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入门讲解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1.习得与学习:语言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
区别:A.目的性: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目的性不明确;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B.环境: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可能有目的语环境,也可能没有。
C.注意点: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的主要注意点在语言形式上,有意识的系统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却经常忽视了语言的意义。
D.学习途径:习得的方法主要靠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材和大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语言规则。
E.时间: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效果一般很好;学习花费时间一般很少,但学习效果通常不佳。
F.有无意识: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2、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3、语言习得机制:它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与智力无关。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
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4、中介语:1969年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提出的,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也有别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有利于探索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阶段,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影响。
5、普遍语法: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以待定的参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
二语习得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资料讲解
eg. watashiwa Nihonjin desu
第二语言习得的调查以参数的重新设定为主。例如说日语的人学英语就得重新设 定’中心参数’,使之从‘中心词为后’,调整至’中心词为先’。 79xx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UG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structure-dependency(结构依存关系)which state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mplicit learning is coming to learn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 of a complex stimulus environment by a process which takes place naturally, simply and without conscious operations. Explicit learning is a more conscious operation where the individual makes and tests hypotheses.
第二语言习得入门第三章讲解课件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 competence • (internal )
comprehension(indirectly)
superior to prior to
production(directly)
• • performance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is formally made by S.Krashen.
• According to Krashen, acquisition refers to subconscious learning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at is not influenced by explicit instruc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s rules and system or about errors(1985)
• basic similarity: non-native language • basic distinction:
education,goverment or business(ESL)
geographical context little exposure to native use of the language or few opportunities(EFL)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 It is a distinction introduced by Chomsky into linguistic theory but of wider application.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距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其成熟的标准有以下几项:1.研究领域不断扩大2.研究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展3.研究从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4.研究方法不断丰富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学习者所属种族与社团所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通常又称为“第一语言”。
目的语:又称“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第一语言:出生之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注意移民及多民族家庭的情况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到和习得的语言,通常指其母语或本族语,是就语言习得的时间而言的。
第二语言:指第一语言之后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包含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第四语言或其他更多语言,是就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而言的,与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概念辨析:母语及本族语,第一语言及第二语言举例分析:海外华人,吉尔吉斯、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地区的多民族通婚情况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的理论:“习得”与“学习”相对应,用来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成年人通过两种不同的、独立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即“习得” (acquisition)和“学习”(learning)。
“习得”与“学习”的概念及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区别,即语言获得的方式、心理过程和知识类型。
具体概念辨析“习得” (acquisition):获得方式——非正式的语言活动。
(informal learning)心理过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subconscious learning)知识类型——隐性语言知识。
(implicit knowledge)“学习”(learning):获得方式——正式的语言活动。
(formal learning)心理过程——有意识的语言获得。
(conscious learning)知识类型——隐性语言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习得”与“学习”的关系克拉申(Krashen):“习得” (acquisition)为隐性知识,“学习”(learning)为显性知识,二者是不同类型的知识,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3 中介语研究§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 多元发展模式§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
8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1 研究对象不同 2 目的不同 3 方法不同
.
9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1 研究目的不同 2 研究范0
.
3
二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 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 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 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
4
三 习得与学习
习得(acquisition)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informal learning),儿童大多是通过这 种方式来获得母语的。(下意识,隐性知 识)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 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 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
7
六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 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应 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隐性语言知识-对句子合法性的直觉判断)
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 理解与生成过程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 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 在课堂学习的。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环 境而言的。
.
6
五 自然地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 第二语言习得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 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 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第二讲 第二语言习得(1)
一、第二语言获得理论西方学者在第二语言获得的研究中提出过多种不同的理论和模式,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习惯形成论、语言共性论、文化认同论、社会适应论、话语交际论、自我监测论、能力变异论、认知论和神经功能论。
下面对这几种理论作简要介绍。
(一)习惯形成论(The Habit-formation Theory)习惯形成论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代表人物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一套习惯,而习惯又是通过认定并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的。
学习第二语言就是要获得一套新的语言习惯。
在获得新的语言习惯过程中,模仿与操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模仿能帮助学生认定言语刺激和言语反应之间的联系,而操练则能强化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新的语言习惯。
既然第二语言获得的过程被看作是新的语言习惯形成的过程,那么,已有的语言习惯----学生的母语----必然会对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当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有相同的语言习惯时,第一语言便会对第二语言获得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时,第一语言便会干扰第二语言的获得,产生错误。
习惯形成论认为,错误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它既证明学生尚未形成新的语言习惯,同时还有形成坏的语言习惯的危险,所以应该尽力杜绝。
对比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出两种语言中的不同之处,防止错误的产生(参见本节中的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部分)。
(二)语言共性论(The Universal Hypothesis)语言共性论源于语言学中对语言共性的研究。
自然语言中存在着共性,这一点业已取得共识,但对其研究的方法却有不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对某一语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来揭示语言的共性,这种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二是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语系中的不同语言来发现语言中的共性,美国语言学家格林伯格是用这种方法研究语言共性的代表人物。
《第二语言习得》PPT课件
4.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解释
• 对学习者偏误的解释需要对偏误的来源进 行分析,通过分析来建立与第二语言习得 相关的过程。
• 因而,对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来源的分析, 是基于偏误产生的过程的分析。
• 通过过程的分析对作为产出结果的偏误进 行解释。基于过程的偏误分析和解释才有 意义。
5.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评价
• 对比分析的两种版本:
• 强势版本:用对照分析方式来预测困难等 级的方法。
• 弱势版本:使用对照分析法来解释可以观 察的到困难。Oller和Ziahosseiny提出细微 差异(subtle differences)版的对照分析假说 理论:“不管在单一或多种语言系统间, 即使他们的差异极为渺小,终究还是会产 生困惑。”
• 事实上,在汉语学习中,学习者的许多困难以及 学习者所犯的许多错误都与汉语和母语之间文化 方面的差异有关。
从“偏误分析”到“中介语” 到“学习 者语言
• Corder (1967 ) “The significance of leaners’ errors”
• Selinker (1972)“Interlanguage
学习者的水平、母语背景、习得的环境 • (3)语料收集的方式: • 自然表达、面谈、诱导、实验;横向与纵向;
2.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鉴别
• 问题之一: “偏误”和“失误”的鉴别问 题
• 鉴别困难的原因: • 把学习者“语言能力”看做是“单质”
(homogeneous)的,因而无法解释学习 者语言偏误中出现的“变异” 现象; • 问题之二:如何区分学习者的“显性偏误” 和“隐性偏误” 。
• 选择。由于不可能对有关的两种语言所有的方面 都进行比较,因此,必须对要比较的某些语言形 式做些选择。
二语习得(第一讲)
---
与“习得”“学习”相关的概念
习得 acquisition
学习learning
implicit learning explicit learning informal learning formal learning natural learning conscious learning
2020/4/3
---
“习得”与“学习”的定义
“习得”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地、非 正式地学习语言。这种状态下的学习就好 像随手采摘东西一样、毫不费力地获得第 二语言。
“学习”是指有意识地、正式地学习语言。 这种状态下的学习获得的是一种“元语言 知识”(metalanguage knowledge)。即学 习者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的规则,如语法规 则等。这种学习相对于习得来说,需要耗 费时力。
It is possible that there will be radical differences in both what is learnt and how it is learnt.
2020/4/3
---
1.1.5 “自然环境的SLA”与“教学 环境的SLA”
Naturalistic SLA是指在自然环境进行的语言 习得;
2020/4/3
---
学习者的目的语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 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这种语言可能是 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 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 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如果他 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 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 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语习得知识梳理
Second Language Acqu isition /SLA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
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有35年的历史。
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到目前为止,二语习得的研究范围远比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众多方面。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教学法的附庸,为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1967年Larry Selinke r在《语言迁移》这本专著第一次提出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此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时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三大领域,即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和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1994年美国费城Temple 大学教育学院二语英语教学教授Rod Ellis撰写巨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教科书。
该书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勾画了整本书的概念框架。
第二部分总结了有关学习者语言本质的主要理论,包括学习者错误,发展模式,语言变项和语用特征。
第三部分从外部因素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主要阐述社会因素和输入/交互的作用。
第四部分从内部因素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包括语言迁移、认知论解释和语言普遍性。
第五部分将讨论的重点从学习转移到学习者,论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策略。
第六部分是关于课堂英语教学的论述,讨论了课堂交互和正规教学的有关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详解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象
第一条、对语言学习者的研究。这包括学习者的 年龄、个性、性别、学习动机、学习方法、认知 特点等等。语言学界要搞清楚这些因素对第二语 言习得的影响。
第二条、对语言学习本身的研究。这包括第一语 言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第二语言的输入、处 理和输出,语言的习得过程,语言知识的构成等 等。
理论来源:美国著名语言学家Robert Lado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1957) Lado从音位、语法、书写体系和文化等层次上,对第一语 言和第二语言进行了严格的逐一比较,这一体系被称为“对比分 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 主要目的:帮助外语教学,解决第一语言迁移(First Language Transfer)的问题
4
二、第二语言研究特点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特点
第一、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建立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种理论。
第二、从以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某些 现象进行推论,转向用科学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 第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其它研究领域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第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以从描述型转移到了解释 型。
13
2、近似体系
产生:70年代初期,Nemser(1971)提出了一个叫做“近似 体系(Approximative System)的理论。 他指出学习者自己产生的语言是一套具有结构特性的语 言体系。这套体系中的一些特性是无法在学习者的母语和第二 语言中找到的。 以一个英国学生学习汉语为例:“他把那个电影看了”,英语 中没有“把”字句,而汉语语法也不允许这种句子。 Nemser认为学习者所使用的这套“近似体系”会逐渐向 第二语言体系靠拢,但极少数达到重叠合并的状态,因为学习 者的“近似体系”在向第二语言体系靠拢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 停滞不前的现象。
二语习得通俗讲解: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漏屋-精简速览版
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漏屋)一、理论篇克氏理论:“二语习得”概要12岁以下的儿童到了国外环境,无论基础,只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间,每天几小时,外语就讲得非常流利了,和当地人几乎一样好,没有一点口音。
其实掌握母语也只用了这么长的时间。
研究表明,儿童是“习得(acquisition)”外语,获得过程是:猜测> 形成条件反射> 建立语言区> 实现语言思维。
成人是“学得(learning)”外语,过程是:记忆> 记忆区> 知识。
克拉申(Stephen.D.krashen)认为: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语)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开始时会比较慢,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的。
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组成,被他称为五个“假说”。
五个假说不分先后,分量不同,下面一一说明: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
第一条途径是“语言习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习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
克拉申进一步指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
而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2. 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习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
第二语言习得第1章绪论
获得方式
心理过程 知识类型 储存方式
功能
习得
学习
非正式、类似于儿童习得母 正式的课堂教学学习;课堂的规则
语;自然的交际;关注语言传 学习;关注语言形式
达的意义;可理解输入
下意识、内隐学习
有意识、外显学习
习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 学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是可
❖ 2.社会语言学视角。
❖ 关注社会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 比如,Torane在Labov语言语言变异范式的 影响下,提出了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风格 连续体”理论模式(P133),此外还有 Schumann的“文化适应”力量模式和Giles ( [dʒailz] )的“社会身份”理论研究 (P177)。
❖ 3.认知视角。
❖ Anderson提出的“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 (P255);McLaughlin提出的“信息加工模 式” (P269);MacWhinney提出的“竞争 模式” (P276)。
❖ 这些研究不承认在人脑中有一个特殊的语言 习得机制,认为人类语言习得机制和一般的 认知机制没有什么区别。
❖ 二语习得研究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 程以及学习者自身感兴趣,从学习者的语言 偏误、习得顺序、普遍语法与习得机制、学 习者的语言变异、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等方面 进行描写和解释。
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心理学、心理 语言学交叉和重合构成了三重关系:
❖ 与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 的语言学视角;
❖ 实证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 1.目的不同。 ❖ 心理学研究语言和语言获得,为的是揭示人
第二语言习得入门全册配套PPT教学课件
area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histor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re-learning Tasks:
1. When do you begin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Do you feel it difficult or easy to learn a language as a child or adult? Why?
3. Combine web search with your own examples of learning in a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to show your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how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well.
2.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 in that it not only draws upon theories from a single science, but from several sciences such as sociolo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mportant?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一、对比分析假说(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代表:拉多定义:第一语言习惯迁移问题。
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
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
主张: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重点和难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建立新的习惯。
影响:积极:听说法和是视听法,特别是句型替换练习的理论基础。
消极:根本缺陷——否认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二、中介语假说代表:塞林克基础: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定义: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随着学习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特点:1.中介语在其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2.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3.中介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尚未完全掌握,所做的不全面的归纳与推论。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在语音上易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
意义:是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把第二语言获得看做是一个逐渐积累完善的连续的过程,而且看做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调整修订所获得的规律,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并逐渐创建目的语系统的过程。
三、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代表:科德《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反映内在大纲偏误定义: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纲的反映。
第二语言习得是按其内在大纲所规定的程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
内在大纲实际上是人类掌握语言的客观的、普遍的规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教学安排、接受所教的语言知识,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relations comprehension(listening and
reading)≠competence production(speaking and writing)
≠performance
Page 6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Group 1 first language First language Mother tougue Native language
Group 2 second 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Non-native language
Page 11
First Language,Second Language, and Foreign
Second Language refers to the learning of an additional language after learners have acquired their mother tongue.
Page 9
First Language,Second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first language vs second language
1.second language is acquired later than a first language 2.second language has lower proficiency level than that of first 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mprehension(indirectly)
competence
superior to prior to
(internal )
production(directly)
performance
(external)
comprehension production
Unit 3
Defining Concept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on
Contents
❶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❷ First 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❸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❹ Input and Output ❺ Interlanguage ❻ Variability
段
not directly influential
systematic stages of development
not involved
Depth of knowledge(the whole is greater than the parts;to able to construct correct utterances)
能力是指一个语言习得者在他的语言知识上显示出他能够 理解并能够产出之前从没见过或听说过的句子。
Page 4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Performance refers to the specific utterances, including gramatical mistakes and non-linguistic features such as hesitations, accompanying the use
Language
categories
second language
first language
Speed
learning is slow
acquisition is rapid
similarities Stages and
differences
Error correction
systematic stages of development系统发展阶
Page 7
First Language,Second Language, and Fouage refers to the mother tongue one learns during childhood
Page 8
First Language,Second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❼ Fossilization ❽ Language Transfer
Page 2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It is a distinction introduced by Chomsky into linguistic theory but of wider application.
Foreign Language is an additional language taught and learned in a non-target language environment.
Page 10
First Language,Second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of language.
It is the actual production or use of language such as speaking ,writing,or the comprehension(listening,reading)of linguistic events
这实际上是说写或者语言界中的理解(听看)等方面的产 出与运用
Page 3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Competence refers to a speaker's knowledge of his language as manifest in his ability to produce and to understand a theoretically infinite number of sentences most of which he may have never seen or heard bef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