闯关东”和改革开放后出现的“雁南飞”为例,具体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更有助于学生的领悟和认同。

“人口移动的效应”,该部分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可采取学生自学的形式。

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以知识窗“巴西足球文化”这一素材进行说明,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导其深入思考。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定义。

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定义。

2.分析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3.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2.本节设置的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地理事物现象培养客观分析问题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课件展示:资料:1.1492年哥伦布首次从欧洲前往新大陆以后,欧洲人就开始大量地迁往美洲。

地理必修ⅱ鲁教版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学案.

地理必修ⅱ鲁教版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学案.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 预习目标1. 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2.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特点3. 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4..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二、 预习内容 (一八人口迁移阅读P 8- 10课文、图表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 .国际人口迁移分三个阶段:① 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②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迁移主流的流向是 是:人口迁移特点:(1) 人口迁移路线:(1) ③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二) 、人口流动阅读p 11课文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 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 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 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________3. 人口流动的强度取决于 ____________4. 流动人口增长是 __________________5. 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是.(三) 、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阅读P 12- 15课文、图表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因素是 ____ ,此外 、___________ 等也产生重要影响,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力指-而发生居住地.,原因离开原居住地,而 的产物。

,不利影响是.,拉力指.2.人口移动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表现在影响表现在3. 人口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①③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由迁出地到迁入地-跨越行政区界线 永久性或长期性2. 人口迁移类型国际人口迁移①按地理范围分人口迁移「①农村7农村 ②按迁移方向分J ②城市7— (国内人口迁移J ③农村7城市I ④城市73、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1) 在人类社会早期,(2) 古代农业社会, 迁移的主要原因。

高一地理1.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第二课时教学学案 鲁教版必修2

高一地理1.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第二课时教学学案 鲁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课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二)【明确考点】掌握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认识人口移动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1.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A.经济因素 B.战争因素 C.气候因素 D.土地因素2.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很多人向西部迁移,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水源条件的改善B.民族政策的改变C.交通和通讯的进步D.经济布局的改变3.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A、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迁出地的影响B、人口迁移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迁出地的影响C、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一般都会加剧当地的生态和环境破坏D、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会推进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也会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4.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能够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主要原因是()A.当地人口政策影响的结果 B.当地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水平高C.当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结果 D.当地农业发达,粮食产量大读“经济发展阶段与人口迁移量关系图”,回答5~6题。

5.阶段③处于()A.原始社会B.农业社会C.工业化阶段D.后工业化阶段6.影响③、④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环境B.国家政策C.社会经济D.战争读下图,完成7~8题。

7.上图表示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图,“+”号表示一个地区吸引人口的因素,“—”号表示一个地区排斥人口的因素,“0”表示无关的因素。

下面表示推力因素的是A.矿产资源丰富B.土壤盐渍化 C.文化教育发达D.老龄化8.2001年阿富汗难民迁入巴基斯坦的中间阻力最有可能的是A.交通不便B.国家政策C.气候干旱D.地形崎岖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工程,其淹没涉及范围之广、淹没损失之大、移民数量之多,在国内外建设史上是空前的。

据1992年统计,三峡按正常蓄水位方案,库区淹没涉及21个县,需要移民84万,考虑到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因素,到2009年工程建成,共需动迁113万人。

1.2人口迁移 学案(鲁教版必修二)

1.2人口迁移 学案(鲁教版必修二)

第二节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主要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①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②近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表现2.人口流动(1)含义⎩⎪⎨⎪⎧原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时间:临时或短期实质:离开原居住地,但不变更户籍强度: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2)主要形式:民工流、外籍劳工。

1.班里的“住校生”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邻居家的小王姐姐今年考上了大学,去外地上大学又属于哪一种呢?为什么?【提示】“住校生”属于人口流动,因短期离开原居住地且没改变户籍;小王姐姐去外地上学属于人口迁移,因为她长期改变了居住地且户籍发生改变。

1.最主要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2.其他因素: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2.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现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提示】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改革开放使东部地区经济更为发达,从而导致中西部大量知识人才向东部及东南沿海迁移。

1.对环境的影响—影响—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2)促进了经济发展(3)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问题导思】1.人口变化包括人口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下列人口的空间变化,哪些属于人口迁移?①“民工潮”;②美国人口由“冷冻地带”迁往“阳光地带”;③假期出国旅游人员;④因猪流感爆发,留学生大量回国。

【提示】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因此,只有美国人口由“冷冻地带”迁往“阳光地带”属于人口迁移。

2.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民工流”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流向有何特点?【提示】原因:①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

②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流向:从农村到城市,特别是涌向沿海的各大城市。

高中地理1.2人口迁移导学案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1.2人口迁移导学案鲁教版必修2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智贤中学高中地理 1.2人口迁移导学案鲁教版必修2【学习方针】1.明确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与区别。

2.通过阅读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图比力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分歧特点,并了解原因。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口移动的主要动因和效应,.理解人口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自主学习】一、概念:人口迁移、人口流动、人口移动:1、人口迁移:人口在_____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________性或_______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凡是是指因工作、学习临、旅游、探亲等原因____或_____分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口移动现象。

3、人口移动: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二、人口迁移(一)历史上和当今人口迁移1、人类社会早期:________________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例如水源、土地、食物等2、自然经济为主的古代农业为社会:________________、逃避灾荒、战乱、宗教毒害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人口迁移的主流是由“_________”流向“_________”,由_________地区到_______________地区15到19世纪,迁出地区是____、_____、______,迁入地区是南、北美洲和大洋洲,其中,欧洲殖民者野蛮贩运非洲黑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移民二战后:(1)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_____性移民的比例减少,迁移形式趋于____化(2)浮现在: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新兴城市及新兴产业引发大量人口迁移流向发生很大变化,___洲和___国变为人口迁入地区,迁出地区为____洲_和______洲(二)、国际难民和环境移民(属于人口迁移)1、国际难民:由于国际国内战争、政治形势变化、种族与民族冲突以及政治毒害等原因而造成的批人口流亡异国他乡的人口迁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必修Ⅱ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复习学案课题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复习目标通过阅读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图比较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并了解原因。

认识世界和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口移动的主要动因和效应。

调查本地人口移动的现状和特点,并尝试分析原因及影响。

重点、难点
比较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认识世界和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

教学内容教法与学法【诊断练习】
一、选择题(第1-7题为单项选择题,第8-10题为双项选择题。

将正确答案的
字母代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条件B.经济条件C.自然灾害D.河流变迁
2、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B.国家政策
C.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D.文化背景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是人口迁入地的是()
A.欧洲B.拉丁美洲C.北美D.非洲
4、美国很多老人退休以后向南方环境优美地区迁移主要是因为()
A.淡水B.土壤C.政策D.气候
5、21世纪初,大批伊拉克难民向国外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影响B.战争的影响
C.自然灾害的影响D.开发国外资源
6、下列现象属于人口流动的是()
A.三峡库区移民B.“安史之乱”引发我国北方人民大规模南迁
C.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民工流”D.老城区的拆迁户乔迁新居
7、被称为“人种大熔炉”的国家是()
A.乌克兰B.澳大利亚C.加拿大D.巴西
8、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后的人口迁移主流是()
A.旧大陆流向新大陆B.新大陆流向旧大陆
C.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D、未开发地区流向已开发地区
9、造成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最直接的原因是()
A.城市化B.开发国土
C.战争和自然灾害D.工程移民和气候变迁
10、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A .人口迁移会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B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可能会给城市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
C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必然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改善城市的综合环境
D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来说会造成当地的生态和环境破坏 1 2 3 4 5 6 7 8 9 10
【知识梳理】
7、答案:(1)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指 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
“外籍劳工”流动总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民工流”主要流向
人口流动 人口移动的影响:大大促进了 的融合和 的交流 人类社会早期: 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15~19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的主流是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新特点
人口迁移
动因:最主要的是 ,此外 、 、 等也产生重要影响
对迁出地的影响:缓解当地的 矛盾
效应
对迁入地的影响:对 产生深刻影响
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典型例题】
读“美国本土老年人口向南方‘阳光地带’的迁移示意图”,按要求回答问题。

(1)美国许多老年人在退休以后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所谓南方‘阳光地带’
指图中A___ ___州和B__ _州。

(2)图中迁出地区主要是美国的_____ ___工业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
_。

(3)美国的这类人口迁移,按地理范围划分属于________迁移,引起迁移的主要原
因是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因素的影响。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五一黄金周”,大批山东游客前往青岛旅游,这种现象属于 ( ) A .国际人口迁移 B .国内人口迁移 C .省内人口迁移 D .人口流动 2.考察的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就 ( ) A .越大 B .越小 C .不变 D .不确定
3.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 )
得克萨斯 佛罗里达
(2)东北部 工业密集,环境污染严重;这里纬度较高,气候寒冷
(3)国内 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因素和社会环境中的环境污染
1. D
2. B
3. C
4. C
5. C
6. B
7. D
8. D
9. D
A.自然环境因素 B.婚姻家庭因素 C.经济因素 D.政治因素读“经济发展阶段与人口迁移量关系图”回答
4—5题
4.阶段丙处于 ( )
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化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5.影响丙、丁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 B.国家政策
C.社会经济 D.战争
6.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 ( )
A.国际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农村 D.由城市到城市7.工业社会人口迁移的目的是追求 ( ) A.食物 B.人地关系的协调
C.土地 D.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力及市场的优化配置
8.近年来,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东南部劳动力不足
③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大④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东营、攀枝花等城市兴起,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
A.气候条件优越 B.重大政治改革 C.经济发展变化 D.矿产资源的开发10.下列国家中,基本上是近几百年来由移民建立起来的是 ( )
①美国②加拿大③新加坡④新西兰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有关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
A.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因素始终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B.在人类社会早期,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大
C.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比迁入地影响更为广泛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只有积极的一面,无负面影响。

12.关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正确叙述是 ( )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C.流动人口的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D.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是由北方到南方13.2002年大批阿富汗难民涌向巴基斯坦等邻国,原因是 ( )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战争的影响 C.自然灾害的影响 D.开发国外资源14.为开发克拉玛依油田所形成的人口迁移属于 ( ) A.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
B.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基地的人口迁移
C.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 D.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15.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 ( ) A.逐步增强,是主要因素 B.逐步增强,是基础因素
C.逐步减弱,甚至没有影响 D.逐步减弱,仍是基础因素
16.行政区域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图中甲、乙和丙是三个不同地区。

其中通常被认为是人口迁移的是()
A. A——B B. A——C
C. C——D D. E——F 10. D 11. B 12. A 13. B 14. C 15. D 16. B 17. D 18. A
17.下列现象与人口迁移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华人餐馆遍布全球 B.巴西几乎拥有世界所
有种族
C.中东石油生产国的崛起 D.道教的起源
18.人口流动的强度取决于
( )
A.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 B.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C.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 D.交通运输条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读大西洋两侧部分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和B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之一,请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原因,分别是:
A.;
B.。

(2)15—19世纪,图示区域出现了大规模的
人口迁移,其特点是
;其中被强制性迁移
的(图中字母)地区;从B到D如果顺
着洋流航行,则依次经过的洋流是。

(3)图中A、B、C、D四地,二战前后一直是人口迁入地区的是,一直是人口迁出地区的是,由迁出地区变为迁入地区的是,由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的是。

(4)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引起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9.(1)A 这一地区是世界上工矿业最发达,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地区B 该地区是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社会经济发达地区(2)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D
加那利寒流几内亚湾暖流(3)A、D、B、C (4)经济发展不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