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纵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意义

合集下载

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思路与路径

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思路与路径

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思路与路径郭建宁【摘要】摘要:大国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和思想的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建设主流价值文化,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期刊名称】大连干部学刊【年(卷),期】2011(027)011【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文化强国;战略意义;总体思路;具体路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对于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关于文化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多年来一直极富魅力,令人瞩目.早在上个世纪初期就有著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有持续不断的文化热、国学热,一直影响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文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深刻,比如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是民族的集体记忆、文化符号和精神家园.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是上游,是高处的水,要占领文化的制高点;要文化立国、文化强国、文化兴国、文化复兴等等.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面对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变化、变革、变动,面对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面对国内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多样、多变,我们应当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增强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特点,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的坚定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创造了经济奇迹,中国的经济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今天,我们要在经济奇迹、经济崛起的同时,实现文化复兴.因为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增长;不仅是经济发展,而且是文化发展;不仅是经济繁荣,而且是文化繁荣;不仅是经济复兴,而且是文化复兴.当中国不仅是以经济大国,而且是以文化大国,不仅是以经济强国,而且是以文化强国屹立在世界东方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真正实现.这是我们伟大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当为之而不懈努力.二、建设文化强国的总体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必须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改革与发展成果.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要体现在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文化发展出人才出精品,而且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人民群众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形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推进文化观念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业态创新,文化体制创新,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三、建设文化强国的具体路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此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如何在硬实力的基础上提升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出了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民族的复兴需要民族文化的复兴为支撑.中国改革开放持续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奇迹的背后,必然有文化信息、文化标识和文化密码,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所谓文化软实力,是指与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相对应的,通过文化载体和文化方式表现的影响和能力.今天我们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越来越充分了,在海外建立约三百所 "孔子学院"和不断成功举办的 "中国文化年"活动就是证明.关于文化软实力有两个方面问题应当特别关注:一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提升.既要看到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性,又要看到没有硬实力为基础,软实力作用的发挥也将受到很大限制.二是软实力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新)文化的关系.孔子、儒学当然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符号、重要资源、重要内容,但是千万不能把传统文化和软实力划等号,而是要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文化,如果只是文化的"啃老族",那就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就是说,从文化软实力的外部看,要强调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统一.从文化软实力的内部看,要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决不能偏废.(二)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百年来经历的历程大体是:五四时期是"看不起",知识精英大都以反传统的面貌出现;极左和文革时期是"看不到",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主义,被划入"封资修"之列;现在的情况则是"看不懂",近来出版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但青年人以及许多中年人读起来都很困难,远不如西学熟悉.这不能不使一些有识之士担忧.当然,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譬如树木,非岁岁有新芽茁长,则其枯槁可立待.譬如井然,非时时有新泉喷涌,则其干枯有时也.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当然,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比如从传承方面看,虽然大家都很赞同也非常重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但是在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如何看待儒学、国学、孔子的当代作用方面还十分纠结.天安门东侧孔子像的一树一撤及其引发的轩然大波,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从创新方面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推进文化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任务.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难以令人满意.急需提升文化品位和文化境界,产生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三)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建设主流价值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主流价值文化.近年来许多模范人物的事迹确实感动中国,可歌可泣.但是主流价值边缘化,道德底线下滑,社会公信力下降,也令人触目惊心、痛心疾首.值得好好反思.在谈到中国模式时,大家都注意到腐败与分配不公是严峻的挑战,其实对中国发展模式构成挑战的还有价值观的混乱和公信力的下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觉,决不能掉以轻心.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经历过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但那时候人还是有精神的.现在物质极大丰富,可精神却变得空虚了,特别是庸俗、低俗、媚俗成风,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与关注.当前的问题一是功利化,一是低俗化.而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因为急功近利,惟利是图,见利忘义,于是就没有了格调,没有了品位,没有了境界,甚至没有了底线.那种靠"出位"、"雷人"哗众取宠,靠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来吸引眼球的做法,再也不能任其泛滥,非下大力气加以根本扭转不可.中国哲学史上有知易行难和知难行易的争论,我觉得对于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来说,知难行亦难,知行合一最难.知固然重要,但行更重要,行胜于言.特别是面对相当浮躁、十分功利的社会现实,让我们都来身体力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郭建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哲学学会常务理事等.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编写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题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题组主要成员.主要著作有《艰辛探索的哲学轨迹——1956至1966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研究》、《当代中国哲学热点问题透视》、《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二十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主编《中国现代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等.已发表学术论文190多篇.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以上重点课题,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杨芙清王阳元院士奖励基金等.[责任编辑:刘清敏]【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dalian-official_thesis/020*********.html。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论述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论述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论述【实用版】目录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要求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措施和方法四、结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和展望正文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提出的战略任务,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文化生活。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不仅需要发达的经济,也需要繁荣的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些基本要求,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遵循,必须牢牢把握,不能有丝毫动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措施和方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

首先,要加强理论武装,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全国人民。

其次,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再次,要加强文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外,还要大力发展全民文化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四、结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和展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简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简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简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摘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这一目标,准确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是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把远景规划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

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也有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六中全会擘画的文化改革发展蓝图,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人民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催人奋进,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对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历史性文献。

就长远目标而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发扬光大?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增强?作为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文化建设如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正是为了回应这些挑战,六中全会提出“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奋斗目标,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衔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

从阶段性目标来看,我国的文化改革发展正处于这样的历史方位:一方面,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束缚文化生产力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

大学邓论选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意义

大学邓论选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意义201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文化强国,对于每一个中国企业和个人来说,都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它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国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强国战略从大的层面讲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通过创新与创造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从小的层面讲得看我们是否有叫得响的文化作品、我们的创意产业是否位于世界前列、我们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能否输出海外。

而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我们要通过加强文化建设解决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多年来我们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积累和暴露出的弊端和问题必须得到合理恰当的解决,这把钥匙就是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通过文化建设解决人们的道德滑坡、信仰危机和文化贫困问题。

同时通过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形成支柱性产业,解决人们的经济基础问题,以致解决社会和生态问题。

另一方面是指我们要通过加强文化建设解决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综合实力问题。

也就是说,第一方面是我们的内部结构问题和总体优化问题。

第二方面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和总体形象问题。

那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文化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是关系文化根本性质、基本路径和发展前景的重大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世界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世界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世界意义第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世界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世界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李文《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7日07 版)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没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但对中国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而且对世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栖息地,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自我确认、自我阐释、自我表达的符号系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依旧巍然屹立的精神支撑,是人类文明百花园的绚丽花朵。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棵参天大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再造文化新辉煌的伟大创举,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以民为本、仁者爱人,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清廉从政、勤勉奉公,和而不同、和谐万邦,等等,这些具有恒久价值的思想精髓渗入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成为民族复兴的永久势能和不竭动力。

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绵延不断,至今仍然保留着完整的独立精神和自主心态,是中国人民赖以学习和吸收异邦文化的本源。

中华传统文化同以古希腊、罗马为中心的西方古代文化是在极不相同的背景下、在漫长的自我演进过程中独立发展起来的具有原创性的文化积累,两者相互区别、相互补充,都在人类共有精神财富的坐标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文化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是关系文化根本性质、基本路径和发展前景的重大问题。

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明确行动方向,才能激发奋斗力量。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这一战略目标,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人民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催人奋进,必须将其作为主题,贯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立足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的。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取得历史性的重大成就,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了大跨越,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的。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正在向世界经济强国迈进,迫切需要增强我们的文化力量,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国。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建设日益繁荣发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迫切需要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凝聚各方智慧,激发奋进力量,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党中央在准确地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世情、国情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意义深远的文化强国时期。

全会的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集中地反映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动驾驭社会变革,自觉推进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对于中国更好地面向未来、走向世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变革主体的重要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首先,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空前高涨。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代表着中华民族第一次追求现代性文化的自觉与自信:(1)经济发展对先进文化具有催生作用;(2)传统文化有着自身革故鼎新、寻求现代启蒙的诉求;(3)知识精英热衷于文化“舶来品”的传播;(4)“文化救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旨。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深刻地反映在:(1)传统文化进入现代化反思领域,一种新的政治文化的澄明,成为推进中国社会巨大变迁的精神动力;(2)文化多样性逐步输入与被接纳;(3)以追求转型与发展为主导的社会文化范式,逐渐替代以阶级斗争为主导的社会文化范式;(4)文化的“祝福意识”渐弱,文化的“忧患意识”趋强。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其文化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充分体现在:(1)首次从执政党战略的高度确立“文化强国”发展战略,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置文化建设这个全局,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经济驱动力和文化驱动力等多种力量驱动时代;(2)文化事业内涵得到开拓(人民性、公益性、公共性、服务性等),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互相链接;(3)把文化改革作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首要前提,结合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化、虚拟经济时代特征,全方位地推进文化体制、建制及其政策改革与创新;(4)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并要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politics/17j6zqh/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2011年11月15日10:01:22来源:新华网新华微博(新华社信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进一步明确文化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是关系文化根本性质、基本路径和发展前景的重大问题。

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明确行动方向,才能激发奋斗力量。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这一战略目标,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人民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催人奋进,必须将其作为主题,贯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立足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的。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取得历史性的重大成就,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了大跨越,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的。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正在向世界经济强国迈进,迫切需要增强我们的文化力量,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国。

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第一,建设文化强国,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要建设文化强国,要通过文化来整合整个社会,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二,建设文化强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因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可以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社会。

所以,建设文化强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全面实现我们的现代化目标。

第三,建设文化强国,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一种全新的形象,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

第四,建设文化强国,归根到底是为了造福我们的民族和人民。

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给我们这个民族增添新的智力和精神力量。

这个新的力量,归根到底就表现在我们中国人思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上。

1、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独特的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2、在当今世界,文化是“软实力”,文化生产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竞争。

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3、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4、文化是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陶冶人情操。

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意义深远的文化强国时期。

首先,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空前高涨。

其次,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开拓。

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到文化建设系统、全面的战略构想,反映了发展从关注物质福利的进步。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文化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是关系文化根本性质、基本路径和发展前景的重大问题。

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明确行动方向,才能激发奋斗力量。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这一战略目标,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人民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催人奋进,必须将其作为主题,贯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立足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的。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取得历史性的重大成就,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了大跨越,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的。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正在向世界经济强国迈进,迫切需要增强我们的文化力量,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国。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建设日益繁荣发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迫切需要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凝聚各方智慧,激发奋进力量,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内涵、实践路径与时代意义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内涵、实践路径与时代意义

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㊃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内涵㊁实践路径与时代意义**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项目批准号:21L L M L A 001)的阶段性成果㊂邹广文 华思衡[内容提要] 文化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价值追寻,它包含着文化凝聚力㊁文化感召力㊁文化生命力以及时代精神的引领力等价值内涵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兼顾好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统筹好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而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㊂建成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与感召力,守护人类文明多元一体图景㊂[关键词] 文化;文化强国;价值;实践路径;时代意义[作者简介] 邹广文,哲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华思衡,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前提性意义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的战略目标肇始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㊂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的新要求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㊂ [1]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㊂ [2]32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站在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上,需要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而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㊂一㊁建设文化强国的价值内涵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诞生于人又塑造着人,没有脱离文化的人,同样也没有脱离人的文化㊂文化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又是一种生成性的存在㊂一方面,文化诞生于人类的活动,又同时塑造和规范着人类的活. All Rights Reserved.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1年第4期动㊂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人的 第二自然 体现了人是能够摆脱自然本能束缚的超越性存在㊂作为人类存在方式的文化拥有着鲜明的特征:文化作为总体性的存在,表征着人类的存在方式;而从文化的个性表现来看,文化就是一个国家㊁一个民族的灵魂㊂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语境之中,文化的价值内涵是比较明确的㊂它体现于国家 五位一体 发展的总布局中,文化与经济㊁政治㊁社会和生态相区别,主要指的是作为观念形式存在的文化,它是人类活动产物当中的非物质形态,包括政治㊁法律㊁道德㊁哲学㊁艺术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㊂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之下,中国是2020年世界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经济建设上中国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㊂但是,相比于经济建设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中国的文化发展则相对较慢㊂如何使中国的文化实力与经济地位相称,使中国成为文化强国是一个亟待探讨的话题㊂根据统计,世界上现有的国家数量接近200个,曾出现在历史长河当中的国家更是数不胜数㊂与此相反的是,当今世界乃至历史上可以被称作是文化强国的国家屈指可数㊂举例来说,如果说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标志着人类全球化历史序幕的拉开,那么在这500多年的时间里一共有9个国家成为区域性或者世界性的大国,它们是葡萄牙㊁西班牙㊁荷兰㊁英国㊁法国㊁德国㊁日本㊁俄罗斯和美国㊂毫无疑问这些国家都是具有经济或政治影响力的大国,但如果我们说这些国家都是文化强国便一定会存在异议㊂由此可见,大国也并不一定就是文化强国㊂对于文化强国而言,最重要的特征并不是经济规模与军事实力,而是在文化上的影响力㊂纵观近代人类现代化的发展历史,文化强国具有如下共性特征㊂首先,文化强国要具有突出的文化凝聚力㊂有学者认为: 文化凝聚力是指文化的精神层面,即文化特有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力量,通过文化的内化过程,引导㊁集聚㊁激励公民积极进取的精神㊂文化凝聚力作为民族情感的纽带,能够激发公民的民族感情,产生强烈的归属感㊂ [3]人心齐,泰山移㊂国家强盛的根本在于人民,人民心往一处想㊁劲往一处使,便能够推动国家走向富强,反之则会使国家走向衰败㊂可以说,文化凝聚力是文化强国最本质㊁最基础的特征,也是文化强国之强的根本性支撑㊂对于中国而言,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凝聚共识㊁鼓舞人心是十分重要的㊂因此,文化凝聚力不仅是文化强国的基本特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价值诉求㊂其次,文化强国要具有鲜明的文化感召力㊂文化感召力指的是一国的文化受到他国认可㊁追随和模仿的力量㊂仅具有文化凝聚力对于一个文化强国来说是不够的,文化感召力同样是文化强国的重要特征㊂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㊁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㊂ [4]举例来说,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尽管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但由于其将本国利益视为唯一追求,罔顾甚至践踏别国利益,最终酿成了悲剧㊂将本国利益置于优先地位并非错误,但是在实现本国利益的同时也应考虑到他国的利益㊂而实现本国利益的手段也不能仅仅依靠强权与威吓,更多的是要依靠文化感召力发挥作用,使别国认可本国的愿景㊂正如约瑟夫㊃奈在谈论软实力时所言: 它是一种通过吸引. All Rights Reserved.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内涵、实践路径与时代意义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㊂ [5]这实际上道出了文化感召力的本质㊂当前中国虽然已经具有了很高的经济地位,但是在国际关系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㊂一些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崛起充满敌意,中国在国际事务当中 失语 ㊁挨骂的情况时有发生㊂基于上述情况,我们不难看出,树立鲜明的文化感召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价值追求㊂再次,文化强国要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㊂文化处于不断易变之中,一成不变的文化终会因与现实脱节而被时代所淘汰,而文化生命力就是一国不断对其文化进行推陈出新从而使自身不落后于时代的能力㊂一个国家需要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以保持其文化生命力㊂缺乏文化生命力的国家宛若一潭死水,失去了创新动力与发展活力,也无法立于时代潮头㊂而文化强国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能够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地推陈出新,满足人民美好精神需要并不断激发国家创新活力㊂当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这就更需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㊂文化生命力作为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同样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价值构成㊂最后,文化强国要具有时代精神的引领力㊂优秀的文化引领着时代前进的方向,文化强国之所以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体现了时代前进的方向㊂黑格尔曾经称赞拿破仑是 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 ,作为德国人的黑格尔在法国皇帝拿破仑攻破德国城市耶拿的时候并未对其进行谴责,反而对其大加赞赏,原因便在于后者将法国大革命的理念与资本主义精神传遍了欧洲㊂在19世纪,世界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超越,因而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自由㊁平等㊁博爱的观念便深入人心㊂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格局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而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而以往深入人心的观念 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㊂ [6]591对于当今中国而言,在大变局中紧握时代脉搏,以时代精神的引领力团结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危机㊁实现互利共赢,就显得尤为重要㊂因此,掌握时代精神的引领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最高价值追寻㊂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㊂ [2]9实际上,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㊁地域之间,同样也存在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㊂与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相比,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着不足㊂从国内方面看,在宏观政策上对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大众文化的塑造缺乏引领,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微观具体层面仍存在着短板㊂而在国际层面,也同样存在着世界对中华文化仍然怀有敌意与偏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仍显不足等问题㊂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路径应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㊂第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㊂人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前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并不急迫,而当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后,精神需求便开始增长㊂随着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旧的㊁靠本国产品来. All Rights Reserved.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1年第4期满足的需要,被新的㊁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㊂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㊂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㊂ [6]35不难看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社会生产可以被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部分㊂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宗教㊁家庭㊁国家㊁法㊁道德㊁科学㊁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㊂ [7]186因此,生产力不仅仅包括物质生产力的概念,同样包含着精神生产力或者文化生产力的概念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 文化生产力 的概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㊂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文化生产力还相对薄弱㊂2019年,中国文化产业占G D P比重为4.5%,较上一年增长0.02%,不仅规模较小而且增长缓慢㊂而早在2000年,英国文化产业占G D P比重就已经达到了8%㊂在2016年,德国文化产业产值与机械制造业产值基本持平㊂不难看出,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文化产业的G D P 占比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处于较低水平㊂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首先要做强文化产业㊂对于我国而言,无论是以出版㊁影视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产业,还是以游戏开发㊁动画制作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均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经济增长所提供的动能不足㊂这就需要在政策制定方面更多地向文化产业倾斜,扶持㊁壮大文化产业㊂其次要扩大文化产品的生产㊂与我国国际贸易总体保持对外顺差的现状相反,我国文化产品贸易尚处于逆差,文化产品出口量较少㊂因此需要扩大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并扭转文化产品贸易逆差的现状㊂最后要善用文化资源㊂ 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㊂ [8]我国既有传承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资源,也有着建党以来所产生的红色文化资源,更有改革开放依赖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需要对其加以进一步地开发利用㊂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一方面能够壮大中国文化产业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㊁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能㊂第二,努力推进对大众文化的积极引导㊂大众文化是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的一种文化消费形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工业化,它以满足都市大众的娱乐需求为主导,是市场经济时代最为活跃的消费形式㊂大众文化因其强调娱乐性而成为最易被接受的文化形态,但是它缺乏价值导向层面的自觉,因此需要对其加以积极引导㊂积极引导大众文化,首先涉及到的是如何看待大众文化的问题㊂在威廉斯看来,大众文化包含着三重含义: 大众文化不是因为大众,而是因为其他人而得其身份认同的,它仍然带有两个旧有的含义:低等次的作品(如大众文学㊁大众出版商,以区别于高品位的出版机构);可以炮制出来以博取欢心的作品(如大众新闻,或大众娱乐)㊂它更现代的意义是为许多人所喜爱,而这一点,在许多方面,当然也是与在先的两个意义重叠的㊂ [9]这就是说,传统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是将其作为低档的㊁快餐式的文化来看. All Rights Reserved.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内涵、实践路径与时代意义待,而威廉斯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更多是 为许多人所喜爱的 作品㊂但是,为许多人所喜爱的作品不一定就是低档次㊁快餐式的,为许多人所喜爱的作品也可以是既有现实的温度,又有理论的深度的作品㊂当前的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很多人满足于庸俗肤浅的感性文化消费之中,所接受的文化消费品多以感官刺激为目的㊂如武打凶杀㊁诲淫诲盗㊁宫廷秘闻㊁警匪传奇等内容充斥于大众传播领域 [10]㊂这就需要对大众文化加以积极引导,塑造向上向善的大众文化㊂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并不是相悖的,二者是可以同向而行的㊂马克思曾说: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㊂ [7]11主流文化不能因其居于主流就自认为可以居高临下,而是要与群众相结合,将自身亦变为大众的,即为许多人所喜爱的文化形式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最终落脚点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别是美好精神生活需要㊂因此,大众文化作为最易被接受的文化形态,对其加以积极引导和塑造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一环㊂第三,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㊂有学者将文化基础设施界定为 包含了学校㊁剧院㊁图书馆㊁文化体育休闲设施㊁城市文化公园㊁城市历史街区㊁城市人工和自然遗产等一系列满足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富有文化特色的基础设施组成的网络系统 [11],但是,这一界定缺少了对于乡镇向度的考察,这也从一个角度表明了我国在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相对薄弱㊂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共有县级区划2844个,而县级文化馆数量为1604个,仅有约56.4%的县级区划拥有文化馆,群众文化机构2931个,平均每个县级区划拥有1.03个;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96个,人均藏书数量0.79册,每万人拥有图书馆面积121平方米,每万人拥有阅览室座席约8.5个;我国共有博物馆5446个,平均每25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㊂[12]而根据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I M L S)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美国共有博物馆33072家,截至2019年,美国共有9057家公共图书馆以及17278个公共图书馆网点(包括图书馆的分支机构以及移动图书馆)㊂[13]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人均占有量上看,中国的文化基础设施相对于美国而言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㊂无论是有物质载体的文化还是观念形态的文化,都需要一定的平台进行传播,这个平台就是文化基础设施㊂马克思曾说: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㊂ [7]11没有传播平台,再好的文化形式也无法深入人心㊂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形成优秀文化固然重要,但通过一定的平台将其传播出去也是同等重要的㊂文化基础设施作为知识㊁艺术等文化形式传播的载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㊂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㊂第四,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㊂文化诞生于人,每一个人都是文化的创造者㊂但是,在当前这个分工越来越细化的社会,创造文化的不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㊂文化生产力越来越有其具体承载者,文化产品越来越有其具体的生产者,这就是文化人才队伍㊂从量上看,当前我国人才队伍数量不足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数约为232万人,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35806万人,文化产业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就业总人数的6.5%,文化人才队伍人数相对较少㊂相比之下,根. All Rights Reserved.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1年第4期据2017年统计数据,美国从事核心文化艺术生产的从业人员达到了540万人,占其总人口的1.6%,广义上从事文化产业(表演㊁广告㊁建筑㊁设计㊁教育以及文化艺术辅助服务等)的从业人员数量达到了1.52亿人,占其总人口近一半㊂从文化人才队伍数量上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㊂从质上看,我国文化人才队伍总体质量有待提高,文化产出质量参差不齐,国际影响力仍有不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人才队伍当中的指导地位还不够凸显㊂在2019年,我国图书出版种数为505979种,其中马列主义㊁毛泽东思想图书出版种数仅有758种,仅占全部出版种数的0.15%,情况并不乐观㊂[12]相比于欧美国家,我国的各类文化人才所获得的国际奖项较少,在各类国际平台上发言㊁发表的数量较少,自说自话的现象比较严重,文化人才队伍的总体质量亟待提高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塑造和传播主流文化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㊁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这些任务都需要专门的文化人才队伍来完成㊂而从我国文化人才队伍的现状来看,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难以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愿景相匹配㊂因此,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文化人才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㊂第五,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引领㊂文化领导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一直关注的问题㊂意大利革命家葛兰西首先提出了 文化领导权 这一概念㊂在葛兰西看来, 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领导权,一种是政治上的领导权(p o l i t i c a l h e g e m o n y)而另一种是文化上的领导权(c u l t u r a l h e g e m o n y),这两种领导权是分别相对于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而言的 而无产阶级即使在上升为统治阶级之后,仍然要十分重视对整个市民社会的领导㊂ [14]葛兰西关于文化领导权的见解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借鉴意义㊂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在经济领域以及整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仅仅重视政治上的领导权已经无法面对新形势下的种种新问题,还要更加重视社会生活领域的文化领导权㊂不仅如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就涉及到与他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㊂针对这一状况,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文化领导权问题提出了新观点: 党管宣传㊁党管意识形态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㊂ [15]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的新形势对于文化领导权概念所做出的新阐发㊂确实,我国目前在意识形态领域受到的外部冲击较大,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仍处于文化守势,在国际社会上 失语 的现象时有发生㊂一个失语的大国很难称得上是文化强国,因此,无论是在国内层面还是在国际层面,文化领导权问题都是应当被重视的㊂第六,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㊂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国际地位也随之逐步提高㊂但是,对于中国所取得的进步,国际社会还存在着很多误解㊂ 历史终结论 社会主义失败论 中国崩溃论 等论断一刻也没有停止对中国的攻击㊂可以说,我国目前还不具备与我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㊂建设文化强国,不仅要向内用力提升自身实力,也要向外用力,努力地宣传㊁介绍中国,让世界认识中国㊁理解中国㊂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关键是要解决 挨骂的问题 ㊂习近平总书记说: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㊂ [16]通过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将经济优势㊁. All Rights Reserved.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内涵、实践路径与时代意义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解决好 挨骂问题 ,让世界能够真正地认可中国㊂当今世界正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㊁贸易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抬头等一系列世界性问题,这些问题仅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世界性问题还是要依靠全世界的力量来解决的㊂与西方文化惯有的两极对立思维不同,中华文化提倡同舟共济㊁守望相助㊂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助于以中华文化的和合思维推动解决世界性问题,构建互利共赢的和谐国际关系㊂文化本身就是一个超越国家的概念,因此,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拥有影响力强大的文化也是文化强国的本质特征㊂除此之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处理好以下几对矛盾㊂首先,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㊂毫无疑问,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依靠市场作用㊁激发市场活力,但是在注重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同样要重视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因为 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的评价可能其影响比某些产品生产所带来的损失大得多 [17]㊂不良文化产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比其他不良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覆盖面更广,影响更为深远,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社会效益㊂其次,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㊂同其他产业一样,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能只依靠政府作用,同样也要依靠市场作用,以实现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㊂但是,单纯依靠市场配置文化资源就会出现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这就使得文化产业不能惠及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㊂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借助市场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㊁丰富文化产品;另一方面也要加以政策引导,使文化产业均衡发展㊁文化产品均等分配㊂最后,要处理好文化强国与文化强权之间的矛盾㊂文化强国之 强 ,一定是在与他国的比较当中得出的结论,而在与他国比较的过程之中就容易产生出文化一元主义的倾向,即只认可本国文化而贬低他国文化,而这样的思维模式无疑将会导致文明之间的冲突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㊂ [18]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塑造㊁尊崇本国文化,同时也要 美人之美 ,尊重和欣赏他国文化,更要允许和鼓励各国文化 各美其美 ,在 美美与共 的过程之中达成 天下大同 的文化理想㊂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意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以建成文化强国㊁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成为前提的㊂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能够极大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与感召力,会极大激发中华民族创新活力,为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㊂真正使文化建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相对接㊂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当中,将公元前500年前在中国㊁印度和西方同时出现的文化繁盛时期称为 轴心时代 [19]㊂自此之后的千余年时间里,中华文化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在历史上也出现过 万邦来朝 的盛况,在此期间逐渐形成了高度的文化优越感㊂而自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列强的多次入侵,不仅在经济. All Rights Reserved.。

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考

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考

VS
公民审美水平提升
加强美育教育,推动美术、书法、摄影等 艺术普及,提高公民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03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的 挑战
文化多元化带来的冲击
01
西方文化的渗透
西方文化通过电影、音乐、书籍 等多种形式大量涌入,对本土文 化造成冲击。
02
价值观的差异
பைடு நூலகம்
03
文化认同感的减弱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导 致文化冲突和矛盾,影响社会和 谐。
文化多元化可能导致部分人对本 土文化的认同感减弱,出现文化 断层。
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
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价值观念、审 美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文化传 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
传承方式的问题
部分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可能因方 式不当而失去原意,影响文化传承的 效果。
04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 选择
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政府部门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鼓励 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
促进文化产业创新
支持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 化产业发展,培育文化产业集群。
拓展文化市场
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
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 思考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 引言 •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现状 •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的
挑战 •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
选择
目录
•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保障 措施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文化强国的意义

文化强国的意义

文化强国的意义文化强国的意义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立足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的。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取得历史性的重大成就,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了大跨越,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的。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正在向世界经济强国迈进,迫切需要增强我们的文化力量,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国。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建设日益繁荣发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迫切需要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凝聚各方智慧,激发奋进力量,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基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提出的。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加激烈,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

文化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工作中占据着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地位。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充分运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独特的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2、在当今世界,文化是“软实力”,文化生产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竞争。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及路径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及路径

社会 认 同感和 凝聚 力 .在 经 济和 社会 生活 方式 飞速
发 展和剧 烈转 型 的时期 .这 种文 化 上的统 一性 和 凝
求知 / 月刊 2 0 1 4 / 7 7
还指 出 : “ 当代 中 国进 入 了全面 建 设小康 社 会 的关键 时期和深化 改革开 放 、 加快 转变经 济发展方 式的攻 坚 时期 , 文化越 来越成 为民族凝 聚力 ̄ m T r . 1 造力 的重要源
J 学 习譬噩圈
我 国社会 主 义 文化 建设 的
意义及路径
文/ 刘 莹 珠
文化 是 一个社 会 的灵魂 。 党 的十八 大报告 指 出 : 文化 是民族 的血脉 , 是 人民 的精神 家 园 。《 中共 中央 关 于深化 文化 体 制改 革 、推 动社 会主 义文 化大 发 展 大 繁荣 若干 重大 问题 的决定 》指 出 : “ 社会 主 义先 进 文化 是马克 思主 义政党 思想 精神 上 的旗 帜 .文化建
设 是 中国特 色社会 主 义事业 总体 布局 的 重要组 成 部
定性 因素 . 把加速 科技进 步置于 经济社会 发展 的关键
地位 . 使 经济建 设真正转 到依靠 科技进 步和提高 劳动 者 素质 的轨道 上来 。从 社会 主 义文化 建 设 的角度 来 看, 努 力提高科技 水平 . 普及科技 知识 . 引导人们 树立 科学精 神 , 掌握 科学方 法 , 鼓励创 造发 明 . 既是党 的科
泉、 越来越成 为综合 国力竞争 的重要 因素 ”
3 . 文化 建设 的 水平 关 系着 一 个社会 发 展 的境 界
示 了人 类社会 历 史发 展 的客观规 律 , 是 当代 最科 学 、 最 先进 、 最 革 命 的理 论 , 它 既 以先 进 文化 为基 础 , 又

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摘要:“文化强国”战略包含在国家整体战略之中,没有“文化强国”战略不可能有完整的、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的整体战略。

当前,我国文化肌体的“亚健康”主要表现是: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对科学技术的迷信,对物质享受的崇拜,对倒退文化的赞赏;在思想领域充斥着二元对立、工具理性、机械论。

在当今世界,许多西方学者虽然在努力批判他们自己三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得出的结论逐渐接近中国文化的理念,但是由于不了解中华文化,所以还是在“隔山唱歌”。

放慢或忽略社区在文化建设与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的道德养成、培育良好习惯的功能,是很大的损失。

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摆设,不是只供学者研究的对象,而是养成民族灵魂的最好营养。

如果一种文化产品,只存在于博物馆中,一种文艺形式,只存在于舞台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们已经死亡了。

学界的交流可以超越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可以影响各自的决策者,下可以影响大众,而且是在文化的根本上产生影响。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必然之势,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目前一个重要的任务就要把这件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加大力量。

关键字:文化建设战略地位战略意义正文:“文化强国”战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这个目标,准确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进步,必须有自己的战略目标。

善于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并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是全国人民意志的体现。

一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性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文化强国”战略和国家整体战略是相互依存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意义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的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旨在保持文化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自觉性,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合,培养民族精神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灵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弘扬“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传承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大同”观念和“和合”精神,使之成为引导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

同时,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论语》等,推动这些作品在现代社会中产生新的活力,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民族精神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需要注重培养民族精神力量。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要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

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人们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厚感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和自信心。

要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倡导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品质,营造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人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实践,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要注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我们要通过文化创作、文化产品的输出来展示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的声音,提高国家的文化自信心。

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我国在全球文化产业中的影响力。

通过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可以有效推动文化自觉和文明提升,达到强国之路的进一步巩固。

结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力量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具有中华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让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展示其独特魅力。

形势与政策——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形势与政策——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形势与政策——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摘要: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呈现出活力迸发、硕果累累、英才辈出的崭新面貌,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词:文化强国发展战略意义正文: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望。

因此,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一,建设文化强国,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一个民族国家若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绝对不是一个强国。

一个多元的社会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多元性不仅表现在利益上,而且表现在思想上。

所以,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多样性、选择性、多变性等一系列新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这是我们现在碰到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

我认为,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就是要通过文化来整合整个社会,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二,建设文化强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新阶段有许多难关需要我们去攻克,有许多社会矛盾需要我们去化解。

这个时候尤其需要一种精神的动力和智力的支持。

所以,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用文化来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因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可以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社会。

所以,建设文化强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全面实现我们的现代化目标。

现代化是我们几代人的追求,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205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而且越来越取决于文化的发展。

第三,建设文化强国,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一种全新的形象,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大批走向世界,这是一件好事。

但是,如果国人在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中表现不文明,留给世人的就是一种不佳形象。

文化强国建设意义及其路径探索

文化强国建设意义及其路径探索

文化强国建设意义及其路径探索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为核心,利用现代科技
手段生产、加工、传播基于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组织和活动,包括文化遗产、文艺表演、数字文化、文化旅游等。

文化产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增强
文化自信心等方面功不可没。

文化强国建设的意义在于,通过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改善国民生活质量,提高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那么,如何推进文化
强国建设呢?
首先,政府需要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私人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

同时,也要加强对民间文化活动的扶持,拓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空间。

其次,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应加强文化研究及创造性研究。

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专业人才。

再者,加强文化教育。

要使人们了解和思考本国和全球文化言谈的现实价值和作用,
培养公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心,这便是文化软实力。

最后,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交换。

不仅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要同样
重视吸收世界文化的信息和技术。

同时,也要深化世界文化交流的内在符号,加强文化交
流的内涵,让文化强国的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

总之,文化强国的建设道路是一条长期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的道路。

只要坚定信心,
全社会、文化工作者、力量和政府一同努力,便能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简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简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简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简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摘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这一目标,准确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是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把远景规划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

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也有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六中全会擘画的文化改革发展蓝图,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人民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催人奋进,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对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历史性文献。

就长远目标而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发扬光大?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增强?作为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文化建设如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正是为了回应这些挑战,六中全会提出“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奋斗目标,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衔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

从阶段性目标来看,我国的文化改革发展正处于这样的历史方位:一方面,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束缚文化生产力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

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

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

和 共 同 的 行 动。当 今 世 界 举凡 强国 全 都 有 自己 的 核 心 价 值 观 。苏 联 当 年为 什么会瓦 解 ?很 重要 的 一 个原因 就 是 西 方 专 门 针对 苏 联 搞 文化 意 识 层面上 的 渗 透,影 响 苏 联 人 民 的 价 值 观,从 而 影 响 到 他们国家 的 政 权稳定。
3 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 要源泉
文 化 是 凝 聚 人 心 的 精 神 纽 带。我 们 常 说,文化是一个民族 的灵魂,是一个民族 的 血 脉,是 一个民族 的精神家园,归根究底, 就 是因为文化 的 核心 部 分 是它 所 承 载 的 价 值 观。对 文化 的 认同就 是 对 价 值 观 的 认 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种 认 同 能 把 整 个 社 会 的成员凝 聚在 一 起,维 护 社 会 的 稳 定 。历史 和 现 实 反 复 表明,一 个国家、一 个民 族,如 果 没有 核心 价 值 观,就 立不起 来、强不起 来;一 个民 族 如 果 没有 核心 价 值 观,就 没有 赖 以 维 系的 精 神 纽 带,一 个 国家也 就 没有 统 一 的 意 志
基础上做出的深远安排。
关键词:文化强国 特征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a)-0234-0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 会明确提出了建设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强国 这一 战 略目标,在 党 的 十八大 上,胡锦涛同志更是在报告中提出, 要 扎 实 推 进 社 会主 义文化 强国 建 设 。文化 强国 的 提 出 是我 们 党 顺 应 时 代 趋 势,把 握 时代 脉 搏 而 做出的 深 远 安 排,具 有 非 常 重 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者纵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意义开栏的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

会上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本刊从即日起开辟“深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专稿”栏目,以话题、访谈、文章等形式,约请权威专家学者对有关精神进行深入解读和阐释。

特邀嘉宾·语萃韩震(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而发展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杨金海(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研究员)“文化自信”问题是针对我们的文化不自信而提出来的,即针对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文化防御心理等等提出的。

不自信的历史原因有:客观上是“三座大山”长期压迫的产物,主观上是我们的人民由于文化落后而形成了弱势文化心理。

祁述裕(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副主任、教授)当今中国社会,社会深刻转型带来价值观的多元化,利益格局的改变带来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动;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风云际会,交锋交融。

这既为我国社会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也带来了从未有过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陈少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文化强国”的基本目标应当包括:对内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创造力,对外能够发挥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力。

建设“文化强国”,要求我们必须把文化建设融入强国战略的整体框架和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之中。

-确立核心价值观、凝聚“兴国之魂”,奠定全民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促进全社会文化认同,已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主持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

那么,这次全会为什么把文化命题作为重要议题?祁述裕: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就我国情况而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文化建设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而紧迫。

30多年前,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初,文化界、思想界需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当时的思想解放对改革开放发挥了巨大的引领作用。

30多年后的今天,社会深刻转型带来价值观的多元化,利益格局的改变带来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动。

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风云际会,交锋交融,既为我国社会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但也带来了从未有过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可以说,当代中国再次处于迫切发挥文化先导作用的时期。

在这种形势下,确立核心价值观,凝聚“兴国之魂”,奠定全民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促进全社会文化认同,已成为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突出现实问题。

正如全会提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因此,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陈少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六中全会把文化命题作为重要议题,标志着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六中全会公报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那么,这个论断包涵了怎样的深意?杨金海:这个命题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谓一个民族或者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具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具有充分的认识,也就是要达到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对于我们党来说,“文化自觉”就是如何推动中国文化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文化的自觉意识,就是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

六中全会把文化命题作为重要议题,标志着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我们党既是一个在理论上高度自觉的党,也是一个在文化上高度自觉的党。

近代以来,中华文化一直处于弱势状态。

怎样振兴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新路何在,一直是中国有识之士在探寻的问题。

我们党成立之前,许多有识之士从思想文化上反省,认为中华民族不仅应该学习西方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更多的是应该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许多有识之士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此中国的文化建设才有了光明的前途。

我们党自成立后就非常注重先进文化建设。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全面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即要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同时也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四有新人”等;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先进文化建设;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

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这次会议全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把文化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加以系统考虑,使得文化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

六中全会还明确提出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的命题。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党提出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要。

“文化自信”问题是针对我们的“文化不自信”而提出来的,即针对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文化防御心理等提出的。

我们的“文化不自信”是有历史原因的:客观上是“三座大山”长期压迫的产物,主观上是我们的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由于文化落后而形成了弱势文化心理。

从清朝末年到现在一直在争论“中体西用”,后来又争论“西体中用”等等,争论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个心理问题。

文化上的自卑心理、弱势心理、防御心理,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建设,也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外交,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走出去”。

怎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如何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理?一百多年来,中国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

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创造我们的新文化,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近30多年来,我们在创造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文化成果,这大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

随着我国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的思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们的“文化自信”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必须建设与“经济强国”相匹配的“文化强国”主持人:这次全会公报中有一个重要亮点,即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那么,提出这个目标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陈少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应当同时是经济强国、文化强国、军事强国的统一体。

尤其是在当今世界,人们常常把“文化强国”视为强国的一个主要标志;国家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已是文化的比拼。

因此,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也必须建设与“经济强国”相匹配的“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的基本目标应当包括:对内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创造力,对外能够发挥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力。

杨金海: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重大,标志着我们党开始自觉地把中华文化从原来的世界边缘向世界中心推进。

“文化强国”的基本要求,就是使我们价值体系、思维体系、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文化体系、大众文化体系等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发挥一定影响,其中最核心的是价值体系。

因为,在当今世界竞争中,与物质、制度层面的东西相比,文化特别是价值观更为重要。

陈少峰:显然,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以文化和科技双驱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在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和弘扬传统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已经迎来了进一步建设文化强国的良好契机。

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我国文化建设总体上相对于经济建设具有事实上的滞后性。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建设“文化强国”既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展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之力量源泉,更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强大信心保障。

建设“文化强国”将不仅仅体现在我国作为大国的实质竞争力提升,体现在为人类繁荣模式的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这一活动和过程也将有效地促进我国人民坚持更高标准的道德,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形成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建设“文化强国”,既要着力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生产力,又要着力于扩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主持人:那么,如何推进建设“文化强国”这个战略目标呢?韩震:建设“文化强国”,一方面,要着力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生产力,即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当代中国,发展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首先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也就是六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