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_和昱辰

合集下载

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课件

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课件

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与奖赏和愉悦感有关的神经递质。在抑郁症患者中,多巴
胺水平可能降低,从而影响了奖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快感缺失等症
状。
03
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与注意力、警觉性和情绪调节有关。在抑郁症中,去甲肾
上腺素的水平异常可能导致注意力下降和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炎症反应与抑郁症
细胞因子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体内某些细胞因子(如IL-1β、IL-6和TNF-α)水平升高 。这些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并可能导致神经元功能障碍和神经递质失衡, 从而引发抑郁症症状。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如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抑郁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也可能 发挥作用。这些细胞可释放炎性因子,影响神经元功能和突触可塑性,导致抑 郁症状。
神经可塑性与抑郁症
突触可塑性
长期应激和抑郁症状可能导致突触可塑性受损。突触可塑 性的降低可能影响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神经网络的功 能,从而加重抑郁症状。
神经发生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神经发生减少。海马体与 情绪调节和学习记忆等功能密切相关,因此神经发生的减 少可能影响这些功能,导致抑郁症状。
神经元凋亡
抑郁症可能导致神经元凋亡增加,进一步影响神经网络和 功能。研究表明,抗抑郁治疗可能通过抑制神经元凋亡来 改善抑郁症状。
CHAPTER 03
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研究
预防与干预
加强抑郁症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工作,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 理援助热NKS
[ 感谢观看 ]
社会经济负担
抑郁症对患者的工作、学 习和社交功能造成严重影 响,增加社会经济负担。
抑郁症的影响
生活质量下降
患者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导致 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受到严重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技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技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技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正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焦点。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抑郁症的困扰。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而现代医学技术则以其精准性和科学性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技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理论基础1.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抑郁症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在治疗抑郁症时,不仅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还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平衡脏腑的目的。

2. 情志内伤与脏腑功能失调中医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情志内伤密切相关。

长期的情志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功能,造成气血生化不足,最终导致心神失养而引发抑郁症。

脏腑功能的失调也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心主神志,若心气不足或心血亏虚,就会导致心神不宁、情绪低落;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就会导致水湿内停、痰浊上扰,进而影响心神清明。

3. 治疗方法的多样性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

通过选用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心等功效的中药,如柴胡、白芍、茯苓等,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也可以辅助中药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三、现代医学技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1. 药物治疗现代医学技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研究和最近进展

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研究和最近进展

首先,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日益关注其病因与机制。

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一些基因(如5-HTTLPR基因)与青少年抑郁症的风险相关。

此外,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学业压力、社交压力等因素也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其次,在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筛查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些研究利用问卷调查、脑成像等方法,探索了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标志物,并且研发了一些有效的筛查工具。

这些工具有助于早期发现抑郁症状,及时提供干预和治疗,减轻症状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

此外,心理干预和治疗也成为青少年抑郁症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发现,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对青少年抑郁症具有显著的效果。

一些研究还探索了新的干预方式,如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程序的利用,为青少年抑郁症的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另外,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可能增加青少年抑郁症的风险。

这种现象引起了学界和家长的关注,并促使研究者探索如何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健康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

总的来说,近年来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从病因与机制的研究,到早期识别和筛查、心理干预和治疗,再到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青少年抑郁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然而,青少年抑郁症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加深我们对其认识,并提出更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方法,以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基因治疗前景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基因治疗前景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基因治疗前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全球范围内影响着大量人群的身心健康。

而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一直备受关注,其中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以及基因治疗的前景。

一、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抑郁症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其遗传背景的研究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家族研究和双生子研究等方法,科学家们揭示了抑郁症在家族中的聚集性。

他们发现,与没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相比,患有一位一级亲属抑郁症的人群中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另外,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患病一致性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这进一步支持了遗传因素对抑郁症的显著贡献。

二、基因与抑郁症的关联随着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关注抑郁症和特定基因之间的关联。

已进行的研究发现,多个基因可能与抑郁症发病风险相关。

其中,Serotonin transporter (5-HTT)基因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一类基因之一,它编码了5-羟色胺运输蛋白,该蛋白在神经递质的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5-HTT基因的功能性多态性与抑郁症的易感性相关。

此外,BDN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基因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浓厚兴趣。

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元的发育和功能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发现,BDNF基因在抑郁症患者中表达下调,这可能与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三、基因治疗的前景在了解抑郁症的遗传学进展的基础上,许多科学家开始尝试基因治疗的方法来应对这一疾病。

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通过改变患者体内特定基因的表达来纠正异常症状。

对于抑郁症,一种常见的基因治疗方法是通过递送正常的基因或基因产物来恢复受影响的神经环路的正常功能。

以5-HTT基因为例,科学家们探索着使用病毒载体将正常5-HTT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从而增强神经递质的传递效能,改善抑郁症症状。

虽然基因治疗的研究仍在探索阶段,但其中的潜力令人充满期待。

抑郁症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已将抑郁症列为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三大病因,并预测到2030年,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一大病因。

在临床实践中,山于其临床表现形式多样,难以预测其病程和预后,以及患者对治疗反应不同,这些都给抑郁症的检测,诊断以及治疗带来了挑战。

2018年,发表在Lancet上的一篇关于抑郁症的综述从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诊断、病理学、疾病管理以及治疗等方面对抑郁症的现状进行了介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综述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流行病学诊断学要点1.不同国家,抑郁症的12个月患病率差别较大,但总体上约为6%,终生患病率为这意味着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刻会经历一次抑郁发作。

2.女性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大约是男性的两倍。

3.虽然超过一半受抑郁发作影响的患者在半年内恢复,并且在一年内此比例接近四分之三,但相当大比例(高达27%)的患者无法康复并继续发展为慢性难治性抑郁症,这取决于患者的基本特征及其治疗方式。

诊断学要点1.诊断主要依据两类诊断系统: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CD),主要依赖于一些关键症状的识别。

需要持续两周以上,并常伴有功能损害。

2.抑郁症的症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情感、植物神经系统以及认知症状。

但是这些症状同样出现在其他精神疾病中,因此,对于抑郁症的检测是非常困难的。

另外,需要与双相情感障碍鉴别。

另外,睡眠、体重和食欲在抑郁症中通常是减少的,但有时候也可能增加,当怀疑为抑郁症时,应记录其有无自杀想法、计划或企图等。

3.专业人士还需要记录抑郁发作的严重程度,何时首次出现(发病),以及是否已缓解(状态)。

病理学要点对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没有一种模型或机制可以合理地解释该疾病的各个方面。

不同的病因或病理生理学可能成为不同患者,甚至不同时期同一患者的发病基础。

这些发病机制包括单胺假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改变、炎症、神经可塑性和神经再生、脑的功能性和结构性改变、基因、环境以及表观遗传学(基因- 环境相互作用)。

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抑郁症作为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除了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心理症状外,抑郁症还伴随着一系列身体症状。

本文将就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睡眠障碍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质量差等。

研究发现,这与抑郁症患者大脑内睡眠调节系统的紊乱有关。

脑干和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在睡眠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元活动存在异常,导致睡眠障碍。

二、食欲改变抑郁症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食欲改变的症状,包括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等。

研究证实,这与患者脑内与食欲调控相关的神经递质异常有关。

例如,血浆中5-羟色胺水平的变化与抑郁症相关的食欲改变密切相关。

三、疲劳与体力衰竭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疲劳、乏力,伴随着体力衰竭的感觉。

研究发现,这与患者体内的一些生物标志物异常有关。

例如,抑郁症患者血液中嗜铬细胞素A(neuropeptide Y,简称NPY)的水平较高,而该物质与疲劳感和抑郁症状密切相关。

四、心脏症状抑郁症与心脏症状的关联备受关注,患者常常出现心慌、胸闷、心率加快等症状。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体内的应激激素分泌和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发生改变,导致心脏症状的出现。

同时,心脏症状又会进一步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五、免疫系统异常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异常。

患者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抗炎能力下降,易出现慢性炎症反应。

这可能与患者体内炎症介质的分泌增加有关,进而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此外,抑郁症患者的免疫细胞调节功能也受到损害,使得身体更加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抑郁症的身体症状与生理机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综上所述,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劳与体力衰竭、心脏症状以及免疫系统异常等身体症状,这些症状与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的改变以及免疫系统的异常密切相关。

青少年抑郁症状研究进展

青少年抑郁症状研究进展

青少年抑郁症状研究进展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抑郁症不仅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威胁,还可能引发许多长期的负面后果。

因此,科学家试图深入研究青少年抑郁症状,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和预防策略。

本文将总结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研究进展,旨在提供对该领域现状的综合了解。

一、抑郁症的定义和诊断:抑郁症是一种临床诊断的心境障碍,以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和无价值感为主要特征。

其诊断标准包括情绪低落至少两周、对活动的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变化、自责自罪观念、注意力和集中力不佳以及自杀思维等。

二、青少年抑郁症的特点:青少年抑郁症相较于成人抑郁症有其特殊性。

首先,青少年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例如学业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

这些因素增加了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其次,青少年在情绪表达和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着困难,他们可能不太清楚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导致抑郁症状被忽视或被误解。

三、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进展:1. 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原因:许多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包括遗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交关系等。

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可能对青少年抑郁症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环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如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无视情感需求或严苛的家庭教育方式等。

此外,学校环境和社交关系对青少年的情绪健康也有深远影响,例如学业压力大、同龄关系紧张等。

2. 青少年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有关。

神经递质是大脑中负责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抑郁症患者通常存在血清素水平降低的情况。

此外,研究还发现与正常人相比,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大脑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等脑区存在结构与功能异常。

3. 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与预防:针对青少年抑郁症,治疗和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治疗手段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

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

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2161133006 徐翔斌中西医结合临床(学术型)【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自杀率特点的严重精神疾病,终身患病率达6%,近年有逐年增高趋势,在世界致残病因中排第4位,推测2020 年可能排到第2 位。

抑郁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以持续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

抑郁症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系统、多环节的功能失调,可表现为多种生化物质的动态平衡异常,其临床治疗效果因人而异,本文主要从抑郁症的发病相关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临床治疗这几个方面来总结其临床研究进展。

【关键词】抑郁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1发病相关因素尽管国内外有很多关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

目前认为,抑郁症的发生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影响抑郁症发病的因素很多,研究发现年龄是抑郁症预后不良和难以治疗的潜在危险因素。

高年龄者易患抑郁症的原因可能为机体老化多共患躯体疾病,增加悲观情绪,同时大脑发生退行性改变,抵抗精神挫折的能力下降。

另外,阳性家族史、负性生活事件、神经质、精神病性症状、未及时正规治疗、缺乏社会支持及适应不良等均与抑郁症发病有关。

目前神经内分泌及脑影像学异常与抑郁症的关系受到重视。

吴志国等发现RD 患者旁边缘系统( 前额叶和岛叶) 代谢增高,皮质区域( 前额叶、顶下小叶、颞叶和背侧前扣带回) 代谢降低[1]; 另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血小板5-羟色胺( 5-HT) 含量较低,推测可能存在5-HT 受体功能低下,因此对治疗药物不敏感[2]。

尽管抑郁症患者中甲状腺功能明显减退者少见,但研究发现超过5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促甲状腺素水平上升、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和游离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

王勇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感觉门控功能和认知性电位P300 存在异常,推测感觉门P50 缺陷可能是抑郁症的一种状态标志,而P300 可能是抑郁症特定的脑电生物学标志。

抑郁症的生物化学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生物化学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生物化学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人们对抑郁症的生物化学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取得了一些药物研究方面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抑郁症的生物化学机制以及目前的几种主要药物研究进展。

一、抑郁症的生物化学机制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物化学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多种神经递质的异常调节有关。

1. 5-羟色胺(5-HT)系统异常5-HT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在调节情绪、认知、睡眠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抑郁症患者的脑内5-HT水平往往较低,5-HT的代谢产物也异常增加,表明5-HT系统存在功能紊乱。

2. 平衡神经递质的失调神经递质的平衡是维持人体神经功能正常的重要前提。

在抑郁症患者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激活性神经递质的水平降低,而谷氨酸、谷氨酸神经元的活动则显著增加,导致神经递质的平衡失调。

3. 炎症反应的激活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反应对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抑郁症患者中,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浓度显著升高。

炎症反应的激活会导致神经递质调节和损害神经元的功能。

二、药物对抑郁症的研究进展目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主要包括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调节神经递质,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1.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SSRIs是目前最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它通过抑制5-HT的再摄取而增加脑内5-HT浓度。

常见的SSRIs有帕罗西汀、舍曲林等。

它们通常副作用较轻、耐受性好,治疗效果也较为显著。

2. 三环类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通过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和5-HT的再摄取来缓解抑郁症状。

这类药物有阿米替林、去甲噻嗪等,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副作用较多,使用较为有限。

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临床症状及药物治疗进展

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临床症状及药物治疗进展

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临床症状及药物治疗进展在当今社会,抑郁症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健康问题。

它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治疗抑郁症,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其生物学基础、临床症状以及药物治疗的进展。

一、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抑郁症的发生并非仅仅是心理因素所致,而是有着复杂的生物学基础。

神经递质的失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调节情绪、睡眠、食欲和认知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当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出现异常时,就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海马体和前额叶皮质等区域可能存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海马体对于记忆和情绪调节至关重要,而前额叶皮质则参与决策、情感控制等高级认知功能。

这些脑区的异常可能影响个体对情绪的感知和处理能力。

此外,遗传因素也在抑郁症的发病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家族研究表明,如果亲属中有抑郁症患者,那么个体患抑郁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转运和代谢,从而增加了抑郁症的易感性。

炎症反应也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慢性炎症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代谢紊乱,影响神经元的生长和存活,进而影响大脑的功能。

二、抑郁症的临床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且因人而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失去快乐感。

患者可能会长时间感到悲伤、沮丧,对以往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觉得生活毫无意义。

睡眠障碍也是抑郁症的常见表现之一。

患者可能出现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等问题。

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加重抑郁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食欲的改变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

有些患者可能会食欲不振,导致体重下降;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会出现暴饮暴食,导致体重增加。

抑郁症患者还常常伴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认知功能障碍。

他们可能感到无动力、行动迟缓,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此外,抑郁症患者还可能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如头痛、胃痛、肌肉疼痛等,但经过医学检查却找不到明确的病因。

抑郁症研究进展综述

抑郁症研究进展综述

抑郁症研究进展综述摘要:抑郁症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重要疾病,当前抑郁症的研究集中在发病原因,发病特点,抑郁症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截止目前抑郁症尚无良好的治疗方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抑郁症的治疗还是应以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再结合患者的具体发病原因、抑郁症特点等给出个性化治疗建议,以减轻患者的疾病痛苦,使其逐渐走出“抑郁”,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临床治疗则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加以心理治疗,即便如此,每年还有很多人受抑郁症的折磨,也有很多人因此失去生命。

关键词:抑郁症;发病原因;发病特点;抑郁症诊断;抑郁症治疗近些年抑郁症发病人群在不断攀升,我国已确诊的抑郁症病例接近3000万,约15%的抑郁症患者选择了自杀。

抑郁症患病人群涵盖了整个年龄段,有小孩、有大学生、有产妇、有宝妈、有中年人、老人等,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也很复杂,在临床研究中,患者的发病因素多种交叉,这也为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如何准确掌握、分析患者的发病因素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因此在抑郁症研究中这些方面受到了学者的普遍重视。

一、抑郁症的病因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具有显著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主要特征的疾病。

在临床上,患者通常会表现出以下抑郁心境:痛苦、悲伤、沮丧、绝望。

研究发现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的评价都“过低”,他们具有明显的自卑心理。

其心境变化呈现“晨重夕轻”,早晨起来,本该美好的心情被伤感代替,一些患者有严重的失眠特点,晨起就精神不振,对任何事物没有兴趣,总是感觉困乏。

抑郁症患者需要社会、亲人的理解和支持,需要社会、亲人的关爱和关注。

例如,蒋某某,原本是个开朗自信的人,在准备结婚的时候父亲意外死亡,未婚妻背叛,他的人生进入谷底,逐渐变得不爱出门,害怕与人交谈。

在此情况下家人和朋友并未关注到他的心理变化,还一味地指责他不够坚强,朋友也逐渐的疏远他。

在半年后蒋某某接受治疗,治疗一年多后,他开始尝试走进人群,但朋友的嘲笑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选择了自杀。

了解抑郁症的生物学原因及相关研究进展

了解抑郁症的生物学原因及相关研究进展

了解抑郁症的生物学原因及相关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其主要特征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意志活动减少、思维迟缓、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自我价值感降低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抑郁症的生物学原因及相关研究进展,许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一、基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抑郁症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已有多项研究发现了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

例如,一项对家族聚集的抑郁症进行的研究发现,5-HTT基因的多态性与抑郁症的风险增加相关。

此外,其他一些基因变异,如BDNF、CREB等,也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

二、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它们在神经细胞间传递信号。

抑郁症与多种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特别是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较低,而抗抑郁药物可以增加血清素的浓度,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三、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中神经元和突触可改变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在脑结构、功能和连接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大脑海马体是情绪调节的重要区域,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容积较小。

另外,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质和杏仁核等区域也存在功能异常。

四、炎症反应最近的研究表明,抑郁症与身体炎症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炎症因子的异常激活可能导致神经递质异常、神经可塑性降低以及抑郁症状的出现。

此外,炎症反应还可以影响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效果,这也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总结起来,抑郁症的生物学原因主要包括基因、神经递质、神经可塑性以及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

这些研究进展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为抑郁症的防治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虽然目前对于抑郁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生物学原因仍然存在许多未知之处。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摆脱抑郁症的困扰,重拾健康和幸福。

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及治疗进展

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及治疗进展

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及治疗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长期的低落情绪和对生活的失去兴趣。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对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治疗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本文将从生物学角度探讨抑郁症的机制,并介绍一些新的治疗进展。

一、神经递质的变化神经递质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在抑郁症患者中,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发生了变化,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1. 血清素血清素是一种调节情绪和情感状态的神经递质。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往往较低。

不仅如此,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素受体数量也减少,这可能导致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从而导致情绪低落等抑郁症状的出现。

2. 多巴胺多巴胺是控制奖赏和动机行为的神经递质。

在抑郁症患者中,多巴胺的水平常常下降,导致患者对生活失去兴趣和动力。

3. 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调节应激反应的神经递质。

在抑郁症患者中,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往往升高,使得患者更加容易感到焦虑、紧张和不安。

二、神经元连接的改变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要表现为神经元连接的改变。

1. 海马体海马体是大脑皮层下部的一个重要结构,对情绪和记忆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体积较小,功能降低,这可能与抑郁症患者的记忆障碍和情绪低落等症状有关。

2. 前额叶皮层前额叶皮层是大脑皮层的前部,负责情绪的调节和认知的处理。

在抑郁症患者中,前额叶皮层的活动水平下降,导致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的受损。

三、治疗进展目前,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随着对抑郁症生物学机制的深入了解,新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涌现。

1. 新型抗抑郁药物SSRI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一类常用的抗抑郁药物,通过促进血清素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此外,近年来研发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抑郁症临床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抑郁症临床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抑郁症临床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提高,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对抑郁症临床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抑郁症临床研究的现状(一)诊断方法的改进传统的抑郁症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的症状自述和医生的临床观察,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技术、基因检测和生物标志物等客观诊断方法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可以检测大脑活动的变化,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抑郁症患者的神经生理机制;基因检测可以发现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变异,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二)治疗手段的多样化1、药物治疗目前,抗抑郁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之一。

新一代的抗抑郁药物不断涌现,如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它们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药物治疗的个体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患者的基因多态性、症状特点和药物耐受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2、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人际治疗(IPT)和问题解决疗法(PST)等心理治疗方法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心理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能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基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远程心理治疗也逐渐兴起,为患者提供了更便捷的治疗途径。

3、物理治疗电休克治疗(ECT)、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深部脑刺激(DBS)等物理治疗方法在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其中,rTMS 是一种无创的治疗手段,通过磁场刺激大脑皮层来调节神经活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三)发病机制的研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神经递质失衡、神经可塑性改变、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递质假说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功能紊乱被认为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抑郁症研究进展

抑郁症研究进展

抑郁症研究进展
第32页
• 心理社会原因Beck认知——行为模式: • 抑郁症三种认知: • 负性自我反省 • 对经历事件负性解释 • 对未来负面看法
抑郁症研究进展
第33页
• 心理社会原因Beck认知——行为模式: • 抑郁症三种认知: • 负性自我反省 • 对经历事件负性解释 • 对未来负面看法

• GABA系统作用: • 抗抑郁药影响GABA受体 • 抗癫痫药卡巴西平等对抑郁起作用,影响
GABA含量调控
抑郁症研究进展
第28页
• 抑郁症发病主要生化机理总结
• 中枢NE和/或5-HT功效不足
• 中枢NE和/或5-HT传导系统平衡失

• 突触前受体(α2肾上腺素受体)数目增
多或受体敏感性增加(NE释放降低或 功效下降)
5.躯体症状:入睡困难和早醒 体重减轻 心悸、胸闷、便秘、食欲下降
抑郁症研究进展
第20页
四、病 因— 遗传研究(一)
临床表现家系调查-寄养子研究-双生子研究-遗传模式分析-连 锁分析-候选基因-基因组扫描 遗传学研究家系调查: (1924-1954)躁郁症亲属患病率 父母: 3.2%~23.4%,平均 14.6% 弟兄、姐妹: 2.7%~23%,平均10.9%
抑郁症研究进展
第40页
• 而抗炎性细胞因子经过抵抗细胞激活和
炎性调整子产生抵抗免疫应答,包含: IL-4, IL-10,IL-13等。炎性细胞因子中TNF, IL-1,IL-6和趋化性细胞因子又被称为前
炎性细胞因子,是开启炎症反应关键细胞 因子,能够由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
存—共病现象
• 激越—伴有显著运动不安严重焦虑状态 • 易激惹

中药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中药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中药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研究题目:中药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研究方案导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产生严重影响。

中药抗抑郁药物作为一种传统药物疗法,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较少的优势。

本研究旨在对中药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进行系统的调研与分析,为中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收集和整理中药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情况。

2. 实验设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抗抑郁药物进行实验研究。

3. 动物模型建立:采用慢性不可预测性应激(chronicunpredictable stress, CUS)法建立抑郁症动物模型,包括将小鼠暴露于不同慢性应激刺激下,如冷水浸泡、食物限制、翻转光周期等。

4. 组成立项:将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中药抗抑郁药物的干预,对照组接受安慰剂的干预。

5. 药物干预:根据前期研究成果,选择适宜的中药抗抑郁药物进行干预,根据药理学研究确定适宜的剂量和给药方式。

6. 行为学评估:通过开放场、强迫游泳和尾悬试验等行为学试验方法,评估小鼠的抑郁程度,包括运动活性、缩小势、进食量以及探索行为等。

7. 分子生物学检测:采集小鼠脑组织,分析关键基因表达情况,如BDNF和5-HTT等,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基因的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8. 统计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

实验设计:1. 组成立项:将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小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小鼠。

2. 实验组干预:给予实验组小鼠中药抗抑郁药物干预治疗,每天给药1次,连续28天。

3. 对照组干预:给予对照组小鼠安慰剂干预治疗,每天给药1次,连续28天。

4. 行为学评估:在给药结束后的第28天,采用开放场、强迫游泳和尾悬试验等行为学测试方法,评估小鼠的抑郁程度。

抗抑郁药研究进展及评价

抗抑郁药研究进展及评价

抗抑郁药研究停顿及评价之袁州冬雪创作宁波市康宁医院周东升随着现代生活的节拍加快,人们抑郁情绪较多出现,世界卫生组织将抑郁症确定为世界第四大疾病,并预测到公元2020年,其将上升为全球第二大疾病,但使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6-7年时间,抑郁症现已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疾病(仅次于心脑血管病之后).这样使得抗抑郁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抗抑郁药对抑郁症的治疗有着不成替代的重要作用,超出2/3的抑郁症患者通过抗抑郁药的治疗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通过研究抗抑郁药的停顿,对今朝市场上应用的主要抗抑郁药的种类以及药效停止阐述,同时对各种抗抑郁药的药理、用法以及不良反应停止总结,对其研究前景停止展望,希望能对医院的相关治疗提供参考,并借此抛砖引玉,为相关范畴学者的研究提供启发.相信通过本章学习,可以加深对抗抑郁药懂得以及掌握,可以合理地应用其优点达到治疗病患的目标,并防止抗抑郁药的一些缺点,达到抗抑郁药的经济适用,不单可以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同时可有效防止卫生资源的华侈.在国外,抑郁症与焦炙症药物销量合计已占中枢神经药物市场份额的45%,而抑郁药与精力分裂症治疗剂合计占世界精力病药物的80%.综观我国,由于诊断技术掉队于西方同行以及国内苍生对此病认识缺乏,人们即使得了抑郁症也很少会主动去医院治疗.所以,今朝国内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比例仍只有10%左右,远远掉队于世界抑郁症病人的治疗率.由此可见,抗抑郁药在我国有着杰出的市场发展空间.第一节:抑郁障碍及抗抑郁药简述1抑郁障碍的治疗方针(1)提高抑郁障碍的显效率和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成功治疗的关键在于完全消除临床症状,减少复发风险.长期随访发现,症状完全缓解(HAMD≤7)的思者复发率为13%,部分缓解(HAMD减分>50%)的患者复发率为34%.(2)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达到真正意义的治愈,而不但是症状的消失.(3)预防复发:抑郁为高复发性疾病(>50%).据报导,环境、行为和应激可以改变基因表达.抑郁复发可影响大脑生化过程,增加对环境应激的敏感性和复发的风险.药物虽非病因治疗,却可通过减少发作和降低基因激活的生化改变而减少复发,尤其对于既往有发作史、家族史、女性、产后、慢性躯体疾病、生活负担重、精力压力大、缺乏社会支持和物质依赖的高危人群.2抑郁障碍的药物治疗2.1药物的治疗原则抗抑郁药是当前治疗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药物,能有效消除抑郁心境及陪同的焦炙、严重和躯体症状,有效率约60%~80%.根据对抑郁障碍的基本知识和多年临床实践,抗抑郁药的治疗原则是:(1)诊断要确切.(2)全面思索患者症状特点、春秋、躯体状况、药物的耐受性、有无合并症,因人而异地个体化合理用药.(3)剂量逐步递增,尽可以采取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少,以提高服药依从性.(4)小剂量疗效欠安时,根据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增至足量(有效药物上限)和足够长的疗程(>4~6周).(5)如仍无效,可思索换药,换用同类另外一种药物或作用机制分歧的另外一类药.应注意氟西汀需停药5周才干换用MAOIs,其他SSRIs需2周.MAOIs停用2周后才干换用SSRIs.(6)尽可以单一用药,应足量、足疗程治疗.当换药治疗无效时,可思索两种作用机制分歧的抗抑郁药结合使用.一般不主张联用两种以上抗抑郁药.(7)治疗前向患者及家人说明药物性质、作用和可以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对策,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能遵嘱按时按量服药.(8)治疗期间紧密亲密观察病情变更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9)根据心理-社会-生物医学形式,心理应激因素在本病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心理治疗,可望取得更佳效果.(10)积极治疗与抑郁共病的其他躯体疾病、物质依赖、焦炙障碍等.(11)根据国外抑郁障碍药物治疗规则,一般推荐SSRIs、SNRIs、NaSSAs作为一线药物选用.我国今朝临床用药情况调查,TCAs如阿米替林、氯米帕明、麦普替林等在很多地区作为治疗抑郁症首选药物.总之,因人而异,合理用药.2.2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战略抑郁症为高复发性疾病,今朝建议全程治疗.抑郁的全程治疗分为:急性治疗、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三期.单次发作的抑郁症,50%~85%会有第2次发作,因此常需维持治疗以防止复发.(1)临床痊愈(完全缓解):指症状完全消失(HAMD≤7).(2)复燃:急性治疗症状部分缓解(有效,HAMD减分率>50%)或达到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因过早减药或停药后症状的再现,故常需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以免复燃.(3)复发:指痊愈后一次新的抑郁发作,维持治疗可有效预防复发.区分复燃和复发,有时是坚苦的,也是人为的,但此概念颇重要,对临床有指导意义.(这一段分别写入以下各节)2.2.1急性期治疗节制症状,尽可以达到临床痊愈.治疗严重抑郁症时,一般药物治疗2~4周开端起效,治疗的有效率与时间呈线性关系,“症状改善的半减期”为10~20天.如果患者用药治疗6~8周无效,改用其他作用机制分歧的药物可以有效.2.2.2巩固期治疗至少4~6个月,在此期间患者病情不稳,复燃风险较大.2.2.3维持期治疗抑郁症为高复发性疾病,因此需要维持治疗以防止复发.维持治疗竣事后,病情稳定,可缓慢减药直至终止治疗,但应紧密亲密监测复发的早期征象,一旦发现有复发的早期征象,迅速恢复原治疗.有关维持治疗的时间意见纷歧.WHO推荐仅发作一次(单次发作),症状轻,间歇期长(≥5年)者.一般可不维持治疗.多数意见认为首次抑郁发作维持治疗为6~8个月;有两次以上的复发,特别是近5年有两次发作者应维持治疗.Goodwin和Jamison建议对于青少年发病,伴随精力病性症状、病情严重、自杀风险大、并有遗传家族史的患者,应思索维持治疗.维持的时间尚未有充分研究,一般倾向至少2~3年,多次复发者主张长期维持治疗.有资料标明,以急性期治疗剂量作为维持治疗的剂量,能更有效防止复发.新一代抗抑郁药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服用简便,为维持治疗提供了方便.如需终止维持治疗,应缓慢(数周)减量,以便观察有无复发迹象,亦可减少撤药综合征.近年随着医疗技术的前进,抗抑郁药的研究与开辟也成为了医学界的热点话题.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对抗抑郁药的临床应用的研究停顿展开综述.第二节、抗抑郁药的研究汗青早在上世纪五十年月之前,一些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就已经出现了,诸如溴剂、神经中枢兴奋药、巴比妥类药物等都被运用到了抑郁症的治疗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其治疗效果其实不分明,尤其是一些神经中枢兴奋药物,比方哌甲酯、苯丙胺等,不单对患者的病情没有分明的改善,而且如果长期使用还会对患者神经系统发生潜移默化的危害,其后遗症成为诸多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不克不及不思索的一个问题[3].到了上世纪五十年月之后,一些医生开端将抗结核药运用到抑郁症的治疗中,主要用到的抗结核药为氧化酶抑制药异丙异烟肼,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抑郁症患者的情绪,防止患者长期处于低落情绪当中进而做出一些分歧常理的事情.抗结核药氧化酶抑制药异丙异烟肼此时被应用到抑郁症的治疗中还只是测验测验性的,因为没有迷信的实际支持,也就是说并没有系统的实际可以证明抗结核药氧化酶抑制药异丙异烟肼具有治疗抑郁症的效用.到了上世纪五十年月后期,CRANE与LINE分别独登时指了然抗结核药氧化酶抑制药确实具有抗抑郁症的效果,除了异丙异烟肼,异丙肼、苯乙肼、沙夫肼等也被证明具有提高患者情绪的作用[4].上世纪六十年月,第一代抗抑郁药出现了,即三环类抗抑郁药,由于其分明的效用和较小的不良反应,三环类抗抑郁药一度被作为治疗与抑郁症的首选药物.然而好景持续不长,之后在世界各地都发现了三环类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肝坏死,因此,三环类抗抑郁药停止使用的言论一度甚嚣尘上.此外,三环类抗抑郁药还被发现与一些药物甚至食物结合使用具有严重的不良反应[5].由于这些原因,三环类抗抑郁药在上世纪七十年月之后逐渐退出了抑郁症治疗的范畴,虽然上世纪八十年月还有一些新型三环类抗抑郁药发生,然而其实质已经不再属于以前的三环类抗抑郁药,最主要的区别是其没有了“不成逆性”,不良反应发生较少,与几乎所有食物结合使用没有并发症.因此,这种新型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在临床治疗抑郁症中逐渐被重视.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分歧的别的一种抗抑郁药是TCA,首先被运用到临床抑郁症治疗中的TCA是丙咪嗪,之后又有阿米替林、多塞平、氯丙咪嗪等一些药物被研发出来.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比,TCA有着很多优点.最为人重视的是,TCA的临床应用效果要优于三环类抗抑郁药.TCA属于单胺再摄取抑制药,可以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一起5-羟色胺的分泌,因此与三环类抗抑郁药一样,使用与多种类型的抑郁症.然而TCA也有很多缺点,比方其较强的抗胆碱作用就使得患者在使用时担心不已.抗胆碱作用可以带来很多不良反应,诸如便秘、视物恍惚、眼内压升高、尿潴留等[6,7],别的,其对患者心血管方面的影响也不成忽视,患者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直立性低血压等一些严重症状,特别在老年患者的使用中,TCA的不良反应尤其容易发生.受限于这些缺点,TCA固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月盛极一时,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被广泛使用,然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月,随着更加有效的抗抑郁药的研发与使用,TCA终于也成为了汗青.今朝的抗抑郁症临床治疗中,TCA已经不再使用[8].到了上世纪七十年月后期,出现了四环类抗抑郁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马普替林,这相对算得上是抗抑郁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马普替林相较于TCA具有很多优点,首先一方面就是其见效快,通常在患者服用3至4小时之后药效就开端发挥.其次是马普替林的不良反应少,这不单表示在其对患者内分泌系统的呵护方面,而且在心血管的呵护上也优于TCA.第三节、抗抑郁药的停顿及评价抗抑郁药颠末将近七十年的发展种类繁多,因此,为了对抗抑郁药停止更加了了的懂得,笔者对今朝主要的抗抑郁药停止了分类.参考学术界对于抗抑郁药的分类方法,抗抑郁药可以依照以下的尺度停止分类:(一)依照研究时间分类此类分类方法是依照抗抑郁药的研究时间停止分类的,上文已经说过,抗抑郁药可以分为两代,第一代包含早期不成逆性的MAOI以及TCA,第二代则包含5-HT再摄取抑制药、新型可逆性MAOI、新型三环类抗抑郁药、新四环类抗抑郁药等.(二)依照化学布局分类此类方法依照抗抑郁药的分子布局停止分类,分类尺度是其主布局的联环数量,因此,可以分为一环、二环、三环、四环等.此类分类方法相对来讲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其依照化学布局停止分类,因此可以归为一类的药物一般具有很相似的化学性质,在抗抑郁药的使用中此种分类方法也很重要.(三)依照作用原理分类分歧的抗抑郁药虽然都可以提升患者情绪,然而分歧的抗抑郁药的作用原理分歧,依照这个尺度,抗抑郁药可以分为MAOI、TCA、SSRI、选择性NA再摄取抑制药、选择性5-HT、NA双重再摄取抑制药.三、主要的抗抑郁药笔者对今朝主要应用在临床抑郁症治疗中的一些抗抑郁药的特点及其适用症状停止阐述如下:(一)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简称为SSRIs,在今朝的主要抗抑郁药研制中,这种药物算是较多的一种,顾名思义,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可以有选择性地对人体对5-HT的再摄取过程停止抑制,从而使得患者神经系统突触间隙的5-HT的浓度升高.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的作用位点相对其他同种类型的抗抑郁药比较单一,因此对患者体内的M胆碱受体、NA 受体以及组胺H 受体的正常作用的发挥并没有作用,因为这个特点,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也成为了临床治疗抑郁症的主要药物,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患者及医生在停止药物治疗时首先会想到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别的,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还有其他优点,比方口服容易吸收、与食物结合使用没有不良反应、对患者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高,可以顺利进入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等,而且选择性5-羟色胺(5-HT)生物操纵度高,通过长期的治疗可以对患者抑郁症的复发及恶化停止预防.选择性5-羟色胺(5-HT)的代谢是通过肝药酶P450完成的,因此对患者肝肾功能要求比较高,肝肾功能不正常的患者在使用时必须要根据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停止使用,不克不及超量,否则会对患者身体形成宏大的危害.选择性5-羟色胺(5-HT)虽然也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然而都比较轻微,持续时间也比较短,不会对患者造成非常大的伤害,特别是对患有心肌病的患者没有伤害,即使患者使用时不小心过量服用,其毒性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发挥出来,患者有充分的时间停止治疗.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缺点,选择性5-羟色胺(5-HT)也不破例,其中最分明的缺点就是其起效慢,一般要等到用药一个月之后才干发挥作用.而且选择性5-羟色胺(5-HT)不克不及与MAOI结合使用,否则容易发生5-HT综合征.如果患者病情需要,在患者正在停止选择性5-羟色胺(5-HT)治疗期间要使用MAOI,则需要首先停止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5-HT)1至2周.选择性5-羟色胺(5-HT)适合于伴随妄想症的抑郁症患者,详细使用的时候可以与新型抗精力病药物停止结合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5-HT)主要有以下几种,以下停止详细先容.在所有的选择性5-羟色胺(5-HT)中,氟伏沙明具有单环布局,也是唯一的具有单环布局的选择性5-羟色胺(5-HT),其生物操纵度较高,一般都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吸收效果也较快,1.5小时后药效开端发挥,8小时之内药效达到最高峰[13].刚开端使用氟伏沙明,患者的用量必须维持在50至100毫克/天,随着疗程的增加,药量也可以酌情增加,但是一般情况下不要超出100毫克/天,如果病情实在需要,当天天的药量超出150毫克时,应该分两次停止服用.值得指出的是,如果患者伴随强迫症,则使用时需要加大剂量,一般要大于100毫克,但是最高不克不及超出300毫克[14].氟伏沙明具有很多优点,其分歧于一般的神经类药物会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生影响,氟伏沙明没有兴奋、镇静的作用,也没有抗胆碱、抗组胺的作用,尤其是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小,不会引起低位性低血压等并发症状,这也是患者较多选用这种药物的原因之一.氟西汀属于二环类的抗抑郁药,在所有的SSRI中发生时间最早,可以说是SSRI的始祖,其生物操纵度为百分之七十,一般服用之后6至8小时药效开端达到峰值.患者一般吃过早饭后服用,剂量为20至40毫克/天,最大不克不及超出80毫克/天,氟西汀可用于治疗双向情感性的抑郁症以及抑郁性神经症等综合症状,尤其是对学生上网成瘾症治疗效果显著.帕罗西汀服用之后5小时之内药效达到峰值,患者早上服用此药,刚开端大约为20毫克/天,随着疗程的增加可以逐渐增加剂量,但是不克不及超出30毫克/天.帕罗西汀对伴随焦炙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杰出,而且可以有效治疗社交焦炙症患者.王玉娉[15]对此药停止了研究,认为其起效快、平安性较高,应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但是帕罗西汀也有其致命的缺点,即对患者性功能的影响较大,因此患者在使用中应当慎重,孕妇以及儿童一般不宜使用,而伴随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更不该该使用.(舍曲林)相对于上述几种药物,取舍林的吸收速度较慢.患者天天服用一次,可以选择在早上或者晚上停止服用,服用时间对病情及药效的发挥无影响,刚开端的剂量为50毫克/天,服用几周之后可以逐渐增加到200毫克/天,但是当药量逐渐超出150毫克之后,患者不成长时间持续用药.取舍林可以减少患者发生帕金森综合征的概率,改善患者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对女性及老年抑郁症患者较为适用.西酞普兰对5-HT的再摄取抑制作用的选择性最高,药效吸收迅速,一般两小时之后药效可达到峰值,其生物操纵度为百分之八十.刚开端使用的患者应该节制药量,天天不要超出10毫克,如果治疗效果不分明,可以逐渐增加药量,但是不克不及超出20毫克/天,老年患者应该减半.西酞普兰对患者运动才能及性功能没有较大的影响,且不会导致心脏和血压上的异常,可以与很多药物结合使用,在所有的SSRIs中,西酞普兰尤其适用于躯体疾病并发的抑郁症,比方患者长期卧床导致的暂时性的抑郁症.艾斯西酞普兰是外消旋西酞普兰的左旋对映体,但是其对5-HT的再摄取的抑制作用却远远高于外消旋西酞普兰.其生物操纵度大约为百分之八十,其药效发生快,临床治疗中一般用于患有广泛性焦炙症的患者或者重度抑郁症患者.刚开端使用的患者,剂量不克不及超出10毫克/天,使用一周之后依照患者病情的发展停止药量的调整,如果治疗效果不分明,可将药量调整为20毫克/天,患者可以选择在早上或者晚上停止服用,时间对药效的发挥无影响.与上面几种药物相比,奥沙氟生并没有增进患者食欲的功能,也没与偶交感神经阻滞作用和抗胆碱功能.奥沙氟生对患者心肌没有毒性,对神经性和反应性的抑郁症更加有效.(二)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NA)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NA)再摄取抑制剂简称为NARIs,此类药物可以阻断患者神经系统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同时不会影响患者对5 –HT的吸收,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米安色林药效3小时之后达到峰值.刚开端服用的患者,药量不克不及超出40毫克/天,可以在睡前一次服用,也可以在一天之内分次服用.一般情况下,米安色林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诸如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并发症发生的概率较小.若患者不小心用量超出,也不会立即发生严重的影响.米安色林一般适用于伴随心脏病的抑郁症患者或者同时停止其他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瑞波西汀的药物效用发挥也比较快,一般在服用之后两小时药效达到峰值,成人刚开端服用应该天天两次服用,天天总的服用量不克不及超出10毫克,如果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可以咨询医生停止药量的调整,但是天天的最大用量不克不及超出12毫克.瑞波西汀与酒精没有相互作用,没有镇静作用,不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适用于长期治疗的重度抑郁症患者.(三)选择性5-HT 和去甲肾上腺素(NA)再摄取双重抑制剂选择性5-HT 和去甲肾上腺素(NA)再摄取双重抑制剂简称为SNRIs,既可以抑制5-HT的再摄取,也可以抑制NA 的再摄取,因此具有双重作用.由于选择性5-HT 和去甲肾上腺素(NA)再摄取双重抑制剂对α-胆碱以及组胺受体没有亲和力,所以一般不会有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不会对患者发生镇静作用.米那普仑属于单环类的药物,患者刚开端使用时,一般为天天用量100毫克,但是为了人体神经组织对药物的适应性更好,一般采纳药量随着疗程的增加逐渐递增的方法.患者可以第一天服用12.5毫克,第二天以及第三天药量加倍,第四天至第七天药量在此基础上再次加倍,最终一周之后药量稳定在天天100毫克.然而如果治疗效果不分明,根据患者自身的身体机能,药量可以调整为天天200毫克.米那普仑较适合于重度抑郁症患者.文拉法辛的药效发挥快,患者刚开端服用时药量一般位于天天75至225毫克之间,可以根据病情的变更酌情调整,但是天天药量最高不克不及超出375毫克,当天天需要的药量较高时,患者应该分次服用,不克不及一次性服用过多,以免机体不适应.患有较严重肾病以及肝硬化的患者应该减量服用,哺乳期妇女以及对文拉法辛过敏的患者不该该使用,而且在使用此药物期间应该制止饮用酒.度洛西汀一般服用6小时之后药效达到峰值.刚开端服用时,药量不克不及超出天天6毫克.老年患者一般情况下可以依照此剂量一直服用,不需要对药量停止过大的调整,但是当病情出现变更是,应该根据医生的嘱咐停止调整.度洛西汀一般适用于伴随躯体疼痛的抑郁症患者,此类患者如果使用其他SSRIs类药物不见效,可以调整为使用度洛西汀.度洛西汀对男性性功能有轻微的影响,但是影响不大,如果可以对使用剂量停止合理的调整,无须担心其不良反应.(四)去甲肾上腺素能及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17]去甲肾上腺素能及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是通过间接特异性激活患者体内的5-HT受体,提高患者脑细胞神经递质的数量,从而阻滞患者体内里枢神经末梢前膜以及异体受体,促进患者体内NA以及5-HT的释放.此类药物的抗抑郁效果正是这样发挥的.此类药物的药效发挥快,两小时后即可达到峰值,起始剂量固定在15毫克/天,以后可逐渐增加,但一般不成超出45毫克/天,多用于老年抑郁症及重度抑郁症患者.(五)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此类药物对患者体内DA以及NA的再摄取作用比较小,然而其活性代谢产品却对DA以及NA的再摄取抑制作用比。

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

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

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
和昱辰
【期刊名称】《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3(34)7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在国内、外普遍存在,并且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本文主要对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研究现状,临床诊断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总页数】3页(P832-834)
【作者】和昱辰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检验医学专科中心,重庆40003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抑郁症五脏论治机理及临床的研究进展
2.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3.近5年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4.中医非药物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
5.针药联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抑郁症药物研究进展

抗抑郁症药物研究进展

5辑/d,有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食盐量控制在l一2鲋;注意饮食
定量,不暴饮暴食,合理分配三大产热营养素(蛋白质15%一
20%。脂肪<20%一25%,糖50%~60%),纤维素摄入20州,水
2000mud.禁饮烈性酒,饮酒不超过25mud,最好戒酒、戒烟。 2有氧运动指导 有氧运动是预防和治疗脂肪肝的有效方法之一,长期、连 续地坚持有氧运动,可消耗体能,促进脂肪代谢,从而控制体 重,减少脂肪在肝脏内的堆积。患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1 600 d一20
丁螺环酮
国内外一些精神科专家学者研究证实了丁螺环酮对抑郁
症治疗有效果,其机制是下调5一羟色胺(5Ⅷ)受体,从而通
过突触前5--rim自身受体脱敏(负反馈控制)和突触后5-TH或 5一TH受体下调来发挥抗抑郁效应I-1。短期小剂量使用丁螺环酮 可以使5-TH受体脱敏并继发5-TH受体下调,表现}n抗焦虑 效果,而长期大量使用后则可使突触后5一TH受体下调,表现 出抗抑郁效应,这一机制与选择性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 (SSRIs)的氟伏草胺、氟西汀很相似。同时丁螺环酮对抗抑郁荆 有增效作用,合用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具有良好的协同疗效, 不增加不良反应。 2噻奈普汀(Tianeptine.达体朗) 虽然其结构属于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但与传统TCAs 不同,该药是5一HT再摄取促进剂,能增加突触间隙内5一HT的 摄取,提高5-HT神经元传递的效应121。它对肾上腺素Ot2-受体 无亲和力,其抗抑郁疗效与TCAs、氯西汀相似;安全性、耐受性 比TCAs好。另外,有实验证明,该药有镇静作用,可能与其影响 多巴胺能或^y一氨基丁酸能受体系统有关。其主要不良反应为 胃肠道反应,头痛、头昏。 3安非他酮嘲(Bupropion) 是新一代抗抑郁药,机制可能与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多巴 胺再摄取,增强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有关。 4吗氯贝胺嚼 吗氯贝胺的药理作用是选择性抑制单氨氧化酶A (MAO—A),且抑制是町逆性的,没有胆碱能受体阻滞作用。因 此它保留了抗抑郁作用,摒弃了传统单氨氧化酶I(MAO—I)的 不良反应和TCA的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吗氯贝胺抗抑郁作用 起效快,其疗效与氯丙咪嚷相近,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低于氯丙咪嗪,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剂[41。 5奈法唑酮 奈法唑酮对5一Hrr与去甲肾上腺素(NE)再摄取的抑制作 用有限151。该药可增加与5-HT..受体的结合。该药是为了改善 早期抗抑郁药曲唑酮的镇静与体位性低血压不良反应而开发 的一种新型抗抑郁药,经结构改造而获得的一种与n,肾上腺 作者简介:李德舟,男,36岁,本科学历,毕业于成宁学院,主管药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进展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进展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医学界通过不断研究探索,取得了一些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方面的进展。

本文将对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总结。

一、传统抗抑郁药物1.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是最早应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之一。

这类药物通过增加大脑内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浓度来改善患者情绪状态。

但是,这类药物存在副作用较多的问题,例如口干、便秘、心动过速等。

2.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MAOIs能够阻止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提高大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

然而,MAOIs在使用时需要遵守严格的饮食限制,并且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头痛等。

3.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SSRIs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类别。

它们通过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从而增加大脑中5-羟色胺的浓度。

相较于其他抗抑郁药物,SSRIs不仅疗效较好,并且副作用较少。

二、新型抗抑郁药物1. 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SNRIs是一种针对两种重要神经递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同时起效的药物。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SNRIs能够更好地提升患者情绪和活力水平,并减轻焦虑和睡眠障碍等相关症状。

2. 加杂给药方案一些学者尝试使用多种药物联合给药来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联合使用SSRIs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olanzapine可以加快症状缓解速度,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认知功能。

3. 电击治疗(ECT)电击治疗是一种通过传递电流刺激大脑来改善抑郁症状的方法。

虽然ECT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其副作用较大,如记忆损伤等,所以目前主要用于对抗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的严重抑郁症患者。

三、新颖的抑郁症药物1. 真菌及酵母制剂近年来,一些真菌及酵母制剂被发现具有改善抑郁症的功效。

这类制剂可以通过与肠道微生物互动,调节肠道菌群,从而对抑郁产生正面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综 述·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4月第34卷第7期 Int J Lab Med,April 2013,Vol.34,No.7
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
和昱辰 综述,张 波△ 审校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检验医学专科中心,重庆 400038)
关 键 词 :抑 郁 症 ; 流 行 病 学 ; 临 床 诊 断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3.07.037
抑 郁 症 通 常 指 的 是 情 绪 障 碍 ,是 一 种 以 心 境 低 落 为 主 要 特 征的综合征。其临床 表 现 主 要 为 情 绪、兴 趣、认 知、思 维、意 志 活动的低下以及生理功 能 的 紊 乱,严 重 时 甚 至 发 生 木 僵,或 出 现幻觉、妄想等精神 病 性 症 状。 部 分 患 者 出 现 自 杀,或 伴 发 明 显 的 焦 虑 和 (或 )激 惹 ,甚 至 发 生 攻 击 行 为 。 2 抑 郁 症 的 流 行 病 学
* 基金项目:第三军 医 大 学 回 国 人 员 启 动 基 金 (SWH2011LC022);重 庆 市 攻 关 课 题 (CSTC2012gg-yyjs10046);西 南 医 院 临 床 创 新 基 金 (SWH2012LC12)。 作者简介:和昱辰,女,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抑郁症的代谢组学研究。 △ 通讯作者,E-mail:zbcq@yahoo.com.cn。
国际上也对抑郁症进行了大量遗传连锁与关联分析研究, 发现 其 主 要 的 关 联 基 因 有:亚 甲 基 四 氢 叶 酸 还 原 酶 基 因 MTHFR(1p36)、反应结合 蛋 白 1 基 因 CREB1(2q34)、多 巴 胺 受体 D4 基 因 DRD4(11p15)色 氨 酸 羟 化 酶 1 基 因 TPH1 (11p15)、毒 蕈 碱 型 乙 酰 胆 碱 受 体 M2 基 因 CHRM2(7q35)、 FK-506结合蛋白5基因 FKBP5(6p21)等。 相 信,随 着 科 技 的 发 展 ,在 分 子 遗 传 学 上 对 抑 郁 症 的 研 究 机 制 会 更 加 深 入 。 3.4 其他研究进展 临 床 研 究 发 现 抑 [12] 郁 症 患 者 的 免 疫 功 能也发生了变化,IL-1、TNF-1 等 细 胞 因 子 水 平 较 健 康 人 明 显 升高,中枢一些 促 炎 因 子 IL-1B、IL-6、α-干 扰 素 (IFN-α)、肿 瘤 坏死因子-α(TNF-α)等 表 达 上 升,而 抗 炎 因 子IL4、IL-8 和IL- 10在应用抗抑郁药 物 后 表 达 上 升 。 [13] 同 时 研 究 也 表 明 ,重 症 抑郁是以 HPA 轴活动亢进和伴有IL-1、IL-2产 物 增 加 的 免 疫 系统激活为特 征 的。 而 IL-1β、IL-2 能 够 增 强 HPA 轴 在 免 疫 反 应 中 的 活 性 ,TNF-α、IL-6 等 可 活 化 中 枢 单 胺 类 递 质 系 统 。
研 究 发 现 抑 郁 症 的 发 生 与 多 个 基 因 有 关,其 中,对 5-HT 转运体的研究 最 多。5-HT 转 运 体 基 因 启 动 子 区 的 多 态 性 包 括一个44号 碱 基 对 的 插 入 (L 等 基 因)或 缺 失 (S 等 位 基 因 )。 现已表明[10],S等位基 因 可 以 减 少 5-HT 的 再 摄 取 ,同 时 研 究 发现[11],与 L 等位基因纯合子相 比 ,S 等 位 基 因 携 带 者 额 叶 边 缘 脑 区 存 在 白 质 微 结 构 的 异 常 ,其 抑 郁 症 状 缓 解 率 也 低 。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4月第34卷第7期 Int J Lab Med,April 2013,Vol.34,No.7
· 833 ·
增 高 不 仅 可 以 使 血 液 中 的 色 氨 酸 和 酪 氨 酸 降 解 ,导 致 脑 神 经 中 枢的5-HT 和 NE 的 合 成 减 少,同 时 过 多 的 皮 质 醇 还 可 以 破 坏 5-HT 和 NE 能神经元,造成该类神经递质减少。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3-4130(2013)07-0832-03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在国内、外普遍存在,并 且 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本文主要对抑郁症的流行病学 特点,发病机制研究现 状,临 床 诊 断 方 法 及 其 存 在 的 问 题 与 发 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1 抑 郁 症 的 定 义
调节环路中任一环节障碍,都 将 破 坏 HPA 轴 系 激 素 分 泌 水平的稳态,导 致 皮 质 醇 增 多,都 将 可 能 诱 发 抑 郁 症 的 产 生 。 与此呼应的临床研 究 显 示,抑 郁 症 患 者 海 马 元 的 破 坏 与 HPA 轴互为因果,较高水平 的 糖 皮 质 激 素 也 可 选 择 性 的 破 坏 海 马 , 导致 HPA 轴功能更加亢进,从 而 加 剧 抑 郁 症 的 发 病。 但 在 临 床 治 疗 过 程 中 ,发 现 以 神 经 化 学 理 论 设 计 的 抗 抑 郁 药 物 的 有 效 率 只 有 60% ~80% ,故 抑 郁 症 的 发 病 还 有 其 他 物 质 相 关 [9]。 3.3 遗传学因素 临 床 观 察 某 些 患 者 具 有 明 显 家 族 史,调 查 发现这 些 人 抑 郁 症 患 病 概 率 比 一 般 人 群 高 10~30 倍,血 缘 关 系愈 近,患 病 概 率 愈 高。 有 研 究 报 道,将 1 029 例 女 性 孪 生 子 分为轻型、重型和不典 型 抑 郁 症,发 现 单 卵 双 生 子 之 间 的 抑 郁 类型高度一致。
抑 郁 症 是 一 种 危 害 人 类 身 心 健 康 的 常 见 病,约 13% ~ 20%的人一生中曾有过抑郁的 体 验,其 终 生 患 病 率 为 6.1% ~ 9.5%[1]。年轻患者在首次诊断后的第 1年内尤其容易发生自 杀,25.9%~63%的抑郁症患者 曾 有 过 自 杀 行 为,其 中 11% ~ 19%自杀身亡;年龄超过55岁的 抑 郁 症 患 者,自 杀 率 再 增 加 4 倍。在中国,1982年和1993年进行 的 两 次 精 神 疾 病 流 行 病 学 多 地 区 调 查 显 示 :躁 郁 性 精 神 病 终 身 患 病 率 分 别 为 0.17/1 000 和0.83/1 000。中国 抑 郁 症 发 病 率 约 为 3% ~5%,目 前 已 经 有超过2600万人患病。2004年一 项 在 14 个 国 家 开 展 的 有 关 抑郁症 的 15 项 调 查 结 果 显 示,各 国 抑 郁 症 的 年 患 病 率 在 0.8%~9.6%,其中美国 最 高,尼 日 利 亚 最 低;中 国 北 京、上 海 分别为2.5%和1.7%。《2002年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报 告》中 提 到, 按如今发病率的增 长 速 度,到 2020 年 抑 郁 症 可 能 成 为 仅 次 于 心脏病的第二大疾 病[2]。 更 值 得 关 注 的 是 ,儿 童、青 少 年 患 抑 郁症的人数在 不 断 增 加,学 龄 前 期 患 病 率 约 0.3%,学 龄 期 约 2%,青少年期患病率明显增 高 到 5% ~10%。 在 10 岁 以 前 男 女患病比例相似,以后 随 年 龄 的 增 加 女 性 患 病 率 逐 渐 增 加 ,男 女比约为1∶2[3],其 中 产 后 抑 郁 症 是 女 性 精 神 障 碍 中 最 为 常 见的类 型。 在 中 国 的 调 查 研 究 中,产 后 抑 郁 症 的 发 生 率 为 10%~38%[4]。同时,其子女患精神疾病的风险是正常母 亲 的 子 女 的 4倍[5]。 3 发 病 机 制 研 究 现 状 3.1 中 枢 神 经 递 质 在 抑 郁 症 发 生 中 的 作 用 3.1.1 5-羟 色 胺 (5-HT) 5-HT 又 名 血 清 素,是 一 种 重 要 的 中 枢 神 经 递 质 ,与 其 他 中 枢 神 经 递 质 一 起 参 与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的 神经传递,参 与 行 为 活 动、情 绪、食 欲 调 节 等。5-HT 在 合 成、 释放、转运、再摄取等任一环节异常都 会 导 致 疾 病 的 发 生 。 脑 内5-HT 的减少直接与 精 神 及 情 绪 变 化 有 关,研 究 证 实 5-HT 神经传递机能的减退不仅导致情绪障碍包括抑郁与焦虑的形
成[6],而且它还 可 以 通 过 影 响 其 他 神 经 递 质 的 活 动 诱 发 抑 郁 症。临床上,已使用 5-HT 再 摄 取 抑 制 剂 (SSRIs)作 为 治 疗 药 物来控制和缓 解 抑 郁 症 ,Shelton 等[7]认 为 SSRIs通 过 5-HT 能神经元脱抑制而分别作用于中脑的不同部位,从而发挥抗 抑 郁 、抗 强 迫 、抗 惊 恐 等 作 用 。 3.1.2 多巴胺(DA) DA 即 邻 苯 二 酚 乙 胺,属 于 儿 茶 酚 胺 类 物质,是一种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具有调节躯体活动、精 神 活动、内分泌和心血管活动的作用。研究表明[8]体 内 DA 的 产 生不足也与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前膜 跨 膜转运蛋白多巴胺转运体(DAT)可以 回 收 突 触 末 梢 的 DA,维 持突触间隙 DA 生 理 浓 度。 抑 郁 症 患 者 纹 状 体 上 DAT 的 密 度显著高于健康人,过高的 DAT 可 以 增 加 突 触 末 梢 DA 的 回 收从而降低突触间隙 DA 的水平,从而引起抑郁症的发生。 故 适当提高多巴胺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抑郁症状。临床 上 也证实,用 DA 激动剂 能 强 化 抗 抑 郁 药 的 作 用,而 DA 拮 抗 剂 则能削弱药物的疗效。 3.1.3 去甲肾上腺素(NE) NE 也 属 于 儿 茶 酚 胺 类 物 质,既 是神经递质,也是一 种 激 素。 许 多 研 究 显 示,抑 郁 症 患 者 的 下 丘脑 NE 浓度降低,这提示了抑郁症 与 中 枢 NE 能 低 下 的 相 关 联 性 。 同 时 ,抑 郁 症 可 能 还 与 突 触 前 膜 肾 上 腺 素 a-受 体 超 敏 有 关,而该受体激动剂 能 抑 制 腺 苷 酸 环 化 酶 系 统,抑 制 NE 的 合 成 和 释 放 。 也 有 动 物 实 验 证 实 ,突 触 前 膜 a-受 体 拮 抗 剂 能 加 强 NE/DA 再摄取抑 制 剂 氨 奈 普 汀 (amineptine)的 作 用,增 加 大 鼠脑细胞外 NE 浓度,因此a-受体拮抗剂可以作为 郁 症 治 疗 的 新策略。其他神经递质也不同程度上的参与了抑郁症的病因 与 病 理 过 程 ,如 乙 酰 胆 碱 (AcH)、神 经 肽 (NP)、甘 丙 肽 (GAL) 及部分内分泌激素及其受体的功能紊乱都可能与抑郁症的发 生有关。 3.2 抑郁症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 的 功 能 改 变 在 HPA 轴中,下丘脑 分 泌 促 肾 上 腺 皮 质 素 释 放 激 素 (CRH); CRH 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肾上 腺 皮 质 激 素(ACTH); ACTH 又作用于肾 上 腺,刺 激 皮 质 醇 的 合 成。 而 皮 质 醇 又 可 以负反馈调节 HPA 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