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材料探究题的解题思路
谈如何解答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谈如何解答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390d83f1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8.png)
谈如何解答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探究提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材料分析题学生解答随着教学改革的开放,历史科目的考试模式也在不断的变化,从过去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模式上。
在考试的题型上有所改变,如:把过去简单的题型转变为具有探究性的阅读材料分析题或综合题。
我认为,这种改革是必然的,它顺应时代的趋势,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着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总结归纳、探索创新等综合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解答这种题目,除了学生必须要系统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有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掌握娴熟的答题技巧。
下面谈谈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探究方法。
一、审题,找突破口。
—-又叫“捉字眼”、“找关键词”。
审题是解答历史材料分析题的最重要一环。
为了做好这步工作,我把“审题,找突破口”的叫法换了个好听易记的叫法:“捉字眼”。
“捉字眼”的叫法新颖有趣,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材料分析题的兴趣。
“捉字眼”就是通过阅读材料分析题或综合题来了解本题目的意思,找出关键的词或句进行突破。
俗话说得好,攻其不易,战无不胜。
但要捉准“字眼”,必须要注意的两个问题:(1)多读几遍题目,领会题意;(2)一定要捉准“字眼”,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
例如:在做初中一年级历史有关郑和下西洋的一道阅读材料分析题时,我的做法如下:阅读下列材料分析题:“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7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祖诸夷城,迴隔于烟霞缥缈之间。
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忂者。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说出其起止时间?(6分)(2)材料本身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精神?(4分)(3)这一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5分)通过多次阅读材料分析题找出关键的“字眼”:如“西洋”、“ 7次”、“三十余国”等,然后把这些“字眼”联系起来,再进行设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常见活动探究答题思路及举例
![常见活动探究答题思路及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0be9e22127d3240c8447efe5.png)
常见活动探究答题思路及举例1.题型特点实践与探究题是近几年中考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
这种题型的出现是为了适应中考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适应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而产生的。
这类试题主要有调查报告、活动设计、主题班会、演讲稿、发言提纲、撰写小论文等形式,具有设问发散性强、与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答案倡导并鼓励多元化等特点。
对此类试题的一般性解答要求是:⑴首先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与实践,熟悉和掌握各类实践活动的方法和程序。
⑵要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要审明题意,按要求作答。
(4)要回归课本寻找知识的落脚点。
(5)设计的活动方案或步骤要切实可行,讲究实效、鼓励参与、有所创意、力求完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6)注意答案内容的条理性、开放性和逻辑性。
2.题型及答题方法⑴调查报告类。
调查报告是人们对某一情况、事件、经验或问题,经过深入思致的调查研究而写成的文字材料。
它反映了人们通过调查研究找出的某些有规律性的东西,以及提出的相应措施和建议,是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成果。
学会撰写调查报告,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把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调查计划由下面几部分组成:(1)调查主题(2)调查的目的或意义(3)调查的时间、范围、参加对象(4)调查的准备、对象、方式(调查方法可采用问卷、访问、观察、座谈会等)。
(5)调查的内容等。
(6)结论和建议。
[例题]: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江河湖泊,但我国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结合你所在地区用水情况作一次居民生活用水状况的调查。
(1)列出调查题目(2)列出调查方案(目的、对象、内容或资料、途径或方法)(3)根据分析调查结果,提出建议。
[参考答案](1)题目:我市(县)居民用水状况及对策(2)a、目的:通过对居民生活用水状况的调查,了解供水情况及用水的浪费程度,分析原因,认识节水的紧迫性,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初中历史材料论述题解题方法的探究
![初中历史材料论述题解题方法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97f3dcc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17.png)
初中历史材料论述题解题方法的探究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老师的教学方式也要随之作出改变,要重视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培养,使学生有较好的信息资源管理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质量和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历史;材料论述题;解题实例;引言材料分析题是近几年中考历史必不可少的试题类型之一,该题型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但从中考阅卷反馈的情况来看,考生在材料分析题上的失分率较高。
这除了由于此类试题材料来源广、信息量大、设问角度活、考查功能全、能力要求高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些学生在解答此类试题时,没有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不熟悉解题的步骤。
一、提高学生历史材料解析能力的意义在课程教学中,适度搭配历史材料,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从而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让学生以史为鉴,形成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思考历史和当下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历史材料,能够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对整个历史事件形成完整的认知,形成客观的评价意识。
二、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加强整合能力(一)注重文本阅读的方法学生较好地掌握阅读教材的方法,对培养材料论述题分析能力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1)课前带着问题预习。
教师将历史教材上的部分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小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阅读的同时解答问题。
它的好处是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有针对地预习文本。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设计阅读学案,降低学习难度。
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文本内容精心设计学案,把重点知识点提炼出来,使得知识点条理清晰,为学生学习提供思路,进一步降低学习难度。
中考语文材料探究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中考语文材料探究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74d9201561252d381eb6e0a.png)
各提一条建议。
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6分) (2017镇江中考)
【材料一】类似脑残、 “矮矬穷”这样不雅的词语,经由互联网
传播,已经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里。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语言
传播设备的普及,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浸染的速度异常快。同传
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放
倚天屠龙抽宝剑
—— 中考材料探究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
磨剑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研究下面三则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某小学在校园环境文化的营造中,充分利用书香长廊、 橱窗、墙壁、黑板报等空间,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渗透国学经典 文化元素,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快乐成长。
求 材料二、某学校提倡快乐学习国学。校园内众多的楹联、教学楼
得多。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作家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一个耄耋老人、一个
公务员、一个银行职员、一个汉绣的绣花徒,上来都称呼我为“亲”
时,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溃。(摘自《文汇报》)
【材料三】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 ,这个国际性纪念日旨在促
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在各种新兴表达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网络
新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的当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
设立的这个节日,显得前瞻而又意义非凡。(摘自《文汇报》)
(1)根据材料说说传统媒体少有不雅之词的原因。
(2)“点赞”一词现在使用频率极高。根据材料,指出这种表达
的缺陷。
(3)在个人言论都有机会发表的今天,请你就如何维护汉语的纯
洁性,对社会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
结果表明,第四组仅用了其他三组所用时间的一半,婴儿就安安稳
初中语文材料题答题分析方法技巧
![初中语文材料题答题分析方法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e5789bdea5e9856a57126044.png)
初中语文材料题答题分析方法技巧考点检索:1.分析所提供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2.提取主要信息(包括主要内容,拟新闻标题,一句话新闻等)。
3.写出分析、探究后得出的结论。
4.从材料中提炼观点,根据材料给事物下定义。
5.针对材料发表看法,提出建议。
方法点拨:一、材料的分析与探究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准确捕捉材料主要信息。
2.如果几则材料共同讲述一个主题,那在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的同时,更应探究它们的个性。
3.有些材料看似讲述不同的主题,其实只是形式不同而实质是相同的,对于这样的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从而得出结论。
4.如果几则材料间存在逻辑关系,探究时可从因果关系等角度入手。
即如果材料是揭示结果的,就应找到得出这个结果的原因。
5.规范表达出探究结果。
二、信息的提取与概括(一)记叙性语段的信息提取记叙性语段:被陈述对象+陈述事实(记人记事类,具体就是:人物+事件)。
(1)拟写标题:消息的标题要求高度概括,以醒目的形式直接揭示消息的内容。
一般消息的标题为:人物+事件(记叙的两个要素)。
(2)拟写导语(一句话新闻)。
形式上:一句话新闻一般情况下以单句为主。
内容上:严格而完全地反映新闻事实。
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新闻内容: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对象),④事件(过程结果),⑤原因(目的),⑥方法(措施,手段,途径)。
一般要求交代清楚"四个W--who,when,where,what"。
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
消息一般把重要的信息放开头部分来说,所以我们主要从语段开头部分了解所发生的事件。
(二)说明性语段的信息提取首先要明确所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其次再看所说明对象的特点有哪些。
然后,用下定义的形式将其表述出来,一般形式是:"××是××"或者"××叫做××"的形式,具体就是:被定义的事物"是"+所具有的特点+"的"所从属的类别。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一)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一)](https://img.taocdn.com/s3/m/a9086f27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67.png)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一)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引言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往往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
在解题过程中,掌握一些有效的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技巧。
技巧一:明确问题在开始实验前,首先要明确问题,确保自己理解题目的要求。
有时候问题可能会包含一些隐含信息,需要仔细观察和解读。
明确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思路清晰,避免走偏。
技巧二:设计合理实验设计实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
学生需要合理选择实验变量、控制变量,并对实验步骤进行详细规划。
以下是一些设计实验的技巧:•变量选择:确定独立变量和因变量,并选择几种可能的变量进行实验。
•控制变量:尽量减少其他变量的影响,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实验步骤:将实验步骤分解为多个小步骤,避免遗漏关键步骤。
每个步骤都应该清晰明确,容易操作。
技巧三:数据收集与分析实验结束后,学生需要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以回答问题或验证假设。
以下是一些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技巧:•数据记录:使用表格或图表等方式记录实验数据,以便后续分析。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变量的结果,并找出规律和趋势。
•结果解释:结合实验结果,解答问题或验证假设。
可以使用文字描述、图表展示等方式清楚地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技巧四:合理解释观察现象在解答问题时,学生需要结合所观察到的现象合理解释。
以下是一些合理解释观察现象的技巧:•依据实验结果: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找出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引用科学知识: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多角度思考: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可能的解释,寻找最合理的答案。
结论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解题需要学生掌握一些有效技巧。
通过明确问题,设计合理实验,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以及合理解释观察现象,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实验探究任务。
以上介绍的技巧只是一部分,学生还需要根据具体题目的要求灵活运用。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有所帮助。
初中科学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技巧
![初中科学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ba4b669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d9.png)
初中科学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技巧1. 理解问题是关键在面对初中科学实验探究题时,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题目到底在问啥。
记住,这可不是“猜谜游戏”,而是考察你对科学实验的理解能力。
先别急着动手做实验,先把题目好好读一遍,理清楚每个要求。
1.1 理解题目中的关键字例如,题目可能会问“如何验证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这里的“验证”就是关键字,意味着你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某个现象。
再比如,“探究”可能要求你探索某种现象的原因或效果。
搞清楚这些关键字,能帮助你理清思路,避免走弯路。
1.2 划分问题的步骤接下来,把问题分解成几个小步骤。
例如,题目让你研究不同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你可以先考虑如何设定实验温度,然后如何测量反应速度。
这样一步步分解,做起来会觉得清晰多了。
2. 设计实验方案弄懂题目之后,接下来就是设计实验方案了。
这一步可不能马虎,因为实验设计好坏直接决定了结果的准确性。
2.1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要设计实验,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
比如说,如果你要验证某种物质的酸碱性,那你肯定需要酸碱指示剂。
别把实验用的材料搞错了,否则实验结果可能就会乱套。
2.2 设定实验条件实验条件的设定也很重要。
比如,温度、时间、浓度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所以,最好能在实验之前,设定好各个条件,并记录下来,确保每次实验都是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的。
3. 实施和观察实验实验方案设计好后,就可以动手实验了。
在这个过程中,细节和观察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1 认真操作实验过程中要小心翼翼,操作一定要细致。
比如,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要确保刻度准确。
别小看这些细节,它们往往决定了实验的成功与否。
做实验就像做饭一样,不能随随便便。
3.2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时,要尽量详细。
不要只是记下结果,还要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变化情况都写下来。
这样,你才能更好地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4. 分析实验结果实验做完了,数据也记录下来了,接下来就是分析结果了。
材料题与综合探究题答题技巧分析【范本模板】
![材料题与综合探究题答题技巧分析【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03c7030c1c708a1294a4444.png)
材料题与综合探究题答题技巧分析中考历史开卷考试是在教学改革新形势下的新的历史考试方式和命题趋向,这充分说明了历史中考已从知识型考试向能力型考试方向发展。
作为我们历史教师如何教育学生走出误区,适应新的中考形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面对初三的综合复习,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最为关键的,离开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去谈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能力并非自觉形成的,在某些时候需要教师去进行引导,特别是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有一些方法和技巧需要我们去帮助学生总结理解,必须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
我就以材料题与综合探究题为例谈几点粗浅的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希望能够促进我们的教学。
一、材料解析题众所周知,在中考历史题型中,材料解析题是最具有历史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在中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开卷考试的实行,这类试题更是增加了开放度和难度.如何把握好这类试题的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对于即将中考的同学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对此,我认为解答材料题应该从下列三步入手:一读:解题的基础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首先,说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其次,说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却有讲究。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感觉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
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
初中科学中考探究题分析及解题方法的探索
![初中科学中考探究题分析及解题方法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3859b5e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27.png)
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根据以上调研情况(合格、不合格所占比例数据)确定本科题研究对象为后20%学生。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确定重点关注对象名单(根据平时学习表现和调研成绩)。
2.通过调研卷分析和平时学习状态观察,研究后20%学生学习《多边形面积》的主要学习障碍(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能力等)。
3.寻求突破障碍,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方法。
4.教学改进后的学习效果分析(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后测等)。
教学改进过程四、课堂改进策略(一)总体思路1.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
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操作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做好引导,不要包办代替。
2.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采用了转化的方法。
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加强指导和引导。
通过操作,引导学生去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面积的计算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3.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和计算多边形面积,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教师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途径或方法上,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
(二)具体改进措施1.加强基础知识复习力度结合《多边形面积》前一单元《简易方程》教学,加强复习铺垫力度,有意识地给予后20%重点关注对象多提供图形有关问题的探究机会。
例如《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中有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面积字母公式,《作业本》中有调研卷(一)中的组合图形,要求用字母表示组合图形面积。
2.教学目标的调整与设定对于前50%左右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理解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和运用公式解决问题,解答组合图形面积都不成问题。
中 考 材 料 探 究 题 的 解 题 思 路 和 方 法
![中 考 材 料 探 究 题 的 解 题 思 路 和 方 法](https://img.taocdn.com/s3/m/9125c629b4daa58da0114a09.png)
中考材料探究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备考目标:1、明确重庆市中考考纲中对于材料探究的要求。
2、复习并总结材料探究题解题的恰当的思路和方法。
3、分析重庆中考材料探究题命题的特点。
4、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
一、习题训练:1、读下面三则材料,请从成才的角度谈谈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每个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一份随意拟定的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说这些学生被他鉴定为是最有潜力的,但必须对学生保密。
教师深信不疑,无意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
八个月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很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这个实验被命名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材料二、一个偏远的小村调来一个能“预测”孩子前程的老师,他能“算出”某孩子能成为数学家,某个孩子能成为作家······家长和学生都很相信他的话。
多年以后,这个小村几乎每年都有几个人成为大学生、硕士,甚至博士。
这个小村也因而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学村”。
材料三、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诗人说:“爱能催开美丽的成功之花。
”科学家研究证明:天才不过1%,99%的学生智力相差无几。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写出你探究结果。
(答出三点即可)材料一、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
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吃。
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
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
过几天,幼虎饿的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虎,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材料三、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
生物实验题解题思路及步骤
![生物实验题解题思路及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9cc21ac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d6.png)
生物实验题解题思路及步骤一、解题思路1. 先通读题目当拿到一道生物实验题的时候呢,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读整个题目。
这一步可不能马虎呀!你得知道这个实验是关于什么的,是探究某种生物现象呢,还是验证某个生物学原理。
有时候题目可能会有点长,但一定要耐心读完。
我就经常告诉自己,这是解题的第一步,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重要呢!你是不是也有同感呢?2. 找出实验目的读完题目后,要努力找出实验目的。
这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哦!实验目的就像是灯塔,指引着你后面解题的方向。
比如说,是要观察某种生物的生长过程,还是要测试某种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呢?这一步看起来很简单,但有时候题目会把目的隐藏得比较深,需要你仔细分析。
我通常会在这个环节花多一些时间,确保自己真的理解了实验目的。
3. 明确实验变量知道了实验目的之后,接着就要明确实验变量啦。
变量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自变量是我们人为改变的因素,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改变而改变的因素,无关变量呢,就是那些我们要控制不变的因素。
这一点真的很重要,我通常会再检查一次,真的,确认无误是关键。
如果变量找错了,那后面的解题可就全错啦,这可就麻烦大了!二、解题步骤1. 分析实验材料和用具题目中一般会给出实验材料和用具。
这时候呢,你要思考这些材料和用具与实验目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比如说,如果是探究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给了植物幼苗、不同颜色的玻璃罩等材料,那你就要想到玻璃罩的颜色可能与光照这个自变量有关。
这一步其实还蛮简单的,但有时候我也会不小心漏掉哈哈。
不过没关系,如果后面发现有遗漏,再回来看看就好啦。
2. 设计实验步骤接下来就是设计实验步骤啦。
一般来说,要包括分组、设置对照、控制变量、进行实验操作等环节。
- 分组:要根据实验的要求合理分组。
比如可以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的数量要合适,不能太少,不然结果可能不准确。
这一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稍作调整,不必完全照搬我的方法。
- 设置对照:对照组的设置非常重要哦!它是用来和实验组作对比的,这样才能看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中考语文教案]材料探究题解题思路
![中考语文教案]材料探究题解题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a35bda8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66.png)
中考语文教案]材料探究题解题思路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随着中考语文考试大纲的不断改革,材料探究题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材料探究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们编写了这本《中考语文教案]材料探究题解题思路》。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材料探究题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材料探究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材料探究题概述2.1 材料探究题的定义材料探究题是一种以给出材料为基础,要求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究的题目。
它既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材料探究题的特点材料内容丰富,涉及多个领域;题目要求多样,考查能力全面;解答过程开放,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
第三章:解题思路与方法3.1 整体把握材料在解答材料探究题时,要对材料进行整体把握,理解材料的主题和内容,找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线索。
3.2 分析题目要求在整体把握材料的基础上,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明确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3.3 制定解答提纲根据题目要求和材料内容,制定解答提纲,确保解答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4 探究与创新在解答过程中,要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探究和创新,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实战演练与解析4.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实战演练;4.2 学生自主解答,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4.3 分析解答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回顾本章所学内容,总结材料探究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5.2 展望未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材料探究题类型分析6.1 类型概述6.2 类型特点与解题方法6.2.1 词语理解题特点:要求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进行解释。
解题方法: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和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初中科学中考实验探究题解题策略
![初中科学中考实验探究题解题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194554bebe1e650e53ea9940.png)
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 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可能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材料用具:略
实验步骤:①取两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 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甲鼠用一定的方法破坏其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作为 对照; ③把甲、乙两鼠置于可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内温度调 为0℃,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 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初中科学中考实验探究题解题策 略
1、实验目的要清楚 2、对照实验要设置 3、控制变量很重要 4、取样要多防偶然 5、观察指标要明确 6、结果结论不混淆
总结:
设计实验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对照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对照可以使实 验方案简洁、明了,且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
2、等量原则:每次实验所加试剂的量要相等。 3、单变量原则:即控制其它条件不变,而只改 变其中一个条件,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多个参与原则:采取多个个体参与实验,避 免偶然因素的发生
2.(08义乌)在啤酒的制作过程中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在氧 气充足时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使其周围环境的酸 碱度发生变化。某科学研究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了以下实验: 将酵·母菌放在10mL培养液中,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培养,并 每隔一定时间均匀取样lmL,4次取得的培养液样品中酵母菌的 数量和pH如表研示(每次样品测定后均放回原培养液)。请回答: (1)由于酵母菌的作用,使其周围呈 ▲ 性环境。 (2)由数据可知,1mL该培养液中最多能容纳的酵母菌数量为 ▲ 万个。 (3)在随后进行的第5次取样时,发现样 品中酵母菌数量仅为76万个,在排除了 其周围环境酸碱度的影响后,研究小组 对此结果作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你认 为这一解释应该是 ▲ 。
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42e005b581b6bd97e19ea12.png)
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材料分析题是中考思想品德的必考题型,也是体现试卷区分度,发挥其选拔功能的题型之一,但学生由于缺乏答题技巧,每年的中考中学生解答此类题的失分率较高。
了解材料分析题的特点,把握解题的基本思路,探究失分原因,识破命题陷阱,总结命题规律并寻找有效的解答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解答材料分析题的水平,提高材料分析题的得分率。
一、命题规律分析分析xx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材料分析题的设问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1.体现类(是什么):“是什么”主要用于范畴判断,用以审题中的思路引入,即材料中重点语句判断,借以引出所学知识。
设问形式:①材料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②材料表明了什么现象?③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答题格式:思品知识+材料中的做法。
2.原因类(为什么):“为什么”主要指关系、地位和作用、意义等。
设问形式:①为什么这样做?②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③原因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答题格式:答成“因为??所以??”的形式,在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组织答案时,答案的语句中不一定要出现“因为??所以??”的形式,但它们之间必须是因果关系。
3.启示类(怎么办):“怎么办”是掌握知识点的落脚点,也是材料引入的关键。
“怎么办”不能停留在课本的水平上,还应与重大时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联系,努力用教材知识规范回答。
设问形式:上述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提建议、对策,指明措施、方法等也属于这一类型。
答题格式:答成“要??就??”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分点逐条回答的形式呈现。
二、失分原因探究1.心理干扰。
尽管所有考生在中考前都经历了许多次的水平测试、模拟考试等,但真正的面对中考,其的精神压力、心理负担仍然很重。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75%的考生临考前都有焦虑、恐慌、紧张思绪,因此容易怯场,导致记忆混乱,思维受阻发生失误而失分。
表现在考生一进考场,晕晕乎乎,大脑一片空白,平时所熟悉的知识怎么也想不起来,而一出考场则又会做了,追悔莫及。
初三历史探究论证题的解题方法
![初三历史探究论证题的解题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4700b5a852458fb770b56bc.png)
初三历史探究论证题的解题方法1.一般探究题。
是通过提供历史材料或创设历史情景,引导同学们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此类题的特点是:主题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解题步骤如下:第一步:细心审题,明确题意。
第三步:发散思维,紧扣试题要求和论述的观点作答。
第四步:组织答案,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例65】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有人认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两次社会革命,两次科技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
(1)【走进美国】试结合相关史实论证上述观点。
①两次战争。
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殖民主义枷锁,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美国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
③两次世界大战。
一战期间,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大发战争财,战后,工业迅猛发展;二战期间,美国远离欧洲战场,战后初期,美国以绝对的经济优势,掌握了资本主义经济霸权。
(2)【扩大视野】促使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有哪些?(3)【感悟启迪】美国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迪?【例67】近年来,中国周边形势日益严峻,军事评论家张召忠在《美国构建亚洲“小北约”遏制中国》一文中就这样指出,在战略关注向亚太地区倾斜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在中国周边编织和强化同盟体系,已基本形成对中国的战略封堵,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严峻的潜在挑战和威胁。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决定以此为话题对历史上的国家结盟进行回顾反思,请你参与探讨相关问题。
主题一结盟与对抗图一图二(1)图一中对峙的双方是什么性质的集团?它们的对抗最终引发了哪次战争?(2)在图二两种力量交锋的这场战争中,成为转折点的战役是什么?主题二合作与发展图三图四图五(3)哪次会议决定成立图三中的国际组织?图四中组织的成立对当今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图五中组织的宗旨是什么?主题三风险与机遇“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尽管不很多,但足以打到美国本土‘“(2015年后)强大的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并不惜冒险与邻国及本地区以外的强国发生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准确归纳善表达。规律的发现,还不过是把图 表转化为文字的胚胎和雏形。要想真正“长大成材” ,还必须要依靠准确的归纳和恰当的表达。因此, 我们在解答图表题时,还应该按照题目的要求(包括 字数),把捕捉到的规律(即图表的本质和要旨)用恰 当的词语和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做到没有错别字 ,语言准确、简洁、连贯,符合客观实际。
合要求。明白了这一道理,答案就不难得到:70年代到90年代,我
国土地沙漠化面积越来越大,沙尘暴发生次数越来越多,造成的危
害也越来越严重。
二、仔细读图找规律。如果说紧扣题干明确要求,是解题的 基本准则;那么认真读图,把握规律,实行图文转换,则是 解题的关键。因为图表题是通过图画和表格来“说话”的,它 在简明直观地把现象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同时,也会把问题的 本质隐藏起来。这样,我们就必须按图索骥,从材料中发现 图表蕴涵的规律。具体地说,阅读图表首先应读图名、读图 例、读内容、读功能、读附注等环节,不局限
材料探究题解题 思路
【题型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提出
要考查学生“探究内容”的能力。在05、06年各地的中 考中出现了大量的适应这一考查目标的试题,这些试 题十分重视对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考核,不仅考查 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把解题的过程、考试的过程变成了研读资料、 处理资料的过程。此外,发展学生思维多极性,从语 文的视角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加以探索、研究解决, 在探究中展示自己的睿智与条理。明白了出题者的这 个出发点,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出题者的意图,切准题 目的脉搏,找到正确的思维路径是大有裨益的。
第②题是要求我们把文字和图表揭示的内容写成一则新闻, 而对新闻的概括必须把握记叙的要素,所以我们在表达时, 既要涵盖新闻要素,又要做到简明扼要。这样就对准确归纳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题能用最经济的文字来表达最丰富 的内容,在把握要素的前提下,进行多次的“删、合、换”, 直到完全符合题意:扬州建成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后,农业总 产值连续5年大从命题意图看,题干简 洁,要求明确;再从这幅柱形图看,图表所要说明的内容也 很清晰:从1990年到1992年,扬州市的农业总产值呈稳定态 势;而从1992年到1998年,扬州市的农业总产值连年迅猛提 高,特别1993年建成国家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后,总产值连续 5年有了大幅度提高。现在关键的是如何把获得的信息用简明 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 事实上,由于第①题只需要概括1992年到1998年的扬州农业 发展的情况,因此在这以前的情况就不必考虑,这样正确的 答案为:扬州农业总值连年迅猛提高。
例5.根据提供的图表和文字回答问题:
扬州农村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业发展 历史悠久……1993年国家正式批准建设扬州高科技农业示范区。 ①根据右面图表,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扬州农业发展的情况。(不超过 16个字) 1992年到1998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根据上面的文字和图表,试写一则—句话新闻(不超过28个字
【例析指津】
做探究题,就是要求我们通过几则材料的 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有所发现 ,然后写出自己发现、探究的结果。而发 现、探究就是要让我们通过比较、分析, 找到几则材料之间存在的关系
材料之间大致存在两种情形:
一是几则材料间存在逻辑联系,主要是探 究因果关系。
请看例题1: 阅读文章《藏羚羊跪拜》有关内容和下面两
于某一点或某一面,不放过图表中的任何一个细节,进行正 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的多维思维。其次,及时筛选信息, 努力寻找信息点,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准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揭示图表的本质和要旨,然后把数 据或图示信息转换成文字,实现质的飞跃。
例4.请根据右边图表中的有关数据,用文字说明我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年 来的变化情况和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情况,不得超过40字。
阅读这两则材料,我们发现命题者是要考 生首先能够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研读 原材料,材料1中的老船长让船负重后船 反而行的更稳了,材料2中的导游也是让 旅客负重后,旅客反而安全了。这就是它 们的相似点。在发现了相似点之后,我们 还要将它上升到一定的哲理高度。所以这 道题目的答案是:人生的很多时候,只有 背负沉甸甸的重任,才能稳步前进
⑤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宰、扒
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他有些蹊跷, 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惟一见到的一次情 景。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久久也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⑥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 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得叫 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 羊的子宫里,静静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 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 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为自己下 跪。
段资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 结果。
(1)藏羚羊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动物,属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西藏等高原
地带。喜群居生活,性怯懦机警,常出没在 人迹罕至的地方。(《中学生知识画报》)
(2)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为保护可可西里生 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如今,在可 可西里的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羊、藏野驴、
例3.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和沙尘暴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下面
是有关这方面情况的统计。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统计结果。
年代 土地沙漠化面积 沙尘暴发生次数 典型受灾情况(单位:次)
(单位:平方公里)
70年代 1560
13
降尘 25600吨/平方公里
80年代 2100
14
20万亩农作物受害,直接经
济
损失5000多万元
③当时,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 大胡子、脚穿长统藏靴的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那支磨 蹭得油光闪亮的杈子枪斜挂在他的身上,身后的两头藏牦牛驮 着沉甸甸的各种猎物。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 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黄羊肉,渴时一碗冰雪水。猎获的那 些皮张自然会卖来一笔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的 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那些磕长头去拉萨朝圣的藏家人心甘 情愿地走一条布满艰难和险情的漫漫长路。每次老猎人在救济
依据有关的数据,用文字说明我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两 点情况(一是20年来的变化情况,二是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情 况)是本题的具体要求。在明确答题要求后,我们就要上下 观照,前后比较,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思维,留心图表的符
号、文字、数字和附注,然后逐步地把重点转移到图表下 方的数据(1979年7.2+2000年20.4—2005年22),就会 茅塞顿开:20年来我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断增加(或“逐 年增加”等)。 既然20年来我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有较大增加,那么,与 其他国家相比较,在世界上又处于什么位置?就只要再看一 看图表上方的5组文字和数据,并与下方的两组数字(2000 年20.4+2005年22)比较,答案就是:目前已达到(或略超 过)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或标准)。
材料探究题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那就是图表 题,解这类题目关键是:扣题旨、找规律、善 表达,这是解答图表题三步曲。图表题是语言 和图形的综合题,具有简明直观,概括性强, 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学科多等特点,备受命题 者的青睐。可是同学们由于缺乏解题技巧,常 常理不出头绪。那么,我们该如何准确、高效 地答题呢? 一、明确要求扣题旨。题干不仅明确了命题意 图和答题方向,还常常显示答题区域和方法, 具有较强的暗示性。所以读懂题干,明确答题 要求,从题干中捕捉有效信息,获得解题要领 ,是解答图表题的基本条件和准则
野牦牛成群结队,不时向过路车辆鸣叫相迎 ,挥蹄致意。(《中国国防报》2002.5.28)
附原文:《藏羚羊跪拜》 ①这是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发生故事的年代距今有好些年
了。可是,我每次乘车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要想 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 。
②那时候,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就是在 今天,可可西里的枪声仍然带着罪恶的余音低回在自然保护区 巡视卫士们的脚步难以到达的角落。当年举目可见的藏羚羊、 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眼下已经成为凤毛麟角了。
一般说来,探究性题目总是由2-3则相互之间 有关系的材料组成。它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与 阅读文章结合起来考查。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应该思考:这几则材料为 什么可以放在一起?然后推断:一定是材料之 间存在某种关系。再通过比较、分析,一定会 有所发现。答题时,材料间是因果关系的,要 先写主要原因,再写其他原因;材料间是同类 事物的,要先写共性的,再写不同点的
二是几则材料都与同一事物有关,就要探究材料之间的共 性或个性。 例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阅读后的发现。 (1)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 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到可怕的巨大风浪,这时, 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随 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船一寸一寸下沉,依旧猛烈的 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减小,货轮渐渐平稳了。 (2)在某一上区的著名旅游景点,有一段被当地人称为“ 鬼谷”的最危险的路段,路窄坡陡,两边万长深渊,每当 导游们带队到这里时,一定要让旅客们挑点或扛点什么东 西。据说这里以前发生过好几起事故,都是迷路的旅客在 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不小心掉下去的。当地人,每天从这条 路上挑着东西来来往往,从来没人出事。
⑦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⑧老猎人的开膛破腹半途而停。 ⑨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
羊连同它那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 杈子枪……
从此,这个老猎人…… (选自2000年9月25日《新民 晚报》王宗仁/文)
分析:仔细阅读提供的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提供的 材料中有一段“藏羚羊性怯懦……”,而另有一段“(向人 )挥蹄致意……”。这两段文字之间前后存在矛盾。为什 么藏羚羊的习性会有变化?,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 现这道题是要我们探究其中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我们 必须找到藏羚羊发生这巨大变化的原因。这原因也肯定 在材料中。材料中哪些词句给我们启发呢,很显然“国家 一级保护动物”、“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为保护可可西里 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是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 因。归纳提升一下,答案就应该是政府加大的保护力度 ,群众提高了觉悟,使藏羚羊的数量增加了,藏羚羊的 生活习性也有了改变。这一题共3分,第一点是很重要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