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35年到1940年英国重整军备
两次大战之间英国海军重拾“两强标准”探析
两次大战之间英国海军重拾“两强标准”探析[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放弃了传统的海军“两强标准”。
随着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的不断恶化,英国海军部多次建议内阁实行新的“两强标准”,但出于国内经济、政治及外交等方面的考虑,内阁只通过了“drc标准”,新“两强标准”问题久拖未决,终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不了了之。
重拾传统“两强标准”的失败表明,英国的霸权时代已一去难返。
[关键词]英国海军战略,“两强标准”,“一强标准”,“drc标准”作为一个岛国,海军是英国国防的基石。
1889年英国政府通过《海军防御法案》,正式确立海军“两强标准”,即英国海军不弱于其他两个最强海军国家的海军加起来的规模。
事实上,在此前的两百年间,这一标准已成为英国海军的战略传统。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两强标准”渐渐呈现出难以满足英帝国防御需要的迹象。
当时英国面临着一个紧迫的战略抉择:要么大规模建造海军,要么物色一个盟国分担重任。
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选择了后者,与日本于1902年缔结“英日同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海军接过了英国海军在远东的大部分责任,并且在1917年同意参与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护航行动,作为回报,英国支持日本在战后和平会议上继承德国在远东的利益[1] (pp.1~2)。
一、放弃“两强标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仍然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强大的海军,但英国政府首要目标的是恢复经济、解决社会民生问题,大规模削减军费和复员裁军成为大势所趋。
1919年8月15日,英国内阁通过了“十年规则”(ten year rule)作为国家战略的指导性原则,即设想未来十年内不会有大规模战争,无需为此组建欧陆远征军[2] (p.3) ①。
在当时的一些人看来,“十年规则”的施行意味着英国一定会放弃传统的海上霸权,甚至可能会允许自身实力落后于美国海军。
重新定位战后英国海军战略,遂成为政府重要的焦点议题。
时任海军参谋长戴维·比提(david beatty)建议,如果美国不放弃或不修改1916年的海军计划②,英国应继续造舰以保持平衡,同时加强“英日同盟”,但他反对以“英日同盟”来对抗美国,认为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与美国结成同盟,保证海军力量至少不弱于美国[3] (pp.61~62)。
英国绥靖政策的经济根源
九世纪中叶以来它的经济就一直不是一种自给自足 的经济, 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 它还依赖于稳定的国 际形势……”⑤。 因此, 面对德国的崛起,“英国政策 的主要原则就是避免现存秩序的瓦解”。⑥ 从而保持 其所有的东西,“并和平地生活”。 对此有史学家写 道, 英国“需要欧洲稳定以振兴贸易, 而振兴贸易被 认为是英国自身繁荣的关键; 他们需要欧洲稳定, 因 为有一个稳定的欧洲, 他们才可 以集中精力来巩固 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帝国势力”。⑦ 在英国人看来, “最大的利益莫过于促进大国间的缓和, 这种缓和被 认 为是英国维持世界地位不可少的”,“英 国 人 当 然 清楚, 比起任何其他欧洲强国来, 纳粹德国对英国的 利益构成更大的潜在威胁”。 但是英国人“仍然希望 德国向中欧和东欧的扩张能够被制止, 但这并不是 他们求达成协议的努力”, 英国人担心对 苏联稍有友好表示,“就会驱使希特勒对英国采取彻 头彻尾的敌对态度。”⑧ 由此可见, 英国人对希特勒 采取的是以忍让妥协换取自己安全的政策。 这从张 伯仑同希特勒的会见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
际政治系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8 年版, 第 16、17 页。 ⑦ (英) 迈克尔·纽曼:《慕尼黑事件的根源—— 1933~
1937 年英国地欧洲多瑙河地区的政策》,《世界历史译 丛》1979 年第 2 期。 ⑧ 见迈克尔·纽曼前引文。
有了保障”。事实并非如此。张伯仑对希特勒的妥协 退让, 致使希特勒得寸进尺, 并很快地发动了世界大 战以满足自己对殖民地的贪欲。
经济危机也蔓及到农业。英国农产品的价格, 在 1930 年至 1932 年间下降了 30%。 全国农业生产明 显缩减⑥ 有人曾这样写道,“在 1927 年至 1929 年和 1931 年间, 英国实际上已成为世界各国倾销剩余粮 食的市场。”⑦
试析20世纪30年代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试析20世纪30年代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四处扩张,面对这一情况,英国首相张伯伦抛出一项重大的外交政策, 就是绥靖政策。
西方史学家认为, “一个继承了西方基督教传统的伟大的西方人民,怎么会被希特勒及其同犯所迷惑, 从而成为他们罪恶企图的工具。
这个问题不仅很难解释,而且也是不可思议的。
”①笔者认为:绥靖政策固然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酿成了严重后果,但不能简单地把绥靖政策界定为不道德、不正义的失败的政策,其实这是、妥协安抚政策的误用,并且英国抛出绥靖政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试图从国际关系的两个分析层次即国际体系层次、国家层次分析这一政策的成因。
一、绥靖政策的概念对于绥靖政策,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定义,总得来说,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定义, 一些学者指出绥靖就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所采取的纵容妥协政策。
②第二种定义, 认为妥协、安抚等政策是正当的, 而绥靖是上述政策的误用,其代表是汉斯·摩根索。
他认为:传统外交手段妥协政策是高尚而可取的,前提是对方为“现状国家”(即对方的诉求有限) 。
而绥靖是妥协政策的误用,其错误在于把对手的“帝国主义政策”(即对方的诉求是无限的)误认为现状政策,把妥协政策挪用到了不适宜的环境下。
③第三种定义, 认为绥靖政策等同于安抚、妥协, 其代表包括罗伯特·吉尔平、约翰·米尔斯海默、杰弗里·芮考、丹尼尔·特里斯曼等。
上述学者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看法各有不同,对绥靖政策能否成功也持不同意见,但都认同绥靖政策的本质就是一国对另一国的妥协让步。
不难发现第一种定义是狭义的,认为绥靖政策是一次特殊的失败经历。
一、在二战之前,英国在亚洲拥有庞大的殖民体系
一、在二战之前,英国在亚洲拥有庞大的殖民体系英国是一个老牌殖民主义的国家,经过长时间的经营,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
在二战爆发之前,整个东南亚地区几乎被各国瓜分,泰国是唯一独立的国家。
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地是法国的殖民地,法国在那里建立了印支联邦。
菲律宾则是美国的殖民地,这里是进入东南亚地区的必经之地。
荷兰这个曾经的海上马车夫,控制着苏门答腊岛。
苏门答腊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也是十分重要的地区。
剩余的地盘则全部都是英国的,当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缅甸、马来亚、新加坡这一大片地区都是英国的殖民地。
那时的英国是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但是这个帝国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英国的国力遭到了大幅度削弱。
到了30年代后期,其已经被苏联和德国超越。
美国在1895年就已经在经济上超过了英国,在华盛顿会议之后,美国又获得了与英国并驾齐驱的海军地位。
美国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连德国也十分忌惮。
苏联在经过几轮建设之后,国力也大幅度提升。
希特勒上台以后提出了重整军备计划,在军事经济的刺激下,德国又一次成为了世界强国。
英法两国国力消耗严重,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更是雪上加霜。
面对德国的逐步扩张,英法两国不希望自己再次被卷入战争。
于是绥靖政策出台,英法两国一让再让。
为了稳住德国,英法先后出卖了奥地利、西班牙和捷克斯洛伐克。
希特勒看准了这一点,一再提出政治讹诈。
最后德军大举进攻波兰,作为波兰的保护国,英法两国退无可退,被迫向德国宣战。
二、欧洲战场一塌糊涂,日本趁机占领了东南亚日本是德国的亚洲盟友,但是欧洲几国鏖战的时候,日本没有对英法宣战的意思。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日本陆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根本没有抽身出来的可能。
第二日本希望坐山观虎斗,毕竟英法两国也都是世界强国。
就这样,日本除了和苏联在诺门坎打了一仗以外,没有任何扩大战争的迹象。
时间转眼进入了1940年,德国在完成战争准备以后,开始进攻西欧各国。
二战爆发前后英国海军战略与远东政策的演变
二战爆发前后英国海军战略与远东政策的演变周旭东提要一次大战后,英国一直希望派一支大舰队去远东遏制日本,但到二次大战爆发前后,英国把全部力量集中于欧洲,无力派大舰队前往远东,这深深地影响了英国的远东政策。
本文试图从海军战略与外交这一角度对英国的远东政策作一考察,以便全面地理解英国从远东撤出这一历史现实。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英国的全球战略中,远东曾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一度列英国海军战略优先次序的第一位。
但是,英国的远东政策始终受欧洲局势的影响,如果说在30年代初期,英国面对挑战,尚有信心派一支大舰队去远东维持整个帝国利益的话,那么,到30年代中期,英国对此已显得信心不足,远东在海军战略中的优先次序开始下降。
特别是在1939年之后,随着欧洲局势的日趋紧张,英国逐渐收缩力量,把海军的力量集中于欧洲,这无疑影响了英国的远东政策。
本文试对1939至1941年间英国海军的远东战略与远东政策的演变作初步的探讨。
一慕尼黑会议后,德国并没有象张伯伦期待的那样把自己的力量限于大德意志范围内,也没有象张伯伦期望的那样把侵略方向对准乌克兰。
1939年11月,从各地来的情报表明,德国的进攻矛头不是指向东方,而是指向西方。
1939年3 月的布拉格事件终于给张伯伦推行的绥靖政策打上了句号。
面对德国在战略上和军事实力上占据有利地位后所显示出来的咄咄逼人的气势,英国政府开始重新考虑其整个战略决策。
英国明确与法国的同盟关系,重建中东欧的反德同盟体系,并与苏联进行结盟谈判,其欧洲政策逐渐由妥协为主调的绥靖政策转向以威慑为主调的强硬政策。
外交战略的转变又带动了军事战略和军备政策的转变。
布拉格危机后,英国着手组建大规模的远征军,把履行欧洲义务作为陆军的主要战略任务;空军又试图重新取得对德的轰炸机优势;英国的国民经济开始转入战时轨道,这一切意味着英国已切实地从准备战争的角度来对待欧洲的危机,英国大战略的这一转变极大地影响了它的远东政策。
论1935年英、法对德政策的分歧
论1935年英、法对德政策的分歧1935年,为了对付来自德国的挑战,英、法两国采取了不同的对德政策。
由于对德政策的分歧,英、法在如何处理意大利对外侵略的问题上互不配合,有名无实的对意制裁又把意大利赶入了德国怀抱.使欧洲局势更加恶化,并最终把世界再次推入大战的深渊。
标签:英法对德政策;分歧;英德海军协定;法苏互助条约一1933年10月,德国公开宣布退出“国联”和裁军会议后,法国在1934年巴尔都担任外交部长的几个月时间内,明确表示法国“拒绝使德国重新武装合法化”,将“用自己的手段来保障安全”。
这个手段就是大力推行通过结盟而限制德国向外扩张的政策,一方面加强法国与东部盟国的联盟,另一方面保持法国同英国和意大利的联系,与此同时恢复一次大战前的法俄联盟战略。
尽管巴尔都于1934年10月遇刺身亡,但他所推行的在欧洲结盟的政策在1935年上半年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阻止德国侵占奥地利,1935年1月,法国外长赖伐尔在罗马与墨索里尼签订协定,法国支持意大利侵占阿比西尼亚,意大利则同意在反对德国侵占奥地利问题上与法国采取一致行动,这样,双方在各自关心的问题上达成了谅解。
紧接着,6月,法国参谋长甘末林也访问了意大利,就保护奥地利免遭德国军事进攻的军事合作问题与意军总参谋长巴多利奥进行会谈并拟订了双方军事合作计划,规定:在德国对奥地利采取军事行动时,双方将紧密合作,共同反对德国。
届时。
“法国派一个军去意大利东部,在左翼同意大利人共守一条战线,在右翼同南斯拉夫共守一条战线;意大利同样派一个军到贝尔福地区,这个军在法德战线充当盟军的右翼,保护将要驻在该军后方、准备对德国南部采取行动的意大利空军部队。
与此同时,英、法两国于2月3日也在伦敦发表了联合声明,表明了两国在尊重奥地利独立和维护欧洲和平问题上的合作立场。
3月16日,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关于对德军备限制的条款,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拥有36个师50万人的陆军。
浅析英国绥靖政策的原因
浅析英国绥靖政策的原因国政0902 郭柱成 20094209 “绥靖”(Appeasement),就其本义来说,有“讲和、调解”、“安抚、平息斗争”以及“用满足要求的办法来息事宁人”。
在外交史中,“绥靖政策”(Appeasement Policy)专指“对侵略者姑息、迁就,用牺牲他国利益以至本国领土、主权等利益,乞求和平的政策”。
20世纪30年代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英国无论是麦克唐纳政府(1931-1935)、鲍德温政府(1935-1937),还是张伯伦政府(1937-1940)均采取了绥靖政策。
那么,一个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缘何会采取这样姑息、纵容、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一战后英国力量的削弱、和平主义思潮及传统“光荣孤立”与“大陆均势”外交思想的影响三方面来对英国绥靖政策的出台进行剖析。
一、一战后英国力量的削弱英国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其力量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削弱:战争中,英国军费开支逾100亿英镑,国民财富损失1/3,商船损失70%,出口贸易减少了一半;战后国内债务近80亿英镑,由战前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欠美国47亿美元,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美国纽约。
战后英国经济增长缓慢,而1929-1933年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又使尚未恢复的英国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英国的经济下降到最低点。
农业生产缩减,英国成了世界各国倾销剩余粮食的市场;本已严重的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失业人数成倍增长;对外贸易进一步萎缩,贸易入超逐年增加,国际收支恶化;社会危机加深。
经济实力的衰退,导致了军费的严重不足。
1933-1938年,英国军费开支为12亿英镑,同期德国为28.6亿英镑,苏联为28.08亿英镑,日本为12.6亿英镑。
1934-1938年间,英国军费开支增长率为25%,同期德国的增长率为47%,前苏联为37%,日本为45%。
经济的衰退和势力范围的日益瓦解加剧了英国国内的政治动荡,统治集团内部争吵不休,内阁更迭犹如走马灯。
浅析二战中英美绥靖政策之必然
浅析二战中英国绥靖政策之必然摘要:每一段历史的发生,都是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相互作用而最终形成的,当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例外。
回首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英国当年的绥靖政策,包含着众多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萧条的帝国经济,忽略掉的军事,长期奉行的均势原则,一战遗留的反战求和的思想等,这些必然因素的出现,再加上英国为了继续维护自身在欧洲的霸权,在世界上的强国地位,就不得不走上绥靖政策这条道路,却为给人类带来无限灾难的二战的爆发,加上一条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历史必然绥靖政策经济政治思想一、经济的必然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生命,战后衰败的经济无疑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动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虽取得胜利,但经济却一片萧条,昔日的大国实力也日益衰退。
在这种情况下,把绥靖政策作为维护其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巨大损失,战争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20亿英镑,同时还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直接影响到英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而1921年起,英国的失业人数直线上升;1929年,又爆发世界经济危机,英国工业生产仅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9%,其金融霸主地位岌岌可危;1932年,英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迅速,尤其是生铁和钢的产量,还严重影响了造船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使经济恢复极其缓慢。
面对如此严重的经济困境,英国政府不得不从内政出发,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并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主要障碍,采取忽略对军备力量的巩固。
因为统治当局坚持认为“财政和经济危险是国家必须对待的最严重,最急迫的危险,其它必须让位,必须等待”。
1919年,英国战时内阁规定:“作为经济节约运动的一部分,各军事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应根据这个假定‘不列颠帝国在今后十年内不会进行任何大战,不需派出远征军’”,直到1932年还在生效。
他们甚至觉得凭英国现有的军备力量,尤其是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足以应付任何规模的战争。
因此,军事上一直满足于1918年的技术,军费开支降到“严重的无法履行英国防卫义务的状况”。
20世纪30年代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探析_王敏
一、从传统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伦理研究传统生态伦理的 历史必然性认知
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社 会特定历史阶段人们在特定实践认知和自我反 思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形成的以道德评 价为标准的观念意识。“凡是有利于人的自由 解放的,均可从人的尺度中获得肯定性评价, 进而可以获得道义上的肯定性评价。”[1]所以 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它 所指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在人与自然中自身 的自由价值的具体广度和深度以及能够实现的 程度。这种人的自由价值的实现因为在特定的 社会历史阶段中不得不被特定的历史性而局限 于一个并不真实的并且需要超越的境遇中,所 以它自身的存在一方面因为在这种特定社会历 史阶段中而与之相适应形成了其存在的即时合 理性依据,同时另一方面它自身的存在也因这 种特定的历史阶段在整个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 发展的客观要求下形成对自身的超越而具有了 存在的阶段历史性依据。这样,我国传统生态 伦理思想既表现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那个特定 历史阶段先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一定认知和实 践的即时合理性,又说明了先人们在这种认知 和实践中的社会阶段历史局限性,所以它本身 具有强烈的历史现实性和强烈的永恒超越性双 重特性。它反映了先人们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 变化的境遇中以一种既定而又超越的伦理思想
四、传统外交政策的影响 绥靖政策主要是作为一种外交政策而出 现在英国政府的决策中的, 而这一决策又是与 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密不可分的。英国的世界 霸主地位在一战前是无可匹敌的。为维护其世 界霸主地位,英国对欧陆各国长期实行一种均 势策略,即以其强大的实力作后盾,打击那些 可能与英国匹敌的国家,使欧陆主要国家处于 一种实力均衡的状态,相互牵制,无法与之抗 衡。 一战结束后, 英国政府希望通过结成新的 欧陆均势而重新保持它对欧洲的控制。战后的 欧洲大陆,由于德国的战败而使法国的实力膨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王宇博【作者】王宇博,1960年生,历史学硕士,现为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绥靖政策是本世纪20~30年代英国针对欧洲推行的外交政策。
它对欧洲局势的演化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着重大影响。
通过对这一政策的研究和探讨,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英国由强大走向衰落的轨迹。
一绥靖政策是英国政府在两次大战之间的20年中,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作出的外交抉择。
导致英国作出这种抉择的因素是英国的具体国情和国际地位。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属于“满意的国家”,然而,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英国走向衰落的起点。
它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尤其是进入30年代后。
当英国呼吁为恢复国联的威信,建议筹建一支“具有充分力量的国际警察部队”时,意大利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无不幽默地说:“麻烦的是现在强盗比警察多。
”可见,英国优势的丧失已成定局。
因此,“已经得到一切——甚至比一切更多”的英国打算通过避战求和,维持现有的国际秩序,以维护英国的既得利益。
在它看来,如果“发生任何战争,不管我们胜败与否,都将是意味着我们所有一切的结束”[①]。
这种思想表明在国际间,英国已处战略守势。
这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有着决定性作用。
第二,自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和社会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国内,使国家政策带有明显的“内向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内事务纷繁棘手,“除了外交事务中那些冲击着总的经济问题的方面,如赔偿问题以外,我们大多数人都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国内问题上面去了”[②]。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更加深了这种倾向。
当时的财政大臣尼维尔·张伯伦惊呼:“危机一个接一个地向我们袭来。
”[③]在对外事务中,英国与自治领的关系占重要地位。
英国对自治领的依赖除丰厚的经济利益外,还表现为在国际政治中,各自治领的支持成为英国的后盾。
然而,在20~30年代,在各自治领中,印度出现了大规模反英运动;加拿大的离心倾向明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日本在亚太的扩张所困扰;南非受困于内部纷争。
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从和平主义与和平手段的有限性谈起
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从和平主义与和平手段的有限性谈起荆 博 郭嘉星ʌ内容提要ɔ和平主义在古代西方,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发挥出巨大的影响㊂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的以 反对任何形式㊁任何性质的战争与军事 为主要特征的绝对和平主义,对人类追求和平的价值取向造成了一种历史背反,使许多国家和人民饱受惨痛教训㊂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性的和平反战运动虽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其中表现出的更加彻底的非战态度,即向 绝对和平主义 的回归,则理应引起世人的警觉㊂类似现象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学术界也有所体现㊂然而,人类和平观的历史发展,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世界性组织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的局限性,则使我们有理由对此展开深入反思,通过正本清源使人们正确看待和把握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㊂ʌ关键词ɔ战争 和平 和平主义 绝对和平主义 和平手段的有限性习近平同志指出: 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㊂ 这一重要论述,不仅科学揭荆博,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哲学博士后㊁军事人才学博士;郭嘉星,云南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生㊂**示了战争与和平相互联系㊁相互转化的矛盾特征,更指明了实现和平的前提和关键是能战㊂只有具备了能战善战的制胜本领,和平才有坚强保障和强大后盾㊂从古至今,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历来是事关人类社会安危的重大问题㊂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㊂但是,和平发展不等于 绝对和平主义 ㊂当前,学术界里滋生出一种把 讲和平发展 与 讲安全 对立起来的绝对和平主义观念,一段时间以来这种论调在学术界若隐若现,它把埋头进行经济建设和贬抑军事的地位与作用,作为树立和平形象的代价,在反驳 中国威胁论 时一味强调和平㊂静而思之,该观念与历史上多次流行并给人类和平事业带来巨大影响的和平主义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模糊了人们对战争与和平关系的认识,也给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影响㊂对此,我们既要保持高度警觉,又要从理论高度和历史维度加以深刻反思,以明辨是非㊁正本清源㊂一 人类和平主义溯源作为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一大特色,和平主义主要是在传统社会条件下,在与西方民族少有接触的情况下,用以处理民族大家庭内民族之间关系,诸侯国之间关系,宗主国与归属国之间关系的一条政治原则㊁伦理道义取向㊂客观地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㊂中国古代地缘战略,往往采取 和亲 招抚 等怀柔政策,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正和 因素大于 零和 因素,起到了带动周边地区繁荣稳定的作用,是亚洲安全的重要支柱㊂因此,不管其后来的结果怎样,毕竟在源头上启迪了 追求和平㊁反对战争 这一符合人类长远利益和进步方向的价值追求,是我们必须永远珍视㊁继承的重要精神资源和优良传统文化㊂如果说,和平主义是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一大特色,那么,在 战争比和平发达得早 ①的古代西方,虽然也不乏和平主义者,如被誉为 喜剧之父 的古希腊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50年至前388年)就曾把拒绝两性关系与反对战争结合起来,写过一部以怪诞方式来制止战争㊁促进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7页2020年第3辑总第36辑和平的喜剧㊂①但是,像阿里斯托芬这样的和平主义者,当时大多是分散的持不同政见者,没有发挥出类似中国古代思想家们那样巨大的政治影响㊂历史地看,阶级社会并没有全社会统一的战争价值观,这在西方社会表现得特别突出㊂ 当一部分社会利益集团肯定战争㊁热衷于参与战争时,另一部分人则否定和痛斥战争㊂ ②16世纪荷兰思想家德西迪里厄斯㊃伊拉斯谟视战争为瘟疫,以抨击战争闻名㊂17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如孟德斯鸠㊁卢梭㊁边沁和康德等,在批判封建专制国家对外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和平主义主张㊂而瑞典的A.B.诺贝尔,则以其创立的诺贝尔和平奖流芳百世㊂20世纪初,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诺曼㊃安吉尔明白无误地指出,现代技术的战争,除意味着集体自杀外别无意义㊂由于他长期反对战争,追求和平,1933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㊂同时,一些西方军事理论家,也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过一些珍重和平的军事观念㊂如利德尔㊃哈特从战争观层次出发,提出间接路线战略,指出为了维护和平而去冒战争的危险,是具有理智的;但仅仅是为了求胜而不惜发动战争,则是违背理智的㊂他认为军事胜利不是目的,和平才是战争的根本目的,战争胜利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在战后获得巩固的和平㊂③这些见解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为现代和平主义思潮与和平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㊂但他们中一些人把和平绝对化,反对任何形式㊁任何性质的战争与军事,则是极为错误而有害的,确曾使许多国家和人民饱受惨痛教训㊂纵观古今中外历史, 战争与和平 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㊂毛泽东同志指出,对战争这个怪物, 消灭它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 ㊂克劳塞维茨也认为: 你想和平吗?那么你就准备战争吧! 中华民族是崇尚和平的民族,我们坚决反对战争,但也并不惧怕战争,我们用最大智慧去谋求和平,但绝不会为了一时安宁而拿自己核心利益作交易㊂ 忘战必危,好战必亡㊂ 历史告诉我们,越是惧怕战争①②③即‘吕西斯忒拉忒“(Lysistrate,又译‘和平“,约公元前411年上演),描写了雅典妇女吕西斯忒拉忒组织所有希腊人的妻子,在第二次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都不和她们丈夫同房,从而使战争得以结束的故事㊂由于主题及构思奇特,至今仍在西欧不断上演㊂参见云桂宾等编译‘袖珍外国文学名著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第292页;焦艳丽㊁汤顺利主编‘插图本世界奇书概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第98页㊂马骏:‘人类的进步与战争社会价值的演变“,‘国防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㊂B.H.Liddell Hart,Strategy,2nd revised edition,New York,1967,first edition in1954.参见马骏‘人类的进步与战争社会价值的演变“,‘国防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㊂的民族,战争往往会更快来临,越是敢于应战,就越能保持长久的和平㊂二战时英法绥靖政策引发的战争恶果就是很好的例证㊂新中国刚刚成立,不畏惧战争磨难的中华民族又投入抗美援朝的战争中㊂可就是这种勇猛刚毅的战略抉择,却为我们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环境㊂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 战争转化为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㊂和平是战争的反面,没有打仗哪会有 和平 二字㊂三八线一打仗是战争,一停战又是和平㊂战争是特殊形式的政治,是政治的继续,政治也是一种战争㊂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㊂ 当历史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奋进在复兴之路的伟大征程上,在战争与和平的关键问题上,我们宁可备而不战㊁不可无备而战;宁可千日不战,不可一日无备㊂一言以蔽之,没有什么比时刻准备好痛击来犯之敌,更能带来长久和平的了㊂二 绝对和平主义及其影响20世纪,和平主义者在西方大量涌现,逐渐走向联合之路,促成了声势浩大的 和平运动 (Peace Movements)㊂19世纪末,欧洲人自以为生活在一个太平的 黄金时代 ,几乎人人都怀有对20世纪 坐享繁荣 的乐观憧憬㊂而事实却是,资本主义的内部裂变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㊂一战中和平主义反对一切战争的宣传,反而使人类远离了摆脱战争的正途㊂对此,列宁痛斥说: 和平主义和抽象地宣传和平,是愚弄工人阶级的形式之一㊂ ①战争结束后,西方世界经历了短暂的和平与繁荣㊂正是在这一特定时期,和平运动蓬勃兴起,席卷欧美各国㊂其主要特点,一是人数众多,声势浩大㊂和平组织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有的拥有数十万会员,设立地方组织,出版宣传刊物㊂在美国,和平主义者与孤立主义者结合,一度在国会内外形成绝对优势㊂据1937年民意测验, 孤立主义在1937年拥有70%以上美国人的支持 ②㊂二是鼓动性大,号召力强㊂他们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反对爱国主义,主张 为了和平,付出什么代价都值得 ㊂③法国和平主义①②③‘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140页㊂美 拉尔夫㊃德㊃贝茨:‘1933 1973美国史“,南京大学历史系英美对外关系研究室译,人民出版社,1984,第282页㊂美 威廉㊃曼彻斯特:‘1932 1972年美国实录(光荣与梦想)“,广州外国语学院美英问题研究室翻译组译,商务印书馆,1986,第178页㊂2020年第3辑总第36辑者鼓吹 请吝惜我们士兵的鲜血 ,英国和平组织 不要战争委员会 ,要求成员 决不参加战争 无论是进攻的还是防卫的 ㊂①1933年2月,当希特勒在德国攫取政权时,英国和平主义者在牛津大学㊁曼彻斯特㊁爱丁堡等27所大学先后通过了 议院决不为它的国王和国家而战 的动议,认为爱国主义是引起战争的有害病菌,不仅要 放弃侵略 ,还应 放弃防卫 ㊂②在美国,为确保不卷入任何形式的战争,国会30年代通过了一系列严格的中立法㊂1934年,主教派教会通过决议: 和平时期要备战 ,这是不值一钱的爱国主义所提出的口号,教会决不响应㊂ ③结果,1935年50万大学生联合宣誓,如国会宣战,将拒绝服兵役㊂三是影响深远,后果严重㊂和平运动极大地影响了有关国家的外交和军事决策㊂在希特勒大肆扩军备战时,英国和平主义者依然鼓吹 单方面裁军 ,要求政府 关闭所有募兵站,解散陆军 , 取消整个可怕的作战装备 ㊂④始于1934年底的1500人 全民和平投票 ,对国防㊁外交影响更为恶劣㊂随着德㊁意㊁日法西斯扩张加剧,英国和平运动日益绥靖化,成为政府绥靖政策的社会基础㊂特别是在一片和平声中,国防和军队建设受到极大钳制㊂英国于1919年确定了一项 十年无大战 (后延长为20年无大战)的国防建设指导原则㊂在此原则指导下,政府只专心于国内事务,国防建设被置于次要地位㊂30年代初,皇家空军已落后于法㊁意㊁苏㊁日㊁美等国,排第6位;海军因没有新型舰艇投入现役,陈旧不堪;陆军只能动员1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㊂1934年,当德国已于前一年退出裁军会议并开始重新武装时,英国成立了一个国防需求委员会,但该委员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新拟订的重整军备计划也因迟疑不决㊁政策摇摆而无法真正落实㊂⑤法国的情况和英国如出一辙,把国防建设置于可以慢慢来的软指标一拖再拖㊂1928年提出国家动员法,10年后才获通过;国防工业规划㊁武器定型等留在会议室长期争论着;国防部当年国防经费不知如何使用, 以致1935年年度拨款的60%不得不转入1936年度 ㊂⑥英法两国在和平环境中,丧失了忧患意识和紧迫感,爱国主义和①②③④⑤⑥马丁㊃西德尔:‘英国的和平主义,1914 1945:一种信仰的解释“,牛津,1980,第73 74页㊂A.A.米尔恩:‘尊重和平:对战争协定的询问“,纽约,1935,第130页㊂美 威廉㊃曼彻斯特:‘1932 1972年美国实录(光荣与梦想)“,第179页㊂美 特尔福德㊃泰勒:‘慕尼黑 和平的代价“,石益仁译,新华出版社,1984,第324页㊂ 美 特尔福德㊃泰勒:‘慕尼黑 和平的代价“,第324页㊂法 亨利㊃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九仞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17页㊂尚武精神泯灭,投降主义泛滥,人们只求安逸,对战争谈虎色变,以致战备漏洞百出㊂在法国,每当面临战与和的选择时,反战势力都表现出很大能量,致使许多人逃避应征或寻求缓服兵役,导致开战后陷入一片混乱和惊慌,出现了全国性的大撤退㊁大逃亡㊂当德㊁意军队攻占半个法国时,法国南部当局和居民仍希望本地不卷入战争,竟用各种车辆堵塞马赛附近机场跑道,阻止英国重轰炸机队起飞轰炸意大利㊂①败降后,有的法国人慨然指出: 我们大家对这次惨败都应负责,法国是需要一番教训的,不过这次教训是太残酷了! ②二战结束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促使人类战争与和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㊂也许是出自对战争恐怖的深刻记忆,或者出自对和平的乐观预期,又出现了世界性的和平反战运动㊂与二战前的和平主义运动相比,这次运动的特点,一是规模更大,群众性更广泛㊂参加者来自各个国家㊁各个阶层,他们超越国界㊁种族和意识形态,汇成了一股巨大的和平力量㊂此起彼伏的和平示威游行,规模之大㊁次数之多为历史罕见㊂二是经久不衰,贯穿冷战㊁后冷战时期㊂在冷战时期,运动的矛头直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其基本目标是反对核武器和侵略战争㊂此外,还诉诸包括裁减军备㊁争取民权㊁环境保护等多重目标㊂三是跨国串联,日益全球化㊂这次运动对各国尤其是美国和苏联人民产生了深远影响,是迫使美国从越南撤军㊁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的重要因素㊂上述特点,使当代和平运动明显不同于两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和平运动,表现出的正义呼声是十分可贵的㊂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历史常常拖着固有的惯性,将一些不合乎时宜的主张和做法,以新的形式带进现实㊂在当代和平主义运动中,许多和平组织或人士采取了更加彻底的非战态度,即重新趋向 绝对和平主义 ,反对一切形式的 杀戳 或 暴力 ,反对交纳战争税;一些和平主义者忽视国际关系的不平衡性和安全形势的复杂性,不顾本国面临的外来威胁明确反对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幻想以单方面的退让换取和平㊂持这种见解的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也是客观存在的㊂他们认为,当今世界大国之间爆发战①② 英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2卷(上部),第1分册,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75,第227页㊂张傤人编‘法国是怎样失败的“,碧湖出版社,1941,第86页㊂2020年第3辑总第36辑争的经济因素大为减少,和平共处原则已正式纳入国际关系,各国处于一个相互依赖的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的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军事高技术使人类跳出了 科技越进步㊁战争越发展 的怪圈,战争或武力不再是谋求国家利益㊁达到政治目的的最好(最恰当)的手段㊂因此, 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一定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在一定的范围或层面上,通过外交手段实现必要的妥协,以维护自己的利益㊂战后和平运动高潮迭起,表明人类战争价值观的新变化已开始在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战争的防线㊂ ①当今世界如果真变得像上述见解说的那样,当然再好不过了㊂然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上述见解大可商榷,如不正本清源,势必对我国军事现代化发展造成负面影响㊂首先,国际政治的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这当然没错㊂但这一命题的本质内涵是指 和平与发展 势头正在增强,已成为时代发展大趋势和各国人民的普遍诉求,而不是说世界已然 和平与发展 了㊂因此,它更多地是一个价值命题,命题中当然包含着 已然 或 实然 的颗粒,但并不全然是一个已然命题㊂对此,邓小平指出: 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㊂ ②其次,军事高技术使人类跳出了 科技越进步㊁战争越发展 的怪圈,此说在理论和现实上都站不住脚㊂在理论上,科技越进步,必然推动战争越发展,早已为理论界所公认,中外军事理论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都有充分论述,至今没有遇到反例;在事实上,人类也没有跳出这一怪圈,随着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战争,甚至是智能化战争时代,这还不能说明战争形态在发展吗?再次,战争或武力不再是谋求国家利益㊁达到政治目的的最好(最恰当)的手段,这个说法也有问题㊂战争或武力虽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最恰当)手段,但是最后手段,这在当今世界仍然适用,并为国际现实所证明㊂不仅如此,在当代究竟什么是谋求国家利益㊁达到政治目的的最好(最恰当)手段,要依具体情况而定㊂当以非军事(和平)手段无法解决问题但又必须解决时,用什么手段最好㊁最恰当?答案很显然,最好(最恰当)的手段,仍然只能是那①②马骏:‘人类的进步与战争社会价值的演变“,‘国防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㊂‘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83页㊂个 最后手段 战争㊂因此, 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代价之后 学会的只能是:第一,追求和平,但不搞绝对和平主义;第二,通过外交手段维护自身利益,但不应放弃使用武力的权利㊂邓小平同志历来反对对和平无原则的幻想,他一再告诫人们:战争的威胁始终存在,对战争的危险性要有足够认识,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㊂早在1977年底,他在中央军委会议上就指出: 战争可能延缓爆发,可是我们不能只看到这一方面,我们要防备别人早打㊁大打㊂因为霸权主义者有疯狂性,不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制造一件什么小事情,就可能挑起战争 总之,仗总可能有一天要打起来㊂ ①1985年他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一方面指出战争是可以推迟的,另一方面又指出: 由于某些国家还在进行军备竞赛,世界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㊂ ②后来他又多次重申这一观点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军事问题,深刻揭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律㊁军事斗争准备规律㊁战争指导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辩证法思想,更加深化了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㊂例如,习主席强调,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中国梦就难以真正实现㊂这就告诉我们,要顶住来自外部的压力,实现国富民强,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力量,要具备过硬的军事实力㊂又如,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把备战与止战㊁威慑与实战㊁战争行动与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运筹,为国家和平发展营造有利战略态势㊂这深刻揭示了军事力量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中的地位作用,深刻阐明要更加注重运用军事力量和军事手段营造有利的战略态势,最大限度预防危机,积极化解和控制危机,遏制武装冲突和战争爆发㊂再如,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这要求我们必须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㊂唯有此,才能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㊂总之,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摒弃和反对学术界内滋生的绝对和平主义论调㊂不断强化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加紧练兵备战,确保一旦出现突发情况能扛得住㊁应付得了,确保一旦有战事,军队必须上得去㊁打得赢㊂①②‘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第80 81页㊂刘继贤㊁王益民主编‘邓小平军事理论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第54页㊂2020年第3辑总第36辑三 和平手段的有限性及启示因此,和平手段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依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㊁有限的,就像战争或武力手段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㊁有限的一样㊂研究战争与和平问题,当然要研究当代国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军事的影响,但这种国际关系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㊁历史的㊂18世纪末,在世界动荡㊁战争与革命交替起伏的时代,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提出,要建立一个 世界共和国 ( 人类所有民族的国家 ,civitas gentium),从根本上消除战争实现 永久和平 ㊂①一战期间,罗素将国家设定为 民族国家 和 世界国家 两类,民族国家管理民政㊁社会保健㊁教育和科学研究等工作,世界国家行使军事职能,负责维护国际秩序,根据世界和平宪法调解或仲裁国际争端㊂②一战结束后成立了国际联盟,大大增强了和平主义者们对和平前景的乐观期待,就连处于连绵战祸的中国,青年学生们也以为 世界主义的时代正在来临 , 和平与大同 触手可及㊂③但 国联 与巴黎和会的表现, 却让满怀期望的国人大失所望 ㊂④历史表明,国联这一 和平手段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战争与和平问题,最终伴随着二战的进程而瓦解㊂二战以后诞生了联合国,但人们同样发现,现在的联合国在实践上 是非常象征性的,因为联合国这样的政治概念至多意味着目前规模最大的政治单位,却不是理论上最大而且地位最高的政治单位,因为它不拥有在国家制度之上的世界制度和权力,而只不过是民族/国家之间的协商性机构,所以从实质上说就只是个从属于民族/国家体系的服务性机构 ⑤㊂不管现在处于何种时代,不管全球化在多大程度上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问题世界化了,人们仍然不能否认:现代制度主要是国内制度,而不是世界制度,或者说,现代制度的有效范围或约束条件主要还是民族国家的内部社会,而不是世界或国际社会㊂因此,尽管一些国际组织在行使某些职能,但当代国际关系总体上①②③④⑤ 德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第114页㊂英 罗素:‘社会改造原理“,张师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第58页㊂高一涵:‘近世三大政治思想之变迁“,‘新青年“第4卷第1号,1918年1月15日㊂桑兵:‘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 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12页㊂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12页㊂。
二战论文[资料]
简论二战对战后世界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奉行绥靖政策,主要执行者是英法,而美国的“中立”,实质也是绥靖。
然而绥靖政策,使全人类蒙受了巨大的灾难。
一、绥靖政策的基本概念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
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二、绥靖政策的具体表现(经济和军事)军事实力的加强需以经济,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
英、美、法本来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抑制与打击侵略者,然而由于经济上推行绥靖主义,倒是以原料、资金、技术、装备与武器武装了轴心国家,支持了侵略战争。
1924—1930年间,流入德国的以美、英为主体的外国资本约计300亿马克,占同时期德国工业投资的1/2,工业固定资本的2/3。
借助于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德国恢复其第二工业强国的地位,为后来军国主义的复活奠定物质基础。
1934年,当希特勒缺乏外汇以资助进口时,英、德签订了协议,规定德国每购买55英镑的英国货,英国便向德国购买100英镑的货物并以现金支付。
据称仅由于这笔交易,德国至少得到一亿英镑的外汇用以进口战略物资。
1934—1935年后,美、英两国除同意德国停止外债的尝还外,还通过各种渠道向德国输出资金。
自1937年到1940年,美国输至日本物资总额共9.867亿美元,其中军用物资总值占7.039亿美元。
经济上的绥靖主义培植了战争的祸患,准备了战争的温床。
而体现在军事上则表现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
1935年3月容忍希特勒重整军备。
1935年8月美国通过中立法。
1935年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
1936年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
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
1938年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
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
最典型的体现则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
略论1937——1941年英国对日本绥靖政策
略论1937——1941年英国对日本绥靖政策姓名:王丽莎学号:200602020034系别:政法系专业:历史学指导教师:苗杨职称:讲师【摘要】众所周知,二战时候英法美国家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此时的英国在远东也采取了同样的政策,主要针对日本。
本文对英国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四个方面分析。
通过对英国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的分析,更进一步了解绥靖政策,对其影响进行分析,让我们从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英国、日本、绥靖政策、影响Abstract:As we all know, when World War II Germany Britain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appease the state, then the British in the Far East also adopt the same policy, mainly for Japan. In this paper, I 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 British policy of appeasement Japan , mainly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and social analysis of four aspects, through the appeasement policy of British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Japan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policy of appeasement. Also analyze their impact, from thought.Keywords:England, Japan, appeasing policy, influence前言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法西斯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以将中国变为他的独占的殖民地为目的。
二战中的英国
《战时菜谱》选译
• 胡萝卜面包汤
• 土豆炖培根(此时 培根尚未列入限制 配给名单) • 培根、土豆、洋葱、 面粉、食用油 • 做法:培根切片, 煎至柔软。另取一 锅,热油后依次放 入土豆片、洋葱片、 培根及第二层土豆 片。撒上面包屑后
•
胡萝卜、洋葱、面包、食用 油
•
做法:洋葱切块,胡萝卜切 薄片。热锅加盖小火煮至柔 软,放盐。面包切小块点油, 进烤箱烤干,再入锅小火煮 一小时即可。
二战中的英国
暗潮 参战 激战
结束
绥 靖 政 策
首先,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 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 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 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 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 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 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 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 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 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 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其次,绥靖政策的 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 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 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 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 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 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 波茨坦会议是三大国首脑在战争期间召开的最长的一次会 议,也是最后的一次会议。会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一 系列国际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反映了美国、英国和 苏联的关系开始恶化。但这次会议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 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并就战后许多重大问题达成了 协议,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为建 立战后世界新秩序打下了基础。
关于希特勒准备和发动战争手段的思考_徐玲
关于希特勒准备和发动战争手段的思考徐 玲(枣庄学院政法与历史学系,山东枣庄 277160)[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希特勒主要是通过毁约扩军,组建军事同盟,夺取战略要点,避免两线作战等手段完成了对战争的准备,而每一步的完成,英、法、苏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法西斯;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图分类号]K516.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77(2005)03-0063-05*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在战后受到了严厉的制裁。
通过1919年巴黎和会上签订的5凡尔赛和约6,德国的领土被割占,殖民地被迫转交他国,还要向协约国支付巨额赔款,军备方面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从表面上看,德国很难再恢复元气了。
然而,20年后,又是德国挑起和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又一次遭受巨大的灾难。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自然会想到希特勒,二战时期的德国被人们称为/希特勒德国0,如果没有希特勒,也许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会这么快就爆发,从1933年1月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到1939年9月1日发动对波兰的进攻,仅仅六年半的时间,法西斯德国就完成了准备战争的过程。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在此时对希特勒发动战争的手段进行思考,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希特勒德国从准备到发动战争,共走了以下四步:(一)毁约扩军:希特勒上台后实行的对外政策的重要目的,就是恢复德意志过去失掉的/光荣0,谋求欧洲和世界霸权,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0。
他在5我的奋斗6一书中写道:/我们民族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坚持我们外交政策上的目的,保障日耳曼民族在地球上所应得到的领土。
0[1](P 332)他认为,德国/人口和疆域不相称0[1](P332),空间不足,只有向东方发展。
向苏联和东欧获得新的/生存空间0,夺取斯拉夫人的土地,才能消除/人口过剩0的危险,保证日耳曼人的生存。
对德国来说,发动对外战争是/崇高0的事业,是争取生存的最高体现。
曼施坦因小传
《曼施坦因小传》介绍从17世纪开始,普鲁士军队就开始建立了一种机动作战的传统,随着19世纪总参谋部制度的建立,这一传统越发精炼。
由于必须在多条战线上与往往是拥有数量优势的敌人作战,普鲁士的理论偏爱以大胆的机动作战将对手置于不利境地并力图在对方能够利用其数量优势之前在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中取得迅速的胜利。
普鲁士军队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和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展示了他们在机动作战方面的卓越才能,在这两次战争中他们成功地进行外线机动并在闪电般的战役中迅速地击败了强大的对手。
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仍然沿袭这一传统,其所制定的施理芬计划力图通过快速机动在几周之内击败法国。
然而这一次机动作战却未能达到在第一轮较量中击败对手的任务,而德国则被迫陷入了堑壕阵地战,最终德军在长达四年的消耗战中被消磨殆尽。
参与这次大战的一位年轻的参谋军官学到了这一传统,他就是艾里希·冯·曼施坦因,在下次世界大战中他将成为机动作战最卓越的专家和实践者。
曼施坦因将普鲁士的机动作战传统奉为圭臬而他自己的指挥天才可以让他驾轻就熟地利用这一理论来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最复杂的军事问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曼施坦因用他在机动作战方面的天才为第三帝国的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他调整了施理芬计划使得德军得以在六周之内击败法国。
其次,他征服了克里米亚并在此过程中彻底消灭了四个苏军集团军。
第三,他在1942-43年的灾难性的冬季中帮助德军南翼免于彻底崩溃并发动了一次卓越的反攻重新夺取了战役主动权。
后来当东线的战争逐渐逼近德国时,曼施坦因主张采取机动防御,视其为让德军免于陷入代价高昂的阵地战的最好手段并逐步地消耗掉敌军的力量。
曼施坦因不仅是在进攻和防御中都奉行机动作战的信徒而且还在战术方面颇有创新,为了提高部队的作战效能,早在战前他就主张建立突击炮部队。
在战争中,他大胆地使用冲锋舟来迂回战术障碍并试验了新的部队编组,如建立炮兵师和重型坦克团二者均十分成功。
两战期间英国和平主义与绥靖政策
两战期间英国和平主义与绥靖政策作者:张艳婧来源:《世纪桥》2017年第01期【摘要】绥靖政策,是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主要推行的外交政策,其出台与当时英国国内浓厚的和平主义气氛密切相关。
本文简述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平主义在英国的发展,并试图从心理、政治和军事三方面论述和平主义是如何影响绥靖政策的出台及实施。
【关键词】两战间;英国;和平主义;绥靖政策【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0091-02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最为后人所诟病、同时也是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所主要奉行的外交政策——绥靖政策,它的出台除了与当时英国因经济危机造成的国力衰减、传统均势外交的延续以及妄图祸水东引之外,也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国内盛行的和平主义密切相关。
和平主义又称非战主义,它反对一切战争,并认为“任何形式的战争都是不合理的,战争不是解决国际纠纷的合法手段”[1](P.54-56)。
早在1816年,英国最早的和平主义团体——伦敦和平协会——便已诞生并开始了活动[2](P.112-120),而和平主义真正大范围地在英国风行则是在一战后。
战争给英国造成的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一代最有才华和最具创造力的青年”的死去[3](P.5-20),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投下沉重的阴影,厌战、反战的情绪在英国乃至欧洲弥漫,也正是这种朴素的心理诉求,使得和平主义再度被召唤,因而诸多和平主义者及一系列和平主义组织得以大量涌现、其支持者也不断增加。
如成立于1918年致力于宣传国际仲裁和全面裁军的国际联盟协会在成立短短4年后,便拥有了20万会员,到了1932年更是发展至100万人[4](P.232)。
进入30年代,随着经济危机爆发、德意两国法西斯化和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群众厌战追求和平的呼声也更加高涨。
1933年,面对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统并解散国会的举动,英国牛津大学俱乐部通过不再“为国王和国家而战”的决议,而类似的决议也在随后相继出现在曼彻斯特大学、莱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等20多所大学中。
30年代的英国解析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 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迅速发展。 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2、一战的影响
英国虽然作为一战中的战胜国,但是其经济实力却在 一战之后明显下降。“英国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优 势”。
3、经济危机的影响
30年代英国对内政治
工党标志 ——红玫瑰
工党成立宣言
工党
1900年2月由职工大会(即总工会)发起创立,初 称劳工代表委员会,由隶属于职工大会的工会组织 和费边社、独立工党以及社会民主联盟组成。 1906年改称工党。1906~1914年在议会中依附自 由党。20世纪初,力量日益增强,逐步取代了自由 党。1916 年,自由党发生分裂。在此之后,工党以 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在1922 年的大选中,工党 议员人数超过了自由党,从此以后,工党就逐渐取 代了自由党,成为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两大政党之一, 理论上工党已具有了执政的可能性。
美国罗斯福新政
加强国家对 经济的干预, 同时避免采 取国有化形 式而力图保 持资本主义 的自由企业 制度。资本 主义制度进 入垄断阶段。
德国纳粹党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
纳粹壮观的阅兵仪式
日本:
“对外侵略战争”和“国家改造” 并举,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经过“三月事件”,“十月事件”等确立法西斯政权。
③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 在英国进行,工业生产逐渐由手工操作向机器 生产过渡。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④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 义国家,亦称“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中居 垄断地位。 ⑤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缓慢,先后被 美、德超过,丧失了世界工业垄断地位。 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经济霸权地位开始 衰落。一战使英国成为债务国,英镑地位发生 动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和英 国开战的是德 国。财政部甚 至提 出恢 复英 日同盟 , 外
、
重整 军备的背景
交部认 为那 会损 害英 美关 系 , 以坚决 反对[ ( 。因此 , 所 4兀 ]
英 国重整军备的准备 阶段就是 明确针对德国的。 此时希特勒 刚 刚在 德 国执 政 , 紧扩 军备 战 。13 抓 9 4年 1 0月和 l 1月英 国驻德 国使馆给外交都 的报告不断提到德 国
第一次世界大 战后 , 国于 1 1 英 9 9年提 出“ 年规则” 假 十 , 定在十年之 内不会发生威胁英 国安全 的大 冲突 , 因此迅速裁 军, 回到一战前小规模 职 业化军 队 的时代 , 海军维 持着 英 靠
帝 国的防务 , 用空军监 视着 广 大殖 民地 , 陆军 只起到 殖 民地
上台 , 这一切都落空 了, 由于每个 国家都想 趁机裁减 别国 , 扩
充 自己, 加上德 国漫天要价 , 裁军会议无果而终 。 英 国本来没有指望裁军 会议能取 得什么实 际成果 ,9 2 1 3 年内阁建立“ 国防需求委员会” 论证 究竟应怎样 增加军事 投 , 入, 弥补多年执行“ 十年规则 ” 三军发展带来 的缺陷 。这 其 给
新加强军 备 , 尽管如 此 , 二战初 期 , 国军 队屡 战屡 败 , 英 面临 从未有过的困境 。这 些失 败是 否说 明英 国重整军 备 只是绥 靖外交的附属品 , 而且没有成功? 本文 从国 防政 策 和战略 战术角度 分析英 国二 战前 的重 整军备进程 , 提出不能把重整军备看成是 绥靖外 交的简单 附 属。 重整军备是一个复杂过程 , 必须全面研 究 , 能对现实 的 才 国防和军 队建设产生历史参 考价值。
成效 , 陆海空三军的实力都有提 高。英 国威慑和绥靖政 策的 失败是 外交的失败 , 不是重整 军备 失败 。
[ 关键词 ] 国, 英 重整军备 , 绥靖 , 外交
[ 中图分类号 ]5 1 K 6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62 2720 ) — 09 0 17 —11(060 05 — 4 4
维普资讯
聊 城大 学 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20 06年第 4期
论 13 9 5年到 14 9 0年英国重整军备
张 昀 京
( 中国人 民大学历史 系 , 北京 10 8 ) 0 0 6
[ 摘
要] 面对不断恶化的 国际局势 ,95 13 年到 14 年 英国进行 了重整军备 , 90 虽然 出 了一 些问题 , 是总体上很 有 现 但
13 9 5年到 13 99年 , 国面对欧洲局势 的恶化 , 英 不得不重
实是一个要投入 多少 专项经 费 , 如何 分配 和使用 的问题 , 又
也就是 确定 重整军备的力度和重点 。在确定军 备的重点 时 , 当时英 国的首要威胁是 日本 , 海军部据此 提出 了大量增 加军 费 的要求 , 可是委 员会建议 不 对 日本采取 行 动 , 在亚 洲采 仅 取 兴建 新加坡海军基地 的措施 , 因为德 国才是英 国最 终的敌 人 。外 交部 常务次长罗伯特 ・ 范西塔特 ( o et as tr) R br V niat解 t
平衡预算 , 复商 业信 心 , 以财政 部坚持 增加 军费应 该不 恢 所
影响经济。
步, 实现法德和解 , 这样英 国可以腾 出手来 对付 日 。 至 本 否则
少让德 国背负破坏裁军 的罪名 。但是 1 3 9 3年德 国纳粹政 权
国际关系进一 步恶 化 , 国知 道英 国早 晚会 帮助法 国, 法
[ 收稿 日期】 0 6 4 8 2 o —0 —1
到 13 , 9 5年 虽然军事 形势 也 在恶 化 , 是 对英 国来 说 , 但
[ 作者简介】 张昀京(9 6 , , 1 7 一) 男 北京人 , 中国人 民大学史学院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
5 9
维普资讯
军备速 度 惊 人 , 面 违 反 了 《 尔 赛 和 约 》 五部 分 的 限 全 凡 第
制… 兀 1( ¨。意大利对 埃塞 俄 比亚 的侵 略也威 胁英 国在 地 中
海的安全。
武装警察 的作 用。可是 到 3 0年代 , 这种 防务水 平 已经 不 能 应付 当时 国际 局势 的挑 战。 3 0年代初英 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发生 了很大改变 , 世界和 平受 到严 重威胁 。13 年 日本 占领 中国东北 , 上海侵略扩 91 在 张, 英国 由此开始认 识到 军备存 在缺 陷 , 不能 全面保 护英 国 的利益 。英 国一面 准备重 整军备 , 一面准备 利用 日内瓦 国际 裁军会议压迫别 国裁军 , 通过裁军协 议让别 国没有能力侵 犯 英 国的利益 , 自己表面裁军 , 实际扩军 ; 对德 国做 一些表 面让
恶化程度还 比不上 国际政治局势 。德 国纳粹党 执政一 年多 ,
英 国国 内民众和平主义情 绪高涨 ,9 4年 1 月到 13 13 1 95
年6 月和平投票显示 ,0 9 %以上的人相信 国际联盟 是解决争
端的办法 , 认为 国际联 盟可 以让英 国少 承担 义务 , 对派大 反 量陆军到大陆去 作战。政府 提 出重 整军备 除 了保 证英 国不 受轰炸的措施 外 , 不受 欢迎 。由于经 济危 机 , 国正 忙 于 都 英
关 键是会不会在战争 刚开始就迅速 参战 , 对那些包 围德 国的 小协约 国 , 国认 为 只会给 自己找 麻烦 , 国却极 反感 法 国 法 英 急切地要英 国明确表态 , 因为当时德 国还威胁 不了法 国。英 国只担 心德国的 飞机轰 炸 , 意大利 虽然 和英 国合作 , 是在 但
地 中海 的扩张令英 国忧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