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综合4)迈克尔逊干涉仪测 (1)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引言】迈克尔逊干涉仪是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A.A。
Michelson)发明的。
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Morley)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提供了实验依据.迈克尔逊用镉红光波长作为干涉仪光源来测量标准米尺的长度,建立了以光波长为基准的绝对长度标准,即1m=1 553 164.13个镉红线的波长。
在光谱学方面,迈克尔逊发现了氢光谱的精细结构以及水银和铊光谱的超精细结构,这一发现在现代原子理论中起了重大作用。
迈克尔逊还用该干涉仪测量出太阳系以外星球的大小。
因创造精密的光学仪器,和用以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并精密测出光速,迈克尔逊于190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实验目的】(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和调整方法.(2)测量光波的波长和钠双线波长差.【实验仪器】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激光器、钠光灯、扩束镜【实验原理】1。
迈克尔逊干涉仪结构原理图1是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图,点光源S发出的光射在分光镜G1,G1右表面镀有半透半反射膜,使入射光分成强度相等的两束。
反射光和透射光分别垂直入射到全反射镜M1和M2,它们经反射后再回到G1的半透半反射膜处,再分别经过透射和反射后,来到观察区域E。
如到达E处的两束光满足相干条件,可发生干涉现象。
G2为补偿扳,它与G1为相同材料,有相同的厚度,且平行安装,目的是要使参加干涉的两光束经过玻璃板的次数相等,波阵面不会发生横向平移。
M1为可动全反射镜,背部有三个粗调螺丝。
M2为固定全反射镜,背部有三个粗调螺丝,侧面和下面有两个微调螺丝.2.可动全反镜移动及读数可动全反镜在导轨上可由粗动手轮和微动手轮的转动而前后移动。
可动全反镜位置的读数为:××.□□△△△ (mm)(1)××在mm刻度尺上读出。
(2)粗动手轮:每转一圈可动全反镜移动1mm,读数窗口内刻度盘转动一圈共100个小格,每小格为0.01mm ,□□由读数窗口内刻度盘读出。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和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摘要: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精密光学仪器,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迈克尔逊干涉的实验,我们可以熟悉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并掌握其调整方法,了解电光源非定域干涉条纹的形成与特点和变化规律,并利用干涉条纹的变化测定光源的波长,测量空气折射率。
本实验报告简述了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原理,阐述了具体实验过程与结果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尝试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解释。
关键词: 迈克尔逊干涉仪;法布里-珀罗干涉仪;干涉;空气折射率;一、引言【实验背景】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
它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
通过调整该干涉仪,可以产生等厚干涉条纹,也可以产生等倾干涉条纹,主要用于长度和折射率的测量。
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是珀罗于1897年所发明的一种能现多光束干涉的仪器,是长度计量和研究光谱超精细结构的有效工具; 它还是激光共振腔的基本构型,其理论也是研究干涉光片的基础,在光学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光谱学中,应用精确的迈克尔逊干涉仪或法布里-珀罗干涉仪,可以准确而详细地测定谱线的波长及其精细结构。
【实验目的】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和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和调节方法; 2.了解各类型干涉条纹的形成条件、条纹特点和变化规律; 3.测量空气的折射率。
【实验原理】(一) 迈克尔逊干涉仪1M 、2M 是一对平面反射镜,1G 、2G 是厚度和折射率都完全相同的一对平行玻璃板,1G称为分光板,在其表面A 镀有半反射半透射膜,2G 称为补偿片,与1G 平行。
当光照到1G 上时,在半透膜上分成两束光,透射光1射到1M ,经1M 反射后,透过2G,在1G 的半透膜上反射到达E ;反射光2射到2M ,经2M 反射后,透过1G 射向E 。
两束光在玻璃中的光程相等。
当观察者从E 处向1G 看去时,除直接看到2M 外还可以看到1M 的像1M '。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干涉现象,了解干涉仪的工作原理,
并掌握干涉条纹的观察方法。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激光光源、平面反射镜、半反射镜、调节螺丝、接收屏等。
实验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来测量光的波长、折射率等。
当两束光经过半反射镜后,一部分光被反射,一部分光通过,再经
过平面反射镜反射后重新汇聚在半反射镜上,产生干涉现象。
实验步骤:
1. 调节激光光源,使其垂直照射到半反射镜上;
2. 调节半反射镜和平面反射镜的位置,使两束光重新汇聚在接收屏上;
3. 观察接收屏上的干涉条纹,并记录观察结果;
4. 调节半反射镜或平面反射镜的位置,再次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
实验结果:
通过调节半反射镜和平面反射镜的位置,观察到了清晰的干涉条纹,并且随着位置的调节,干涉条纹的间距和亮暗条纹的分布发生了变化。
实验结论:
通过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光的干涉现象,并掌握了干涉条纹的观察方法。
同时,也加深了对干涉仪的工作原理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自查报告: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了实验
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也在观察干涉条纹时,认真记录了观察结果,确保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在实验结束后,我们对实验过程进行了
总结和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干涉现象和干涉仪的理解。
在今后的
实验中,我们将继续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不断提高实验技
能和科研能力。
迈克尔逊干涉仪用途
迈克尔逊干涉仪用途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光学仪器,用于测量干涉现象以及测量光速、介质折射率等光学参数。
它由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尔逊于1881年发明,是一种基于干涉现象的实验装置。
迈克尔逊干涉仪主要由光源、反射镜、半透镜、反射镜等光学元件组成。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主要用途是测量光速。
根据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当具有一定相位差的两束光经过半透镜射到分束器上后,会被分成两束互相垂直并发生干涉的光束。
如果其中一束光经过微小的长度差,例如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测量方向的光程差发生变化,就会导致干涉环的移动。
通过观察干涉环的移动情况,可以计算出由于光速变化引起的干涉环的移动量,并进而计算出光速的值。
迈克尔逊干涉仪还可以用于测量介质的折射率。
在测量过程中,可以将待测介质放置在其中一条光束的路径上。
根据杨氏双缝干涉的原理,通过观察干涉环的移动情况,可以推导出介质的折射率。
此外,迈克尔逊干涉仪还可以应用于光学元件的质量检验和表面形貌的测量。
通过观察干涉图案的变化,可以分析光学元件的表面形貌和光学性能。
例如,在制造反射镜时,可以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检测反射镜的表面平整度和波前畸变,从而保证反射镜在光学系统中的性能。
此外,迈克尔逊干涉仪还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
例如,迈克尔逊干涉仪可以用于测量微小物体的长度、密度等物理参数,也可以用于测量光学元件的厚度和介质的分布情况。
迈克尔逊干涉仪还可以用于研究光的相干性和干涉现象,以及进行光学实验和教学。
值得一提的是,迈克尔逊干涉仪在20世纪初被用于测量爆炸引起的空气震荡的波长和频率,以及测量大气密度和声速的变化。
这些测量对于了解爆炸物的特性和爆炸波在大气中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迈克尔逊干涉仪主要用于测量光速、介质折射率和光学元件的质量检验,也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教学和光学实验等领域。
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对于研究光学现象和测量光学参数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物理《迈克尔逊专题》—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迈克尔逊专题》—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迈克尔逊专题》实验报告前几周我做了迈克尔逊专题实验,对迈克尔逊干涉仪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
它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
通过调整该干涉仪,可以产生等厚干涉条纹,也可以产生等倾干涉条纹。
主要用于长度和折射率的测量,若观察到干涉条纹移动一条,便是M2的动臂移动量为λ/2,等效于M1与M2之间的空气膜厚度改变λ/2。
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如在光谱线精细结构的研究和用光波标定标准米尺等实验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利用该仪器的原理,研制出多种专用干涉仪。
迈克耳逊干涉仪是这个专题实验最主要的试验仪器,此专题包括:1、迈克耳逊干涉仪在钠光灯照射下测量钠双线波长差; 2、白光干涉测量平板玻璃折射率;3、由迈克耳逊干涉仪改装成的法布里——玻罗干涉仪测钠双线波长差。
这三个实验都与波的干涉有关,都是利用干涉原理进行试验的。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是干涉条纹是等光程差点的轨迹,因此,要分析某种干涉产生的图样,必求出相干光的光程差位置分布的函数。
若干涉条纹发生移动,一定是场点对应的光程差发生了变化,引起光程差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光线长度L发生变化,或是光路中某段介质的折射率n发生了变化,或是薄膜的厚度e发生了变化。
另外钠光灯辐射产生的两条强谱线的波长是不一样的,分别为589.6nm和589.0nm,波长差与中心波长相比甚小。
如果用这种光源照明迈克尔逊干涉仪,所获得的圆形等倾条纹实际上是两种波长分别形成的两套干涉条纹的叠加。
当全反镜M1、M2之间的距离d为某一值时,会恰好出现波1的k1级明条纹恰好与波2的k2级暗条纹重合,这时条纹最模糊,对比度小,为零。
当动镜M1继续移动时,两个条纹会错开,会出现清晰的圆形等倾条纹。
这就是钠光灯产生的干涉现象。
现在根据上述原理对以下实验进行介绍。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了解干涉仪的原理和应用,掌握干涉条纹的观察方法,以及测量波长的技术。
实验仪器,迈克尔逊干涉仪、激光器、平面镜、半反射镜、微调平台、干涉滤光片等。
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利用干涉现象测量光波长的仪器。
当一束光线通过半反射镜分成两束光线,分别经过不同路径后再次汇聚在一起时,会产生干涉现象。
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移动情况,可以计算出光的波长。
实验步骤:
1. 调整迈克尔逊干涉仪,使得激光器发出的光线通过半反射镜后分成两束光线,并经过不同路径后再次汇聚在一起。
2. 使用微调平台调整其中一束光线的路径长度,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
3.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移动距离和微调平台的位移量,计算出
光的波长。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我们成功测量出了激光
的波长,并得到了准确的结果。
实验中观察到了清晰的干涉条纹,
通过微调平台的操作,成功调整了干涉条纹的位置,得到了稳定的
干涉现象。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迈克尔逊干涉仪的
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了干涉条纹的观察技术,并成功测量了光的
波长。
同时,也发现了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不足之处,为今后
的实验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自查报告,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了操作,并
成功完成了实验目标。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调整干涉条纹位置时需要小心操作,以免造成误差;另外,
在测量干涉条纹移动距离时,也需要注意准确读数。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更加注意这些细节问题,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干涉仪”相关文档)共10张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
M1在导轨上由粗动手轮和微动手轮的转动而前后移动。 转动手轮,移动M1,使干涉条纹对比度为零(或最大),记下M1的位置d1。 熟悉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微动手轮:每转一圈读数窗口内刻度盘转动一格,即M1移动0.
1018m83m年,物□理□由学读家数迈窗克口尔内逊刻和度莫盘雷读合出作。,为证明“以太”存在设计制造了第一台用于精密测量的干涉仪--迈克尔逊干涉仪,它是在平板或薄膜
干涉现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测量三次取平均,有效数字取三位。
(λ1=589.0nm λ2=589.6nm)
5. 实验注意事项
光学元件表面严禁触摸,精密仪器操作耐心细致, 反射镜粗到微动螺丝不能出现拧紧拧死现象,出现不好调 节情况及时报告指导教师。
2
M1在位导置轨的上读由数粗为动:手××轮. 和微动手轮的转动而前后移动。
粗迈动克手 尔轮逊:还每用转该一干圈涉可仪动测全量反出镜太移阳动系以1m外m星,球读的数大窗小口。内刻度盘转动一圈共100个小格,每小格为0. 测再量继纳 续黄移光动双M1谱,线使的干波涉长条差纹;对比度再次为零(或最大),记下M1的位置d2。
半导体激光器 测量三次取平均,有效数字取三位。
再继续移动M1,使干涉条纹对比度再次为零(或最大),记下M1的位置d2。 测量三次取平均,有效数字取三位。 了解光源的时间相干性 。 测量三次取平均,有效数字取三位。
钠光灯
溴钨灯
迈克尔逊用镉红光波长作为干涉仪光源来测量标准米尺的长度,建立了以光波长为基准的绝对长度标准。 发现真空中的光速为恒定值,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奠定了基础。 M1位置的读数为:××. M1在导轨上由粗动手轮和微动手轮的转动而前后移动。 M1位置的读数为:××. 粗动手轮:每转一圈可动全反镜移动1mm,读数窗口内刻度盘转动一圈共100个小格,每小格为0. M1在导轨上由粗动手轮和微动手轮的转动而前后移动。 01mm,□□由读数窗口内刻度盘读出。 迈克尔逊还用该干涉仪测量出太阳系以外星球的大小。 1883年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证明“以太”存在设计制造了第一台用于精密测量的干涉仪--迈克尔逊干涉仪,它是在平板或薄膜 干涉现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纳黄光双谱线的波长差的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 转动手轮,移动M1,使干涉条纹对比度为零(或最大),记下M1的位置d1。 0001mm,还可估读下一位。 可动全反镜移动及读数 测量三次取平均,有效数字取三位。 了解光源的时间相干性 。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干涉现象,探究光的干涉原理,并验证干涉现象对光波相位的影响。
实验仪器与原理:
本实验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该仪器由半透镜、半反射镜、全反射镜等部件组成。
当光波经过半透镜后,一部分光被反射,一部分光穿过。
被反射的光和穿过的光在半反射镜和全反射镜处相遇,形成干涉现象。
实验步骤与结果:
1. 调整迈克尔逊干涉仪,使光路达到稳定状态。
2. 观察干涉条纹,并记录不同位置的条纹亮度和位置。
3. 通过调整半透镜和半反射镜的位置,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
4. 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和角度,计算光波的波长和相位差。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验证了干涉现象对光波相位的影响。
同时,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了光波的波长和相位差,验证了干涉原理的基本公式。
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通过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了光的干涉现象,加深了对光波干涉原理的理解。
同时,实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为今后的实验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自查情况:
本次实验报告经过反复检查和修改,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实验数据和结论也经过多次确认,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迈克尔逊干涉仪专题实验
迈克尔逊干涉仪专题实验摘要:迈克耳逊制造的迈克耳逊干涉仪对光学和近代物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用来测定微小的长度,折射率,光波波长等,也是现代光学仪器如傅立叶光谱仪等仪器的组成部分,在研究光谱线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原理是一束入射光分为两束后各自被对应的平面镜反射回来,这两束光从而能够发生干涉。
迈克尔逊专题实验的主要任务就是测量侧钠双线波长差和玻璃折射率。
关键词: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条纹折射率钠光双线波长差背景:迈克耳逊制造的迈克耳逊干涉仪对光学和近代物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用来测定微小的长度,折射率,光波波长等,也是现代光学仪器如傅立叶光谱仪等仪器的组成部分,在研究光谱线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迈克耳逊曾与他的合作者用这个仪器作了三项著名的试验:1,迈克耳逊—莫雷实验,为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提供了实验依据;2,镉红线的发现实现了长度单位的标准化;3,由干涉仪条纹可见度随光程变化的规律,可推断光谱线的精细结构。
迈克耳孙干涉仪的最著名应用即是它在迈克耳孙-莫雷实验中对以太风观测中所得到的零结果,这朵十九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天空中的乌云为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提供了实验依据。
除此之外,由于激光干涉仪能够非常精确地测量干涉中的光程差,在当今的引力波探测中迈克耳孙干涉仪以及其他种类的干涉仪都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等诸多地面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器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迈克耳孙干涉仪来测量由引力波引起的激光的光程变化,而在计划中的激光干涉空间天线(LISA)中,应用迈克耳孙干涉仪原理的基本构想也已经被提出。
迈克耳孙干涉仪还被应用于寻找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中,虽然在这种探测中马赫-曾特干涉仪的应用更加广泛。
迈克耳孙干涉仪还在延迟干涉仪,即光学差分相移键控解调器(Optical DPSK)的制造中有所应用,这种解调器可以在波分复用网络中将相位调制转换成振幅调制。
论述1、理论: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原理是一束入射光分为两束后各自被对应的平面镜反射回来,这两束光从而能够发生干涉。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与应用(doc)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与应用在大学物理实验中,使用的是传统迈克尔逊干涉仪,其常见的实验内容是:观察等倾干涉条纹,观察等厚干涉条纹,测量激光或钠光的波长,测量钠光的双线波长差,测量玻璃的厚度或折射率等。
由于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具有一定的难度,人工计数又比较枯燥,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开阔其思路,建议在课时允许的条件下,向学生多介绍一些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应用知识。
这也是绝大多数学生的要求。
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些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及其原理进行的测量。
一、传统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测量应用1. 微小位移量和微振动的测量[11-14];采用迈克尔逊干涉技术,通过测量KDP晶体生长的法向速率和台阶斜率来研究其台阶生长的动力学系数、台阶自由能、溶质在边界层内的扩散特征以及激发晶体生长台阶的位错活性。
He-Ne激光器的激光通过扩束和准直后射向分束镜,参考光和物光分别由反射镜和晶体表面反射,两束光在重叠区的干涉条纹通过物镜成像,该像用摄像机和录像机进行观察和记录.滤膜用于平衡参考光和物光的强度.纳米量级位移的测量:将迈克尔逊型激光干涉测量技术应用于环规的测量中。
采用633nm稳频的He-Ne激光波长作为测量基准,采用干涉条纹计数,用静态光电显微镜作为环规端面瞄准装置,对环规进行非接触、绝对测量,配以高精度的数字细分电路,使仪器分辨力达到5nm;静态光电显微镜作为传统的瞄准定位技术在该装置中得以充分利用,使其瞄准不确定度达到30nm;精密定位技术在该装置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利用压电陶瓷微小变动原理,配以高精度的控制系统,使其驱动步距达到5nm。
测振结构的设计原理用半导体激光器干涉仪对微振动进行测量时,用一弹性体与被测量(力或加速度)相互作用,使之产生微位移。
将这一变化引到动镜上来,就可以在屏上得到变化的干涉条纹,对等倾干涉来讲,也就是不断产生的条纹或不断消失的条纹。
由光敏元件将条纹变化转变为光电流的变化,经过电路处理可得到微振动的振幅和频率。
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现象实验原理(一)
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现象实验原理(一)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现象实验1. 引言•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9世纪70年代由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尔逊发明的一种光学干涉仪器。
•该仪器利用光的干涉现象,能够精确测量光的波长、速度、折射率等物理量。
•本文将从浅入深地解释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干涉现象实验原理。
2.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1.光的干涉现象:当光波通过不同路径同时到达某一点时,它们会相互叠加干涉,产生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
2.干涉仪的构造:–迈克尔逊干涉仪由一个光源、一个分束器、两个反射镜和一个合束器组成。
–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分束器分为两束光,分别通过反射镜后再重新合为一束光。
–分束器和反射镜的角度可以调节,以改变光束的光程差。
3. 干涉现象实验步骤1.将迈克尔逊干涉仪放置在稳定的光学台上。
2.调整反射镜和分束器的角度,使两束光彼此平行且光程差达到整数倍的波长。
3.观察干涉仪输出的光强分布。
4.注入不同频率或波长的光源,重复调节角度和观察干涉图样。
4. 干涉现象实验结果解释1.干涉条纹:–当两束光程差为整数倍的波长时,它们会相长干涉,形成明亮的干涉条纹。
–当两束光程差为奇数半整数倍的波长时,它们会相消干涉,形成暗淡的干涉条纹。
2.光的干涉与相位差:–两束光相长干涉时,它们的相位差为2π的整数倍。
–两束光相消干涉时,它们的相位差为2π的奇数半整数倍。
5.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应用1.测量非常小的长度: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移动,可以精确测定非常小的长度,如光的波长、天文学中的星径测量等。
2.测量介质的折射率:通过改变干涉仪中的介质,利用干涉条纹的变化来测量介质的折射率。
3.测量光源的频率或波长:利用干涉条纹的位置变化,可测量光源的频率或波长。
结论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利用光的干涉现象实现测量的重要工具。
通过调节光源光程差和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可以精确测量光的波长、速度、折射率等物理量。
此外,该仪器还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的长度测量、折射率测量以及光源频率波长的测量等领域。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方法并观察各种干涉图样。
2、区别等倾干涉、等厚干涉和非定域干涉,测定He-Ne 激光波长二、实验仪器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 激光器及光源、小孔光阑、扩束镜(短焦距会聚镜)、毛玻璃屏等。
(图一)(图二)三、实验原理①用He-Ne 激光器做光源,使激光通过扩束镜会聚后发散,此时就得到了一个相关性很好的点光源,射到分光板P1和P2上后就将光分成了两束分别射到M1 和M2 上,反射后通过P1 、P2 就可以得到两束相关光,此时就会产生干涉条纹。
②产生干涉条纹的条件,如图 2 所示, B 、 C 是两个相干点光源,则到A 点的光程差δ=AB-AC=BCcosi , 若在A 点出产生了亮条纹,则δ =2dcosi=k λ (k 为亮条纹的级数) ,因为i 和k 均为不可测的量,所以取其差值,即λ =2 Δ d/ Δ k。
四、实验步骤1、打开激光电源,先不要放扩束镜,让激光照到分光镜P1 上,并调节激光的反射光照射到激光筒上。
2、调节M2 的位置使屏上两排光中最亮的两个光点重回,并调至其闪烁。
3、将扩束镜放于激光前,调节扩束镜的高度和偏角,使光能照在P1分光镜上,看显示屏上有没有产生同心圆的干涉条纹图案。
没有的话重复2 、3 步骤,直到产生同心圆的干涉条纹图案。
4、微调M2是干涉图案处于显示屏的中间。
5、转动微量读数鼓轮,使M1 移动,可以看到中心条纹冒出或缩进,若看不到此现象,先转动可度轮,再转动微量读数鼓轮。
记下当前位置的读数d0 ,转动微量读数鼓轮,看到中心条纹冒出或缩进30 次则记一次数据,共记录10 次数据即d0、d1 (9)6、关闭激光电源,整理仪器,处理数据。
五、实验数据处理数据记录:数据处理:Δd0=d5-d0=0.05202mm Δd1=d6-d1=0.05225mmΔd2=d7-d2=0.04077mm Δd3=d8-d3=0.04077mmΔd4=d9-d4=0.05071mmΔd(平均)=(Δd0+Δd1+Δd2+Δd3+Δd4)/5 =0.047304mmA类不确定度σ=5.99355*10-6mΔk=150所以λ(平均)=2Δd(平均)/Δk =630.72 nmB类不确定度:UΔB=0.5*10-7 m总不确定度:UΔd =6.01437*10-6 mUλ =2UΔd/Δk =80.1916 nm所以λ=λ(平均)+Uλ=630.72 + 80.1916 nmEλ=(632.8-630.72)/632.8 *100% =0.329%。
实验一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_2011.5.17
实验一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_2011.5.17实验日期,2011年5月17日。
实验地点,XX大学实验室。
实验人员,XXX。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和结构。
2.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方法。
3.观察干涉条纹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二、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激光器、反射镜、分束镜、调节螺钉等。
三、实验步骤。
1.调节激光器,使其发出稳定的激光光束。
2.调节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反射镜和分束镜,使光线垂直入射并分束。
3.观察干涉条纹的产生和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4.调节干涉仪的反射镜,改变光程差,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
1.成功观察到干涉条纹的产生,发现条纹随着光程差的改变而变化。
2.记录了不同光程差下的干涉条纹图像。
五、实验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干涉条纹的间距和条纹的明暗变化与光程差有关,符合干涉现象的规律。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迈克尔逊幋涉仪的原理和调节方法,掌握了干涉条纹的观察和分析技巧,对光学干涉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七、存在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干涉条纹的变化规律尚未完全掌握,需要进一步实验和学习。
八、改进措施。
下次实验时,我们将更加细致地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加深对干涉现象的理解,提高实验技能。
以上为本次迈克尔逊幋涉仪实验的自查报告。
大学物理下-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大学物理实验报告3. 实验原理(请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叙述,注意原理图需要画出,测试公式需要写明)(1)迈克耳孙干涉仪的结构与光路如图5.3. 1所示为迈克耳孙干涉仪的侧视图图与俯视图,导轨7固定在一只稳定的底座上,底座由三颗调平螺丝9及其锁紧螺丝10来调平。
丝杠6螺距为1mm,转动粗调手轮2,经一对齿轮带动丝杠转动,进而带动移动镜M在导轨上滑动。
移动距离可在毫米刻度尺5上读到1 mm,在窗口3中的刻度盘上读到0.01 mm。
转动微调手轮1,经1:100的蜗轮传动,可实现微动。
微动手轮上的最小刻度为0.0001 mm,可估读到0.00001 mm 。
分光板G1和补偿板G2固定在基座上,不得强扳,且不能用手接触其光学表面。
固定参考镜(定镜)13和移动镜(动镜)11后各有三颗螺丝,用于粗调两者相互垂直,不能拧得太紧或太松,以免使其变形或松动。
固定参考镜13的一侧和下部各有一颗微调螺丝 14和15,可用来微调13的左右偏转和俯视,微调螺丝也不能拧得太松或太紧。
丝杠的顶进力由丝杠顶进螺帽8来调整。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实验原理如图5.3.2所示。
由光源S发出一束光,射到分光板G1的半透半反膜L上,L使反射光和反射的光强基本相同,所以称G1为分光板。
透过膜层L的光束(1)经G2到达参考镜M1后,被反射回来;被反射的光束(2) 到达移动镜M2后,也被反射回来。
由于(1)、(2)两束光满足光的相干条件,各自反射回来在膜层L所在表面相遇后,就发生干涉,在E处即可观察到干涉条纹。
G2是补偿板,它使光束(1)和(2)经过玻璃的次数相同,当使用白光作为光源时,G2还可以补偿G1的色散。
M1’是在G1中看到的M1的虚像。
(2) 单色点光源等倾干涉条纹的观察及波长的测量如图5.3.3所示,由He-Ne激光器发出的细束平行激光经过以钠光入射,它有两条谱线,对应空气中波长分别为λ 1和λ 2(设λ 1>λ 2),彼此十分接近,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当d 为某一定值d1时,对同一入射角θi,有2d1cos θi=k λ2,且2d1cos θi=(k+1/2) λ 1,此时λ 2的k 级明条纹与λ1的k 级暗条纹重叠,视场中干涉条纹的可见度最低,如图5.3.5所示。
迈克尔孙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耳孙干涉仪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掌握其调试方法2、学会观察非定域干涉、等倾干涉、等厚干涉及光源的时间相干性,空间相干性等重要问题。
实验原理1.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迈克尔逊干涉仪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其基本光路如图所示。
从光源发出的一束光,在分束镜的半反射面上被分成光强近似相等的反射光束1和透射光束2。
反射光束1射出后投向反射镜,反射回来再穿过;光束2经过补偿板投向反射镜,反射回来再通过,在半反射面上反射。
于是,这两束相干光在空间相遇并产生干涉,通过望远镜或人眼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
补偿板的材料和厚度都和分束镜相同,并且与分束镜平行放置,其作用是为了补偿反射光束1因在中往返两次所多走的光程,使干涉仪对不同波长的光可以同时满足等光程的要求。
2. 等倾干涉图样(1) 产生等倾干涉的等效光路如图2所示(图中没有绘出补偿板),观察者自点向镜看去,除直接看到镜外,还可以看到镜经分束镜的半反射面反射的像。
这样,在观察者看来,两相干光束好象是由同一束光分别经和反射而来的。
因此从光学上来说,迈克尔逊干涉仪所产生的干涉花样与、间的空气层所产生的干涉是一样的,在讨论干涉条纹的形成时,只要考虑、两个面和它们之间的空气层就可以了。
所以说,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干涉情况即干涉图像是由光源以及、和观察屏的相对配置来决定的。
(2) 等倾干涉图样的形成与单色光波长的测量当镜垂直于镜时,与相互平行,相距为。
若光束以同一倾角入射在和上,反射后形成1和两束相互平行的相干光,如图3所示。
过作垂直于光线。
因和之间为空气层,,则两光束的光程差为所以(1)当固定时,由(1)式可以看出在倾角相等的方向上两相干光束的光程差均相等。
由此可知,干涉条纹是一系列与不同倾角对应的同心圆形干涉条纹,称为等倾干涉条纹。
由于1、两列光波在无限远处才能相遇,因此,干涉条纹定域无限远处。
①亮纹条件:当时,也就是相应于从两镜面的法线方向反射过来的光波,具有最大的光程差,故中心条纹的干涉级次最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 横向剪切干涉实验实验目的利用一个焦距为190毫米的单薄透镜的剪切干涉条纹的分布求出该透镜的初级球差比例系数和光路的轴向离焦量。
实验概述利用玻璃平行平板构成简单的横向剪切干涉仪可以观察到单薄透镜的剪切干涉条纹,并由干涉条纹分布求出透镜的几何象差和离焦量。
本实验介绍的是在对一定剪切量的情况下具有初级球差光束的干涉条纹分布进行计算机处理,从而由剪切干涉条纹的分布求出轴向离焦量和透镜的初级球差比例系数。
实验元件HeNe 激光、反射镜、短焦距透镜、薄透镜(190mm )、平行玻璃扳、白屏、带变焦镜头的CCD 、处理软件反射镜实验原理引言:剪切干涉是利用待测波面自身干涉的一种干涉方法,它具有一般 光学干涉测量方法的优点即非接触性、灵敏度高和精度高, 同时由于它无需参考光束,采用共光路系统,因此干涉条纹 稳定,对环境要求低,仪器结构简单,造价低,在光学测量 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3][4]。
横向剪切干涉是其中重要的一 种形式。
由于剪切干涉在光路上的简单化,不用参考光束,干 涉波面的解比较复杂。
在数学处理上较繁琐。
因此发展利用计算 机处理的剪切干涉图技术是当前光学测量技术发展的热点。
原理:如图1所示,假设 w 和w ’分别为原始波面和剪切波面,原始波面相对于平面波的波象差(光程差)为W(ξ,η),其中P(ξ,η)为波面上的任意一点P 的坐标,当波面在ξ方向上有一位移s(即剪切量为s)时,在同一点P 上剪切波面上的波象差为W(ξ-s,η),所以原始波面与剪切波面在P 点的光程差(波象差)为:),(),(),(ηξηξηξ∆s W W W --= (1)由于两波面有光程差∆W 所以会形成干涉条纹,设在P 点的干涉条纹的级次为N ,光的波长为λ,则有,薄透镜图2 实验装置图1 横向剪切的两个波面w ’λ∆N W = (2)能产生横向剪切干涉的装置很多,最简单的是利用平行平板。
如图2为平行平板横向剪切干涉仪的装置图。
由于平行平板有一定厚度和对入射光束的倾角,因此通过被检测透镜后的光波被玻璃平板前后表面反射后形成的两个波面发生横向剪切干涉,剪切量为s ,'cos 2i dn s =,其中d 为平行平板的厚度,n 为平行平板的折射率,'i 为光线在平行平板内的折射角。
S 一般为1到3毫米左右。
当使用光源为氦氖激光时,由于光源的良好的时间和空间相干性,就可以看到很清晰的干涉条纹。
条纹的形状反映波面的象差。
分析计算如下:如图3所示为光学系统的物平面和入射光瞳平面,其坐标分别为(x,y)和(ξ,η)平面,AO 为光轴。
对于旋转轴对称的透镜系统,只需要考虑物点在y 轴上的情形(物点的坐标为(0,y 0))。
波面的光程w 只是ξ、η和y 0的函数[1][2],即w(ξ,η,y 0)=E 1+E 3+ (3)其中E 1是近轴光线的光程E 1=a 1(ξ2+η2)+a 2y 0η (4)上式中,a 1=∆z/2f 2, a 2=1/f , y 0是物点的垂轴离焦距离,∆z 为物点的轴向离焦距离。
E 3是赛得象差(初级波象差系数:b 1场曲,b 2畸变,b 3球差,b 4慧差,b 5象散)E 3=b 1y 02(ξ2+η2)+ b 2y 03η+ b 3(ξ2+η2)2+ b 4y 0η(ξ2+η2)+ b 5y 02η2 (5)为了计算结果的表达方便起见将(1)式写成对称的形式,光瞳面(ξ,η)上原始波面与剪切波面的剪切干涉的结果为:),2/(),2/(),,(ηξηξηξ∆s W s W s W --+= (6)将前面的公式(4)(5)代入(6)式就可得具体的表达式,下面只讨论透镜具有初级球差和轴向离焦的情况。
(一)扩束镜(短焦距透镜)焦点A 与被测准直透镜焦点F 不重合(即物点与F 不重合),但只有轴向离焦( ∆z 不为零,y 0=0):)(),(221ηξηξ+=a W (7)由于剪切方向在ξ方向,所以:s a s W ξηξ∆12),,(= (8)所以干涉条纹方程为:sa m 12λξ=(m=0,±1, ±2,…)(为平行于η轴,间隔为sa 12λ的直条纹,剪切条纹的零级条纹在0=ξ)。
(二) 扩束镜焦点A 与被测准直透镜焦点F 不重合,只有轴向离焦( ∆z 不为零,y 0=0),透镜具有初级球差(b 3不为零),.剪切方向在ξ方向:图3 计算原理图2223221)()(),(ηξηξηξ+++=b a W (9)所以波象差方程为332231))(2(2),,(s b b a s s W ηηξηηξ∆+++= (10)此时亮条纹方程为:λξηξξm s b b a s =+++332231))(2(2(m=0,±1, ±2,…)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剪切量取2.5毫米,凸薄透镜焦距为f '=190mm 。
由[1]可知,初级球差L 'δ与孔径的关系式为:2⎪⎪⎭⎫⎝⎛'='f h A L δ (11)其中222ηξ+=h,ξ和η为孔径坐标,f '为透镜的焦距 f ,A 为初级几何球差比例系数。
而对应的波象差为其积分[1],⎰'''=hf h d L n W 02)(2δ (12)将(11)代入(12)积分结果为,222344)(4)(ηξδ+='='b f AhL W (13)由于222ηξ+=h,所以由(13)可以求出3b 与L 'δ、A 的关系式为:422344f Ahf L b '=''=δ (14)表1 理论计算的三种不同轴向离焦量下凸薄透镜的∆z 、A图4 只有轴向离焦和初级球差,剪切量为2.5mm ,焦距为190mm 的凸透镜,发光点分别在焦点前6mm(a)、焦点前0.8mm (b)和焦点后2mm(c)时的计算模拟的剪切干涉图,透镜的通光口径为34mm ,透镜的初级几何球差比例系数A=-250/mm 3。
(a)(b)(c)面再简单介绍怎样由干涉条纹图求得轴向离焦量和初级球差波象差系数∆z 、A 。
公式(10)令λ∆m W 21=就得到实验中的暗条纹方程,即:λξξηξξm s b sb sb sa 214423323331=+++。
利用计算机编程(本文采用VB6编程)和最小二乘法拟合由实验图上暗条纹的分布解出1a 和3b ,由公式(6)的说明和公式(14)可以求得轴向离焦∆z 、初级几何球差比例系数A 。
实验步骤1. 图2是最终搭建好的光路。
摆放器件前应调整各自的高度,使激光从平行玻板的中心通过,白屏上的光点高度应和CCD 上的变焦镜头在同一高度。
2. 在光路中预定位置分别插入扩束镜(短焦距透镜)和准直透镜(焦距为190mm ),调整光路,使扩束镜的光轴、准直镜的光轴与激光束基本重合,保证激光束能够平行射出,此时,远处(如对面的白墙)的激光光斑直径约为准直镜的通光口径(34mm )。
3. 放好剪切用的平行平板和白屏,并使两者平行,这时在白屏上可以看到剪切干涉条纹图。
4. 沿光轴方向使扩束镜作微小位移,使白屏上的剪切干涉条纹形成近似图5(b)的形状(。
这时可以认为物点A与准直镜的前焦点F 基本重合,再使扩束镜沿光轴方向向准直镜移动3、5mm 和背向准直镜移动3、2mm (调节短焦距透镜支架的微调旋钮,具体可视图象而定,),启动AVercap 采集程序,分别拍摄得到5个干涉图。
拍摄时可以调节变焦镜头,使采集到的图象为一个完整的圆形的清晰的干涉图象(如果图象不完整,会影响后面对图象的计算处理),图象的大小应满足354x288(capture capture setup ),因处理程序放置在计算机的桌面上,故采集的图形也要保存在桌面。
记录相应的扩束镜移动的方向和距离。
启动桌面上的“剪切干涉图预处理应用程序”对采集的图象(类似图象a 和c 的)进行预处理,调入图形时要输入完整的文件名(*.bmp )(下同),记录结果。
5. 移去扩束镜(短焦距透镜)和准直透镜,此时白屏上应该出现两个光点,记录两光点间的距离即为剪切量(一般在1~3mm )。
6. 启动桌面上的“剪切干涉图应用程序”对预处理的图象进行处理,先是调入文件,然后是点“确定坐标值”,按序输入剪切量、干涉图的圆心坐标、x 方向的半径(X max )、y 方向的半径(Y max )值,接着以干涉图中心亮条纹为0级,分别点击1级、3级和5级条纹(应为暗条纹),并按提示输入相应级数(在同级条纹上可点击多点);最后点击“求解”,记录处理后的最终结果,并与测量的轴向离焦量及理论值初级球差比例系数比较。
实验结束时要将调节短焦距透镜支架的微调旋钮旋转到零位,以避免内部的器件因长期受力而变形。
思考题1 要得到理想图形时,各光学元件必须严格同心,为什么?2 这个实验可以有哪些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