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

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
表 2 考 核 内 容与 方 法
考{ 窭内窖 骱 厅舔 服 务 基 本 技 能 窖 腭 赫服 务 基 摩 技 能 带 评 看 老 师 、滔 嚣 经 理 老 师 、 酒 店经 理 考接 方 法 操作 撩f r i
划【] z. 北京 : 中国旅游 出版社 ,0 73 20 :5 [ 张蜊硎 , 4 】 张文敏. 旅游 管理教 学案例库的开发研 究U. 】 中国大 学教 学 ,0 6 ( )4 — 2 20 ,4 :1 4 . :

【 王坤 欣. 游 高等教 育人 才培 养模 式的思考 Ⅲ. 游学刊 , 1 】 旅 旅
20 , 1 :1 1 . 0 8 ( )1- 2
3课程组织形式 与教师指导方法 。 . 根据职业技能 内 容组织课 程 , 主要采用实地参观 、 别教学 和班级教学 个
相结 合 的方 式 。
【 唐继刚. 2 】 旅游本科教育的内在症结与改革方向卟 中国科教
专业 课 程 内容 体 系 , 新教 学 方 法 , 革 开展 现代 教 学 手段 建设 。 经过 近 十 年 的 改 革和 建 设 , 采 矿 学教 学 及人 才质 量 在
培养 方面取得 了显著的成 效。
关 键 词 : 矿 工 程 ; 新 型 人 才 ; 学 改革 采 创 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东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历 史悠久 ,传统 的人 才培

采矿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采矿工程论文-工程论文

采矿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采矿工程论文-工程论文

采矿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采矿工程

论文-工程论文

采矿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项目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3级为主体,进行分析研究,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针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专业交互+协同创新”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能够将实施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于实践能力与人才需求定位环节中的困难进行有效解决,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出了一个有效实施途径。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然而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首要解决的就是“具体要培养出来什么样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这一难题。就目前而言采矿行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对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要在创新与实践上有一定的基础个能力,然而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性是目前需首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还要想到“就现在教学模式而言我们应

该如何的去培养采矿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则需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模块化形式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来使学生提高这种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以达到采矿工程专业的真正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1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首要目标是定位要精准,学会适当调整动态;运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国内煤炭院校与省内国内大型的煤炭企业进行走访与调研;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与学校在办学条件、优势与特色及服务面向等多个方面相结合;对四大原则理论,即面向服务、社会需求、自身特色与办学层次严格遵循。第二,将“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人才培养所需的精准定位相结合,将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不但可以凸显社会需求,而且能够对学科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契合,对就业导向与平台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加以构建。不同的企业在知识结构体系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平台+模块”一样的知识结构体制主要表现出就业导向这一人才培养的特点,统一搭建相应的平台,只是能够依照学生自身发展与企业需求通过平台下面的课程模块加以适当调整,构建出以“订单式课程体系”为主的个性化发展。第三,依靠国家目前实施的“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与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同时以“学

基于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以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建设为例

基于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以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建设为例

要: 以新 疆优势矿业 资源 为背景, 针对新 疆大 学采 矿工程专业课 程建设 , 究分析 了专业建设 面临的挑 战, 出 了专业建设规划 并 进 研 提 步 优 化 了专 业 结 构 和 课 程 体 系 , 招 生 就 业 中 进 在 行 了相 应改 革措施 , 在教 学实 践 中得 到 了良好 的 效果 。 关 键 词 : 疆 采 矿 工程 课 程 体 系 新 专 业 建 设 中图分类号 : G6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7 -0 8 2 I ) 8b一0 5 2 1 4 9 X( 0 zo () 1 -0 6 6
很 难 , 乏 必 要 的 工 程 实 践 训 练 。 需 要 缺 这
1专业建设面 临的挑战
新 疆 大 学 采 矿 工 程 专 业 具 有 悠 久 历
“ 实训 基地 共 建 , 同 参 与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共 革 , 现 政 府 、 校 、 业 联 动 , 学 研 结 实 学 企 产 合 , 成 政 府 引 导 、 业 参 与 、 校 为 基 础 形 企 院

煤炭 工 业 发 展 十 二 五 规 划 开 头 就 提到 “ 炭 是 我 国 的 主 体 能 源 , 一 次 能 源 结 煤 在
1. 市场 “ 模 扩大 ” 1 规 上对 培 养 需求 的挑 战
采 矿 工 程 专业 每 年 招 生 人 数 较 多 ,

基于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基于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基于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作者:张志强张东升刘洪林陈辉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23期

摘要:以新疆优势矿业资源为背景,针对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分析了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专业建设规划,并进一步优化了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在招生就业中进

行了相应改革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新疆采矿工程课程体系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8(b)-0165-02

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开头就提到“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70%左右。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目前,国家能源战略向西部转移,具有优势资源的新疆自“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后,神华、中煤、潞安、徐矿、兖矿、新汶等各大能源集团纷纷进驻新疆。采矿人才面临很多机遇,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日趋显现,自治区内矿业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井喷式用人需求[1-2]。以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主要面临几方面的问题。

1 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

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具有悠久历史,原新疆工学院1953年就有采矿工程专业,但当时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要求,主要面向有色金属方向。20世纪90年代,采矿行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的财政补贴转型到市场经济的自负盈亏的痛苦过程,采矿行业低迷,专业招生和学生分配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原新疆工学院在1993年招收了最后一届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后,就停止了招生。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加大。为加强地区建设,使自治区优势资源转化战略顺利进行,采矿工程专业于2008年开始重新招生。但是与传统的仅仅以有色金属方向为主向“大采矿”(包括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煤矿开采与金属矿开采)转化,因此专业建设等挑战性很大。

智能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智能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智能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摘要:在我国“双碳”的背景下以及我国能源消耗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我国

煤矿已步入了智能化发展的新时期。各大学要主动与产业的转型发展需求相匹配,开始对矿业工程的智能化升级改造进行探讨。在课程设计中应遵循“以产出导向

为核心”的教学原则,以“培养核心素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

到提高。为此,本文对“智能采矿”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智能采矿;专业课;课程设计

引言

“煤炭智能化开采”与“绿色发展”的战略,推动着煤矿工业从传统的“劳

动强度”转向“智能行业”,同时,采矿工业也迫切需要一批同时具备采矿、信

号与通信、网络与软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员。

高校必须为国家重大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为产业升级服务。目前,在这种情

况下,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能够满足产业升级需要的新型矿业

人才已经变成了一种现实,它也给煤炭类高校带来了一种历史任务与责任[1]。

1 智能采矿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煤炭等固体矿床资源的逐渐枯竭,对于智能开采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为了适应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智能采矿工程专业应运而生。该专业

旨在培养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智能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5年左右的实际工作锻炼和发展,使毕

业生在素质修养、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工程能力等方面达到目标。

毕业生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煤炭等固体矿床智能开采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智能采矿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毕业生将学习煤炭等固体矿床智能开采

卓越采矿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与实践

卓越采矿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与实践

人才培养

总第259期

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提高学生教学效果,工程师,一、式单一,适应性不足;乏工程经历;二、计划”,学体系存在的问题,程实践能力。在于校内实践,更在于在煤矿企业综合实践的实施效果。

为满足以上要求,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与以前的“3+1”定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实施校企对接,实行“3+1”培养模式,让企业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学生三年在校重点学习数理基础、人文管理和专业知识,第四年到签约单位进行工程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一培养模式既为煤矿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又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突出了对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构建突出特色、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采矿工程专业依托专业丰富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并将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四年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了横向上相互关联、纵向上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系统的教学体系和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其中教学体系是核心,主要包含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见图1)。

采”。通过主干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使采矿专业课程体系趋于合理,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也将进一步优化。

第二,精炼教学内容,实现七个“结合”:着眼于专业的拓展,实现煤矿开采与非煤固体矿床开采相结合、地下开采与露天开采相结合;满足采矿技术发展的需要,实现采矿与机电相结合、采矿与信息技术结合;体现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实现采矿与岩土工程相结合;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实现采矿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采矿与环境工程相结合。

基于EIP-CDIO教育框架的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基于EIP-CDIO教育框架的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基于EIP-CDIO教育框架的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作者:魏辉李全中周贵全

来源:《高教学刊》2023年第32期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该文以采矿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及社会需求为目标,对EIP-CDIO教育理念进行深部剖析和研究。在对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执行周期及道德、诚信与职业化进行互相融合的基础上,构建基于EIP-CDIO教育框架的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结果针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改革,建立三级实践项目管理,实施优化实践课程开设顺序、加强实践课程过程考核、设立创新创业实践模块以及推

进社会实践及就业指导等策略,切实发挥实践教学在应用型高校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促进应用型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关键词:EIP-CDIO教学理念;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框架;应用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2-0052-04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this article aims at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needs of mining engineering, and conducts a deep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EIP-CDIO education concept.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xecution cycle of conceptualization,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 as well as ethics, integrity, and professionalism,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mining engineering majors based on the EIP-CDIO educational framework was constructed.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optimized and reforme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established a three-level practical project management, implemented strategies such as optimizing the sequence of practical courses, strengthening the process assessment of practical courses, establish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modules, and promoting social practice and employment guidance,effectively exerting the role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ability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高等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建设为例

高等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建设为例

3 采矿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 系的构建
3 1 体 系整体 框架 . 针对 国家 战略需 求 、 国际工 程教 育 的新趋 势 、 高
教使 命 和学校定 位 , 建 了建立 在 采 矿 工 程 国家 重 构
点学科 平 台之上 的 “ 字 形 开 放式 、 开” 多层 次 的创 新
人 才 培养框 架 ( 1 : 图 ) 以国家 重点 学科 优势 ( 一流 的 师资 队伍 、 水 平 的科 研 成 果 和先 进 的 实验 设 备 ) 高 为基 础 , 成并 重 的两 大 支 柱—— 理 论教 学 和实 践 形 教学 , 在 创 新 人 才 培 养 过 程 中 , 过 “ 师 制 培 并 通 导 养 、 技创 新 活 动 和 毕 业 设 计 训 练 ” 方 式 相 互 贯 科 等
战。教材 内容 的更 新 跟 不 上 采 矿 新 技 术 的快 速 发 展 , 以及 时反 映学科 发展新 方 向和新 成果 。 难 ( ) 才适 应能 力与 面 向“ 5人 社会 多层 次 需求 ” 的
工业安全 中心和一 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 整体水平 直位于全国前列 ; 采矿工程专业也 已建设 成为其
() 4 科研 思维转 化 为 教学 思 路 , 创新 教 学 方法 。
采 矿工 程专 业 将 “ 开展 调 研—— 提 出思 路—— 解决
方 案—— 实施 效 果 ” 的项 目科 研 思 维 , 用 到 实践 应

采矿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

采矿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

采矿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

作者:孙光华李富平刘志义李占金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49期

摘要:以采矿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班建设为契机,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结构、课程整合、核心课程建设、师资优化、实践教学改革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完善了专业理论课程结构和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完善的专业综合改革课程体系。

关键词:专业综合改革;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核心课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9-0113-02

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其建设问题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1,2]。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形态日趋多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日益强烈,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对课程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培养以素质为前提、能力为关键、知识为载体的新型人才成为首要问题[3,4]。

对于采矿工程专业而言,如何有目的、有步骤地将现代大学教育理念转化为课程形态,通过构建合理优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来达成大学专业教学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由理论建设到实践的系统工程。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

采矿工程专业是华北理工大学传统优势特色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是以冶金矿山开采为特色的金属、非金属矿床开采的专业。结合社会需求和矿业发展的趋势,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及矿业教育的特点,以多年来采矿专业人才培养经验为基础,开展采矿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班建设。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开拓思路,确立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专业技能锻炼,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理念,针对原有教学体系开展优化改革,构建采矿专业综合改革课程体系。

煤矿开采方法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神木职业技术学院“扩招生”为例

煤矿开采方法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神木职业技术学院“扩招生”为例

一、引言

2016年开始,互联网进入移动互联、物联网时代,互联网深深改变着各行各业。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互联网+教育”这一模式逐渐得到社会认可。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传统线下教育虽然能够互动、探究、交流,便于及时对话、批判等,但高职扩招生的工作毕竟受时间、路途等条件限制。此时,“互联网+教育”对高职扩招生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因此如何适用信息化下大学在线开放课程,解决教学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巨大鸿沟,尝试建设更加符合扩招生和大学生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的新型课堂,适应信息化教学,探索新时期大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考虑的问题,也是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本文分析了在线精品课程的建设如何从学生的本质出发进行教学,以及如何真正实现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的转变,也指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必要性。

二、我国煤矿开采人才现状

通过对晋陕蒙几十家煤矿调研发现,民营企业煤矿开采与安全人员的学历大部分是大专及其以下,国有企业主要是以本科为主,但是缺乏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大部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从事行政工作或管理岗位,而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很

少。而另据中国煤炭教育协会披露的调查显示,我国96%的煤矿企业缺少机电专业人才,88%的煤矿企业缺少采矿专业人才,另外通风、安全、洗煤、煤化工等专业人才也十分紧缺。由于其他院校煤矿开采专业“非煤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全国地矿类专业点从2003年前的54个到如今不足25个,致使煤矿开采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客观预测十三五末晋陕蒙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缺口达3万多人。

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

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

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摘要:现代高等教育是基于专业的职业素养教育;采矿工程专业人才职业素养是由若干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化、层级驱动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系统模型与专业能力结构决定了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专业能力结构;课程体系设计;培养新模式

1现代高等教育是基于专业的职业素养教育

教育,根本意义上是人的社会化的素养(素质)教育。就高等教育来说,人的社会化的具体要求表现在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是能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具有适应社会的独立而完善的人格,能与他人即其社会环境和谐相处,具有协作劳动的精神与基本能力;二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能对社会承担劳动责任,即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及专业工作能力,能高效率的创造满足社会需求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在为大多数高校所推行的采矿工程专业概念里,只强调了专业人才在矿区开发规划、矿井设计、开采技术、矿井通风、矿山安全技术、矿山监察、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能力素质,没有进一步明确素质整体的构成要素及其内涵,也没有明确专业能力的结构与要求,更没有就培养模式进行界定或说明。本文试运用现代人力资

源管理的理论,就采矿工程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及专业能力结构进行分析,拟提出结构化、层级驱动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系统模型与专业能力结构的概念,并就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探讨。

2采矿工程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系统观

2.1职业素养概念述评

人们初始对素养的理解,带有先天的遗传含义。如,199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素质”的解释是:其一,“素养”;其二,“事物本来的素质”;其三,“心理学上的先天的特点” [1]。原教育部长周远清认为素质包括知识、能力与做人——能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这里的“做人”,就涉及人的思想觉悟、心理品质、道德品质、沟通能力、理解人的能力和人际关系、知行统一等相关内容构成因素。西方学者更强调素养(即素质)的后天养成作用,或认为素养就是学习过程或教育过程的结晶。如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博士(Lyle M. Spencer, Jr., PH.D.)和塞尼·M·斯潘塞(Signe M. Spencer)认为,素质是在工作或情境中,产生高效率或高绩效所必需的人的潜在特征,为解析素质概念,还提出了所谓“冰山模型”,认为素质存在于5个递进或层级驱动的领域:“动机—特质—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知识和技能”[2]。美国评估公务员时,认为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对工作的态度和沟通能力”等要素能被明确定义,这些作为能力的构成素质,可以相对准确的观察与测量。

采矿工程专业探讨(3篇)

采矿工程专业探讨(3篇)

采矿工程专业探讨(3篇)

第一篇:优化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

摘要: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主要以传统模式分析为基础,现代人应具备基础素质和教育部规定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采矿工程;教学体系;人才

0前言

优质的素质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优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对照近年来各高校对采矿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目标、以及就业方向的导向可以看出。探索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教学体系已成必然。

1采矿工程是一个综合的课程

采矿工程是工程整合知识和科学的学科、开发以及生产相关矿物

方面的技术,系统地研究和解决采矿方面的问题。采矿是一个复杂的

生产过程。以创新技术为中心,做好矿井开采,运输,起重,通风,

排水,供电。安全是保障生产的前提,井田地面布置和生产系统密切

配合,必须提升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这样我们才能有效掌握开采中

各个环节的可靠性。只有坚持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打破传统的采

矿教学模式和结合社会时代培养学生才能在传统矿业工程专业人才培

养模式中,才能让学生不光学牢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更不会局限于理

论层面。以便在学校期间使采矿工程学生有工程师的培训基础,新形

势下采矿工程专业优秀人才培养和培训尤为重要。按照培训的相关标准,学生不光要有坚实的业务和专业基础,学习采矿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采矿工程的各项技术,了解专业的用途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不同项目和不同技术突破的研究,分析和解决采矿过程中所遇

到的各种难题,大学期间采矿学生应该多参与项目和项目管理能力。

通过实践,让学生有良好的学科基础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增强与他人

第二课堂实践报告

第二课堂实践报告
班长
团支书
辅导员
班长
团支书
2.考核结果处理:
(1)每个学生的考核成绩由考核人员及时记录在学生综合测评登记表中。
(2)每星期小结一次、每学期总结一次,根据学生抽样调查及有关人员调研,每位同学给60分基准分为合格,每学期总结结果按实际得分直接代入学生成绩评定公式计算即可。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1.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方面
④试点班的同学积极参加为奉献者奉献、义务劳动等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全院团员青年中树立了良好的青年志愿者形象。各试点班同学通过打扫烈士陵园、赴干休所帮助老红军等活动建立了青年志愿者活动阵地,实现了青年志愿者活动的长期化和阵地化。
2.社团活动方面
①重点培育、支持试点班级成立梦想工作室、蓝天工作室等一批社团组织,《开拓者》、《梦园》等刊物共出版8期,广大师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试点班级在校内外报刊上年人均投稿在1篇以上。
3.社会实践方面
启动了“实践工程”,试点班级组织了三个社会实践小分队。一队到王晁煤电集团等山东科技大学产学研基地考察、学习、锻炼;二队下乡服务,开展科技文化扶贫、咨询活动;三队到兖矿集团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活动结束后,每人提交社会实践报告一份,对现场很有指导意义,深受现场欢迎和肯定。
(5)大学生对提高综合素质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得到加强。
3.“第二课堂”的学分确定
(1)根据国家教育部综合测评德智体的比重可以设定“第二课堂”学分占课堂理论教学课的3/7左右,现在学年学分制每学期大约需要修24个学分左右,这样每学期的第二课堂学分可以确定为10个学分左右。

《采矿学》本科专业教材建设改革与实践

《采矿学》本科专业教材建设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 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O 1 4 ) 1 0 — 0 0 3 1 - 0 4

概 述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 , 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 只 有拥有了一流的人才 , 才有可能拥有未来 。对于高等教育 , 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 ,既是 历史赋予高校的重任 ,也是我国应对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 和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东北大学作为我国设立矿业 工程学科最早的地矿类高校 ,在总结 以往人才培养实践经 验的基础上 , 围绕如何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创造性 、 技术性 卓越工程人才这一问题 , 在开展教学体系改革的同时 , 积极 开展《 采矿学》 教材建设与改革工作 , 努力探索和实践新 的 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根据采矿工程学科专业培养情况 , 就 《 采矿学》 本科专业教材改革与实践进行探讨与总结 。 进入二十一世纪 , 采矿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 发展主趋势 从之前的以机械化和大型化为主 ,转向全面信息化、数字 化、 自动化, 与采矿直接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也随之发生 了深 刻的变化。在发达 国家, 地下铲运、 凿岩等设备 的自动导航 和遥控操作 、 露天设备的无人驾驶和 自动调度 、 全数字化优 化设计等 , 已经在采矿实践中得到较广泛地应用 。 近年来 出 现的一个最新趋势 , 是高度重视采矿与生态环境 的协调 , 尽 量降低采矿对生态环境 的冲击 ,尽快恢复采矿损毁区域的 生态功能。 我国大型矿山实现了机械化开采 , 也实现了一定 程度地信息化和 自动化 , 如露天矿运输系统 自 动调度 、 选矿 流程 自动监测和控制 、 采矿方案 的c A D 设计等。 上述采矿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采矿专业人才 的知识结 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采矿专业课程的内容体系提出了新 的要求 , 对相应教材的内容体系也提出了新 的要求。 采矿专 业课程的教材不仅需要涵盖基本采矿方法和工艺 ,而且需 要涵盖现代采矿科技要求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如矿山计算 机建模理论和方法 、开采方案和各种参数 的优化理论 和方 法、 矿山项 目的经济评价方法 、 采矿对生态冲击的量化理论 和方法以及生态恢复等。 采矿科学技术发展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也提 出了 更高的要求 ,采矿专业人才应是具有系统性专业技术知识 的综合人才 。过去 以采矿工艺过程划分 的课程与教材体系 结构 , 难以实现各工艺环节知识的系统贯通。例如 : 爆破只 讲述爆破相关知识 ,没有把什么样 的爆破参数设计应用于 什么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环节进行有机联系 ;巷道支护只 讲述支护方式及其在给定载荷下的设计计算 ,没有把不同 支护方式与它们所适用的那些采矿方法的具体巷道工程进 行有机地联 系等等 。 因此 , 采矿工程的专业教材在 内容体系 上 ,必须把相关专业知识 以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过程为主 线融会贯通 , 实现高度地知识 系统性 。 我 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 的巨大需求 ,需要利用越来 越多的国外矿产资源。越来越多的矿业公司和采矿技术与

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探讨

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探讨
1 强 化 力 学 基 础 课 程 . 3
图 1 课 程 配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流 程 图
采矿 工程专业 本科教学 中专业课 的基础 是力学课 程教 学 ,因此力学课程 的学习好坏会 直接影 响后续专业课程 的学
作者简介 : 波(9 2 ) 男, 柯 18 一 , 硕士 , 从事矿床 开采工艺理论与技术研 究。 主要
态。
力学基础课程 的师资队伍 ,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
1 设立课程群体 系 . 4
按照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 针对各个 方面设 置一 类课程群 , 每类课 程在整个采矿工程专业 培养 方案中都有明 显 的侧重点 , 通过重组 和整合后 的课程群 , 出重点 , 内容 突 使 结构化 , 系统性更强 。因此在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 置上主要
S in e& Te h oo yVi o ce c c n lg s n i
高 校科技
科 技 视 界
21 年 8 02 月第 2 期 3
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探讨
柯 波 李 萍 何友 芳 刘建 平 611) 2 0 0 ( 西南 科技 大 学环境 与资 源学 院
【 摘
四川 绵 阳
采矿工程专业是我校环境与 资源学院具有学士 、 硕士授
权 点 的重 点 学 科 . 专 业 本 科 教 育 体 系 的改 革 在 经 历 了较 长 该

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进展

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进展

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进展

摘要:基于采矿工程的专业与学科优势,以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全过程一体化培养为核心,面对专业建设新的挑战,提出了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与方案,并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毕业设计环节的整体优化、实践基地的建设、实验教学内容的充实、课程建设的深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激励制度的建立及国际化培养模式探索等7个方面介绍了其进展情况。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在社会上已形成品牌效应,多年来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

关键词: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建设;学科优势;全过程培养

作者简介:张东升(1967-),男,江苏如皋人,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矿山岩层控制和高产高效开采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屠世浩(1963-),男,浙江嵊州人,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采矿方法与矿业系统工程。(江苏徐州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教高函[2007]25号)资助的研究成果。

一、采矿工程专业简介

1.学科与专业建设

中国矿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已有百年成长历史,专业基础厚实,学科优势明显。已建设为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矿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依托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矿工程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2007年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2008年获教育部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其核心课程“采矿学”为国家精品课程。

2.师资队伍

采矿工程专业现有教师45人,其中教授22人,占总人数的49%,副教授12人,占总人数的27%,讲师11人,占总人数的24%;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38人,占总人数的84.4%,3人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师资队伍中获得以下称号和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7人,江苏省“青蓝工程”11人,孙越崎能源大奖1人,孙越崎青年科技奖3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摘要:以新疆优势矿业资源为背景,针对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分析了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专业建设规划,并进一步优化了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在招生就业中进

行了相应改革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新疆采矿工程课程体系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4-098x(2012)08(b)-0165-02

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开头就提到“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70%左右。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目前,国家能源战略向西部转移,具有优势资源的新疆自“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后,神华、中煤、潞安、徐矿、兖矿、新汶等各大能源集团纷纷进驻新疆。采矿人才面临很多机遇,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日趋显现,自治区内矿业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井喷式用人需求[1-2]。以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主要面临几方面的问题。

1 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

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具有悠久历史,原新疆工学院1953年就有采矿工程专业,但当时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要求,主要面向有色金属方向。20世纪90年代,采矿行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的财政补贴转型到市场经济的自负盈亏的痛苦过程,采矿行业低迷,专业招生和学

生分配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原新疆工学院在1993年招收了最后一届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后,就停止了招生。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加大。为加强地区建设,使自治区优势资源转化战略顺利进行,采矿工程专业于2008年开始重新招生。但是与传统的仅仅以有色金属方向为主向“大采矿”(包括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煤矿开采与金属矿开采)转化,因此专业建设等挑战性很大。

根据新政办发〔2009〕91号“关于加强煤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对采矿人才培养的要求,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主要面临几大大挑战。

1.1 市场“规模扩大”上对培养需求的挑战

采矿工程专业每年招生人数较多,2010年招了5个班(170人),加上前两年的4个班,人数超过320人,但当时在校教师才2人,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更谈不上投入科研;同时招生多也在实验室建

设上也面临严峻问题。故需学习内地高校建立弹性高效的教学管理系统和运行机制。

1.2 采矿新技术的运用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挑战

伴随矿井生产能力的加大,高产高效需要的是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而这几年学生井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安排实习很难,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训练。这需要“实训基地共建,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政府、学校、企业联动,产学研结合,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院校为基础的煤炭行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新政办发

〔2009〕91号)。

1.3 教材建设与新疆独具的矿产特点不相适应的挑战

使用的教材多为传统内容,一方面更新跟不上采矿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没有和新疆禀赋特征独特相配套的教材,如:神华新疆公司的小红沟煤矿煤层平均65m,但是倾角83°~87°[3],沙尔湖煤田单层厚度超过217m,平均煤层厚度130m,对于这样近似直立的和超级厚煤层,若按照传统的采煤技术是行不通的。

1.4 市场多层次需求与人才适应环境能力的挑战

由于新疆煤炭赋存条件的复杂性、独具性,加上采矿工艺的多样性及采矿技术的多元性,导致大学生培养质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表现不足。

2 专业建设规划

为迎接采矿工程专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自治区对人才需求,在援疆专家中国矿业大学张东升教授(目前担任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院长)的积极倡导和指导下,教研团队参看了西安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国内多所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资料,进行了分析对比,结合新疆矿产的禀赋条件,对2008年制定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做了认真细致的修订。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5],所以首先修订明确了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建设目标和方案。

2.1 明确建设目标

为满足新疆经济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需求,必须将学生创新能

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扩充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与实践教学建设,建立高效弹性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促进高水平专业实验室和教学团队的建设,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采矿工程技术人才[5,6]。

2.2 制定建设方案

为了更好的使产学研相结合,资源优势共享,以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切入点,邀请了自治区内采矿专家和知名企业总工及学校学术委员会成员等共同对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进行了论证,主要今后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在广泛调研和充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动态的基础上,以培养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实践、创新、交流、适应”5项能力为主,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对课程重复或内容相近等删减,增设适应现代采矿技术要求的课程。

(3)推动新教材建设。结合新疆煤层等矿产的禀赋特征和新采矿工艺及技术等,计划重新编制采矿学教材。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的系统化改革,重点是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结合新疆的冬季寒冷,时间长的特点,将毕业实习放在9月份(大四第一学期)。

(5)计划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弹性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效运行管理体制,为教师和

学生减压减负;建立与弹性教学相适应的实践环节管理体系,以提高实践环节教学效果;完善教学奖励制度,搭建大学生积极创新和教师积极参与的稳定平台。

3 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的使产学研相结合,资源优势共享,邀请了自治区内采矿专家和知名企业总工及学校学术委员会成员等共同对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进行了论证,并进一步优化了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

3.1 优化专业结构

在2008年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完全是照搬内地某高校模板,在去年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采矿学课程和实践相脱节;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时间上的混乱。如“采矿学”和“矿山压力与控制”都放在第六学期(大三)。“井巷工程”是述井巷断面和交岔点设计,在课程之第七学期进行。2008级的毕业生大四最后一学期开始还在做“井巷工程”课程设计等等。

3.2 优化课程体系

在采矿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有些课程内容相近或者重复,如:“环境科学概论”与“矿山环境与安全工程”;有些是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又进行重复学习,如“计算机文化基础”;个别基础课程太多,学时多,学生压力很大。如在力学的课程设置里有“弹性力学”、“岩体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断裂力学”六门。对上述情况的课程进行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