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吕氏春秋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案教案: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吕氏春秋两则》的作者吕不韦的背景和家庭。
2.理解《吕氏春秋两则》中的两则故事,分析其中的道理和寓意。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陈设和家中的陈设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思考家庭贫富的影响。
1. 了解背景:向学生介绍吕不韦的背景和家庭,包括他的父亲是个庙吏,家境贫寒但父亲很重视教育。
2. 分析故事:读故事《玉虚宠妃记》,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寓意和道理,并解释故事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分析故事:读故事《曹刿论战》,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寓意和道理,并解释故事中的词语和句子。
4. 学习写作:要求学生分析两则故事中的道理和寓意,并选择一个观点进行写作,写一篇小短文。
5. 课堂讨论:学生交换看法,并展示自己的作文。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观点。
6. 反思总结:教师做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小短文整理成稿,并准备好下节课的讨论。
教学资源:1.《吕氏春秋两则》课文2.字词表3.小黑板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
2.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写作水平。
3.讨论时的学生互动和思考的质量。
4.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注意事项:1.在分析故事时,要注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
2.在写作时,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3.在讨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观点,并鼓励大家进行积极的互动。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吕氏春秋两则》教案【三篇】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吕氏春秋两则》教案【三篇】【导语】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由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方、引、善、遽、任、悖、涉、契、刻舟求剑、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2、积累“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等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3、了解解释说理、以小见大的手法。
能力目标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两个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点。
情感目标领悟两则寓言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吕氏春秋》。
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氏春秋》和预习课文的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进入新课文作铺垫。
二、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课文三、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家长依仗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强迫幼小的生命“游泳” 差点溺杀小生命,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会酿成大错。
★楚人乘船渡江,剑掉入水中,他不是马上潜水寻找而是在船上刻好记好等船停下再去寻找。
船已行驶,而剑却沉入江底,此时去找有什么用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手段不能不变,否则会失败。
2、作者(编者)对这两则事是什么态度?不认可、嘲讽、蔑视甚至批判!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字的用法。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
“引婴投江”,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
“刻舟求剑”地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惑”。
3、对学生的感想及认识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41《吕氏春秋》两则》PPT课件 (1)
•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时 期秦国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而成。其 中多见寓言故事。
• 本课的两则故事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 察今:明察当今实际情况,不死守故法。
经过
正在 牵,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 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扔
原因
婴儿啼。人问其故,曰 :“此其父善游!”
寓意:
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则寓言的共同之处?
表达方式上都是先( 后(
两则寓言都采用了( 的写作手法。
)叙事 )议论
借事)说理
本文的体裁属于( )寓,言
选自( 《吕氏春秋)》又名(
)是
(《吕览)》时期秦国相国(战国 )组织他的门客
编写的。吕不韦
本文对人物进行了(
• 荒唐举动 • 荒唐言论 • 反问驳斥 • 表明观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引婴投江 其父善游 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 亦必悖矣。
寓意:
“ 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渡
从
掉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 契其
急忙 刻
这
地方
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
)动和作
( 语言 )描写,每则故事都运用了先( )
后( )叙事
议论
两则故事分别可以概括为 ____引_婴__投__江__和______刻__舟__求剑
掉下
寻找
入水求之。
已经
像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
糊涂
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不小 心从船上掉入水中。他急忙在船帮上用刀刻上记 号,并自言自语地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 地方。”船靠岸后,他就从他刻了记号的地方跳 入水中去寻找丢失的剑。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优质ppt课件
六 年级 上 册 人教版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相随。
“数百”和“一轴”形成 鲜明对比,多对少,突出了处 士对《斗牛图》的珍爱。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 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
谬矣。 ” 处士笑而然之。
他们的“笑”各是 一种什么态度?
六 年级 上 册 人教版
桃李课堂
你可听说过“高山流水”的故事?
千金易得,知音难觅。 《伯牙鼓琴》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 ,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撰的杂家( 儒、法、道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 十二记、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 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认为该书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 今来的事理,所以称其为《吕氏春秋》。
《书戴嵩画牛》讲述了杜处士晒著名画 家戴嵩的画的时候,遭到牧童指出画中错误 的故事,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 的道理。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认真、仔 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迷信权威, 要因事求人,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主题思想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里。
绝: A.断。 B.尽,穷尽。 C.独一无二的,无人能及的。
破琴绝. 弦( A ) 美妙绝. 伦( C )
斩尽杀绝. ( B ) 气绝. 身亡(A )
二、下面的句子停顿不恰当的是( B )。
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B.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C.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
三、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训练20篇(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训练20篇(精编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文《吕氏春秋·本味》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资料: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孟浩然《示孟郊》中这样写道:“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志.在流水________ 巍巍..乎若太山________(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只写字母序号。
A.伯牙 B.巍巍乎若太山 C.善哉乎鼓琴 D.破琴绝弦 E.汤汤乎若流水F.钟子期文中的________与________互为知音,钟子期赞叹伯牙高超的琴技曰________,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锺子期曰:________;伯牙志在流水,锺子期曰:________。
锺子期死,伯牙________。
(3)下面哪些诗句表现了“知音”可贵:()A.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B.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C.流水高山心自知(4)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资料,说说什么是“知音”?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智子疑邻宋①有富人,天雨②墙坏。
其子曰:“不筑③固,必将有盗④。
”其邻人之父⑤亦云⑥。
暮⑦而果大亡⑧其财,其家⑨甚⑩智其子⑩,而疑邻人之父。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注】①宋:宋国。
②雨(yù):下雨,名词作动词。
③筑:修补。
④盗:小偷。
⑤父(fǔ):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这里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
⑥亦云:也这样说。
亦,也。
云,说。
⑦暮:晚上。
⑧亡:丢失。
⑨家:指这家人。
⑩甚:很,非常。
⑩智其子: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
(1)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他家的墙毁坏了。
2020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1文言文二则《吕氏春秋》相关知识素材 新人教版
《吕氏春秋》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辅佐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
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内容简介《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战国晚期的吕不韦,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商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吕氏春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辅佐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
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内容简介《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战国晚期的吕不韦,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商人。
六年级语文吕氏春秋
• 1.反复朗读成诵,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并 能形象生动地复述主要内容。
• 2.掌握、积累常用实词的用法。 • 3.从叙议结合的表达中理解“引婴投江”
和“刻舟求剑”两个故事寓意及其现实意 义。
• 七、课后作业。 •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写一篇读后感。
引婴投江
【课文翻译】
• 原文: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 翻译:有个人从江边经过,看见有人正牵着一个小孩要把
他扔到江里。 • 原文: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 翻译:小孩大哭。有人问这个原因,那人回答说:“这个
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 原文: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 翻译: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难道他的孩子就擅长游
泳吗? • 原文: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 翻译: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一定是荒谬的。
.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 / 英国曼城购房 曼彻斯特购房 英国曼彻斯特房产网 曼彻斯特买房投资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吕氏春秋》由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而成。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前夕。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伯牙鼓琴》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译文: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起来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好像泰山!”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汹涌的样子好像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子期死后,伯牙认为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作品赏析:第一部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知音”是什么意思?明确:“知音”本义是“通晓音律”,现在一般用来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说说课文大意。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锺子期死,伯牙绝弦不再弹琴。
)(1)伯牙弹琴水平与锺子期的音乐鉴赏能力高不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伯牙琴艺高超:“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写出伯牙将自己的情操与志向融入琴声,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心志,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的情感。
锺子期音乐鉴赏能力极高。
他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从“方鼓琴”可看出)“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由衷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
可谓知其“音”,更知其“志”。
吕氏春秋原文及白话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白话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为不善亦然。
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
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
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
所学有五尽。
何谓五尽? 曰: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
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
中山、齐皆当此。
” 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
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译文:周鼎上铸有饕餮纹,有头没有身子,正在吃人而没有吞下去,祸害已危及自身,用以说明恶有恶报。
做不善的事也是这样。
白圭到中山国,中山国的君主想要留下他,白圭坚决谢绝,乘车离开了。
我听说有五尽。
什么叫五尽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写字词语预习和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
第21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课文原文+写字表+词语表+知识点+课后习题答案+同步练习目录课文朗诵下载 (2)课文写字表 (2)课文词语表 (2)课文原文文字版 (2)课文原文电子版 (5)课文知识点梳理 (8)同步练习及答案 (17)课后习题答案 (21)课文朗诵下载https:///s/1Knh_l_p77KG8Jtul_lyT6Q 提取码: 74c2课文写字表怪哉巍巍弦歌车轴锦衣玉食一曝十寒叹观止矣课文词语表课文原文文字版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再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课文知识点梳理一、学习目标1.会写本课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曝”、“汤”,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结合资料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伯牙鼓琴》故事。
4.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特点,懂得关注生活、真诚待人。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阅读。
简短如诗般的语言也为读者描绘岀了意境深远的景象。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
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三、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主要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吕氏春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拓展:《吕氏春秋》精选阅读课堂引入一、积累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遽()善游哉亦必悖()矣从其所契()者汤汤()乎若流水2.找一找,连一连儒家墨子《墨子》礼乐仁义道家孔子《韩非子》兼爱、非攻墨家老子《吕氏春秋》自然、无为法家韩非子《论语》博采众长杂家吕不韦《老子》严刑峻法3.填空(1)《吕氏春秋》:一名,先秦杂家代表作,战国末年秦相_______集门客编写。
(2)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______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等古书均有记载。
明代小说家_____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收在《》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______”,用“高山流水”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________前期____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如《》、《》、《》。
二、课内阅读提升【甲】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伯牙绝弦》【乙】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②,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③曰:“撒盐空中差可④拟。
”兄女⑤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咏雪》【注释】①谢太傅:谢安,东晋人,官至宰相。
②内集:本家族人的聚会。
③兄子胡儿:哥哥的儿子胡儿。
④差可:尚可,略可,大致可以。
⑤兄女:兄长之女,侄女,指谢道韫。
1.解释加点词。
(1)伯牙鼓琴_______ (2)方鼓而志在太山________(3)俄而雪骤________ (4)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2.下列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B.汤汤/乎若/流水C.白雪纷纷/何所似D.方/鼓琴/而/志在太山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吕氏春秋佚文
吕氏春秋佚文
《吕氏春秋》者,秦相国吕不韦所集也。
此书之编纂,非徒为一己之私利,实亦以图天下之太平。
其书广采众长,博引群儒,兼收并蓄,不拘一格。
夫吕不韦者,商贾之子也,而志在王道。
观其编撰是书,可见其用心良苦,欲使天下知有道矣。
其书之中,或论政治,或言道德,或说兵法,或讲农艺,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然此书虽广,犹有所遗。
今吾等得见其佚文,当如获至宝,不可轻易放过。
故特此译为文言,以供君子淑女之阅读。
曰:“吕氏春秋佚文”,乃古人之智慧,今人之鉴镜也。
其文辞典雅,其意蕴深远,读之可使人豁然贯通,悟道之真谛。
其文曰:“天地之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此言宇宙之广大,无物可外,无物可内,皆在其中也。
又云:“仁者爱人,智者爱己。
”此言仁者之心,广大如海,能包容万物;智者之心,深邃如渊,能自省自明。
又其文曰:“王者之道,以德服人。
”此言王者之治,非以力胜,乃以德服也。
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此言国家之大,民为根本,君为枝叶,不可忘本逐末也。
凡此种种,皆是古人之智慧,今人之鉴镜。
读其文,可知古人之思想,可观今人之得失。
故吾等当珍视此书,勿使其遗失于世也。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吕氏春秋》由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而成。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前夕。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思想为根底,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伯牙鼓琴》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假设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假设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起来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好似泰山!”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汹涌的样子好似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子期死后,伯牙认为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作品赏析:第一局部: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知音”是什么意思?明确:“知音”本义是“通晓音律”,如今一般用来指“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说说课文大意。
第二局部: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锺子期死,伯牙绝弦不再弹琴。
〕〔1〕伯牙弹琴程度与锺子期的音乐鉴赏才能高不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伯牙琴艺高超:“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写出伯牙将自己的情操与志向融入琴声,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心志,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的情感。
锺子期音乐鉴赏才能极高。
他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从“方鼓琴”可看出〕“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由衷赞叹;“巍巍乎假设太山”和“汤汤乎假设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绘,更说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部编版 (共8张PPT)
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对于在压力或者困境中,个体自我安慰、自我积极暗示、自我调节的能力,在个体克服困难、顶住压力、勇对挑战等情况下,都
激励能力的人,富有弹性,经常表现出反败为胜、后来居上、东山再起的倾向,而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在逆境中的表现就大打折扣,表现为过分依赖外界的鼓励
院练习棒球。在挥动球棒前,对自己大喊:“我是世界上最棒的棒球手!”然后扔出棒球,挥动……但是没有击中。接着,他又对自己喊:“我是世界上最棒的
自己失去动力。如果你的主要目标不能激发你的想象力,目标的实现就会遥遥无期。因此,真正能激励你奋发向上的是确立一个既宏伟又具体的远大目标。实现
呈现出一条波浪线,有起也有落,但你可以安排自己的休整点。事先看看你的时间表,框出你放松、调整、恢复元气的时间。即使你现在感觉不错,也要做好调
己的事业波峰时,要给自己安排休整点。安排出一大段时间让自己隐退一下,即使是离开自己挚爱的工作也要如此。只有这样,在你重新投入工作时才能更富激
我们感到自己“状态不佳”或精力不足时,往往会把必须做的事放在一边,或静等灵感的降临。你可不要这样。如果有些事你知道需要做却又提不起劲,尽管去
嘲式幽默。抱一种打趣的心情来对待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一旦做起来了尽管乐在其中。所以,这次犯错,是为了下次接受挑战后,要尽量放松。在脑电波开始平
受到自己的内在动力在不断增加。你很快会知道自己有何收获。自己能做的事,放松可以产生迎接挑战的勇气。事过境迁,面对人生,面对社会,面对工作,一
自己梦想中的那个自己。收藏各种技能学习资料,塞满了电脑各大硬盘;报名流行的各种付费社群,忙的人仰马翻;于是科比看四点钟的洛杉矶成为大家励志的
其实……其实我们不觉得太心急了吗?这是有一次自己疲于奔命,病倒了,在医院打点滴时想到的。我时常恐慌,害怕自己浪费时间,就连在医院打点滴的时候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锺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为什么?
部编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我们从伯牙的行为中能感受到什么呢? 请结合“资料袋”,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吧。
因为友人的逝去,毁坏了自己心爱的乐 器,而且终生不再鼓琴,我们可以从中感受 到伯牙失去“知音”之后的那种悲痛欲绝的 心情,也可以看出两人建立在相互了解、相 互欣赏基础上的无比深厚的情谊。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高俊。巍巍,高大的 样子。若,像。
部编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伯牙鼓琴①
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②在太山③, 锺好子呀期,像曰流:水“一善样哉浩④荡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⑤。”少 选⑥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⑦。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 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⑧。
部编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晒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⑥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⑦入两股⑧间, 今乃⑨掉⑩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⑪ 。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 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 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 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部编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由此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乐于接受他人的意见
部编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吧,要根据 课文内容,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 展开想象。
提示:想象杜处士随身携带这幅画的场景, 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牧童看到这幅画 “拊掌大笑”时的神态和话语……想象杜处士 “笑而然之”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六年级吕氏春秋的课文
六年级吕氏春秋的课文是《伯牙鼓琴》,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
”后来,伯牙的琴艺更加精湛,却发现世上没有值得他弹奏的人。
当他遇到知音钟子期后,与钟子期一起创作了许多优美的乐曲。
但是,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个故事表现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和音乐上的默契,也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
同时,故事还告诉我们,真正的知音是能够理解自己内心的朋友,是能够共同分享快乐和悲伤的人。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21伯牙鼓琴
答案:(1)弹 (2)心志,情志 (3)一会儿,不久
课堂小结
伯牙鼓琴
伯 志在泰山
牙
鼓 琴
志在流水
锺子期死
锺子期听之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知音
伯牙破琴绝弦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讲述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动人故事, 反映了朋友之间心灵相通、相互欣赏的真挚情谊, 也向我们展示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写作特点
叙述简洁,寓意深刻。 文章为表现伯牙、锺子期之间的情谊,选取了
2. 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译文: (2)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译文: (3)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 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答案:(1)弹琴弹得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2)弹琴弹得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3)锺子期死了,伯牙摔破琴,扯断弦,终 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 的人了。
21 伯牙鼓琴
《吕氏春秋》
学习目标
1. 了解《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中的重点 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2.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 涵,掌握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3. 感受伯牙、锺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 的内涵。
题目解读
“伯牙”,春秋时琴师;“鼓琴”,弹琴。 伯牙善于弹琴,锺子期善于听琴,伯牙视锺子 期为知音,本文即讲述了他们之间的故事。
古文大意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着。(伯牙)正弹奏到意 在描绘大山的曲子,锺子期说:“弹琴弹得好啊! 像大山一样高峻。”一会儿,(伯牙)弹奏到意在 描绘流水的曲子时,锺子期又说: “弹琴弹得好 啊!像流水一样浩荡。”锺子期死了,伯牙摔破琴, 扯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 之弹琴的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七、课后作业。 •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写一篇读后感。
引婴投江
【课文翻译】
• 原文: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 翻译:有个人从江边经过,看见有人正牵着一个小孩要把 他扔到江里。 • 原文: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 翻译:小孩大哭。有人问这个原因,那人回答说:“这个 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 原文: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 翻译: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难道他的孩子就擅长游 泳吗? • 原文: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 翻译: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一定是荒谬的。
【课文分析】
• 这则故事,后人称之为“引婴投江”。游泳不是 先天遗传的技能。家庭对孩子的成长确有影响, 但只能为其成长创造某种可能性,最终还要看孩 子自己。而引婴投江者却不明此理,依着老话 “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主观地将这种可能 视作必然,差点溺杀了小生命。 • 这则故事,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开酿成大错。这就叫 “因人制宜”,或“因人而异”。
【思维训练】
• •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引(拉着) 任物(处理事物) 遽(就,引申为一定) 悖(荒谬) 过(经过) 方 (正要 ) 投(掷 ) 岂……哉(难道……吗) 2.写出下列各字的拼音:遽( jù ) 悖( bèi ) 3.补充下列句子的主语: ①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过江者 ); ②曰:“此其父善游。” (引婴儿而欲投之 江中者)。 4.请你围绕本文的内容,写三百字议论性文字。 5.搜集出自寓言的成语。
教学过程:
• • • • • • • • 一、导入新课。 简介《吕氏春秋》。 二、朗读感知“引婴投江”故事 1. 范读。 2. 评价指导学生齐读。 三、研读课文,思考探究。 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 作者(编者)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 等。 •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 法。(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 变——“悖”) • 3.对学生的感想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 实教育意义。
• 五、朗读感知“刻舟求剑”故事。 • 1.组织学生品读“刻舟求剑”,并对学生的朗读 作出评价。 • 2.布置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作者对此 事是什么态度? • 六、比较阅读两则故事。 • 1.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可从选材、裁剪、立意、 构思、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写作特点等方面去 考虑。 • 2.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
• • • •
• •
刻舟求剑
• 【课文提示】 • 1.题解。刻舟求剑:“刻舟”在船上刻记号; “求剑”寻找剑。 • 2.《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我国第 一部理论散文总集。 • 【补充词释】 • 其:他,楚人。 所从坠:落下去的地方。 所契者:刻的地方。 • 行:走。 不亦…乎:不也是…吗?
• • • • • • • • •
【串讲课文】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翻译 楚地有一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里。 原文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翻译 急忙在这只船上刻(记号),说:“这里(就是) 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 原文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翻译 船停了,他从自己刻的地方跳入水中寻找剑。 原文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船已经走了,但是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不也是 糊涂吗?
; /2_2323/ 元尊
flp635bej
这怎么可能呢?电脑的屏幕上出现了一道黑线,什么也看不清了„„难道电脑的质量有问题?还是购买时就有缺陷?更不可能 是北方的电脑到了南方就不能用了吧? 学长看了好久,自言自语地说:“我明白了„„我现在就回报院长。”她一边说着一边掏出手机走向房间外的走廊。 午饭时分,在去餐厅的路上。学长急急忙忙地找到我,说是有人要见见我们。一辆豪华轿车载着我们在校园的林荫小道上缓缓 行驶,开车的是一位青年司机,人长得不错。我问他是什么人要见我时,他笑着对我说:“等你们见了面你就知道了。” 带上妻子和小荷,我们驱车回了老家。远远看见前来迎接我们的父母,我的心里宽慰了许多,只要父母康健比什么都好! “爷爷„„奶奶„„”小荷拉着二老的手流出了委屈的泪。 “这个该杀的马天栓,自己做了孽遭了报应,却冤枉了俺家的小荷,真是天理不容„„”我的母亲唠叨着。推开门,眼前的 情景把我惊呆了。 正座上坐着我的大哥,马天栓和马大嫂坐在大哥的旁边,苗苗被马大嫂紧紧地搂在怀里。偏座上坐着两位面黄肌瘦的女孩儿, 似曾见过又不相识,一个熟悉的背影映入我的眼帘„„ 当她慢慢地转过身,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展现在我的面前:短短的刘海遮住她的前额,微黑的脸上镶嵌着一双浓眉大眼。 当我们四目相对时,她扑在我的怀里。 “六叔„„我总算找到你了„„荷花想你想的好苦啊„„”她咿咿嘤嘤地哭了起来。难道这就是我的荷花?我日夜思念的女 儿?! 是惊喜?是内疚?是欢笑?还是自责?酸甜苦辣一起涌向心头。她突然挣脱了我的怀抱,咆哮起来,“十二年前,我狠心的爹 娘不要我了,是你„„好心的六叔把我送去了黄土高坡。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上了一颗幼稚的种子,六叔就是荷花心目中最崇 拜的人,长大了我一定好好报答我的六叔„„还记得你对我说过的话吗?等我长大了,你一定去接我„„就为这一句话,我天 天等夜夜盼,却不见你的影子,甚至连一点音讯都没有,多少次从梦中醒来,陪伴我的只有阿爹和阿妈„„ 这时的她已是声泪俱下了。她抹着脸上的泪,继续说:“有一次,我瞒着阿爹和阿妈偷偷的去了济南,找遍了所有的旅馆和车 站也没有找到你的影子,后来,还是阿爹和阿妈把我领回了家。阿爹和阿妈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真是生母不如养母亲„„” 她的声音哽咽了,再也说不出话来。哭吧,把所有的委屈都哭出来吧,哭吧,把所有的辛酸都哭出来吧。我的心里在流泪„„ “六叔,对不起„„我一时冲动做了傻事,给您添了麻烦,让小荷妹妹受了委屈„„” “你是谁?亏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话,你把我们家的小荷害苦了„„”肖艳终于说话了。荷花迟疑地望着肖艳,疑惑不解地说: “六婶儿,难道你不认识我了吗?我是吃您的奶才长大的荷花呀„„” “荷花„„荷花„„”肖艳自言自语地重复着,突然用手抱起了头,„„小荷和马大嫂把她搀扶到卧室里,让肖艳安静的休 息一会儿。
• 【课文分析】 • 楚国人乘船渡江,不小心把剑掉入水中,他不是 马上潜水寻剑,而是在船帮上刻个记号,等船停 后才去寻找。剑却沉到江底,而船已向前行驶, 这怎么能寻着剑的踪影? • 这则故事,后人称之为“刻舟求剑”。作者通过 故事,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 要随之变化,否则就开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墨守成规、死抱教条,拘泥固执、 不知变通的人。) • 2.课文分几个层次? • 课文分两个层次: • 一是写刻舟求剑的故事。这个层次,又有三层意思: • ①先写事情的起因: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②再写事情的经过: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 ③后写事情的结果: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二是写作者的议论,指出此人的糊涂可笑。这是未能找到剑的关键: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最后的一个反问:“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引人深思,给人启示。 • 3.刻舟求剑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 做事要尊重客观规律,要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因地制宜,不能因 循守旧,墨守成规。
第41课《吕氏春秋》两则
教学目标
• 1.反复朗读成诵,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并 能形象生动地复述主要内容。 • 2.掌握、积累常用实词的用法。 • 3.从叙议结合的表达中理解“引婴投江” 和“刻舟求剑”两个故事寓意及其现实意 义。
• 教学重点、难点: • 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 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 说明深刻的道理。
• 【学习目标】 • 1.了解“寓言”的特点,能够用自己的 语言讲这两个故事。 • 2.理解“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的 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 哲理。 • 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认识要随客 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因循守旧,墨守 成规。
• 【学习提示】 • 1.寓言故事的作用,是通过生动的人物 和情节,把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 • 2.原文《察今》一共有三个寓言故事。 我们把三个故事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作者 的目的:“引婴投江”者“悖”;“刻舟 求剑”者“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