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中国化历程的“三阶段说”与斯特劳森“描述的形而上学”概念
论分析哲学传统下的形而上学复兴的新路径——从斯特劳森“描述的形而上学”视角看
的形 而上学 复兴路径 是对 奎囚的超越 , 实质是一条 试 隔用 康 德的方 法达到亚 里士 多德 的结论 的开 创 性路径 。 斯 特劳森指 出 :“ 尽管不可能在描述 的形 而上 学中发现新 的真理 , 但通过它 能够重新探究古 老的 真理 ” “ ” 他给 出了形 而上学 的两种类 刑 : 修正 的
的独特意蕴。
一
上学 ,前 者将事实 的真建基于对既定标准 的满足 , 如莱 尼茨 、 笛 卡尔 , 从而 引发 了实在与现象领域 的区分的问题 。 后者通过探究世界和以某些方式关 联于世界的人类 的某种关 系, 从而说 明世界和人类 的普遍特征。 其本体论 的根本立场类似于亚里士 多 德 ,亚氏在 《 范畴篇 》中视特殊 事物为第一本体 , 论 证了时空 中的特 殊事物是指 称的基本对 象和承 担述谓的基本 主词 , 斯特劳森 同意 以上观点并致力 于从 描述的形而 上学 的层 面阐释其 意义 。 他强 调了 捕述 的形 而上学 的特征 :“ 它揭示 了概念结构的最 般特征 ,比有 限的概念探究更合理。 ” ““ 它致 力 于将世界 的结构反映于思想结构 中。 ”I l “ 运用 描述 的形 而上学 的观念 能有效 回答怀疑 论 。 ” “ 我们可将其特征归纳为鼍个方 面 : 第一 , 研究准则上 , 描述 的形而上学将殊相作 为研究 的核心和基础 , 这继 承了形 而上学的经验主 义研究传统 , 但 目的更在于揭示承担殊相表达功能
收 稿 日期 :2 O 1 3 . 0 6 . 1 6 基金项 目:教 育部 人文社会科 学青年基 金项 目 “ 实践推理逻辑 究”( 1 0 YJ C 7 2 0 4 0 0 0 1 ) 。 作者简介 :张蕴 ( 1 9 8 1 一) ,女 ,重庆江北人 ,重庆 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 究所讲 师,研究方向 逻辑 哲学、西方分析哲学与语 言哲学 。
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演变与发展
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演变与发展一、介绍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metaphysics)作为最古老的哲学分支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断的发展。
形而上学关注的是存在的本质、实体和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演变与发展。
二、古希腊形而上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分为两个层面:物质和形式。
他认为物质是构成实体的基础,而形式则赋予物质以特定的结构和特性。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事物的目的性和最终原因,认为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本质和属性,人们可以获得对世界的认知。
三、中世纪形而上学在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中世纪的形而上学哲学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领域。
尤其是在基督教哲学中,形而上学被用于探讨神的本质和存在等问题。
圣奥古斯丁将神定义为“至善至伟至真”之存在,而托马斯·阿奎那则探讨了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关系。
四、现代形而上学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地位相对较小,因为更多的关注点转移到了科学和逻辑学。
然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马丁·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主义的概念,重新引起了对形而上学的关注。
他将形而上学理解为研究存在的一种方式,关注人类与世界的关系。
五、分析哲学中的形而上学20世纪的分析哲学运动对形而上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性思想家认为形而上学是含糊不清和无意义的,并主张将哲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然而,随着语言哲学的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形而上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它与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六、当代形而上学在当代哲学中,形而上学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尽管对于形而上学的定义和具体内容仍存在争议,但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哲学的基础和起点。
当代形而上学包括对实体、属性、关系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试图寻找真理和理解宇宙的本质。
七、形而上学的价值与局限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中的演变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存在和本质的追求。
它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研究宇宙的途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形而上学辞源
形而上学辞源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的是存在本质及其规律。
但是,形而上学这个词汇的起源远古而模糊,常常会被解释为“超越自然、存在之上、真实本质等等”。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来了解形而上学这个词汇的辞源和其历史演变。
一、形而上学的起源形而上学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古希腊。
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他用“meta ta physika”(超越自然之后)来描述他的一些哲学研究,这个短语成为“形而上学”的基础。
因此,形而上学的意义通常被解释为“对实体的思考,对超越本体的本质的思考”。
在这方面,形而上学的起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理解为对不可见的世界和不可触及的真相的思考。
二、形而上学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形而上学的含义逐渐被拓展。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形而上学被视为哲学的主要分支之一,其特点是这个领域的语言和思想方法具有本体论和形而上学的影响。
同时,由于“形而上学”的含义非常模糊,因此它经常被用于描述各种哲学,神学或元学的讨论。
从文艺复兴到现代,形而上学的概念被用来描述人类知识的起源和本质。
例如,卡尔内尔在他的“哲学的决定性阶段”中探讨了动机和意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由形而上学来解释。
类似地,康德从“纯粹哲学”开始探讨了认识的本质和人类理性的极限,他讲述了形而上学对于哲学和科学进步的重要性。
同时,孟德斯鸠的政治哲学、福柯的权力研究等,也经常使用形而上学的思想和方法。
三、形而上学的现代意义虽然形而上学在最初的启蒙时代引起了一些质疑,但是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形而上学通常被用来探寻实体存在的本质和规律,并提供对抽象真理的形式化思考。
总体上来说,形而上学的意义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它引导人们对基础问题的思考,例如,什么是存在?什么是时间?这样的问题,它可以提供哲学思想和方法。
另一方面,形而上学的概念和思考可以被应用到科学、文学和人文研究中,以更好地了解和探索人类存在中的基础现象和规律。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主要的有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17世纪、18世纪的英国、法国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同时代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科学根据(机械力学)和论证。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真正科学的、完备的、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扩展资料:物质决定意识,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所反映的哲学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思维、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颠倒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真实关系,背离了自然科学和人们的实践坐标,实践是科学的基础。
以本体论划分,唯物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中国而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对中国而言,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
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形而上学思想是西方哲学中一个重要且复杂的概念。
它源自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形而上学一词本身就暗示了其研究的对象,即超越经验世界的本质和存在。
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思想主要涉及对现象世界背后的实体、本质和意义的探讨。
形而上学追问的问题包括:存在是什么?事物的实质是什么?世界的结构是怎样的?形而上学不仅关注物质世界,还观察到了超越物质世界的领域,比如心灵、价值、意义等。
在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被认为是形而上学思想的奠基人。
他提出了“理念”的概念,认为真实的本质存在于理念中,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柏拉图认为,物质是虚幻的,而理念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这种观念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哲学家如尼采、黑格尔等都在柏拉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形而上学的问题。
另一位影响深远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他对形而上学的贡献在于对实体和存在的详细研究。
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四种因果关系:材料原因、形式原因、动力原因和目的原因,从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形而上学系统。
他认为,存在并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最直接的实在。
近代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看法各不相同。
笛卡尔将形而上学置于神学之上,认为通过怀疑一切可以找到存在的绝对真理。
康德强调了形而上学的有限性,他主张通过批判性哲学来确定人类认知的范畴和限度。
黑格尔则试图将形而上学与历史哲学结合起来,将存在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总的来说,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通过对存在、实体、本质等问题的探讨,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形而上学使我们能够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思考世界的本质和意义,探求真理的根源。
形而上学的研究不断推动哲学领域的发展,也激发了人类思想的无穷创造力。
哲学的历史名词解释
哲学的历史名词解释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深遂的学科,探讨人类存在、知识、价值和道德的本质。
在哲学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名词,这些名词对于我们理解和探究哲学的精髓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些重要的哲学名词进行解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哲学的内涵。
一、形而上学(Metaphysics)形而上学是哲学的分支之一,涉及超越感觉和经验的本质问题。
该术语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字面意思为“超越自然之学”。
形而上学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现实的本质、人类思维的本质等。
它试图探索那些超越物质世界的东西,例如道德、意义和宇宙的起源。
二、伦理学(Ethics)伦理学是哲学的分支,讨论人类行为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它涉及个体和社会、对错的判断标准以及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目的。
伦理学试图回答如何取舍、做出正确道德决策和行为的问题,并研究人类价值观的来源和基础。
三、认识论(Epistemology)认识论是哲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知识的本质和限制。
它涉及知识的起源、真理的本质以及我们如何获取知识和理解世界。
认识论试图回答关于人类知识的问题,例如我们如何知道事物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的知识是否可靠,知识是否仅基于经验,是否存在超越经验的知识等。
四、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流派,强调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个体的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认为个体不仅是被动地适应现实,而是有能力创造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它探讨了人类存在的孤独、自由意志和对死亡的思考。
存在主义尤其关注个体的责任和对自己生命的决策。
五、实用主义(Pragmatism)实用主义是一种关注实践和经验的哲学思想。
实用主义认为真理和意义是根据实际的效果来确定的,而非基于理性思考。
它重视解决问题和应对社会需求,主张通过实际行动来评判观念和理论。
实用主义强调实际结果的价值,而非纯粹的理论推理。
六、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文化相对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不同文化和社会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西方哲学形而上轨迹与西方哲学中国化历程
On the Track of Metaphysics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the Process of Western Philosophy Sinicization
作者: 韩秋红[1] 作者机构: [1]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长春130024 出版物刊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60-6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批判史;西方哲学中国化
“西方哲学中国化”历史与逻辑的静态分层与动态更迭
“西方哲学中国化”历史与逻辑的静态分层与动态更迭【摘要】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中国开始引入西方哲学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哲学在中国逐渐接受并融合到本土哲学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哲学体系。
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与争议。
未来,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将继续影响世界哲学的发展,并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与启示。
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中国化不仅对中国哲学有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哲学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西方哲学,中国化,历史,逻辑,静态分层,动态更迭,传播,重要意义,引入,接受,融合,创新,应用,拓展,影响,争议,未来发展,世界哲学,借鉴,启示,深远影响。
1. 引言1.1 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古代先贤如孔子、荀子等就已经开始涉足对西方哲学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历史的演进,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逐渐扩大和深化。
在公元17世纪以后,随着西方现代文明对中国的影响逐渐加深,西方哲学也得以更加广泛地引入中国。
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一批新文化运动先驱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始系统介绍西方哲学的思想,为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而在20世纪中后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为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舞台。
如今,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热点,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与创新。
1.2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意义西方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通过将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新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论,从而丰富人类的智慧宝库。
西方哲学中国化还有助于拓展人们的思维视野,打破文化壁垒,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西方哲学中国化也能够帮助中国哲学更好地走向世界,增强其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哲学中国化更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促进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包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西方哲学的中国化历程
西方哲学的中国化历程摘要:西方哲学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这块土地之后就与中国文化发生着微妙的关联,顾不上很好地倒时差,就适者生存下来。
西方哲学在中国语境下既保持其自身独有的风貌和品格,又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着中国化转变。
对这一历程加以梳理和把握,认真离析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经”与“历”,认真总结中国人对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认真规约西方哲学中国化的未来与愿景,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关键词:西方哲学中国化;历程;当代解释;作者简介:韩秋红,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之后一直被视为影响中国思想的异质文化,经历着对其好奇、接受、批判、自省的过程,经历着西方哲学由“贵妇人”的王者至尊(科学知识崇拜意义上)地位向世人皆知的“过客”转变的过程。
这一过程固然包含着西方哲学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却也不简单是一个对异质文化的单纯借鉴和接受的过程,而更多是一种文化形态在新的语境之下的再诠释和再创造的过程。
这一方面体现了西方哲学自身所具有的生命力和活力,另一方面更展现了中国文化独具的包容性和创造力,更体现了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检视能力和理论自觉。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更愿意把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理解为西方哲学的中国化历程。
西方哲学的中国化历程顾名思义就是指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不断被中华文化包容、改造、吸收和诠释的过程,是中国人立足于中国式思维和中国式立场不断去解读西方哲学的过程,体现了鲜明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西方哲学的中国化历程使中国人真正认识到中西方哲学存在着文化冲突,也存在着“杂色共生”——以中华文化的血脉骨骼为生命线是杂色共生之灵,西方哲学紧紧贴服在这一骨骼上是杂色共生之肉,建构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理解西方哲学的自主品格和特定方式。
正如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对“成见”的认识那样:“成见”意味着我们不可能以中立的立场去解释一切,“成见”构成了理解与解释的“前结构”,是我们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先决条件,所以历史不属于我们,而是我们隶属于历史;有“成见”才是我们存在的历史实在本体。
西方哲学的三大基础问题——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
西方哲学的三大基础问题——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展开全文和许多学科一样,哲学也有所谓的基础学问,比如说,经济学需要以经济学原理作为出发点,接下来才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而哲学这门学问也有所谓的基本科目: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被称为西方哲学的三大基础问题。
•一、形而上学人生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
——泰勒斯在所有的哲学中,形而上学大概可以被视为最古老的一门学问。
远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哲学家勒斯(Thales,624–546B.C.)就已经提出形而上学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并尝试为这个问题提供答案。
形而上学(Metaphysics)又被称为第一哲学(First Philosophy),我们可以从这个名称看出形而上学这门学问在哲学上的重要性。
作为一门研究事物本质与基本原理的学问,希腊文原意为“在自然之后”。
笛卡儿以大树作比喻,将人类知识分成三部分,最基础的即是形而上学,比作树根;其次是物理学,比作树干;最后是其他自然科学,比作树枝。
所以形而上学又有“第一哲学”的称号。
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从伽利略的研究中获得了启发,提出著名的牛顿力学三大运动定律,以此推动科学革命的开展。
牛顿力学深深影响当时的思想家,许多人开始认知到世界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则,万事万物似乎都依循着物理定律有规律地运动,我们可以根据物理定律预测下一时刻的物理状态。
这似乎意味着所有的物理事件都是被先前的物理事件所决定,而我们只是看着这些事件发生。
哲学界涌出许多决定论(determinism)与自由意志(free will)的争论,争论我们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下的决定,究竟是出于我们的意志,还是早就被物理定律决定好了呢?形而上学讨论的主题十分丰富,除了上述提到的主题外,还包含了因果关系、等同关系、可能世界等概念。
如果桌上放了一杯水,而我们在水里插一支筷子,从外面我们会看到筷子好像被折断了,水下的筷子与水上的筷子在接合处有一小段落差。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一向是哲学家们极为关注的问题。
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和基础,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长期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说,从巴门尼德到黑格尔的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形而上学史。
不仅如此,即使在自觉地与古典哲学划清界限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之中,哲学家们仍旧在研究形而上学问题,当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批判形而上学。
然而令我们感到困惑不解的是,20世纪以来不知有多少哲学家宣称形而上学已经被彻底清除了,可是人们直到今天却还是一而再在而三地批判形而上学。
这一奇特的历史景观向我们表明,如果不是形而上学本身仍然有其生命力,那就是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实在是太沉重了,以至于人们花费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还在为清除形而上学的影响煞费苦心,这至少说明哲学还没有彻底卸除它的负担。
种种迹象表明,或许我们注定了要与形而上学纠缠不休。
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看,研究形而上学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仍然是有意义的。
无论我们对形而上学持什么样的立场或态度,无论我们反对它还是赞同它,其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弄清楚形而上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要弄清楚形而上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理清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众所周知,西方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十分混乱的问题。
我们今天称之为“形而上学”的这门“学问”,其实并不是一门严整划一、具有普遍认同性的“学科”,几乎可以说有多少种哲学体系就有多少种形而上学,人们经常是在不同的意义上谈论甚至批判形而上学的。
造成这种混乱局面的原因有许多,在这些原因之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曾经作为古典哲学核心部门的形而上学并非一经确立便固定不变,而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之中逐渐形成的,在它的演变过程中,人们关于形而上学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如果从比较严格的意义上或者说从狭义上说,形而上学意指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而从广义上讲,形而上学乃是古典哲学的核心部门,我们可以把巴门尼德的存在论、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以及近代本体论等等都称之为形而上学,因为它们虽然形态各异,但是在问题、对象、结构和方法等方面毕竟或多或少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
“西方哲学中国化”历史与逻辑的静态分层与动态更迭
“西方哲学中国化”历史与逻辑的静态分层与动态更迭【摘要】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对“西方哲学中国化”历史与逻辑的探讨。
在分别从“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这三个方面入手,引出文章的核心内容。
在分别从“西方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哲学对西方哲学的接受与转化”、“静态分层的现状分析”和“动态更迭的未来展望”这五个方面展开分析。
最后在从“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启示”、“学术研究的新方向”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这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展望。
通过梳理西方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轨迹、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以及中国哲学对西方哲学的接受与转化,探讨静态分层现状和动态更迭未来展望,揭示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启示,拓展学术研究领域,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关键词】关键词:西方哲学,中国化,历史,逻辑,静态分层,动态更迭,传播,影响,接受与转化,现状分析,未来展望,启示,学术研究,文化交流。
1. 引言1.1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背景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和学术融合。
在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明,西方哲学随之传入中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潮,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并研究西方哲学。
在西方,中国传统哲学也逐渐引起西方哲学家的兴趣,比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的赞誉,法国哲学家德希达对道家思想的借鉴等,都为西方哲学中国化提供了外部动力。
而内部动力方面,中国哲学传统的持续发展和中国文化的自信也促成了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趋势。
中国哲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思维模式吸引了西方学者的关注,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和借鉴中国哲学,丰富和完善西方哲学体系。
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也为西方哲学中国化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西方哲学中国化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趋势,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1.2 研究意义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融合。
形而上学与哲学的内在视域
形而上学与哲学的内在视域随着“后形而上学”(注:参见J.Habermas,PostmetaphysicalThinking:Philosophical Essays,PolityPress,1992.)等提法的出现,形而上学似乎被视为已经终结或应该终结的历史现象。
然而,形而上学的消亡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哲学家的拒斥或疏离。
就应然而言,人对世界的把握总是难以离开形而上学。
康德已有见于此:“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注: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3页。
);就实然而言,则“所有的人或多或少都涉及形而上学”(注:Kant,What Real Progress Has Metaphysics Made in Geemany Since the Time Of Leibniz And Wolff,Abris BooksInc.,1983,p.51.)。
当然,从理论的层面看,何为形而上学、如何定位形而上学等等,依然是一个需要加以思与辨的问题。
一“形而上学”这一概念首先与亚里士多德相联系。
尽管亚里士多德从未使用过“形而上学”一词,但其讨论一般存在问题的著作却被后人冠以“形而上学”之名。
在该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将哲学的任务规定为“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being)”(注:Aristotle,Metaphysics,1003a25,The Basic Works ofAristotle,Random House,1941,p.731.),这方面的内容在亚里士多德之后进一步被规定为一般形态的形而上学,以区别于宇宙论、自然神学、理性心理学等特殊形态的形而上学。
(注:参见P.Coffey,Ontology Or theTheory of Being,Longmans,Green And Co.,1929,pp.20-21.)形而上学的一般形态与ontology大致相当(注:Ontology源自拉丁文Ontologaia,后者又可追溯到希腊文logos(理论)与ont(表示“是”或“存在”)。
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与实践哲学关系的演变纲要
二、跳出形而上学的实践哲学的近代背景:现 地弥补近现代科学忽视实践的不足,也不是简单地恢复传
代科学和实践哲学
统的实践哲学,而是隐秘地包含了突破传统哲学的动机。
现代科学是从反对亚里士多德哲学开始的。从古代实
在这一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派,即马克思主义、
践哲学的视角看,现代科学具有思在《论费尔巴哈的提纲》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9-0022-02
实践哲学是当代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使这 一课题凸显并成为哲学变革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中文学 界。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三条线索去考察。第一条线索是, 在中文学界,对实践哲学的讨论是伴随着对教条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反思开始的,很多学者认为,对马克思主义 哲学中实践性的强调远比对区分第一性、第二性的唯物 主义、唯心主义的强调更重要,这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时代特点所决定的。第二条线索来自于现代西方哲 学的研究者们,他们发现,现代西方哲学有一种明显的 实践转向的趋向。这一趋向的发现,为现代西方哲学的 研究打开了新的视域,与第一个线索遥相呼应。第三条 线索,也是最重要的线索,即来自中国哲学的研究者们。 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有其自身特点,很多研究者 发现,其中一个显著的、重大的特点是中国哲学的实践 哲学品格。正是这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实践 哲学话题在中文语境中的繁荣局面。可以说,对实践哲 学的探讨涉及当代中国哲学建构的核心问题。
现代科学具有机械论的色彩,重视数学关系和因果联系; 中就曾提出实践的原则,这是一个根本的发现,他的历史
第二,现代科学没有区分制作活动和实践活动,传统意义 唯物主义也可以被称作实践唯物主义。实用主义的意义在
上的实践活动地位大大降低。在现代科学的早期推崇者如 于“实用”一词,这个词虽然受到了康德的影响(康德将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
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
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
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
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
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
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
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
浅析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与变革---千里马论文网
浅析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与变革本文试图从形而上学的一般概念入手,历史的考察形而上学的形成、演变及其地位,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途径,在此基础上对形而上学做出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通过对其研究发现,形而上学在科学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只要还有哲学,就少不了形而上学;只要还有科学,就摆脱不了形而上学。
因此,研究这一课题对于确立正确的哲学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形而上学的定义及其发展过程(一)形而上学的一般概念“形而上学”的字面意思是“在物理学之后”。
它最初只有书目编排的秩序意义。
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形而上学一般把世界二重化为现象世界和本质世界。
现象世界只是一个幻灭无常的虚假世界,本质世界才是永恒不变的实在的世界;现象世界是可以经验到的世界,本质世界是超越经验的世界,本质世界高于现象世界。
相应地,形而上学一般也把人二重化为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
感性的一方面相应于现象世界,与现象发生关系;理性的一方面相应于本质世界,与本质发生关系,同样,理性高于感性。
形而上学的任务就在于用理性主义方法揭示这个超验的本质世界。
(二)形而上学的形成形而上学形成于古希腊时期,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而且漫长的过程。
在古希腊早期,形而上学首先是作为宇宙的本体论问题而被提出来的,而且先哲们对宇宙本体的认识,最初是始于形而下的。
面对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当时的哲学家们企图用某种自然元素来说明宇宙万物,并把这种自然元素看作是宇宙的本原。
泰勒斯提出“水”是宇宙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是宇宙的本原,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是宇宙的本原,色诺芬尼提出“土”是宇宙的本原。
这里,对宇宙本原的看法尽管不同,但认知的方法、途径是一致的,这就是对宇宙的感性直观。
用这种有限的直观的思维方式解释世界,必然要遇到自身无法解答的难题:世界万物都有其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单一的或几种有限物如何能孕育出无限的世界?巴门尼德看到在形而下的有限物中探寻宇宙本原所遇到的困难,把“存在”确立为哲学的对象,真正开始了对宇宙本体的形而上的思考。
论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论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它的命运,尤其是它在近、现代哲学革命中的发展历程,对当代哲学重建与科学革命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对终极存在的追求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总特征。
通过它,形而上学达到了对世界统一性的把握,由此形成了对世界万物和现象的解释。
这种对终极存在和终极解释的关怀始终指向一个终极目标——确定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寻找人生意义的根基。
它们相应地决定了形而上学的主题——本体论、认识论以及价值论。
科学作为人类把握终极存在的一种方式,无疑与形而上学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
古希腊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主题作了规定并确定了它的基本特征。
在发生了认识论转向的近代哲学中,形而上学被哲学家们运用于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并得到了新的发展。
即使在“拒斥形而上学”运动中,它也没有因遭到批判而退出历史舞台。
相反,现代哲学家们一直致力于重建形而上学,因为它是人的禀性,是科学的基础。
“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中早已不止是亚里士多德的其部书的名字,从一诞生之日起,“形而上学”就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漫长的西方哲学演进过程中,形而上学的含义时有变更,不同时代、不同的哲学家对之有不同的理解或对之采取不同的态度,但形而上学始终是说之不尽、挥之不去。
康德说,形而上学属于人的本性,黑格尔则视形而上学之于一个民族如神之于一座宙宇,形而上学的至圣地位可以略见一斑。
经过从古代到近代的艰难延续,形而上学在现代又面临着新的挑战,马克思沿着黑格尔的思路将形而上学理解为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对之展开批判,逻辑实证主义将形而上学视为一堆不符合逻辑句法的无意义的陈述而予以拒斥,海德格尔则走上了一条不同的克服形而上学之路。
尼采从道德心理寻根溯源,以期取消神学形而上学。
神学形而上学来自“道德光学的幻觉”,即道德心理的虚构。
人们把世界加以二分经过这样一种道德心理过程:此岸世界是有条件的、充满矛盾的、令人恐惧的,因而根据道德原则必定存在着一个无条件的、摆脱矛盾的、令人神往的彼岸世界。
形而上学简介
形而上学简介形而上学呀,这可是一个超级有趣又有点复杂的哲学概念呢。
一、形而上学的起源在哲学的发展长河里,形而上学很早就出现啦。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开始探索形而上学的相关问题呢。
那时候的哲学家们对世界的本质充满了好奇,他们想知道世界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是水呀,还是火呀,或者是其他的元素。
这种对世界本质的追问就慢慢发展成了形而上学的一部分。
二、形而上学的含义1. 从字面上看,“形而上”就是在“形”之上的东西。
这里的“形”可以理解为我们能看到、能摸到的具体事物。
那形而上学就是研究那些超越具体事物的抽象概念的学问。
比如说存在本身,这就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
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存在物,像桌子、椅子、人,但是存在本身是什么呢?这就是形而上学要探讨的。
2. 形而上学还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
就拿人来说,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是理性吗?还是其他的东西?哲学家们为此争论不休。
有些哲学家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会思考,有灵魂;而有些哲学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觉得人就是一种高级的动物,其本质属性就是生物性加上社会性。
三、形而上学的研究内容1. 本体论这是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哦。
本体论主要探讨存在的本质、存在的种类以及存在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比如说,存在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呢?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呢?如果是一元的,那么世界的本原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呢?如果是多元的,那又有哪些不同的本原呢?这些问题都超级烧脑,但也特别吸引人。
2. 认识论认识论在形而上学里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主要关注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认识的来源是什么。
是通过感官经验呢,还是通过理性思维呢?比如说,经验主义者认为我们的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就像我们看到苹果是红色的、圆形的,吃起来是甜的,这些感官经验构成了我们对苹果的认识。
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我们的知识更多地来源于理性思维,通过逻辑推理和先天的观念来认识世界。
3. 宇宙论宇宙论就是研究宇宙的起源、结构和发展规律的部分。
宇宙是怎么来的呢?是上帝创造的吗?还是通过大爆炸产生的呢?宇宙的结构是怎样的呢?是有层次的,像太阳系、银河系这样的结构,还是有其他的结构呢?这些关于宇宙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形而上学的研究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c r i p t i v e me t a p h y s i c s ) 概 念 是 他 在 出版 于 1 9 5 9 年《 个
体 》一 书 的导言 中首 次 提 出的 : “ … …我 的下 一个重
受一辨识一认 同一融通 ’ 的过程” , 逐渐呈现为“ 传统 知识 型” 、 “ 文化 比较型” 和“ 当代解释型” , 提出了西
2 0 世纪中叶, 在“ 拒斥 形 而 上 学 ” 依 然统 治 关 于 形 而上学 的研 究氛 围下 , 斯 特劳 森用 “ 描 述 的形而 上 学” 概 念 提 出 了形 而 上学 研 究 的独 特 思 路 , 即, 通 过 揭示 日常语言 的“ 概念 图式 ” 呈 现形 而上 学 的一般 结 构 。斯 特劳森 的工 作使 得形 而上 学 的研究 摆 脱 了逻
晋 阳 学刊 2 0 1 5年 第3期
・ 哲学研究・
西 方 哲 学 中 国化 历 程 的 “ 三 阶 段 说 ” 与 斯 特 劳 森 ¨ 描 述 的 形 而 上 学 " 概 念
刘金 山
( 东北师 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 学部 ,长春
1 3 0 0 2 4 )
摘
要: 西方哲学 中国化历程大致可 以分为“ 传统知识型” 、 “ 文化比较型” 和“ 当代解释型” 的三个 阶段 , “ 三阶段说”
・
76 ・
刘金 山:
西方哲 学中国化历程 的“ 三阶段说” 与斯特劳森“ 描述的形而上学” 概念
《 个体》 中的首要研究对象便是“ 存在” 问题 。 然而 , 斯 特 劳 森 研究 存 在 问题 的策 略并 不 像 巴门 尼 德那 样 ,
直 接 说 明“ 存在 ” 是形 而 上 学 的最 高概 念 , 并 赋 予 它 唯一 性 、 连续性 、 不可分性 、 永 恒性 、 永 远 不 动 等 性 质; 斯 特 劳森 是遵 循亚 里 士 多德 的研 究策 略 , 即通过 研 究 作 为最 高程 度 的类概 念 的 “ 范畴” 而 间 接地 揭示 “ 存在” 的性 质 。 对亚 里 士多德 来说 , 十范 畴 中最为 核 心 的一 个 范 畴 就 是 “ 实体” , “ 第 一 实体 ” 是 所 有 实体 的基 石 ,是从 最 根本 的层次 上说 明存 在— —是 其所
辑实证主义的思想束缚 ,为形而上学研究的进一步
发展 提供 了条 件 ,也为 形 而上学 的研 究 提供 了一 个 经 典 的范例 。本 文试 图揭示 “ 三 阶段 说 ” 与斯 特 劳森 “ 描 述 的形而 上学 ” 概念 的理 论关 联 , 以此 说 明 “ 三 阶 段说” 的理论 合 理 性 , 尝试 评 估 “ 三 阶段 说 ” 对于“ 西
普遍 的 、 固有 的 , 描述 的形 而上 学 就是 以揭 示 这种 自 然 的、 普遍的 、 固有 的思 想 结 构 为 目标 的 , 而 修 正 的
化历程”问题 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准备和经典范例I l 1 。 “ 三 阶段 说 ” 受 到斯 特劳 森 ( P . F . S t r a w s o n ) “ 描 述 的形 而上学” 与“ 修正的形而上学” 之分的显著影响。
方哲 学 中 国化 历程 的 “ 三 阶段 说 ” , 为“ 西 方哲 学 中 国
要工作是将我关于个体的演讲编成一本书 。这并没 有花费我很长时间 , 由于这些演讲 已经非常完整了; 但 我重 写 了第 一 章并 添加 了一 个关 于此 问题 的整体
特 征 的 导言 , 在 这 个 导言 中 , 我 引入 了 ‘ 描 述 的形 而 上学 ’ 这 个术 语 。” 圜 在《 个体》 导言 中 , 斯特 劳森 是 在 与“ 修 正的形而上学 ” ( r e v i s i o n a r y m e t a p h y s i c s ) 相 对 的意义 上提 出和使 用描 述 的形而 上学 的 。 “ 形 而上学 往往 是 修正 的 , 而很 少 是描 述 的。 描 述 的形而 上学满 足 于描 述我们 关 于世 界 的思想 结 构 ,修正 的形 而 上 学 则 关心 产 生一 种更 好 的结 构 ” [ 3 1 。显然 , 斯特 劳 森 区分两 种形 而上 学 的基本 假设 是 :我 们拥 有关 于世 界 的思 想结构 , 这 种 思想 结构 对人 类来 说 是 自然 的 、
方 哲学 中国化 历程 ” 问题研究 的价值 和意义 。
一
形 而上 学 的 目标 是 以哲 学家 自己创造 的思 想 结构来 取 代这 种 自然 的 、 普遍的 、 固有 的思想 结构 。
斯 特劳森 提 出“ 描述 的形 而上 学 ” 概念 并 确立 其
、
斯特 劳 森“ 描 述 的形而上 学 ” 概 念
基 本任 务 , 是 要 着手 根据 这一 概念 的精 神 来研 究 “ 题是 “ 存在” 问题 , 在这一点上描述 的形而上学也不例外 。斯特劳森在
根据 斯 特 劳森 的说 明 , “ 描 述 的形 而 上学 ” ( d e 一
收稿 日期 : 2 0 1 4 一 i 0 — 2 0
借鉴 了斯特劳森 的“ 描述的形而上学” 与“ 修正的形而上学” 之说 , 尤其 凸现斯特 劳森对描述 的形 而上学与修正 的形而上 学的区分所体 现的“ 方法更新” 方面。“ 方法更新” 对三个 阶段的“ 范式转换” 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 词 : 三 阶段说 ; 描 述 的形 而上 学 ; 方 法更 新
作者简 介: 刘金 山( 1 9 7 8 一) , 男, 安徽 宿州人 , 哲学博 士, 东北 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讲 师, 研究方向为西方哲 学。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 大招标项 目“ 西方哲学 中国化的历程 与经验教训” ( 项 目编 号: 1 2 & Z D 1 2 1 ) 阶段性研 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 B 0 8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 2 9 8 7 ( 2 O 1 5 ) 0 3 — 0 0 7 6 一 O 5
西方 哲学 中国化是 近年 来学 界探 讨 的热 点 问题 之 一 。有 学者 将西方 哲 学 中 国化 理解 为 “ 经历 了 ‘ 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