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速的测定(用共鸣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声速的测定(用共鸣管)

实验目的

1.测定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验证声速与声源的频率无关。

实验器材

共鸣管(附蓄水筒、连通管),不同频率的音叉三支,橡皮锤,支架。

实验原理

1.共振干涉法

设有一从发射源发出的一定频率的平面声波,经过空气的传播,到达接收器。如果接收面与发射面严格平行,入射波即在接收面上垂直反射,入射波与反射波相干涉形成驻波。反射面处为驻波的波节,声波的波腹。改变接收面与发射源之间的距离L,在一系列特定的距离上,介质中出现稳定的共振现象,此时L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驻波的波腹达到最大;同时,在接收面上的波腹也相应达到极大值。不难看出,在移动接收器的过程中,相邻两次到达共振所对应的接收面之间的距离为半波长。因此保持频率f 不变,通过测量两次相邻的接收信号达到极大值时接收面之间的距离λ/2,就可以用v=λf计算声速。

2.共鸣管测声速

共鸣管是一直立的带有刻度的透明玻璃管,如图10-1所示。移动蓄水筒可以使管中的水位升降,从而获得一定长度的空气柱。声波沿空气柱传播至水面发生反射,入射波与反射波在空气柱中干涉,调节空气柱的长度L,当其与波长λ满足

4)12(λ+=n L n (n =1,2,…) (10-1)

此时将形成管口为波腹、水面为波节的驻波,声音最响,即产生共鸣。

设相邻两次共鸣空气柱的长度差为ΔL ,则

2

1λ=-=∆+n n L L L

λ=2ΔL (10-2) 若声波频率(即声源频率)为f ,其波长λ和波速v 之间的关系是v=λf ,将公式(10

-2)代入上式得

v =2ΔLf (10-3) 由此说明:在f 已知的情况下,只要测出ΔL ,便可求出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 。改变不同频率的声源,可观测v 是否变化。

3.声速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声波在理想气体中的传播过程,可以认为是绝热过程,因此传播速度可以表示为:

μ

γRT v =

式中常数R =8.31J·mol -1·K -1,对于空气μ=29kg·mol -1,γ=1.40,而T =273.15+t °C 。

将T=(273.15+t )代入(t 为摄氏温度)得到计算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的理论公式为:

()15

.273115.273115.27315.2730t V t R t R v +

=+=+=

μγμγ (10-4) 其中 v 0=(273.15γR/μ)1/2=331.45m/s 为空气介质在00

C 时的声速。

实验步骤

(一)清点主要仪器

共鸣管(附蓄水筒、连通管),不同频率的音叉三支,橡皮锤,支架。 (二)测量

1.如图10-1所示安装好仪器,并调节仪器竖直,并往蓄水筒注水,调节水面高度直到管内水面接近管口为止;

2.把音叉固定在距离管口约为管径四分之一高处,使音叉的振动方向与水面垂直,用橡皮锤来敲击音叉,随即缓慢下降管内水位,直到产生第一次共鸣(反复调节水位,待听到声音最响)时,记下水面的位置L1。反复测三次,求平均;

3.继续使管内水位下降,按实验步骤2测得第二、三…次共鸣时水面的位置L 2、L 3、…;

4.改用不同频率的音叉,重复上述步骤,验证声速与声源的频率无关。并记下室温及所用音叉的标称频率。 (三)列数据表格

数据处理要求

根据(10-3)式分别求出三种不同音叉产生的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21v v v 、、,与利用(10-4)式计算出的理论值比较,求出百分误差。验证声速与声源的频率无关。

思考讨论

1.共鸣时为什么管口处不是波节而是波腹呢? 2.手持音叉好还是用支架固定音叉好?

3.在寻找不同共鸣声的最佳位置时,音叉是否可以在管口上下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