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娱乐化的利弊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思考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思考
赵红双
随着改革开放,新闻媒体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一个在基层从事新闻编辑多年的新闻工作者,我深切体会到这种变化,同时也对这种变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新闻媒介的娱乐化最初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随之形成一股传媒的时尚潮流。其表现形式是报纸,电视,电台上的娱乐性节目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严肃性的节目相对受到冷遇和挤压。媒介为了追寻受众的满足迎合受众的轻松口味进行的新闻娱乐化包装。我国出现的稍晚一些,从上世纪90年代,周末报、晚报等兴起,到广播的经济台、文艺台的开播,电视台中影视频道以及说新闻、读报等相继走红,新闻娱乐化现象越来越普遍。虽然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专家学者褒贬不一,争论不休,但是新闻娱乐化现象逐渐为广大受众所接受,迎合了大众口味。
一、新闻娱乐化成因分析
“娱乐”实际上就是“使人快乐”。尤其是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它可以理解为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媒体能用自己的力量“使人快乐”这是媒体的幸事,更是媒体的责任。媒体掌握着传播媒介,控制着传播内容,但产生新闻娱乐化并非都是媒体的责任,还有以下原因:
1.社会的原因。我国目前正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 ,人们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 ,需要某种宣
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同其他娱乐相比 ,娱乐化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形式、报道手段无疑是最惠而不费的一种 ,它们提供娱乐新闻和其他轻松休闲的节目 ,
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娱乐场 ,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负担 ,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这是新闻娱乐化的社会成因。
新闻娱乐化的利弊
新闻娱乐化的利弊以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为例分析
积极意义:首先,新闻娱乐化使新闻放下了千篇一律的严肃形态,转而变得轻松活泼,受众更
加容易接受,媒体也赢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其次,它通过将新闻的文化内涵通俗化、大众化,达到了面对更多受众传播的目的,只要分寸得当,它也能取得不错的社会效益。新闻娱乐化具有两点意义:
第一,新闻娱乐化有利于改进传统的报道模式,促进新闻业务的变革。新闻娱乐化以贴近受众、满足受
众需求为报道理念,颠覆了传统的“传者中心论”:新闻传播已经改变了严肃播报或者说教式传播的局面,说新闻、聊新闻、讲新闻故事、真实再现等等新鲜的形式不断引入新闻传播实践,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第二,新闻娱乐化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统治教化的“寓教于乐”。新闻娱乐化的娱乐外壳,突破了传统教化的枯燥和正统,有利于“寓教于乐”。在新闻节目中,介绍多元化、趣味性、知识性的新闻资讯,着重扩展受众的新闻视野,同时使得受众获得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愉悦体验,另一方面,硬新闻的适当软化,使得受众更乐意去接受硬新闻甚至是包含于其中的具有导向性的信息。
消极影响:娱乐化以尽可能软化新闻的方式来满足受众需求,赢取广告客户。在利润的驱使下,媒体放下了高傲的架子,走到了群众当中一一这是新闻娱乐化的积极意义。然而,过度娱乐化也使不少
新闻流于庸俗。产生过程中出现的传媒泛娱乐化的不良倾向将使媒介的权威性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首先,新闻的功能被异化。新闻的首要功能是报道事实、提供信息,为人们守望或监督环境,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重要性原是新闻价值判断和取向的首要标准。新闻娱乐化将新闻的首要功能异化为娱乐,使之成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并成为新闻价值取向的首要标准。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的受众,正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人们关心他人丑闻的注意力被拉长并乐此不疲,对那些与他们没有利益关系的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故事当成他们需要的新闻,而对与他们生存和发展利益密切相关的诸如住房、就业、教育、就医、交通、安全等公共事务报道的注意力却被大大减弱.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媒体放弃了作为社会公器的职责,在市场的利诱下,已从“守
新闻娱乐化利弊研究论文
新闻娱乐化利弊研究论文摘要:
本文针对新闻娱乐化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这一趋势带来的利弊。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我们发现,新闻娱乐化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提高新闻的传播率,但同时也可能导致新闻内容的失真和浅显化。因此,在新闻传媒的运作中,需要平衡新闻娱乐化和新闻的核心价值,以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利弊;观众;新闻传媒
1.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媒体业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随着媒体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新闻媒体为了吸引更多观众,掀起了一股“娱乐化”的风潮。新闻娱乐化是指将新闻呈现的形式和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轻松,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但是,这种趋势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闻传媒和观众?如果只追求短期的收视率和利益,是否会破坏新闻的核心价值和公共利益?
本文从新闻娱乐化的利弊两方面进行探讨,同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新闻传媒的管理和运营提供一定的参考。
2.新闻娱乐化的利
2.1 吸引更多观众
新闻娱乐化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相比于传统的新闻报道,新闻娱乐化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这种方式,媒体企业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提高收视率和市场份额。
2.2 提高新闻的传播率
新闻娱乐化可以提高新闻的传播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们对于新闻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传统的新闻报道难以引起他们的关注。相比之下,新闻娱乐化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而达到更广泛的传播目的。此外,由于新闻娱乐化注重内容的生动和有趣,因此更加容易通过社交网络等新媒体渠道传播。
新闻娱乐化何去何从
• 从这段简短的内容提示中,我们看到了悬疑,是非。一连 串的问句,给读者提供了继续追寻下去的动机。这种模版 完全不亚于好莱坞的电影预告片。新闻报道更象是叙述故 事,有了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架构。在手法上也运 用了倒叙,插叙,埋伏笔,设悬疑等等。这可以看作新闻 娱乐化在本土实践的一个缩影。
关于新闻娱乐化 我们的观点
2、娱乐化信息所蕴含的“麻醉作用”对个人的价值观和 行为方式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异化状态一方面表征为受众的“媒介依存症”(受众 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 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以及孤独、自闭的社 会性格)。另一方面表征为盲目认同于媒介建构的“媒 介现实”,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娱乐新闻庸俗化的原因
• 现今出现的娱乐新闻庸俗化现象,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 1.媒体环境的影响 • 2.记者自身素质缺失 • 3.明星自我炒作 • 4.受众需求的改变
如何应对娱乐新闻庸俗化
• 1.重视娱乐新闻的真实性 • 2.娱乐新闻报道需客观公正 • 3.娱乐新闻选题注重内涵 • 4.娱乐记者要注重人文关怀
4、以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简称新闻理念)屈从于商业逻辑理念(简 称市场理念)来操作的新闻娱乐化,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媒介的 公信力。
经过娱乐化操作的新闻天然性地具有制作的低成本、对 广告商有价值的目标受众的数量最大化、新闻报道的非客观性等 特点,内容和形式的故事化、媚俗化及煽情化能吸引最大多数人 的注意力,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使其主观性较强。这 种制作新闻的市场理念恰恰与新闻理念存在冲突。
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弊端和发展对策
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弊端和发展对策
作者:肖大恒
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08期
摘要:电视新闻娱乐化是一种信息传播手段,也是一种文化传播行为和经济运作方式。它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体现了电视文化的平民性、形象性的特点,但也产生了过于追求收视率而造成成媒体告知功能的丧失、新闻报道的公信度和公正性下降、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规范。
关键词:电视新闻;娱乐化;弊端;对策
新闻娱乐化现象是一股风行世界的思潮,中国媒介也受到影响。娱乐化是新闻在大众文化和大众娱乐普及的今天的一个表现方式,是新闻的娱乐功能无限放大的后果,是大众传播发展的阶段性的“异化”。面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去面对,采用积极的措施去规范。
一、过度娱乐化引发的问题
新闻娱乐化不仅为新闻内容和形式带来变化,而且对大众传播的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新闻娱乐化改变了传统的比较呆板和程式化的传播模式,给人以亲切感和人情味,满足了受众的审美要求。但是新闻娱乐化是商业利益驱使下的一种行为,给大众传播业带来了很多困扰。
1.导致媒体告知功能的丧失
娱乐化的新闻在选材方面倾向于那些“卖座的”重大事件和通俗煽情的社会新闻。大众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过多的娱乐化的新闻就会使受众没有时间或者精力去关注那些必须知道的新闻,从而无形中剥夺了大众对“必知”新闻关注的权利。娱乐化现象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问题,“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游戏或愉快的功能”。
新闻娱乐化利弊研究
为追求眼球效应,新闻媒体可 能会夸大事实,添加具有戏剧 性的描述,从而影响公众对事
件真实性的认识。
捏造新闻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有些媒体 可能会捏造新闻以吸引观众,从 而损害新闻的真实性。
误导公众
过度的娱乐化处理可能会误导公众 ,使他们无法准确理解新闻事件的 本质和重要性。
降低新闻的价值
忽视深度报道
新闻娱乐化利弊研究
2023-10-28
contents
目录
• 新闻娱乐化概述 • 新闻娱乐化的利益 • 新闻娱乐化的弊端 • 新闻娱乐化的应对策略 • 结论
01
新闻娱乐化概述
新闻娱乐化的定义
新闻娱乐化是指将新闻内容以娱乐形式呈现,注重娱乐性和吸引力,以满足受众 的娱乐需求。
新闻娱乐化包括将新闻内容软化、夸大情节、强调猎奇性、增加戏剧性等手法, 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在未来,新闻娱乐化可能会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 手段,将新闻以更加智能、个性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同时,也需要注
意避免过度娱乐化带来的问题。
我们也需要关注新闻娱乐化对公众的影响。过度的娱乐化可能导致公众 对新闻的误解和误判,因此需要加强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 新闻娱乐化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思维。
强化行业的法规和自律机制
完善法规制度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新闻行 业的法规和规章制度,规 范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 的行为。
新闻泛娱乐化的名词解释
新闻泛娱乐化的名词解释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和受众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严肃新闻报道逐渐演变为轻松、有趣的泛娱乐化形式。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解释新闻泛娱乐化的意义和特征,并探讨这种趋势对传媒行业和公众态度的影响。
正文
一、新闻泛娱乐化的定义
新闻泛娱乐化是指将新闻报道运用娱乐元素,以吸引和满足受众的需求,提供更富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新闻产品。通过增加情感元素,引入幽默、悬疑、感动等手法,新闻泛娱乐化有效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内容。
二、新闻泛娱乐化的意义
1. 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
泛娱乐化的新闻报道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关注,增加了信息传播的效果。娱乐元素的引入使新闻更易于理解和记忆,受众更容易接受和分享。这为新闻媒体与用户之间建立更紧密的链接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2. 满足受众的需求
社交媒体时代,受众对新闻品种和形式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许多人习惯了碎片化的阅读和观看方式,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丰富多样的信息。泛娱乐化新闻能够满足这一需求,提供更加轻松愉悦的阅读和观看体验。
3. 增强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泛娱乐化的新闻报道可以通过增加情感元素和娱乐效果,更好地触动受众的情
感共鸣和参与感。这不仅增加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也为公共议程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新闻泛娱乐化的特征
1. 娱乐元素的引入
泛娱乐化的新闻将明星八卦、趣闻轶事、幽默搞笑等娱乐元素融入报道中。这
种方式的运用能够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2. 独特的表达方式
泛娱乐化的新闻往往采用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手法,使新闻从枯燥乏味
如何应对新闻娱乐化
如何应对新闻娱乐化
一、新闻娱乐化的定义、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新闻娱乐化的定义。百度百科上对新闻娱乐化是这样定义的:所谓的新闻娱乐化,第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即“所谓的硬新闻软着陆”。新闻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以及体育新闻等等;第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演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这种娱乐方式和娱乐精神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渗透就形成了新闻娱乐化。
2.新闻娱乐化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广播电视新闻娱乐化在中国的起步与发展也是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和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的渴求趋向越来越丰富,单一的节目形态已经无法满足受众越来越高的审美水平。而在近几年中,由于受众越发地希望能在广播中听到、在电视上看到放松身心、获得乐趣的内容,娱乐开始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娱乐方式和全民娱乐精神也开始日渐渗透在各种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这便是所谓的广播电视新闻娱乐化倾向。无论是在民生节目还是体育新闻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娱乐化的身影。
随着这一现象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将新闻娱乐化的特点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这三个特点也正是新闻娱乐化现象喜闻乐见的关键之处。也正是以上三个特点,使得新闻娱乐化衍生出一些常见的问题。虽说这一现象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满足受众娱乐化的心理需求,但是随着新闻娱乐化的普遍和发展的迅速,在某些节目中不知不觉改变了新闻娱乐化的原样,比如假新闻现象时有发生、娱乐化被人们误解为低俗化和庸俗化。这期间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一些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喜好,贪图一时的经济利益肆意歪曲新闻娱乐化的本质的恶劣现象,某些大众的审美低俗让低俗文化钻了空子。因此如何保持其特点向着健康长远的方向发展,对社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必须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
新闻娱乐化利弊
新闻娱乐化利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我们对于外来文化的大量借鉴、应用,“泛娱乐化”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娱乐元素都无孔不入地进行着渗透。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置身于一个娱乐的消费环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娱乐”这两个字眼紧密联系着。在经济发展导致市场经济大潮出现传媒的操作方法、运营模式、编辑方针等都不同程度呈现出商业化倾向的趋势之下,作为大众传播重要手段之一的新闻,也避免不了新闻娱乐化的出现,以其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构成的娱乐效应,为受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接受氛围。
现今所谓的新闻娱乐化就是指现在各新闻商家大多都为了吸取消费者眼球,增加报纸销售量而进行的将报道严肃性的政治、法制、经济、科技和社会新闻时,摒弃严肃、与深刻,代之以煽情、搞笑或刺激的方式,将严肃新闻庸俗化、浅薄化甚至低劣化,使之具有猎奇性或感官刺激性的改革。归根结底新闻娱乐化的实质是媒体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经济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其总体特征是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只关注眼前的际遇感受,满足离奇与感官刺激。比如目前收视率很高的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都属于娱乐性很强的电视台。
那么针对这样的现象,到底应该喜还是应该忧呢?
首先,新闻娱乐化的好处有:第一、新闻娱乐化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也加强了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热情,是新闻民主化的一种表现;第二、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人,受众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讨论社会价值和公共事务,新闻告知以及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启蒙的作用。它使新闻放下了千篇一律的严肃形态,转而变得轻松活泼、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化内涵,受众更加容易接受;第三、有利于改进传统的报道模式,促进新闻业务的变革;第四、是对以往媒体娱乐功能缺陷的一种阶段性补偿,传媒的商业化运作促使媒介真正树立起受众观念,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是时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
论我国娱乐新闻炒作现象
4、监管不力:相关部门对媒体炒作现象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一些 不良媒体有机可乘。
1、误导公众:新闻炒作往往夸大事实、甚至制造谣言,易误导公众,影响公 众对事件的真实认知。
4、监管不力:相关部门对媒体炒作现象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一些 不良媒体有机可乘。
2、损害媒体公信力:频繁的新闻炒作让公众对媒体产生不信任感,损害媒体 的公信力。
3、公众心理需求:人们普遍存在好奇心和窥私欲,对异常、刺激的新闻事件 感兴趣。媒体利用这一心理,刻意制造轰动效应,以满足公众的猎奇心理。
原因分析
4、监管不力:相关部门对媒体炒作现象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不良媒体 有机可乘。
4、监管不力:相关部门对媒体 炒作现象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 一些不良媒体有机可乘。
二、娱乐新闻炒作现象的原因
3、文化价值观: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因此,明星的私人生活往往成为的焦点。一些媒体和营销团队利用这一点,通过 炒作明星的私生活来吸引读者和观众。
三、娱乐新闻炒作现象的影响
三、娱乐新闻炒作现象的影响
1、侵犯隐私权:娱乐新闻炒作往往涉及明星的私生活和家庭。这种炒作方式 严重侵犯了明星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也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和形象。
四、应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策略
3、加强法律监管。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媒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监 管,对违反规定的媒体进行严厉处罚,以维护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及危害
正 是 基 于 受 众 的 这 一 心 理 需 求 .媒 体 场 中普遍 的娱乐 需求 .以期引起 个体 知 的 分 裂 。过 度 的 新 闻娱 乐化 . 致 受 导 通 过 “ 新 闻软 包 装 ” 新 闻娱 乐 化 ” 硬 “ 的 受 众 的 共 鸣 , 近 与 受 众 之 间 的 距 离 , 众 由被 动 地 接 受 软 新 闻 逐 渐 转 变 为 主 拉
对 于“ 闻娱 乐化 ” 一 现 象 . 新 这 新 用 . 统 新 闻 以其 犀 利 的 新 闻 视 角 , 传 准
占有率 、收视 率 已然成 为衡 量一 个媒 闻 界 内 并 没 有 形 成 一 种 普 遍 的 认 识 , 确 的 是 非 判 断 于 受 众 对 于 社 会 事 件 或 体 成功 与否 的关键 标准 。如 何成 功 占 对 其 评价 也 是 褒贬 不 一 。不 可 否认 , 政 治事件 以舆 论 引导 。但 是 随着传统 领 受 众 市 场对 于 媒体 来 说 至关 重 要 。 “ 闻 娱 乐 化 ” 然 成 风 以 来 . 新 闻 新 蔚 硬 新 闻 的 “ 乐 化 ” 大 众 传 播 的 这 种 舆 娱 .
媒 体 的 生 存 现 状 。 随 着 传 媒 业 市 得 广 告 商 青 睐 的 必 由之 路 。
新 的 争 与 日俱 增 。在市 场经济 条件 下 , 新 “ 闻 娱 乐 化 ” 负 面 影 响 “
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
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
作者:卢潇潇
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08期
摘要: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任何事物都在发生改变。而新闻,则在某种程度上,逐渐的偏向于娱乐化。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会对电视新闻传播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新闻的娱乐化现象本身是具有正面的好处的,也同时会带来一些比较不良的副作用。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够避免这些负面的影响?让新闻能够往正确的道路上进步,这就需要我们拥有良好的心理和态度,并且能够有着正确的措施和政策。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利与弊
新闻娱乐化最早可以追溯到1970年,ABC,美国一个著名广播公司。它在节目中邀请了一个著名的影视明星。然后他直接到达现场进行新闻播报。这一做法,让这个电视台的收视率迅速增高。先是美国的其他新闻节目模仿,再到美国之外的一些节目也如法炮制。1990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信息传播的迅速以及受众面需求的迅速提高。国内的新闻娱乐化现象也开始变成了一种潮流,并且愈演愈烈。新闻娱乐化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软性新闻,二则是着力挖掘硬新闻里面的软性因素,三是在形式上强调吸引力。具象化则是在新闻报道里,娱乐性质的新闻比例增加,严肃新闻比例降低,这就是“新闻软着陆”。把一些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和犯罪新闻、甚至花边新闻等当作新闻报道的重点,并从严肃的新闻中,挖掘出娱乐的价值。
一、新闻娱乐化的优势与好处
(1)新闻娱乐化使得新闻的受众面变广。新闻自身的内容更加轻松诙谐,使非常严肃的话题轻松化。凤凰卫视的《民生新闻》就有创新,整个节目都有幽默感,新闻内容通俗易懂,题目诙谐有趣,是这一节目的特色和优势。
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是指将新闻与娱乐元素相结合的一种趋势。它
旨在通过增加娱乐性的元素,吸引更多的观众或读者,提
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新闻娱乐化的特点包括:
1. 轻松有趣:新闻娱乐化往往通过增加幽默、娱乐和轻松
的元素来吸引观众或读者的注意力,使得新闻更加易于消化。
2. 观众互动:新闻娱乐化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互动。例如,
通过投票、评论等方式,观众可以参与到新闻报道中,与
记者或其他观众进行互动。
3. 视听效果:新闻娱乐化注重视听效果的呈现,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手段增加新闻报道的视觉和听觉吸引力。
4. 八卦和兴趣点:新闻娱乐化倾向于突出八卦、兴趣点和
个人化的故事,以吸引观众的兴趣。,新闻娱乐化也面临
一些潜在的问题。由于追求轻松有趣的特点,部分新闻报
道可能会受到事实准确性和深度报道的影响。,新闻娱乐
化也可能引导观众的消费取向,导致观众对于公共事务的
关注度降低。,媒体在进行新闻娱乐化时,需要权衡娱乐
性和新闻价值的平衡,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观众也需要保持对新闻的批判性思维,不仅追求娱乐,还
应关注新闻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当前我国反腐类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解析
当前我国反腐类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解析【摘要】
当前我国反腐类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愈发严重,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从娱乐化趋势的背景和原因入手,分析了反腐类新闻报道的娱乐
化表现以及对反腐工作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加强反腐类新闻报道的规
范性的建议,并探讨了应对反腐类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的解决之道。
最后指出,应引导舆论关注反腐问题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促进社会对
反腐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深入探讨反腐类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对于
抑制滥用娱乐元素、提升舆论监督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反腐类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解析、背景、原因、影响、现实
意义、挑战、规范性、解决之道、舆论、严肃性、重要性
1. 引言
1.1 当前我国反腐类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解析
当前我国反腐类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正在逐渐显现出来,引发了
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反腐类新闻报道更
具有观赏性和吸引力,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增加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和
影响力。娱乐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可能影响到反腐工作的效果
和严肃性。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一现象,有必要对当前我国反腐
类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本文将从娱乐化趋势的
背景和原因、反腐类新闻报道的娱乐化表现、娱乐化对反腐工作的影响、现实意义和挑战以及加强反腐类新闻报道的规范性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深入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的研究将有助于引导舆论关注反腐问题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推动反腐工作取得更加有效的成果。
2. 正文
2.1 娱乐化趋势的背景和原因
娱乐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媒体市场竞争激烈、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环境。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吸引观众、留住受众,媒体不得不将新闻内容进行包装、加工,使之更具有娱乐性和吸引力。在这种背景下,反腐类新闻报道也随之娱乐化的趋势。
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大众传媒与娱乐有着天然联系。关于大众传媒的娱乐性,西方学者有过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论述。1967年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逊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游戏说”,提出应该把媒介看作一种玩具,人们参与媒介就是为了游戏,从中获得愉快,因此媒介中充满了暴力、色情等低级趣味都是可以理解的,也不必不以为然。1975年社会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一文中提出了新闻媒介的第四大功能,即娱乐功能,作为对拉斯韦尔媒介功能说的补充。媒介产业的娱乐属性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娱乐有其深刻的心理学根源。在佛络依德看来,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人们习惯于在幻想中去求得精神的满足,而不愿意依靠理性去辨别真理,大众也并不是生来就具备纯正的趣味,那些被现实力量所压迫和束缚的心灵更倾向于从色情、暴力、凶杀之类的低级趣味中去求得精神上的放松与发泄。现代媒介非常善于利用一般受众的这种心理特点,不遗余力地推销其“娱乐”产品,从中获取利润。正是在这一点上,大众媒介与娱乐发生了天然和必然的联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新闻行业的娱乐化一直受到有关政策法规的限制,新闻报道中更是不允许出现娱乐性成分,但80年代以来,随着政策环境的日渐宽松,特别是对传媒性质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情况也迅速发生了改变。娱乐功能被视作新闻传媒产业的一部分,大量的娱乐报道、娱乐版面、娱乐栏目开始出现,新闻报道也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娱乐化趋势,主要表现在:
1.名人报道。大量的有关名人访谈、名人追踪、名人视点类的报道开始出现,许多报刊栏目、电视栏目名为“人物”,实际上关注的是名人。名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为报纸、电视追踪的热点。这些所谓名人的趣闻、轶事、爱情、隐私成为媒介爆炒的热点,一些中外伟人也难以幸免。政治名人、科学名人、工商名人都成为不太严肃的炒作对象。
新闻娱乐化的利弊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弊
目前,当人们打开电视、翻开报纸、点击网页或是接收短信,立刻会被歌声舞影、美女靓仔、笑话和恶搞包围。可以说现在我们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置身于娱乐消费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纷纷与娱乐结缘,进入一个娱乐化时代。“泛娱乐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娱乐元素都无孔不入地进行着渗透。新闻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身先士卒”的成为娱乐化的一员。
现今的新闻娱乐化被看作是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很多的利益关系需要靠一些所谓极端娱乐化的新闻来博取眼球,获得丰厚的利润。还有比如广播电视新闻由原来播报新闻,演变成现在普遍运用“说”、“聊”和“侃”的形式,又比如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新闻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的道路。
新闻娱乐化与娱乐星闻可不一样,娱乐星闻可以说是一档各大电视台必备的广受各类粉丝喜爱的节目,收视率相信都不会低。一般我们说娱乐星闻播报的只是些各地的演艺明星的最新动态。
新闻娱乐化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我认为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新闻产品消费者的需求即受众的心理角度;二是新闻产品生产者的欲求;三是社会体系的承认。也可以说是我国目前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媒体道德感缺失的一种状态下,在跨文化传播的强烈冲击下,社会对利益的最大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弊
目前,当人们打开电视、翻开报纸、点击网页或是接收短信,立刻会被歌声舞影、美女靓仔、笑话和恶搞包围。可以说现在我们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置身于娱乐消费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纷纷与娱乐结缘,进入一个娱乐化时代。“泛娱乐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娱乐元素都无孔不入地进行着渗透。新闻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身先士卒”的成为娱乐化的一员。
现今的新闻娱乐化被看作是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很多的利益关系需要靠一些所谓极端娱乐化的新闻来博取眼球,获得丰厚的利润。还有比如广播电视新闻由原来播报新闻,演变成现在普遍运用“说”、“聊”和“侃”的形式,又比如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新闻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的道路。
新闻娱乐化与娱乐星闻可不一样,娱乐星闻可以说是一档各大电视台必备的广受各类粉丝喜爱的节目,收视率相信都不会低。一般我们说娱乐星闻播报的只是些各地的演艺明星的最新动态。
新闻娱乐化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我认为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新闻产品消费者的需求即受众的心理角度;二是新闻产品生产者的欲求;三是社会体系的承认。也可以说是我国目前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媒体道德感缺失的一种状态下,在跨文化传播的强烈冲击下,社会对利益的最大追求。
那么新闻娱乐化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什么样的新闻是被娱乐化的新闻呢?
经过总结,我认为新闻娱乐化有以下集中表现:
第一,新闻题材低俗化。不少媒体热衷于猎奇、色情、隐私、负面、恐怖、血腥、搞怪、搞笑以及宠物等新闻。
第二,新闻角度“包装”化。放弃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角度过度包装,这也是新闻娱乐化的一种表现。
第三,新闻形式噱头化。一些媒体过度追求新奇的新闻形态,新闻标题哗众取宠,新闻图片刺激眼球,新闻语言方言化、时尚化,使用不规范的
网络语言等等。
第四,新闻主持人队伍娱乐化。大量娱乐圈人进入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体,主持主播新闻,有的甚至一人客串几档节目,这种身份错位造成
新闻人的文化身份错位。
借鉴有了以上的原则,可以看出,我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确很严重,目前收视率很高的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都属于娱乐性很强的电视台,也正是由于其丰富的娱乐性,这两台竞争越来越激烈,收视率也越飚越高。为这两台赚足了广告商,利润可谓滚滚而来。
娱乐化的新闻带来利润,那么这是不是代表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新闻的娱乐化呢?在现阶段,我们很难对新闻娱乐化下一个或好或坏的简单结论。我国新闻传播界对于新闻娱乐化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首先谈谈新闻娱乐化的好处吧。有专家学者对新闻走上娱乐化之路给予了肯
定,认为软新闻的增加就是硬新闻的软处理,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这种贴近性
也加强了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热情,是新闻民主化的一种表现。
并且,好的新闻向来都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人,受众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讨论
社会价值和公共事务,新闻告知以及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启蒙的作用。且新闻
的娱乐化是对以往媒体娱乐功能缺陷的一种阶段性补偿,传媒的商业化运作促使
媒介真正树立起受众观念,可以说是一种受众本位的回归。从传播学来看,新闻
娱乐化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是时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
其次再来分析新闻娱乐化的“弊”。新闻的娱乐化的媒体让全社会沉溺于一
种无名的娱乐之风中,我醉、你醉,人人皆醉,忘记一切忧愁与悲苦,使个人和
群体只关注眼前的得失际遇,不仅是对现实的误导,更遑论对社会环境的监测了。
我们说新闻的娱乐化的实质是媒体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经济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
之上。其总体特征是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只关注眼前的际遇感受,满足离
奇与感官刺激。而且更多的学者对新闻娱乐化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他们认为新
闻媒介的首要功能是传播信息,提供重大的决策和参考信息。然而,新闻娱乐化
使媒介的主功能转移了,新闻舆论引导功能减弱,从而背离了根本性的社会需求。
综合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新闻本体角度来考察,新闻娱乐
化倾向实质上是对新闻本性迷失的一种表现,让新闻承载过多的娱乐功能,必然
会造成新闻传播形式与功能的错位。第二,过度追求娱乐化,淡化宣传教育功能,
使新闻走向低俗化、庸俗化甚至恶俗化的歧途,导致新闻向伪新闻的方向发展。
第三,廉价占用人们的自由空间,降低大众的品味和修养,过分显示娱乐倾向和
游戏特征,倡导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甚至限制了人们的思考能力。第四,传媒
教育功能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化功能弱化甚至反面化,对深层问题缺乏关注,缺
乏应用思考内涵。第五,受众在娱乐消遣过程中,对真实的、深刻的现实景象逐
渐盲视,丧失全面认知现实环境的理性能力,最终导致认知危机。
新闻娱乐化的未来该何去何从?谁该为新闻疯狂娱乐化来买单?新闻娱乐
化的极限在哪里?
这些问题都很复杂,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可以知道的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国
家新闻控制体制比较完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新闻事业的影响比较显著的社会
里,新闻娱乐化之所以能够轰轰烈烈的大行其道,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可以肯
度的是,新闻的娱乐化一定需要一个度在,决不能听之任之。至于该如何把握好,
我认为这需要媒体工作者的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这需要国家更加完善
的社会制度;也非常需要读者观众听众在面对鱼龙混杂的新闻大锅中作出更好的
选择,不要被新闻所左右,做一个有头脑的人。
周一馨
广告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