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与家庭教育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家庭教育实施途径探析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家庭教育实施途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33172d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7.png)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家庭教育实施途径探析摘要:家庭教育是当前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
因此,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当前的家庭教育状况,就必须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文章以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为切入点,对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从整体的教育环境来看,社会、学校、家庭等都对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要建立起正确的文化理念,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正确地引导舆论,要让家庭和学校的职责更加清晰,要让家庭与学校更加紧密地配合,要让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得到改进,这些都是实现家庭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家庭教育;实施途径1.生态系统理论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青春期通常指十一二岁至十八九岁的年龄阶段。
在此期间,青少年在身体的各个方面迅速发展并达到成熟,自我意识的增强促使他们发展出寻求自主的心理倾向。
然而,心理和生理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青少年的成年感与其半成熟状态之间的矛盾,以及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
暴露在心理和生理压力下的青少年,如重大的情绪和负面经历,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青春期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危期。
全世界约有10%-20%的青少年经历过心理痛苦,我国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异常的发生率约为15.6%,一项针对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发现,62.7%的中学生表现出轻度心理困扰,21.7%的中学生存在中度或以上心理问题。
青少年不仅需要面对身心发展带来的挑战,还要面临家庭教育、人际关系、网络环境等各种考验,青少年缺乏成熟的应对方式,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不适应行为,从而导致心理问题。
2.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人与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生态系统理论模型,这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它承认环境和生物因素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但其研究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物因素的影响。
第三讲-《优化家庭教育生态》
![第三讲-《优化家庭教育生态》](https://img.taocdn.com/s3/m/0277f5e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1d.png)
传承家道·传递幸福
溯源与传承
“家庭生态”也会像“自然生态”一样被污染,假设孩子是一 颗小秧苗,当家庭生态被污染了,这棵小秧苗怎么可能健康苗壮的 成长呢 ?
假设家庭人际关系是“土壤”,父母的爱是“阳光‘文化是 “养分”,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是“空气”等等。任何一个因素出 现问题都会影响“小秧苗”的健康成长 !
传承家道·传递幸福
请思考
溯源与传承
家长如此 重视孩子教育, 为何问题却越来越多?
传承家道·传递幸福
溯源与传承
从生态系统理论看家庭教育现象
按照生态系统观点,发展是人与环境拟合的结果。拟合的过程,其 实就是人与自己生活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适应,从一种平衡状 态跃迁至另一平衡状态的过程。
比如,亲密的家庭氛围,利于儿童发展出聪慧、乐群、稳重和自律 的个性;而儿童这些个性特征作为结果反馈,利于形成和维持家庭成员 间亲密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加强、逐步递进、螺旋发展的过程。
传承家道·传递幸福
溯源与传承
(生态)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可也有不少家庭,沉湎 于成人自己的吃喝玩乐,忽 视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文 化氛围,不注意家庭文化生 活的质量和生活的优劣,这 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传承家道·传递幸福
我想做妈妈打麻将的手
溯源与传承
我有一个美丽的妈妈,有一个英俊关心我的爸爸,我爸爸是一个开长途货车的 司机,我妈妈在家照顾我,小时候我们在乡下,爸爸挣钱了就买了房,妈妈说 城里教育好,然后我就在某小学上学了。
传承家道·传递幸福
溯源与传承
(生态)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如今,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已经引起了许多家庭的重视。 有的家长把爱书、买书、读书、论书作为家庭中的一件共同参与的 乐事;有的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收看电视,收听音乐,欣赏文学、 艺术作品,议论国际大事,培养孩子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文化兴 趣和评价能力;还有些家长经常带领孩子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爬山、 远足、划船、游泳、放风筝、采野菜等,锻炼健康体魄和吃苦耐劳 的意志,欣赏山林风光,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应用研究以S小学为例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应用研究以S小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42784b6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5.png)
2、小组工作:小组工作是一种有效的社会工作方法,能够促进留守儿童的 相互支持和成长。在S小学的实践中,社会工作者组织了多个小组活动,如兴趣 小组、成长小组等。通过这些活动,留守儿童能够结交更多的朋友,分享彼此的 喜怒哀乐,共同成长进步。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旨在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负面影 响。具体而言,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介入:
1、提供心理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 他们建立自信、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2、链接资源: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留守儿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如争取 教育补贴、优秀教师资源等。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数 量不断增加。这一现象给农村家庭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许多留守儿童面临着 家庭教育的缺失。本次演示以辛冲镇留守儿童为例,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的缺失及社会工作介入,以期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提供参考。
家庭教育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父母长期外出务工, 无法在身边陪伴孩子,导致家庭教育的缺位。其次,受经济条件限制,许多农村 家庭无法将孩子带入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此外,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认识不足,缺乏教育意识和知识也是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 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其次,进行访谈,了解社会工作介入 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改善情况及相关方的看法。
家庭结构与生态系统培训心得
![家庭结构与生态系统培训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6820a3e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0.png)
家庭结构与生态系统培训心得根据家庭生态系统理论,家庭系统中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模式,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是同时发生的,一个成员的行为会影响其他成员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同时也会导致他们对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反思,其中一个成员做出一些改变会导致其他成员发生一些不同的变化。
以家庭生态系统理论来审视现代社会的家风传承,就要重视家庭成员之间在家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互影响的过程,重视家庭系统内的各要素对家庭成员的综合作用。
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把握传承好家风的方向。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总的看法,体现在言谈话语、举手投足之中。
父母的价值观往往成为孩子观察社会现象、形成辨别是非的尺度、指导行为的依据。
所以,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是好家风传承的核心内容。
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而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有教孩子做人的实实在在的内涵。
教孩子从小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爱自己的家乡,做一个文明守法的中国人,就是为孩子播下爱国的种子;培养孩子爱学习、勤奋钻研的好习惯,就是为他们日后的爱岗敬业打基础;教导孩子诚实做人,他就会鄙视那些不讲诚信的人和坑蒙拐骗的不法之徒;家人之间友善相待,夫妻之间、亲子之间、祖孙之间互敬互爱、互学互助,孩子就很容易将这种最基本的人际相处之道拓展到与同伴、老师、社会上更多人的相处之中。
注重家庭关系和谐,在人际互动中传承好家风。
家庭的本质是家庭关系,处理好各种家庭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培育良好家风的关键。
生长在温馨而充满爱的家庭中,孩子容易把世界看作一个充满爱的地方,而在冷漠和无爱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把世界看作一个充满敌意的地方。
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彼此接纳包容,以同理心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承认家庭成员的不完美,大度面对缺陷与过失,以积极的态度激励和挖掘每个人自身的优势潜能。
夫妻关系是一切家庭关系的起点和基础,影响着孩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基本的认识和成为什么样的人。
家校携手:构建高效家庭教育生态系统
![家校携手:构建高效家庭教育生态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be2e47de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4.png)
关注家庭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优化策略
• 了解家庭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动态,关注教育政策的变化 • 分析家庭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问题和挑战,制定应对策略 • 及时调整家庭教育生态系统的优化目标和任务,保障教育质量
激发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的积极性
建立家校携手的长效机 制
• 提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平台和 机会,如家长志愿者、家长课堂等 • 加强家长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 意识和参与能力 • 表彰和奖励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 家长,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 明确家校携手的目标和任务,制 定合作计划 • 建立家校携手的评价机制,定期 评估合作成果 • 加强家校携手的保障,提供必要 的资源和支持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CREATE TOGETHER
DOCS
• 提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平台和 机会,如家长志愿者、家长课堂等 • 加强家长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 意识和参与能力 • 表彰和奖励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 家长,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 明确家校携手的目标和任务,制 定合作计划 • 建立家校携手的评价机制,定期 评估合作成果 • 加强家校携手的保障,提供必要 的资源和支持
• 建立家校共同关注儿童成长的机 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任务 • 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 同解决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关注 儿童的个性发展和需求
04
家庭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家长角色与责任
家长在家庭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定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负责孩子 的家庭教育
幼儿园中班生态环境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分析
![幼儿园中班生态环境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f2737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9.png)
幼儿园中班生态环境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分析在幼儿园中班阶段,生态环境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生态环境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学习,更是一种实践和生活方式。
幼儿园中班生态环境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幼儿园中班生态环境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以及如何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一、幼儿园中班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生态意识:生态环境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从小就学会热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2. 培养动手能力:生态环境教育注重实践和操作,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促进他们对环境的深入理解。
3. 促进身心健康:接触自然环境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能够缓解学习压力,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
二、家庭教育在生态环境教育中的作用1.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和家人的言传身教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影响深远。
2. 家长的示范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习惯和价值观。
3. 家庭教育的责任: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学会热爱和保护自然。
三、如何促进幼儿园中班生态环境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动1. 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家庭活动和教育沟通会,邀请家长参与到生态环境教育中来,共同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2. 多方位的教育方式: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户外实践活动、生活环境布置、主题故事阅读等,来促进幼儿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3. 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学校可以与当地社区合作,开展一些环保主题的社区活动,提高幼儿和家长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
结语生态环境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素养的重要方式,家庭教育则是孩子性格和价值观的塑造者。
促进幼儿园中班生态环境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只有在多方合作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
家庭生态系统理论
![家庭生态系统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f6f172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d9.png)
家庭生态系统理论
(Family System Theory)
家庭生态系统理论(Family System Theory)是一种研究家庭系统的理论,它认为家庭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其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影响的关系。
它指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受家庭系统的影响,家庭成员的行为会对整个家庭系统产生影响。
家庭生态系统理论旨在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家庭系统的动态,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它也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应对家庭系统的变化,从而改善家庭的健康。
家庭教育生态化
![家庭教育生态化](https://img.taocdn.com/s3/m/94f6ac27aaea998fcc220e35.png)
家庭教育生态化松江二中张春燕摘要:生态学研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生态平衡。
自然界中万物生长需要一个平衡的生态环境,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要求人类必须控制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如今,人类生存的大环境在国家政策的贯彻下,人类自身的意识下已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那么,人类个人生长的小环境——家庭,是否也需要“生态平衡”呢?主题词:生态式教育正文:自然界里讲究生态环境、生态平衡、生态保护,教育也存在着“生态环境”,也讲究“生态平衡”,同样也需要“生态保护”,种种世俗的成才观、模式化的教育带来的孩子的心理问题、生存能力问题,还有创造力低下等等,都在提示我们教育的生态环境正在恶化。
“生态式教育”,必须有平衡的生态化教育环境。
我在这儿所说的教育环境,除了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外,主要是指家庭环境。
前几年,浙江金华一名叫徐力的高中学生把母亲杀害了,湖南衡阳一名叫李毅(化名)的初三学生毒害全家,贵州安顺市又发生了两名16岁孪生姐妹为“自由”毒死父母的犯罪案件,河北也曾发生了一起初中学生在同学的协助下趁母亲熟睡时用绳子勒死母亲的案件。
这一起起听人骇省的案件,到底是什么“压力”促成了这样的悲剧?是社会?是家庭?是父母?千千万万的家庭,千千万万的子女,许多事例表明;有的孩子生活在“生态平衡”的家庭环境,有的孩子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家庭环境,可悲的是许多家庭至今仍在制造“污染”。
我想在这里指出几种“污染源”,探讨几种“环保方案”。
什么是生态式教育?它主要包含3个层面的含义:a、教育的原则:尊重生命,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内心的发展要求;b、教育的方式: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家长必须在一种自然宽松的环境下让孩子自由成长,逐渐发现他的天赋,然后有的放矢地“施肥灌溉”。
所谓“无为在行,有为在心”,孩子感觉不到任何来自家长的成长压力,但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渗透着家长的引导;c、教育的目的: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提倡一种快乐的、符合自然天性的、充分展现自我的成才观。
家长在孩子的生态教育中如何发挥作用
![家长在孩子的生态教育中如何发挥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a8a0aa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df.png)
家长在孩子的生态教育中如何发挥作用家长在孩子的生态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模范,家长们能够通过积极的参与和引导,培养孩子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本文将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探讨家长在孩子的生态教育中如何发挥作用。
一、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孩子天生对周围的自然世界充满好奇,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通过带孩子亲近自然、观察动植物、探索生态系统等活动,家长们可以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他们对环境的兴趣和热爱。
在家附近的公园或乡村,家长可以带孩子去观察小溪中的鱼群、树上的鸟巢,或者捡拾地上的昆虫。
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孩子们可以学习到自然界的规律和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
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回答孩子的问题,鼓励他们思考并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
二、倡导环境友好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家长们可以成为孩子环境友好习惯的榜样和引导者。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可以与孩子一起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分类回收垃圾等,在实际行动中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家长们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环保计划,并共同执行。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在洗漱时关掉水龙头,使用可循环的购物袋,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等。
这些看似小小的行动都能够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三、体验自然,培养孩子的生态情感除了带孩子近距离接触自然,家长们还可以通过户外活动和自然体验,培养孩子的生态情感。
家庭野营、郊游、郊外拓展等活动都是很好的选择。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可以亲自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了解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父母在活动中要引导孩子细心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力量。
在森林中欣赏鸟儿的鸣叫声,体验清新的空气,触摸大自然的鳞片,让孩子从中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与伟大,培养起他们的生态情感。
四、教育孩子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家长们应该教育孩子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
他们可以通过讲述生态系统的奇妙之处,告诉孩子们环境破坏的危害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系统理论与家庭关系
![系统理论与家庭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a3ad375a417866fb84a8e1d.png)
系统理论与家庭关系系统理论由生物学家Ludwig Von Bertalanffy 于19 04年提出,起初运用于自然科学,其后为社会科学领域及医疗界广泛采用。
其理论精髓在于:提倡研究整个系统中各部分的互动关系,而不只是个别研究每部分的构造。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人类的思维发生了质的飞跃。
它是一种全通道式的关系思维,它把相关各部分之间的彼此互动和影响都加入考虑,是对线性思维、多元因果关系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的突破。
用这种新的思维模式才能更准确、全面、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有人曾用一个简单的短剧表演来说明这个看似深奥的理论。
一个五口之家:奶奶、爸爸、妈妈、女儿、儿子,在他们的腰间扎上塑料彩绳分别与其他四个家庭成员连接,他们之间的距离受到相等的界定。
短剧刚开始时,五个人在愉快地交谈,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微笑。
不一会儿,连续几个电话打进来:爸爸的生意伙伴要求他出去谈生意;女儿的男朋友约她去逛街;儿子的同学邀他去打球……凡有人需要离开,就会牵动其他四人,向他们提出调整相互关系(即彩绳距离)的要求。
或同意放行,或生气阻止,他们都会作出自己不同的反应,引起相应的情绪反馈。
这个短剧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系统理论在家庭关顾领域的重要价值,它指引我们在婚姻治疗和家庭治疗过程中,要着重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而不单单留意每个成员的特质。
现在,我们试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系统理论在家庭关顾中的运用。
(一)家庭的整体性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每个成员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各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着,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着平衡;各部分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其中某一部分需要改变,就会引起其他部分作出改变,继而要求整个系统作出相应调整,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亦即“牵一发动全身”的道理。
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家庭或一个问题婚姻的时候,我们不只是要关注出现问题的“主角”,而是要综观家庭关系的全局。
有一个刚满两岁的男孩叫罗子洋,他因一直照顾他全部生活的小阿姨离开他而常常在家哭闹不止。
生态体验下的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思考
![生态体验下的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7f69b6225c52cc58bd6be93.png)
生态体验下的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思考幼儿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准。
如果说以德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幼儿的道德培养就是这项工程的基础。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
家庭作为人类文化孕育的摇篮,是人类最早的学校。
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
要在自然状态中,让孩子率性发展,在至善至美的体系中,成为聪明和善良的人。
我们的目的不是交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取得知识,是教给他准确地估汁知识的价值,是教他爱真理胜于一切。
作为父母要从小在子女心灵上撒播理智和善良的种子,让他们具有爱己爱人之心。
只有童年时代有善良的同情心和优良的品质,长大之后,才有仁慈的品质,才能成为富有道德情感、行为规范的正直的公民。
这既是一个人立身之根,也是家庭教育之本。
毫无疑问,一个心地善良,从小富有同情心的人,一定是一位爱真、爱善、爱美的人,既是有利于他人的人,同时也是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
这样的人,正是父母所期望的,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家庭教育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包括父母教育子女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教育两个方面,其中主要方面是父母教育子女。
一、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家庭是儿童进入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是儿童认识世界的起点。
2.家庭从物质上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能,家庭教育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3.家长的期望、爱抚、教养态度等家庭教育因素,对儿童性格雏型的形成至关重要。
二、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共同夙愿。
早期教育对社会、对家庭无疑都意义重大,但是如果不讲科学,不遵循婴幼儿成长的规律,则过犹不及。
当前,家庭教育不良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1.家庭教育内容单一化有些家长把早期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向孩子传授书本知识,他们违背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硬性地给孩子规定学习任务,让婴幼儿像学生那样坐下来读书、写字、算算术、背英语单词,从而剥夺了儿童玩耍的时间和权利。
基于生态式家庭教育体系构建理念提出建议和解决对策。
![基于生态式家庭教育体系构建理念提出建议和解决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f063f0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e.png)
基于生态式家庭教育体系构建理念提出建议和解决对策。
生态式家庭教育体系是一种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注重家庭成员间互动、相互影响,挖掘孩子自身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以下是基于该理念提出的建议和解决对策:
1. 倡导家庭成员间平等、开放的交流和互动,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的家庭氛围。
2. 鼓励孩子多样化的学习和探索,为孩子提供开阔的视野和多方位的知识。
3. 鼓励孩子参与体育锻炼和艺术活动,培养其体能和审美能力。
4. 鼓励孩子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倡导孩子独立自主并有责任意识。
5. 关注孩子内在的情感需求和精神成长,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6. 强调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义务服务,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以上建议和对策,家长能够将孩子放在一个充满爱、经验和资源的环境里,让孩子在不断与家庭和社会进行互动中,全面、稳健地发展个人潜能,培养他们成为具备自信、独立、负责任和积极进取的优秀公民。
合家庭生态系统理论对你自己的家庭进行概况介绍
![合家庭生态系统理论对你自己的家庭进行概况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16af8fa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8.png)
合家庭生态系统理论对你自己的家庭进行概况介绍
合家庭生态系统理论是指个体与家庭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根据这个理论,我可以为你提供一些概括性的介绍来描述你的家庭生态系统。
你的家庭是一个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系统,由你作为个体、父母、兄弟姐妹、其他亲属以及家庭文化和价值观等因素构成。
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家庭的核心,提供物质和情感方面的支持。
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会对你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影响,同时,你与父母之间的互动也会在家庭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
兄弟姐妹在家庭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你最亲密的伙伴和朋友。
你们之间的互动和相互支持对家庭环境产生影响,并且在你的个人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文化和价值观是家庭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都会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被内化并对你的价值观和行为态度产生影响。
除此之外,家庭凝聚力、沟通方式、共同的活动等也是家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影响家庭的稳定性和亲密度。
总之,合家庭生态系统理论描述了一个个体与家庭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家庭成员、家庭文化和价值观、以及家庭互动等因素共同构建了你的家庭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4410e62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d7.png)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生态系统理论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理论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提供了一个理论模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家园共育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我们合理地处理这些关系。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了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整个系统的运行规律,从而更好地解决家园共育中出现的问题。
生态系统理论还提供了一种可持续性的思维方式,能够引导我们更加注重家园共育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保护我们的家园和未来的生活环境。
通过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探讨家园共育中的种种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更科学合理的方案和方法。
1.2 家园共育的概念家园共育是指社会各界共同育人,共同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的理念。
它强调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教育力量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共同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家园共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模式,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使命,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健康、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
家园共育的实施需要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密切协作和资源共享,涉及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内容。
在家庭方面,家长应该加强家庭教育意识,积极关注孩子的成长发展,充分发挥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在学校方面,学校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全面成长;在社会方面,社会各界应该积极支持家园共育工作,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和机会。
家园共育是一种全方位的育人理念,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作,共同育人,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健康、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
【2000字】1.3 存在的问题在家园共育实践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
家园共育的概念在实际操作中常常遭遇挑战,因为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导致合作难度增加。
新时代中小学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基础与策略创新
![新时代中小学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基础与策略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c98ca7f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ee.png)
总结来看,家校合作共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积 极的实践效果。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广家校合作共育的理念, 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共同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家校合作共育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平衡家庭和 学校之间的责任和权益,如何避免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 们需要建立健全的家校合作机制,明确双方的职责和权利,确保家校合作共育的 有效实施。
一、理论基础
1、教育生态理论
教育生态理论认为,教育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生态系统。在这个系 统中,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三个重要的生态因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教育生态环境。在家校合作共育中,教育生态理论强调学校与 家庭、社会之间的互动和协调,通过优化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是实施家校合作共育的关键环节。具体包括:开展家庭教 育讲座和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提供家庭教育咨询和心理辅导 等服务,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和困惑;组织亲子活动和实践课程,增 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和情感。3Fra bibliotek创新家校合作形式
创新家校合作形式是实施家校合作共育的重要途径。具体包括:组织家长志 愿者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开展家校共同 备课和研讨等活动,促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 家校互动平台,方便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和沟通。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小学家校合作共育是促进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家校合作共育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创新家校合作形 式以及强化家校合作评价机制等方面的策略创新,可以有效地推进家校合作共育 工作的实施和发展,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生态系统理论与家庭教育48页
![生态系统理论与家庭教育48页](https://img.taocdn.com/s3/m/afcbaf2a01f69e3142329422.png)
1、自我分化
指理智和情感的分离,及自我能从他人那儿独立出来。两者 的差异越大,个体就越能抵抗不被卷入他或者她的家庭中的 情绪反应之中,从而遵循自己的价值观来行动,不让他人的 情绪来驱使自己的行动。
个体分化的理想状态:保持思想与情绪之间的平衡(表达情 绪时能坚信自己的信念);保持客观性和灵活性。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父母分化程度的影响,有着不同的 自我分化能力和分化程度。自我分化成功的个体,在个人 层面上能够不受情绪系统的主宰,有效、冷静地考虑不同 的选择;在家庭层面上能够逐渐脱离父母独立。反之,不 但思想和行为容易受情绪的主宰,而且在家庭生活中容易 将自己未完成的个人需要投射到孩子身上。
替罪羊:在三角化的过程中,情绪会“泛滥”到第 三个人身上,如果此人不能解决父母焦虑,那么会 被贴上“病人”的标签。
三角关系的4种可能结果: A:稳定的两人关系可能由于第三者的加入而动摇(婴儿的出
生给和睦的婚姻带来冲突); B:稳定的两人关系可能由于第三者的离开而动摇(孩子离家,
从而就不能再在父母冲突时形成三角关系)。
化的两股相反的力量。
只有父母自己快乐,孩子才可能快乐
主要参考文献
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刘小寒、冯帮:生 态 系 统 理 论 视 角 下 的 家 庭 教 育 实
施途径探析 席居哲: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 Thomas P. McDonald: Predicting Caregiver Stress: An
突、配偶之一的功能失调,或其中一个孩子心理损伤;他们 的模式可能在模仿过去几代的模式,并且可能在未来几代中 重复。
4、家庭投射过程
家庭投射过程描述了父母将情绪问题传递给孩子的主要途 径。个体在婚姻选择和其他重要关系中倾向于重复他们在 原生家庭中学到的相关模式,并把相似的模式传递给他们 的孩子。解决当前家庭问题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改变个体 与原生家庭的交互作用。当个体改变后,其他成员将会做 出补偿性的改变。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家园共育课程实践探索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家园共育课程实践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f613ff97e2bd960591c677bf.png)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家园共育课程实践探索作者:颜磊李晓莉杜立凡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2020年第09期安华里第二幼儿园成立于1992年,隶属于北京市朝阳区教委,是朝阳区第一所北京市示范幼儿园。
自建园初期,幼儿园就十分重视“家园共育”工作,探索了有效利用家长教育资源的方式,逐渐将家园合作纳入园本课程,并在主题活动开展中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尝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家园共育管理体系;同时还积极做好幼儿园的社区早期教育工作,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参与、沟通、整合、互动、发展”为特色的社区早期教育模式。
根据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尤其是其提出的“应重视儿童所处的多重环境及其之间的相互关联”的观点,我们反思了过去在家园共育实践中“缺乏系统性的家园共育课程规划”“缺乏科学的课程结构”,以及“家园关系不对等”等问题,重新认识到家园共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其系统性,充分利用新的途径和手段,将家庭、幼儿园、社区平等纳入其中,尊重彼此的立场,倾听彼此的声音,构建起促进家园共育课程发展的全面、立体、关系紧密的整体系统。
正如生态系统理论所提倡的:使儿童融进生态系统,在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多因素逐层建立起的生态系统中获得完整、平衡的发展。
基于此,我们十分重视影响幼儿成长的层层生态环境所构成的微系统——从家庭到幼儿园,再到生活的社区,及这些微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中系统,重视幼儿与生态环境各层级之间的有效互动,积极探寻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努力实现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共生和共建,追求幼儿园与不同教育角色共管、共育的教育愿景。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幼儿园指导的家庭活动”“家庭支持的幼儿园课程”以及“三方合作的家、园、社区互动活动”。
幼儿园指导的家庭活动在生态系统理论中,家庭处于生态圈的核心位置,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主要力量。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道:“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
家庭教育生态
![家庭教育生态](https://img.taocdn.com/s3/m/4a1cb0b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e9.png)
家庭教育生态
家庭教育生态是指一个家庭教育的生态系统,包括家庭教育的各种要素和因素,如家庭文化、家庭成员、家庭价值观等。
家庭教育生态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家庭文化是家庭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文化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基调和方向。
如果家庭文化注重勤俭节约、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那么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会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其次,家庭成员也是家庭教育生态的重要因素。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他们不仅需要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更需要在情感上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兄弟姐妹也是孩子的重要伙伴,他们之间的相处方式和关系也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最后,家庭价值观是家庭教育生态的核心。
家庭的价值观会渗透到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中。
如果家庭注重学习、尊重知识,那么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也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生态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要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生态中的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生态,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 1 -。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青少年家庭教育路径探析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青少年家庭教育路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1acadb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17.png)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青少年家庭教育路径探析摘要:在生态系统理论背景下,强调的是和谐关系的建立,家庭教育都对青少年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家长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解读以及认识,并且教师也要结合青少年当前年龄特点和思想状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从而帮助家长能够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为青少年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在学习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家庭教育;生态系统理论;研究随着我国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新时期下社会环境和生态系统理论给学校和家庭教育带来新的需求和发展方向,为了帮助青少年能够健康地成长,家长需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有效认识,对自身的教育观念进行不断改进以及创新,形成新的教育方式,从而符合青少年当前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一、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了使家长能够正确地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教育,在实际研究之前需要对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为后续的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国当前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青少年接收信息的途径和类型逐渐朝着多样性的方向而不断的扩展,这部分青少年在日常学习和生活时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和价值观。
如果青少年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的话,那么很容易受到一些消极信息的影响,对青少年今后的发展造成非常恶劣的后果[1]。
从当前家庭教育来说,一些家长大多数都是秉承着传统的思想教育来对青少年进行有效引导的这种思想观念,完全不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方向,也无法更加贴合于青少年当前信息接收的特点。
并且一部分家长在所实施的亲子教育工作中,也很少与青少年进行良好的沟通以及交流,通常家长都是存在着望子成龙的想法,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在学校中成才,所以一部分家长将过多的教育压力给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今后成长的重要影响作用,并且一部分家长也认为孩子的教育主要是指在家庭中督促孩子写好作业,考出好成绩,只要在学校中老师可以管教孩子,那么家长只负责管衣食住行就可以了。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d792666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2.png)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家园共育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的教育理念。
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看,家园共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有效沟通、学生缺乏生态意识以及家园共育机制不完善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加强家园与学校的合作,建立双向沟通渠道;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建立家园共育机制,完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促进家园共育的健康发展。
在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家园共育的实践与探索,为培养更多具有生态意识的优秀学生做出更大的努力。
【关键词】家园共育、生态系统理论、问题、对策、合作、生态意识、机制、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教育理念逐渐向着家园共育的方向发展。
家园共育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的一种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共育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家园共育应该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学生是一个生态单位,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则是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和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家园共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实践中,家园共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不足、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学生缺乏环保意识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家园共育的效果,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家园共育的实施,解决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家园共育的本质,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来改善家园共育的实践效果。
1.2 问题提出家园共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旨在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合作,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家园共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家庭和学校之间存在沟通不畅的情况,导致了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完整,影响了家庭和学校的合作。
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环境中可能面临着不一致的教育理念和规范,容易导致学生对于应该如何行为和表现产生困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他真是一滩烂泥;他说爸爸不深思熟虑,你说他真是可怕。
3、核心家庭的情绪过程
描述了管理家庭问题的基本关系模式。
是家庭应对压力的不稳定的、融合的方法,通常导致婚姻冲
突、配偶之一的功能失调,或其中一个孩子心理损伤;他们
的模式可能在模仿过去几代的模式,并且可能在未来几代中 重复。
4、家庭投射过程
老大和老小结婚,老大可能承担责任、作出决定等,老小也
期待配偶这样的行为发生。
8、社会情绪过程
在鲍温理论中每个概念都适用于非家族群体,如社会组织。 社会情绪过程的概念描述情绪系统在社会层面上如何支配行 为。
整个社会因人口过度膨胀压力上升,整体自我分化逐步退化
鲍温认为社会和家庭一样,也包含着分别指向未分化和个别
Jenkins , 1988; Kaslow , Rehm , Pollach , & Siegal ,
1988)。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看“中国父亲”
一、父职教育的现状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宏观、外观、中观和微观系统中都存在 影响父职教育顺利实施的因素。 (一) 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属于生态系统中宏观系统的一部分,大文化环境会 影响父职教育的实施。 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家庭观念
家庭投射过程描述了父母将情绪问题传递给孩子的主要途
径。个体在婚姻选择和其他重要关系中倾向于重复他们在
原生家庭中学到的相关模式,并把相似的模式传递给他们 的孩子。解决当前家庭问题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改变个体 与原生家庭的交互作用。当个体改变后,其他成员将会做 出补偿性的改变。
分化不佳的父母,自身未成熟,因而会选择他们所有孩子中 最为幼稚的一个作为他们关注的客体,而不管他或她在家中 的出生顺序如何。
体分化水平越来越差,更易焦虑和融合。
当然如果在这过程中有人与分化水平高的人结婚,这个过程 可被逆转。
7、手足出生顺序的影响
偶的互动。
——家庭中孩子的出生顺序影响到他们的人格特征和未来与配
——基本思想是,位于同一个兄弟姐妹位置长大的人可以预见 到重要的共同特征。 例如,老大往往倾向于担任领导职务, 而最小的孩子常常喜欢成为追随者。
联系又有制约,形成家庭系统有序的运转,以此来实现家 庭的功能。
组成家庭系统的诸要素,不是个体的人,而是人与人之间 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
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框架,可用于通过分析儿童及其照顾 者的不同环境来预测育儿过程和儿童的发展 ( Bronfen-
brenner,1979)。
该模型最基本的分析单元是微系统,它指的是儿童的即时感知环 境(例如,孩子在家里或学校的互动)。
替罪羊:在三角化的过程中,情绪会“泛滥”到第 三个人身上,如果此人不能解决父母焦虑,那么会 被贴上“病人”的标签。
三角关系的4种可能结果:
A:稳定的两人关系可能由于第三者的加入而动摇(婴儿的出 生给和睦的婚姻带来冲突); B:稳定的两人关系可能由于第三者的离开而动摇(孩子离家, 从而就不能再在父母冲突时形成三角关系)。
庭的角色视为一个情绪单位,
一个连锁关系网络。
理论假设
家庭成员的推拉力量:整体感和距
离感之间的平衡(所有人类的核心
问题)
两种力量的平衡:既与所爱的人保 持亲密,同时作为个体又充分地分 化自己,不至过分卷入他人而失去 自我。
家庭系统理论的八个概念
八个连锁概念 自我分化
展,也是回应学校男性教师缺失的现实需求;
微观系统中,家庭结构的变化、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对父亲的
呼唤,使父亲的角色被重新定义,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
到父亲角色的不可替代性,从而使父亲对孩子的抚养教育职 能凸显出来。
三、生态系统理论在家庭工作与治疗中的应用
系统式家庭治疗将家庭看成是一个系统,在介入到家庭工
2、三角关系
一种三人子系统。根据鲍温的观点,焦虑很容易在亲密 关系中产生,个体可能会引进第三者来减低焦虑和情感强度, 增进稳定性,这现象称之为三角关系。
家庭情绪关系的基础便是三角关系。 家庭成员自我分化越差,家庭融合的程度越高,形成三角 关系的努力就越强烈且一致;
Hale Waihona Puke 家庭中分化最差的人特别容易卷入三角关系中以降低焦虑。
再外层是中间系统,它指的是儿童的主要环境中出现的关系(例
如,父子关系如何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行为)。
微系统和中间系统被嵌入在外塑系统内,这是孩子不直接参与的 一个环境,但影响他或她的功能(例如,父母的工作模式如何影 响孩子的情绪幸福感)。
最后,宏观系统是指影响个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力量等
因素。这四个系统是嵌套的,并在一个动态过程中相互影响。
二、用生态系统理论看家庭教育现象
按照生态系统观点,发展是人与环境拟合的结果。拟合的过 程,其实就是人与自己生活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适 应,从一种平衡状态跃迁至另一平衡状态的过程。比如,亲
密的家庭氛围,利于儿童发展出聪慧、乐群、稳重和自律的
个性;而儿童这些个性特征作为结果反馈,利于形成和维持 家庭成员间亲密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加强、逐步递进、螺旋 发展的过程。
化的两股相反的力量。
只有父母自己快乐,孩子才可能快乐
主要参考文献
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刘小寒、冯帮:生 态 系 统 理 论 视 角 下 的 家 庭 教 育 实 施途径探析 席居哲: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 Thomas P. McDonald: Predicting Caregiver Stress: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Steven A. Meyers: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Enhancing Parenting Skills IN Family Therapy The BOWEN CENTER
的影响, 一直认为照顾孩子是母亲的责任,父亲的职责就是
在外工作挣钱。
(二) 社会因素
社会属于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外观系统环境, 社会中的大环境
会间接影响父职教育的实施。从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来看,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父职教育的法规。同时,由于社区内与 父职教育相关的讲座和报告较少,父亲们接受专门的培训少 。另外,媒体没有发挥强大的宣传作用和普及作用,父亲们
C:不稳定的两人关系由于第三者的加入而变得稳定(婴儿 出生后,有冲突的婚姻变得和睦)。
D:不稳定的两人关系由于第三者的离开而变得稳定(偏心 的妈妈离开,导致姐妹和好)。
所以,三角关系并不总是减少紧张。
每次与妈妈谈话,她都抱怨你的爸爸。 妈妈 爸爸 你 两人的接近,第三个人的疏远,即对妈妈的同情而隔离爸爸, 妈妈更不可能处理好对爸爸的抱怨。 如何终止三角关系:建议听妈妈谈对爸爸的关心,而不听她 的抱怨;告诉爸爸,他的妻子抱怨他,但你不知道她为什么 不直接告诉他;极力赞同妈妈的抱怨,她说爸爸一团糟,你
通过身体或情绪距离来切断关系,并不能结束情感过程,而 相反是激化了它(与配偶或孩子形成的新关系更加强烈,并
可能导致与原生家庭更加的疏离和阻断)。
成人必须解决他们与原生家庭的情绪依恋。 对家庭治疗师而言,也应努力从家庭中达到自我分化,使自
己保持一种客观的位置,避免陷入治疗的情绪三角中而无法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父母分化程度的影响,有着不同的 自我分化能力和分化程度。自我分化成功的个体,在个人 层面上能够不受情绪系统的主宰,有效、冷静地考虑不同 的选择;在家庭层面上能够逐渐脱离父母独立。反之,不
但思想和行为容易受情绪的主宰,而且在家庭生活中容易
将自己未完成的个人需要投射到孩子身上。
eg. 儿童的情绪或行为问题和症状表现了父母或家庭的压力 (Bernstein,Svingen,&Garfinkel,1990);母亲对配偶 和父亲的积极回应风格的敌意( Johnson & OLeary , 1987 );家庭的高度易怒和过度保护(McFarlane,1987);母 亲 和 父 亲 的 抑 郁 ( Brown , Borden , Clingerman , &
谢谢聆听
(五) 个人因素 由于我国不少幼儿的父亲受工作状况的限制、自身观念的影 响以及自我认知的不足,导致其育儿参与度不高。国内外的 研究均发现,工作压力较大的父亲会忽视、懈怠自己的育儿 职责。同时,男性的自我防卫心态也导致其参加父职教育受
阻。由于父亲本身的性格和特质也使他们不愿意或者不习惯
在公开场合谈及自己内心的感觉,也不愿向外人谈及自己和 家庭的事情。所以,父亲的个人原因也是阻碍父职教育实施 的重要因素。
父母将自己的低分化通过三角关系传递给最易受影响的孩子。
这就是家庭投射过程。
5、情感阻断
描述了人们通过减少或完全切断与父母、手足和其他家庭 成员的情感接触,来企图解决他们之间的未解决的情绪问 题。
从与原生家庭的未解决的情绪联系中的逃离,通常显示为 退缩或从父母家出走,或否认它对其目前生活的重要影响。
作时,家庭治疗的对象一般是全家。
如,由Murray Bowen提出的多代家庭情感系统。 超越个 人因果关系模型到多人系统模型来了解人类行为。该系统 图表表示的不仅仅是家谱;它涵盖了世代之间深刻的情感 联系。人类个体最终都会走向死亡,但一个家庭的过去会 一直延续现在。
鲍温家庭系统理论
认为要了解一个家庭最好要 分析三代以上,要了解个人 形成问题的原因,必须把家
伴侣在原生家庭中的排行越相近,婚姻成功率越高。(不好) 伴侣间的交互作用模式与其在原生家庭中的位置有关。 这里的排行重点在于个人在家庭系统的功能地位,而不是实 际的出生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