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五单元 17.诗词五首 过故人庄》优课导学案_7

合集下载

最新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17 诗词五首语文版巩固辅导第一篇

最新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17 诗词五首语文版巩固辅导第一篇

最新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17 诗词五首语文版巩固辅导第一篇第1题【填空题】《过故人庄》全诗先叙事,交代______的原因;再写景,由______而______。

【答案】:【解析】:第2题【填空题】唐朝诗人王维出使到边塞,被眼前的奇异风光所震撼,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

无独有偶,宋代范仲淹在边塞军中也对这奇异风光作过描写,其诗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第3题【填空题】《过故人庄》的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其中诗歌中的韵脚是______。

【答案】:【解析】:第4题【问答题】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

(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答案】:【解析】:第5题【问答题】美文赏读: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读了这首诗,你认为作者描绘了女主人翁怎样的形象?【答案】:【解析】:第6题【问答题】补写出下列诗文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②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③征蓬出汉塞,。

(王维《使至塞上》)④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⑤ ,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⑥ ,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⑦ ,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⑧ ,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答案】:【解析】:第7题【问答题】默写。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②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③ ,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④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语句是:“ ,”。

【答案】:【解析】:第8题【问答题】默写填空。

①俗子胸襟谁识我?。

(秋瑾《满江红》)② ,坐看云起时。

过故人庄导学案

过故人庄导学案

过故人庄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3)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4)一、学习目标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要能够理解并背诵全诗,掌握其中的生字新词,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同时,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人炼字的技巧,了解诗歌对仗工整的特点。

此外,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我们还应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要能够感悟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过故人庄》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

2. 诗中描写农村优美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诗中写诗人与朋友把酒言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是《过故人庄》中的诗句?A.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B.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C.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D.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2.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对友人的思念之情B. 对重阳节的期待之情C.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D. 对故人的感激之情三、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过故人庄》一诗中,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情景。

2.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描述。

三、全诗译文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乡村的田家做客。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我们共饮美酒,闲谈农务。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受邀到友人田家做客的情景。

通过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和田园生活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重阳节的期待,显示了他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过故人庄》 导学案

《过故人庄》 导学案

《过故人庄》导学案《<过故人庄> 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过故人庄》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难点(1)体会诗歌中“淡而有味”的艺术特色。

(2)理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 年—740 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应故人邀请到其家中做客时所作。

诗人通过描绘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2、查阅工具书,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五、课堂探究1、诗歌解读(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这两句诗点明了什么?表现了故人怎样的情谊?(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合”和“斜”两个字用得好在哪里?(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诗人和故人在做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氛围?(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诗歌意境(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2)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3、诗歌情感(1)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2)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诗歌的语言和意象表达出来的?4、写作手法(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2)举例说明这些写作手法的作用。

六、拓展延伸1、比较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王维的田园诗,分析它们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田园生活的理解和向往。

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优秀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优秀教案

以下是一份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的优秀教案,供您参考: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讲解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3.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五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诗歌:逐首讲解五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4. 讨论诗歌:让学生分组讨论五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 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过故人庄》优秀教案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过故人庄》优秀教案

过故人庄[教学背景] 这是一首看似平淡如水的诗歌,如果你细细品位会发现这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纯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

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和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

[设计理念] 诗歌是有韵味的,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再加上本诗蕴涵着深远的意境美,完美的结构美,轻快的音乐美。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之后去体会诗歌的纯朴自然,情深意浓。

[设计过程]一、诗歌导入。

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诗歌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深厚的。

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课题。

再背有关朋友情深的诗歌。

二、读读诗句。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本诗歌平淡似水,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浅显易懂,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诗歌,读熟诗歌。

]检查朗读情况。

正音黍(hǔ)还(hái)三、看看画面。

[轻音乐作为背景,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给人以静谧的感觉,隐隐约约的斜山在远处蜿蜒起伏……]1、欣赏图片2、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让学生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谧悠闲。

四、想想意境。

切换到故人举杯畅饮,谈笑风声的画面。

背景放爽朗的笑声。

1、想象诗人和老朋友在谈论什么问题呢?家常话又有哪些呢?他们可能在说什么。

2、即兴表演”把酒话桑麻“。

指导表演:注意老朋友之间谈话的内容是有关农事,神态自然大方,语言淳朴自然,气氛融洽和谐。

[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

]准备表演:组织语言,酝酿情感。

即兴表演,及时评价。

五、悟悟情感。

再切换到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故人的心情。

六、即兴表演。

让学生即兴表演这一场景。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再现出当年诗人和故人相聚的情景。

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反思] 课上完之后,发现学生的表现能力是极高的,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他们表现的空间,给他们保证表现的时间。

初中语文《过故人庄》的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过故人庄》的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过故人庄》的教案设计初中语文《过故人庄》的教案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过故人庄》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田园诗、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口语交际训练设计目标: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

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四、延伸体会、拓展阅读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读《过故人庄》王爱民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过故人庄》空气甜甜的把鼻孔打开泉水甜甜的把胃打开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图案打开我和一个村庄一起被一声声鸟鸣一道道小溪送出更远我要生出翅膀不走名山大川只在来过的这个村子的山坡下作巢用恬淡作砖用快乐作瓦。

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过故人庄》教案

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过故人庄》教案

过故人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学习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

重点难点:1、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板书)3、说说对作者的了解,教师补充。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樊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著有《孟浩然集》,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诗人一生没有作过官,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

其诗风平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4、“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明确:过:拜访,故人:老朋友。

到村庄拜访老朋友。

这首诗是他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作客时,写了这首诗。

(二)朗读全诗。

1、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习读诗,要求读准字音,通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指导朗读: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

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

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4、听录音。

5、学生大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6、齐吟全诗。

教师随机点拨读法,如: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

(三)译读全诗。

师导:读得好,朗读就进行到这里。

下面进行译读。

(板书:译读)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

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这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诗词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了解“诗圣”杜甫及其作品。

3.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温故互查】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挂罥.()塘坳..()丧.乱()2.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作者,代诗人,字,自号。

作品有“三吏”:《》《》《》,“三别”:《》《》《》。

【设问导读】1.熟读诗歌,用现代汉语简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2.同桌相互梳理全诗,划分诗歌的结构,并用四字词语概括每节内容。

3.找出诗歌中抒发情感的句子,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

1)八月秋高风怒号..怒号:__________2)俄顷..风定云墨色俄顷:__________3)秋天漠漠向.昏黑向:__________2.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长夜沾湿何由彻!3.这首诗中所表现的时间是,事件是,从诗中的一个词语“”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巩固练习】1.分别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______________第二节:_______________第三节:_______________2.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_______ _的情思,发出“,”的感慨,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拓展延伸】1.收集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将本诗与《春望》相比较,试分析两首诗在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方面的异同。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2.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

3.理解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把握其主题。

4.理解《游山西村》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

【学习重难点】1. 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把握诗歌主题。

2.理解《游山西村》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

【温故互查】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黍.()豚.()薪.水()再少.()2. 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诗词五首》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挺高的。通过引导他们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我发现不少同学能够逐渐体会到古人的情感表达。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几个问题。
首先是诗词韵律部分的教学。虽然我尽力通过朗读和举例来解释平仄、对仗等概念,但仍有部分同学对此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比如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韵律的节奏感。
-识别每首诗的韵脚,分析其韵律特点。
-理解对仗在诗句中的应用,体会其对意境的强化作用。
(3)学会运用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表达。
-通过注释学习,掌握如“关关”、“蒹葭”、“判官”等词汇的含义。
-理解古文中省略、倒装等句式特点。
2.教学难点
(1)对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
-难以把握《关雎》中由景物转向爱情的意境转换。
-《蒹葭》中情景交融的描写方式,学生难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深度。
(2)古诗词韵律的辨识与应用。
-学生对于平仄、对仗等韵律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存在困难。
-难以在阅读中自觉地识别和欣赏韵律美。
(3)古文表达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学生在理解古文中的省略和倒装句式时容易产生混淆。
-古文中一些词汇的用法和现代汉语不同,学生难以准确把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韵律和意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平仄、对仗等,我会通过朗读和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诗词创作练习,通过实际操作体验诗词的韵律和表达技巧。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诗词五首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

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1.理解诗词内容,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并进行背诵、默写。

(重点)2.研读品味,体悟诗词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意志和情趣。

(难点)。

3.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第一课时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新课导入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来到了成都,在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得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千,写下了《茅屋为所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

这段导语比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下面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点拨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

3.本诗写了哪几个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能从文中找出由哪些词语或句子表现的。

可以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总结。

(二)深层理解1 赏析诗歌逐层分析,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每节情景。

(1)读第一节,你会想象怎样的情景?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交流点拨】一茅屋于秋风肆虐中,屋顶茅草被风卷走。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2)赏析第二节,想象诗中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诗人此时是怎样的心情?【交流点拨】一群顽皮孩童当着诗人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十分焦急,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

(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3)赏析第三节,读此节你会想到怎样的情景?【交流点拨】狂风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满屋漏雨。

可秋雨不依不饶下个不停,那床盖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铁,且又被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踢破,诗人在这样湿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如何能挨到天明呢?(4)第三节中的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交流点拨】“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很硬,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5)“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看本段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交流点拨】忧国忧民的诗人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

这是一种大胸怀,一副热心肠!如果这一理想变为现实,作者表示自己受冻至死也满足,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博大襟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来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6)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

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

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

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2 指导学生用四句话(每句不超过七个字)概括诗的情节和内容。

【交流点拨】秋风卷我屋上茅,群童公然抱茅去,床头屋漏夜难眠,安得广厦千万间。

(三)走进主题全诗通过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博大胸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学习《过故人庄》(一)整体感知这首诗算是田园诗吗?有什么理由?【交流点拨】算。

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

(二)深层理解1 开头两句是叙事,这番叙述跟诗题有什么关系?仅用“鸡黍”,客人一请就到,这说明了什么?【交流点拨】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

主人待客,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可见友谊极深。

2 这是一首律诗,开头两句叫“起”,第三、四句叫“承”,承接之义。

这两句承上文哪两个字?【交流点拨】“田家”,写田家四周的风景。

3 第五、六句叫“转”,这里是从写景转而写人事,就是写朋友相聚饮酒的情形。

说说饮酒中的气氛怎么样。

【交流点拨】酒桌摆在廊子里,打开窗子,眼前是农家的晒谷场和菜园子,显得安静、平和;双方一边喝酒一边说农事,又是多么愉悦,简直是“世外桃源”。

4 第七、八句叫做“合”,也就是收拢全诗。

这首诗的收尾方式是普通的道别语。

这个道别语好在什么地方?请大家各抒己见。

【交流点拨】主人家很可爱,值得再来;主人待客热情,愿意再来;诗人率真,主动提出再来;主宾之间极其融洽等等。

(三)走进主题全诗叙述了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第二课时学习《游山西村》一、复习导入(简介作者及背景)二、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本诗写了哪些内容,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交流点拨】全诗写了农家的殷实好客,农村明媚绚丽的自然风光及古朴的风俗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深层理解1 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表现了什么?【交流点拨】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

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2 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这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交流点拨】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

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3 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

【交流点拨】(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4 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

【交流点拨】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

5 这种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有何异同?【交流点拨】相同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的意境。

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6 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交流点拨】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三)走进主题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

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学习《渔家傲》一、新课导入简介作者及背景二、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深层理解1 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交流点拨】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

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①大雁南飞: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骏马嘶鸣,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肃杀。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 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交流点拨】第一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第二句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

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第三句写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幽怨的羌笛哀婉凄切,使人倍感凄凉。

最后两句写这样的夜晚,勾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学习《浣溪沙》一、新课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正音:“少”音shào,年少之意。

朗读“谁道人生无再少”句应铿锵有力,末句要读出其中的劝慰之意和昂奋之情。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大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句障碍。

(二)深层理解“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萧萧暮雨子规啼。

”(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1 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了一派怎样的春景?【交流点拨】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

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2 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交流点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

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三)走进主题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