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二首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1古诗两首夜宿山寺一、说教材在《夜宿山寺》中,诗人李白用平易的语句,绝妙的想象,表达了他夜宿山寺的身临高处的感受。

全诗仅20个字,但足以令读者如亲临其境,亲感其情。

教学此诗就要引导学生置身于夜静、星朗、山高、楼危的情景之中,体验诗人的感受。

二、说教学目标此诗的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方法(一)、研究题意,自读自学出示课题。

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

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

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

【画简笔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教给学生据文想象的方法,为理解诗意奠定基础。

为了充分运用课文插图,板画构图力求与插图相仿。

】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然后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

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

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

教师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这是个反复朗读、步步深入的过程。

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个别指导。

初读,思考字义,理解内容;再读,边读边想,前后联系,渐入意境,为进一步训练表清朗读打下基础。

切实抓住这一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教师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

先看第一行。

学生找出“高”和“百尺”。

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教师(出示“危楼”卡片)危楼是什么样的楼“危”字怎么解释学生查《新华字典》,危①险;②损害;③高。

《静夜思》说课稿

《静夜思》说课稿

说课稿:《静夜思》——李白一、教材分析《静夜思》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简洁深刻,情感真挚。

这首诗通过对月光照耀下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夜不能寐时的思乡之情。

此诗语言平实,意境优美,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通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审美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歌,了解诗中的基本意思及表达的思乡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情境创设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思乡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理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讨论交流和诵读指导等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在活动中学习,在交流中提升。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月夜的图片,创设诗意浓厚的夜晚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学习诗歌:首先,教师领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如:“诗人为什么会有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如何反映诗人的心境?”深入探究: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分享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诗歌朗诵:选几位学生来朗诵诗歌,鼓励用心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传达出来。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家的思念,或者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作业布置写一段话,表达读完《静夜思》后的感受。

鼓励学生家中朗诵这首诗给家人听,分享学习的乐趣。

七、说课结束通过《静夜思》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诗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深入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的情感和审美,。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二首》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二首》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二首》说课稿一、教材背景作为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诗二首》是一篇优秀的古代诗歌教材。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学生们可以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观点,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本次说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两首诗歌,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 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二首》, 熟练掌握其诗歌语言特点;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释; 3. 学生能够在理解基础上进行个人感悟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1. 帮助学生正确朗读和理解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1. 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 幻灯片:展示诗歌的文字内容,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3. 黑板、白板和彩色粉笔/白板笔:可以在黑板上做一些关键点的记录。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 1. 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导入课程,例如: - 请问你们对诗歌有什么了解? - 你们觉得写诗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 你们曾经接触过哪些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你们对它们有什么感受?2. 学习诗歌(20分钟)展示《诗二首》的文字内容,让学生朗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注意以下要点: - 诗歌的韵律:诗歌中的对仗、押韵和平仄; - 诗歌的意境:通过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感受; - 诗歌的主题:通过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思考和表达。

3. 分析与讨论(15分钟)对《诗二首》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是什么?4. 个人感悟与创作(15分钟)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尝试从个人角度进行创作和表达。

《古诗两首》说课设计

《古诗两首》说课设计

古诗两首——《将进酒》与《静夜思》背景中国古代诗歌是世界诗歌的瑰宝之一。

古代诗歌艺术具有深沉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韵律美。

古代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和强烈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表现自己的思想。

本文的两首诗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和唐代诗人王之涣的《静夜思》,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分析《将进酒》《将进酒》是李白创作的一首豪迈之作。

它开篇就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开展出一个波澜起伏的自述格调。

在此后的诗中,借饮酒为手段和敬酒为名义,奔放解放地表现出自己是一个怀才不遇的才子,自我解放、自我宣泄的心情。

它描写了一种抒发情郎的情感、表达人生理性的意调。

在《将进酒》中,李白充分表现了人的超拔、人的英雄气概,用浓烈的情感、磅礴的气势和超凡的技艺,书写了崇高自尊、豪情逸志的良辰美景。

《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著名诗作,它用简单明快的语言,描述了一个人在静夜思考家乡的情景。

整首诗只有四句,却道尽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从描述“床前明月光”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渐渐地引出了作者思故乡的感情,“或应顾而独归,或不顾而已归”,使人们从一幅幅具体的画面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静夜思情感真挚,富有韵律美和声调美。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的发展背景和特点;2.了解《将进酒》、《静夜思》的文学价值和意义;3.学会运用丰富的语言、透彻的分析读懂古诗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1.唐代文学概述;2.李白与王之涣的诗歌背景及其代表作品的鉴赏;3.对比分析《将进酒》和《静夜思》的意境、艺术表现及诗歌价值。

教学方法1.给学生上讲解课,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特点;2.分析学生,指导学生如何读懂李白与王之涣的代表作品;3.给学生展示《将进酒》和《静夜思》的文字和解释,并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步,介绍唐代文学通过上课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包括唐代文学的兴盛背景、唐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唐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唐代文学的艺术特点等等。

李白诗二首教案

李白诗二首教案

课题→第五课:李白诗二首一、教学课时:四节课二、教学要求:1、会写,会读7个生字。

学会认识“伦”。

2、学习要求掌握词语,了解他们的意思和用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古诗的节奏。

4、背诵古诗两首,理解诗意。

三、教学重点:体会古诗的主题,了解文中蕴含的很多做人的道理。

四、教学难点: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古诗中描绘的意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加上教师结合具体的诗句讲解。

第一课时(生字、词教学)1、复习检查:2、导入新课:(板书下表)3、巩固复习:故乡:出生或长期居住的地方;家乡。

忽闻:忽然听到,这里是说事出意外。

不及:比不上。

千尺:这里是概数,形容水很深。

4、布置作业:将本节课的生字拆一拆、组一组,组成别的字,扩大学生的知识量。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1、复习检查:首先教师己范读课文接着让学生跟着老师读几遍最后请全体学生齐读。

2、导入新课:静夜思1、床前的月光如此明亮,让人怀疑是铺在地上寒冷的白霜。

2、抬起有望天上的明月,低下头又想起久别的故乡。

赠汪伦1、李白正准备坐船离去,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的踏歌声。

2、桃花潭水虽有深千尺,也比不过老朋友汪伦前来为我送行的这片情谊。

3、巩固复习:《静夜思》全诗仅20个字,语言平实朴实,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千古佳作,被人们广为传诵。

4、布置作业:背诵全诗第三课时(处理练习)1、复习检查:分组背诵《李白诗两首》师生共同回顾诗意2、导入新课:第一题:读一读,记一记。

本题是让学生牢记字词,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本课所学的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题: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本题是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单音节词的意思,帮助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掌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完成。

第三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本题一方面是检查学生对这两首诗的理解程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帮助学生积极大胆地发言。

李白诗二首 基本教案

李白诗二首  基本教案

李白诗二首教案《送友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②熟背全诗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

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

“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

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

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二、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

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古诗两首》说课稿-精选教育文档

《古诗两首》说课稿-精选教育文档

《古诗两首》说课稿《古诗两首》说课稿,是让老师在任教过程中有一个计划。

下面是,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两首》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时,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元二使安西》,这节课我们学习《黄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们看这首诗围绕那种情谊来写?二、读诗解意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读通顺。

2、同桌互相检查。

指名读,评价。

3、默读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直至读懂为止。

4、合作交流,相互补充。

春思(李白)说课稿

春思(李白)说课稿

春思(李白)说课稿【春思(李白)说课稿】教学目标:1. 了解《春思》这首李白的诗作,了解其背景和主题;2. 分析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赏析能力;3.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重点:1. 分析《春思》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2.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 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解读诗中的抒情之美;2. 运用诗歌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准备:1. 课文《春思》的复印件;2.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素材;3. 学生的笔记本和写作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在黑板上写下诗的标题和作者)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李白的一首诗《春思》。

你们对诗歌有什么了解吗?(学生回答)教师:诗歌是一种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情感和思想的文学体裁。

我们接下来要一起探索这首诗的内涵和美妙之处。

Step 2 感受与解读教师:请同学们默读《春思》,然后回答几个问题。

首先,你们觉得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课堂安静,学生默读诗)教师:谁愿意给大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学生:我觉得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思念和对逝去岁月的感概。

教师:很好,你抓住了诗中抒发的情感。

那么,“春思”的情感是怎样通过诗的文字和意象来表达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意象和表达方式)学生:诗中有许多描述春天的景色和春天的象征物,比如“燕草如碧丝”,“玉树临风一杯酒”,这些形象描绘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教师:非常好,诗中的意象确实是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

接下来,请大家再看一下《春思》中的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觉得作者的思绪万千?(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给予指导)学生:我喜欢诗中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这句话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

教师:非常好,这句话也是诗中的经典之作。

诗人通过“红豆”和“春来”两个意象,将自然景色与人们的喜乐和回忆联系起来,给人一种饱满的生命感。

李白词二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李白词二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李白词二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李白词二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wzhh2教学目的:1、了解词中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2、了解词的句式和语言特点3、背诵这两首词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步骤安排第一课时菩萨蛮【】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今属四川江油)人。

唐玄宗时供奉翰林。

后赐金放还,漫游各地。

安史乱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败而以“附逆”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其诗与杜甫并为唐一代之冠,享誉甚隆。

宋本《李太白集》不载其词。

《尊前集》收录“李白词”十二首,然颇多伪托。

【品评】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学《湘山野录》、杨绘《时贤本领曲子集》,都载有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菩萨蛮》。

黄^誑《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且将此词推为“百代词典之祖”。

然自明胡应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是晚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

这场争议至今仍继续。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

开头两句为远景。

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

“烟如织”是说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

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薛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

”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

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

“暝色”两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

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楼远望俯眺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那么一。

“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

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

庚信《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语。

词中着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

18.古诗两首(说课稿)

18.古诗两首(说课稿)

18.古诗两首夜宿山寺一、说教材在《夜宿山寺》中,诗人李白用平易地语句,绝妙地想象,表达了他夜宿山寺地身临高处地感受。

全诗仅20个字,但足以令读者如亲临其境,亲感其情。

教学此诗就要引导学生置身于夜静、星朗、山高、楼危地情景之中,体验诗人地感受。

二、说教学目标此诗地教学目地是:1.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地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地意境,体会诗人地感受。

2.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地理解,对诗境地感悟。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地兴趣。

三、说教学方法(一)、研究题意,自读自学1.出示课题。

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地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

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

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

【画简笔画地目地是引导学生进入诗地意境,教给学生据文想象地方法,为理解诗意奠定基础。

为了充分运用课文插图,板画构图力求与插图相仿。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然后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地感觉。

教师在学生提出地词中选取“高”,并板书。

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地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地。

3.教师: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地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2)认真想想每个字地意思(字字思考);(3)然后根据诗句地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这是个反复朗读、步步深入地过程。

教师要有目地地进行个别指导。

初读,思考字义,理解内容;再读,边读边想,前后联系,渐入意境,为进一步训练表清朗读打下基础。

切实抓住这一训练,能提高学生地自学能力。

】(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1.教师: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

先看第一行。

学生找出“高”和“百尺”。

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李白诗二首教案

李白诗二首教案

《李白诗二首》教案一、李白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隋朝末年其先祖因罪住在中亚细亚。

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学术界说法不一。

一说李白就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今吉而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五岁时随父迁到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早年在蜀中度过。

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他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

他的父亲是个富商。

李白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至长安,往见贺知章。

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荐于明皇,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

李白性格傲岸不训,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

他蔑视权贵,曾在诗中写道:“天子唤来不上朝”,传说他喝醉酒,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士给他脱靴。

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

玄宗每次让李白做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

李白知道玄宗的亲信对他有意见,于是恳求还家。

玄宗赐给他财物,放他离开。

他任翰林学士不满两年,即辞官离京。

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

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

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

2023年李白古诗《望庐山瀑布》说课稿(精选6篇)

2023年李白古诗《望庐山瀑布》说课稿(精选6篇)

2023年李白古诗《望庐山瀑布》说课稿(精选6篇)李白古诗《望庐山瀑布》说课稿篇1一、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语文XX课的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是“诗仙”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下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美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酷爱。

二、XX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爱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实力、思维实力欠佳,有意留意的时间比较短。

三、《新课程标准》提倡我们要着手从学问与实力、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爱好。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四、本课教学的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诗境”。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观赏瀑布的壮丽,让学生感受庐山瀑布的美,为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铺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其次环节是“初读古诗,学习字词”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边观赏庐山那漂亮的瀑布时,边听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诗境自由朗读,并适时检查学生的识字状况。

第三环节是“反复朗读,感悟诗境”。

通过配乐,让学生通过看大屏幕或书本自由读古诗,订正字音后指导学生如何有节奏地读出诗的韵律美。

然后通过反复的朗读,如范读,挑战读、小老师教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读得充分,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提高学生的朗读实力。

第四环节是“师述意境,悟读古诗”。

老师述说诗的意境,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在此时问学生:假如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充分地培育了学生的想象力。

第五环节是“再现诗境,诵读古诗”利用多媒体出示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色,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试着背诵,再次让学生去领会,去感受景美、语言美、情美,培育学生的审美实力。

第六环节是“拓展延长”,用多媒体出示李白的另一首诗《早发白帝城》,由课内延长到课外,培育学生课外阅读实力及古诗的积累用。

《李白》说课稿

《李白》说课稿

《李白》说课稿一、写课题及相关信息- 课题:《李白》- 所属学科:语文- 适用年级:初中一年级- 课时数:1课时- 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主题;3. 培养学生对李白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李白》教材篇章;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3. 教具:李白的诗歌作品、相关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李白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向学生简要介绍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饱含着豪情和浪漫主义的精神。

2. 研究材料阅读(10分钟)- 学生独立阅读《李白》教材篇章,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学生标记并记下感兴趣的诗句或段落。

3. 诗歌欣赏(15分钟)- 教师选择李白的一首代表作进行朗读;- 学生跟读诗歌,体验李白诗歌的魅力和节奏感;- 学生向教师分享自己标记的感兴趣的诗句或段落。

4. 诗歌创作(20分钟)- 学生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诗句或段落,进行创作;- 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学生可选择将诗歌朗诵给同学们听。

5. 总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研究的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 教师强调李白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文学。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诗歌创作;2. 阅读《李白》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李白的作品和影响;3. 准备一个有关李白的短篇演讲,与同学们分享。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李白这位伟大诗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且通过欣赏和创作诗歌的方式,提高了对李白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说故事的能力。

古诗两首说课稿 古诗两首说课设计教学案例反思

古诗两首说课稿 古诗两首说课设计教学案例反思

《古诗两首说课稿古诗两首说课设计教学案例反思》摘要:、教材分析《古诗两首》这课安排了唐代伟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望天门山》和称东坡居士北宋诗人苏轼所著《饮湖上初晴雨》两首古诗,(三)有感情朗能背诵和默写课(课要两首古诗任选首默写可二课再让学生作选择,与我引导学生抓住诗句关键词(如断、开、回、出等)讨论、品味领悟诗这是模式关键步摘要主要容是关古诗两首说课设计_教学案例反思_实录欢迎并提出宝贵见老师们你们今天我说课容是九年义教育六年制学语五册课《古诗两首》、教材分析《古诗两首》这课安排了唐代伟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望天门山》和称东坡居士北宋诗人苏轼所著《饮湖上初晴雨》两首古诗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情重抒情融情景诗有画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说理借物喻理诗有理根据组教材安排课教完我想课先教《望天门山》下面我就重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全诗从望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水流冲击而从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二句写水浩浩荡荡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波浪这两句所望到景物是静止诗人却用断、开这些词从动方面把它写活三、四句写行船感受坐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传神形象地用孤帆片代表只船这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缀得活泼了起展现了生动优美境使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壮丽风光《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古诗通对天门山景色和心体验描述赞美了然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目如何教学程引导学生通词理进步领会诗进入诗境品味诗人李白诗作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思想感情领略美景色受到美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然、热爱祖国情感成了教学目据我制定了以下三教学目标()懂词句思理诗歌容能用己话说出这首诗思(二)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对诗初步感受能力培养热爱然、热爱祖国情感(三)有感情朗能背诵和默写课(课要两首古诗任选首默写可二课再让学生作选择)五年级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不再生疏根据学生实际我认理诗句含义准确释义合理想像诗句所描绘图景感受祖国风光壮美应该做教学重教学难就是通懂诗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二、教法学法、教法根据高年级学生特运用多媒体(幻灯、挂图、录音机、课件等)直观教学法图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分调动学生想像体会诗景象以落实重并用举反三法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祖国河山壮美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更加热爱祖国以突破难、学法学生通画画讲讲做尝试练习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三、教学程序这首诗诗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题抓眼明诗想境悟诗情迁移运用这模式作教学步骤下面我就侧重地作说、诗人题我首先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导入(幻灯出示诗句和插图)学生定非常熟悉这首诗是李白所著又是从望着眼这样让学生结合回忆导入新古诗《望天门山》学习当既可复习旧知、加强记忆又易到知识结学习新课作平稳铺垫接着(板课题)这环节完全让学生根据集说说己对李白诗人了对课题释也然明了、抓眼明诗①组合作通全感知古诗利用、课释和插图(幻灯出示插图)学古诗相讨论与我引导学生抓住诗句关键词(如断、开、回、出等)讨论、品味领悟诗这是模式关键步词是古诗肌体建筑材只有体会词义丰富性才能创设想象氛围②通学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提出起(这环节我运用了组合作方式让学生主探究诗句思充分学基础上相交流、学习培养学生学能力、合作能力)3、想境悟诗情①让学生边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画面组相交流并把己想到画面试着画出(学生乘兴作画再现诗境加深理落实了重)②请学生(组推荐代表)结合己画画面叙述美景我尊重他们不感受把概诗叙述就行(我也可根据他们叙述黑板上画简笔画让他们也评评)③运用多媒体课件边播放长江壮丽景色边出示划节奏线整首古诗听朗诵示以创设他们想象氛围沉浸诗情画享受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深藏跳动里行深信深邃隽永思想和委婉复杂感情配乐诵学生置身诗美境体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诵、迁移运用我用幻灯出示古诗《早发白帝城》、《登鹤雀楼》、《山行》等等让学生按上述方法配上音乐呤诵悟悟以悟促举反三扩宽视野每首诗就是幅美丽画想像着画面感受祖国语言美热爱祖国河山壮丽景色达到与诗人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突破了难教育学生抓紧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四、板设计首优美诗是幅美丽画了让学生根据课产生画画兴趣做榜样我采用了图结合方式设计以下板3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李白容概括这介绍了关《古诗两首》说课设计,古诗两首希望对你有助。

李白诗《望天门山》说课稿(通用5篇)

李白诗《望天门山》说课稿(通用5篇)

李白诗《望天门山》说课稿(通用5篇)李白诗《望天门山》篇1说教材《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

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能正确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默写《望天门山》。

说教学法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

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说教学过程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带你领略古诗之美——《古诗词二首》教案

带你领略古诗之美——《古诗词二首》教案

带你领略古诗之美——《古诗词二首》教案。

教案概述《古诗词二首》教案是一份基础教学指南,旨在教授学生两首经典的古诗词作品——《静夜思》和《春晓》。

这两首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诵和赞颂。

在该教案中,教师以语言、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介绍了诗词的背景、形式和内涵,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并通过问题、游戏、演讲等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

一、《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写景描述的是一个深夜孤独行走在野外的人。

教案中,教师首先简要介绍了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说明了《静夜思》的重要意义和艺术价值。

通过诗歌大意和语言分析引导学生逐个理解诗句的含义、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例如,孤舟蓑笠翁——通过孤舟、蓑笠、翁三个词,展现了一个身穿蓑衣、头戴草帽、独自行走在河边的形象,同时通过舟、笠两个词的对称重复,表达了孤独、空灵的感觉。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和讨论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入理解和掌握《静夜思》的内涵和表现方法。

二、《春晓》《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描述的是清晨的景象。

教案中,教师同样采用了先介绍背景再分析内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

接着,通过诗歌大意、词语解释和诗句分析等形式,让学生系统学习《春晓》的意象、表现方式和文化内涵。

例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通过窗、门两个词的刻画,展现了作者眼前的壮阔景象。

同时,西岭、东吴两个地名,巧妙地联系了山水人文,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类的深沉感慨。

教师引导学生拓展思维,通过比较、归纳、联想等方法,让学生体味《春晓》的意义和价值,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和创作。

教案评价《古诗词二首》教案是一份有趣、有用的教学资源,对于提高中小学生中文素养、增强文化意识和促进交流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从艺术角度让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的美,更从文化、历史、人文角度拓展了学生的认知和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诗二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也奇怪,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会因我喜欢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绰号。

骆宾王写诗文,因为喜欢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当时人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

但是,李白在这首仅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中,竟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大家却交口称钻,不但没有人敢于取笑他在开“路程单”,有人竟以“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赞之。

乾隆皇帝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

”意思是说,读起来只觉得妙不可言,但真的好在哪里,却是无从捉摸。

现在看来,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五个地名依次出现,实际上就是渐次为读者展开的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所以,在艺术上硬要定出一些非遵守不可的清规戒律是不行的。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

另外,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

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这是两个实际的地名,虽然相距遥远,然而舟行江上,一水相连,所以,在感觉上并不觉得吃力。

而对“思君不见”的“君”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实有其人,是指李白在即将离开家乡时亲友。

那么,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出游时,很想再见一见蜀中的亲友,但是却未能如愿,最终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

另一种解释是指“月亮”,意思是说在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的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如见故人。

我以为。

还是后者较为空灵更有味道。

你看,在全诗中除“峨眉山月”外,几乎没有景物描写,除“思君不见”外,也不见言情,但我们读到“思君不见下渝州”时,已觉纸短情长情无限了,究其奥妙,就是因上有“峨眉山月”、下有“影入平羌”这一无处不在上下相伴的明月形象,融入了诗人因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对亲情,对友情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可及的无法割舍的情怀之中了。

二.说教学目标:
自学《峨眉山月歌》生字新词,大体把握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咏月怀乡的思想情感。

背诵课文。

并积累一些思乡思亲人的古诗。

三.说教学过程:
(—)赛诗激趣,读通文
1.大家知道大诗人李白吗?能不能背几首他写的诗?四年级学生都能很清楚的说出李白被称为诗仙,是伟大的诗人。

老师让学生背诵一下自己知道的李白写的诗。

学生依次背诵了《赠汪伦》《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

2.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诗名就叫《峨眉山月歌》。

3.齐读课题。

4.自读课文,出示要求并检查。

要求:(1)拼读字音:峨、羌、君、渝
(2)查字典或结合理解词语。

半轮影流夜发向思君下
(3)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二、理解诗意,读出韵
1.解题。

师:歌是什么意思?诗人歌咏什么呢?(板书:歌月)
(歌是歌咏的意思。

是在歌咏峨眉山的月亮。


交流峨眉山的资料,师放图片。

2.师过渡:在秋天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地,这样的景象多么令人难忘啊!大诗人李白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夜月色图,让我们共同去体会一下吧!
(1)圈画诗中地名。

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

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是仅见的,谁能找到告诉大家?
(2)提示: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老师告诉大家呢?还是你动脑筋思考思考呢?请默读古诗,思考诗句的意思。

逐句理解。

老师问: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看课本上的插图。

请学生看图想象秋天的月亮。

最后老师采用讲解的办法告诉学生半轮秋是倒置。

老师接着问第二句话谁懂?老师想在细处挖掘一下:月影在江水中流动,这是为什么?,老师要引导学生知道却原来是诗人站在流动的船上。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师给大家提示要注意三个字:“发”、“下”、“君”。

这几个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都能知道意思。

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板书:思君不见。

(3)小组交流诗句的意思。

(4)全班说说诗的整体意思。

教师相机指导。

3.读诗。

(1)师问刚才读过的一首诗的节奏是什么?押什么韵呢?
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根据平仄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韵味。

(3)听媒体读、配乐读、表演读。

三、感悟意境,读出情
1.从诗眼中感悟意境。

师:同学们,用心品读诗,诗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的情感?(板书思君)
学生找后,指名朗读。

2.从写作背景中感悟意境。

介绍:《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所写。

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当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
映清江的迷人美景时,感怀万千,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指名朗读。

3.从李白的诗中感悟意境。

(1)太白十诗九言月。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谁能记起李白写月的诗?(2)齐背。

师独白:李白有一句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作为酷爱月亮的诗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李白思念的是谁呢?
指名朗读。

4.同学的体会很深刻,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有韵味地读这首诗。

四、串诗积累
师:关于写月亮的古诗很多,你还知道那些其他诗人描写月亮的诗吗?课件出示了两首诗: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总结: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作为酷爱月亮的诗人,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五、说板书设计:
峨眉山月歌
歌月
思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