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引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领域,它通过关注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倾向,揭示了金融市场中的很多现象和问题。
本文旨在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进行综述,从理论基础、主要研究领域、方法论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理论基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研究,尤其是关于人们决策行为的相关理论和观点。
在心理学领域中,行为金融学主要借鉴了认知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其中,认知心理学关注人们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限制,实验心理学则通过实验证据揭示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倾向。
经济学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构建和分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常假设理性决策者在面对信息不完全和风险时,能够做出最佳的经济决策。
然而,行为金融学的出现质疑了这种假设,认为人们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往往受到情绪、心理偏差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非理性的决策。
二、主要研究领域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领域:1. 决策心理学:研究人们决策的认知过程、心理偏差和风险态度。
其中,前景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两个重要理论模型。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风险时,存在着风险规避和风险寻求的不对称行为。
期望效用理论则主要研究人们决策时对效用的感知与评估。
2. 资产定价:研究资本市场中价格波动的原因和特征。
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通常基于理性投资者的假设,认为市场价格会自动回归到公允价值。
然而,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情绪和心理偏差会导致市场价格与真实价值之间的偏离,并产生价格泡沫和过度买卖等现象。
3. 市场行为:研究投资者的行为动机、交易行为和市场交易的影响因素。
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和心理偏差往往会影响他们对市场中的股票或资产的决策和操作行为,从而导致市场交易的不稳定和非理性。
4. 金融风险管理:研究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决策行为。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情绪倾向来评估风险和制定风险管理策略,而不仅仅是基于理性的决策。
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相对于现代金融理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史并不很长。
从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开始形成了研究行为金融的热潮,大量的学者投身于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
行为金融定义的讨论行为金融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城,虽然己经有了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严格定义。
Thaler(1993)认为行为金融就是“思路开放式金融研究”(open-minded 'finance),只要是对现实世界关注,考虑经济系统中的人有可能不是完全理性的,就可以认为是研究行为金融。
Lintner(1998)把行为金融学研究定义为“研先人类如何解释以及根据信息、做出决策”。
Olsen(1998)声称“行为金融学并不是试图去定义‘理性’的行为或者把决策打上偏差或错误的标记;行为金融学是寻求理解并预测进行市场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含义”。
Statman(1999)则认为金融学从来就未离开过心理学,一切行为均是基于心理考虑的结果,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的不同在于对心理、行为的观点有所不同。
Sheinn(2000)认为,行为金融是将行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上的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中产生的学科,其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决策行为。
Russell (2000)对行为金融是这样定义的:(1)行为金融理论是传统经济学、传统金融理论、心理学研究以及决策科学的综合体。
(2)行为金融理论试图解释实证研究发现的与传统金融理论不一致的异常之处。
(3)行为金融理论研究投资者在做出判断时是怎样出错的,或者说是研究投资者是如何在判断中发生系统性的错误的。
从上述行为金融学家定义的行为金融概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行为金融研究考虑到了人的不完全理性的本性,其研究需要运用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知识,其研究对象是金融领域的相关现象及其本质。
行为金融的发展历史通常把行为金融的研究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行为金融研究。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结合心理学、行为科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它致力于研究金融市场中投资者行为及其对资产定价、市场波动和投资决策的影响。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和投资者行为的多样化,行为金融学逐渐成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行为金融学基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提出了与传统金融学不同的观点。
它认为,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受到心理、情感、认知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行为金融学强调研究投资者行为、市场情绪、心理偏差等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三、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投资者行为研究:这是行为金融学最核心的研究领域,主要探讨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决策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2. 资产定价与市场波动:研究心理偏差和市场情绪如何影响资产定价和市场的波动性,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准确的投资策略。
3. 金融市场异象:针对金融市场中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封闭式基金折价、IPO溢价等,探讨其背后的行为因素。
4. 行为资产组合理论:研究投资者在投资组合选择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投资者的资产配置。
四、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环境,观察投资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调查法则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研究投资者行为的规律;实证分析法则通过运用统计分析等手段来检验理论和模型的有效性。
五、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自行为金融学诞生以来,其在金融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首先,许多学者对投资者的心理偏差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等。
这些研究揭示了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其次,行为金融学对资产定价和市场波动的解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证支持。
此外,行为金融学还为金融市场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行为金融学理论综述
行为金融学理论综述在金融领域,传统金融学理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基于理性经济人和有效市场假说,认为投资者能够做出理性决策,市场能够迅速准确地反映所有信息。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实践中的诸多现象难以用传统理论解释,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
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引入金融领域,试图更真实地描绘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和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
一、行为金融学的起源与发展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
当时,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对金融决策的影响,但在当时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行为金融学逐渐崭露头角。
1985 年,德邦特和塞勒发表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一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存在过度反应的现象,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行为金融学的正式诞生。
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理论体系。
在发展过程中,行为金融学逐渐形成了多个重要的分支,如认知偏差理论、有限理性理论、羊群行为理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投资者在金融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的异常现象。
二、行为金融学的核心概念(一)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投资者在信息处理和决策过程中产生的系统性错误。
常见的认知偏差包括过度自信、代表性偏差、锚定效应等。
过度自信使得投资者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从而导致过度交易和错误决策。
代表性偏差则是指投资者根据事物的表面特征或典型案例进行判断,而忽略了其他重要信息。
锚定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决策时过分依赖初始信息,即使后续有新的信息出现,也难以改变最初的判断。
(二)有限理性有限理性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由于受到信息获取能力、计算能力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做到完全理性。
他们往往采用简单的启发式方法进行决策,这些方法虽然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但可能导致决策偏差。
(三)羊群行为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模仿他人的决策,从而导致市场中的群体行为。
行为金融学综合论述(doc 9页)
行为金融学综合论述(doc 9页)行为金融学综述一.摘要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BF)作为新兴的金融学分支与占据金融学统治地位已经有三十年之久的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EMH),对金融学的基础——套利,投资人理性以及自1980年代以来涌现出来的大量异常现象进行了达二十年之长的争论,双方此消彼长,加深了人们对金融市场的理解,促进了金融学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二.文档介绍本文即是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预设、分析范式、研究方法及其解释力度进行的一次梳理,并且期望探讨关于行为、理性与金融之间的若干问题。
三.行为金融学发展行为金融学的诞生并不是晚近的事情,在主流金融学的兴起、发展过程中,作为社会科学当中重要分支的行为学早已渗入金融学当中,只是一直在边缘位置上若隐若现。
早在1951年,美国奥兰多商业大学的布鲁尔(O.K.Burell)教授就发表了“一种可用于投资研究的实验方法”一文,率先提出了用实验来讨论理论的必要性;随后的1967年,来自俄勒冈大学的巴曼(Bauman)发表了“科学投资分析:是科学还是幻想?”,更加明确地批评了金融学科片面依靠模型的治学态度,并指出金融学与行为学的结合应是今后金融学发展的方向。
追随他们理论的金融学家也陆续有一些研究问世,但都是散见的,没有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行为金融学真正迎来其发展还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上述的主流金融学模型与实证不断背离的困境中,伴随着这一时期由普林斯顿大学的卡尼曼(Dainiel Kahneman)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所创立的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行为金融学终于成为了金融学寻找学科发展的突破口之一。
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投向了卡尼曼,这种战略目光充分彰示了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在未来学科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位置四.行为金融学理论预设金融学所研究的市场运行状况、行为者的市场活动、证券的价格确定其实都是建立在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决策行为上,因而,无论行为金融学,还是主流金融学,都围绕着人类的决策在构建模型。
行为金融学综述
行为金融学综述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BF)作为新兴的金融学分支与占据金融学统治地位已经有三十年之久的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对金融学的基础——套利,投资人理性以及自1980年代以来涌现出来的大量异常现象进行了达二十年之长的争论,双方此消彼长,加深了人们对金融市场的理解,促进了金融学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一、介绍在传统金融学的范式中,“理性”意味着两个方面:首先,代理人的信仰是正确的:他们用于预测未知变量未来实现的主观分布就是那些被抽取实现的分布。
其次,给定他们的信仰,在与Savage的主观期望效用(SEU)概念相一致的意义上,代理人做出正常可接受的选择。
BF是一种研究金融市场崭新方法,至少部分地以对传统范例面临的困难做出反应的面貌出现的。
广义上,BF认为通过使用某些代理人不是完全理性的模型,可以更好的理解某些金融现象。
在某些行为金融学模型中,代理人的信仰不完全正确,大都是因为不恰当的应用贝叶斯法则。
在另一些模型中,代理人的信仰是正确的但做出的选择通常是有疑问的,与SEU不相容。
BF最大的成功之一是一系列理论文章表明在理性交易者和非理性交易者相互影响的经济体中,非理性对价格的影响是实质性的和长期的。
文献称之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这构成了BF的两大块之一。
(见第二部分)为了做出清晰的预测,行为模型常需要指定代理人的非理性形式。
人们究竟怎样误用贝叶斯法则或偏离SEU呢?在此引导下,行为经济学家们典型地求助于认知心理学家汇编的大量实验证据,这些都是关于人们形成信仰时潜在的偏误,和人们的偏好或给定信仰后怎样做出决策的。
因此心理学构成了BF的第二大块。
(见第三部分)我们考虑BF的特殊应用:理解整个股市,平均回报的横截面情况,封闭式基金定价;理解投资者特殊群体怎样选择其资产组合和跨时交易;理解证券发行,资本结构和公司的股利政策。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是近年来新兴的金融学分支,主要探讨投资者行为在金融市场的表现及影响。
传统的金融学理论,如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人假设,虽为金融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在实际金融市场应用中存在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
因此,行为金融学在考虑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对金融市场影响的基础上,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方法、结论及其局限性进行综合述评。
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念与起源行为金融学主要源于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质疑与反思。
传统金融学强调市场理性与效率,但人们在实际金融市场中的决策行为却往往偏离理性。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在金融市场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基本理念包括: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市场也非完全有效;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情绪波动等心理因素;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等。
三、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与方法1. 研究领域(1)投资者行为研究:关注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实际决策过程及其心理机制。
(2)市场异象研究:对金融市场中的一些异常现象进行研究,如股票溢价之谜、股票交易量之谜等。
(3)资产定价研究:研究投资者行为如何影响资产价格及其波动性。
(4)公司治理与决策研究:探讨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决策等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2. 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通过对金融市场数据的实证分析,检验投资者行为的规律与特征。
(2)实验研究:利用实验方法,模拟金融市场环境,观察投资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决策行为。
(3)心理分析:通过心理分析方法,研究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与情绪波动等心理因素。
四、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1. 投资者行为研究(1)投资者的心理账户:人们倾向于将不同来源的资金或投资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这会影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决策过程。
(2)过度自信现象:投资者往往过于自信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预测能力,导致过度交易和投资决策失误。
(3)羊群效应: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形成羊群效应,导致市场出现群体性非理性行为。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
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金融市场中存在很多不能被传统金融学所解释的现象,比如股权滋价之谜、波动率之谜、封闭式基金之谜、股利之谜、小公司现象、一月份效应、价格反转、反应过度和羊群行为等等。
学者们将这些违背有效市场假说,传统金融学理论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的现象称之为“异象”或“未解之谜”。
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大“异象”对传统金融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向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严峻挑战。
因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完美的”传统金融学理论。
传统金融学理论把人看作是理性人,即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总是理性的,追求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人们的估计是无偏的,满足贝叶斯过程。
因为人的假设与现实中人的决策行为有一定差异,所以人们开始关注人类行为及心理在决策中的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金融问题,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
从而金融学的研究焦点开始从“市场”研究转向“人类行为”研究。
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可以追溯至1936年凯恩斯的“空中楼阁理论”,该理论认为投资者是非理性的,证券的价格取决于投资者共同的心理预期。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行为金融学是由美国奥瑞格大学教授Burrel和Bauman(1951年)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在对投资者的决策研究仅仅依赖于化的模型是不够的,还应该考虑投资者的某些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对决策的影响。
心理学Slovic(1972)教授从行为学角度研究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过程。
随后,Tversky 和Kahneman在1974年和1979年分别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进行了行为金融学研究,分别讨论了直觉驱动偏差和框架依赖的问题,从而奠定了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金融市场中的大量“异象”被发现,推动了行为金融学的发展。
行为金融学及其应用文献综述
(四)完善法律监管体系,提高客户风险意识。
银行应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调整自身的规章制度,规范互联网下第三方支付结算流程,增强对大额资金支付和对账的监控。
另外,对同第三方银行支付结算的违规问题早早着手,对该问题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和更新,规范工作人员操作,强化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减少内部人员渎职违法行为。
此外,银行应对加入第三方支付的客户提示和预警支付信息泄露、伪造支付界面等高发风险,并且利用营业网点媒体宣传、手机银行或短信推送、官网公告等多种方式宣传防诈骗知识、安全防范措施和支付知识,引导并提高客户的风险防范意识,信息保护意识,预防欺诈,减少法律风险的产生。
(五)招募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大力招募具备金融相关知识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备足够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在职老员工,例如对互联网技术员工定期开设金融知识课程培训,对精通金融知识的员工定期开设互联网技术课程培训,减少员工因专业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不当操作,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从员工自身层面上降低风险。
另外,为了调动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设立合理的奖励机制。
根据互联网环境和第三方业务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风险应对能力。
合理的银行人力资本结构将有利于银行有效地进行风险规避。
五、结论随着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商业银行应正视其对支付结算风险造成的影响,寻求积极应对措施应对技术、信用、内控、法律和人才匮乏风险。
商业银行需要加大技术投入、强化技术保障,贯彻“断直连”、优化账户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道德意识,完善法律监管体系、增强客户风险意识,招募和培养所需复合型人才,以降低支付结算风险,保障客户信息、账户资金安全,为自身发展注入了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1]严凌.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影响[J].武汉金融,2019(1).[2]孙勇军,肖培连.互联网视角下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影响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6).[3]郭跃碧.互联网环境下的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8(35).[4]提云霞.互联网环境下的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及对策[J].金融经济,2017(12).[5]孙茹亭.互联网环境下的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及对策[J].会计师,2019(17).一、引言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
行为金融学综述
行为金融学综述08051113 投资2班刘瓅摘要: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
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
本文先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再从模型和理论两方面,对行为金融的内容进行综述,最后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字:行为金融理论模型套利限制行为金融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作为金融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与现代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框架相比,它更重视人的实际心理和经济行为,从而为金融决策提供了更为现实的指导方案。
行为金融学在对现代金融理论缺陷的修正中,在行为认知偏差、行为组合理论、期望理论、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捉进了金融学理论研究向更现实的方向发展。
行为金融学作为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于19世纪50年代萌芽。
行为金融理论是将行为理论与金融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它分析人的行为、心理以及情绪对人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是心理学与金融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批心理学发展成果成功引进金融学领域,行为金融学才渐渐受到经济学家的瞩目。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给行为经济学家Daniel Kahneman和实验经济学家Vernon L.Smith,从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行为金融理论的极大关注,并在近年来得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行为金融学的起源行为金融与标准金融理论大约起源于相同的时期。
1951年,美国商务学教授O.K.Burren发表了《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成为最早提出将心理学和金融学结合研究的学者之一。
1969年Bau-man又发表了《科学的投资分析:科学还是幻想》一文。
这两篇文章都呼吁把心理学和金融研究相结合,认为更传统的行为方法和定量投资模型相结合是有益的。
同年,Slovic从行为的观点发表了一篇关于投资过程的详细研究。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实际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它挑战了传统金融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提出了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在金融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对其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进行综述。
二、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行为金融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学和金融学的交叉研究。
早期,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人的决策过程,而经济学家则关注市场效率与价格形成机制。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传统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于是行为金融学逐渐兴起。
三、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投资者行为研究投资者行为研究是行为金融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该领域主要研究投资者的心理偏差、认知误区、情感因素等如何影响其投资决策。
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等心理现象均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
2. 市场异象研究市场异象是指无法用传统金融学理论解释的金融市场现象。
行为金融学通过对这些异象进行研究,试图揭示其背后的心理和行为因素。
如股票溢价之谜、封闭式基金之谜等都是市场异象研究的典型案例。
3. 金融市场预测与风险管理行为金融学通过研究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为金融市场预测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如投资者情绪指数的构建、市场泡沫的识别与防范等都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四、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与影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对金融市场的理解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行为金融学挑战了传统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提出了人的心理和行为在金融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行为金融学为金融市场预测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此外,行为金融学还为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五、未来展望尽管行为金融学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深入探讨人的心理和行为在金融市场中的影响机制。
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理论文献综述2003/09/27 经济学何威(概要)摘要:有关行为金融理论的文献,在最近大量出现,至今还没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本文对行为金融理论的各个方面加以评述,系统的总结了有关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行为金融行为偏差期望理论投资策略一、导言现代标准金融理论是建立在米勒(Miller)和莫迪利安(Modigliani)套利定价理论、马柯维兹(Markowitz)资产组合理论、夏普——林特纳——布莱克(Shape, Linter and Black)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以及布莱克——默顿(Black, Schoels and Merto)期权定价理论(OPT)的基础上。
现代标准金融理论之所以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似乎用这些工具解决了所有的金融问题。
这些经典理论的基石是有效市场假说(EMH),它的分析框架局限在理性分析范围内。
随着金融市场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不能用标准金融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标准金融理论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行为金融理论在80年代正式兴起。
大多数重要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年内才出现,至今还没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Robert J.shiller(1997)从以下几个层次定义行为金融学:(1)行为金融学是心理学和决策理论与经典经济学和金融学相结合的学科;(2)行为金融学试图解释金融市场中实际观察到的或是金融文献中论述的与标准金融理论相违背的反常现象;(3)行为金融学研究投资者如何在决策时产生系统性偏差。
行为金融与标准金融理论争论核心是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价格包含了所有的公开信息,它是资产真实价值的最优估计。
它有三个弱化的假说组成:当投资者是理性时,投资者理性评估资产价值,市场是有效的;即使有些投资者有非理性行为,但由于是随机产生的,也不会导致价格的系统性偏离;即使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不是随机产生的,由于理性投资者的套利行为,也将使价格回归基本价值;最后,即使非理性投资者在非基本价值时交易,也会导致他们的财富的减少,以致不能在市场上生存。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本科学年论文(设计)题目: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学院金融学院专业金融学班级 2008级金融学 3班学号 20080314321姓名赵沛指导教师黄磊山东财政学院教务处制二O一一年四月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赵沛行为金融学作为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起源于于19世纪50年代。
行为金融理论是将行为理论与金融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它分析人的行为、心理以及情绪对人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 是心理学与金融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早在1951年, 美国商务学教授O. K. Burren发表了《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 成为最早提出将心理学和金融学结合研究的学者之一。
20世纪80年代末, 一批心理学发展成果成功引进金融学领域, 行为金融学才渐渐受到经济学家的瞩目。
2002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给行为经济学家Dan ie l Kahneman 和实验经济学家Vernon L.Smith, 从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行为金融理论的极大关注, 并在近年来得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现代标准金融学虽然不乏理论上的精美至善,然而对于金融市场上不断涌现的种种异象,诸如股票溢价之谜和股利之谜等等,它却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而其中的大部分争议都直指“理性经纪人”这一核心假设,从而撼动了标准金融学这一理论大厦的基础。
便在此时,行为金融学担起“人本位经济学”的大旗,异军突起,备受人们的广泛关注。
虽然行为金融学还未构筑起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未成为金融理论的主流,但它将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其它领域的研究成果融入到金融学研究之中,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全面的视角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金融市场中的行为,使“上帝人”复归于“动物人”、“理性的经济人”复归于“有限理性的社会人”。
行为金融学对金融学研究的方法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致使行为研究成为当代金融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层面。
一、行为金融学的核心观点。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安徽大学08金融刘秀达学号:I00814009导言:在传统的经典金融理论中,理性人假设是所有理论的基石。
在这一假设下的投资者具有理性预期和效用最大化的特点。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金融市场上存在着投资者行为“异常”与价格偏离现象,这些现象无法用理性人假说和已有的定价模型来解释,被称为“异象”,如“股利之谜”、“股权溢价之谜”、“波动率之谜”、“周末效应”等等。
在对学科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过程中,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成为了学术界的关注点,并开始动摇经典金融理论的权威地位。
基于此,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并总结目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行为金融,投资者,偏好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行为金融学, 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是运用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式来分析金融活动中人们决策行为的一门新兴学科。
行为金融学以真实市场中普通的正常的投资者为理论基石代替经典金融理论的理性人原则,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投资者不是完美理性人,而是普通的正常人。
由于投资者在信息处理时存在认知偏差, 因而他们对市场的未来不可能做出无偏差估计;第二,投资者不具有同质期望性。
投资者由于个体认知方式及情感判断的不同, 导致偏好与行为方式不同,因而对未来的估计也有所不同;第三, 投资者不是风险回避型的,而是损失回避型的。
投资者面临确定性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回避,而面临确定性损失时则表现为风险追求;第四,投资者在不同选择环境下,面对不同资产的效用判断是不一致的,其风险偏好倾向于多样化,并且随着选择的框架的改变而改变。
最新-行为金融学综述 精品
行为金融学综述行为金融学,作为新兴的金融学分支与占据金融学统治地位已经有三十年之久的有效市场假说,对金融学的基础——套利,投资人理性以及自年代以来涌现出来的大量异常现象进行了达二十年之长的争论,双方此消彼长,加深了人们对金融市场的理解,促进了金融学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一、介绍在传统金融学的范式中,“理性”意味着两个方面:首先,代理人的信仰是正确的:他们用于预测未知变量未来实现的主观分布就是那些被抽取实现的分布。
其次,给定他们的信仰,在与的主观期望效用()概念相一致的意义上,代理人做出正常可接受的选择。
是一种研究金融市场崭新方法,至少部分地以对传统范例面临的困难做出反应的面貌出现的。
广义上,认为通过使用某些代理人不是完全理性的模型,可以更好的理解某些金融现象。
在某些行为金融学模型中,代理人的信仰不完全正确,大都是因为不恰当的应用贝叶斯法则。
在另一些模型中,代理人的信仰是正确的但做出的选择通常是有疑问的,与不相容。
最大的成功之一是一系列理论文章表明在理性交易者和非理性交易者相互影响的经济体中,非理性对价格的影响是实质性的和长期的。
文献称之为“套利限制()”,这构成了的两大块之一。
(见第二部分)为了做出清晰的预测,行为模型常需要指定代理人的非理性形式。
人们究竟怎样误用贝叶斯法则或偏离呢在此引导下,行为经济学家们典型地求助于认知心理学家汇编的大量实验证据,这些都是关于人们形成信仰时潜在的偏误,和人们的偏好或给定信仰后怎样做出决策的。
因此心理学构成了的第二大块。
(见第三部分)我们考虑的特殊应用:理解整个股市,平均回报的横截面情况,封闭式基金定价;理解投资者特殊群体怎样选择其资产组合和跨时交易;理解证券发行,资本结构和公司的股利政策。
最后总结和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套利限制.市场有效性认为实际价格等于基本价值。
在有效市场中,没有免费午餐:没有投资策略可以赚得风险调整的超额回报。
认为资产价格的某些特征最有可能用对基本价值的偏离来解释,而且这些偏离是由非理性交易者的存在引起的。
行为金融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行为金融论文范文精选3篇1文献综述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
1972年,Slovic 教授和Bum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79年DnielKhnemn教授和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
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ZG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ZG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ZG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
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
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治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进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进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治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
BrighmEhrhrot著的《财务治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引言: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学中的一个新兴领域,旨在研究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在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偏差。
行为金融学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人们开始质疑证券市场是否总是遵循理性的行为假设。
本文旨在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一、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行为金融学主要研究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在金融决策中所表现出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偏差。
这些行为和偏差包括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心理账户、选择困难症、套利限制等。
通过研究这些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偏差,行为金融学旨在揭示市场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提供对市场现象更全面、准确的解释。
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实证实验研究。
实证研究通常使用大规模的市场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等方法来研究投资者的行为和市场的现象。
实证实验研究则通过设计实验场景,观察参与者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以揭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偏差。
这些研究方法使得行为金融学能够更准确地探究投资者的心理行为,并对市场现象进行实证分析。
三、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趋势1.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行为金融学在初期主要以理论探讨为主,现如今越来越多地关注市场的实际运行情况。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使得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 跨学科研究:行为金融学涉及心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强调不同学科的协作与交叉,探讨出更多新颖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3. 技术与数据的发展:随着技术和数据的不断发展,行为金融学研究将更加注重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以从更广泛和深入的角度研究市场现象和投资者行为。
4. 市场监管与政策改革: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市场监管和政策改革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政策建议和实践应用,以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风险控制。
结论: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研究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偏差,揭示了市场行为的内在机制。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学的扬弃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学的扬弃一、本文概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复杂化,传统金融学的理论框架和假设已经难以完全解释和预测实际市场行为。
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它试图从微观个体行为和心理过程出发,揭示金融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律。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对传统金融学的扬弃之处,以期为金融市场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明确其在金融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然后,通过对比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核心假设和理论模型,分析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学的扬弃之处,包括对市场参与者行为、市场有效性和投资策略等方面的重新认识。
接着,本文将回顾行为金融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如投资者情绪、市场异象、羊群效应等,探讨这些成果对市场运行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将展望行为金融学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挑战,包括如何将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行为金融学,以及如何更好地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应用于金融市场的实践。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脉络和研究成果,深入理解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学的扬弃之处,从而为金融市场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二、传统金融学的主要理论与假设传统金融学,也被称为标准金融学或新古典金融学,主要基于一系列的理论和假设来构建其研究框架。
这些理论和假设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的理解。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这是传统金融学的基石之一,它认为在没有任何操纵或影响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将反映出所有可用的信息,因此价格是无法预测的。
这意味着在有效市场中,没有任何投资策略能够持续地超过市场平均收益。
理性人假设:传统金融学假设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的,他们会根据可获得的信息和自身的利益来做出最优决策。
这种假设忽略了市场参与者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情绪影响和行为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安徽大学08金融刘秀达学号:I00814009导言:在传统的经典金融理论中,理性人假设是所有理论的基石。
在这一假设下的投资者具有理性预期和效用最大化的特点。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金融市场上存在着投资者行为“异常”与价格偏离现象,这些现象无法用理性人假说和已有的定价模型来解释,被称为“异象”,如“股利之谜”、“股权溢价之谜”、“波动率之谜”、“周末效应”等等。
在对学科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过程中,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成为了学术界的关注点,并开始动摇经典金融理论的权威地位。
基于此,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并总结目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行为金融,投资者,偏好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行为金融学, 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是运用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式来分析金融活动中人们决策行为的一门新兴学科。
行为金融学以真实市场中普通的正常的投资者为理论基石代替经典金融理论的理性人原则,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投资者不是完美理性人,而是普通的正常人。
由于投资者在信息处理时存在认知偏差, 因而他们对市场的未来不可能做出无偏差估计;第二,投资者不具有同质期望性。
投资者由于个体认知方式及情感判断的不同, 导致偏好与行为方式不同,因而对未来的估计也有所不同;第三, 投资者不是风险回避型的,而是损失回避型的。
投资者面临确定性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回避,而面临确定性损失时则表现为风险追求;第四,投资者在不同选择环境下,面对不同资产的效用判断是不一致的,其风险偏好倾向于多样化,并且随着选择的框架的改变而改变。
总之,投资者风险偏好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理性预设。
(一)行为金融学有关投资者偏好的理论1、期望理论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进行决策时,由于受个人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其投资行为并非完美预期, 风险态度和行为模式经常会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最优模式, 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可变性。
包括决策参考点决定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投资者损失规避两点。
前者主要强调投资者主要通过收益和损失的比较而不是最终的财富状态来制定决策;后者有确定性效应和反射效应,即人们在面临收益时是厌恶风险的,而在面对损失时又是冒险家。
2、认知偏差理论认知偏差理论是研究人们在利用经验法则进行决策判断时所产生的错误。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由于时间和认知资源的限制,人们不能对决策所需的信息进行最优分析,而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投资判断。
由此产生启发式认知偏差和框架依赖。
启发式偏差是指人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想寻找捷径来解决问题,并依靠直觉或者以往的经验进行推理并制定决策;框架依赖是指个人会因情景或问题表达的不同而对同一组选项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序列,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二)行为金融学有关投资者信念或异常心态的研究1、过度自信大量研究表明人们在决策时存在着过度自信的倾向。
过度自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们过高估计高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过低估计低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第二,人们用于估计数值的置信区间过于狭窄。
2、锚定效应金融市场上的资产定价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因而过去的价格也就成为今天价格的重要参考因素。
锚定效应就是人们在制定决策时往往参考已有的类似的信息以及自己已有的观念看法,并且改变自己原有的信念是困难的。
3、损失和后悔厌恶与推卸责任后悔就是我们在事后对自己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的表现的一种批判,即认为自己做的不好或不应该那样做,有时即使没有损失,也会后悔。
因此,后悔带来的痛苦比因错误引起的损失带来的痛苦还要大,这我们称之为后悔厌恶。
在金融市场上,即使是同样的决策结果,如果某些决策方式可以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来说,这种方式也将优于其他决策方式。
损失和后悔厌恶表明,人们在面对情景时,风险偏好发生了变化。
4、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指投资者在潜识中倾向于把不同的投资放在不同的心理会计帐户中,而且对不会的心理会计帐户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
5、羊群行为羊群行为是指处于群体中的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投资决策,做着他人都在做的事情,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理性判断。
反馈刺激表现为群体中的投资者彼此模仿,相互传染,人们通过相互间信息的传递和媒体刺激,情绪不断高涨,行动不断升级,这在股市上表现为过度繁荣和崩溃。
6、脱节效应和类异想脱节效应,指人们倾向于在相关信息披露后才会做出决定,而不管这些信息是否对所要做的决定有无意义;类异想,是指人们往往以为他们的行为能影响事情的结局,但事实上他们却做不到。
7、注意力反常和可得性启示注意力反常,指由于注意力、记忆、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人们在潜意识中只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信息。
可得性启示,指人们在做决策时,会受到常见的或被经常报道的事情所影响。
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不足之处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心理学行为金融阶段和金融学行为金融阶段。
行为金融学的真正兴起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也即第三个阶段以后。
随着理论界研究的深入,有关行为金融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模型陆续出现,并产生广泛影响。
(一)行为金融学的模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行为金融的理论模型与应用体系陆续出现,包括著名的BSV(Barberis,Shleifer,andVishny,1997)模型、DHS(Daniel,Hirshleifer, andSubramanyam,1998)模型、统一理论模型(Uinified(HarrisonHong,andJeremy Stein,1999),以及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和行为组合理论BPT(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等。
在市场行为模型方面,行为金融学中影响较大的是:DHS(Daniel,HirshleiferandSubrmanyam,1997)模型和BSV(Barberis,ShlerferanVishny,1998)模型。
前者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者和无信息者,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分析。
后者的理论基础是投资者认为受益有两种范式,即收益均值回归和收益连续变化。
虽然DHS 模型和BSV模型建立在不同的行为前提基础上,二者的结论却是相近的(Fama,1998),都认为投资者的行为会导致股价过度反应。
(二)行为金融学解释的市场异常行为1.行为金融理论对股金溢价之谜(equity premium puzzle)、波动性之谜(volatility puzzle)、预测之谜(predictability puzzle)的解释。
2.行为金融理论对横截面收益可预测性与时间序列收益可预测性的解释。
3.行为金融理论对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及证券价格协同性(comovement)的解释。
4.行为金融理论对投资者反常行为的解释。
5.行为金融理论对公司反常财务行为的解释。
(三)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典型的行为投资策略如下:1、反向投资策略(contrary investment strategy)。
2、动量交易策略(momentum trading strategy)。
3、成本平均策略(dollar-cost averaging strategy)和时间分散策略(time-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4、小盘股策略。
从对标准金融理论的假设与结论提出质疑,到对市场有效性、资产定价模型等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一直到提出自己的资产组合理论,行为金融理论正在逐步漫向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
我们可以预见,行为金融与标准金融的争论还会不断的深入。
目前行为金融学研究的重点还停留在对市场异常和认知偏差的定性描述和历史观察上,以及鉴别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有系统影响的行为决策属性。
由于人类决策心理是多样化的,仅仅根据某一或某几种心理效应来解释特定的市场现象是远远不够的。
一些批评者认为行为金融理论往往用多种行为偏差解释同一反常现象,其对现代经典金融的反驳是无力的,最终会被现代金融吸收同化。
总体看来,行为金融学有以下几点不足:一是目前的行为金融模型都只基于投资者偏好、信念、有限套利中的一种或两种,解释力不强;二是目前的行为金融理论用投资者固定的行为偏差去解释各种反常现象,但没有探讨投资者如何在实际决策过程转化这些行为偏差,即如何把静态的行为偏差动态化;三是至今为止行为金融理论缺少能直接应用于实际投资的模型,目前更多的行为金融理论在于解释反常现象。
三、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尽管行为金融学目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它毕竟解决了传统金融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金融市场异象问题,弥补了其缺陷。
目前行为金融研究虽然比较松散,但这是最终建立具有系统解释能力的统一的行为金融理论所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经过这一阶段的积累才可能最终建立统一体系。
因此,继续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金融研究之中,以期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决策心理框架,根据这个框架发展出完整的行为金融理论,这将是行为金融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发展方向。
行为金融理论未来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将理论模型与实验方法相结合,发展出基于心理学理论模型的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可以较好地解释和区分不同行为产生的原因以补充行为金融理论的现有实证方法,因此将实验和理论模型相结合的实验研究方法可以同时发挥两种方法的长处,明晰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消除对异象的不同解释,从而更好地解决行为金融模型的普适性问题。
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越来越注重理论的微观基础,越来越注重对个体行为的研究。
而行为金融学正是从微观个体出发研究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体系会越来越完善,模型越来越具有实用性,从而回应传统金融理论拥护者的怀疑,进而自然而然的取代现代金融理论而成为理论主流。
行为金融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投资者的非理性问题,这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虽然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直接金融所占市场份额较小,金融监管较为严格,机构投资者占了很大一部分,中小股民所投的资仅是九牛一毛。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金融市场可以容忍投资者的非理性。
我国的股市目前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感性的市场,很容易受到政策、预期信息、甚至传言的影响。
比如最近的“盐荒”。
这次日本地震引发我国十几个省市抢购食盐,在此影响下,3月17日,云南盐化“一字涨停”,蓝太实业盘中涨停,待到3月19日,云南盐化头顶“谣盐”逆市低开,成为了烫手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