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著名的边塞诗

合集下载

边塞诗王昌龄赏析

边塞诗王昌龄赏析

边塞诗王昌龄赏析导语: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非常善于描写边塞景色,他的边塞诗在中国文学上是非常的有名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边塞诗,欢迎阅读! 一、《观江淮名胜图》刻意吟云山,尤知隐沦妙。

远公何为者,再诣临海峤。

而我高其风,披图得遗照。

援毫无逃境,遂展千里眺。

淡扫荆门烟,明标赤城烧。

青葱林间岭,隐见淮海徼。

但指香炉顶,无闻白猿啸。

沙门既云灭,独往岂殊调。

感对怀拂衣,胡宁事渔钓。

安期始遗舄,千古谢荣耀。

投迹庶可齐,沧浪有孤棹。

二、《朝来曲》月昃鸣珂动,花连绣户春。

盘龙玉台镜,唯待画眉人。

三、《送李十五》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四、《送别》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氤氲。

醉后不能语,乡山雨纷纷。

五、《送刘十五之郡》平明江雾寒,客马江上发。

扁舟事洛阳,窅窅含楚月。

六、《题僧房双桐》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七、《宴春源》源向春城花几重,江明深翠引诸峰。

与君醉失松溪路,山馆寥寥传暝钟。

八、《重别李评事》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九、《巴陵送李十二》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十、《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十一、《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十二、《出塞》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十三、《从军行》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十四、《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十五、《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十六、《采莲曲二首》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十七、《春宫怨》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十八、《送薛大赴安陆》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

王昌龄最有名的8首诗边塞诗

王昌龄最有名的8首诗边塞诗

王昌龄最有名的8首诗边塞诗王昌龄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边塞生活的描绘和对国家荣辱的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人的情感表达。

下面将为您介绍王昌龄最有名的8首边塞诗,带您领略这位文坛巨匠的诗境。

第一首是《登鹳雀楼》。

这是王昌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在边塞抗击外敌时的心境写照。

诗中以壮丽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安危的深深忧虑。

第二首是《兵车行》。

这首诗是对边塞军人艰苦生活的真实描写,通过描述军车行进的场景,展现了边塞战士为保卫国家而奋斗的英勇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意和赞美之情。

第三首是《边塞曲》。

这首诗以边塞军人的生活为主题,诗中描绘了战士们在严寒孤寂的边塞长城上守卫祖国的情景。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悲壮的氛围,诗人展现了边塞战士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第四首是《从军行》。

这首诗以宦游之士从军的心境为主题,通过描写他们离开家乡,投身战场的决心和忧虑,展现了浩气长存的青年壮志和对国家的忠诚。

第五首是《兵车关》。

这首诗以战士们从久别家乡后重返家园的心情为主题,通过描绘他们喜悦的场景和亲人团聚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第六首是《塞下曲》。

这首诗以边塞风光为背景,描绘了边塞战士的生活环境和他们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动人的情感抒发,诗人将读者带入了边塞的世界,感受到了那里的辛酸和悲壮。

第七首是《塞上曲》。

这首诗以边塞风光和守边军人的生活为主题,诗中描绘了边塞的辽阔和辛酸,展现了守边军人的坚韧和忠诚。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诗人展示了边塞战士的英勇和无私。

第八首是《塞下曲六首·其五》。

这首诗以塞下风光为背景,描绘了边塞战士的生活和情感。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词句,展现了边塞战士忠诚的信仰和对国家的忠心。

这8首诗作中,王昌龄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壮丽,展现了边塞战士的英勇和坚韧。

王昌龄的名诗

王昌龄的名诗

王昌龄的名诗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以边塞诗和宫怨诗最为出色,以下是他的部分名诗:
1. 《出塞》: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的渴望和无奈。

其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已成为经典名句。

2. 《芙蓉楼送辛渐》:这是王昌龄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别的悲伤和不舍。

3. 《从军行七首(其四)》和《从军行七首(其五)》:这两首诗描绘了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忠诚和勇气的赞美。

4. 《闺怨》:这首诗描述了一个闺中少妇在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心理变化。

5. 《采莲曲》:这首诗描绘了采莲姑娘在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美丽景色中采莲的情景。

6. 《长信怨》:这首诗以汉代宫廷生活为背景,表达了宫女的怨恨和无奈。

其中“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一句,写出了深宫寒夜的凄凉。

7. 《送柴侍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离别之情,其中“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一句,写出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

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

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出塞》是王昌龄的经典作品,一共有两首,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篇1《出塞》原文: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8、沙场:指战场。

9、震:响。

《出塞》译文:其一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其二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出塞》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王昌龄的七言边塞诗

王昌龄的七言边塞诗

王昌龄的七言边塞诗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王昌龄《出塞》
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王昌龄《从军行》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王昌龄《从军行》
5.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 王昌龄《从军行》
6.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 王昌龄《从军行》
7.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 王昌龄《从军行》
8.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 王昌龄《从军行》
9.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 王昌龄《出塞》
10.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 王昌龄《出塞》
11.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 王昌龄《从军行》
12.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 王昌龄《从军行》
13.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 王昌龄《从军行》
14.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 王昌龄《从军行》
15.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 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三》。

出塞古诗四年级上册

出塞古诗四年级上册

出塞古诗四年级上册
《出塞》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王昌龄的边塞诗

王昌龄的边塞诗

王昌龄的边塞诗1、《塞下曲·其一》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2、《塞下曲·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3、《塞下曲·其三》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4、《塞下曲·其四》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5、《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6、《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7、《从军行·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8、《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9、《从军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0、《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11、《从军行·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12、《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相关阅读:与盛唐气象盛唐时代,文人追求功名是人生价值的重要取向。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侧重于国家和天下的选取。

科举取士与边陲建功是取得功名的两条道路,一部分文人以科举、明经寻求价值理想;而另一部分文人选取了出塞,选取了从军入边,渴望立业边疆,功就名成。

于是,在边塞诗中充满了对于功名理想的热衷追求和昂扬的爱国情怀。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全100首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全100首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全100首王昌龄(约693年―约757年),唐代著名诗人。

其代表作品之一是边塞题材诗歌,反映了当时边地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军队的战斗英勇,被后人称为“王昌龄的边塞诗”。

下面是王昌龄的边塞诗大全100首:1、凉州词2、塞下曲3、早春二首·其一4、塞下曲·其二5、塞下曲·其三6、凉州馆中与小儿戏为足球者7、塞下曲·其四8、塞下曲·其五9、塞下曲·其六10、赋得古原草送别11、塞下曲·其七12、塞下曲·其八13、塞下曲·其九14、凉州词·其二15、题李凝幸美人画16、塞下曲·其十17、送别18、过秦楼19、出塞九首·其四20、终南别业21、出塞三首22、失题23、尚书令·子卿临终前赋此诗以别太子24、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二25、送元二使安西26、随州冬日望湖楼醉书27、山居秋暝28、露从今夜白29、登池州城楼30、南海新安吴氏别业徵吾舅31、龙门远上寺32、塞下曲·其十一33、塞下曲·其十二34、阴陵磨35、春望36、浪淘沙令37、汉江临泛38、从军行七首39、咏怀古迹五首4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41、初出茅庐录东篱树花42、入朝自洛阳至梓州合三绝句43、江南淮左名都44、度大庾岭45、会昌有感46、浪淘沙令·北乡一相逢47、浪淘沙令·西里上一别48、登岳阳楼49、秋兴八首·其一50、秋兴八首·其二51、秋兴八首·其三52、秋兴八首·其四53、秋兴八首·其五54、秋兴八首·其六55、秋兴八首·其七56、秋兴八首·其八57、送陈章甫58、答销夏侯之请赋诗59、答谢杨刑部见寄60、送李白之江南61、赠张小敬62、送李十二还乡63、对雪64、新年作65、题李凝幸美人画·拟古况景阳66、行路难·其二67、凉州馆中落第后遇仙女68、南固山69、草堂70、窦外举71、李十二之夜泊牛渚怀古三首72、逢房太尉73、赠王二74、秋思75、塞下曲·绛州客76、对子期故人即席以赠77、新婚别国夫人78、大雅·荡子情79、闲官80、遣妇81、煮豆词82、古意83、秋日忆山东兄弟84、客从何处来85、风入松86、古柏行87、夜宿左省88、落花时节又逢君89、天宝九年春(太原和王十一相约山中赏雪)90、赠李冯侍御91、送东阳马生序92、田舍93、出塞94、驾阁奉和·千里临风会有期95、秋波三首96、谒金门·言怀97、千里独行98、相见时难别亦难99、凉州词·其一100、浪淘沙令·南柯一梦。

王昌龄 出塞意思

王昌龄 出塞意思

王昌龄出塞意思这是王昌龄著名的两首边塞诗之一,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良好愿望。

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王昌龄的出塞! 出塞【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繁体原文】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一】从秦汉到如今明月依旧照耀边关,到塞外从军的人征程万里仍然没有回还。

如果现在有象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境,那就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译文二】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解读】出塞,从边塞出发,常指军队出征。

秦时明月汉时关,关,边关,边塞。

(唐代的诗人眼中之景是)秦时明月照在汉时的边关。

从秦汉至唐,三代都是军队强悍,民众享有和平的时候,其间也不乏外敌被边塞挡住,当然,也有不幸的胡马入侵的时候。

秦汉之时的明月与唐时一样,边塞也一样的(位置,雄壮,苍凉),一个国家必须有自保的力量,军队、雄关、后勤、将领、君王等等。

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代诗人在边关上,想到的是,)之前由此雄关出征的将士,他们还没有回来,还没有达成出征的目的。

万里之远,已非汉境,诗人思想惦念的,是征人的平安,军队的战果还是……?但使龙城飞将在,(诗人想到的是)理想中的将领:武艺高超,声名赫赫(飞将)仍在边关(龙城)驻守,但使飞将在龙城。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不让外族强盗从阴山(入汉境扰乱和平甚至从此使中原变为乱世)不教胡马度阴山,即中原政权的力量不足以保卫阴山以南的和平秩序。

比如汉代漠北之战后狄山主张和谈被汉武帝言辞逼问守一障月余竟被匈奴砍了头去,其时正是汉方大胜匈奴大败,但从百姓安居的角度看汉边郡的治安,显然还很不够,同样,汉武帝对和平的定义显然不低于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描写边塞的诗

王昌龄描写边塞的诗

王昌龄描写边塞的诗王昌龄描写边塞的诗导语:这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热土;这是出塞入塞的瓶颈;这是让单于咬断牙根的地方,关于王昌龄描写边塞的诗,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出塞》朝代: 唐作者: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二)《从军行》朝代: 唐作者: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这是一首气魄宏伟的边塞诗。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远方的玉门关。

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即使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打败敌人是决不回家乡的。

青海:指青海湖。

穿:磨破。

金甲:铠甲的美称。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借指敌人。

(三)《从军行》朝代: 唐作者: 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作品赏析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

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

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十分简练,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

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

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若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王昌龄最著名的边塞诗

王昌龄最著名的边塞诗

王昌龄最著名的边塞诗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其最著名的边塞诗是《出塞》,全文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守边将士心理的描绘,表现了戍边将士捍卫国家尊严的英雄气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写景入手,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则写出了边疆战事不断,戍边将士久戍边疆而不得归的无奈。

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诗人对良将的渴望以及对边疆和平的向往。

如果有像卫青、李广这样的名将镇守边疆,一定可以阻止外敌入侵。

整首诗意境开阔,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被誉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

最壮阔的10首边塞诗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哪些

最壮阔的10首边塞诗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哪些

最壮阔的10首边塞诗王昌龄的边塞诗有哪些边塞诗,是古诗中读来最豪迈的诗歌题材,因为它们描写了壮阔苍茫的边塞风光,表达了诗人们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读来格调高亢,激励人心。

下面小楼精选唐诗中最豪迈的十首边塞诗,与朋友们一起感受唐诗中的金戈铁马、荡气回肠!一、王昌龄《出塞》好的诗词,有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秦时明月汉时关七字,浓缩了千年的边关战争历史,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戍边战士的鲜血,抒写了所有中华志士的家国情怀。

千年以后的我们,头顶依然是秦汉的明月,脚下依然是唐宋的大地。

千年以后的我们,依然需要战士奔赴边境,守护国土,依然需要龙城飞将,守护国家的强大。

二、王昌龄《从军行·其四》对于一个守卫国家的战士,最令人动容的誓词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无论经历多少艰苦卓绝的战争,内心永远拥有一颗保家卫国的坚毅内心,这就是战士最大的人格魅力。

三、王翰《凉州词》战争,就必然要面对生死。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即使身处沙场,依然要纵情饮酒,即使身处生死边缘,依然对生活充满激情。

在这首诗中,有一种激昂向上的酒神精神。

四、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自天上奔流而来,万仞山下,孤城当关,在这壮阔苍茫的背景中,一曲羌笛幽幽传来,在这荒凉却充满力量的边塞回响。

读王之涣的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边关的荒凉,感受到了戍边战士的凄苦,但却没有沉沦在这些消极的情绪中,反而在荒凉中感受到了雄强,在凄苦中感受到了悲壮,读之情绪高昂,慷慨悲壮,这就是所谓的盛唐气象。

五、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在苍茫壮阔的边关,不止有金戈铁马、荡气回肠,还有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当战事消停,在某个夜里,一曲不知来处的笛声,便能拨动思念的心弦,让离家日久的战士,思念起远在家乡的亲人,思念起那个等待自己归来的良人。

六、王维《使至塞上》关于边塞风光的描写,有很多经典的诗句。

不过都抵不过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诗句大好,好到你无话可说。

十首著名边塞诗

十首著名边塞诗

十首著名边塞诗1.《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7.《前出塞九首·其六》(唐·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8.《塞下曲六首·其一》(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9.《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些诗歌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战争、士兵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思乡之情,展现了古代边塞的壮丽与苍凉。

关于王昌龄的边塞诗

关于王昌龄的边塞诗

关于王昌龄的边塞诗
1.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王昌龄·唐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3.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出塞二首·其二
王昌龄·唐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5.塞上曲·其一
王昌龄·唐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出塞》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之一。

此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篇1《出塞》(其一)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篇2出塞二首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二首译文及注释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1.但使:只要。

王昌龄著名的边塞诗

王昌龄著名的边塞诗

王昌龄著名的边塞诗王昌龄著名的边塞诗以边塞诗著称的诗人王昌龄博学多才,创作的边塞诗作别具一格。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所写的著名的边塞诗,欢迎阅读!1、《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从军行·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从军行·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8、《塞下曲·其一》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9、《塞下曲·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0、《塞下曲·其三》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11、《塞下曲·其四》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12、《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赏析出塞其一:[作者简介]王昌龄,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王昌龄的边塞诗10首

王昌龄的边塞诗10首

盘点王昌龄10首塞外诗,经典永不过时!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留存于世的诗作200余首。

他的诗歌以七绝五言为主,主要的题材与边塞、离别有关。

其中包括对边塞的风光的描写、战士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人生的种种思索和感悟。

他的诗歌恢弘大气、深沉含蓄,塞北大漠、雄关戈壁、烽火羌笛、古道孤城,这些自然景象,与人的心境结合到一起,使意境非常悠远高深,让人读时,颇有感动。

下面一起欣赏其中10大经典塞外诗:其一:太湖秋夕唐-王昌龄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译文:夜是如此地安静,湖面泛起一片寒气,洞庭山落下一层微霜。

宿在太湖的一条小船上,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慢慢地移动。

似睡非睡,似梦非梦,隐隐地感到海风吹过,听到远远的地方有大雁南飞的声音。

简析:王昌龄吟咏苏州的诗,仅此一篇。

深秋的一个夜晚,诗人宿在太湖的一条小船上,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慢慢地移动。

夜是如此地安静,湖面泛起一片寒气,洞庭山落下一层微霜。

诗人似睡非睡,似梦非梦,隐隐地感到海风吹过,听到远远的地方有大雁南飞的声音。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太湖秋夕图。

其二: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译文:沅江四处水路相通连接着武冈,送你远行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两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荫蔽、雨露润泽,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简析: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

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

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其三:龙标野宴唐-王昌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全100首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全100首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全100首1.《从军行》2.《塞下曲》3.《登乐游原》4.《赋得古原草送别》5.《滁州西涧》6.《秋夜旅怀寄邱员外》7.《凉州词》8.《夜泊牛渚怀古》9.《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0.《终南别业》11.《赋得古原草送别二首·其一》12.《赋得古原草送别二首·其二》13.《望岳》14.《塞下曲·其一》15.《塞下曲·其二》16.《塞下曲·其三》17.《终南山》18.《将进酒》19.《野店》20.《梦游天姥吟留别》21.《别董大二首》22.《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其一》23.《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其二》24.《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其三》2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6.《鹿柴》27.《秦妇吟》28.《秋浦歌》29.《赋得古原草送别八首·其一》30.《赋得古原草送别八首·其二》31.《赋得古原草送别八首·其三》32.《赋得古原草送别八首·其四》33.《赋得古原草送别八首·其五》34.《赋得古原草送别八首·其六》35.《赋得古原草送别八首·其七》36.《赋得古原草送别八首·其八》37.《袅袅十三余》38.《八阵图》39.《咏史·长歌行》40.《玉台新咏·倩女离魂》4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42.《古朗月行》43.《长恨歌》44.《赋得古原草送别四首·其一》45.《赋得古原草送别四首·其二》46.《赋得古原草送别四首·其三》47.《赋得古原草送别四首·其四》48.《更漏子·水调歌头》49.《青玉案·元夕》50.《千秋岁·秋日登吴公台上寺遗址》51.《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52.《清平乐·杂言宿卫夜带月》53.《河梁词》54.《长歌行》55.《芙蓉楼送辛渐》56.《锺山春晓》57.《凉州词·其二》58.《敕勒歌》59.《塞下曲·其四》60.《凉州词·其三》61.《咏怀古迹五首·其一》62.《咏怀古迹五首·其二》6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64.《咏怀古迹五首·其四》65.《咏怀古迹五首·其五》66.《李凭箜篌引》67.《登涉外天望远岳》68.《登玄武岩口感天》69.《夜泊牛渚怀古·其二》70.《观战场》71.《湓浦歌》72.《塞下曲·其五》73.《汉宫秋·秋日即事》74.《野晋亭壁》75.《金雀楼·东篱乐府》76.《瑶池仙女思归》77.《桃花仙人醉上西楼》78.《游仙窟》79.《汉宫春·华清宴》80.《春晓》81.《玉楼春·飞云落日》82.《陇西行》83.《商山夜行》84.《秋思》85.《夜送赵纲序》86.《蝉鸣岸上晚阴山》87.《长安古意·其一》88.《长安古意·其二》89.《长安古意·其三》90.《长安古意·其四》91.《咏怀古迹四首·其一》92.《咏怀古迹四首·其二》93.《咏怀古迹四首·其三》94.《咏怀古迹四首·其四》95.《桂枝香·闻雨莺莺》96.《乌夜啼·春扫园林珠帘卷》97.《絮庐春·深梦重阳節梅》98.《长安夜雨·旅怀》99.《鸡鸣山下君未归》100.《独不见》。

王昌龄的爱国诗

王昌龄的爱国诗

王昌龄的爱国诗王昌龄的爱国诗有那几首呢?王昌龄的爱国诗主要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卫青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昌龄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王昌龄边塞诗七首

王昌龄边塞诗七首

《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诗名《从军行七首》,“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虽然是乐府旧题,不过这王昌龄是不是真的去从军了呢?我们来看下王昌龄的简历:【王昌龄(698-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如果王昌龄确定是“晋阳”人,那就真的巧了,我们前面读到的“王翰”,“王之涣”都是“晋阳”籍的,都是山西太原人,而三人都姓王,祖上是不是同一个家族的呢?以上简历并没有提到王昌龄出塞从军的事,我们再来看看更具体的相关时间表:【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

720年左右,曾居“嵩山”学道。

723年左右,客河东“并州”(山西太原),“潞州”(山西上党)。

724年左右,赴“河陇”,出“玉门”。

其著作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

注:(“河陇”即“河西与陇右”,也就是甘肃西部地区,大致包括今“敦煌”,“嘉峪关”,“武威”,“金昌”,“张掖”,“酒泉”等地。

“玉门”即“玉门关”。

)726年,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

】王昌龄居然也有到“嵩山”学道的经历。

关于从军应是724年,他赴“河陇”,出“玉门”。

如果王昌龄早年是靠农耕维持生活的话,那么他不可能去塞外旅游,应该就是去从军了,至于什么职务,没介绍。

不过我们有些好奇的是,王昌龄一个从事农耕的人,后来怎么就能写出那么好的诗句?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还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名句都是出自王昌龄。

人,并非有了经历就能写出好诗,而在王昌龄的资料中,我们却没有读到他刻苦读书的经历?这部分历史资料肯定是缺失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著名的边塞诗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以边塞诗著称的诗人王昌龄博学多才,创作的边塞诗作别具一格。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所写的著名的边塞诗,欢迎阅读!
1、《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8、《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9、《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0、《塞下曲·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11、《塞下曲·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12、《出塞》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赏析出塞其一: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756) 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注释]
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

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

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

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节度使管辖。

“龙城”,一作“卢城”。

飞将:飞将军。

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

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就不敢来犯。

[说明]
《出塞》,汉代《横吹曲》曲名。

关塞并不都在边疆,内地某些军事重地也叫“塞”。

唐代诗人写我国东北、西北和北方地区的生活、战斗,常用《出塞》、《入塞》、《塞上》、《塞下》、《前出塞》、《后出塞》等汉唐乐府民歌的名称作诗题。

《出塞》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唐玄宗后期沉醉于荒淫的生活,政治昏暗,内有权奸李林甫、杨
国忠弄权,外有安禄山等藩镇受宠。

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等节度使,在与契丹、回纥(hé禾)和奚的贵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常常失利,给将士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这首诗感叹守将无能,大约是针对这种现实的。

[译诗]
从秦汉到如今明月依旧照耀边关,
到塞外从军的人征程万里仍然没有回还。

如果现在有象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境,
那就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

那秦汉时的月亮,依然明亮,依然照耀着如今的边关,而万里出征的将士却踪影难寻,永远长眠在了异乡。

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明诗人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

起句用“秦月”“汉关”互文,跨越千古,自有一股雄浑苍凉之气充溢全篇。

继而诗人由士卒不能生还的悲剧写到对“龙城飞将”的期望,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将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写得气势豪迈,掷地有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诗人对朝庭用人不当和将帅无能的不满。

全诗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诗境雄浑深远,确为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