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毕业论文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毕业论文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引言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而我们中国,自1998年起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即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货币政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国货币政策的出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得益彰。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98年以后才渐渐稳定下来并付诸实施的,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其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形成的背景(一)90年代初的房地产热,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创造了大的宏观环境。

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使得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到了97、98年时已相当突出。

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性风险等几大风险交互错杂,又衍生出更多的子风险,而原有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与此时的经济环境相得益彰。

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而实质上,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标约束: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企改革,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这一系列的约束,无疑让政策执行时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标约束成为当务之急。

(二)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建立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尽管当时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

具体地说,这些结构性问题包括七个方面:1 1、二元经济结构继续强化,反差过大。

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并不是在持续转化,而是经常出现波动、迁回、反复甚至强化的趋势。

2010年人民币政策大事记

2010年人民币政策大事记

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来源:央行时间:2011-02-09 08:14:19 浏览量:44 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办发〔2010〕5号),提出积极加强信贷政策指导,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及时提供有效融资支持,并做好专项监测。

2月1日至2日,召开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信贷与金融市场工作会议。

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09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2月11日,发布《200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3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信贷形势座谈会。

按照宏观调控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合理均衡增长,同时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3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管理暂行办法》(银发[2010]79号),加强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保障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稳定、有效运行,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操作和使用。

3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八个部委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落实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振兴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对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促进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繁荣。

3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与白俄罗斯国家银行签署《中白双边本币结算协议》。

该协议是我国与非接壤国家签订的第一个一般贸易本币结算协议,也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实施后的区域金融合作的新进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白两国经济合作,便利双边贸易投资。

中国基础货币历年数据表

中国基础货币历年数据表

中国基础货币历年数据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基础货币是指中央银行所发行的、具有最高法定支付能力的货币,也是全国性的流通货币。

作为货币体系的基础,基础货币的规模和变化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基础货币的历年数据表。

我们来看看中国基础货币M0的总量。

M0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准备金,是最广义的货币定义,也是最基础的货币形态。

根据数据统计,2010年中国基础货币M0总量为5.35万亿元,到2020年增长到了21.25万亿元,十年间增长了近4倍。

这表明中国经济在这十年间总体呈现出了稳步增长的态势。

我们来看看中国基础货币M0的年度增长率。

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基础货币M0的增长率整体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以2010年为基准,2011年增长了14.9%,2012年增长了11.4%,之后逐年下降,到2019年仅增长了2.8%,2020年甚至呈现了负增长,为-3.1%。

这种趋势表明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上实行了更为谨慎和稳健的控制,避免了通货膨胀等风险。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基础货币M0的组成。

中国基础货币M0主要由纸币和硬币以及商业银行的银行准备金组成。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基础货币M0中纸币和硬币的比重占据了大部分,银行准备金占比较小。

这也反映出中国货币体系中现金支付的依赖程度仍较高。

我们来看看中国基础货币M0的分布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基础货币M0的分布以城市为主。

城市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高,货币需求也相对较大,因此城市地区的基础货币M0总量远远高于农村地区。

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货币M0分布差距逐渐缩小。

中国基础货币M0的历年数据表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基础货币M0的规模和构成也不断发生变化,但中国经济体系的运行相对稳健,货币政策也呈现出了谨慎和适度的特点。

2010-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分析报告

2010-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分析报告

2. %, 也 是 逐 月 回 落 。l 末 , 流 通 中 现 金 1 1 9 2月
2 . 6 9 %、1. 和 2 . 9。 0 9 、1. 0 8 9% 6 0 0 6 2
MO余 额 4 6万 亿 元 人 民 币 ,各 月 MO增 长 分 别 . 4
为 : 07 % 、 2.8 、 l_l 、l . % 、l 0 、 一 9 1 % 9 58% 57 6 52 %
资本市场 3 1
21 0 0—2 1 年中国货币政策分析报告 誊 0 1
徐洪才
摘要 : 00 ,中国广义货币 M2 2 1年 增长 1%,新 增人民币贷款 7 2 9 . 万亿元 ,C I 长 3 %, 9 P: L  ̄ . 5 都突破了年初确定 的政 策 目标 。中央银行综 合运用政 策工具 ,在 引导商业银行均衡放 贷 、 加大金融 对支持经 济结构调 整力度 、推进人民 币汇 率形成 机制改 革等方面 作出了一 系列 努力 。突出 问题 主要 是 : 发货 币 、资产 泡沫 、通货膨胀 指标 、信贷规 模控 制与银行 盈 超 利冲动之 间矛盾 、中小企业 融资等 。2 1 年 ,中国货 币政 策面 临诸 多不确定性 。建议 实 01 行稳 健货 币政 策 ; 保持 货币信贷合理投放 ; 严格控 制通货膨胀 ; 加大金 融支持经济发 展方 式转变 力度 ;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 制国际投机资本冲击 。 遏 关键词 : 中国货币政策 ; 不确定性 ;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 82 F 2
( ) 二 金融机构 存款下滑,贷款较 快平稳增长
进入 2 1 以后 , 00年 金融机构存款增长逐渐 下滑 , 从 年 孛 增 长 2 2 % 下 滑 到 l 的 2 2 9 ,这 刀月 6 2月 0 06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

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

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也称为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具有强制性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与否、高低与否都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金融机构会产生很大影响。

[1]准备金率越高,收缩的货币量越大,经济运行可用的资金越小,对经济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反之,则扩大资金的可用量,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发挥作用的。

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即为货币乘数,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就可以极大地影响到货币乘数.[2]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因此,公众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具体的政策变动来及时调整自身的支出和投资计划,从而保证政策调整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宣告效应”。

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的宣告效应更直接更有效。

[4]一、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情况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作了法律规定。

此后存款准备金率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进行多次调整。

2010年至今央行实行货币政策统计(按时间顺序)

2010年至今央行实行货币政策统计(按时间顺序)

2010年到目前我国采取了那些货币政策工具?为何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政策针对不同金融机构是否存在区别?若存在区别,解释其意义。

答:2010年到现在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加息,下面逐个进行列举: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0次:1、央行宣布自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

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大型商业银行和小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分别是15.5%和13.5%。

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回收流动性。

2.、2月12日,央行决定从2010年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3、央行2日宣布,决定自5月1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暂不上调。

调整后,大中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

一方面是为了回收流动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加强对通胀风险的管理。

4、10月份央行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6家银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上述6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50个基点,这样,四家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7.5%,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5.5%。

差别准备金率制度,是指对金融机构实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

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

为了调控国内通胀压力。

同时,此举也表明,央行会继续专注于采用数量型工具,而不是通过加息来管理流动性与控制通胀,短期内加息可能性不大。

5、11月10日,央行决定从2010年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央行年内第四次全面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一般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而此前被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6家银行则提高至18%。

2010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2010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2010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着力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维护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

一、广义货币增长19.7%2010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7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增幅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8.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6.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增幅比上月和上年末分别低0.9和11.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4.46万亿元,同比增长16.7%。

全年净投放现金6381亿元,同比多投放2354亿元。

二、全年本外币贷款增加8.36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740亿美元2010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50.92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全年本外币贷款增加8.36万亿元,同比少增2.16万亿元。

人民币贷款余额47.92万亿元,同比增长19.9%,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11.8个百分点。

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同比少增1.65万亿元。

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8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906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9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5.0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56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20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9051亿元。

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807亿元,同比多增1007亿元。

外币贷款余额4534亿美元,同比增长19.5%,全年外币贷款增加740亿美元。

三、全年本外币存款增加12.14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增加12.05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200亿美元2010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73.34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全年本外币存款增加12.14万亿元,同比少增1.10万亿元。

人民币存款余额71.82万亿元,同比增长20.2%,比上月末高0.6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8个百分点。

2010年中国财政政策

2010年中国财政政策

2010年中国财政政策2010年中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一是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在巩固经济回升基础的同时,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点调控的优势,大力支持推进结构调整,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010年,中央财政预算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在中央财政支出预算安排增长6.3%的情况下,安排30611亿元,增长7%。

落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提高财力薄弱地区落实民生政策的保障能力。

要进一步扩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增添经济发展的后劲,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

2010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科学技术支出1632亿元,增长8%。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重点行业、企业科学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

2010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环境保护支出1412亿元,增长22.7%。

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全面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健全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2)二是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切实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把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结合起来,将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财政调整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促进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引导消费的财政政策要加以完善,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进一步增加农民补贴,中央财政安排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指出1334.9亿元,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的付息和生活补助标准。

安排补助资金846亿元,努力扩大就业,支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加大对就业困难家庭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力度,健全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引导居民消费。

中国股市2010年回顾与2011年展望

中国股市2010年回顾与2011年展望

中国股市2010年简析与2011年展望200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最复杂的一年”,那么2011年将是“最特殊的一年”。

2010年中国股市是“成功+挑战”的一年。

目前依赖资金推动的股市在2011年将会呈现出振荡和反复的态势。

回顾2010年以来的中国股市2010年中国股市是“成功+挑战”的一年,一是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顺利推出并平稳运行,市场彻底改变“单边市”的格局,具备“做空”机制;二是创业板运行满一周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得到极大突破;三是市场监管更加完备,特别是对“内幕交易”和“老鼠仓”的打击,维护了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增强了投资者信心;四是市场大部分参与者依然没有脱离“赚了指数不赚钱”的窘境。

2010年11月1日实行新的IPO询价制度,加大对保荐券商的责任监管,上市公司融资及再融资门槛有所提高。

进入10月份,沪深股市走出了一波持续放量上扬的行情,给市场带来无限期待,但大多股民依然是赚了指数赔了钱,特别是那些“积极调仓”的投资者,大部分都踏错了鼓点,反而成为市场牺牲者;相比之下,那些持股未动的投资者在此轮上升行情中有所斩获。

这再次印证“长线是金”这一股市颠簸不破的真理。

2010年3月中国股市有了做空机制,能够参与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投资者亟欲尝试做空滋味,出现第二季度一波持续下跌。

直到7月份,伴随人民币持续小幅升值,市场走势才转变,但仍呈现震荡、观望态势。

到9月29日,新一轮房产调控政策出台,特别是各地推行限购措施,迫使市场资金向股市迅速转移,结果引发国庆长假后的一轮资金推动型的上涨行情,10月份沪深两市分别上涨12.17%和16.56%,位居全球股市涨幅之首。

2010年中国股市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美国低利率货币政策加剧全球流动性。

中国2009年出台的4万亿元刺激政策,使得国内资金异常充裕,加之部分国际热钱流入,年初这些资金主要在房市闯荡,随着中国收紧房市,导致曾经在不动产领域积聚的资金迫切流动,而包括农产品和资源类在内的大宗商品在美元持续贬值的背景下已价格高企,加之实物交易并不利“游资”进退,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和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资本市场成为这些资金的首要目标和最好的去处。

中国近几年的政策变化

中国近几年的政策变化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所谓“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就是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政府从2004年逐步调整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适当调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和优化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向社会传递出政府合理控制投资的政策信号,并在2005年宣布财政政策再次转型,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特征的稳健的财政政策。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

(4)新增就业:止跌回升步入良性循环 2009年我国全年新增就业达到1102万 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7%;下岗失 业人员再就业达到51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 就业人数达到16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 制在4.3%。
(二)国家财力日益雄厚。 2009年中国GDP为4.91万亿美元,而 日本GDP约为5.08万亿美元,美国国内生 产总值为14.2587万亿美元


(五)二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一是中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仍处于初始阶段 二是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改善 三是消费升级、投资较快增长增大对制造业产品 的需求 四是直接融资体系的提速将继续扩大企业的资金 来源 五是自主创新力度的增强将提高工业企业的技术 层次, 六是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的缓解有助企业效 益持续增长 七是税制尤其是增值税和所得税制的改革推进亦 将客观上推动企业利润的增长。
2009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美国 14.8万亿 2、中国 5.2万亿 3、日本 5万亿 4、德国 3.5万亿 5、法国 2.5万亿 6、意大利 2.2万亿 7、英国 2万亿 8、加拿大 1.5万亿 9、西班牙 1.4万亿 10、印度 1.3万亿
全国财政收入执行初步统计数为68477亿 元,比上年增加7147亿元,增长11.7%。 人均4000元。
(一)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二)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投资结构严重失衡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资金流向结构严重失衡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失衡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失衡
(三)投资高位增长,消费拉动不足
(四)CPI由负转正,通货膨胀压力显现。
(五)收入差距问题依然突出,扩大内需 面临困难。 200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与 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将相差4-5个 百分点。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 收入实际增长8.4%,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实际增长8.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几 乎持平,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7年的3.33: 1下降到2008年的3.31:1。

2010-2011货币 财政政策

2010-2011货币 财政政策

2010年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

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其中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涉及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积极的财政政策途径:主要通过这三方面⑴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⑵改变政府支出⑶对私人投资补贴,具体如下:1、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2、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3、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引导居民消费。

4、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5、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通过这三方面:⑴公开市场操作⑵再贴现率⑶法定准备金,具体如下: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2010 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的分析监测,按照货币调控的要求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不断优化操作工具组合,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适度。

二、适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0 年,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1 月18 日、2 月25 日、5 月10 日、11 月16 日、11月29日和12月20日6 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 个百分点,累计上调3 个百分点。

三、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于10 月20 日、12 月26 日两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2010 年6 月,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中国近年货币政策

中国近年货币政策
中国近年的货币政策
彭 佳
组织 和调节全国货币的供应,确立和实施货币 供应量与货币需要量的相互关系的准则, 是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控制、调节 和稳定货币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目标是 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 长。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调控手 段,一般包括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 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等。
谢 谢!
二是货币学派的“单一规则”理论

与凯恩斯学派不同, 货币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的四个 政策目标在实践中难以实施. 由于四个目标中本身存 在冲突之处, 长期来看, 不可能全部达到理想的状态, 而且由于政策“时滞”效应的存在和人们理性预期对 政策的抵消作用, 灵活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取得预期效 果. 因此指出, 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应该只有一个,即稳 定物价. 中央银行应该长期一贯地维持固定的或稳定 的货币增长率, 不应该运用各种权力或工具企图操纵 或管制各种经济变量. 货币主义相信市场的力量, 认为 在经济繁荣时期, 需求过旺, 固定货币增长率低于货币 需求的增长, 经济会自动收缩. 在衰退时期, 需求减弱, 固定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的增长, 经济会自动膨胀.
中国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 货币政策。根据1997年4月5日国务院发布的《中 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中国人民银 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咨询议事机构是货币政策委员 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中国人民 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 制定和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 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利率政策、汇率政策。
2011年货币政策效果

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20038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3年9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6%调高至7%,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暂时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变。

12月21日,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89%下调到1.62%,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维持1.89%不变10月29日,报经国务院同意,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开金融机构(城乡信用社除外)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

2004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62%下调到0.99%,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维持1.89%不变。

2005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16号)。

一是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64月28日,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

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58%提高到5.85%。

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

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6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7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8%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暂不上调。

8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9月15日起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执行4%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8月19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

[经济学]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经济学]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2007年货币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向货币政策结合,简称“双松”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减税和增支,以增加社会总需求;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减少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收购有价证劵等方式向流通中投放货币,以增加社会总需求。

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双松”政策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经济增加,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但是如果政策力度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则会带来通胀风险。

:2008年的货币财政政策2008年货币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就好似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2009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国加加大通关过财政进行国民经济建设和投入,财政投入得领域主要涉及教育,农业,还有就是关键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等。

积极的财政政策:目的在于保证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和稳定运行。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使用的,货币政策涉及银行利率的调节,现阶段,为应付金融危机,我们国家降低了银行存贷款利率,目的是刺激国民消费和减轻大中企业的贷款压力,保证国民经济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的基本生活所需。

2010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是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

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继续代发地方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二是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

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继续向“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欠发达地区的建设。

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公用经费。

四是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增强内外部约束力,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财政风险。

2011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2011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2011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一)国际经济环境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可谓“冰火两重天”: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前景莫测,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面临过热;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试图采取更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新兴市场国家已启动加息进程,货币政策趋向从紧。

IMF对世界房地产市场的预测颇显悲观,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

发达国家出于恢复贸易收支平衡的动机要求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中的磨擦加剧,外贸企业经营风险上升。

对于发达国家,IMF在2010年10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认为,2010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25%,高出此前预测值0.5个百分点;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8%,2011年为4.2%。

IMF同时预测发达国家经济体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为2.7%,2011年为2.2%。

本轮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在2009年下滑3.2%。

总体来说,对世界经济影响举足轻重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是世界经济实现复苏的前提。

美国经济缓慢复苏,高失业率与低迷的房地产业是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

美国经济在2010年二季度实现了3.7%的增长,尽管较上季度回落1.1%,但已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增长,表明经济已开始复苏。

另外,美国经济先行指标——PMI(采购经理人指数,由美国供应管理协会每月公布)——9月份为54.4,已连续14个月超过50这一经济扩张与收缩的分水岭,预示美国经济未来仍将保持扩张势头。

然而,美国9月份的失业率为9.6%,与8月持平,比危机前高出约4个百分点,这对依赖消费推动的美国经济增长构成了威胁。

数据显示,美国8月份的成屋销售中位价环比下跌1.9%,较危机前最高价位下跌23%,7月份成屋销售量环比大跌27%,8月份销售量环比仅增长8.55%,这显示出住房补贴政策退出对房地产市场的巨大冲击,预计2011年美国房价仍将在底部震荡。

受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和高失业率困扰的美国经济复苏“步履蹒跚”,IMF 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7%,明年经济增长率为2.2%,但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

近年我国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我国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我国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熊鹏君(国航112 201110621056)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国家依据国内外经济运行情况,对货币政策先后进行了由“稳健——从紧——适度宽松”的重大调整,国家货币政策的适时调整对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支持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我认为必须坚定地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采取一系列灵活有力地措施,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积极配合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全力推进社会经济的平稳、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调整;作用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与经济运行状况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

经济运行的状况决定着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实施;货币政策又反作用于经济体以及经济运行的结果。

近年来,国家依据国内外经济运行情况,对货币政策先后进行了由“稳健——从紧——适度宽松”的重大调整,国家货币政策的适时调整对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支持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有效的需要坚定地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进行了慎重第一季度第三季度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按照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进行了积极、有效调整。

依据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状况,国家对货币政策的调整总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上半年。

这一时期,我国执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然而依据社会经济情况,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子阶段:第一个子阶段为2003年初至2005年初。

在这一时期,全球经济整体上来说有较为明显的复苏迹象,我国经济在前几年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也开始逐步显现,从而逐渐走出了通货紧缩的阴影进而进入新一轮上升的周期。

虽经2003年近半年“SARS”病毒的短期冲击,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但没有放缓,反而经济快速增长整体的趋势得到确立,GDP、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长迅速,物价水平止跌回升。

周小川总结十年货币政策:控制通胀表现相当不错

周小川总结十年货币政策:控制通胀表现相当不错

凤凰财经讯 11月17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出席财新峰会,发表了主题演讲。

周小川总结了十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十个特点,他表示,金融宏观调控要有大的思路,要前瞻性谋划和设计调控的策略和方法,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周小川总结时称,新世纪以来过程中,中国宏观经济稳定性和增长方面数字还是不错,我们就通货膨胀来讲,跟发达市场经济情况是不太一样的,跟小国比也不太好比,但是如果和金砖几个国家比,主要跟这几个大的新兴国家相比,我们各项指标,包括增长率,通货膨胀波动等等这方面的指标,还是表现相当不错的。

周小川在发言中也指出了中国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他也提到,在转轨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中,经济是不对称的,过热倾向可能性大于偏冷的倾向。

他还提到,产出缺口分布不均匀,我们有些行业被称为受鼓励的行业,经常一哄而上,大家上的很猛。

同时有另外一些行业,准入方面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不容易进去,这样的话,有一些产能有明显的过剩,另一方面产能还不足,还不加以填补。

以下是发言实录:周小川:各位来宾,下午好,很高兴参加2012年财新峰会,讨论中国与世界。

另外也感谢孙冶方基金会。

我本来应该是今天上午出席这个会议,但是因为临时召开别的会议,所以才到,在此表示抱歉。

周小川:我想讲一个题目,刚才胡舒立女士提到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的特点。

我首先介绍一下是我们副行长在上个月东京国际货币基金年会上一个讲座刚讲过的,这个题目的来源就是说,国际上对中国货币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表现比较突出。

但从中国人自己角度来看,我们感觉我们很多工作还做的不够,还面临很多挑战,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好。

周小川:如果从全球范围看,大家希望讨论中国货币政策有哪些特点,也是一件好事,就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了。

原本我打算去东京做这个讲座,并参加IMF年会的,后来易纲副行长代表我去。

大家对这个题目表示兴趣,在国内来讲也是一个共同关心的议题,就这个题目跟大家交流,也希望大家进行讨论,同时提出批评和指正。

中国近20年来货币政策变化分析

中国近20年来货币政策变化分析

中国近20年来货币政策变化分析作者:乔浩来源:《财讯》2016年第14期货币政策是世界各国调整国内经济走向,应对国内外经济危机的一项重要手段。

在保证充分就业、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保障国内外收支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越是市场经济体系完善的国家,越是要求更成体系的货币政策支持。

货币政策作为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一直以来都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成熟,货币政策对于政府部门调整国家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至今,在短短的20年内爆发了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但事后来看这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的货币政策。

因此研究分析中国近20年来的货币政策变化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

货币政策金融危机货币供应量1998—2002年货币政策分析(1)宏观经济形势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东南亚各国的货币纷纷贬值,中国政府为维持国内经济稳定,在巨大的压力下决定人民币不贬值,凭借着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顶住压力,不断接下他国抛售的人民币,最终渡过难关。

但是,金融危机的冲击也十分明显,出口量下降,出口竞争力缩小,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是该时期的显著特征。

1998年,我国南方地区遭遇罕见的洪涝灾害,给本来就脆弱的经济又添压力。

尽管我国经济仍能保持增长态势,但明显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国内投资及消费需求都有所回落,通货紧缩压力大。

1999年之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加快,物价水平在经历波折之后也趋于稳定,同时居民消费水平(CPI)停止下降,上升趋势良好。

在2001年,通过扩大对外开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国内经济总体效益不断改善,国民经济得到健康发展,GDP总值达到109655亿元,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

(2)货币政策措施第一,大幅度的降低利率。

在1998—2002年这5年内共降息5次,中央银行通过这5此降息在利率结构及利率水平上都做出了较大调整。

2010年中国通货膨胀分析

2010年中国通货膨胀分析

2010-2011年中国通货膨胀的分析通胀原因分析:2010年中国的经济困难与挑战并存,我们感受最多的就是身边的物价普遍上涨,从“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苹什么”这些人们为物价上涨所想出的搞笑词汇可以看出,“涨”已不是在个别方面。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也随之上涨,物价上涨已经是持续而普遍的了,这也就是我们经济学中所说的通货膨胀的最明显的表现。

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需失衡、供不应求这也正是2010年我国通胀的幕后黑手。

结合宏观经济学所学与社会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通胀后的一些本质原因:首先,自然灾害多发,这些自然灾害引发食品供应紧张,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

第二,由于2007年前中国经济一直过热、流动性过剩,由于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后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货币量发行太多,理论上超过GDP两倍,市场流动的货币偏大,当货币供应偏多的时候物价自然要上涨。

第三,2010年中国进行了价格调整,电、水、天然气价格都上涨,从而更加剧了通货膨胀。

第四,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太规范,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后,社会上的很多游资从楼市退出后对农产品进行严重炒作。

在当前流动性过大的情况下,资本的保值增值投资性需求造成了通货膨胀。

第五,国内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结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成本因素导致物价上涨推动通货膨胀。

第六,部分国家2010年遭遇干旱和洪灾造成粮食减产,因而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国内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七,2010年11月初,美国宣布采取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后,释放的流动性使得中国国外农产品、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如原油)价格上涨,并传到中国国内,使2010年10月CPI增速超预期。

第八,发达国家物质产业的比较优势在长期内丧失,物质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且持续拉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全球化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物质产业转移出现了加快趋势,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主体转移的加速,发达国家对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物质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中国家的商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对中国的商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从而形成由外部需求拉动导致抬高商品价格水平和生产要素价格水平的通货膨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分析报告摘要:2010年,中国广义货币M2增长19%,新增人民币贷款7.92万亿元,CPI增长3.5%,都突破了年初确定的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综合运用政策工具,在引导商业银行均衡放贷、加大金融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努力。

突出问题主要是:超发货币、资产泡沫、通货膨胀指标、信贷规模控制与银行盈利冲动之间矛盾、中小企业融资等。

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建议实行稳健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合理投放;严格控制通货膨胀;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遏制国际投机资本冲击。

关键词:中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政策建议一、2010年中国货币信贷运行概况(一)货币供给平稳回落,货币政策回归常态2010年初,国务院确定的全年货币信贷政策目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元人民币左右。

相对于2009年M2实际增长27.68%,新增人民币贷款9.59万亿元,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开始从应对金融危机时期的过度宽松状态逐渐回归常态。

从货币政策实际执行情况看,2010年各层次货币供给平稳回落,表现出逐渐向政策目标靠拢趋势,但与政策目标仍然有一定距离。

2010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2.58万亿元人民币,各月M2增长分别为:26.10%、25.52%、22.50%、21.48%、21.00%、18.46%、17.60%、19.20%、18.96%、19.30%、19.50%和19.72%,呈现逐月回落态势。

12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26.66万亿元人民币,各月M1增长分别为:38.96%、34.99%、29.94%、31.25%、29.90%、24.56%、22.90%、21.90%、20.87%、22.10%、22.10%和21.19%,也是逐月回落。

12月末,流通中现金M0余额4.46万亿元人民币,各月M0增长分别为:-0.79%、21.98%、15.81%、15.76%、15.20%、15.65%、15.50%、16.00%、13.78%、16.60%、16.30%和16.69%,增长较平稳。

2010年9月末,基础货币余额16.10万亿元人民币,前3个季度基础货币分别增长:20.70%、24.50%和20.90%,表现出了“两头低、中间高”的特点。

这是由于一季度货币政策基调是继续支持经济恢复,同时要管理通胀预期和防止经济过热,货币投放略有收紧;二季度,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出于对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货币投放有所放松;但进入下半年,特别是进入第四季度以后,为了纠正实际利率长期为负值这一资金价格扭曲的状况,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适度紧缩的政策措施。

从趋势看,中国货币政策已经转向,进入了加息周期。

前3个季度货币乘数分别为:4.35、4.37和4.32倍,维持基本稳定。

(二)金融机构存款下滑,贷款较快平稳增长进入2010年以后,金融机构存款增长逐渐下滑,从年初月增长27.26%下滑到12月的20.20%,这与货币政策逐渐收紧和经济增长下滑趋势一致。

1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71.82万亿元人民币。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各月分别增长:27.26%、24.97%、22.11%、21.95%、21.00%、19.00%、18.5%、19.6%、20.0%、19.8%、19.6%和20.20%。

2010年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7.92万亿元,同比增长19.9%,比2009年同期低了11个百分点。

为了避免年初突击放贷对经济造成冲击,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要求各商业银行实现信贷季度和月度均衡投放,全年信贷投放在四个季度里遵循“3、3、2、2”的比例。

从实际执行情况看,除了1月份超常放贷1.39万亿元之外,其余各月基本做到了均衡投放。

2010年总共放贷7.93万亿元,超出了7.5万亿元信贷计划。

从贷款期限结构看,2010年短期贷款增加了2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5.22%;中长期贷款增加5.59万亿元,占74.78%。

1月份,由于季节性原因,票据融资和中长期贷款等都出现了急剧增长,然后快速回落;特别是中长期贷款逐月回落趋势十分明显,1月份中长期贷款1.1万亿元,逐月回落至12月份的2403亿元,中长期贷款回落对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有效抑制作用。

票据融资除了4、5两个月为正值,分别增加470亿元和377亿元以外,其余各月均为负值,表明在信贷规模控制条件下,商业银行倾向于发放长期贷款以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

从贷款投向看,2010年居民户贷款增加 2.87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0.9%;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6.43万亿元,占69.1%。

年初,居民户贷款比例上升,4月份以后下降,原因是全国各地收紧了第二套住房信贷,影响了居民消费贷款增长。

其后逐月回落,7月份居民新增贷款跌至年内低点1720亿元;8、9月份居民消费贷款小幅反弹,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力度加大,12月份再次创下新低1548亿元,居民贷款占总新增贷款比重由11月份的33.61%回落到12月份的32.20%。

(三)金融市场名义利率走高,实际利率持续为负值2010年,随着经济恢复增长和物价总水平逐渐走高,金融市场名义利率也呈现逐渐走高的态势。

年初,银行间市场一天同业拆借利率大约为1.15%,七天质押式债券回购利率大约为1.40%,一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大约为1.76%;11月底,三者分别上升到1.55%、1.70%和2.36%,分别上升了40、30和60个基点。

10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14.67万亿元,日均成交8630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82.5%。

货币市场交投活跃与股票市场行情阶段性走牛是密切相关的。

在金融市场利率走高的同时,短期利率呈现周期性波动特征。

6、7月份和9月份,一天同业拆借利率和七天质押式债券回购利率,出现了两次波峰,最高值分别达到2.5%和3.2%;进入10月下旬以后双双平稳回落,表明年底资金面总体宽松。

年初CPI为1.93%,全年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月份CPI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0.01个百分点,此后实际利率开始转为负值并持续。

11月份CPI创下年内新高5.1%,在央行加息0.50%的情况下,仍然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2.3个百分点,表明加息仍然有较大空间。

2010年,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平缓上升。

二季度以后,上升更为明显。

进入5月下旬,资金紧张程度加剧,此时央行相应加大了货币投放力度。

6月末,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51%;其中,一般贷款6.04%,票据融资3.55%,个人住房贷款4.63%;分别比上年末上升0.26%、0.16%、0.81%和0.21%,原因主要是央行收紧货币和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房产新政,提高了市场利率水平。

9月末,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5.59%;其中,一般贷款 6.09%,票据融资3.86%,个人住房贷款5.03%;分别比6月末上升0.08%、0.05%、0.31%和0.40%。

总体而言,2010年银行间市场利率上升,表明货币政策收紧产生了初步效果。

(四)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小幅升值,有效汇率保持相对稳定2010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在6.81~6.85的区间内运行,维持基本稳定。

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重启人民币汇率改革,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从6.8275元起步,到11月15日上升到6.6303元,比年初升值1792个基点,升值幅度为2.89%。

受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人民币对欧元汇率走高,从2009年底的9.7971元升值到2010年6月7日高点的8.1301元,升值16670个基点;然后震荡走软,到2010年12月31日贬值到8.8065元,贬值2016个基点;但相对年初水平,人民币对欧元仍然升值了10.11%,原因是欧元对美元贬值。

类似情况是,由于日元对美元升值,人民币对日元总体上是贬值的。

100日元兑人民币,2009年底为7.3782元,2010年底为8.1260元,人民币对日元贬值幅度达10.14%。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保持相对稳定,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2009年底为115.10,2010年底为118.55,上升了3%。

二、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操作(一)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均衡放贷2009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快速恢复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考虑宽松货币政策适时逐渐退出的问题。

2010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010年1月18日、2月25日和5月10日,三次上调了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以对冲银行体系部分过剩流动性,控制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同时又兼顾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和农村金融发展。

11月16日、11月29日和1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三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2010年第四、第五和第六次上调准备金率。

此外,10月份中国人民银行还特别要求部分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期限为2个月。

2010年10月份以后,美国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入新兴经济体增多,外汇占款居高不下,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压力;加之CPI高位徘徊,促使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年10月20日上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据此相应调整。

这次加息距离2007年最后一次加息,已经时隔34个月。

2010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提升至2.75%。

2010年,公开市场操作在流动性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市场流动性变化,灵活、适时、适度地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公开市场操作兼顾当期外汇占款增加、央票兑付、利息支付、正回购到期和商业银行再贷款以及再贴现等因素,通过正回购操作和发行央票等手段灵活对冲流动性,保证货币净投放能够支持货币供应合理增长。

1~12月份,央行货币净投放:616.22亿元、6377.56亿元、5796.83亿元、4702.79亿元、2335.97亿元、5800亿元、560亿元、-1190亿元、1930亿元和290亿元、975亿元、2130亿元人民币。

其中,2月份货币投放较多,主要是受季节性因素影响;3、4月份加大资金回笼和5月加大货币投放,主要基于资金供求情况,适时作出灵活性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