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_刘东
2009年东南大学第七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论坛论文录用统计表
4
079
斜风下典型桥塔自立状态抖振性能对比 研究
周奇
2
081
偏心率对钢管轻集料混凝土受压性能的影响 傅中秋
1
083
基于非线性的聚酯纤维对水泥稳定碎石作用机理 的研究
徐博书
5
084
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L形柱的有限元模拟
董宏伟
1
085
利用TLD和TMD控制高层建筑地震反应的研究 任晓亮
3
087
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的风险浅析
谢胜华
4
222
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
陶景晖
4
223
新型限位挡块的抗震性能研究
许祥
2
227 北京复兴门、西直门地铁站行人特征调查与分析 刘金亮
6
228
西直门地铁换乘站人员安全疏散研究
孔维伟
6
229
超长结构地下室温度场的确定及仿真
黄毅方
1
230 大开口网架结构采用粘滞阻尼器的减震控制研究 胡清华
张如林
4
061
屈曲约束支撑线接触长度的简化计算
尤国萍
1
062
地震中屈曲约束支撑应变速率分布的研究
景海龙
2
067
我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操礼林
2
068
凯威特型单层球面网壳随机缺陷法的智能程序 练兰英
1
069
钢绞线-聚合物砂浆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 研究
陈亚静
1
070
抗强风的索塔型风机可行性研究
王兹刚
1
237
混凝土结构抗震承载力验算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计算安全度设置水平的比较研究
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调整_基于SSM分析法的实证研究_吴开
科技与管理Science-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中原城市群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区,是以郑州为核心,包括开封、洛阳、新乡、焦作、平顶山、许昌、漯河、济源9个省辖(管)市在内的城镇密集区,是河南省经济与科技实力较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增长极”的作用。
由于城市群的发展源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而工业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变动并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
因此,研究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努力提升城市群的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对增强中原城市群在河南省乃至文章编号:1008-7133(2010)01-0007-04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调整———基于SSM 分析法的实证研究吴开,王恩泽,于洋(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93)摘要: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能力。
运用“偏离-份额”(SSM )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将各产业产值增加额分为份额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进而计算相关分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郑州、洛阳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产业竞争力较强,其他城市及城市群整体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偏离贡献率及产业竞争力贡献率较低。
根据计算分析结果,提出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优化调整中图分类号:F 061.5文献标志码:A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to industrial structure ofcentral plain urban agglomeratio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shift -share methodWU Kai ,WANG En -ze ,YU Yang(College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 :The central plain urban agglomeration develops fast in He ’nan province.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reflects phase and power of regional ing Shift -Share Method (SSM )to analyze in urban agglomeration ,we divide the increasing volume of various industrial outputs into share shift compon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shit component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 power shift component ,and then calculate the related proportion.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 core c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quite reasonable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 power is strong and other city and urban agglomeration as a whole are developing fast in secondary industry but weak in tertiary industry.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we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to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entral plain urban agglomeration.Key words :central plain urban agglomer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shit -share method;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收稿日期:2009-10-21作者简介:吴开(1954—),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王恩泽(1984—),男,硕士;于洋(1983—),女,硕士.第12卷第1期2010年1月Vol.12No.1Jan.,2010中部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原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研究
中原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原城市群是我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包括郑州、洛阳、安阳等一系列城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中原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中原城市群的大中小城市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部分大城市发展迅速,而小城市和小城镇却发展滞后,城乡差距加大。
这种不平衡发展不仅影响了整个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也加剧了社会不公平现象,给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大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了资源环境等问题。
小城镇作为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更多的支持和促进,以实现与大城市的良性互动。
深入研究中原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城市间的平衡发展、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部分的完成。
1.2 研究意义中原城市群作为全国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集聚区,各城市和城镇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原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为中原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具体研究意义包括:1. 加强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
通过研究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现状比较,可以深入了解各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在未来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各城市的优势和特色。
2.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通过探讨协调发展路径,可以找到促进各城市和城镇间良性互动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中原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环境质量。
通过政策建议,可以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实现协调发展,避免过度拥挤和资源过度消耗,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中原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原城市群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评价
中原城市群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摘要】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文章从发展规模、发展结构、发展效益等方面构建衡量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
选取河南省九个城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各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和综合分析。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第三产业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一、引言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河南省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与全国水平相比依然任重而道远。
2011年9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11上半年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中,河南被列入全国8个预警等级为一级的省份。
河南省产业结构不仅落后于京、沪等经济发达地区,与中部省份相比也处于劣势。
针对这一不利形势,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结构”。
因此,对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客观评价具有显著意义。
中原城市群位于中国的中部,以郑州为中心,包括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共9个地市,下辖14个县级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河南省的35.3%和40.3%,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和城市最集中的区域。
因而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中原城市群的9个城市作为样本城市。
二、综合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取1、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很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下测度结果各异。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本着全面性、主导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原则,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为2个层次共8项,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2、选取指标体系的几点说明指标体系设计分为3个一级指标,分别从规模、结构、效益等几个方面来衡量中原城市群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在设计过程中参照了张桂兰,包玉香的山东省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指标设计框架。
中原城市群城市流强度测度分析
中原城市群城市流强度测度分析内容摘要: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等共9个城市在内。
本文采用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原城市群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化与城市整合对策。
结果显示,郑州以较大的城市流强度值成为中原城市群联系的高等级中心;洛阳、开封和新乡分别成中等级中心;平顶山、焦作、许昌和漯河等其他城市成为低等级中心。
中原城市群应当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速城市化进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城市流强度。
关键词:城市群城市流强度区位商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输出基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禀赋,并形成了冶金、机械、汽车、轻工、水力、发电等基础产业。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列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部分,面对中部崛起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部地区有关省份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发展规划。
但由于资源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经济增长不可能平均地出现在每个地区。
国内外城市发展及城市群崛起的经验也证明,经济增长需要成长中心发挥龙头作用。
以中部目前状况看,区域内包括武汉在内的任何一个城市在短时间内都不可能形成像上海、广州、北京那样单一经济增长中心,因此必须发挥城市联合体作用,以城市群作为竞争单元参与竞争。
目前,中部地区有五省提出了自己的城市群或类群发展战略,但就中部六省整体来看,分布有三个城市密集区,分别是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密集区,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和长株潭三角城市密集区。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已经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等城市在内的城市密集区。
这一区域城市布局紧凑,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发展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基础已经具备,条件已经成熟。
因此,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刻不容缓。
最新 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升级路径-精品
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升级路径政府高度重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与规划,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已形成了一些初具规模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深具发展潜能,能够极大的促进中原城市群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中原城市群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寻求中原城市群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优化路径。
一、中原城市群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优势分析( Strength)1.原料供给充足,丰富。
纺织产业是中原城市群重要的优势产业,首先中原地区是重要的蚕丝、羊毛和“两纱两布”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地区。
其次,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明显优势。
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竞争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工资成本以及劳动者的素质。
2.集群发展强劲,规模潜力深厚。
中原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大多数都处于成长期,发展活力较强,成长动力充足,其中有些开始或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
根据空间布局来看,产业集群分布已经形成了块状式的经济布局;根据产业分工来看,产业集群链的逐渐扩展也已经形成了链状式的经济布局,增长速度较快。
3.政府高度重视,专业院校支撑。
政府从多方面大力扶持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设立专项资金来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在资金借贷、投融资、税收等多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建立绿色通道,全方位、多角度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的成长壮大。
与此同时,中原城市群依托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原院、河南工程学院等纺织服装的老牌院校,鼓励积极有效地开展院校合作、校企合作、人才交流和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依靠这些专业院校的科研条件和人才优势进行科技创新,为中原城市群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4.地理优势明显,物流交通便利。
中原城市群处于华夏腹地,位于全国行政区划的中心位置,是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地带,是我国经济由东部向西部推进阶梯形发展的中间地带。
陇海铁路。
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集散效应特征分析
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08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集散效应特征分析张喆 刘学敏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摘要:建立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中原城市群区域发展的集散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选取城市从业人员数量,外向型产业为度量指标,计算分析各单位城市区位熵、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
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带动效应不明显,与周边城市差距较大,而周边发展区域呈现出向中心集聚现象,整体空间结构以城市为主要节点,形成以交通运输和产业发展为轴线形成空间格局。
产业结构偏向性强,传统产业仍占据优势,各城市在城市流倾向度与GDP水平上呈现阶梯趋势。
在此研究基础上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集聚;扩散;城市流2016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在《规划》中提出:将中原城市群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和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
中原城市群位于中国中东部,涵盖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安徽5省30个地级市,它是集人力、物流、旅游、科技创新、产业集群为一体的经济密集型城市群体(如图1)。
截至2015年底,中原城市群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8亿人,生产总值5.56万亿元,人均GDP3.51万元,是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然而,中原城市群作为一个经济系统,各城市之间经济集聚与扩散有何特征,如何优化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等,虽有一定的研究,但远没有达到深入的地步。
本文通过梳理区域发展集聚与扩散的相关理论,建立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中原城市群区域发展的集散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以便对中原城市群进行战略定位,合理规划空间布局。
图1 中原城市群空间布局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一、区域发展相关理论和研究区域经济作为社会生产力在空间上的反映形态,对生产要素流向、产业聚集有深远影响。
中原城市群的差异化经营策略探讨
中原城市群的差异化经营策略探讨张 伟,黄胜恩(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 要:城市群是关联紧密的城市空间,关系到国计民生大计。
本文以中原城市群为例,立足于经营城市、差异化发展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城市群的现状与发展条件,提出了城市群差异化经营的理念和发展策略。
最后,探讨了中原城市群差异化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
关键词:经营城市;差异化发展;中原城市群中图分类号:K901,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790(2007)02-0149-04收稿日期:2006-05-10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04自然科学重点项目(2004D002)作者简介:张伟(1982-),男,山东滕州人,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除沿海三大城市群外,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长株潭、成渝、武汉、关中等一批城市群也在崛起。
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竞争的主要载体。
城市群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所在,是国家经济战略的中枢,代表着国家发展的水平与标志,是国家经济的增长极,也是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拳头”[1]。
探讨城市群的差异化经营策略,对城市群以及区域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城市群差异化经营的理论基础1.1 经营城市的概念及其经营思路构想这里所说的“经营”指“经营城市”。
早在20世纪中叶,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就出现了经营城市的思想[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营城市在我国由个别城市的实践逐渐成为普遍性的城市建设与管理理念,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效。
经营城市理念可拓展经营城市资产、挖掘城市资源的领域和手段,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经营城市,就是城市政府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运用价值规律,采取租赁、转让等多种方式把诸多城市要素分解给城市经济实体来运营,以达到城市有限资源的效益最大化[3],并能使资源、环境、经济、生态等多方面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营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它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去理解。
中原城市群各市竞争力发展状况研究(1)论文
中原城市群各市竞争力发展状况研究(1)论文摘要:作为城市在区域空间上的投影,城市群地区空间布局结构是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空间分异的表现形式。
随着经济化浪潮的寸寸推移,城市已不是原有意义的人口集合,城市组群、区域一体化,在国家和地区单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
以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为研究蓝本,利用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辐射力分析,建立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从数字与汉字的异同中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相关对策。
论文关键词:中原城市群;发展 1 中原城市群的涵义及其发展战略模式 1.1 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福中心,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9个地级市,巩义、新密、新郑、荥阳、登封等14个县级市。
第一层次是郑州都市圈,包括郑州下辖的中牟以及郑汴一体化区域;第二层次是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新密、偃师等中心城市为节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
第三层为外围带。
1.2 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模式任何一个地区,由于其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发展状况和文化、生活习惯等的差别,往往发展的重点、方向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可能用国家的发展战略去套地区的发展战略,用国家发展的重点产业,去硬性规定地区的重点产业,而是依据地域合理分工的原则,发挥地区优势,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总体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
对于中原城市群的九市来说,虽然河南属于农业粮食大省,但是这九个市各自的资源环境却不尽相同,所以其发展定位和政策也不相同。
首先,郑州处于中原城市群的核心之中,加之其本来就是由铁路枢纽中心形成的商贸中心,所以郑州的城市功能定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级创新基地。
对于洛阳来说,不仅是文化历史古城,同时其工业也是不可小觑的,那么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的洛阳就要建成文化旅游城市,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先进的制造业基地,科研开发中心和职业培训基地,中西部区域物流枢纽。
中原城市群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中原城市群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分析一、问题的提出中原城市群位于我国东西部的经济缓冲带,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域优势,面临经济腾飞的大好机遇,但由于不了解自身的竞争的地位和环境、优势和劣势,城市竞争的无序和盲目性导致竞争城市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缺乏合作难以形成区域内城市的优势互补。
在这种形势下,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将具有重要意义,是进行科学决策、加快经济发展、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实现“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需要,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城市综合竞争力及其测度1.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关于城市竞争力的含义,有许多种解释,比较典型的说法是,城市竞争力是一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或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显示和潜在的能力。
2.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对城市竞争力进行测度,目的在于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定量地表现城市竞争力及所包括的各个方面,从而对不同城市竞争力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
为此,本文在对指标选取时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大系统,由众多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即构成要素构成。
(2)科学性原则。
选取的指标应能够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城市竞争力的内涵。
城市竞争力体系还应该以一定的理论学说为基础,体系逻辑严谨,层次分明。
(3)可比性原则。
指标可以在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城市之间进行比较和评价。
应尽量选择那些具有相对意义的指标。
例如, 平均指标和比例指标, 便于反映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
(4)绝对指标分析和相对指标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依据上述原则,以《河南统计年鉴2007》的数据为基础,参照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我国一些学者所建立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考虑了指标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结合我国国情,从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文教科技水平、产业竞争力、基础设施等六个方面选择了20个原始指标或生成统计指标组成了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现状研究(1)论文
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现状研究(1)论文【论文摘要】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对于河南经济发展以及中部崛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现状,得出了中原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和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间三次产业结构趋同性的结论。
【论文关键词】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产业集群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
全区由9个省辖市组成,土地面积为5.8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5.3%,2006年末总人口为4029.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1.1%。
2006年中原城市群实现生产总值 7086.25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9%。
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中部,各城市之间距离较近,距离中心城市郑州大都在100公里以内;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铁矿石、铝土矿、钼矿等储量居全省前列,工业门类齐全,发展基础较好;公路、铁路交通便利,全省90%以上的高等院校和一些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研院所聚集此地,区位优势显著。
因此,研究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现状,提升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中原城市群在河南经济发展以及中部崛起中的带动作用,对实现我国全局发展战略目标至关重要。
一、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现状资料来源:2006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并经过计算整理从表1可以看出,在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分布上,2006年中原城市群的第一产业的产值为749.99亿元,占中原城市群国内生产总值的10.6%;第二产业的产值为4091.6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7.7%;第三产业的产值为2244.6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7%。
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0.6∶57.7∶31.7。
从就业结构上来看,中原城市群的总就业人口为2244.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为1133.8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50.5%,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为557.8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24.9%.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为553.2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24.6%。
中原城市群区域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
中原城市群区域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
处于我国经济地理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物资、信息、资金的流通关键,现代物流产业受到了河南省和中原城市群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物流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各种专业的或综合的物流园区、物流基地、配送中心项目纷纷开工建设,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运营能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中原城市群的区域物流基础平台已经初步形成。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中原城市群的区域物流业也不可避免地碰到各种题目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SWOT分析能够更为清楚地反映中原城市群区域物流发展的真实状况,主要包括上风( Strength)、弱势( 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 Threat)四个方面。
上风分析(一)区位上风中原城市群地处全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北接京津冀,南连两湖直至珠三角,西牵关中千里沃野,东接长三角经济龙头,是东西交会、南北沟通的中枢地区,也是全国现代陆路交通和通讯关键之一。
由于中原城市群处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北部经济开发地区过渡的中间地带,对西部大开发以及西部物流网络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和衔接作用。
(二)交通基础设施上风首先,中原城市群区域内有陇海、新焦、新菏、宁西和京广、焦枝、京九等三纵三横的铁路干线网络,以及郑州北站、郑
州东站等全国重要的铁路货运中转站,货运中转吞吐能力和作业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其次,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解读:基础设施绘蓝图互联互通助腾飞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解读:基础设施绘蓝图互联互通助腾飞城市立交与高速大路互通互联工作人员对郑徐高铁动车组列车进行检查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第一高塔”——黄河大跨越N4号塔附件安装本版图片均为河南日报资料图片“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重要条件保障。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原城市群进展规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加快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支撑。
《规划》提出,要协同推动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连接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对城市群一体化进展的支撑保障力量。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是为了改善区域人居生活环境,补齐区域经济快速进展中的民生短板,增加综合承载力量。
”省社科院讨论员刘道兴认为,应当全力以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为把中原城市群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奠定坚实的基础,积累强大的后劲。
交通枢纽通达全球规划速读●畅通对外运输通道——提升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区域枢纽功能,拓展加密国际航线;支持洛阳机场发挥一类口岸功能,适时开拓国际客运航线;依托陆桥通道向西加密开行至汉堡、卢森堡、法兰克福等欧洲主要城市的中欧班列(郑州)。
●构建综合运输网络——全面建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推动“四纵六横”货运干线铁路建设,推动支线和地方铁路建设,加强国道省际连接路段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加密与国内主要城市间的航线;加快推动淮河、沙颍河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
●完善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加快进展城际铁路,推动支线和地方铁路建设;推动高速大路多路联通,加快繁忙路段增线扩容,开展一般干线大路瓶颈拥堵和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实施农村大路畅通平安工程。
●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大力进展才智交通,鼓舞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跨城市“一卡通”服务;构建现代货运物流体系,进展“一单制”联运服务,推动交通物流融合高效进展。
辽宁省沈阳市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2021学年)
辽宁省沈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沈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沈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的全部内容。
辽宁省沈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第I卷(选择题 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四组国家中,全部为我国陆上邻国的是A.俄罗斯、泰国B.缅甸、孟加拉国C。
巴基斯坦、日本D。
越南、印度2。
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是A.东北、东南、西北B.西南、西北、东北C。
西南、西北、东南D。
东北、西南、东南读图回答3——4题.3.H经线穿越的我国大地形区有A.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B.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C.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D.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4.E纬线穿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有A.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C.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D.江苏省、河南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读我国四大茶区分布图,回答5——7题。
5.湖南省位于A. 江南茶区B.西南茶区C.华南茶区D.江北茶区6。
滇南的普洱茶区A.气候湿热 B.地形平缓 C.黑土深厚D。
河网纵横7。
巫山介于A.华南茶区与江南茶区之间 B。
中原城市群产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中原城市群产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摘要: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城市最为集中的地区。
如何客观、正确、定量地评价中原城市群产业竞争力,从而促进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在对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中原城市群以河南省省会郑州市为中心,包括开封、洛阳、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平顶山、济源等在内的共9个省辖(管)市,下辖14个县级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形成以陇海、京广铁路为中轴的集中、分散式的城市密集区。
本区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发展势头强、经济水平高的东部沿海地区,西接地域广袤、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北通京畿,南接江汉,对承东启西、拉动中部崛起具有重要作用。
有关研究表明,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将集中表现为各区域之间的产业竞争,产业竞争力将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如何评价中原城市群产业竞争力,从而促进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中原城市群经济的增长也必将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超。
一、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j产业竞争力的概念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是以国际竞争力的形式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
在此之前和之后,许多学者从不同层次和不同的角度对产业竞争力概念和内涵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对产业竞争力的不同理解。
本文认为,所谓产业竞争力就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尺度范围内,某一特定产业与区域内其他产业及区域间相同产业之间的相互竞争能力。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科学性、可比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河南省实际,以中原城市群9个城市样本为体系,选取能反映产业竞争力的12项统计指标,建立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
具体指标如下:“x1-工业总产值(亿元)、x2-工业增加值、x3-固定资产净值、x4-产品销售率、x5-市场占有率、x6-市场化水平、x7-全员劳动生产率、x8-成本费用率、x9-总资产贡献率、x1 0,流动资产周转次数、x11-就业人数和x12-利税总额。
中原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
中原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摘要土地资源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支持因子,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建设最基本的需求保障,土地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关系中居于其它资源无法替代的核心地位。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加剧,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如何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协调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保护的问题,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衡量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规模及以综合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土地综合承载力一直是承载力研究的重点和核心。
本文选取了发展速度较快的中原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构建了一套适合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处理,对中原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并进行了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中原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的途径和对策。
本文共分为8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
主要分析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介绍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
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介绍了土地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和研究现状。
通过分析目前的研究现状及特点,对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前景做出展望,虽然当前国内外关于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研究的综合性、动态性不足,土地综合承载力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
第三部分是关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理论基础研究。
阐述了承载力、土地承载力的基本理论,以及资源稀缺、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理论。
通过对理论基础的分析,丰富和完善了土地综合承载力理论。
第四部分是研究项目区的概况。
从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环境辨析条件和土地利用条件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分析了中原城市群的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条件,总结了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中原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打下T基础。
第五部分是中原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实证研究。
构建了一套适合中原城市群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求取出2007年各个城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值。
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动力1.产业差异与互补动力城市群的一体化源于经济的一体化,而经济的一体化源于各城市的产业差异与互补。
中原城市群构建产业差异与互补总的指导原则是,参照城市群区域城市产业的等级层次框架,从城市群总体发展格局出发,协调好城市间产业联系,因地制宜,突出城市的优势产业,强调城市产业的趋异和互补;高等级城市向综合性产业结构发展,积极培育职能性大城市,促进城市群地区首位城市产业的升级;加快城市产业职能的综合与专业化,完善城市整体功能,发挥各个城市的优势和特色,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低效益的结构趋同。
中原城市群产业差异与互补调整和优化思路是,根据每一个城市的自然、资源、区位、人口等条件和现有社会经济基础,确定其主体经济发展优势和优势产业部门,进而从城市群内、省内、省际以至全国经济协作和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协调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的优势产业和突出产业,使之各具特色,又搭配合理,既突出城市自身和所在区域的优势,又避免低水平的结构趋同,构成结构合理的、高效益的城市产业体系。
中原城市群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产业集中。
以矿产资源为基础,区域内集中了全省大多数的优势工业资源,有煤碳、有色金属等,中原城市群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郑州作为城市群的核心,其优势是商贸、金融、物流、信息和人才;洛阳是先进制造业、火电生产、铝工业、石化工业四大生产基地;许昌发展的重点产业则是电力设备、烟草、金刚石、发制品等;焦作的支柱产业是化学工业、能源工业和汽车零部件;开封占据着农产品和旅游业的优势;新乡的支柱产业是纺织、电子、电器、机械、化工、医药,建材;平顶山的支柱产业是煤炭、机械、电力、化工、烟草、纺织;漯河的支柱产业是食品、纺织、造纸、皮革、化工、机械;济源的支柱是电力和铝工业。
各地的支柱产业总体上看差异较大,产业结构也有一定的互补性,建立了比较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了较强的互补关系,有利于在发展中形成群的合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8462(2005)03-0343-05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刘 东 勋1,2(1.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河南开封 475001;2.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中国河南开封 475001)摘 要:中原地区正处于经济崛起的腾飞初期,中原城市群带动战略是中原腾飞的重要推动力。
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以大工业、大市场建立发达的专业化协作体系则是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为此,必须构筑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统一的劳动市场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各城市发展战略的协调。
关键词:产业结构;比较优势;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城市化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1 引言1.1 1997年以来全国产业升级和地域分工格局正在悄然变化买方市场形成、加入WTO以后我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比较优势位势发生变化,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1997年以来,中国告别了建国以来长期的短缺经济状态,全面形成了买方市场态势,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在长期高增长的推动下,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普遍提高,收入分配分层化日趋明显,新的、更高档次的产品需求不断升级,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
外向度大的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产业西移相伴而生,中部地区接纳东部地区产业西移的条件基本成熟。
中国的生产地域分工呈现着极大的不平衡现象,产业升级势头主要发生在外向度较高、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2]。
与这种地区性产业升级相伴随的是东部地区的产业外移,其地理指向比较明显的是中部地区和部分较为发达的西部地区,与此同时,这些中西部地区经过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足发展,已经具备了接纳上游产业的条件[1]。
河南的市场化水平和投资环境大为改善。
河南属于比较典型的中部地区,但市场化转型较为积极主动,已经完全具备了主流经济学所强调的市场化程度。
投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世界银行最近公布的关于中国各大城市投资环境的评估中,郑州市名列前茅。
1.2 中原城市群概念的提出和中原崛起战略河南省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和首位城市的首位度偏低。
美国出版的《世界城市》一书认为城市化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变化,其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并在都市中从事非农业的工作。
其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都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
河南省2001年非农业人口比率仅仅为17.2%①,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
首位城市郑州市的首位度(首位城市的人口数/该地区城市人口总数)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也处于非常低的地位,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强。
河南省的城镇体系正在形成之中,必须靠城市群的整体带动。
中原城市群的范围包括郑州、洛阳、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开封、济源九城市。
城镇体系尚未正式形成,各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能力较弱。
与东南沿海相比,小城镇建设由于乡镇和村办企业的落后而显得明显滞后。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中原城市群之间的协调,以中原城市群落体系实施带动中原崛起的战略决策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1.3 产业结构特征是研究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城镇群落体系的关键在于其内部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主要表现为城市功能互补和经济联系的分工与协作较强,并在很多方面共享一些经济基础———如劳动力市场、公共城际交通体系、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相关的市场中介组织网络体系、区域金融市场、高校和科研机构、信息交流与发布平台等。
如何才能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增强内部协作?现在划入的九个城市是否有内在的激励,关键在于其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2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制造业的结构特征根据各地市的统计年鉴中有关的统计数据,可以计算出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平均每个从业人员的人均资本拥有量,可以像通常的做法那样定义为资本密集度或人均资本)、产出与资本比例(平均每元固定资产净值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一年中平均每个从业人员创造的工业增加值)。
2.1 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在九地市的分布特征第25卷第3期2005年5月 经 济 地 理ECONOMIC GEOGRAPHY Vol.25,No.3May.,2005①《河南统计年鉴2002》(表4-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收稿日期:2004-10-09;修回日期:2005-01-10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重点产业群的选择和建设问题研究》(2004CJJ013)和河南大学河南省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基金联合资助。
九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水平不平衡。
从制造业增加值的规模总量来看,中原城市群九城市中,仅洛阳、新乡和焦作3市的制造业增加值就占到了82.67%,如果加上郑州市的7. 63%,则总量达到了90.30%,其中仅洛阳市就占到了总量的43.45%。
可见,郑—洛—焦—新4市的工业化程度显著地高于其他5市。
平顶山和焦作则明显地没有摆脱初级矿产品采掘采选业为主要特色的工业结构,尤其是平顶山,其初级矿产品采掘采选业占工矿业的比例高达72.44%,尚没有完成从矿业城市向制造业城市的结构转型。
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在中原城市群九城市之间的分布相对集中。
就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结构来看,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漯河、新乡、洛阳和郑州4市,食品加工业集中率达90.50%,食品制造业集中率达到80.40%;饮料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新乡、洛阳、平顶山和郑州4市(85.70%);烟草加工业主要集中在洛阳、郑州和许昌(88.60%);纺织业主要集中在洛阳和新乡(75%);服装业主要集中在洛阳、新乡和许昌(87.8%);皮制品业主要集中在新乡和漯河(76.3%);开封、洛阳、新乡和许昌4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木材加工业(98.72%);家具制造业集中在洛阳和新乡(95.3%);新乡和郑州则集中了82.9%的造纸业;新乡1市占了印刷业的90. 56%;洛阳、新乡、许昌和开封集中了95.6%的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几乎全部集中在洛阳(99.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新乡、洛阳和焦作(86. 9%);医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新乡和洛阳(82.1%);化纤业主要集中在新乡、平顶山和洛阳(98%);橡胶制品业主要集中在焦作和洛阳(92.2%);塑料制品业主要集中在新乡、洛阳和郑州(89.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要集中在洛阳、新乡和郑州(8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集中在洛阳、焦作、新乡和平顶山(82.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集中在焦作、洛阳、新乡和郑州(95%);金属制品业集中在新乡、洛阳和焦作(81.8%);普通机械制造业集中在新乡和洛阳(82.8%);专用设备制造业集中在洛阳和新乡(82%);交通运输及设备制造业集中在洛阳、新乡和郑州(98%);电气机械及器材及制造业集中在新乡、焦作、许昌和洛阳(89.3%);电子及通讯制造业集中在新乡和洛阳(9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集中在焦作、郑州和新乡(83.9%);其他制造业集中在许昌、漯河、洛阳和郑州(97.8%)。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和协调机制是必须的。
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在中原城市群中的相对地位与在本市的绝对地位不一致。
对比分析表1和表2可以看出,从本市的观点来看属于所谓“支柱”或“主导”的产业,从中原城市群的整体来看并不一定具有重要的地位,反之亦然。
例如,开封的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在中原城市群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但并没有进入开封市前4位制造业行列;而开封排名第一位的纺织业却在中原城市群中占有比重很小(4.72%)。
这反映出各城市原来在进行工业发展战略定位时,没有从“中原城市群”的一体化角度进行定位。
根据上述分析,如果各城市各自为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发展条件近似,那么很可能出现产业结构雷同、相互争夺极为有限的经济资源,由各自为政发展为各自为战的不良后果。
因此,所谓的中原城市群首先要在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上进行一体化,按照内在有机联系的、建立在分工与协作基础上的城市体系进行统一的协调与发展。
为此,建立一个跨城市行政区的协调机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急需的。
2.2 制造业的市场化调整尚未完成我们的分析基于这样的经济学原理:假设中原城市群中的九城市都在同样的技术水平上选择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资本—劳动比例或人均资本)和产量规模,即位于同样技术水平上的同一条生产函数曲线面上。
假设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生产函数,即Q=A LαKβ(Q表示产出水平,A表示技术水平,L表示劳动力使用量,K表示资本使用量,α和β是不变的常数),则假定中原城市群九城市都处于同样的生产技术A这样的限制下,同样产出水平上不同的资本———劳动比例的差异只是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不同投入要素组合的变化;无差异曲线距离原点的远近位置不同则反映产量水平的高低。
对于资本-劳动比例和产出水平都不同的城市来说,则处于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要素组合比例的位置上(如图1中A和B这样的位置,它们分别位于从原点出发的射线AT的两侧,说明要素组合比例K/L的差异)。
图1 要素组合比例Fig.1 The proportion of factor com binations 如果不同的地市处于不同的工业化水平上,那么工业化水平高的地市人均资本水平应该较高。
在趋向于稳态的经济增长路径上,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越高,人均资本也相应地提高(图2)。
从有关统计数据和计算结果来看,洛阳和新乡2市由于工业化水平较高,人均资本普遍地高于其他7市;除此之外,焦作、许昌和漯河3市制造业的人均资本表现出与其发展水平不适应地显著的高水平,我们必须另外寻求解释原因。
图2 生产函数与稳态Fig.2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steady state 除了工业化水平不同的原因之外,不同的地市为什么选取不同的投入要素组合比例(人均资本或资本密集度)呢?根据比较优势学说,是生产要素价格比例的差异造成投入组合比例的差异吗?显然,距离这么近、生产要素流动性相当强的城市之间不可能存在这么明显的要素价格比例的差距,因此,可以把要素价格比例的差异排除在主要解释变量之外。
我们猜想,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体制因素的影响———原来计划经济的痕迹尚未消除,各地市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尚未转344经 济 地 理 25卷变到完全按照市场上的生产要素价格比来合理地配置生产资源(要素),或者说还为来得及在市场力量的引导下,按照生产要素价格比例的差异来调整生产。
河南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2003年人口总数已经接近1亿人,其中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工业化所需的文化水平)的人口数大约占到了总人口的一半,而受过高等教育以上的人口比例则还较低(大专以上的人口数占6岁以上人口数的2.88%)①,因此河南省属于初级的简单劳动密集型省份,劳动力工资水平很低(相对于其他省份和资本的价格),资本—劳动比例应该较低或者说在同样的技术水平下应该多用劳动、少用资本才符合市场规律(降低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