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德育与核心素养 (1)
高中化学教学计划的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协作完成化学实验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跨学科整合:将化学知识与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德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等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PART THREE
高中化学教学计 划中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意义
核心素养的定义: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 形成的、对于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能力和 素质。
核心素养的意义: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职 业发展奠定基础,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 展的高素质人才。
高中化学教学计划中核心素养的体现:培 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等。
高中化学教学计 划的素质教育与 核心素养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02
高中化学教学计划中的素质教育
03
高中化学教学计划中的核心素养
04 高中化学教学计划中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融合
05
高中化学教学计划中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趋势
PART ONE
添加章节标题
开展课外拓展活动:组织化学竞赛、科研项目等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拓展化 学知识,提高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实验探究:通 过实验培养学 生的观察、分 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科学精神:引 导学生树立科 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
观
创新思维:鼓 励学生独立思 考,培养创新 意识和实践能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德育渗透_1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德育渗透发布时间:2021-11-17T01:26:52.48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6月18期作者:刘燕[导读] 跟随着现在我们国家的文化以及经济的不间断的发展,考试的成绩以及不是唯一一个能够检验人才的一个标准了,培养人才的重要因素,就是要培养人才的核心素养。
刘燕江苏省宜兴市西渚中学江苏宜兴 214236摘要:跟随着现在我们国家的文化以及经济的不间断的发展,考试的成绩以及不是唯一一个能够检验人才的一个标准了,培养人才的重要因素,就是要培养人才的核心素养。
在初中时期让初中生具备广博的知识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够让初中生形成一个真正的人才。
本篇文章就是探索怎么样才能够在核心素养中建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渗透前言:在现在的初中课堂上的基础的课程就是道德与法治,同时也是不能缺少的一项科目,这样才能够使得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工作更加的顺顺利利的进行下去,就会得到一个高效的课堂,可是因为道德以法治的教学内容有很多,虽然教学的内容牵扯到初中生平时生活中的很多事,但是因为大多数初中生社会的经历严重不足,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纯课本式”的教育方式,不再适用于现在新时代的初中生,所以,就要在经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同时渗透德育,以此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一、在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德育渗透的现状(一)教学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在现在的到的与法治的教学课程中提出了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前提就是需要初中教师先去接受并且了解现在的新时代教育的各种要求。
然后在道德与法治的社会上去对初中生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指导。
然后在教学的过程里去创作优良的教学环境,对初中生进行道德的熏陶。
但是在现实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里,有大多数的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效果都比较枯燥、单一,还有的一些初中教师在对初中生进行教学的过程里运用一些纯理论知识,又或者是要求初中生进行死记硬背相关的内容,这样填鸭式的教师,是没有办法让初中生去深层次的理解课程内容,只是在德育教学的过程里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没有真正的形成相对比较有效的教学结果。
核心素养理念下学生德育
八、身心健康。主要是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20.珍爱生命。 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 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21.健全人格。重点是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积极 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22.适 性发展。重点是能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有计划、高 效地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返回
九、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23.热爱劳动。重点是具有积 极的劳动态度;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具有动手操作 能力等。24.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敢于质疑;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 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25.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 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具有创客意识,能将创新 理念生活化、实践化等。
七、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17. 乐学善学。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 合作;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等。18.勤于反思。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 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19.数字学习。重点是具有信息意识; 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趋势等。
五、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12.崇尚真知。
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等。13.理性思维。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 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14.勇于探究。重点是有 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等。
核心素养复习
素养:是对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知识+能力)态度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
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学科知识就是学科事实,是具体、零散、固定的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
相当于“过程与方法”,意味着对学科知识的加工、消化、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内化、转化和升华,三维目标的提炼与整合,形成了构成核心素养的要素即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
有效教学强调:时间的规定性、目标的既定性和目标达成的可测性(情感除外)。
有效教学关注: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课程的含义: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它必须一致性地回答四个问题(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分类之一:①刚性课程:如数学、历史、美术等;②弹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③自主课程:校本课程其它分类: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所作的规定。
教学大纲是对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所作的规定。
基于课标的教学(1)教学的三种取向基于教师个人经验的教学;基于教科书的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学、评价的依据)。
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
深度学习——高认知、高投入、情境介入的学习;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表层学习、机械学习、死记硬背而言的,是触及学生心灵的学习。
深度学习是学生感知、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深度学习的目的指向具体的、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基于核心素养和学科德育的教学设计——以小学数学《用连乘解决问题》一节为例
基于核心素养和学科德育的教学设计——以小学数学《用连乘解决问题》一节为例一、知识内容分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连续相乘的运算,叫做连乘,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指三个数连续相乘。
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是小学实际问题解决中的一个类型,与其他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相比,此类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往往更便于进行不同的组合,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更加灵活。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中的“解决问题”改为“问题解决”,是为了更加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以及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中关于问题解决(第一学段)的表述是:“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关于问题解决(第一学段)的表述是:“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从教学内容上看,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应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
学生已有经验: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简单的连乘、连除运算;二年级下册学习了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除加(减)问题,初步学会了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与结果,掌握了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列综合算式计算加(减)法与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学习了脱式计算,具备了较强的运算能力,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比如摆纸条、画线段图等,为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积累了充分的经验。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8篇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8篇第1篇示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也必须不断创新。
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更加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就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核心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系列能力和品质,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社会,解决未来问题。
核心素养包括但不限于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是社会的需要。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与核心素养的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品德、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核心素养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有着天然的联系。
通过将核心素养融入中小学德育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综合能力。
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将批判性思维融入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理性判断问题,不盲从跟风。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反思社会现象、分析新闻事件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培养的品质。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团队活动、合作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核心素养中,也强调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环境,为社会贡献。
教师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人和事,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
通过将核心素养融入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可以使学生的德育教育更加全面,更加有针对性。
孩子们在品格修养上能更具自觉性,理性化的认识到自身行为可能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潜在影响,同时激发自觉仁爱之心才能在多种选择面前依然坚持愿意坚持成为回报社会的好公民。
三、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的途径和方法1. 创新课程设置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设计相应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于国家未来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点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通过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实现有效沟通、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在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提出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体系。
它包括道德品质、学科素养、跨文化素养、信息素养、身心健康素养、审美素养、劳动素养和创新素养等八个方面,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全面发展,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二是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突出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四是强调跨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增进国际理解五是注重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实践路径方面,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将核心素养融入各学科课程二是改革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三是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能力四是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五是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精神和时代担当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助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 背景介绍: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和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关注核心素养,渗透学科德育
《圆的认识》一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经典内容。
圆,因其“一中同长”的特点而“完美”。
探本溯源,剖析知识的本质,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并融合德育的渗透,能让学习更加有滋有味。
一、知识内容分析在一个平面内,一动点以一定点为中心,以一定长度为距离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封闭曲线叫做圆。
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
圆是一种几何图形。
根据定义,通常用圆规来画圆。
同圆内圆的直径、半径长度永远相同,圆有无数条半径和无数条直径。
圆是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
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圆是小学数学里最后学习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小学数学中唯一一个曲线图形。
二、学科德育渗透点分析本节课承载的主要学科德育渗透点是理性精神。
本节课理性精神的渗透策略,一是鼓励质疑和反思:在观看车轮发展史后,鼓励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在动手操作探究出圆的特征之后,鼓励学生进一步推理思辨;二是经历探究过程:充分经历画圆的过程、探索圆的特征的过程以及用圆的特征解释应用生活中现象的过程,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
三、核心素养渗透点分析本节课着重渗透的核心素养是空间观念。
一是表现在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比较画圆的方法,认识直径和半径的概念;在对圆的特征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研究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圆的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且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逐步建立圆的空间表象,抽象出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是表现在不断的思辨活动中,逐步明晰数学概念的本质:反思用细线和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发现都有“定点”“定长”及“旋转一周”的相同点;反思“圆有无数条半径”和“同一圆内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进而从圆上有无数个与圆心距离相等的点及画圆的方法中理解其本质原因;想象圆形车轮和方形车轮在平坦路面的运动轨迹,对比反思,进一步感受圆的“一中同长”。
在不断的思辨中,促进学生对于圆的本质特征的深入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核心素养与学科德育下的《小数的意义》分析
核心素养与学科德育下的《小数的意义》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提高学科德育水平已经成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在数学教育中,小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到数学本身,还涉及到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德育。
本文将结合小数的教学实践,从核心素养与学科德育的角度对《小数的意义》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提高学科德育水平。
一、小数的概念与意义小数是介于整数和分数之间的一类数,可以表示较大或者较小的实际量,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小数的意义包括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的大小和大小的比较等方面。
了解小数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小数。
二、核心素养与小数教学1. 数学素养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
在小数的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数的意义和应用。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他们在学习小数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2. 学习能力小数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归纳能力、抽象能力等。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帮助学生从实际中联想到小数的概念和意义。
通过大量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归纳小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抽象能力。
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小数的知识。
3. 社会责任感学习小数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知识,还涉及到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小数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来掌握小数的知识。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掌握小数的知识。
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班主任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分析
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班主任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分析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进,推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稳定发展,促进学生成长为有用的人才。
在实施初中班主任的德育过程时,要把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依据,把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融入到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使学生的法治理念和人格意识得到正确的培养,使学生的良好的行为、品质、习惯、性格得到端正,使学生通过良好的班级管理和德育培养,产生良好的个人修养和文化积淀。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班主任;德育工作引言法治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满足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它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法治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生的社会关爱、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怀,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发展,从而使学科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质。
所以,初中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应该把德育内容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相结合,并调整过去的教学理念,创新和改良教学方法,营造出一个比较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一个更加宽广的、自主的学习空间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提升他们的法治核心素养。
一、以学生为主体,凸显德育教育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时,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突出他们的主体性。
现实中的教学课堂经常是教师在大量输出,而学生则是在被动地接受。
初中思想道德教育相对于语数外而言,它被学生们看作是一门副课,认为它的重要性并不高。
此外,由于在课堂上,学生们对它的理解不够透彻,老师们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使得学生们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积极性更加下降,从而导致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低下。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了德育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地参与进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大胆地表达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看法,使他们可以深刻地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逐渐培养他们的道德法治素养和核心素养[1]。
创新德育策略 落实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德育创新策略
管理篇创新德育策略落实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德育创新策略何建涛(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四中学,甘肃兰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教育改革发展也已进入新的阶段。
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要着眼全局,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核心位置,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小学一切工作的核心目标,培育青少年的‘四个自信’,培养他们的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造就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基于这种教育思想,在新时期要积极开展并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以全面推进高中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正确认识德育工作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核心素养是对学生提出的一种更高要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应对新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全面规划,以培养其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
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高中德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德育工作中一定要全面落实和贯彻核心素养理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当前的高中德育工作中,一线教育工作者要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德育形式,注重德育的实效性和层次性,制定高中三个年段的总体德育目标,确定德育工作的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品格和健全人格,帮助学生积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要做到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注重德育工作的层次性,依据高中学生的心理需求过程去制定阶段德育目标。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德育创新策略1.强化新时代下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是中小学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所有教育的源头和基础,陶行知先生曾经讲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里的“做真人”就是在德育工作中要知行合一,真正落实育人的实效性,切实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培养文明做人的良好习惯。
为此,在高中德育中首先要倡导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培养起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以祖国为荣,为祖国做贡献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他们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核心素养是德育的灵魂
核心素养是德育的灵魂作者:郑春红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18期摘要:能够适应自身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就是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核心素养是德育的灵魂。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德育;关系能够适应自身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就是学生的发展核心素质。
而学生核心素养被界定为以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为内涵的文化基础,以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为内涵的自主发展和以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为内涵的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下又被细分为18个基本要点(图1)。
这让我自然联想到“三好学生”、“五讲四美三热爱”、“四有新人”、“综合素质”等同类概念,也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学生德育发展的基本轨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宏观向微观由抽象向具体,由重视个体成功向重视社会责任,由静止评定向动态评价,这是一个逐步走向科学化、全面化、客观化、人文化的发展历程。
而如今高居教育热词榜之首的“核心素养”则是适应个体发展、时代进步和社会繁荣的要求而孕育的最具生命力的德育胚芽。
一、“文化基础”近似于“学习好”、“语言美”、“有文化”、“学习能力”等历史词汇,但本质迥异。
“文化基础”的内涵由以“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为基本要点的“人文底蕴”和以“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为基本要点的“科学精神”两部分组成。
显然,这是新时代背景下,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它灌注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文积淀”是对源远流长、博大厚重的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实现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人文情怀”是对人的灵魂、精神世界的观照和关注,其本质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者,仁也!亲亲为大。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是对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的时代化继承;“审美情趣”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生命的珍爱与敬畏,是对美的着意发现与创造。
可见:雄厚的文化基础,对于一个学生,它比物质的充裕更显得重要和关键,它是人的精神营养的源泉,拥有雄厚的文化基础的学生自然会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本身一样永远闪耀人性光辉,放射智慧的光芒。
德育树人知行合一——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德育树人知行合一——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课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爱国情感、法治观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程大纲》指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在教师。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深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上有其特殊功能和价值。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成了我不懈努力的目标。
当前,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的娇惯溺爱,使孩子形成了懒惰、懦弱、自私的恶习。
而学校教育长期存在重分轻能的现象,社会教育又偏于营养增智,缺少实践性活动,使孩子们养成了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心理脆弱、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诸多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经历不了风雨,最终因为没有适应能力而无法发展,甚至会被社会淘汰,学校教育亦是如此——家庭和学校生活如孩子的温室,学生在学校里没有实践的机会,无法提高生存发展素养,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校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的实践育人方略,先后多次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可以说收获颇丰。
具体做法如下:一、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多维实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法治文化,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做知党恩,守法律的新时代少年儿童,我校组织五年级部分少先队员走进恒山区人民法院。
在法院工作人员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法院立案大厅、一号审判大厅、法治长廊,了解了国徽的神圣和规制,随后讲解员引导同学们来到诉讼服务中心,向队员们详细讲解了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职能、法院的立案流程以及安检门的功能设置和重要作用。
为了让队员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人民法院的司法审判工作,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庭审开始了。
法官首先向队员们展示了法槌和法袍,讲解了其含义和作用。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
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学科特性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和人本性。
余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共分为三篇,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通过阅读,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步伐飞速向前,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了方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幸福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做为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
核心素养与学科德育下的《小数的意义》分析
核心素养与学科德育下的《小数的意义》分析【摘要】本文旨在分析核心素养与学科德育下的《小数的意义》。
介绍了小数的定义和意义,详细探讨了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说明了小数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价值。
然后,探讨了小数教学策略,提出了提高学生对小数理解的方法。
对小数教学的评价进行了总结,并强调了核心素养与学科德育在小数教学中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指出了小数教学的启示和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了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本文对于小数教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德育、小数、意义、教学策略、应用、评价、重要性、启示、发展方向1. 引言1.1 核心素养与学科德育下的《小数的意义》分析在当今教育领域,核心素养和学科德育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方向。
小数作为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也需要在核心素养和学科德育的指导下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核心素养和学科德育对小数教学的影响,并认为核心素养和学科德育对小数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小数的概念和意义是核心素养和学科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理解小数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小数在数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学习小数,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值大小的比较和计算,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逻辑推理能力。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是核心素养和学科德育的关注重点。
小数在货币计算、比赛成绩、科学实验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作用,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数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启发式教学、实践性教学和情景模拟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的概念和应用。
小数教学的评价也是核心素养和学科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设计合适的评价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和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提高和发展。
核心素养和学科德育对小数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学科德育与核心素养-(1)
对号入座 合理变通 有效融合
总说明和分说明 德育目标和核心素养
《纲要》的实施建议
01 正确把握德育教学目标,关注目标的整体实现。
(1)细化德育实施目标 教学时要对各学段的目标进一步地细化,在准确把握整体目标的基 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 (2)准确把握德育要求的尺度。 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德育目标, 既不能加重学生负担,又不能降低德育要求,同时要与知识目标有效融合。 (3)关注教学目标的整体实现。 德育目标的实现是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达成的,不能人为地把它们 割裂开来,为了德育而德育。
第二学段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就要更多地采用小组合作、 独立思考、调查与实践等方式开展活动,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在亲身体验中,渗 透“实践第一”、“运动变化”、“对立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观点。
《纲要》的实施建议
04 将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保证德育质量。
教学中要将德育渗透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结合每一环节的功能与特点进行立体地、全方 位地渗透。 (1)导课环节,通过创造情境、选取素材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教学过程,通过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表达、敢于质疑;通过恰当的问题, 准确、清晰、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通过设计合作探究活动,鼓 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努力钻研、不懈探索的精神;通过交流,让学生认真倾听别 人的观点,学会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并在合作交流中不盲从,不人云亦云,坚持真理,培养 正直和诚实的品质。 (3)练习环节,可以通过变式练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 (4)总结反思,通过把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归类、对比,形成知识的有序结构和解题方法体 系。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善于归纳整理总结的习惯,体会到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另一方 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和谐美、统一美、逻辑美、简洁美,感受数学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数 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摘要:在新课标改革之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内容:政治认同、法制意识、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教师在教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要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注重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
于此,本文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教授学生基本的品德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生对于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为学生将来的人生道路指明前进的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培育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那么,小学教师应该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培育学生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核心素养呢?本人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将在本文中就培养学生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这一话题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能够自觉维护祖国的团结与统一,形成良好的国家观念。
小学生正在处于三观的形成阶段,要教授学生热爱祖国,将国家的利益视为高于一切的存在,了解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基本政治政策,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与国家利益,学生必须在政治上产生认同,将政治认同感化为具体的行动。
(一)联系时事国情,明确素养培育教师要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解国家的国情,关注社会、关注新闻,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与国家国情和社会时事相结合,教师运用课本和教案进行教学时,合理地将相关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和有关国家的新闻带到课堂上学生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真切地了解到知识点的内涵和运用,减少学生对于课本上知识点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学生学习国家国情和社会实事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促进小学生养成关注国家、关注社会的好习惯,并且教师将国家国情和社会实事带到课堂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和社会,形成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良好心态,能够做到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统一、帮助教师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
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心得(通用6篇)
老师学科核心素养心得〔通用6篇〕老师学科核心素养心得〔通用6篇〕老师学科核心素养心得1老师需要树立“教育要开展学生适应终身开展和社会开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才能”这一专业思想,并实在把它作为老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
其中,一方面需处理好知识和才能、品格之间的关系。
知识是根底,开展才能和品格离不开知识的习得;知识是手段,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习得开展才能和品格。
另一方面需明确所要开展的才能和品格的特殊指向性,要适应终身开展的需要和社会开展的需要。
再者,老师本身的价值观应当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相和谐。
专业思想的建立,将会直接影响老师的知觉、判断等心理过程,从而引发其相应的有弹性的教育教学行为。
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方面,老师要坚持探究性的教与学,让学生学会认知。
知识是必需的,但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才能。
另一方面,坚持问题解决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做事。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考虑、想象、研究、操作、合作等方式,逐渐地形成核心素养。
围绕这一思想,工程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像艺术家那样工作都是不错的选项。
但无论哪一种方法,情境、问题、探究、合作都是其中的【关键词】:^p 。
再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自主性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与别人相处、学会自我教育、反思与管理。
为了在教育教学中能顺利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老师要格外重视教学设计才能、教学组织管理才能以及教学交往才能的开展。
老师在进展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展分析^p ,形成根本理解,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设计学生活动。
要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开放地进展设计的技能,既考虑对学生知识和才能的培养,又考虑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既考虑课内内容,又考虑课外内容,要纯熟地运用生活经历和社会资,包括21世纪社会、生活的实况,给学生以实际问题的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纲要》的实施建议
05
课内课外结合,凸显德育效果。
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学科德育实施的主渠道,课外数学学习是对课内学习的有 益补充。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数学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如: *可以采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主题演讲、征文、小专题研究、自制学具等多种形 式,利用反映祖国建设成就、家乡变化的数据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例,让 学生了解家乡的变化、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丰富学科德育渗透的内容与形式,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德育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调查自己居住的小区每户一个月使用水的数量,然后计算出一年使用水的数 量,结合现有的水资源资料调查,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上好教材上的实践活动。
《纲要》的实施建议
02
正确解读教材,把握德育教学内容。
《纲要》的实施建议
03
认真研究学生,提高德育教学效果。
德育实施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才能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提高德 育教学效果。 (1)研究小学生的共性特点,采取相应的德育策略。 当代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接受新事物快,信息量丰富、可塑性强、积极、上进心 强等特点,充分利用这些积极的个性特点,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提高德育效果。如: *设计“信息发布会”,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祖国建设、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人文地理 等各方面的数据,课上进行发布,以此作为大数认识的学习素材,同时进行德育教育; *开展模拟植树、模拟包装等活动,在探索植树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 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不怕困难,执著探索的意志与品质; *组织学生收集数学史中的有关内容,写成数学日记或数学小报,制成演示文稿,进行 分享,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体会古人的智慧,唤醒追求科学真理的梦想。 ……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课标十个 核心词有怎样的关系?
核心素养
3 4
课堂上该如何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
从“数学素养”到“数学核心词”,再到“数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被誉为当代基础教育的DNA。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 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
《纲要》的解读
01
数学学科的德育特点
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形成学生数 学能力与数学品质的基础学科。数学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习题演
算、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侧重于逻辑推理、
实践反思、数学审美与道德品质的统一。
概括性、严密性、应用性、创造性、思想性
《纲要》的解读
2.理性精神
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步积 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数 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 察现实世界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发展用数学的思维分析实 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实际问 题的能力。通过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及应用的过程,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理 性精神。
教学时要对各学段的目标进一步地细化,在准确把握整体目标的基
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 (2)准确把握德育要求的尺度。
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德育目标,
既不能加重学生负担,又不能降低德育要求,同时要与知识目标有效融合。 (3)关注教学目标的整体实现。
德育目标的实现是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达成的,不能人为地把它们
割裂开来,为了德育而德育。
《纲要》的实施建议
01
正确把握德育教学目标,关注目标的整体实现。
案例: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 思考:德育目标是什么?
1.在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 的过程,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及变与不变的观点。形成有论据、有条理、有 逻辑的思维习惯与表达能力(思维严谨)。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理 性精神(理性精神)。 2.通过了解祖冲之、刘徽等数学家在圆周率方面所作的贡献,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3.在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过程中,养成做事条理分明、严谨细致、一丝 不苟、严肃认真的个性品质(思维严谨)。
三个关键词:习惯
品质
能力
《纲要》的解读
1.思维严谨
*有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 *分清主次、抓住本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思维严谨
*养成做事条理分明、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严肃 认真的个性品质 *自觉尊重并运用法则解决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善于规划、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纲要》的解读
的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的工作方针,更好地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体系融入中小学数学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德育主渠道
的作用。
《纲要制定的意义》
01 教育部新闻发布会 2016年5月25日上午,教育部在济南召 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山东省中小学德育 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这是教育部 首次在北京之外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一 个地方的教育新政,表明教育部对山东研 制和组织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的高度认可。
山东省教育厅左敏厅长发布了《山东 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介绍了指导纲要编制的必要性、研制的过 程、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以及预期达到的 效果。
《纲要》制定的意义
02 领导重视。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姜异康书记、郭树清省长、孙伟常务 副省长、孙守刚部长等省领导分别在省教育厅呈报的《指导纲要》编制情况 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03 基于热点,基于需要。 后面还要制定青岛市的学科德育纲要
理性精 神
《纲要》的解读
3.数学审美
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能力的应用,引导中小学生体会 数学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正反、虚实、上下、对立、对称、构造 等美学元素,学会感悟、创造、表达数学所独特的数学美,使数 学学科成为学生追求真善美、创造美好生活的教育资源。
*感受图形美,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直观、简洁的形式美和结构美 *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美 数学审美 *培养审美情趣,进行审美教育 *对称美、和谐美,体会数学的美学价值
《纲要》的解读
03
德育范畴在各领域中的体现及使用
数的认识
体现
计算
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应用题 概念
实践活动 其它
《纲要》的解读
03
德育范畴在各领域中的体现及使用
对号入座
使用
合理变通
有效融合
总说明和分说明
德育目标和核心素养
《纲要》的实施建议
01
正确把握德育教学目标,关注目标的整体实现。
(1)细化德育实施目标
《纲要》的实施建议
02
正确解读教材,把握德育教学内容。
一方面:教材中的例题、插图和习题,许多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素材或现实数 据,教师要读懂其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充分利用这些内容,适时向学生进行爱
祖国、爱科学、爱护环境、传统文化美德、遵守规则等教育。
例如:通分(爱护环境) 例如:公因数(传统文化美德)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纲要及核心素养的解读
SHIBEIJIAOJU
平度市教学研究指导中心
温丽丽
一、学习纲要精神 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1
现状
2
背景
3
德育纲要
3 6
意义 解读
4
建议 挑战
现 状
01
关注显性的德育教育:爱国主义……
02
忽视隐性的德育教育。
背 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年-2020年)》
《纲要》的实施建议
06
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精练的数学语言,工整的板书,条理、严谨的思路,培养 学生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优良作风; *可以通过自己对数学的兴趣、对问题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以及是非分明、反 思质疑的态度去感染学生。 *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数学素养。教师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对数学的热爱,对 数学教育的投入,对数学美的领悟和感受,对数学文化的了解,都会影响学生 对数学、对数学学习的态度。 因此,教师既要学习数学教学理论,还要学习有关的数学史、数学学科知 识,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数学素养,为德育实施提供坚实的专业支持。同时, 要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加强道德素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对我们的挑战
01
德育目标的出现,我们的课堂应该怎样变?
师生角色的转换 学生能力的体现
主动创新 变服从为主动 ……
主动思考
主动探究
02 03 04
教师如何引导和追问 如何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学生的学习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我们如何挖掘出来。
二、数学核心素养
1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怎么一回事?
2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都有哪些?
《纲要》的实施建议
03
认真研究学生,提高德育教学效果。
(2)研究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及道德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德育方式。 德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因此,在实施德育时,要正确研究不同学 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及道德发展水平,把准德育目标的深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不拔苗 助长、不错位。 如: 第一学段的德育目标侧重于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就可多采取讲故事、动画片等 方式,组织动手操作、游戏等活动,为学生学数学、爱数学创造条件,在具体形象的活动 中获得理解和体验;
《纲要》的解读
4.爱国主义
通过有关数学史料,让学生了解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了解我 国古今数学家在推动数学发展中做出的杰出贡献;利用教材中具体 生动、有时代感、有说服力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国情教育, 培养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学好数学的积极态度。激发学生的民族 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 *爱家乡、爱祖国、爱护环境的教育 *依法纳税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