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僵尸企业”的分类识别与风险防范

合集下载

僵尸企业的认定标准

僵尸企业的认定标准

僵⼫企业的认定标准
僵⼫企业界定标准是指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续贷维持经营的企业。

僵⼫企业特征
1.企业规模较⼤。

僵⼫企业⼤多为规模较⼤、员⼯较多的国有企业。

这些国有企业在地⽅经济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政府出于维稳考虑,既不让其破产,也难以使其获得新⽣,只能通过银⾏或政府的不断输⾎维持现状。

2.⾏业产能过剩。

僵⼫企业⼤多是产能过剩的钢铁、⽔泥、家电等⾏业。

这些⾏业因盲⽬扩⼤⽣产,造成产能过剩,最终导致产品积压、员⼯失业
3.产业领域低端。

从产业来看僵⼫企业基本属于产品附加值较低、利润空间⼩的制造业领域。

这些产业由于技术含量低、转型升级困难,导致债务负担沉重,最终形成资不抵债局⾯。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僵尸企业”是指那些长期亏损、无效经营、面临破产但仍得以维持的企业。

这些企业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深入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产能过剩: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企业在盲目扩张和投资的情况下,导致产能过剩,无法有效利用生产设备和人员。

2.技术落后:一些企业在市场快速变化的背景下,未能及时进行技术更新和创新,导致产品陈旧、竞争力下降。

3.管理问题:许多“僵尸企业”在企业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体制僵化、决策不科学、人才流失等,导致整个企业运作效率低下。

4.金融支持不足:由于“僵尸企业”面临破产风险,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导致企业无法获得资金支持来改善经营状况。

对于“僵尸企业”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淘汰落后产能:政府可以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过剩竞争的方式,促进市场环境的优化,并提供相应的转岗补贴和培训计划,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2.鼓励技术创新:政府可以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改造,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提供相应的科研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3.改善企业管理:通过完善管理制度,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培养和引进优秀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加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形成长效监督机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4.提供金融支持:加大金融机构对“僵尸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相应的贷款和融资渠道。

优化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审核能力,减少企业申贷难的问题。

“僵尸企业”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经济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合作,采取综合性的对策来解决。

只有通过淘汰落后产能、鼓励技术创新、改善企业管理和提供金融支持等举措,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僵尸企业处置工作 方案

僵尸企业处置工作 方案

僵尸企业处置工作方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生命周期逐渐缩短,存在时间较长且未能及时转型升级的企业逐渐增多,这类企业被称为“僵尸企业”。

他们不仅负担着巨大的债务,也造成了工业资源和环境的浪费,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及时清理处置僵尸企业是推进产业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

本文主要探讨僵尸企业处置的工作方案。

一、识别和清理僵尸企业首先,要明确如何鉴别僵尸企业。

下面是一些识别方法:1.动态监测法。

通过企业的财务、人员、环保消耗数据等信息实时监测企业经营现状,发现苗头时及时预警。

2.统计分析法。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经营不良、负债高、产量低的企业进行筛选。

3.特征明显法。

例如,明显的土地闲置、设备报废无法使用,无人接手继续经营等等。

鉴别出僵尸企业后,需要立即进行清理。

清理包括企业自愿清盘和强制清盘两种方式。

如果企业已经完全失去经营能力,应该强制进行清盘。

如果企业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则可以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帮助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二、争取社会支持和资源处置僵尸企业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支持,同时也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工作方案中必须考虑如何争取这些支持。

1.利用政策优势。

如建立处理僵尸企业的专项基金、税收优惠等,来吸引其他企业参与处置工作。

2.协调社会力量。

利用工商联、商会等代表企业的组织,协调社会公益组织、监管机构等进行共同处理。

3.利用科技手段。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开展群众募捐,召集更多的志愿者,减少资金。

”三、合理处置企业财产在处理僵尸企业时,需要合理处置企业的财产。

这包括一些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

合理处置资产将有助于减轻企业的负担,同时也有助于挽回老百姓的损失。

1.处理固定资产。

如财物拍卖,将企业的土地、房子等财产逐一处置。

2.处理流动资产。

如员工工资、保证金等,还可以通过金融机构,例如银行、基金等进行处置。

四、落实监管机制处置僵尸企业的过程必须有监管机制,包括人员、制度和规范。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由于各种原因,一些企业停业、破产等问题频繁出现,而这些企业却依然存在并占据经济资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僵尸企业”问题。

这些企业因各种原因陷入发展困境,由于经营不善和管理不当,导致企业无法盈利,但由于政策导向和债权人的利益考虑,这些企业却被放任不管,形成了“僵尸化”的状态,使得这些企业长期占据经济资源,阻碍了经济发展。

因此,“僵尸企业”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僵尸企业”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市场竞争压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之间的生存和发展变得越来越困难。

一些企业因为市场竞争的压力太大,无法盈利,进而陷入“僵尸化”。

二、过度投资:为了抢占市场和扩大规模,一些企业可能会进行过度投资。

当投资回报率低于预期时,企业经营就会出现困难,很难退出,过度投资也是“僵尸化”问题的一个成因。

三、管理不善:一些企业由于管理不善,导致企业运转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佳,从而导致企业一直无法盈利,而政策导向和债权人的利益考虑使得这些企业被放任不管,形成了“僵尸化”的状态。

为了解决“僵尸企业”问题,我们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一、鼓励企业退出:通过市场化手段和法律手段,鼓励和引导无法盈利的企业主动退出市场。

可以采取减免税费、给予退出补贴等方式,尽快协助无法盈利的企业完成彻底退出。

二、加强企业监管:对于处于“僵尸化”状态的企业,应当加强政府对其的监管,制定严格的标准,对于不能符合退出标准的企业,政府应当采取强制清退等措施,防止其占据市场资源。

三、优化市场环境:政府应当优化市场环境,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四、建立金融支持体系:政府应当建立金融支持体系,提供贷款、风险投资等方式,帮助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但也出现了一些“僵尸企业”问题。

这些企业面临着长期亏损,债务高企,生产经营困难,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

僵尸企业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资源,还对整个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我们需要对“僵尸企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解决这一问题,推动经济发展。

一、“僵尸企业”问题的成因分析1. 产能过剩。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一些企业盲目扩张产能,导致产能过剩,行业竞争激烈,价格战频繁,企业利润下滑。

2. 资本市场不成熟。

中国的资本市场相对还比较不成熟,很多企业难以通过股权、债券等方式融资,导致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3. 企业管理不善。

一些企业管理层能力不足,经营决策不科学,导致企业运营出现问题,经营难度加大。

4. 外部环境不利。

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国内法规政策调整等因素也会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导致企业出现困难。

1. 资源浪费。

僵尸企业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得这些资源无法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 拖累行业发展。

僵尸企业存在,直接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扭曲了市场竞争秩序,使得良性竞争的企业面临更大的压力。

3. 威胁社会稳定。

一些僵尸企业面临破产,可能会造成人员裁员、社会动荡等问题,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1. 优化产业结构。

政府应引导企业调整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减少过剩产能,避免企业陷入价格战,降低行业竞争压力。

2. 完善金融市场。

提高资本市场的成熟度和透明度,鼓励企业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融资,减少企业融资难度,提高融资效率。

3. 加强企业管理。

推动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层的专业能力,科学决策,规范企业运营行为,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4. 优化营商环境。

通过精简审批手续、减少税收负担、规范市场秩序等方式,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减少外部影响对企业的负面影响。

5. 加强监管。

加大对僵尸企业的淘汰力度,对于那些长期亏损、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及时予以整合或淘汰,减少资源浪费。

僵尸企业安全培训:防止数据被勒索软件攻击

僵尸企业安全培训:防止数据被勒索软件攻击
防止数据被勒索软 件攻击
勒索软件的危害
加密数据:勒索软件会加密用户的数据,导致无法正常访问和使用 索要赎金:勒索软件会索要赎金,如果不支付赎金,数据将无法恢复 影响业务:勒索软件会影响企业的正常业务运营,导致经济损失 泄露信息:勒索软件可能会泄露企业的敏感信息,导致声誉受损
勒索软件的识别
勒索软件的特征: 加密文件、索要 赎金、威胁泄露 数据等
THANKS
汇报人:

Part One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了解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的定义
僵尸企业的危害
资源浪费:僵尸企业占用大量资源,导致其他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 市场扭曲:僵尸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市场份额,导致市场扭曲 创新能力不足:僵尸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导致整个行业创新能力不足 社会负担:僵尸企业需要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增加社会负担
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
现场培训:面对面的培训方式,适合新员工和需要实际操作的员工 在线培训:通过网络进行培训,适合时间不固定的员工 模拟演练:通过模拟实际场景进行培训,适合需要实际操作的员工 视频培训:通过观看视频进行培训,适合需要了解理论知识的员工
组织有效的安全培训活动
确定培训目标:明确培训的目的和预 期效果
僵尸企业的识别
僵尸企业是指长期亏损、负债率高、经营困难但仍在运营 的企业
识别僵尸、现金流和负债率等指标
经营状况:关注企业的市场份额、产品竞争力和客户满意 度等指标
行业地位:关注企业在行业内的地位、市场份额和竞争情 况等指标
制定培训计划:包括培训时间、地点、 内容、方式等
培训内容:包括安全知识、技能、法 律法规等
培训方式:包括讲座、实操、案例分 析等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我国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但也出现了一些长期亏损、不具有盈利能力的“僵尸企业”。

这些企业资源浪费、效益低下、无法为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下面就“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进行探讨:一、問題分析1. 降低市场效率“僵尸企业”一般存在于那些非常缺乏竞争力和优势的产业中,其盈利能力非常低下,往往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这极大地扰乱了市场的规律,损害了市场的效率与竞争力,从而妨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 浪费社会资源“僵尸企业”通常面临巨额的亏损,需要政府的财政资金每年来支持它们。

这样不仅会大量浪费社会资源,而且会影响政府财政的可持续性。

同时,由于它们无法创造更多的价值,还会导致其他行业资源的浪费。

3. 引发金融风险“僵尸企业”往往需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但由于其盈利能力很差,如果贷款违约,就会对金融市场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诱发金融风险。

这将导致其他行业也受到影响,甚至造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二、解决对策1. 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僵尸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竞争力的不足。

因此,通过扩大市场开放、鼓励竞争、推动产业升级,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是解决“僵尸企业”的根本途径。

同时,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体系,杜绝政府的利益干扰,实现市场的自我调节和平衡。

2. 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必要时,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处置,如清理积压的存量资产,强化重组与兼并,并对无法恢复的企业进行规范化清算。

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 引导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强化企业自我改革和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向技术密集、加工贸易、高端制造等方向发展,培育若干国际知名品牌,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考虑到“僵尸企业”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全面系统地加以探讨和解决。

我国有可能通过加强市场监管与监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方式,最终避免“僵尸企业”对于国家经济的不利影响,确保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对僵尸企业进行预警信息标注

对僵尸企业进行预警信息标注

对僵尸企业进行预警信息标注
(实用版)
目录
1.僵尸企业的定义和危害
2.预警信息的重要性
3.如何进行预警信息标注
4.我国的相关政策和实践
5.结论
正文
一、僵尸企业的定义和危害
僵尸企业是指那些已经丧失了持续经营能力,但是仍然在名义上存在的企业。

这些企业通常是由于债务问题、管理问题等原因导致经营困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行破产清算。

僵尸企业的存在不仅会占用社会资源,还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二、预警信息的重要性
预警信息是指在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但尚未达到僵尸企业的程度时,所发出的警示信息。

及时的预警信息可以帮助政府、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企业进一步恶化成为僵尸企业。

三、如何进行预警信息标注
预警信息的标注需要依靠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数据支撑。

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状况等多方面的指标,数据则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进行共享。

四、我国的相关政策和实践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僵尸企业的问题,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旨在
通过破产清算、资产重组等方式,加快僵尸企业的出清。

同时,我国也在推动建立健全的预警体系,以便更早的发现和处理问题企业。

五、结论
对僵尸企业进行预警信息标注,是预防和处理僵尸企业的重要手段。

“僵尸企业”的界定和处置

“僵尸企业”的界定和处置

“僵尸企业”的界定和处置有些事,看起来简单,分析起来复杂,做起来更不易。

比如,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基本法则之一。

但劣,一定能迅速被淘汰吗?还真不容易。

这几年,处理“僵尸企业”的经历,就是一个证明。

问题,就是方向。

6月18日上午,全国政协常委会议小组会上,常委、委员们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什么是“僵尸企业”?界定起来,真不容易。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调研发现,有一家农机具生产企业,本来市场很好,但因某政府职能部门要求排放达到国六标准,生产、经营严重受困,已到了破产边缘。

“作为一种特殊作业机械,全球都没有这么高的标准。

其实,它的市场没问题,但政策标准是否需要这么高,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

”杨伟民说。

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齐同生则以煤电企业举例说,一般工业企业需要30%资本金才能投产,煤电企业20%就可以,这也是煤电企业负债率比较高的一个原因。

此外,煤电企业成本大头是煤炭,而煤价市场化程度高、波动大,造成煤电企业利润不稳定,常徘徊在盈亏之间。

这种状态长期积累,就会让某些煤电企业在个别年份出现资不抵债。

“像超超临界煤电机组这样全球领先的制造企业,不会因负债率高就被划为‘僵尸企业’吧?”齐同生反问道。

齐同生的疑问,实际指向了另一个关键问题:谁来界定“僵尸企业”?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曹培玺分析说,地方政府在处置“僵尸企业”时有一定的为难情绪,因为牵扯到职工安置等问题,但凡能拖一拖,就不会太积极。

国有企业处置子公司时,也有疑虑。

“处置‘僵尸企业’,有些需要计提巨额减值准备金,这对当年集团利润影响很大。

国资委对国企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利润率。

而且,职工、管理层的工资、奖金,也与利润挂钩。

”曹培玺说。

全国政协常委、长期在金融系统工作的胡晓炼提出,地方政府、企业不是界定“僵尸企业”的最佳主体,这个问题应该交给专业机构来做,比如债权人委员会等。

怎么解这道难题?常委们也给出了具体建议。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近年来,“僵尸企业”问题日益严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这些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但却依然存在并且继续消耗资源,严重影响了行业健康发展,甚至拖累整个经济的发展。

本文旨在对“僵尸企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

一、“僵尸企业”问题的成因分析1.制度缺陷“僵尸企业”问题的出现与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有一定关系。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企业由于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补贴,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依赖性。

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些企业面临着市场化的竞争,由于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这些企业的营运困难,最终演变成了“僵尸企业”。

2.管理问题“僵尸企业”问题与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密不可分。

部分企业在管理上存在重大问题,包括管理混乱、盲目扩张、财务管理不规范等。

这些问题导致企业的运作效率低下、成本高昂,难以盈利,最终形成“僵尸企业”。

3.市场竞争“僵尸企业”问题也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将使一部分企业难以立足市场,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

这些企业由于竞争力不足,无法进行有效的转型升级,最终演变成了“僵尸企业”。

1.资源浪费“僵尸企业”问题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这些企业依然存在,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银行贷款等,这些资源本来可以用来支持健康企业的发展,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2.市场扭曲“僵尸企业”问题也带来了市场扭曲的现象。

这些企业的存在导致了市场竞争的不公平,健康企业难以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这最终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3.金融风险“僵尸企业”问题也带来了金融风险。

这些企业长期以来依靠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维持生存,一旦出现了问题,将会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1.深化市场化改革从制度上来解决“僵尸企业”问题,关键在于深化市场化改革。

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调整资源配置,坚决淘汰“僵尸企业”,避免资源的长期浪费。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了严重的经营困境,其中之一便是“僵尸企业”问题。

所谓“僵尸企业”即指那些已经面临严重亏损、缺乏发展潜力,但依然存活的企业。

这些企业占用了市场资源,导致了资源浪费,并对整个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分析“僵尸企业”问题并寻找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需要对“僵尸企业”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出问题的根源。

一方面,政府的干预和扶持政策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长期处于“僵尸”状态。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政府可能会通过提供低息贷款、减免税收、补贴等方式来扶持企业。

这也容易造成企业在缺乏竞争力的情况下仍然存在并继续亏损。

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是“僵尸企业”问题的原因之一。

企业可能存在管理不善、低效生产、缺乏创新等问题,导致了长期亏损和发展停滞。

针对“僵尸企业”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政府需要适度干预,通过减少对企业的过度扶持,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竞争和创新,避免资源的浪费。

政府还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确保企业符合市场规则和竞争标准。

企业自身需要积极调整经营策略,提高管理能力和生产效率。

企业可以通过改进管理方式、改进生产工艺、研发新产品等方式来提高竞争力。

企业还应及时寻求合适的重组或退出市场的方式,避免无谓的亏损。

社会应加强对“僵尸企业”的监督和舆论压力,提高对这些企业的警觉性,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对整个经济的不利影响。

分析“僵尸企业”问题并寻找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企业和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通过适当的干预和改进,解决“僵尸企业”问题,避免资源的浪费,并推动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规律已经深入人心,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管理不当、投资不当或者经营策略不当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生存困境,甚至破产倒闭。

这些企业常常被人们称为“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企业资产质量下降“僵尸企业”通常经营不善,面临生存压力的情况下,不得不抛弃经营原则,采取不正当经营手段,追求短期利益。

因此,他们经常会损害企业的资产质量,比如不合理扩张、投资不严谨、违规借款等。

2. 合规风险加大在追求短期利益的过程中,企业往往会忽视合规,盲目违规。

比如,使用不符合规定的低价原材料、使用假冒伪劣产品、违反环保规定等。

这些行为一旦被发现,就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3. 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僵尸企业”由于经营不善,生存压力巨大,对于拖欠工资、恶意破产、违法违规勾当等社会问题的处理也往往不力,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负面影响。

1. 坚持市场导向,加强企业创新企业只有不断创新、顺应市场需求,才能走出困境。

因此,政府应该引导企业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强人才培养,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以适应市场需求。

2. 加强企业监管,防止企业过度扩张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管,制定完善的监管制度和奖惩机制,防止企业贪图短期利益,盲目扩张,从而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 引导“僵尸企业”退出市场政府应该引导“僵尸企业”退出市场,防止企业资产质量下降,合规风险加大,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其他企业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难关,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4. 建立健全的金融风险监测机制建立健全的金融风险监测机制,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和风险状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僵尸企业”的金融风险控制,防止对金融市场产生不良影响。

总之,“僵尸企业”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监管和扶持,切实解决“僵尸企业”带来的各种问题,加快企业的调整和转型,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僵尸企业”问题。

所谓“僵尸企业”,是指生产经营状况极差,经济效益低下,资产负债率和企业负债率较高,经常亏损甚至破产的企业。

这些企业一方面浪费国家资源,另一方面也会对整个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

“僵尸企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转型期间的结构性矛盾。

在早期的经济发展中,大量的军工企业和国企承担着国家重要的任务,但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这些企业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一些企业出现了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的问题,缺乏竞争力。

政府对这些企业持续进行扶持、财政补贴,导致这些企业变成了失控状态。

政策层面上,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包括:一、实施深度改革:促进“僵尸企业”淘汰出市场,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

此外,还需要加快推进破产法制化,使得破产制度更加完善,提高破产程序速度,清理企业。

二、推进市场化:市场化是直接逼迫企业去实现自我调整的重要手段,政府鼓励企业自我筹资、自我融资,辅之以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强化企业竞争力,在竞争中成长壮大,才有更多的产出,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认同。

三、加强监管:政府在监管上,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对于不符合市场规律、不可以独立自主经营的企业,要引导其转型为适应市场的企业。

并且,提高资产市场的透明度,防范企业资产挪用,做好资格审查,让地方政府按照规定配合压制“僵尸企业”。

四、推进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应该将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优胜劣汰机制,逐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配置资源,发挥资源自由流动的机制。

总之,解决“僵尸企业”问题需要政府、市场、企业等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特别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市场化,加强监管等措施。

这样,才能够让企业走出困境,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僵尸企业”是指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却仍然存续的企业。

这些企业不仅持续吸纳大量的资源和资金,还造成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社会负担加重等问题。

对“僵尸企业”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是必要的。

对“僵尸企业”问题进行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产能过剩:长期以来,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一些企业过度扩张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

特别是在一些传统行业和重化工业领域,过剩产能问题更为突出。

2. 无竞争力:一些僵尸企业经营方式陈旧、技术水平低下,无法适应市场的竞争。

这些企业面临着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品牌影响力等问题,导致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3. 资金困难:由于长期亏损,僵尸企业往往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企业运作困难。

由于缺乏资金,这些企业无法改善生产条件、提升技术水平,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

1. 加强市场监管:积极推动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淘汰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

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广告等行为,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2.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减少政府干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在市场的自主选择中生存和发展。

通过金融手段,引导社会资本向高效益和高附加值的企业倾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深化改革:加大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力度,降低企业的行政干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和转型升级。

4. 加强金融支持:加大对“僵尸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为这些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帮助。

通过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优惠利率等金融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实现转型升级。

5. 建立退出机制:建立健全的企业退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淘汰无竞争力的企业。

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确保企业的员工能够顺利转岗和就业。

解决“僵尸企业”问题需要综合施策,从市场监管、资源配置、改革、金融支持和退出机制等方面入手,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企业数量也大幅增长,但与此也出现了大量的“僵尸企业”问题。

所谓“僵尸企业”是指处于亏损状态,但依然运营的企业。

这些企业存在多种问题,如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市场需求不足等,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对于“僵尸企业”问题,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导致“僵尸企业”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

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过于重视经济增长速度,为了保住“GDP第一”的头衔,往往对企业进行补贴和扶持,让它们得以维持运营,但却忽视了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些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缺乏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导致了亏损局面的出现。

一些企业也存在行业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等结构性问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也无法实现盈利。

对于“僵尸企业”问题的解决,应该综合施策。

政府要加强监管和政策引导,避免过度干预市场和对企业的不合理补贴。

政府对企业的扶持要注重质量而非数量,不应只追求企业数量的增长,而是应该注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僵尸企业”的整顿和淘汰力度,清理市场秩序,打破垄断,防止形成“僵尸企业”的滋生土壤。

企业自身也要加强内部管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企业应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成本,提升自身竞争力。

企业要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才能够实现盈利和发展。

还应加强行业调整和市场监管。

对于存在结构性问题的行业,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行业的重组和调整,减少过剩产能,提高市场供需的平衡。

要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虚假炒作和不正当竞争,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惩,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还应加强对“僵尸企业”问题的研究和政策的调整。

政府要加大对“僵尸企业”问题的研究力度,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通过调整政策和制度,确保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解决“僵尸企业”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共同努力。

僵尸企业的认定标准的具体文件

僵尸企业的认定标准的具体文件

僵尸企业的认定标准的具体文件僵尸企业是指那些已经停止运营、没有实际经营活动但法律上仍然存在的企业。

这些企业一般由以下原因导致:市场竞争不利、管理层失职、战略调整失败等。

为了准确识别和认定这些僵尸企业,针对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一般会根据一系列的标准进行判断和处理。

一、经营活动中止期限标准根据中国公司法规定,企业在未依法注销的情况下,如果连续两年没有经营活动,认为不存在实际经营活动,可能被认定为僵尸企业。

一般认为,经营活动的中止期限超过两年即可认定为僵尸企业。

二、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标准综合考虑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是判断是否为僵尸企业的重要依据。

通常会关注以下几个指标:1.企业利润情况:对于长期亏损或净利润非常低的企业,尤其是无法实现盈利能力恢复的企业,可能被认定为僵尸企业。

2.企业资产负债状况:对于企业资产负债比例过高,特别是负债结构长期不均衡的企业,往往无法偿还债务,也可能被认定为僵尸企业。

3.经营能力:对于企业长期无法提供正常的经营服务,或者丧失了核心竞争优势,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企业,可能被认定为僵尸企业。

三、法律法规和监管标准除了上述经营状况的指标,还需要根据中国公司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进行判断,包括:1.公司章程和注册资本:如果企业的章程中规定了经营活动的具体范围,但长期未开展相应的经营活动,可能被认定为僵尸企业。

2.注册登记公示信息:通过查询企业的注册登记公示信息,可以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股东信息、法定代表人等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显示企业的经营状态不正常,也可能被认定为僵尸企业。

3.企业注销程序:如果企业无法按照相关规定提交注销申请、未履行注销义务,或者经过一定期限仍未完成注销手续,可能被认定为僵尸企业。

综上所述,识别僵尸企业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经营活动中止期限标准、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标准,以及法律法规和监管标准。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旨在保护市场秩序,防止无效竞争和资源浪费,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成长与衰退是一个常态。

近年来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即“僵尸企业”问题。

所谓“僵尸企业”,是指那些无法为自己创造价值,但却依然存在并占用资源的企业。

这些企业通常面临着盈利能力下降,债务高企,生产能力低下等问题,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倒闭或重组,而持续存在下去。

僵尸企业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也扭曲了市场竞争秩序,对整个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解决“僵尸企业”问题成为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分析僵尸企业问题的原因1.宏观环境问题。

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市场失灵,导致企业环境恶化。

宏观政策不稳定,市场需求不足等。

2.企业经营管理问题。

部分企业管理者缺乏创新意识,重视短期盈利而忽视了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3.金融体系问题。

货币政策不畅导致企业融资困难,企业高负债经营的风险增加。

4.制度环境问题。

制度环境不良,导致企业无法有效退出市场,形成“僵尸企业”。

二、对策1.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建立健全的市场准入机制,对于那些无法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及时予以淘汰。

2. 改革金融体系。

优化金融机制,给予真正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更多金融支持,同时严格对企业的贷款项目进行审核。

3. 完善破产法律。

制定完善的破产法律,为企业清算提供便利,让那些没有生存能力的企业及时退出市场。

4. 加强企业管理监管。

严格规范企业财务报表,遏制企业恶意炒作和虚假陈述,防止企业因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5. 改善宏观经济环境。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1. 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

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对于那些失信企业进行限制或处罚。

2. 强化监管力度。

对于那些明显存在问题、已经成为“僵尸企业”的企业,加大监管力度,帮助企业重新审视自身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 建立处罚机制。

对于那些拖欠工资、环境污染严重等造成社会问题的“僵尸企业”,加大处罚力度,推动企业退出市场。

僵尸企业的识别及出清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僵尸企业的识别及出清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僵尸企业的识别及出清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僵尸企业是指无望恢复正常经营,但由于获得银行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企业。

僵尸企业不同于陷入暂时性经营困难的企业,能够很快起死回生,其特点是对银行续贷或政府补贴的长期依赖性和吸血性。

同时,如果放弃对僵尸企业的救助,社会局面可能更糟,因此还具有绑架政府和银行的特征。

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僵尸企业高发的时期,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目前我国产能过剩行业中存在大量的僵尸企业,在当前政府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指引下,预计未来将有大批僵尸企业退出市场,有可能引发客户逃废银行债务、母子公司、上下游企业或担保企业间风险传导、个贷断供、信用卡违约等,银行不良贷款压力积聚,给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带来严峻考验。

因此,如何准确识别僵尸企业,进而提前有效防范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应当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一环。

本文在研究借鉴国家僵尸企业出清标准、“CHK”法、“人大国发院标准”、“实际利润法”等识别僵尸企业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适用于商业银行的僵尸企业识别评价指标,通过识别指标查找僵尸企业,通过评价指标确定僵尸企业的关注程度。

僵尸企业出清主要由政府主导,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一方面要积极配合,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充分阐述银行在信贷管理、资产保全等方面的政策诉求,争取获得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还要密切跟踪僵尸企业出清方式和进度,采取动态化、差异化的信贷管理模式,并密切关注企业兼并重组、债转股、转让壳资源等出清方式可能带来的业务机遇。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僵尸企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僵尸企业”问题。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经营状况持续恶化,陷入困境无法自救。

这些“僵尸企业”通常指的是管理不善、亏损严重、无法偿还债务、产能过剩、技术陈旧等问题突出的企业。

“僵尸企业”问题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更严重的是对整个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

这些企业占用了大量资源、劳动力和资金,导致资源浪费和资金闲置,阻碍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解决“僵尸企业”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僵尸企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因和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僵尸企业”问题,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意识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日益发现“僵尸企业”问题日益严重,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企业的经营状况长期不佳,无法实现良性发展,但在市场上仍然存续。

这些企业可能仍在靠政府的扶持或其他方式生存,却并未真正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问题意识上,我们需要认识到“僵尸企业”问题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

这些企业占用了大量资源,却无法实现有效利用,导致资源的浪费。

这些企业的存在影响了市场的竞争环境,不利于其他优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僵尸企业”的存在也会对就业市场产生不良影响,因为它们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反而可能存在员工被拖欠工资等问题。

“僵尸企业”问题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 正文2.1 什么是“僵尸企业”“僵尸企业”是指那些长期亏损、缺乏活力且无法真正承担市场竞争的企业。

这些企业通常处于经营困境,但由于各种原因仍在继续运营,无法破产或退出市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僵尸企业”的分类识别与风险防范
作者:毛涓
来源:《经营管理者》2019年第06期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谭浩俊指出,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是关键。

201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将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12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重点指出,要加强分类指导,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

结合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如何更好的识别不同类型国有企业下的“僵尸企业”,并提出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通过对不同类型国有企业下的“僵尸企业”的新的识别方法、预防新的“僵尸企业”的形成,推动围企改革,清理“僵尸企业”有着现实的意义。

“僵尸企业”的识别
(一)文献综述
国外早期对“僵尸企业”认识是在日本,Ca-ballero et al.(2008)以日本大型银行是否为企业提供优惠贷款,提出CHK方法,对僵尸企业进行识别。

Fukuda and Nakamur(2011)提出了对CHK方法进行改进的方法,即FN-CHK方法,该方法新增了“盈利标准”和“长期借贷标准”,用这两个指标来判定企业是否为僵尸企业。

Hoshi and Kim(2012)在识别“僵尸企业”的方法上,通过借鉴FN-CHK方法,提出了HK方法。

HK方法是以企业的“低盈利能力”但又具有“高负债且能从债权人得到援助”这两项指标来对僵尸企业进行识别。

国外对“僵尸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僵尸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援助方面。

很明显,这方面的内容不适合对我国国有企业“僵尸企业”的识别。

国内的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僵尸企业”存在的主要方式是政府补贴。

2015年,国务院提出,将连续亏损三年及以上,且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界定了“僵尸企业”。

何帆、朱鹤(2016)在对“僵尸企业”的研究中,采用了银行贷款及政府补贴对CHK方法中的支付的最优利息进行修正,将扣除补贴后的最优利息扔大于实际支付的利息的企业界定为“僵尸企业”。

2016年,国家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在清理长期停业未经营企业时,对“僵尸企业”给出了税务上的定义:即连续两个年度未依法报送年度报告且未进行纳税申报的企业。

栾甫建、刘梅(2018)从企业“造血功能”、“吸血性”、“持续性”三个方面较为全面的构建我国识别“僵尸企业”的指标体系。

王勤等(2019)通过构建绍兴市“僵尸企业”数据库,从企业经营、财务等方面设计了五项参数来识别“僵尸企业”:①企业存在3年以上欠息;②连续3年以上亏损③连续1年以上停产;④资产负债率超过100%;⑤陷
入“两链”风险导致资不抵债且解套无望、长期停产且复产无望、已有投资但投产无望的规模以上企业(第⑤项因素主要参考主债权银行筛查意见)。

李晓燕2019年在传统方法上仅通过利息支付水平、企业资产负债率指标对“僵尸企业”进行识别的方法上,通过加入企业的研发投入、政府补贴等量化指标构建企业的“实际利润”指标,对我围的僵尸企业的识别。

目前,国内外对“僵尸企业”的识别,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状态、财务困境、银行贷款优惠或政府补贴三个角度衡量。

(二)国有“僵尸企业”的分类识别
201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国有企业根据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不同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现状和发展需要,划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

2015年12月,国资委、财政部、发改委印发《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商业类和公益类国有企业的不同特征。

商业类国有企业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依法独立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优胜劣汰、有序进退。

其中,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要以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为目标,重点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安全效益的有机统一。

公益类国有企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必要的产品或服务价格可以由政府调控;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能力。

本文提出结合国有企业改革,根据国有企业的类别划分,提出两类国有企业对“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

第一类:识别商业类国有企业。

主要考虑其市场化的因素,从企业的财务困境、连续性两个维度来设计参数来识别“僵尸企业”:①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指标为:当企业当年的盈利能力为负(剔除政府补贴后的实际利润为负数)且资不抵债(资产负债率超过100%);②连续性,以企业连续三年及以上陷入财务困境。

第二类:识别公益类企业。

主要考虑其公益性的因素,从企业经营主业、企业经营方面设计参数来识别“僵尸企业”:①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②连续三年以上持续亏损。

国有“僵尸企业”的预防措施
国有企业怎样预防企业变成“僵尸企业”,在实际应用中,本文结合上述的“僵尸企业”分类识别的方法,从企业内部防范、企业外部配合防范两方面,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措施,企业的内部防范措施主要是从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企业外部配合的措施主要是从政府配合国有企业提前预警的角度出发,具体措施如下:
(一)企业内部防范措施
1、约束投资效益。

商业类的国有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预防投资后的企业变成“僵尸企业”,在签订投资协议阶段,与投资企业原股东签订对赌条款,通过设置净利润、投资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经营业绩指标來约束企业的经营者。

公益类的国有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重点关注投资的项目或企业是否与其经营的主业相符合,严禁投资与其主业不符合的投资制度。

2、引進职业经理人制度。

引进职业经理人是落实国企改革的必然要求,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是职业经理人的核心特征。

在大多数国有企业董事会治理结构不健全的情况下,出资人可以通过逐步探索向企业董事会授权,赋予其通过市场化机制选聘职业经理人上更大的自主决策权,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

3、建立现代企业治理机制。

(1)普遍的研究认为,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受到管制,缺乏激励机制。

在防范“僵尸企业”的风险中,针对商业类的国有企业,应制定与其经营业绩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针对公益类的国有企业,应制定与其企业降低成本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

(2)引进外部独立董事制度。

梁法院等(2014)指出,国有企业中董事会的组成多以控股股东委派的董事和兼经营管理者为主的董事,所有者的缺位导致制衡机制缺失。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4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在指导意见中提出为有效的推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独资、全资公司全面建立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国有控股企业实行外部董事派出制度。

4、企业内部建立投后评价制度,通过对投资类的企业按照国有企业是否实际控制,对其运营情况进行分类投后管理。

在防范债务风险方面,重点化解“僵尸企业”的债务问题,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分类,有针对性地采取兼并重组、资本运营、创新发展、关闭破产等不同方式进行精准处置。

(二)企业外部配合措施
1、建立国有“僵尸企业”数据库。

各省市国有企业监管机构,根据当地国有企业所涉及的行业分布状况,建立国有“僵尸企业”数据库,以分析各地的国有企业在成为“僵尸企业”之前的风险特征,以给予企业提前预警,并提出更具体更好的风险防范措施。

2、政府充分发挥协调作用。

国有企业在处置“僵尸企业”方面受到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条例的约束及历史性原因的约束,导致处置起来的时间较长,能处置的范围较为有限。

此时,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协调额作用,通过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委办局召开专题会议的形式,解决因历史或地方政策等原因产生的国有“僵尸企业”,以减少企业兼并重组的交易成本,鼓励非国有资本依法参与国有僵尸企业改制重组。

对于没有发展前途的僵尸企业,在省、市、县法院设立“僵尸企业”破产处置绿色通道,加快进行资产处置。

参考文献:
[1]郑艳军,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国有“僵尸企业”出清重组对策研究,管理研究,2019年3期
[2]王阳,僵尸企业的辨别与清理,企业管理2016年08期
[3]聂辉华,江艇,张雨潇,方明月,我国僵尸企业的现状、原因与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16年09期
[4]刘奎甫,茅宁,“僵尸企业”国外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年10期
[5]栾甫贵、刘梅,僵尸企业僵尸指数的构建及应用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年06期
[6]王勤、谭速,僵尸企业特征、成因及识别处置建议,金融与经济,201904
[7]Caballero R.J.,Hoshi T.,Kashyap A.K.Zombie Lending and Depressed Re-structuring in Japa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05):1943-1977.
[8]Fukuda S.L.,Nakamura J.l. Why Did Zombie Firms Recover in Japan [J]. TheWorld Economy,2011,34(07):1124-11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