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总结分析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总结分析

2022年第1季度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总结分析我院2022年第1季度抗菌药物使用及管理的阶段性评估如下:1.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1.1统计表
1.2 折线图
2022年第1季度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由表1.1、1.2可知,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2、3月高于规定的标准20%,月平均使用率为23.03%,未达标。

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每月均低于规定的标准40%,月平均使用率为15.11%,达标。

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2.1统计表
2.2折线图
由表2.1、2.2可知,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1月高于规定的标准60%,月平均使用率为63.11%,未达标。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每月均不达标,月平均使用强度为71.25DDDs,高于规定的标准40DDDs,因此,今后应加强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考核与管理。

3.原因分析:
主要还是临床科室对抗菌药物的要求不够重视,虽经过多次培训,大部分医生还没有掌握抗菌药物的各项指标。

4.改进措施
药剂科将联合医务科加大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督查和处罚力度,以提高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使抗菌药物的各项指标达到标注。

药剂科
2022年4月10日。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解析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解析

682g
累计DDDs:
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DDD 4g 14g 6g 0.5g 749 1000 74.9
DDDs 307 65 36 341
1
目前数据情况
2
DDD与DDDs
3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4 如何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4 抗菌药物 使用强度 = (AUD)
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 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
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
①.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DDDs(药A)+ DDDs(药B)+
DDDs(药C)+、、、
②.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收治患者人数×同期平均住院天数
实例学习一
实例.某院6月份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
为3366.9,出院总人数1110,平均住院天数9.1 天,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33.33.
(头孢他啶DDD值4g 阿奇霉素DDD值0.5g ) 单药方案的DDD数明显低于联合方案。
调整用药频次
方案一:头孢他啶 1.2g bid
4支
方案二:头孢他啶 0.8g tid
3支
药品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 (塔定)0.5g注射用头孢孟多酯钠 (0.5g)注射用氨曲南 (1.0g)注射用头孢他啶 (舒普深针)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注射用青霉素(80万单位=0.48g) 头孢唑林(针剂)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0.75g) (罗氏芬(1g/支)注射用头孢曲松钠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 头孢氨苄片 (元锐)头孢丙烯片 (君尔清粉针)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 (君尔清)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 (尤林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 阿莫西林胶囊 克拉霉素缓释片 (奇仙(0.25g/支)注射用乳酸阿奇霉素 (0.25g)阿奇霉素分散片 罗红霉素胶囊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已经成为当今医疗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然而,过度和不当的抗菌药物使用已经引发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保护人类的健康,并有效遏制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发展,我们必须关注并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

本文将探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合理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

一、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定义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指某一地区或机构在特定时间内使用抗菌药物的总量。

通常以药物数量、频次、剂量和持续时间等方面的指标来评估。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反映了某一地区或机构对抗菌药物的需求程度,也是评估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和效果的重要指标。

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影响因素1. 医生开具处方:医生对抗菌药物的开具处方是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主要决定因素。

医生的处方习惯、知识水平和临床判断能力均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产生影响。

因此,提高医生的抗菌药物使用准确性和合理性是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关键措施之一。

2. 医院管理措施:医院制定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有重要影响。

包括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加强信息管理、规范处方行为、监督抗菌药物监测和评估等方面的工作,能够有效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3. 患者期望与需求:患者的期望和需求也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产生影响。

一些患者由于对抗菌药物的误解,过度要求医生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导致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因此,增加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正确认识,并鼓励合理的药物治疗,有助于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三、管理抗菌药物使用的措施1. 增加医生抗菌药物使用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通过加强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抗菌药物的认识,优化处方行为,并加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从而降低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2. 加强医院管理: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和指南,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评估,规范处方行为,有效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

3. 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正确认识,并鼓励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不必要的使用。

某院2024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合理用药评价

某院2024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合理用药评价

2024年,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预防和控制感染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院2024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合理用药做出评价。

首先,抗菌药物使用量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该院抗菌药物的总使用量为XXXg。

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总使用量的XX%,青霉素类抗生素占总使用量的XX%,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占总使用量的XX%。

从总体来看,抗菌药物的使用量较高,说明该院对于感染症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视。

其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标方面的数据显示,该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XXXDDD/1000例住院患者。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标是评价抗菌药物使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用DDD(药物日剂量)来表示。

从使用强度来看,该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处于较高水平,说明该院对感染症的治疗有较大的需求。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该院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超过了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范围,说明抗菌药物的使用并不够合理。

接下来,对合理用药进行评价。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明确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药物、合理的给药途径和剂量、合适的治疗时长以及进行药物监测和评估。

然而,分析显示,在院2024年的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部分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一方面,抗菌药物的使用缺乏明确的适应症。

有部分患者存在抗菌药物应用不当的情况,如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治疗病原未明的感染症,或者用于预防性应用而不是治疗应用。

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和扩散。

另一方面,抗菌药物的选择并不总是合适的。

一些选择抗菌药物的决策可能缺乏科学依据,或者没有对患者个体化情况进行充分考虑。

例如,一些患者的感染症可能可以通过较窄谱的抗生素来治疗,但却使用了过于广谱的抗生素。

这不仅可能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还会使细菌耐药的问题更加突出。

此外,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长也需要得到注意。

在院的数据分析中发现,有些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时长明显超过了推荐的治疗时长,这会增加抗菌药物滥用、细菌耐药和医疗费用等问题。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大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大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2015年度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大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一、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过高的原因:1.使用疗程普遍过长。

(1)围手术期抗菌药使用疗程过长根据卫生部38号文,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建议预防使用抗菌药物,Ⅱ类切口手术在无感染情况下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出血多(>1500ml)〔监测网培训〕;b.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颈椎、腰椎〕;c.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等;d.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70岁)、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可延长至48小时。

而我院外二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疗程远远超过了48小时,大部分均在3天以上,有时甚至达5-7天;妇产科Ⅱ类切口手术(如剖宫产术)普遍疗程在3-5天;(2)非手术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使用疗程过长。

2. 无指征用抗菌药物。

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并非由细菌感染引起,所以一般无需使用抗菌药物;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而我院个别科室仍在无高危因素情况下使用了抗菌药物。

3.联合用药过多。

例如我院内二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均在140-160DDDs 之间波动,一方面,这与其收治的病种特点多为感染性疾病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内二科每月联合用药比例均在70%以上,个别月份高达85%。

此外,外一科也存在类似情况。

4. 重复用药。

例如头孢类药物的口服制剂与注射剂同时足剂量使用。

5. 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普遍过大。

6. 手术野有污染或污染可能。

清洁手术在术中由于消毒不严格或者环境洁净度未达标,导致手术野污染,势必增加抗菌药物的使用。

二、为降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达到卫生部的要求,现给出以下建议:1.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使用疗程:严禁轻度感染使用中、重度感染剂量及疗程,以减少住院期间抗菌药物的使用天数;此外,控制好Ⅱ类/Ⅲ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过大原因分析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过大原因分析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过大原因分析引言近年来,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强度逐渐增大,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文旨在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改善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原因分析1. 缺乏规范管理制度我院目前缺乏明确、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导致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缺乏约束和规范。

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容易导致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进而增加抗菌药物的强度。

2. 临床病例复杂性我院所处的区域性医院,常常接收到一些疑难病例或合并症患者。

由于这些病例的复杂性,医务人员可能倾向于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以确保治疗效果。

这种情况下,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难以避免地增加。

3. 医务人员知识水平不足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医务人员对药物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一。

部分医务人员可能缺乏深入了解抗菌药物的知识,导致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出现。

4. 患者对抗菌药物的需求一些患者对抗菌药物有过度的期望与需求,他们希望通过使用抗菌药物来迅速治愈疾病。

医务人员在面对这些患者时,可能会过度满足其需求,从而导致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

5. 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反馈机制我院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反馈机制。

缺乏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使得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问题难以及时纠正。

解决方案1. 建立规范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明确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对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进行规范和约束。

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指南的了解,确保医务人员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

2. 加强知识普及组织针对抗菌药物使用的专题讲座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对抗菌药物的认识。

鼓励医务人员主动研究,不断更新抗菌药物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3. 加强患者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向患者普及抗菌药物的知识和正确使用的重要性,改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过度期望和需求。

鼓励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加强对其他治疗方法的宣传和推广。

4. 建立监管反馈机制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和反馈机制,及时监测和评估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二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二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二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一、背景介绍二三级综合医院是我国医疗体系中承担重要医疗任务的医院等级,在治疗各类疾病的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当会导致抗菌耐药性增加,使得细菌材料变得难以治疗。

因此,对二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研究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1. 抗菌药物种类二三级综合医院常用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头孢菌素、青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等。

2. 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据统计数据显示,二三级综合医院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逐年上升。

这种情况使得抗菌耐药性问题逐渐凸显,对临床治疗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评估1. 评估方法针对二三级综合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可以采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标进行评估。

该指标可以通过患者数量与抗菌药物使用量的比值来衡量,反映了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程度。

2. 评估结果根据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标的评估结果,可以对二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排名和比较。

评估结果有助于医院管理部门监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1. 避免耐药性增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产生,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增加速度,维护抗菌药物的有效性。

2. 减少不良反应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降低因药物不良反应带来的风险。

五、结论二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研究和评估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评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控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加强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程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对医疗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影响与应对引言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抗菌药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与过度使用,导致了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不断增加。

本文将探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增加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抗菌药物滥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得一些常见病原菌变得难以治疗。

同时,耐药菌株的传播也加剧了感染疾病的风险,使得原本可以通过抗菌药物控制的疾病变得更加难以管理。

其次,抗菌药物使用过度导致了人体内部菌群的失调,可能引发肠道菌群紊乱、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个体的健康,还对整个人群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原因分析1. 前线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误解:一些医务人员存在误认为抗菌药物是万能药物的观念,容易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2. 患者对抗菌药物的需求:一些患者对疾病治疗的速度和效果要求过高,要求医生开具抗菌药物,甚至自行购买和使用抗菌药物。

3. 缺乏监管和教育:在一些地区,抗菌药物的销售和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管,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正确用药观念也未得到重视。

4. 医患关系紧张:医患之间因种种原因产生的不信任感和矛盾也导致了部分医务人员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三、应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策略1. 完善政策与监管:加强对抗菌药物销售与使用的监管,规范医疗机构、药店等的抗菌药物处方和销售行为。

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对滥用抗菌药物的行为予以处罚。

2.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正确认知,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指南的宣传与培训,并推广使用基于循证医学的抗菌药物处方决策支持系统,使医务人员能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 加强患者教育:引导患者正确认识抗菌药物的作用与应用范围,鼓励患者遵从医嘱,避免自行购买和使用抗菌药物。

4. 增强科研力量:加大对抗菌药物的研发与创新投入,发展新型抗菌药物。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超标的自查报告模板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超标的自查报告模板

医院2021年第1季度抗菌药物使用强度>40 DDDs/百床·天情况说明及整改报告模板省药事质控中心:我院2021年第1季度抗菌药物使用强度43.4DDDs/百床·天,超过了国家规定值,现对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超标情况做自我调查说明。

一、自查情况:1、存在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2、部分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偏长,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及时对患者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做出评估,未能及时停用抗菌药物。

3、部分患者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无指征。

4、存在频繁更换抗菌药物的情况,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时未能做到根据感染部位、年龄、既往史、用药史、住院史等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使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导致频繁更换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治疗延长。

5、存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疗程偏长的情况。

6、存在抗菌药物用法用量不适宜的情况,未依据抗菌药物的代谢特点,结合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等合理调整抗菌药物的用量。

二、自查整改报告: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的控制感染,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制定以下整改措施:1、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权限并认真执行。

2、认真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我院临床药师每月定期对病区医嘱进行点评,对发现的问题上报医务科予以通报,督促整改,对使用量、使用金额前十的抗菌药物进行公示。

3、认真落实临床药师查房制度,要求临床药师每周不小于3次的临床药学查房,对重点病人进行药学监护,如发现有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应及时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讨论,并做好记录。

4、努力规范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四川省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有明确的高危因素、疗程适当,杜绝无适应症用药、长期用药、联合用药的习惯。

5、加大管理措施,加强监督考核,落实医院考核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

3、提倡个体化用药原则: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 选用适合的抗菌药物,避免“一刀切”式的用药方式。
4、增加药品采购的多样性:医院应通过多渠道采购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增 加药品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同时,也可以引入更多价格合 理、效果良好的国产抗菌药物。
5、加强患者教育:医院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让他们了解抗菌药物 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认知和使用规范性。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
01 引言
03 分析 05 建议
目录
02 定义 04 案例 06 参考内容
引言
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在医院中的应用广泛而重要。然 而,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规范,却是一个值得我们和探讨 的问题。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抗菌药物的使 用情况,进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药物浪费和不合理使用的现象。
定义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的是医院在一定时间内使用的抗菌药物总量与同期 收治患者总数的比值。它反映了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频繁程度和规模,是衡量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重要指标。
分析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时效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适时适量的原则,不同的感染性疾病需要 选用不同的抗菌药物,同时应考虑药物的时效性,即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与 效果。
6、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数据监测与反馈机制: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抗菌药物 的使用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同时,将抗菌药物使用的 相关数据向医生、护士和药师进行反馈,促进他们改进临床实践。
7、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其他医疗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 共享经验和资源,共同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为了促进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促进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办法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对我院二季度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如下:
一、相关数据统计:
1、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43%;门诊处方合格率为83.3%。

2、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100%。

3、产科抗菌药物使用率97.8%。

使用强度为62.8。

4、妇科抗菌药物使用率97%。

使用强度为108。

二、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序:
三、分析:
1、从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和使用金额排序可以看出我院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较多,其中头孢类排居首位。

2、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控制较差,均未达到相关要求,住院医师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管理的学习,严格把握抗菌药物使用指征。

3、药师要严把处方质量关,认真进行业务学习,提高用药实用性审核水平,不合格处方及时通知医师予以纠正。

医务科。

医院抗菌药物自查报告

医院抗菌药物自查报告

医院抗菌药物自查报告一、引言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医院的感染控制和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为了确保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我们进行了自查工作,并编制了本报告,旨在总结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1. 抗菌药物使用总体情况根据医院的医疗记录和药房数据,我们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在过去一年中,医院共使用抗菌药物XXX种,总计消耗XXX克。

其中,广谱抗生素占总量的XX%,狭谱抗生素占总量的XX%。

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的使用量分别为XXX克和XXX克。

2. 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分析我们根据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指标,对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较高,超过了指标要求的XX%。

在具体的抗菌药物类别中,某些药物的使用量超出了推荐的范围。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如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滥用和不合理组合使用等。

3. 抗菌药物使用与感染操纵情况关联性分析为了了解抗菌药物使用与医院感染操纵情况的关系,我们对医院感染率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结果显示,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与医院感染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抗菌药物的滥用可能导致感染率的上升。

三、问题发现与改进措施1.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问题根据自查结果,我们发现了一些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问题,包括:- 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某些科室在治疗上过度依赖抗菌药物,导致了抗菌药物的滥用。

- 抗菌药物的滥用:一些医生在处方抗菌药物时没有严格遵守相关指南,导致了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

-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组合使用:一些医生在治疗中将多种抗菌药物组合使用,但缺乏科学依据。

2. 改进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 加强医生的培训和教育:通过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医生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理解。

- 制定临床指南和规范:建立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明确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使用原则,引导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份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过高原因分析

份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过高原因分析

份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过高原因分析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1-2月份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偏高原因分析一、存在问题:2015年1-2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偏高,分别为54.7DDDs、59.7DDDs,均超过规定强度40DDDs。

以2月份为例,2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4%,符合规定。

内一科使用强度为86.1DDDs,内二科使用强度34.6DDDs,外科使用强度19.7DDDs,康复科使用强度0.3DDDs。

内一科使用强度过高,且总出院占床日数为四病区之首,导致全院使用强度较高。

二、原因分析:1、季节因素:通过分析近四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数据发现(如下表所示),1月份、2月份使用强度普遍较高,可能与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有关。

而我院绝大多数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都集中在内一科,造成内一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高。

2、联合用药较多:抽取2015年2月10日内一科住院医嘱,住院人数为25人,其中15人使用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人数为7人,占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47%。

根据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计算公式(抗菌药物消耗量即累计DDD数/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联合用药多必然导致抗菌药物累计DDD数高,从而导致使用强度高。

3、个别抗菌药物日用量较高:根据WHO规定的DDD值,青霉素日用量为3.6g(即600万单位)(说明书:成人:肌内注射,一日80万~200万单位,分3~4次给药;静脉滴注:一日200万~2000万单位,分2~4次给药),我院普遍使用剂量为800-960万单位;头孢哌酮舒巴坦日用量为4g(说明书:成人每日用量按头孢哌酮量计算为1~2g,分为等量,每12小时注射一次。

严重或难治性感染,每日剂量可增至8g,分为等量,每12小时注射一次。

但舒巴坦的总量每日不宜超过4g),我院使用剂量普遍为8g,是限定日剂量的1.3-2倍。

4、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多:根据使用强度计算公式,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会导致抗菌药物累计的DDD值高,大多数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抗菌药物使用品种及剂量基本未调整,从而导致使用强度高。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解析与控制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解析与控制

04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 的监测与评估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监测方法
01
02
03
病历审查
通过定期审查病历,了解 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 括种类、剂量、使用时间 等。
信息系统监测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 和电子病历系统(EMR) 等,实时监测抗菌药物的 使用数据。
微生物学监测
对微生物样本进行培养和 药敏试验,了解抗菌药物 对病菌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加强患者教育和宣传
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认知,避免患者自行 要求使用抗菌药物。
开展抗菌药物临床路径管理
通过实施抗菌药物临床路径,规范医生用药 行为,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和防控,减少不必要的预 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05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案例 分析
案例一:某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改进实践
医生的用药习惯和经验也是影响抗 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因素之一,合理 的用药习惯有助于降低抗菌药物的 使用强度。
02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 解析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在不同科室的分布情况
总结词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在不同科室的分布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内科和外科的抗菌药物 使用强度较高。
详细描述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内科和外科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较高,主要涉及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的治疗。儿科、妇科和皮肤科等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 强度相对较低。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病种的关系
总结词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病种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某些病种 需要更多的抗菌药物来治疗。
详细描述
例如肺炎、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病种,由于病原体的存在 ,通常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来治疗。而一些病毒感染,如普通 感冒,通常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基层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基层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基层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在基层医疗机构中,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是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

然而,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和不当使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增加,给医疗工作和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挑战。

因此,对于住院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监管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抗菌药物使用态势分析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疗效和医疗费用。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主要原因包括医师对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患者和家属的需求驱动、以及医疗卫生制度的不完善等方面。

据统计数据显示,抗菌药物过度使用已经成为我国医疗体系中的一大问题。

强化抗菌药物使用管理针对基层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高的问题,有必要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监督。

首先,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规范医师和护士的抗菌药物处方行为。

其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其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同时,加强对医疗卫生管理人员和医疗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警惕性和规范性。

鼓励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为了降低基层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应鼓励医疗机构优先选择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避免使用过度威力较大的广谱抗菌药物。

同时,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当使用的情况,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结语综上所述,基层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管理是重要的医疗卫生工作。

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督,鼓励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医疗费用,从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希望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能够共同努力,共同维护良好的医疗卫生环境。

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1 存在问题1 抗菌药物使用率高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4%、使用强度39.6DDD,虽然低于卫生计生委规定的使用率低于60%、使用强度低于40DDD的标准,但仍然偏高,大部分清洁手术给予预防用药、预防性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无指征联合用药是影响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的主要原因。

2 存在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现象(1)适应证选择不合理,其中应用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较长时间未进行细菌学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无菌感染或感染指征不明确情况下应用抗菌药物;无指征联合用药;(2)用药方法不合理:其中抗菌药物应用中无临床症状依据和检验结果支持情况下随意调换药物品种;(3)用药疗程不合理;(4)其他:用药时间长,用药起点高等。

2 整改措施1 加强合理用药培训,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给药途径,按照药物动力学特点确定给药次数,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必须疗程”原则,依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药物等。

如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最佳给药时间为皮肤切开前30~60 min,术后用药常规手术为24小时,假体植入手术为24~48小时,一般不应超过72小时,抗感染治疗中一般应持续到体温降至正常,主要感染症状消失后3天;确立正确的病原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先决条件,分离和鉴定病原菌后作细菌的药物敏感性测定,供选用药物参考。

2 严格分级分类管理,加大督导检查力度严格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使用三级管理组织,完善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依法治理不合理用药,杜绝或避免越级使用或用药起点高的现象等。

切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纠正,定期通报、公示检查结果,将检查结果与绩效、质控挂钩,奖惩分明,抓好落实。

3 医院药事委员会专家应定期检查、调研和分析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4 充分发挥细菌室与临床药师的作用,及时反馈有关信息,以便合理地指导购进和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解析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解析

g
片 ml g ml g g 袋 万U
6.08g
2.0g 1.5g 1.0g 1.0g 1.8g 1.8g 1.2g 1.5MU
伊曲康唑片 氟康唑氯化钠注射剂 呋喃妥因片 培氟沙星注射剂 培氟沙星注射剂 莫昔沙星注射剂 左氧氟沙星注射剂 左氧氟沙星片 万古霉素注射剂(稳可信)
0.2g g 100ml:0.2g ml 50mg*100 片 0.4g g 0.2g*5 g 0.4g g 100ml:0.2g ml 0.2g*12 片 0.5g 支
头孢曲松钠注射剂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剂 头孢他啶注射剂 头孢西丁钠注射剂 拉氧头孢注射剂 美罗培南注射剂 依托红霉素混悬剂 依托红霉素片 红霉素片(肠溶)
1.0g 1.5g 0.75g 1.0g 1.0g 0.25g 10ml:0.125g*支 0.125g*100 0.125g
g g g g g g g ml 片 g
链霉素注射剂 100万u 复方磺胺甲噁唑(复方新诺明) 0.48g 片 甲硝唑片 0.2g*100 甲硝唑氯化钠注射剂 100ml:0.5g 注射用奥硝唑 0.25g 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 100ml:0.25g 克林霉素注射剂 0.3g 克林霉素注射剂 0.6g 克林霉素棕榈酸酯颗粒 375mg*12袋 制霉菌素片 50万u
>50%
85.2 24.4 环丙沙星 • 以HAP为例,教学医院前三位病原菌是鲍曼不动杆菌、 19.7 -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米诺环素 阿米卡星 多粘菌素
HAP病原菌分离率
76.1 0.7
11.0 0.0
常用抗菌药物对HAP常见G-病原菌耐药率(%)
4. DDD值:协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s, DDD)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解析[1]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解析[1]

研 究 和 衡 量 的 对 象
使用强度是群体样本的统计研究 不是个体样本的研究,
是显示群体在一定计量单位内的消耗量
它只反映药品消耗情况,不是医疗质量的
直接指标
关于DDD
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DDD·100人天)
使用强度越低越好?? 误 区 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单次使用剂量 等
努力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 ---出现的错误做法 规定只能使用低剂量---不能超过1个DDD 根据DDD来选用抗菌药物品种 氟康唑400mg(2DDD) 伏立康唑400mg(1DDD)
Cefoperazone, combinations
Piperacillin and Tazobactam Azithromycin Moxifloxacin Linezolid Vancomycin Fluconazole Voriconazole Cefotaxime Ceftazidime cefepime
2. 某个抗菌药物的DDD数 = 该抗菌药物消耗量
DDD值(克/DDD值)
3. DDD值:WHO推荐的日处方协定剂量(defined daily doses, DDD)
4.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同期收治患者人数×同期患者平均住 院天数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抗菌药物分类及规定日剂量(DDD)
药物名称(英文)
meta-analysis Lancet Infect Dis 2004; 4: 519–27
再以胆道感染为例,西班牙的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比较了不同方案 治疗胆道感染的疗效。 治疗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4.5 q8h 对照组:头孢曲松2.0 qd + 奥硝唑 1g qd。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89.3%和88%,没有差异。 每日累计DDD数: 治疗组:12/14=0.857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过高原因分析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过高原因分析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过高原因分析
1.研究和贯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医务
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和意识。

2.建立和完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
监管和管理。

3.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的临床指南和规范,避免滥用和
乱用。

4.加强医生和患者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合理
使用的认识和意识,减少不必要的使用。

5.加强医院内部的协作和沟通,形成合理用药的共识和机制。

1、为了减少细菌耐药,应当限制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在内一科,常见的联合用药包括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西丁或者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美唑等。

但是,联合用药应当有明确的指征。

如果减少联合用药,不仅可以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还可以有效地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

2、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当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
使用剂量。

同时,需要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剂量。

对于青霉素,为了提高疗效,可以在降低日用量的情况下,增加给药次数。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剂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报告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计算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并进行分析。

结果: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结论:医院加强了抗菌药物的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逐步转向合理用药,但还是存在用药过于集中,应继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达到合理用药[1]。

[关键词]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
为了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我院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了有关抗菌药物使用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其中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评价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指标之一,我院已在严格执行中,从我院监管的这两年来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主要科室有外一科,外二科(2012年8月成立),内一科,内二科(2013年9月成立),儿科(2012年6月成立),急诊科(在2012年前两季度基本上不收住院患者,所以没有统计意义,从2012年第三季度开始统计),妇产科。

1.2 方法利用我院中联软件系统对院科两级住院患者使用的抗
菌药物按季度进行统计,把数据导出EXCEL2003,由于我院的信息系统收集到的数据包含了抗菌药物的规格,数量,金额,人工把规格转换为数字形式的含量,才可以作数据处理[2]。

用含量乘以该抗菌药物总的使用数量就可以得出该抗菌药物在这一季度的消耗量,用消耗量除以该抗菌药物的DDD值(根据WHO推定的限定日剂量),就可以计算出该抗菌药物的DDD数,各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各科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乘以100除以各科同期患者住院总天数得出。

全院的抗菌药物也是由此方法计算。

1.3 数据处理本组研究中,所有数据与资料均采用中联软件信息系统处理分析,具有比较意义:
院科两级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见表(1):
用折线图形式表示,更加可以清晰地看出各科室在各季度的住院患者使用强度。

见表(2):
2. 结果通过对2012-2013年8个季度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计算,发现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说明我院在抗菌药物使用和管理方面已以初见成效,但我们距离国家控制的标准还差得太远,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降到国家标准。

3. 讨论分析
3.1 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偏高的原因分析
在计算时有误差,有些科室的住院患者里面有儿童,因为从我院的信息系统里收录的数据是抗菌药物的数量,不是从医嘱里得到的真实剂量,如果规格是1g每支的药物,患者只用了0.6g,但在计算强度时仍按1支计算;另外,皮试用药、冲洗的、患者医嘱退的抗菌药物,科室结余回收的抗菌药物,这样就导致累计DDD值偏大,所以计算出来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就会偏高。

同样,我认为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对儿科病人也不适用,除了DDD值是针对成年人设计的以为,还有就是废弃的
药物过多,如果用这种方法来限定儿科用药有些不符合,儿科可以作为一个特定的科室自行比较,还需要找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进行管理。

3.2我院如何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从我院监测的数据来分析,在符合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原则要求,能够控制患者临床感染指征的前提下,尽量使每天用药量低于该药品的DDD值;在患者住院期间,尽可能减少使用抗菌药物的天数(合理的抗感染疗程),尽可能减少使用抗菌药物的人数(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和不必要的联合用药,这样有利于减少DDD数,从而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但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只是一个群体样本的统计研究,是一个粗略估计医院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对于患者个体,不建议仅仅根据DDD 数选择抗菌药物,而应根据病情和作药指南来合理使用药物。

3.3 我院下一步将如何管理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是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总体目标,由于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的差异,各科用药强度按一个标准是不适宜的,调查各科及全院抗菌药物的DDDs,再根据相关数据和要求制定各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目标[3]。

如外一科的标准可以高于外二科的标准,内一科的标准可以高于内二科,而且这个目标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科室的用药情况进行调整。

这样平均下来,不但控制了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还降低了全院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