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八 论述文写作中核心概念的运用 讲义(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合集下载

2018高考语文全国二卷解析

2018高考语文全国二卷解析
一动力......必须‘倡导创新
2021/5/27
12
• 9.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 力。首先回答相关方的主体,文本明 显体现了三个主体:高校、企业、政 府。根据三个主体分别回答所起的作 用。材料三、四讲述了了高校提供人 才和知识储备的作用,以及政府企业 的组织协调作用。
2021/5/27
• B项,阐述戏曲发展和创新之间的因果关 系,强加因果
• C项,创新缺失对......起作用。一般“起作 用”体现为好作用,这里表述不合事理。 只有C项表述与上下文最连贯。
2021/5/27
27
• 18. C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 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
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
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首先要通
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概括
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
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
案。B项以偏概全。原文说“不论
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
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
修复和更新的机制”,选项去掉
2021/5/27
4
• (二)4c.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
象、情节作用、主题理解、标题作用的能 力。首先通读全篇,通过对特定背景下人 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 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 案。C项,结尾虽然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 已,但不是因为思想转变,他们没有真正 了解有声电影,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胡乱 作出的评价。
(一2021)/5/.27【解析】这篇文章属于论述文,1
A
2021/5/27
2
• 2.D 此题考查分析论证过程的能
力,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答
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D项混淆 时态。“可能”错误,文章分析的 是已然发生的问题。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解析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2018年高考(全国卷II卷)语文试题逐题解析[答案][☆]

2018年高考(全国卷II卷)语文试题逐题解析[答案][☆]
正确的一项的是( )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 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了全新论 证。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 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的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 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 析。 【答案】B 【解析】【分析】B 项,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说“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 体身份‘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故选项内容不符合题意。 C 项,“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于文无据,第二段只是说二者的不同之处; D 项,原文第四段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 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 同”“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故选项 内容不符合题意。 A 项,符合题意。 文章主体二三四段重点论述的是“被遗忘权”的意义,D 项表述有误。 其他三项表述无误。 文章第三段说“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 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 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 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选项中,遗忘是面对 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与原文意不符,故选 B。 ACD 项,都能在文章中找到答案,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D;B 【点评】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纵观全文,在理解作者观点的 前提下,分析选项与文本,相对难度较大。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原文论证和文章思路的能力,要求学生对文章有全局把握, 经过仔细分析推理和比对才能找准正确选项。 本题重在考查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必须以文本观点为依据,所以逻 辑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是考察重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小题。

2018年语文高考真题全国卷Ⅱ,含详细答案及解析

2018年语文高考真题全国卷Ⅱ,含详细答案及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高中语文【定义】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

【从考纲出发,知道考什么】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指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对语段或全篇作归纳和概括,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3.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4.抓住命题规律,找到突破口从所考查的文本上看,选材范围上有所拓宽。

近两年,高考论述类文本涉及史学、美学、考古学、文艺学等,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具有严谨的特点。

经过改造加工的文本,具备了论述类文本所应有的“论证阐述(或立论陈述)”的特征,篇幅虽小,“五脏俱全”,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做一篇完整论述文的缩影。

所选文本的论点很鲜明,一般是在文本的首段就旗帜鲜明地点明文章的论点;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层次很清晰。

作为论据,既有事实性的材料,也有理论性的论据。

论证方法也很灵活,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演绎推理)、对比论证等。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解析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解析

WORD 格式整理版绝密★启用前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学习好帮手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2018年语文高考真题全国卷Ⅱ,含详细答案及解析

2018年语文高考真题全国卷Ⅱ,含详细答案及解析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通用版)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

(通用版)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

(通用版)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精准训练八把握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和四重作用练前提示在小说中,“我”是个值得关注的角色。

首先,同散文中的“我”是作者本身不同,小说中的“我”就是作品中的角色,根本不是作者。

其次,小说中的“我”主要是文本中的人物,有时也可能拟人化为作品中的一个动物。

再次,小说中的“我”既可以是主角,又可以是配角,更多的时候是配角,只有这样,“我”才意蕴丰富,效果最佳。

高考对“我”的考查主要是两点:形象特点和作用。

分析概括“我”的形象特点同分析概括其他人物形象一样,重点是分析概括作用。

“我”有四重作用,当认真体会和把握。

①叙述者:起线索作用,作为“有限视角”。

作为“有限视角”,好处是“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缺点是只能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是“有限的讲述”。

②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③参与者:一般作为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有时也是主要人物。

④代言者(体验者):代替作者议论、抒情,表达主旨和情感倾向。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活着男人的病是突然发作的,病情危急。

女人急得手足无措。

女人在手术单上签字时,手抖抖的。

“医生,求求您,一定要把他治好。

不管花多少钱,我都会想办法的,只要能救他的命。

”女人乞求说。

从医多年,病人家属的心情我能理解。

我对女人说:“请放心,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但情况不容乐观,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女人一听,眼泪唰地就下来了。

“不!医生,求您一定把他治好。

他是家里的顶梁柱。

”女人哭着,两腿一弯跪在了我面前。

给医生下跪的家属我见得多了。

女人这一跪,跪出了我的反感。

我冷冷地说:“请不要这样。

我说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

”“不,您不答应,我就不起来。

”女人的泪不停地流。

克制着内心的不快,我用平和的语气说:“好吧,我答应你,我们一定尽全力救治——你快起来。

”女人抹了把泪,站起来。

2018年高考(全国卷II卷)语文试题逐题解析[答案][☆]

2018年高考(全国卷II卷)语文试题逐题解析[答案][☆]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 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的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 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 析。 【答案】B 【解析】【分析】B 项,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说“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 体身份‘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故选项内容不符合题意。 C 项,“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于文无据,第二段只是说二者的不同之处; D 项,原文第四段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 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 同”“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故选项 内容不符合题意。 A 项,符合题意。 文章主体二三四段重点论述的是“被遗忘权”的意义,D 项表述有误。 其他三项表述无误。 文章第三段说“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 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 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 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选项中,遗忘是面对 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与原文意不符,故选 B。 ACD 项,都能在文章中找到答案,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D;B 【点评】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纵观全文,在理解作者观点的 前提下,分析选项与文本,相对难度较大。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原文论证和文章思路的能力,要求学生对文章有全局把握, 经过仔细分析推理和比对才能找准正确选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删除所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 些。

(完整word版)2018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2018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理解概念含义(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理解概念含义(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从脸谱说起叶秀山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

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为抽象。

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

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

“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谱”还有谱系的意思。

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

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

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

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

“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

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

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

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

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

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

“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

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

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

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2018高考语文二轮导学案第5章1论述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答案

2018高考语文二轮导学案第5章1论述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目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期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制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

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阻碍越发普遍。

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非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进展历程。

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事实上这一概念并非存在。

尽管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进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转变是“末”,全然点并无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要紧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高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阻碍,以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最多含有文学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偏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

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高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以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八论述文写作中核心概念的运用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是构成判断和论证的最基本元素。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概念,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同样,在议论文写作中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至关重要。

对于那些含有核心概念的作文题来说,它几乎决定着审题的成败和立意的深刻与否;在写作过程中,它也是论证是否深入、说理是否透彻的标志之一。

编写此节的目的,就是让考生认识到概念在审题与写作中的重要性,有意识地运用概念使论证更加深入、完美。

作文题呈现:(2017·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考场佳作单车下的一带一路河南一考生若把国际社会比作缤纷色板,那么中国关键词便是其中几抹跃动的亮色。

小.到社会生活共享单车....,大.至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巍巍新时代的中国形象跃然纸上。

一“小”一“大”,引出本文的两个关键词语。

叮咚提示音响,车锁应声而解,足蹬踏板,在熙攘的街道上留下明快的橙色身影。

这是共享单车对我们生活的改变。

有人说,共享单车不只是一种新的出行方式,更是新生信任经济的典型代表。

它体现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了互联网,移动支付的普及,更标志着中国诚信..建设的成就。

内外相应,言行相称,信.,是中国公民血脉中的表达,它流动着,跃动着,千百年来在社会上形成了和谐的氛围。

在今天,中国人民之信.,通过共享单车,传递给了世界。

借“有人说”,揭示“共享单车”的内涵:新生信任经济的典型代表。

“信”“诚信”词语的反复使用,揭示了“共享单车”的特征内涵。

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其内部情况的外延。

一带一路的战略看似宏大而不可捉摸,实际上只是各国之间建立起的一种新型合作关系。

说它是新型的,是因为它不似原有的国际关系在利益交换的同时,以利益为胁迫,以使国家条约具有强制执行力。

并且从前的国际合作关系只建立在国力相当的国家之间,不平等的国力关系,必然带来不平等的外交关系或条约关系。

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建立的国际关系,则是区域内不同国力的国家的共赢模式,谋求共同发展。

先发展国家对后发展国家往往实行帮扶,并且没有利益制约,目的是在区域经济发展后给本国带来长远效益。

这实际是在建立国际互信关系,参与国都需要有国家责任意识,这与共享单车的内涵是一致的。

画线句解释了“一带一路”的内涵:新型合作。

“新型”在“国际互信”,两个大小概念的内涵是一致的。

实质上,共享单车与一带一路共同体现出的是新时代的中国形象。

中国再度崛起引起世界关注,而新中国则给予了世界一个负责任的、和平友善的回应。

中国之于世界必然是建立信任关系及责任关系的倡导者,这是中国自古就有的文化基因。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睦邻友邦”“天下大同”等理念,昔君王不计小利,厚往薄来;后郑和与邻修睦,七下西洋。

而在新时期,这种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内部发展出共享单车所体现的经济模式,对外则制定出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

进一步揭示两个概念内涵的一致性:新时代的中国形象。

国际舞台中国又添绚丽新彩,一带一路单车新书大国形象。

亮点点评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题提供了12个“中国关键词”。

无论是在这12个关一、阐释、辨析核心概念在论述文写作中的作用1.精准地阐释、辨析核心概念,可以使审题准确、不偏离,而且立意深刻。

大凡作文题,其中都有一两个核心概念,只有把这些核心概念的含义弄清楚了,才算真正地审准了题意。

否则,就会偏离了题意。

试以2016年全国甲卷的作文题为例。

材料中的“语文素养”就是一个核心概念。

它主要指听说读写方面的素养,可是不少考生不注意厘清其含义,理解为“文化素养”“道德素养”,甚至有的把它等同于语文,进而严重地偏离了题意。

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题给出了12个关键词供考生选择组合。

无论你选择哪两三种,都少不了对关键词含义的阐释。

12个关键词,各有早已习见的形象特点:“一带一路”沟通共赢,熊猫憨态可掬,广场舞和谐欢乐,中华美食令人垂涎,长城宏伟壮观,共享单车绿色环保,京剧唱腔悠扬典雅,空气污染与食品安全关乎生命,美丽乡村干净淳朴,高铁高端快捷,移动支付简易普及。

同时这些关键词又能代表抽象中国的哪一面呢?是美丽中国还是问题中国?是历史中国还是当下中国?是民间中国还是官方中国?挖掘其内涵,展现审题的精准、独到与深刻。

2017年浙江卷作文题同样有对核心概念的精准理解问题。

材料中三个关键词“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的各自含义是审题与写作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对“心灵之书”含义的理解不仅关乎审题的准确,更关乎审题的深刻。

从考生写作实践中看,大量的跑题、偏题现象的发生都与对材料中核心概念的理解不准,尤其是滑向其同义词有关。

如2016年全国甲卷作文题中的“语文素养”,不少考生不理解它主要指听说读写方面的素养,而理解为“文化素养”或“道德素养”。

2016年浙江卷作文题的核心词是“虚拟”与“现实”,有不少考生把“虚拟”理解为“虚幻”“幻想”。

至于平时作文,这种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如要写“诚信”,考生写成了“诚实”;要写“勇敢”,考生写成了“勇气”;要写“成才”,考生写成了“成功”。

如果考生能对核心概念稍微认真思考一下,区分一下其近义词,怎么会有如此大量的偏离题意的现象发生呢?不仅如此,对材料中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会使立意新颖、深刻。

如2014年江苏卷作文题中的“青春朽与不朽”,不少考生对“青春”仅限于年轻、肤白等生理性理解。

如果能这样理解:青春不是肤白貌美的代名词,而是一种美丽情怀的集合体;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一种昂扬热烈的“生命状态”。

这不是立意新颖、深刻又是什么呢?2.在行文过程中能够注意阐释、辨析概念,可以保证论证走向深入,避免“贴标签”现象发生。

请看以“品味时尚”为题的考场作文片段:学会品味时尚,能让我们走在时代的前列,体验新生事物的脉动,随时用新鲜的营养补充自己的大脑和心灵。

然而,做一个时尚的人,并不意味着盲目地赶时髦:前者需要我们运用“脑髓和眼光”,精心择取流行元素;后者则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很容易使我们在时尚大潮中丧失自己的个性。

放眼看去,满街黄发韩装,谁又能说自己是选择了时尚,而非被时髦的潮流裹挟?新时代的人类,对此不得不深思慎取、理智选择。

这段文字在论证过程中引入了与“时尚”类似而又不同的“时髦”,进行对比辨析,使主体概念更加清晰,也使得因为一些由于概念辨析不清而产生的错误观点被驳斥,从而使论证走向完善、完美。

前段时间,社会上一度对“给老弱病残让座”属不属于“道德绑架”的问题争执不休,认为属于“道德绑架”的论断曾经很流行,有一位作者在《道德真的不能强迫吗?》中写道:不错,有的道德是不能强迫的。

道德包括“道德义务”和“美德”两个范畴,不能强迫的只是美德,而不是道德义务!让座是美德,是不能强迫的。

美德不是道德义务,它产生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想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只是被“提倡”的东西,而不是被“规范”的东西。

反之,如果是被“规范”的东西,即如果是道德义务,一定是可以强迫的。

老人身体有病,如果不坐在座位上,会有安全上的高度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就有道德义务来给老人让座。

这是一种“自然义务”:我们对那些处于危险中的人,在帮一把并不会让我们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的情况下,是负有帮的道德义务的。

原因很简单:他们在那种境况中得到帮助的道德权利,在分量上,压倒了我们“不管闲事”的道德权利。

这段说理很有说服性,奥妙就在于作者将“道德”区分为“道德义务”和“美德”两个范畴,将“美德”区分为是“被‘提倡’的东西”,而不是“被‘规范’的东西”,从而推导出“道德义务”是“被‘规范’的东西”而具有一定强制性的道理。

如此,说理便浅显易懂。

相反,如果不注意阐释比较概念的内涵,就给人似是而非、硬贴标签之感。

如:智慧是钢铁般的坚韧,是性命相交的忠诚。

为什么“钢铁般的坚韧”“性命相交的忠诚”是智慧?也许在特定的某种情境下,“坚韧”“忠诚”可能是智慧的一种表现,但它是在什么情境、什么范围下成立需要讲清楚;如果不讲清楚,将其作为智慧的一般内涵,则是错误的。

高中生写作文,“贴标签”现象十分普遍,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不去认真思考,不去阐释区分概念的含义。

二、如何去阐释、辨析概念的含义1.阐释区分概念的内涵、外延。

一个概念,有其本义与引申义、表层义与深层义、具象义与抽象义、常规义与别解义。

而一旦进入议论文写作中,需要界定它是哪种含义,应与哪些含义相区分。

如“家”这个概念,常规义是生活休息的地方,更有许多别解义、深层义,如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个社区,乃至家乡、国家都可以叫“家”;如从抽象义上理解,家不仅是起居生活的地方,在思想者眼里,它还是安放心灵之所、理想之彼岸、崇高之境界等。

比如2015年全国卷Ⅱ作文题核心概念“风采”,学生给出了个性化的理解:何谓风采?风采不能用才气、奉献、成败等实际的评价来衡量,风采展现的是一种独到的生活方式,它不仅仅在于争取和奋斗,也不仅仅在于意义和价值,更在于生活趣味与人生情怀。

故风采之选,宜观情怀。

这里对“风采”的解释,全面而又重点突出,为自己的立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般而言,对概念内涵的阐释,固然需要词典义,但更需要结合文章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阐释一般有“下定义”和“作诠释”两种,通常用的是后者。

例如下段文字:首先,是信用的传承。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社会做人的伦理准则,而“信”指的就是“信用”。

“共享单车”既是一种“共享经济”,又是一种“信用经济”。

其次,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的传承。

“天人合一”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共享单车”秉承的是“低碳出行”理念,而“低碳出行”正是追求与大自然的协调统一啊。

而这种“信用”意识、“天人合一”意识与时俱进,以“共享单车”为载体,共享服务,共享经济,践行低碳生活理念,何尝又不是一种创新?(节选自2017年福建高考作文《传承文化基因,铸就盛世华章》)这段文字就运用了“作诠释”的办法揭示了“共享单车”的含义及与传承、创新的关系。

先解释什么是“信”,再解释“共享单车”的性质,再解释与传承、创新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是”字句在解释概念中运用广泛。

另有一种“拆字法”值得一用。

如有人对“和谐”的解释:“和”字是“禾”与“口”,表明人人都能吃到饭;“谐”是“言”与“皆”,表明人人都能说话——“和谐”之义就是人人都能吃到饭,人人都能说话、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