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投资者行为--理论总结和文献综述

投资者行为--理论总结和文献综述
2 0 0 8年的 G D P总值 。 这引起许多学者的研究 , 并认 为与高管 的 非理性行为脱不了干系。 面对接连涌现 的非理性投资 现象 和股市 出现 的大幅度 的
“ 空 中楼 阁” 理论 , 1 9 3 6年 , K e y n e s 在其作品《 就业 、 利息和货 币 通论》 中, 大量运用 了心理分析 , 提 出用 “ 心理 上的灵 活偏好 ” 、 “ 心理上 的边际消费倾 向递减规律” 和“ 心理上 的资本边际效率 递减规律 ” 三大心理规律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供需不平衡 矛盾 , K e y n e s 最早基于投资者“ 动物精神 ” 提 出股市“ 空中楼 阁” 理论和基 于心理预期提出股市 “ 选美竞赛 ” 理论。 他 强调心理预 期在个体 投资者决策 中的重 要性 ,认 为投 资者是非 理 陛的 , 决
后期 , 行 为金融学有 了突破性 的进展 。K a h n e m a n和 T v e r s k y 在
用 于研究 金融现象 和行 为 ,它关注人 们在投资决策过 程 中认
知、 态度 、 感情等心理特征 以及 由此而引发 的市场非有效性 。 行
2 0世纪 7 0年代共同完成 了行为金融学的奠基性工作 ,他们将 心理学应用于经济学研究。 1 9 7 4年 , 他们讨论 了直接引致偏差 ,
0 引言
2 0 0 5 、 2 0 0 6和 2 0 0 7 年是我 国证券 市场迅猛发展的三年 , 在

行为金融学综述

行为金融学综述

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理论综述(二)

(苟宇刘菲菲刘正王磊)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610074)

摘要:

传统金融理论在以“理性人”和有效市场为其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发展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OPT)等一系列经典理论,它承袭了经济学“理性范式”的研究思路,取得了重大成功。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它忽视了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研究。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行为经济学家和实验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悖论,如“股权风险溢价难题”、“羊群效应”、“阿莱斯悖论”等。传统的“理性人”假定已经无法解释现实人的经济生活与行为,预期效用理论也遭到怀疑。虽然部分经济学家开始修补经典理论,修改效用函数、技术和市场信息结构等,但迄今为止没有满意的答案。行为金融理论的兴起突破了传统金融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从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心理出发,对投资者行为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一定的成功。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其主要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第一部分,现代经典金融学的缺陷与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从现代经典金融学的起源和发展入手,介绍有效市场假说的发展、理论基础和经验检验。现代经典金融学是建立在理性和有效市场基础上的,本节主要从有效市场假说分析了现代经典金融理论的缺陷。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和发展。第二部分,行为金融学心理学基础。根据心理学分支的划分,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感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分析了行为金融学的心理学基础,为后续理论与模型奠定基础。第三部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核心—--期望理论。行为金融学发展至今,其中最有影响为学术界所公认的理论就是期望理论了,期望理论研究的主要是金融理论的模块之一的“偏好与决策问题”,但是它是目前应用于经济研究的最为重要的行为决策理论之一。本节在回顾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相关研究,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第四部分,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理论基础:有限套利和投资者心态分析。有限套利解释了套利对于价格回复到基本价值水平的作用是有限的,从而市场是处于一种非有效状态。但是它无法告诉我们这种非有效性到底采取哪种具体形式,为此,需要建立行为金融的第二个理论基础:即投资者心态分析。该部分主要通过对经典模型的介绍来阐明这两大基础。第五部分,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交易策略,这些策略,从主流金融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是非理性的,而行为金融给出了相应的解释。第六部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Hersh Shefrin and Meir Statman(1994)构筑了BAPM(behaviroral asset pricing model)作为主流金融学中CAPM 的对应物,将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以及两者在市场上的交互作用同时纳入资产定价框架,提出了行为贝塔的概念。BAPM一方面从无法战胜市场的意义上接受市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从理性主义出发拒绝市场有效性,这对金融研究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第七部分,行为组合理论。Shefrin和Statman借鉴Markowitz的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MPT)于2000年提出了行为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BPT),该理论打破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中存在的局限:理性人局限、投资者均为风险厌恶者的局限以及风险度量的局限,更加接近投资者的实际投资行为,引起了金融界的广泛关注。最后,综合前面各部分的介绍,我们尝试对现阶段行为金融研究的成就、局限及相关的理论争辩做个小结。

行为金融学论文

行为金融学论文

行为金融学论文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行为金融学论文的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行为金融学论文篇1

浅谈行为金融学

摘要:行为金融学是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的学科,与传统金融学理论一起,两者构成了金融学的理论体系。先从行为金融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谈起,指出行为金融学是历史创造出来的。随后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并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几个投资策略。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理论体系;投资策略

一、历史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许多不能被传统金融学所解释的现象,比如,利好兑现现象、传闻效应、小盘股现象、星期五现象、反应过度和羊群效应等。这些传统金融理论无法合理的给出解释的现象被称为金融市场中的“异象”,金融市场里出现的大量的异象对传统金融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有效市场假说。因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金融学理论,随之产生了新的理论――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Burrel在1951年发表的《投资研究实验方法的可能性》中主张把心理学和金融学研究结合起来,提议用构建实验室的方法来验证理论的必要性,认为将行为方法和定量投资模型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1972 年Slovie发表了一篇启发性的论文《人类判断的心理学研究对投资决策的影响》,自此,行为金融学已现雏形。然而当时认识心理学尚处于形成阶段,行为决策理论也还没发展成熟,传统金融理论又比较完美,所以这一主张并没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将行为金融理论视为异端邪说。1979 年Kahneman和Tversky提出了对行为金融理论有重大影响的期望理论,

金融专业文献综述

金融专业文献综述

金融专业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具有比较优势、差异性和多样化的中小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并适应要素禀赋特点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追求规模经济和实施赶超战略使我国中小企的发展一直处于强位弱势的尴尬境地。尽管中小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其整体素质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在不断提高,但目前中小企融资难妁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度展的主要障碍.本文从融资困境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方面做出文献综述

关键字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原因对策

1. 融资的概念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融资的理解是,融资是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产而集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国内对融资的定义有两种:一是资金融通;二是储蓄的投资转化.

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2.1企业方面

肖红新、徐秀红(2008)指出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负债能力有限,所需的信贷资金多为短期的小额资金,融资成本和代价较高;中小企业往往处

于生存和竞争考虑具有强烈隐瞒信息的偏好,从而使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吕晓伟(2002)指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主要表现在金融界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观念陈旧,政府没有相关支持政策,中小企业融资的直接间接渠道不畅。金永红、奚玉芹(2008)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现在的状况是经营风险高、资信水平低、信用形象不高以及抵押担保制度不当,整体面对融资困难的问题。

2.2政府方面

政府作用的缺失,在这方面,国内学者达成共识。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应该是积极干预的。而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许多方面还做得不够,造成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不合理、行为的不规范和效率的低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府对中小企业政策存在不对等.另外,有学者认为,“国民待遇”的缺失也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国民待遇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平等待遇,它是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高正平(2004)认为我国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具体表现在市场准入壁垒、税负环境、商业票据融资、信用和法律等几个方面。而且最为严重的是占市场主体的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普遍有所有制歧视,而这种歧视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种观点,学

投资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投资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投资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投资学是金融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涉及到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金融资产的投资与风险管理。本文将对投资学领域的文献进行

综述,旨在系统地总结和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

解和应用投资学理论。

一、投资决策与资产定价

投资决策是投资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Bodie, Kane, Marcus (2014)在他们的经典著作《投资学》中,系统地介绍了投资组合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均值-方差模型、有效前沿、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投资组合选择方法。Markowitz(1952)提

出了均值-方差模型,将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和风险综合考虑,从而实

现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平衡。Sharpe(1964)发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通过市场与个体资产之间的风险溢价关系,为投资者提供了衡量个体资产风险的方法。这些模型为投资决策提供了有力

的理论基础。

二、市场效率与行为金融学

市场效率是投资学研究的另一重要方向。Fama(1970)提出了市场效率理论,认为市场是高度有效的,即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全部可

得信息。根据市场效率理论,投资者无法通过信息获取和利用来获得

超额收益。然而,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市场

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理性行为。例如,Kahneman和Tversky(1979)的

前景理论指出,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存在风险厌恶和非理性预期行为。这一理论对投资者行为和市场效率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投资风险管理

投资风险管理是指投资者对投资组合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的过程。Merton(1973)提出了期权定价理论,为投资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期权定价理论奠定了衍生品定价的基础,使得投资者可以通过期

影响投资者行为心理学因素文献论文

影响投资者行为心理学因素文献论文

影响投资者行为的心理学因素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5-001-02

摘要 80年代兴起的行为金融理论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尤其是行为决策研究的成果,自9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资本市场领域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它的出现弥补了现代金融理论在个体行为分析方面的不足,为金融市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种理论对于经济领域各种“异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心理学是这种理论的重要支柱,本文主要论述了投资者行为中存在的心理学因素。

关键词行为金融投资者行为投资者心理行为偏差

一、传统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理论

传统金融理论在讨论资本市场投资者投资决策过程中对其进行了理想化的假设,认为投资者都是“理性人”,个体依据效用最大化和相机抉择等来进行投资。将投资者的行为抽象化为一个追求主观期望效用(seu)最大化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由库特纳(cootner)、奥斯本(osbeme)和法码(fama)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emh)正是这一理论的基石。然而近年来,随着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的兴起,金融学界开始对投资者的具体决策过程和投资行为进行实验研究和实证分析后,发现人的情绪、性格及心理感觉等主观因素在金融投资决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对理性决策的偏离主要集中在系统偏差方面,它来自人们的信念和偏好,不能因统计平均而消除。

二、对投资者行为的心理实验研究及论述

心理学家阿什(asch)、杜斯基(deutsch)及吉拉德(gerand)通过“判断长短线实验”和“彩色信号灯答题实验”证明人们在决策时具有强烈的受群体成员行为和信息传导的影响而做出错误决

长、短时间期限行为因子的定价效率

长、短时间期限行为因子的定价效率

作者:张三、李四
03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长、短时间期限行为因子的 定价效率
2023-11-05
目录
• 引言 • 文献综述 • 长时间期限行为因子的定价效率 • 短时间期限行为因子的定价效率
目录
• 长、短时间期限行为因子对定价 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金融市场中的价格效率是一个关键问题,长久以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探讨。
展望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长、短时间期限行为因子的定 价效率在不同市场条件下的表现和差异,以及如何通过 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定和市场监管来提高市场的定价 效率。此外,还可以研究如何利用长、短时间期限行为 因子来优化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策略。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01
参考文献1
02
标题:长、短时间期限行为因子的定价效率研究
市场供需平衡
短时间期限行为因子可能影响市场供需平衡,从而影响价格。例如,当市场处于繁荣期时 ,消费者购买力增强,需求增加,价格可能上涨;而在市场萧条期时,消费者购买力减弱 ,需求下降,价格可能下跌。
基于短时间期限行为因子的定价模型构建
识别目标市场和客户群 体
首先需要识别目标市场和客户群体, 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社会背景和生 活方式等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利 用短时间期限行为因子。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金融市场中存在很多不能被传统金融学所解释的现象,比如股权滋价之谜、波动率之谜、封闭式基金之谜、股利之谜、小公司现象、一月份效应、价格反转、反应过度和羊群行为等等。学者们将这些违背有效市场假说,传统金融学理论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的现象称之为“异象”或“未解之谜”。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大“异象”对传统金融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向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严峻挑战。因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完美的”传统金融学理论。

传统金融学理论把人看作是理性人,即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总是理性的,追求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人们的估计是无偏的,满足贝叶斯过程。因为人的假设与现实中人的决策行为有一定差异,所以人们开始关注人类行为及心理在决策中的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金融问题,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从而金融学的研究焦点开始从“市场”研究转向“人类行为”研究。

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可以追溯至1936年凯恩斯的“空中楼阁理论”,该理论认为投资者是非理性的,证券的价格取决于投资者共同的心理预期。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行为金融学是由美国奥瑞格大学教授Burrel和Bauman(1951年)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对投资者的决策研究仅仅依赖于化的模型是不够的,还应该考虑投资者的某些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对决策的影响。心理学Slovic(1972)教授从行为学角度研究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过程。随后,Tversky 和Kahneman在1974年和1979年分别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进行了行为金融学研究,分别讨论了直觉驱动偏差和框架依赖的问题,从而奠定了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基础。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标准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的解释与市场实际的差异早已被学者和投资者观察到,行为金融学的诞生与发展提供给了学者和投资者研究金融市场的崭新道路。行为金融学这一新的理论框架刚刚起步,存在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行为金融学中一种心理偏差--过度自信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展现了过度自信理论的发展脉络、过度自信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在资本市场上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等。

【关键词】行为金融,过度自信,心理学实验,市场异向

一、引言

现代金融经典理论对理性人在金融市场中的规范行为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然而,现实当中的个人是有限理性的,有限理性的个人在金融市场中的实际行为与现代金融经典理论的差异甚至是矛盾,促成了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利用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投资者偏好,决策等相结合来解释现实金融市场中的现象(Statman,1999)。本文行为金融学理论中投资者的过度自信理论,对相关领域内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

二、过度自信的心理研究

人们在生活中、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的过程中,都会对自己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自己获得的信息的准确程度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倾向(Fischhoff等,1977)。可以认为,过度自信就是对于事情的判断过于肯定了,即低估了后验分布的判断范围。

Oskamp在他的心理学实验中,把过度自信简单的定义为超出正确范围的自信。在他的实验中,心理医生的自信程度与其诊断的准确性极不相称,过度自信的程度随着任务重要性的上升而升高。后来,Fischhoff把这一实验的现象定义为对“正确性没有保证的信念”。

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

相对于现代金融理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史并不很长。从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开始形成了研究行为金融的热潮,大量的学者投身于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

行为金融定义的讨论

行为金融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城,虽然己经有了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

至今还没有一个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严格定义。Thaler(1993)认为行为金融就是“思路开放式金融研究”(open-minded 'finance),只要是对现实世界关注,考虑经济系统中的人有可能不是完全理性的,就可以认为是研究行为金融。Lintner(1998)把行为金融学研究定义为“研先人类如何解释以及根据信息、做出决策”。Olsen(1998)声称“行为金融学并不是试图去定义‘理性’的行为或者把决策打上偏差或错误的标记;行为金融学是寻求理解并预测进行市场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含义”。Statman(1999)则认为金融学从来就未离开过心理学,一切行

为均是基于心理考虑的结果,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的不同在于对心理、行为的观点有所不同。Sheinn(2000)认为,行为金融是将行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上的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中产生的学科,其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决策行为。Russell (2000)对行为金融是这样定义的:(1)行为金融理论是传统经济学、传统金融理论、心理学研究以及决策科学的综合体。(2)行为金融理论试图解释实证研究发现的与传统金融理论不一致的异常之处。(3)行为金融理论研究投资者在做出判断时是怎样出错的,或者说是研究投资者是如何在判断中发生系统性的错误的。

行为金融学的方法与理论:回顾与展望

行为金融学的方法与理论:回顾与展望
及其范畴和理论做 了一个较完整而又简明的归纳, 并说明其未来可能研究发 展方 向。
【 ■ 调】 关 行为金融学; 范畴; 理论结构; 期望理论; 展望 【 中圈分类号】 80 F3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 26(061— 20 0 10— 7820 ) 07— 2 2
效应 、 禀赋效应 、 自我控制 、 认知失调 和货 币幻觉等 。

传统金础理论面临的挑战和批评
2投 资者心 态分析。行为金融学强调人们决 策过程 中受 到 . 认识 偏差 的影 响, 它认为 , 投资者心态分析在人们实际决策 中十
分重要 , 而且在构造金融学理论 时也要充分考虑到 。 传统经济学 的理性预期效用理论恰恰抽象掉这个范畴 , 为金融学 指出 , 行 心 理上 的主观效用与客观效用不是完全一致的 ,它用期望理论来
二、 行为 金融 学的主 要 范畴
1有 限理性。完全理性的假定是主流经 济金融理论最重要 . 的分析前提 。 行为金融学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 的普遍性 , 而认 为 人类行为 中, 有理 性的一面 , 同时也存在着许 多非理性 的因素 ; 而且即使在有限理性 的条 件下 。 因为外在条件 的限制 , 有时候也 未必能够实践理性行为 ; 在特定情景下 , 人们 的多样化 动机会 导 致放弃使用理性行为。
代替理性预期效用理论 。 行为金融学其他许多理论 。 都是在这样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

第一篇: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

关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许多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很多领域,Michael Hoel 和T or Iversen(2002)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强制保险和非强制保险下人们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领域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William R Johnson(1977)对强制保险下的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强制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经济效率。Adam Whitmore(2000)建议将强制保险制度引入环境保护中,实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以化解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改变的风险。

国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Michael G.Faure LL.M(Netherlands)(2004)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研究。他在研究中阐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时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表明了现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向强制第一责任保险转变。

Michael(2004)教授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给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在此基础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功能、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强制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选择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关于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保庆,黄解宇,孙维峰

(运城学院经济管理系,山西运城044000)

摘要: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行为金融学理论,

利用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构建投资者情绪指标,建立VAR 模型,分析投资者情绪影响因素与情绪指标的关系。同时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说明了三个因素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此研究一方面可以使得投资者更加了解他们自身的情绪,减少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政府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些借鉴。关键词:投资者情绪;行为金融学;股票收益;货币政策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20)02-0017-06

Analysis of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vestor Sentiment

Wang Baoqing ,Huang Jieyu ,Sun Weifeng (Yuncheng University ,Yuancheng Shanxi 044000)Abstract :Based on the behavioral finance theory of investor sentiment,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investor sentiment index by using China's 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CCI ),establishes the VAR model,and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vestor sentiment and the sentiment index.

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

2003/09/27 经济学

何威

(概要)

摘要:有关行为金融理论的文献,在最近大量出现,至今还没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本文对行为金融理论的各个方面加以评述,系统的总结了有关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行为金融行为偏差期望理论投资策略

一、导言

现代标准金融理论是建立在米勒(Miller)和莫迪利安(Modigliani)套利定价理论、马柯维兹(Markowitz)资产组合理论、夏普——林特纳——布莱克(Shape, Linter and Black)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以及布莱克——默顿(Black, Schoels and Merto)期权定价理论(OPT)的基础上。现代标准金融理论之所以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似乎用这些工具解决了所有的金融问题。这些经典理论的基石是有效市场假说(EMH),它的分析框架局限在理性分析范围内。随着金融市场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不能用标准金融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标准金融理论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行为金融理论在80年代正式兴起。大多数重要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年内才出现,至今还没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Robert J.shiller(1997)从以下几个层次定义行为金融学:(1)行为金融学是心理学和决策理论与经典经济学和金融学相结合的学科;(2)行为金融学试图解释金融市场中实际观察到的或是金融文献中论述的与标准金融理论相违背的反常现象;(3)行为金融学研究投资者如何在决策时产生系统性偏差。行为金融与标准金融理论争论核心是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价格包含了所有的公开信息,它是资产真实价值的最优估计。它有三个弱化的假说组成:当投资者是理性时,投资者理性评估资产价值,市场是有效的;即使有些投资者有非理性行为,但由于是随机产生的,也不会导致价格的系统性偏离;即使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不是随机产生的,由于理性投资者的套利行为,也将使价格回归基本价值;最后,即使非理性投资者在非基本价值时交易,也会导致他们的财富的减少,以致不能在市场上生存。行为金融学从两个方面对有效市场理论提出了质疑:一是人的完全理性;二是理性投资者的套利行为。因此从根本上说,行为金融理论是由这两个方面构建的。具体的说,一是从心理学、社会说、人类说的角度分析人的有限理性;二是套利行为的局限。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安徽大学08金融刘秀达学号:I00814009

导言:在传统的经典金融理论中,理性人假设是所有理论的基石。在这一假设下的投资者具有理性预期和效用最大化的特点。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金融市场上存在着投资者行为“异常”与价格偏离现象,这些现象无法用理性人假说和已有的定价模型来解释,被称为“异象”,如“股利之谜”、“股权溢价之谜”、“波动率之谜”、“周末效应”等等。在对学科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过程中,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成为了学术界的关注点,并开始动摇经典金融理论的权威地位。基于此,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并总结目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行为金融,投资者,偏好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行为金融学, 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是运用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式来分析金融活动中人们决策行为的一门新兴学科。

行为金融学以真实市场中普通的正常的投资者为理论基石代替经典金融理

论的理性人原则,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投资者不是完美理性人,而是普通的正常人。由于投资者在信息处理时存在认知偏差, 因而他们对市场的未来不可能做出无偏差估计;第二,投资者不具有同质期望性。投资者由于个体认知方式及情感判断的不同, 导致偏好与行为方式不同,因而对未来的估计也有所不同;第三, 投资者不是风险回避型的,而是损失回避型的。投资者面临确定性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回避,而面临确定性损失时则表现为风险追求;第四,投资者在不同选择环境下,面对不同资产的效用判断是不一致的,其风险偏好倾向于多样化,并且随着选择的框架的改变而改变。总之,投资者风险偏好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理性预设。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

引言:

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学中的一个新兴领域,旨在研究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在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偏差。行为金融学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人们开始质疑证券市场是否总是遵循理性的行为假设。本文旨在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一、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

行为金融学主要研究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在金融决策中所表现出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偏差。这些行为和偏差包括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心理账户、选择困难症、套利限制等。通过研究这些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偏差,行为金融学旨在揭示市场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提供对市场现象更全面、准确的解释。

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实证实验研究。实证研究通常使用大规模的市场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等方法来研究投资者的行为和市场的现象。实证实验研究则通过设计实验场景,观察参与者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以揭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偏差。这些研究方法使得行为金融学能够更准确地探究投资者的心理行为,并对市场现象进行实证分析。

三、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趋势

1.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行为金融学在初期主要以理论探讨为主,现如今越来越多地关注市场的实际运行情况。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使得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 跨学科研究:行为金融学涉及心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等

多个学科领域,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强调不同学科的协作与交叉,探讨出更多新颖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3. 技术与数据的发展:随着技术和数据的不断发展,行为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安徽大学08金融刘秀达学号:I00814009

导言:在传统的经典金融理论中,理性人假设是所有理论的基石。在这一假设下的投资者具有理性预期和效用最大化的特点。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金融市场上存在着投资者行为“异常”与价格偏离现象,这些现象无法用理性人假说和已有的定价模型来解释,被称为“异象”,如“股利之谜”、“股权溢价之谜”、“波动率之谜”、“周末效应”等等。在对学科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过程中,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成为了学术界的关注点,并开始动摇经典金融理论的权威地位。基于此,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并总结目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行为金融,投资者,偏好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行为金融学, 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是运用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式来分析金融活动中人们决策行为的一门新兴学科。

行为金融学以真实市场中普通的正常的投资者为理论基石代替经典金融理

论的理性人原则,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投资者不是完美理性人,而是普通的正常人。由于投资者在信息处理时存在认知偏差, 因而他们对市场的未来不可能做出无偏差估计;第二,投资者不具有同质期望性。投资者由于个体认知方式及情感判断的不同, 导致偏好与行为方式不同,因而对未来的估计也有所不同;第三, 投资者不是风险回避型的,而是损失回避型的。投资者面临确定性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回避,而面临确定性损失时则表现为风险追求;第四,投资者在不同选择环境下,面对不同资产的效用判断是不一致的,其风险偏好倾向于多样化,并且随着选择的框架的改变而改变。总之,投资者风险偏好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理性预设。

(一)行为金融学有关投资者偏好的理论

1、期望理论

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进行决策时,由于受个人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其投资行为并非完美预期, 风险态度和行为模式经常会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最

优模式, 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可变性。包括决策参考点决定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投资者损失规避两点。前者主要强调投资者主要通过收益和损失的比较而不是最终的财富状态来制定决策;后者有确定性效应和反射效应,即人们在面临收益时是厌恶风险的,而在面对损失时又是冒险家。

2、认知偏差理论

认知偏差理论是研究人们在利用经验法则进行决策判断时所产生的错误。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由于时间和认知资源的限制,人们不能对决策所需的信息进行最优分析,而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投资判断。由此产生启发式认知偏差和框架依赖。启发式偏差是指人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想寻找捷径来解决问题,并依靠直觉或者以往的经验进行推理并制定决策;框架依赖是指个人会因情景或问题表达的不同而对同一组选项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序列,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二)行为金融学有关投资者信念或异常心态的研究

1、过度自信

大量研究表明人们在决策时存在着过度自信的倾向。过度自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们过高估计高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过低估计低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第二,人们用于估计数值的置信区间过于狭窄。

2、锚定效应

金融市场上的资产定价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因而过去的价格也就成为今天价格的重要参考因素。锚定效应就是人们在制定决策时往往参考已有的类似的信息以及自己已有的观念看法,并且改变自己原有的信念是困难的。

3、损失和后悔厌恶与推卸责任

后悔就是我们在事后对自己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的表现的一种批判,即认为自己做的不好或不应该那样做,有时即使没有损失,也会后悔。因此,后悔带来的痛苦比因错误引起的损失带来的痛苦还要大,这我们称之为后悔厌恶。在金融市场上,即使是同样的决策结果,如果某些决策方式可以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来说,这种方式也将优于其他决策方式。损失和后悔厌恶表明,人们在面对情景时,风险偏好发生了变化。

4、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指投资者在潜识中倾向于把不同的投资放在不同的心理会计帐户中,而且对不会的心理会计帐户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

5、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是指处于群体中的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投资决策,做着他人都在做的事情,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理性判断。反馈刺激表现为群体中的投资者彼此模仿,相互传染,人们通过相互间信息的传递和媒体刺激,情绪不断高涨,行动不断升级,这在股市上表现为过度繁荣和崩溃。

6、脱节效应和类异想

脱节效应,指人们倾向于在相关信息披露后才会做出决定,而不管这些信息是否对所要做的决定有无意义;类异想,是指人们往往以为他们的行为能影响事情的结局,但事实上他们却做不到。

7、注意力反常和可得性启示

注意力反常,指由于注意力、记忆、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人们在潜意识中只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可得性启示,指人们在做决策时,会受到常见的或被经常报道的事情所影响。

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不足之处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心理学行为金融阶段和金融学行为金融阶段。行为金融学的真正兴起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也即第三个阶段以后。随着理论界研究的深入,有关行为金融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模型陆续出现,并产生广泛影响。

(一)行为金融学的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行为金融的理论模型与应用体系陆续出现,包括著名的BSV(Barberis,Shleifer,andVishny,1997)模型、DHS(Daniel,Hirshleifer, andSubramanyam,1998)模型、统一理论模型(Uinified(HarrisonHong,andJeremy Stein,1999),以及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

和行为组合理论BPT(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等。在市场行为模型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