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的类别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
论
基本概念 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 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环境影响的类别: 按影响的来源: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按影响效果: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按影响性质:可恢复影响(如油轮泄油事件) 、不可恢复影响(如风景区改变为工业区) 按时间:短期影响、长期影响 按空间:区域、国家、全球 环境影响评价(EIA) :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 测和评估。到目前为止,我国只作前两项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别 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质量预测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环境影响后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对所有可能的显著影响作出识别和评估 对各种替代方案、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行比较 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 进行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 及时为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四大功能 判断功能:已有客体的价值判断 预测功能:将形成客体的价值判断 选择功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导向功能 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指导环境保护设计,强化环境管理 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 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69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 ,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环评制度 瑞典(1970 年) 、新西兰(1973 年) 、加拿大(1973 年) 、澳大利亚(1974 年) 、马来西亚(1974 年) 、 德国(1976 年) 、菲律宾(1979 年) 、印度(1978 年) 、泰国(1979 年) 、中国(1979 年) (10 位) 至今,已在 100 多个国家建立了环评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证书 甲级证书 乙级证书 环评人员持证上岗:环境影响评价岗位培训证书 环境影响评价目的、原则及程序 评价目的: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评价原则:针对性、政策性、科学性、公正性
污染源调查与工程分析
污染源调查 调查内容
-3-
(1) 工业污染源调查内容 企业和项目概况 工艺调查 能源、水源、原辅材料情况 生产布局调查 管理调查 污染物治理调查 污染物排放情况调查 污染危害调查 发展规划调查 (2) 生活污染源调查内容 生活污染源:指住宅、学校、医院、商业及其他公共设施 主要污染物:污水、粪便、垃圾、污泥、废气等 城市居民人口调查 城市居民用水和排水调查 民用燃料调查 城市垃圾及处置方法调查 (3) 农业污染源调查 农药使用情况的调查 化肥使用情况的调查 农业废弃物调查 农业机械使用情况调查 调查程序与方法 (1) 程序 A. 准备阶段 明确调查目的 制定调查计划 做好调查准备:组织准备、资料收集、分析准备、工具准备 搞好调查试点:普查试点、详查试点 B. 调查阶段 生产管理调查 污染物治理调查 污染物排放情况调查:种类、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规律 污染物危害调查 生产发展调查 C. 总结阶段 数据处理 建立档案 评价 文字报告 污染源分布图 (2) 方法 点面结合 详查:重点污染源调查 普查:对区域内所有的污染源进行调查 (3) 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 A. 物料衡算法
-2-
1970 年,世界银行设立环境与健康事务办公室 1974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加拿大联合召开了第一次环境影响评价会议 1992 年,里约环发大会――《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 《21 世纪议程》 1994 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环境影响评价部长级会议 自然环评→社会环评;污染环评→生态环评;累积环评→影响后评估;工程项目环评→区域开发环评 →战略环评 中国环评发展历程 1973 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73 年, “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协作组成立――开始环评研究 1977 年,中科院召开“区域环境学”讨论会――大中城市环评 1979 年,在南京中国环境质量评价委员会学术会上提出了“环境质量评价参考提纲” 197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正式确立了环评制度 中国环评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 规范建设阶段(1979~1989 年) :法律规范、部门行政规章,1986 年国家环保局颁布《建设项目环境 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 强化和完善阶段(1990~1998 年) 1989 年 12 月 26 日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98 年 11 月 29 日国务院发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996 年,开始实施“一票否决”制 1992 年,开始对环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全国甲级证书单位 264 个,乙级证书单位 455 个,评价人员 11000 人 1993 年,国家环保局颁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3) 提高阶段(1999~至今) 1999 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 2001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草稿) 》首次提出了战略环境评价 中国环评制度的特点 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主 具有法律强制性 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分类管理: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 实行评价资格审核认定制 中国环评制度的法规体系 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行政法规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部门行政规章 地方法规
-4-
如果物料的流失量全部由烟囱排放或由排水排放,则污染物排放量(或称源强)就等于物料流失量。 B. 经验计算法 根据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的排污系数进行计算求得排污量。 Q=KW 式中,K――单位产品经验排放系数(kg/t) ; W――单位产品的单位时间产量(t/h) 。 注:对于拟建工程的污染源进行排放量预测时,若上述两种方法均无法进行时,可采用类比法进行预 测。 C. 实测法(仅适用于已投产的污染源) Q=CL 式中,C――实测的污染物算术平均浓度; L――烟气或废水的流量。 工程分析 概述 工程分析指分析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因素,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全部组成、一般特征和污染特征的 全面分析,从项目总体上纵观开发建设活动与环境全局的关系,同时从微观上为环境影 响评价工作提供评价所需的基础数据。 工程分析的作用: 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弥补“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建设项目产污环节和源强估算的不足 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 为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建议指标和科学数据 工程分析应遵循的技术原则 体现政策性 具有针对性 应为各专题评价提供定量而准确的基础资料 应从环保角度为项目选址、工程设计提出优化建议 工程分析的方法 (1) 类比法 指利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的常用方法。应充分注意 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如: 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 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 环境特征的相似性 (2) 物料衡算法 基本原理――质量守恒定律:生产过程中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必须等于产出的产品量和物料流失量之 和。 ΣG 投入=ΣG 产品+ΣG 流失 或 ΣG 排放=ΣG 投入-ΣG 回收-ΣG 处理-ΣG 转化-ΣG 产品 (3) 资料复用法 指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 (1) 工程概况 工程一般特征简介 物料与能源消耗定额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Baidu Nhomakorabea-6-
清洁生产评价
概述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工业建设项目应当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 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念 1989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最初定义,1996 年又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清洁生产指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 境的风险。 国际清洁生产的发展历史 清洁生产思想源于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初提出的“废物最小化” :在可行的范围内减少最初产生的或随后经 过处理、分类或处置的有害废物。 1989 年美国环保局提出了“污染预防”的概念 1990 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污染预防法” 1991 年美国环保局发布了“污染预防战略” ,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设立污染预防办公室;组建美国污染 预防研究所;建立污染预防信息交换中心;开创 33/50 项目等。 英国人称:清洁生产是自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次新的生产方式革命。波兰人称:这是一种时代思潮 欧洲最初开展清洁生产工作的国家是瑞典(1987 年) ,随后,荷兰、丹麦、奥地利等国也相继开展清洁生 产工作。 1994 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发起了“全球范围创建发展中国家国家清洁生产中心计 划” 。目前,已在 8 个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国家清洁生产中心:中国、巴西、捷克、印度、墨西 哥、斯洛伐克、坦桑尼亚、津巴布韦。 1992 年 6 月,世界环发大会通过的《21 世纪议程》强调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1992 年 10 月,联合国环境署举行了清洁生产部长级会议和高级研讨会――巴黎清洁生产会议 1994 年 10 月,召开了第三次清洁生产高级研讨会――华沙清洁生产会议 中国清洁生产的发展 1993 年开始执行清洁生产审计:削减废水 10%~20%;削减污染物 8%~15%;审核重点污染物削减 20~ 40%。 1994 年底成立国家清洁生产中心,现全国已成立 17 家行业和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 全国已举办大小清洁生产培训和讲座约 140 个,受训人员近 1 万。 中国环境技术援助项目 B-4 子项目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展的我国第一个清洁生产国际合作项目,为清 洁生产概念的引入、企业试点、政策制定和全面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美清洁生产合作项目“在石化、电镀、医药三个行业推动清洁生产” ;上海与英国海外开发署合作开展的 上海环境支持项目等。 环境影响评价与清洁生产的关系 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小规模工业污染源的失控和末端控制的失控。 环境影响评价和清洁生产的区别:环境影响评价关注的重点是污染产生以后对环境的影响,而不是预防污 染的产生。 2. 清洁生产概念引入环评中的好处 减轻建设项目的末端处理负担 提高建设项目的环境可靠性 提高建设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1-
工作程序: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环评等级、编制评价大纲 正式工作阶段:工程分析、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报告书编制阶段 管理程序 环境影响分类筛选 重大影响:敏感的、不可逆的、综合的、以往尚未有过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有限影响:环境影响报告表 极小影响:环境影响登记表 (2) 评价大纲的审查 (3) 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管理 (4)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批 环境影响评价大纲 总则:项目由来、编制依据、环保目标、评价标准、评价等级 建设项目概况 拟建项目地区环境简况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环境现状调查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评价工作成果清单,拟提出的结论和建议的内容 评价工作的组织、计划安排 经费概算 环境影响报告表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工程内容及规模、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社会环境简况 环境质量状况:主要环境问题、主要环保目标 评价适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标准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工艺流程、主要污染工序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水、土、气、生物 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营运期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结论与建议 环境影响报告书 总则:编制目的、依据、采用标准、环保目标 建设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项目性质、规模,职工人数,主要原料,物料平衡,污染物种类和数量, 工艺流程,交通运输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环保措施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 国外环评发展历程 1969 年,美国率先建立环评制度
-5-
(2) 工艺路线与生产方法及产污环节 用形象流程图的方法说明生产过程,同时在工艺流程图中表明污染物的产生位置和污染物的类型,必 要时列出主要的化学反应式。 (3) 污染源源分析与核算 污染物分布及污染物源强核算 新建项目污染物源强 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污染物源 通过物料平衡计算污染源强 水平衡 无组织排放源的统计 风险排污的源强统计及分析 (4) 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重点比较建设项目与国内外同类型项目按单位产品或万元产值的排放水平,并论述其差 距。 (5) 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分析建设项目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所选工艺设备的先进水平和可靠程度 分析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 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 (6) 总图布置方案分析 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安全性 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 分析村镇居民拆迁的必要性 (7) 补充措施与建议 关于合理的产品结构与生产规模的建议 优化总图布置的建议 节约用地的建议 可燃气体平衡和回收利用措施建议 用水平衡和节水措施建议 废渣综合利用建议 污染物排放方式改进建议 环保设备选型和实用参数建议 其他建议 (8) 工程分析小结 建设项目在拟选厂址的合理生产规模与产品结构 最佳总图布置方案 筛选确定的主要污染源与污染因子 主要污染因子的削减与治理措施 可能产生的事故特征与防范措施建议 必须确保的环保措施项目和投资 其他重要建议
论
基本概念 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 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环境影响的类别: 按影响的来源: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按影响效果: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按影响性质:可恢复影响(如油轮泄油事件) 、不可恢复影响(如风景区改变为工业区) 按时间:短期影响、长期影响 按空间:区域、国家、全球 环境影响评价(EIA) :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 测和评估。到目前为止,我国只作前两项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别 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质量预测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环境影响后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对所有可能的显著影响作出识别和评估 对各种替代方案、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行比较 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 进行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 及时为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四大功能 判断功能:已有客体的价值判断 预测功能:将形成客体的价值判断 选择功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导向功能 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指导环境保护设计,强化环境管理 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 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69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 ,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环评制度 瑞典(1970 年) 、新西兰(1973 年) 、加拿大(1973 年) 、澳大利亚(1974 年) 、马来西亚(1974 年) 、 德国(1976 年) 、菲律宾(1979 年) 、印度(1978 年) 、泰国(1979 年) 、中国(1979 年) (10 位) 至今,已在 100 多个国家建立了环评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证书 甲级证书 乙级证书 环评人员持证上岗:环境影响评价岗位培训证书 环境影响评价目的、原则及程序 评价目的: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评价原则:针对性、政策性、科学性、公正性
污染源调查与工程分析
污染源调查 调查内容
-3-
(1) 工业污染源调查内容 企业和项目概况 工艺调查 能源、水源、原辅材料情况 生产布局调查 管理调查 污染物治理调查 污染物排放情况调查 污染危害调查 发展规划调查 (2) 生活污染源调查内容 生活污染源:指住宅、学校、医院、商业及其他公共设施 主要污染物:污水、粪便、垃圾、污泥、废气等 城市居民人口调查 城市居民用水和排水调查 民用燃料调查 城市垃圾及处置方法调查 (3) 农业污染源调查 农药使用情况的调查 化肥使用情况的调查 农业废弃物调查 农业机械使用情况调查 调查程序与方法 (1) 程序 A. 准备阶段 明确调查目的 制定调查计划 做好调查准备:组织准备、资料收集、分析准备、工具准备 搞好调查试点:普查试点、详查试点 B. 调查阶段 生产管理调查 污染物治理调查 污染物排放情况调查:种类、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规律 污染物危害调查 生产发展调查 C. 总结阶段 数据处理 建立档案 评价 文字报告 污染源分布图 (2) 方法 点面结合 详查:重点污染源调查 普查:对区域内所有的污染源进行调查 (3) 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 A. 物料衡算法
-2-
1970 年,世界银行设立环境与健康事务办公室 1974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加拿大联合召开了第一次环境影响评价会议 1992 年,里约环发大会――《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 《21 世纪议程》 1994 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环境影响评价部长级会议 自然环评→社会环评;污染环评→生态环评;累积环评→影响后评估;工程项目环评→区域开发环评 →战略环评 中国环评发展历程 1973 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73 年, “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协作组成立――开始环评研究 1977 年,中科院召开“区域环境学”讨论会――大中城市环评 1979 年,在南京中国环境质量评价委员会学术会上提出了“环境质量评价参考提纲” 197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正式确立了环评制度 中国环评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 规范建设阶段(1979~1989 年) :法律规范、部门行政规章,1986 年国家环保局颁布《建设项目环境 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 强化和完善阶段(1990~1998 年) 1989 年 12 月 26 日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98 年 11 月 29 日国务院发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996 年,开始实施“一票否决”制 1992 年,开始对环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全国甲级证书单位 264 个,乙级证书单位 455 个,评价人员 11000 人 1993 年,国家环保局颁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3) 提高阶段(1999~至今) 1999 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 2001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草稿) 》首次提出了战略环境评价 中国环评制度的特点 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主 具有法律强制性 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分类管理: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 实行评价资格审核认定制 中国环评制度的法规体系 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行政法规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部门行政规章 地方法规
-4-
如果物料的流失量全部由烟囱排放或由排水排放,则污染物排放量(或称源强)就等于物料流失量。 B. 经验计算法 根据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的排污系数进行计算求得排污量。 Q=KW 式中,K――单位产品经验排放系数(kg/t) ; W――单位产品的单位时间产量(t/h) 。 注:对于拟建工程的污染源进行排放量预测时,若上述两种方法均无法进行时,可采用类比法进行预 测。 C. 实测法(仅适用于已投产的污染源) Q=CL 式中,C――实测的污染物算术平均浓度; L――烟气或废水的流量。 工程分析 概述 工程分析指分析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因素,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全部组成、一般特征和污染特征的 全面分析,从项目总体上纵观开发建设活动与环境全局的关系,同时从微观上为环境影 响评价工作提供评价所需的基础数据。 工程分析的作用: 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弥补“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建设项目产污环节和源强估算的不足 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 为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建议指标和科学数据 工程分析应遵循的技术原则 体现政策性 具有针对性 应为各专题评价提供定量而准确的基础资料 应从环保角度为项目选址、工程设计提出优化建议 工程分析的方法 (1) 类比法 指利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的常用方法。应充分注意 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如: 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 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 环境特征的相似性 (2) 物料衡算法 基本原理――质量守恒定律:生产过程中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必须等于产出的产品量和物料流失量之 和。 ΣG 投入=ΣG 产品+ΣG 流失 或 ΣG 排放=ΣG 投入-ΣG 回收-ΣG 处理-ΣG 转化-ΣG 产品 (3) 资料复用法 指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 (1) 工程概况 工程一般特征简介 物料与能源消耗定额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Baidu Nhomakorabea-6-
清洁生产评价
概述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工业建设项目应当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 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念 1989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最初定义,1996 年又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清洁生产指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 境的风险。 国际清洁生产的发展历史 清洁生产思想源于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初提出的“废物最小化” :在可行的范围内减少最初产生的或随后经 过处理、分类或处置的有害废物。 1989 年美国环保局提出了“污染预防”的概念 1990 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污染预防法” 1991 年美国环保局发布了“污染预防战略” ,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设立污染预防办公室;组建美国污染 预防研究所;建立污染预防信息交换中心;开创 33/50 项目等。 英国人称:清洁生产是自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次新的生产方式革命。波兰人称:这是一种时代思潮 欧洲最初开展清洁生产工作的国家是瑞典(1987 年) ,随后,荷兰、丹麦、奥地利等国也相继开展清洁生 产工作。 1994 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发起了“全球范围创建发展中国家国家清洁生产中心计 划” 。目前,已在 8 个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国家清洁生产中心:中国、巴西、捷克、印度、墨西 哥、斯洛伐克、坦桑尼亚、津巴布韦。 1992 年 6 月,世界环发大会通过的《21 世纪议程》强调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1992 年 10 月,联合国环境署举行了清洁生产部长级会议和高级研讨会――巴黎清洁生产会议 1994 年 10 月,召开了第三次清洁生产高级研讨会――华沙清洁生产会议 中国清洁生产的发展 1993 年开始执行清洁生产审计:削减废水 10%~20%;削减污染物 8%~15%;审核重点污染物削减 20~ 40%。 1994 年底成立国家清洁生产中心,现全国已成立 17 家行业和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 全国已举办大小清洁生产培训和讲座约 140 个,受训人员近 1 万。 中国环境技术援助项目 B-4 子项目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展的我国第一个清洁生产国际合作项目,为清 洁生产概念的引入、企业试点、政策制定和全面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美清洁生产合作项目“在石化、电镀、医药三个行业推动清洁生产” ;上海与英国海外开发署合作开展的 上海环境支持项目等。 环境影响评价与清洁生产的关系 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小规模工业污染源的失控和末端控制的失控。 环境影响评价和清洁生产的区别:环境影响评价关注的重点是污染产生以后对环境的影响,而不是预防污 染的产生。 2. 清洁生产概念引入环评中的好处 减轻建设项目的末端处理负担 提高建设项目的环境可靠性 提高建设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1-
工作程序: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环评等级、编制评价大纲 正式工作阶段:工程分析、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报告书编制阶段 管理程序 环境影响分类筛选 重大影响:敏感的、不可逆的、综合的、以往尚未有过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有限影响:环境影响报告表 极小影响:环境影响登记表 (2) 评价大纲的审查 (3) 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管理 (4)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批 环境影响评价大纲 总则:项目由来、编制依据、环保目标、评价标准、评价等级 建设项目概况 拟建项目地区环境简况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环境现状调查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评价工作成果清单,拟提出的结论和建议的内容 评价工作的组织、计划安排 经费概算 环境影响报告表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工程内容及规模、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社会环境简况 环境质量状况:主要环境问题、主要环保目标 评价适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标准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工艺流程、主要污染工序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水、土、气、生物 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营运期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结论与建议 环境影响报告书 总则:编制目的、依据、采用标准、环保目标 建设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项目性质、规模,职工人数,主要原料,物料平衡,污染物种类和数量, 工艺流程,交通运输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环保措施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 国外环评发展历程 1969 年,美国率先建立环评制度
-5-
(2) 工艺路线与生产方法及产污环节 用形象流程图的方法说明生产过程,同时在工艺流程图中表明污染物的产生位置和污染物的类型,必 要时列出主要的化学反应式。 (3) 污染源源分析与核算 污染物分布及污染物源强核算 新建项目污染物源强 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污染物源 通过物料平衡计算污染源强 水平衡 无组织排放源的统计 风险排污的源强统计及分析 (4) 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重点比较建设项目与国内外同类型项目按单位产品或万元产值的排放水平,并论述其差 距。 (5) 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分析建设项目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所选工艺设备的先进水平和可靠程度 分析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 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 (6) 总图布置方案分析 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安全性 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 分析村镇居民拆迁的必要性 (7) 补充措施与建议 关于合理的产品结构与生产规模的建议 优化总图布置的建议 节约用地的建议 可燃气体平衡和回收利用措施建议 用水平衡和节水措施建议 废渣综合利用建议 污染物排放方式改进建议 环保设备选型和实用参数建议 其他建议 (8) 工程分析小结 建设项目在拟选厂址的合理生产规模与产品结构 最佳总图布置方案 筛选确定的主要污染源与污染因子 主要污染因子的削减与治理措施 可能产生的事故特征与防范措施建议 必须确保的环保措施项目和投资 其他重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