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
第6章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01
二、示例1
1. 确定基本位移未知量 图a所示两跨常刚度连续梁,抗弯刚度为EI。
忽略二杆的轴向变形,B结点不会发生线位移, 而仅会产生角位移,设此角位移为Z1。因B结点刚 结两梁段于B端,从而保证两梁段在B端有相同的 角位移,均为Z1。
2. 分列各组成杆的转角位移方程 AB和BC二杆在B端具有相同的角位移和零线位 移后,因此可将二杆在B端处分开,单独分析。
3FP l 2 Z1 = 112 EI
4. 将Z1代回转角位移方程,求出各杆端弯矩
M AB 2 EI 3FP l 2 3 = × = FP l l 112 EI 56 M BC M BA 4 EI 3FP l 2 3 = × = FP l l 112 EI 28
3EI 3FP l 2 3 3 = × − FP l = − FP l l 112 EI 16 28
独立的结点角位移数目为2 独立的结点角位移数目为2
独立的结点角位移数目为2 独立的结点角位移数目为2
二、线位移
1. 假设 对于由受弯直杆组成的结构,在确定独立 线位移个数时通常假设: (1)忽略轴向变形和剪切变形。 (2)弯曲变形微小,直杆弯曲后两端点的距 离不变。 对于一般的刚架,其独立的结点线位移数目可 以直接观察确定。对于形式较复杂的刚架,可以采 用“铰化结点、增设链杆”的方法来确定其独立的 结点线位移数目。
第6章 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
§6-1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6-2 位移法基本未知量的确定 §6-3 位移法的计算步骤和示例 §6-5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6-6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 无结点线位移刚架 §6-7 超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和变形特点
§6-1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一、 引言
对于线弹性结构,其内力与位移之间存在着一一 对应的关系,确定的内力只与确定的位移相对应。 因此,在分析超静定结构时,既可以先设法求出多 余约束力,然后再计算相应的位移这便是力法;也 可以反过来,先确定某些结点位移,再据此推求内 力,这便是位移法。
华工结构力学随堂练习
2. 图示体系答题: A. B. C. D.(已提交)4.图 A. 无 B. 有 C. 几 D. 瞬 多 多 何 变 体 余 系 联 联 变系是 系 系体何不变体系;答题: A. B. C. D.(已提交)第二章几何组成分析1. 联结三个刚片的萤结点,相当的约束个数为:A. 2 个;B. 3 个;C. 4 个;D ・5个。
答题: A. B. C. D.(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A •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B. 几何不变有多余约束;C •几何常变;D •几何瞬变。
答题: A. B. C. D.(已提交) 参考答案:B问题解析: 3. 图 示 体 系 为 • •A. 几 何 不 变 无 多 余 约 束;B. 几 何 不 变 有 多 余 约 束:C. 几 何 常 变 ■ ■D. 几 何 瞬 变 O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且其多析的正确结论5. 图示体系为几何不变体系 A ・1 ;B. 2;C. 3;D. 4 o答题: A. B. C. D.(已提交) 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6.图示体系内部几何组成分 A.几何不变且有两个多余联 E. 几何不变且有一个多余联C. 几何不变且无多余联系;D. 几何瞬变体系。
答题: A. B. C. D.(已提交) 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7. 图示体系的几何组成为:A. 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B. 几何不变,有多余约束;C. 瞬变体系;D. 常变体系。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8. 图示体系的几何组成为:A. 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B. 几何不变,有多余约束;C. 瞬变体系;D. 常变体系。
9. 在图示体系中,视为多余联系的三根链杆应是:A. 5、6 . 9 ;B5、6 . 7 :答题: A. B. C. D.(已提交)C.3、6 . 8 ;D. 1 .6.7。
答题: A. B. C. D.(己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10.图示体系是几何不变体系。
力矩分配法
1渐近法2用力法、位移法分析超静定结构,都需要求解多元联立方程组,求出基本未知量。
当未知量较多时,计算颇为繁重。
渐近法—采用逐步地逼近真实解的方法。
渐近法主要有:一、渐近法概述(1)力矩分配法:适于连续梁与无侧移刚架。
(2)无剪力分配法:适于规则的有侧移刚架。
(3)迭代法:适于梁的刚度大于柱刚度的各种刚架。
3力矩分配法理论基础:位移法;计算对象:杆端弯矩;计算方法:逐渐逼近的方法;适用范围: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4只有结点角位移而无结点线位移的梁和刚架。
?力矩分配法的适用范围:力矩分配法的适用范围:5只有结点角位移而无结点线位移的梁和刚架。
√6力矩分配法以杆端弯矩为计算对象,采用:固定放松分配、传递逐次逼近杆端弯矩的精确解。
计算原理及符号规则均与位移法相同,只是计算过程不相同。
7计算过程:1.固定结点求出固定状态的杆端弯矩FijM 附加刚臂处的不平衡弯矩iM依次将结点上的不平衡弯矩反号分配于各杆近端,并传向远端。
2.逐次放松各结点8若干次循环计算= 也即逐次恢复转角的过程直接表达为各杆端弯矩逐次修正的过程放松结束,也即变形(转角)、内力趋于实际状态。
9——基本运算A BCM ABM BAM BC A BCM FAB M FBAM FBCM BM BM F BAM F BCM B =M F BA +M F BCABC-M BBAM ′BCM ′AB M ′0-M BBAM ′BCM ′)(B BA BAM M −⋅=′μ)(B BC BCM M −⋅=′μ+=最后杆端弯矩:M BA =M F BA +BAM ′M BC =M F BC +BCM ′M AB =M F AB +AB M ′然后各跨分别叠加简支梁的弯矩图,即得最后弯矩图。
固端弯矩带本身符号单结点的力矩分配分配系数分配弯矩10例1. 用力矩分配法作图示连续梁的弯矩图。
3m 3m 6m EI EI 200kN 20kN/m (1)固定B 结点A BC 200kN 20kN/m M F AB =M F BA =M F BC=mkN ⋅−=×−15086200m kN ⋅150m kN ⋅−=×−9086202M B =M F BA + M F BC =m kN ⋅60-150150-90(2)放松结点B,即加-60进行分配60A B C-60设i =EI/l 计算转动刚度:S BA =4iS BC =3i分配系数:571.0344=+=i i iBAμ429.073==iiBCμ0.5710.429分配力矩:3.34)60(571.0−=−×=′BAM 7.25)60(429.0−=−×=′BCM -34.3-25.7-17.2+(3) 最后结果。
《结构力学》教学大纲
《结构力学》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5125015总学时:80学时(讲课76学时,上机4学时)总学分:5学分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预修要求: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
它的任务是在学习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杆件结构的计算原理和方法,熟悉各类结构的受力特点和性能,培养结构分析和计算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结构力学问题打好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平面杆件结构的组成分析、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和位移的计算分析方法。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学习中,要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注意正确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考虑到课程性质,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计算机应用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重视。
大纲的使用说明:本大纲适用于土木工程本科专业80课时的结构力学课程使用,可根据具体的课时情况作适当的增删。
大纲正文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本章讲授要点: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平面杆件结构和荷载的分类;结构计算简图概念及确定计算简图的原则。
重点: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结构计算简图概念及确定计算简图的原则。
难点:确定计算简图第一节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二节结构的计算简图第三节平面杆件结构和荷载的分类第四节结构力学的学习方法习题:3题第二章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学时:4学时(讲课3学时,习题1学时)本章讲授要点: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律;对体系几何组成的分析和判定;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几何组成特征。
重点:运用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的三个简单组成规则分析一般体系的几何组成。
难点:三刚片体系中虚铰在无穷远处的情况。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几何不变体系组成规则及体系分析举例习题:6题第三章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学时:10学时(讲课8学时,习题2学时)本章讲授要点:梁、刚架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的绘制;多跨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三铰拱、受弯杆件与桁架杆件组合结构的内力计算;结点法和截面法计算静定平面架内力;三铰拱的受力特点,内力图特征,合理拱轴概念及静定结构的基本特征。
结构力学6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
△
4、5、6 三个固定端都是不动的点,结点 1
2△
3△
1、2、3均无竖向位移。又因两根横梁其
长度不变,故三个结点均有相同的水平位 移△ 。Biblioteka FP456
(a)
事将实结上构,的图刚(a结)所点示(包结括构固的定独支立座线)都位变移成数
铰目结,点与(图成(为b)铰所结示体铰系结)体,则系使的其线成位为移几数何目不 变是添相加同的的最。少因链此杆,数实,用即上为为原了结能构简的捷独地立确
线定位出移结数构目的(独见立图线b)位。移数目,可以
7
(b)
返回
ZZ1 1
Z 1Z 1
FF11
CC
DD
CC
DD
FF22
BB
BB ZZ2 2
EE Z2Z2
EE
AA
FF
AA
FF
结构有四个刚结点——四个结点角位移。
需增加两根链杆, 2个独立的线位移。
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的数目为6个。
需注意:对于曲杆及需考虑轴向变形的杆件, 变形后两端之间的距离不能看作是不变的。
D l
l
1
FC
B
B
F
C
B B
l/ 2 l/2
A
l/ 2 l/ 2
三次超静定图示刚架
力 法:三个未知约束力。 位移法:一个未知位移(θB)。
l
力法与位移法必须满足的条件:
1.力的平衡; 2. 位移的协调; 3. 力与位移的物理关系。
位移法的基本假定:
(1)对于受弯杆件,只考虑弯曲变形,忽略轴向变形和剪切变形的影响。
例如 ( 见图a) 基本未知量三个。
2
3
5
土木工程力学(本)综合练习2
说明:为了帮助大家复习,这份辅导材料一共有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为课程的考核说明,大家看完以后能明确考试重点和要求。
第二部分为综合练习和答案,供大家复习自测用。
土木工程力学(本)课程考核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土木工程力学(本)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程为5学分,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类杆件结构的受力性能,掌握分析计算杆件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行结构设计打下坚实的力学基础。
二、关于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1.考核对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土木工程(专科起点本科)专业的学生。
2.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总成绩为100分,及格为60分。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试占总成绩的70%。
形成性考核由中央电大统一组织编写形成性考核册。
形成性考核册由4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组成。
学员应按照教学进度及时完成各次计分作业。
每次形成性考核作业满分为100分,由教师按照学员完成作业的情况评定成绩,并按4次作业的平均成绩计算学员的形成性考核成绩。
学员形成性考核完成情况由中央电大和省电大分阶段检查。
终结性考试为半开卷笔试,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
3.命题依据本考核说明是依据2007年7月审定的土木工程力学(本)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
本课程所采用的文字教材为贾影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土木工程力学(本)》教材。
本考核说明及本课程所采用的文字教材是课程命题的依据。
4.考试要求本课程考试重点是考核学员对结构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
本考核说明对各章都规定了考核要求,按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说明学员应达到的考核标准。
了解是最低层次的要求,凡是属于了解的部分内容,要求对它们的概念、理论及计算方法有基本的认识。
理解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凡是属于理解的部分内容,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这一部分知识对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有一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第六章位移法
第六章位移法学习目的和要求位移法是超静定结构计算的基本方法之一,许多工程中使用的实用计算方法都是由位移法演变出来的,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章的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位移法基本未知量和基本结构的确定、位移法典型方程的建立及其物力意义、位移法方程中的系数和自由项的物理意义及其计算、最终弯矩图的绘制。
2.熟记一些常用的形常数和载常数。
3.熟练掌握由弯矩图绘制剪力图和轴力图的方法。
4.掌握利用对称性简化计算。
5.重点掌握荷载荷载作用下的计算,了解其它因素下的计算。
6.位移法方程有两种建立方法,写典型方程法和写平衡方程法。
要求熟练掌握一种,另一种了解即可。
学习内容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跨超静定梁的形常数、载常数和转角位移方程。
位移法基本未知量和位移法基本结构的确定。
用位移法计算刚架和排架。
利用对称性简化位移法计算。
直接用结点、截面平衡方程建立位移法方程。
§6.1位移法基本概念1、位移法的特点:欲求超静定结构先取一个基本体系,然后让基本体系在受力方面和变形方面与原结构完全一样。
超静定结构计算的两大基本方法是力法和位移法。
力法的特点:基本未知量——多余未知力;基本体系——静定结构;基本方程——位移条件(变形协调条件)。
位移法的特点:基本未知量——独立结点位移;(例子86)基本体系——一组单跨超静定梁;(例子87)基本方程——平衡条件。
(例子88)因此,位移法分析中应解决的问题是:①确定单跨梁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杆端力。
②确定结构独立的结点位移。
③建立求解结点位移的位移法方程。
下面先看第一个问题:确定单跨梁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杆端力。
2、杆端力和杆端位移的正负规定:杆端转角θA 、θB,弦转角β=Δ/l都以顺时针为正。
杆端弯矩对杆端以顺时针为正,对结点或支座以逆时针为正。
剪力使分离体有顺时针转动趋势时为正,否则为负。
(与材料力学相同)3、等截面直杆的形常数:由单位杆端位移引起的单跨超静定梁的杆端力。
如右图两端固定梁,由右端单位转角作用下产生的杆端力,可用力法求解,并令:得到杆端弯矩(即形常数)为:各种情形的形常数都可有力法求出如下表:4、等截面直杆的载常数:仅由跨中荷载引起单跨超静定梁的杆端力称为载常熟,也叫固端力。
结构力学总复习
结构⼒学总复习第⼀章绪论1-1杆件结构⼒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杆件结构结构:承受荷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或其中的某些受⼒构件都可称之为结构。
1-2杆件结构的计算简图杆件间连接区简化为结点(铰结点、刚结点、组合结点)(1)铰结点(Hinge joint):被连接的杆件在连接处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
(2)刚结点(Rigid joint)被连接的杆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不能相对转动。
(3)组合结点同⼀结点处,有些杆件为刚结,有些为铰接。
⽀座(support)是指把结构与基础联系起来的装置。
传递荷载,固定结构的位置。
(1)活动铰⽀座(Roller support)可以转动和⽔平移动,但不能竖向移动。
提供竖向约束反⼒(2)固定铰⽀座(Hinge support)可以转动,但不能竖向移动和⽔平移动。
提供竖向和⽔平约束反⼒。
(3)固定⽀座(Fixed support)不能竖向移动、⽔平移动和转动。
提供竖向、⽔平约束反⼒和约束⼒矩(4)定向⽀座(Directional support)可以⽔平移动,不能竖向移动和转动。
提供竖向反⼒和约束⼒矩本章思考题1、杆系结构、板壳结构与实体结构的主要差别是什么?杆件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它的长度远⼤于其他两个⽅向的尺度——截⾯⾼度和宽度,杆件结构是由若⼲这种杆件所组成的。
薄壁结构是厚度远⼩于其他两个尺度的结构。
实体结构是指三个⽅向的尺度为同⼀量级的结构。
例:挡⼟墙,堤坝,块式基础2、拱和梁的区别是什么?简单的说,梁在荷载作⽤下,在⽀撑处只产⽣向上的反⼒,⽽拱在荷载作⽤下,在⽀撑处不但产⽣向上的反⼒,还有⼀个⽔平⼒,这是区分梁和拱的⼀个最基本的条件4. 刚架与桁架的区别是什么?刚架是由梁和柱组成的结构,各杆件主要受弯。
刚架的结点主要是刚结点,也可以有部分的铰结点和组合结点。
桁架是由若⼲杆件在两端⽤铰联结⽽成的结构。
桁架各杆的轴线都是直线,当仅受作⽤于结点的荷载时,各杆只产⽣轴⼒。
6第六章 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PPT课件
FF QBA
15
第2节 位移法的基本原理
力法:是以结构的多余约束力作为未知量,
按照位移条件将多余约束力求出,然后再根 据平衡条件求解其他的约束力、内力 以及求 位移等等。
力法是将超静定结构化为静定结构来计算的。
位移法:是以结构的某些位移作为未知量, 利用变形协调条件,通过对超静定梁系的计 算建立平衡条件,求出结点位移,再根据内 力与位移之间的关系,确定结构的内力。
11F/16 -5F/16
B -ql2/8 0
5ql/8 -3ql/8
11
14、
A 1
A
EI
l
杆端弯矩
杆端剪力
B MAB
MBA FQAB
FQBA
i
-i
0
0
12
15、
a
A
F
b
EI
l
16、
q
A
EI
l
杆端弯矩
杆端剪力
B MAB
MBA FQAB
FQBA
-Fa(l+b)/2l -Fa2/2l F
0
a=0
-Fl/2
X1
B
X2 X1 =1
X2 =1
11
l EI
22
l3 3EI
12
l2 2EI
M2 Fa
1F
Fa2 EI
2F
Fa2 6EI
(3b2a)
F MF
4
F
A
aC
b
B
l
F
A
C
X1
B
X2
F ab 2
l2
F a 2b
l2
M
解得:
X1
结构力学 力矩分配法题目大全
第六章 力矩分配法一 判 断 题1. 传递系数C 与杆件刚度和远端的支承情况有关.( √ )2. 力矩分配中的传递系数等于传递弯矩与分配弯矩之比,它与外因无关.( √ )3. 力矩分配法所得结果是否正确,仅需校核交于各结点的杆端弯矩是否平衡.( × )4. 力矩分配法经一个循环计算后,分配过程中的不平衡力矩(约束力矩)是传递弯矩的代数和.( √ )5.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结构时,汇交与每一结点各杆端力矩分配系数总和为1,则表明力矩分配系数的计算绝对无错误.( × )6. 在力矩分配法中,分配与同一结点的杆端弯矩之和与结点不平衡力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 )7. 力矩分配法是以位移法为基础的渐进法,这种计算方法不但可以获得近似解,也可获得精确解.( √ )8. 在任何情况下,力矩分配法的计算结构都是近似的.( × ) 9. 力矩分配系数是杆件两端弯矩的比值.( × )10. 图示刚架用力矩分配法,求得杆端弯矩M CB =-16/2ql ( × )题10图 题11图 题12图11. 图示连续梁,用力矩分配法求得杆端弯矩M BC =—M/2.( × ) 12. 图示刚架可利用力矩分配法求解.( √ )13. 力矩分配法就是按分配系数分配结点不平衡力矩到各杆端的一种方法.(× ) 14. 在力矩分配法中,同一刚性结点处各杆端的力矩分配系数之和等于1.( √ ) 15. 转动刚度(杆端劲度)S 只与杆件线刚度和其远端的支承情况有关.( √ ) 16. 单结点结构的力矩分配法计算结果是精确的.( √ ) 17. 力矩分配法仅适用于解无线位移结构.( √ ) 18.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示结构时,杆端AC 的分配系数29/18=ACμ.(√ )题18图 题19图 题21图19. 图示杆AB 与CD 的EI,l 相等,但A 端的劲度系数(转动刚度)S AB 大于C 端的劲度系数(转动刚度) S CD .( √ )20. 力矩分配法计算荷载作用问题时,结点最初的不平衡力矩(约束力矩)仅是交于结点各杆端固端弯矩的代数和.( × )21. 若使图示刚架结点A 处三杆具有相同的力矩分配系数,应使三杆A 端的劲度系数(转动刚度)之比为:1:1:1.( √ )22. 有结点线位移的结构,一律不能用力矩分配法进行内力分析.( × ) 23. 计算有侧移刚架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采用力矩分配法.( √ )24. 有结点线位移的结构,一律不能用力矩分配法进行内力分析.( × )二 选 择 题1. 图示结构汇交于A 的各杆件抗弯劲度系数之和为∑AS,则AB 杆A 端的分配系数为:( B ) A.∑=S A AB ABi /4μB. ∑=S A AB ABi /3μ C. ∑=S A AB ABi /2μD.∑=S A AB ABi /μ题1图 题2图 2. 图示结构EI=常数,用力矩分配法计算时,分配系数μ4A 为:( D )A. 4/11B. 1/2C. 1/3D.4/93. 在图示连续梁中,对结点B进行力矩分配的物理意义表示( D )A. 同时放松结点B和结点CB. 同时固定结点B和结点CC. 固定结点B,放松结点CD. 固定结点C,放松结点B题3图题4图4.图示等截面杆件,B端为定向支座,A端发生单位角位移,其传递系数为( C )A. C AB=1B. C AB =1/2C. C AB =-1D. C AB =05. 等直杆件AB的转动刚度(劲度系数)S AB :(A)A 与B端支承条件及杆件刚度有关B 只与B端的支承条件有关C 与A、B两端的支承条件有关D 只与A端支承条件有关6. 等直杆件AB的弯矩传递系数C AB:(B)A 与B端支承条件及杆件刚度有关B 只与B端的支承条件有关C 与A、B两端的支承条件有关D 只与A端支承条件有关7.当杆件刚度(劲度)系数S AB =3i时,杆的B端为:(C)A 自由端B 固定端C 铰支承D 定向支承8.力矩分配法计算得出的结果(D)A 一定是近似解B 不是精确解C 是精确解D 可能为近似解,也可能是精确解。
建筑力学22-位移法三力矩分配法
µDC=SDC/(SDC+SDE)=16/(16+24)=0.4 µDE=SDE/(SDC+SDE)=0.6 校核:0.4+0.6=1 结点E: SED=4iED=4×6=24 SEF=0 µED=SED/(SED+SEF)= 1 µEF=SEF/(SED+SEF)= 0 校核:1+0=1 将分配系数填入图15.31(b)的相应位置。
图15.30
结点C: SCB=SBC=12EI SCD=4iCD=4×4EI/2=8EI µCB=SCB/(SCB+SCD)=3/5 µCD=SCD/(SCB+SCD)=2/5 校核:3/5+2/5=1 3/5+2/5=1 将分配系数填入图15.30(b)的相应位置。 (2) 计算固端弯矩 固定刚结点B和C,则连续梁变成三根单跨超静定梁,因此可 由表19.2求得各杆的固端弯矩:
(2) 分配系数µ 式(e)中的各杆端弯矩可统一写成
S1k M 1k = M = µ1k M ∑ S1k
(1)
S1k µ1k = ∑ S1k
(1)
(3) 传递系数C 式(f)中的各杆端弯矩可统一写成 Mk1=C1kM1k 式中:C1k称为1k杆1端的传递系数。传 递系数即表示当杆件近端发生转角时,远端 弯矩与近端弯矩的比值。
【例15.12】用力矩分配法作图15.29(a)所示封闭框架的弯矩图。 已知各杆EI等于常数。 【解】因该封闭框架的结构和荷载均有x、y两个对称轴,可以只 取四分之一结构计算如图15.29(b)所示。作出该部分弯矩图后,其 余部分根据对称结构承受对称荷载作用弯矩图亦应是对称的关系 便可作出。 (1) 计算固端弯矩 由表14.2查得各杆的固端弯矩为 MF1A=-ql2/3=-7.5kN·m MFA1=-ql2/6=-3.75kN·m 写入图15.29(c)各相应杆端处。
结构力学 力矩分配法题目大全
148第六章 力矩分配法一 判 断 题1. 传递系数C 与杆件刚度和远端的支承情况有关.( √ )2. 力矩分配中的传递系数等于传递弯矩与分配弯矩之比,它与外因无关.( √ )3. 力矩分配法所得结果是否正确,仅需校核交于各结点的杆端弯矩是否平衡.( × )4. 力矩分配法经一个循环计算后,分配过程中的不平衡力矩(约束力矩)是传递弯矩的代数和.( √ )5.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结构时,汇交与每一结点各杆端力矩分配系数总和为1,则表明力矩分配系数的计算绝对无错误.( × )6. 在力矩分配法中,分配与同一结点的杆端弯矩之和与结点不平衡力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 )7. 力矩分配法是以位移法为基础的渐进法,这种计算方法不但可以获得近似解,也可获得精确解.( √ )8. 在任何情况下,力矩分配法的计算结构都是近似的.( × ) 9. 力矩分配系数是杆件两端弯矩的比值.( × )10. 图示刚架用力矩分配法,求得杆端弯矩M CB =-16/2ql ( ×)题10图 题11图 题12图11. 图示连续梁,用力矩分配法求得杆端弯矩M BC =—M/2.( × ) 12. 图示刚架可利用力矩分配法求解.( √ )13. 力矩分配法就是按分配系数分配结点不平衡力矩到各杆端的一种方法.(× ) 14. 在力矩分配法中,同一刚性结点处各杆端的力矩分配系数之和等于1.( √ ) 15. 转动刚度(杆端劲度)S 只与杆件线刚度和其远端的支承情况有关.( √ ) 16. 单结点结构的力矩分配法计算结果是精确的.( √ ) 17. 力矩分配法仅适用于解无线位移结构.( √ ) 18.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示结构时,杆端AC 的分配系数29/18=ACμ.(√ )149题18图 题19图 题21图 19. 图示杆AB 与CD 的EI,l 相等,但A 端的劲度系数(转动刚度)S AB 大于C 端的劲度系数(转动刚度) S CD .( √ )20. 力矩分配法计算荷载作用问题时,结点最初的不平衡力矩(约束力矩)仅是交于结点各杆端固端弯矩的代数和.( × )21. 若使图示刚架结点A 处三杆具有相同的力矩分配系数,应使三杆A 端的劲度系数(转动刚度)之比为:1:1:1.( √ )22. 有结点线位移的结构,一律不能用力矩分配法进行内力分析.( × ) 23. 计算有侧移刚架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采用力矩分配法.( √ )24. 有结点线位移的结构,一律不能用力矩分配法进行内力分析.( × )二 选 择 题1. 图示结构汇交于A 的各杆件抗弯劲度系数之和为∑AS,则AB 杆A 端的分配系数为:( B ) A.∑=S A AB ABi /4μB. ∑=S A AB ABi /3μ C. ∑=S A AB ABi /2μD.∑=S A AB ABi /μ题1图 题2图 2. 图示结构EI=常数,用力矩分配法计算时,分配系数μ4A 为:( D )A. 4/11B. 1/2C. 1/3D.4/91503. 在图示连续梁中,对结点B 进行力矩分配的物理意义表示( D )A. 同时放松结点B 和结点CB. 同时固定结点B 和结点CC. 固定结点B,放松结点CD. 固定结点C,放松结点B题3图 题4图4. 图示等截面杆件,B 端为定向支座,A 端发生单位角位移,其传递系数为( C )A. C AB =1B. C AB =1/2C. C AB =-1D. C AB =05. 等直杆件AB 的转动刚度(劲度系数)S AB :(A )A 与B 端支承条件及杆件刚度有关 B 只与B 端的支承条件有关C 与A 、B 两端的支承条件有关D 只与A 端支承条件有关6. 等直杆件AB 的弯矩传递系数C AB :(B )A 与B 端支承条件及杆件刚度有关 B 只与B 端的支承条件有关C 与A 、B 两端的支承条件有关D 只与A 端支承条件有关7. 当杆件刚度(劲度)系数S AB =3i 时,杆的B 端为:(C )A 自由端B 固定端C 铰支承D 定向支承8. 力矩分配法计算得出的结果(D )A 一定是近似解B 不是精确解C 是精确解D 可能为近似解,也可能是精确解。
结构力学第六章位移法
面投影平衡求附加支杆中的反力。
13
16
↓↓↓↓↓↓↓↓
28 30
15kN/m 48kN
15kN/m
↓↓↓↓↓↓↓↓
F1
48kN
Δ1 4m 当F1=0
基本体系
30 i
M图 (kN.m)
4m
i Δ1 30 2 i
2m k11 i 4i
Δ1=1
2m
20
15kN/m
F1P 36 20 MP
↓↓↓↓↓↓↓↓
48kN
2i k11 =8i 4i i 3i
3i
D1
M1
+
F1P=-16 20 0
36
F k11D1 F1P 0
M M 1D1 M P 叠加弯矩图
mAB
q ↓↓↓↓↓↓↓↓↓↓↓↓↓↓↓B
l,EI
l
ql2/2
M1
X1=1
↓↓↓↓↓↓↓↓↓↓↓↓↓↓↓
MP
ql2/8
↓↓↓↓↓↓↓↓↓↓↓↓↓↓↓ M图
ql 2 mAB 8
mBA 0
8
4、转角位移方程:杆端弯矩的一般公式:
D M AB 4i A 2i B 6i +mAB l D M BA 2i A 4i B 6i +mBA l
16
§6.5 位移法计算示例
一、连续梁
A
20kN
2kN/m
↓↓↓↓↓↓↓↓↓↓
1)确定基本未知量Δ1=θB ; 15 2)确定位移法基本体系; A 3)建立位移法典型方程;
结构力学[第六章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课程复习
第六章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一、基本内容及学习要求本章内容包括:位移法的基本概念,位移法基本未知量的确定,位移法的计算步骤和示例,位移法的典型方程,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结点线位移刚架,超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和变形特点等。
重点是位移法的基本原理及用位移法计算刚架,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位移法是解算超静定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力矩分配法是由位移法演变出来的常用渐进解法。
通过本章学习应达到:(1)掌握位移法的基本原理,准确判定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
(2)灵活应用等截面单跨超静定梁的转角位移方程[教材式(5—3)~(5—6)]或表5—1,确定各种外因影响下的杆端弯矩和杆端剪力。
(3)熟练掌握位移法计算超静定梁和刚架的方法及步骤。
对照力法典型方程,加深对位移法典型方程的理解。
(4)掌握力矩分配法的计算原理和步骤,会计算连续梁和无结点线位移刚架。
(5)初步了解超静定结构的受力特点和变形性能。
根据不同结构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二、学习指导(一)位移法的解题思路§6—l以两跨连续梁为例说明了位移法的解题思路:(1)把超静定结构转化为由单跨超静定梁构成的组合体,用后者代替前者计算。
(2)利用单跨梁已知的转角位移方程,应用变形协调条件,建立结点位移与单跨梁杆端内力问的关系。
(3)根据组合体与原结构受力一致应满足的平衡条件,建立以结点位移为基本未知量的位移法方程。
(4)解方程求出结点位移,进而计算单跨梁的杆端内力。
教材§6—3以示例阐明了位移法的计算步骤和实际应用。
此外,教材§6—4介绍了建立位移法方程的另一途径,即首先选取基本结构,然后根据基本结构受力和变形应与原结构一致的条件建立位移法典型方程,求出其系数和自由项,同样解方程求得结点位移并绘出最后弯矩图。
其实,两种方式本质完全相同,只是建立方程的途径不同而已。
针对图6.1 a所示刚架的计算过程,可做如下扼要对比(表6.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求出控制截面内力,并绘内力图
例6-2如图所示刚架的支座A下沉Δ,试 用位移法计算此刚架并绘制内力图。
解:基本未知量为节点C的角位移Z1。
利用表5-1写出各杆杆端内力如下: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解得:
B
A
SAB
i
A 1
c) SAB=i,远端为滑动支 座。 d) SAB=0,远端为滚轴 支座,沿杆轴布臵。
A
SAB
i
A 1
B
当A端产生单位转角时,A端无线位移。转动 刚度SAB只取决于远端支承条件及杆件的线刚 度。
二、分配系数
用位移法求解右图示 结构,未知量为1 。 杆端弯矩表达式:
三、位移法计算原理思路小结
1. 把结构在非支座结点处拆开,将各杆视为相应 的单跨超静定梁。使这些梁承受原荷载,并在杆 端发生于实际情况相同的位移,据此写出各杆端 内力表达式。
2. 将各杆件组合成原结构。此时,除考虑结构的 变形协调,即各杆的杆端位移与连接该杆的结点 位移相等外,还应考虑刚结点的力矩平衡条件及 结构某些部分的投影条件(一般为横梁部分的剪 力平衡条件)。利用与基本未知量数量相同的方 程求解结点位移。
(1)忽略轴向变形和剪切变形。
(2)弯曲变形微小,直杆弯曲后两端点的距 离不变。 对于一般的刚架,其独立的结点线位移数目可 以直接观察确定。对于形式较复杂的刚架,可以采 用“铰化结点、增设链杆”的方法来确定其独立的 结点线位移数目。
2. 确定方法——铰化结点,增设链杆 把刚架的所用刚结点和固定支座改为铰结 点和铰支座,为使该铰结体系变为几何不变 体系所需增设的最少支承链杆,即为原结构 独立的结点线位移个数。
第6章 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
§6-1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6-2 位移法基本未知量的确定
§6-3 位移法的计算步骤和示例
§6-5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6-6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 无结点线位移刚架 §6-7 超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和变形特点
§6-1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一、 引言
对于线弹性结构,其内力与位移之间存在着一一 对应的关系,确定的内力只与确定的位移相对应。 因此,在分析超静定结构时,既可以先设法求出多 余约束力,然后再计算相应的位移这便是力法;也 可以反过来,先确定某些结点位移,再据此推求内 力,这便是位移法。
总基本未知量(7)=独立角位移(5)+独立线位移(2)
总基本未知量(3)=独立角位移(2)+独立线位移(1)
三、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数目的确定
位移法基本未知量的总数 = 结点独立角位移未知量的数目 + 结点独立线位移未知量的数目
如果需要考虑二力杆轴向变形的影响,在把刚架变 成铰结体系计算结点位移数量时,不应将该杆当作刚 性链杆,而应将其撤去。
在位移法分析中,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 确定杆件的杆端内力与杆端位移及杆上荷载 之间的函数关系(即杆件分析或单元分析)。 2. 选取结构上哪些结点位移作为基本未知量。 3. 建立求解这些基本未知量的位移法方程(即 整体分析)。
§6-2 位移法基本未知量的确定
位移法以结构结点(不包括支座结点)的独 立角位移和独立线位移作为基本未知量。
(1)
(1)
M1i 1i M 近端弯矩称为分配弯矩。
对某结点,各杆分配系数之代数和为1,即:
(1)
1i
1
三、传递系数
当近端有转角时(无线位移),远端弯矩 与近端弯矩的比值称为传递系数,用C表示。
M 21 2i121 1 C12 M12 4i121 2
M 31 i131 C13 1 M 13 i131
1)AB杆
2 EI M AB Z1 l 4 EI M BA Z1 l
2)BC杆
M BC 3EI 3 Z1 FPl , M CB 0 l 16
3. 通过B结点的平衡条件求出Z1 由B结点的平衡可得
M BA M BC 0
3 4 EI 3EI Z1 FPl 0 l 16 l
一、转动刚度S
下面讨论等截面直杆的转动刚度。
转动刚度表示杆端对转动的抵抗能力,在数 值上等于使杆端产生单位转角(无线位移)时 所需施加的力矩。用符号S表示,见下面各图。
施力端为近端 ,另一端为远端。
A SAB
i
B
A 1
a) SAB=4i,远端为固端
A
SAB
A 1
i
B
b) SAB=3i,远端为滚轴 支座或铰支座。
3i Z2 4 3i 3i Z Z2 2 2 4 16
FQCD FQDC
3)列隔离体平衡方程
B结点:
M BA M BC 0
柱顶隔离体BC:
FQBA FQCD 30 0
4)联立求解上两方程 将由转角位移方程写出的相关杆端内力代 入上两方程,得 3 7iZ1 iZ 2 32 0 2 3 15 iZ1 iZ 2 78 0 2 16 解得
二、示例1
1. 确定基本位移未知量
图a所示两跨常刚度连续梁,抗弯刚度为EI。
忽略二杆的轴向变形,B结点不会发生线位移, 而仅会产生角位移,设此角位移为Z1。因B结点刚 结两梁段于B端,从而保证两梁段在B端有相同的 角位移,均为Z1。
2. 分列各组成杆的转角位移方程
AB和BC二杆在B端具有相同的角位移和零线位 移后,因此可将二杆在B端处分开,单独分析。
3FPl 2 Z1 112EI
4. 将Z1代回转角位移方程,求出各杆端弯矩
M AB 2 EI 3FPl 2 3 FPl l 112EI 56 M BC M BA 4 EI 3FPl 2 3 FPl l 112EI 28
3EI 3FPl 2 3 3 FPl FPl l 112EI 16 28
三、其他示例
小结: 1)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是结构内部结点( 不 包括支座结点)的转角或线位移。 2)选取内部结点的位移作为未知量就满足了 变形协调条件;位移法方程是平衡方程,满足 平衡条件。 3)若有n个转角位移量,相应以刚结点建立n 个力矩平衡方程;若有m个独立的结点线位移 未知量,则需考虑某些横梁(包括柱端)部分 的平衡建立m个投影平衡方程。 4)位移法的基本结构可看作为单跨超静定梁 的组合体系。
一、角位移
结构有几个刚结点(包括组合结点)就有几个结 点转角未知量。(若有静定部分先去掉)
B
A C
B
C
D
A
独立的结点角位移数目为1
独立的结点角位移数目为2
A
B C D
A
B
C
D
独立的结点角位移数目为2
E
E
F
G
独立的结点角位移数目为3
独立的结点角位移数目为2
独立的结点角位移数目为2
二、线位移
1. 假设 对于由受弯直杆组成的结构,在确定独立 线位移个数时通常假设:
4kN/m A EI 8kN 2l 2EI D 3l B 4EI C
l
l
形常数
FP =1 A l B 4i 2i A l/2 l B
载常数
FP l /8 FP l /8
A
B
6 i /l A 6 i /l
q B l
q l 2/12
ql 2/12
l
1
=1 A l B 3i A
q B l
ql 2/8
例6-1 试用位移法计算图示刚架(P115)。
30kN Z1 B C Z2
24N/mຫໍສະໝຸດ EI =常数 A D解:1)确定基本未知量数目。 该体系有两个位移法基本未知量,如图所示。 分别为B结点的转角Z1和C结点的水平线位移Z2。
2)根据转角位移方程写出个杆 端内力。 AB杆 M AB 2iZ1 6 iZ 2 1 24 4 2
6i 3i 1 3i 3i Z1 Z 2 24 4 Z1 Z 2 48 4 4 2 2 4
BC杆
M BC 3iZ1
M CB M CD 0
3i Z1 4
Z2 30kN B Z1 Z1 C
Z2
24N/m
A
FQBC FQCB
D
CD杆
M DC
M 12 4i121 S121 M 13 i131 S131 M 14 3i141 S141 M 15 3i151 S151 S12 4i12 S13 i13 S14 3i14 S15 3i15
平衡方程为:
M
A
0
M12 M13 M14 M15 M (S12 S13 S14 S15 )1 M
4 12 3 2iZ1 iZ 2 32 2
Z2 30kN B Z1 Z1 C
Z2
24N/m
A
D
6 1 3 M BA 4iZ1 iZ 2 24 4 2 4iZ1 iZ 2 32 4 12 2
FQAB FQBA 6i 3i 1 3i 3i Z1 Z 2 24 4 Z1 Z 2 48 4 4 2 2 4
M M 1 S12 S13 S14 S15 S
(1)
回代求杆端弯矩:
S12 M12 S121 = M =12 M S
(1)
S12 12 S
(1)
S13 M13 S131 = M =13 M S
(1)
S13 13 S
(1)
S14 M14 S141 = M =14 M S
两种方法的基本区别之一,在于基本未知量的 选取不同:力法是以多余未知力(支反力或内力) 为基本未知量,而位移法则是以结点的独立位移 (角位移或线位移)为基本未知量。 用位移法分析结构时,先将结构拆分成单个 的杆件,进行杆件受力分析(建立杆件的转角 位移方程);再将杆件组装成原结构,利用结 点和截面平衡条件建立位移法方程,解出结点 位移,再由转角位移方程求出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