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章第四节
自动控制原理_详解
水位自动控制系统
•给定值: 控制器刻度盘指针标定 的预定水位高度; •测量装置:
气动阀门 流入 Q1
控制器
浮子 水箱 H 流出 Q2
浮子;
•比较装置: 控制器刻度盘; •干扰: 水的流出量和流入量的 变化都将破坏水位保持 恒定;
水位自动控制系统
由此可见: 自动控制即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控制,其基本任务是: 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只利用控制装置操纵被控 对象,使被控制量等于给定值。 自动控制系统:指能够完成自动控制任务的设备,一 般由控制装置和被控对象组成。
定义:通常将系统受到给定值或干扰信号作用后, 控制被控量变化的全过程称为系统的动态过程。
工程上常从稳、快、准三个方面来评价控制系统。
稳: 指动态过程的平稳性。
快: 指动态过程的快速性。 准: 指动态过程的最终精度。
返回子目录
稳:
指动态过程的平稳性
控制系统动态过程曲线
如上图所示,系统在外力作用下,输出逐渐与期望值一致,则 系统是稳定的,如曲线①所示;反之,输出如曲线②所示,则 系统是不稳定的。
平衡位置附近的小偏差线性化
输入和输出关系具有如下图所示的非线性特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在平衡点A(x0,y0)处,当系统受到干扰,y 只在A附近变化,则可对A处的输出—输入关系 函数按泰勒级数展开,由数学关系可知,当 x 很小时,可用A处的切线方程代替曲线方程(非 线性),即小偏差线性化。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
第一节自动控制的基本方式
一、两个定义:
(1) 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卞,利用控制装置使某种设备、装置或生产过程 中的某些物理屋或工作状态能自动地按照预定规律变化或数值运行的方法,称为自动控制。
(2) 自动控制系统:由控制器(含测量元件)和被控对彖组成的有机整体。或由相互关联、
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些元部件组成的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为自动控制系统。
在控制系统中,把影响系统输出量的外界输入量称为系统的输入量。
系统的输入屋,通常指两种:给定输入量和扰动输入量。
给定输入量,又常称为参考较输入量,它决定系统输出量的要求值或某种变化规律。 扰动输入量,又常称为干扰输入量,它是系统不希望但又客观存在的外部输入量,例如,电 源电压的波动、环境温度的变化、电动机拖动负载的变化等,都是实际系统中存在的扰动输 入量。扰动输入量影响给定输入量对系统输出量的控制。
自动控制的基本方式
二、基本控制方式(3种)
1、开环控制方式
⑴定义:
控制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不产生作用的控制方式,称为开环控制方式。
具有这种控制方式的有机整体,称为开坏控制系统。
如果从系统的结构角度看,开环控制方式也可表达为,没有系统输出量反馈的控制方式。
⑵职能方框图
任何开坏控制系统,从组成系统元部件的职能角度看,均可用下面的方框图表示。
2、闭坏控制方式
(1)定义:
系统输出量直接或间接地反馈到系统的输入端,参予了系统控制的方式,称为闭坏控制方式。 如果从系统的结构看,闭环控制方式也可表达为,有系统输出量反馈的控制方式。
自动控制的基本方式
自动控制原理概述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自动控制与自动控制系统
一、自动控制得基本概念 二、控制系统得基本构成
及控制方式
第一节 自动控制与自动控制系统
一、自动控制得基本概念
自自现动动在代控控无科制制人学:系直技统接术参中受与得控下对,象利:用机 生工航控器产业天制、过控器装程设制置等备操、 纵 信受号自控变动了对化控广象规制泛律,技 得使去术 应受变得 用控化到制对。装象置得:被家控 测机控用制元器量电器件人按器、等给检定
c2(t)
t2
t1 t
第三节 对控制系统性能得要求
三、准确性
由输入给定值与输出响应得终值之
间得差值essHale Waihona Puke Baidu小表征。
她反映了系统 r(t)
得稳态精度。若 系统最终得误差
c(t) c(t)
ess
为零,则称为无差
r(t)
系统,否则为有差
系统。
0
t
第三节 对控制系统性能得要求
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往往就是 互相制约得。在设计与调试得过程中,若 过分强调某方面得性能,则可能会使其她 方面得性能受到影响、
为了方便地分析系统性能,一般用框
图来表示系统得结构,水温自动控制系统可
预温用度期框图偏表差示为:
实际 温度
_ 控制器 执行机构 阀门 水箱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并具有对简单连续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初步设计的能力,学生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如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状态空间分析法、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等基本方
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了自动控制技术从建模分析到应用设计的各种思想和方法,内容十分丰富。通过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应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以便将来胜任实际工作,具有从事相关工程和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有关自动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自动控制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及特点、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理解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化简或梅森公式以及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和表示方法,初步掌握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和通过机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以串联校正为主的根轨迹综合法,掌握常用校正装置及其作用。
熟悉暂态性能指标、劳思判据、稳态误差、终值定理和稳定性的概念以及利用这些概念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分析,初步了解高阶系统分析方法、主导极点的概念,能利用根轨迹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熟悉偶极子的概念以及添加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频率特性的概念、开环系统频率特性Nyquist图和Bode图的画法和奈氏判据,了解绝对稳定系统、条件稳定系统、最小相位系统、非最小相位系统、稳定裕量、频指标的概念,以及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基本校正方式和反馈校正的作用,掌握复合校正的概念和以串联校正为主的频率响应综合法。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课件》第1章绪论
主讲教师:张雅彬 联系方式:zhangyabin@hrbeu.edu.cn 18645030770
2019年2月1日星期五
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自动控制原理(线性部分)》李一兵等编 著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第2次印刷
通信技术研究所
:2
要求: 做好笔记(尤其习题。考试内容以上课讲的为准) 带计算器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通信技术研究所
:4
3 时域分析法 (10学时) (1)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一阶、二阶系统时域响应 (2)控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 (3)控制系统稳定性 (劳斯判据) (4)稳态误差分析与计算 4 根轨迹分析 (4学时) (1)根轨迹概念及根轨迹方程 (2)根轨迹绘制原则(简要) (3)控制系统根轨迹分析 5 频率法(10学时) (1)典型环节频率特性 ,频域性能指标 (2)系统开环频率特性 (3)稳定判据,稳定裕度 (4)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
通信技术研究所
:27
经典控制理论包括: (1)线性控制理论: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率 分析法 (2)非线性控制理论:描述函数法、相平面法,李亚 普诺夫第二法,波波夫法 (3)采样控制理论:Z变换法
经典控制理论使用范围 以传递函数为基础,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 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通信技术研究所
主回路:前向通路+主反馈通路 单回路系统:只有一个反馈通路的系统 多回路系统:有两个以上反馈通路的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部分重点
自动控制原理重点
第一章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1、基本组成
结构方块图如图所示
2、基本元部件:
(1)控制对象:进行控制的设备或过程。(工作机械)
(2)执行机构:执行机构直接作用于控制对象。(电动机)
(3)检测装置:用来检测被控量,并将其转换成与给定量相同的物理
量(测速发电机)
(4)中间环节:一般指放大元件。(放大器,可控硅整流功放)
(5)给定环节:设定被控量的给定值。(电位器)
(6)比较环节:将所测的被控量与给定量比较,确定两者偏差量。
(7)校正环节:用于改善系统性能。校正环节可加于偏差信号与输出信号之间的通道内,也可加于某一局部反馈通道内。前者称为串联校正,后者称为并联校正或反馈校正。第三节自控控制系统的分类
一、按数学描述形式分类:
1.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1)线性系统:用线性微分方程或线性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
(2)非线性系统:用非线性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
2.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
(1)连续系统:系统中各元件的输入量和输出量均为时间t的连续函数。连续系统的运动规律可用微分方程描述,系统中各部分信号都是模拟量。
(2)离散系统:系统中某一处或几处的信号是以脉冲系列或数码的形式传递的系统。离散系统的运动规律可以用差分方程来描述。计算机控制系统就是典型的离散系统。
二、按给定信号分类
(1)恒值控制系统:给定值不变,要求系统输出量以一定的精度接近给定希望值的系统。如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流量、液位高度、电动机转速等自动控制系统属于恒值系统。(2)随动控制系统:给定值按未知时间函数变化,要求输出跟随给定值的变化。如跟随卫星的雷达天线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章自动控制原理
50年代开始,由于空间技术的发展,各种高速、 高性能的飞行器相继出现,要求高精度地处理多变
量、非线性、时变和自适应等控制问题,60年代初
又形成了现代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是: 1956年庞特里亚金提出了极大值原理,1957年贝 尔曼(R.Bellman)提出了动态规划,1960年卡尔 曼(R.E.Kalman)提出了最优滤波理论以及状态
比如:人造地球卫星的 发射成功与安全返回。
导弹的准确击中目标, 雷达系统的准确跟踪目标;
交通系统:
安全、快捷、舒适、准点
钢 铁 生 产
制造系统:
数控机床
加工生产线
自动包装机器人
自动码垛机器人
家用电器:
电源自文库:控制转速
洗衣机:控制水位、强弱、时间等
电冰箱、空调、电饭煲:控制温度
智能建筑:
通信 电梯 供水 通风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控制理论的发展;而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又指导了控制技术的应用, 使其进一步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控制
技术及理论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机械、冶金、石油、
化工、电子、电力、航空、航海、航天、核反应等 各个学科领域。近年来,控制科学的应用范围还扩 展到生物、医学、环境、经济管理和其他许多社会 生活领域,并为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起了促进作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习题及答案.doc
第一章 习题答案
1-1 根据题1-1图所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图
(1) 将a,b 与c ,d 用线连接成负反馈状态;
(2) 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1)负反馈连接方式为:d a ↔,c b ↔;
(2)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1 所示。
1—2 题1—2图是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试说明系统自动控制大门开闭的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题1-2图 仓库大门自动开闭控制系统
解 当合上开门开关时,电桥会测量出开门位置与大门实际位置间对应的偏差电压,偏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将大门向上提起。与此同时,和大门连在一起的电刷也向上移动,直到桥式测量电路达到平衡,电动机停止转动,大门达到开启位置。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带动绞盘使大门关闭,从而可以实现大门远距离开闭自动控制。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2所示。
1—3 题1-3图为工业炉温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画出系统方框图。
题1-3图 炉温自动控制系统原理图
解 加热炉采用电加热方式运行,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与调压器电压c u 的平方成正比,c u 增高,炉温就上升,c u 的高低由调压器滑动触点的位置所控制,该触点由可逆转的直流电动机驱动。炉子的实际温度用热电偶测量,输出电压f u 。f u 作为系统的反馈电压与给定电压r u 进行比较,得出偏差电压e u ,经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放大成a u 后,作为控制电动机的电枢电压。
在正常情况下,炉温等于某个期望值T °C,热电偶的输出电压f u 正好等于给定电压r u .此
第1章--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指出:被控对象、测量元件、比较机构、放大机构 和执行机构 该系统方框图:
23
三、方框图的画法: 用方框表示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件,在每个 方框中填入它所表示部件的名称或其功能函数的 表达式,而不必画出它们的具体结构。 根据信号在系统中的传递方向,用有向线段 依次把它们连接起来,就得到整个系统的框图。
《自动控制原理》多媒体课件
主讲: 刘海燕
1
第一章 绪论
本章主要内容: 一、自动控制理论发展史简介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 三、开环系统与闭环系统 四、自动控制系统分类 五、对控制系统性能的要求和本课程的任务
2
第一节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史简介
18世纪中叶,瓦特设计离心调节器控制蒸汽机车的速 度,研制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控制系统。 1932年,乃奎斯特提出了几何稳定判据,后证实,这 个判据同样适用于控制系统。 1945年,伯德提出了反馈放大器的一般设计方法,并 编著了《网络分析与反馈放大器的设计》一书。 1947年,美国出版了当时世界上第一本控制方面的教 材《伺服机原理》。 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完成了一系列自动控制的 实践工程。 1954年,钱学森在美国出版专著《工程控制理论》, 并于1958年译成中文。 1954年,天津大学教授刘豹编著《自动控制原理》。
47
三、按信号传输过程是否连续分类 1 连续控制系统 系统中各处传输的信号均是时间t 的连续函数, 这类控制系统称为连续控制系统。 2 离散控制系统 在系统中传输的信号中,只要有一个信号是时 间t的离散信号,则称这种系统为离散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章)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Basic Concept of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Basic
① 恒值控制系统
系统的输入量是一个常值,要求被控量也等于一个 系统的输入量是一个常值,要求被控量也等于一个 一个常值 常值。 常值。 基本任务:当出现扰动时, 基本任务:当出现扰动时,使得系统的输出量保持 恒定的希望值。 为恒定的希望值。
测量元件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Basic Concept of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Basic
(2)开环控制 )
定义: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没有 定义: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没有 顺向作用 反向联系的控制过程。 反向联系的控制过程。
③ 程序控制系统
系统的输入量按预定规律随时间变化。 系统的输入量按预定规律随时间变化。 按预定规律随时间变化 基本任务是使得被控量迅速、 基本任务是使得被控量迅速、准确地加以 被控量迅速 复现。 复现。
2)线性定常离散控制系统 ) 3)非线性控制系统 )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Basic Concept of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Basic
主反馈 控制装置
给定元件:给出与被控量的期望值相对应的输入量; 给定元件:给出与被控量的期望值相对应的输入量; 测量元件:检测被控制的物理量; 测量元件:检测被控制的物理量; 比较元件: 比较元件 也叫补偿元件, 校正元件::把测量元件检测的被控量实际值与给定 ; 校正元件:也叫补偿元件,它是结构或参数便于调整的元 执行元件:直接推动被控对象,使其被控量发生变化 执行元件:直接推动被控对象,使其被控量发生变化;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并具有对简单连续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初步设计的能力,学生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如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状态空间分析法、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等基本方法等。
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了自动控制技术从建模分析到应用设计的各种思想和方法,内容十分丰富。通过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应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以便将来胜任实际工作,具有从事相关工程和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有关自动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自动控制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及特点、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理解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化简或梅森公式以及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和表示方法,初步掌握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和通过机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以串联校正为主的根轨迹综合法,掌握常用校正装置及其作用。
熟悉暂态性能指标、劳思判据、稳态误差、终值定理和稳定性的概念以及利用这些概念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分析,初步了解高阶系统分析方法、主导极点的概念,能利用根轨迹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熟悉偶极子的概念以及添加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频率特性的概念、开环系统频率特性Nyquist图和Bode图的画法和奈氏判据,了解绝对稳定系统、条件稳定系统、最小相位系统、非最小相位系统、稳定裕量、频指标的概念,以及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基本校正方式和反馈校正的作用,掌握复合校正的概念和以串联校正为主的频率响应综合法。
第一章引言
干扰 给定值
计算
执行
受控对象
被控量
按给定值操纵的系统原理方块图
12
炉温控制系统
炉温控制系统原理方框图
13
按给定值操纵的开环控制
特点:控制装置只接受给定值来控制 受控对象的被控量。 优点:控制系统结构简单,相对来 说成本低。
缺点:对可能出现的被控量偏离给定值
的偏差没有任何修正能力,抗干扰能力 差,控制精度不高。
28
稳
指动态过程的平稳性
控制系统动态过程曲线
如上图,系统在外作用作用下,输出逐渐与期望值一 致,则系统稳定的,如曲线1所示; 反之,输出如曲线2所示,则系统是不稳定的。
29
快
指动态过程的快速性
快速性即动态过程进行的时间的长短。过程时间越短,说明系 统快速性越好,反之说明系统响应迟钝。如曲线2所示。 稳和快反映了系统过渡过程的性能的好坏。既快又稳,表明系 统的动态精度高;
36
第四节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简述
另外,使理论实用化的一个重要途 径就是数学模拟(仿真)和计算机辅助 设计(CAD)。 近年来,在非线性系统理论、离散 事件系统、大系统和复杂系统理论等方面 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智能控制也得到了 很快的发展,它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模糊 控制和人工神经元网络等内容。
37
用水量 或 阀门
水位高度控制系统原理方框图
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章第四节
9
2.
惯性环节
惯性环节的动态方程是一阶微分方程:
dc( t ) T c( t ) Kr ( t ) dt
其传递函数为:
C ( s) K G( s) R( s ) Ts 1
式中 T—— 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
K—— 惯性环节的增益或放大系数
10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函数时,其单位阶跃响应为
26
无源RC网络
无源RC网络的方框图
27
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
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的方框图
28
例1 确定无源RC网络的方框图.
29
选取变量如图所示,根据电路 定律,写出其微分方程组为
u1 ( t ) u0 ( t ) i1 ( t ) R1 u0 ( t ) u2 ( t ) i2 ( t ) R2 i3 ( t ) i1 ( t ) i2 ( t ) 1 u0 ( t ) i3 ( t )dt C1 1 u2 ( t ) i2 ( t )dt C2
t 1 [t U (t T0 )dt] T0 Ti
t t T0 : c(t ) Ti
T0 t T0 : c(t ) Ti
响应随时间线性增长,当输入突然消失,积分停止,输 出维持不变,故积分环节具有记忆功能。
14
例:用集成运放构成的反相积分器(积分环节)
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章
一、自动控制系统的概念
自动控制系统是指通过测量被控对象的状态或输出,并根据一定规律进行比较、判断及输出控制量的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分为闭环控制和开环控制两种方式。闭环控制系统通过比较实际输出量和期望输出量之间的差异,自动调整控制量以使实际输出量达到期望值。开环控制系统不考虑实际输出量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只根据一定规律输出控制量。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自动控制系统主要由被控对象、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和控制对象组成。被控对象是需要被控制系统改变状态或输出的物理元件或过程。传感器用于将被控对象的状态或输出转换为电信号。执行器接收控制器输出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被控对象状态或输出的改变。控制器接收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并根据一定的算法对其进行处理和判断,然后输出控制信号。控制对象是指需要控制的系统或过程。
三、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
自动控制系统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反馈调节:通过传感器和执行器之间的反馈回路来实现系统的调节和稳定。
2.误差纠正:系统的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的差异会被控制器捕捉到,从而对控制信号进行修正。
3.自适应性:系统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参数以适应不同工况要求。
4.稳定性:系统能够稳定工作,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输出可控的状态或输出。
5.灵敏性: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变化有较强的响应能力,能够及时调整控制量以保持系统稳定。
6.自动化程度高:系统能够自动地完成输入参量的检测、判决和输出控制信号的过程。
总结起来,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章详细介绍了自动控制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基本特点。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概念和特点对于深入理解后续章节的内容非常重要,为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了解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可以更好地理解控制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同时,该章节还介绍了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使我们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优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课程教案
xx科技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适用专业、班级:
编写人:
编写时间:
)()
)()
m n s z s p --221)
(1)
21)
(1)
i j s s T s T s ζττζ++++++ 极点形成系统的模态,
授课学时:2学时章节名称第二章第三节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备注
教学目的和要求1、会绘制结构图。
2、会由结构图等效变换求传递函数。
重点难点重点:结构图的绘制;由结构图等效变换求传递函数。难点:复杂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为主;用精讲多练的方法突出重点,用分析举例的
方法突破难点。
2、教学手段:以传统的口述、粉笔加黑板的手段为主。
教学进程设计(含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配等)一、引入(约3min)从“用数学图形描述系统的优点”引入新课。
二、教学进程设计
(一)结构图的组成(约7min)
1、信号线:表示信号的传递方向。
2、方框:表示输入和输出的运算关系,即C(S)=R(S)*G(S)。
3、比较点:表示两个以上信号进行代数运算。
4、引出点:一个信号引出两个或以上分支。
(二)结构图的绘制(约40min)绘制:列写微分方程组,并列写拉氏变换后的子方程;绘制各子方程的结构图,然后根据变量关系将各子结构图依次连接起来,得到系统的结构图。
例题讲解。
(二)结构图的简化(约46min)任何复杂的系统结构图,各方框之间的基本连接方式只有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三种。方框结构图的简化是通过移动引出点、比较点、交换比较点,进行方框运算后,将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的方框合并,求出系统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 第一章
§1.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2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
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共同规律的技术科学。
经典控制理论——以传函为基础的经典理论,主要研究 经典控制理论
SISO、线性定常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1948年Wiener《控制论》) 现代控制理论——以状态为基础的状态空间法,主要研究高 现代控制理论 性能、高精度的多变量、变参数系统的最 优控制问题; 大系统理论—— 用于复杂系统的控制。 大系统理论
伺服电动机 测速发电机
函数记录仪原理示意图
§1.2 自动控制系统示例
函数记录仪方块图
Ur
—
∆u
up
放大器 变换器 测速 发电机
伺服 电动机
齿轮系 绳轮
记录笔
位移
测量电路
§1.2 自动控制系统示例
2.飞机2.飞机-自动驾驶仪系统 飞机
§1.2 自动控制系统示例
俯仰角控制系统方块图
θo
给 定 装 置
奈奎斯特
§1.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 式
经典控制理论—发展阶段 经典控制理论 发展阶段(4/4) 发展阶段
– 随后,伯德(H.W. Bode)和尼科尔斯(N.B. Nichols)在1930年代末和1940年代初进一步将 频率响应法加以发展,形成了经典控制理论的 频域分析法。 – 建立在奈奎斯特的频率响应法和伊万斯的根轨 迹法基础上的理论,称为经典控制理论 或称古 经典控制理论(或称古 经典控制理论 典控制理论、自动控制理论),为工程技术人员 典控制理论、自动控制理论 提供了一个设计反馈控制系统的有效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结构图是一种基于S域的图形化模型。
24
一. 动态结构图的定义及构成
系统方框图是系统中各部件功能及其作用的图形描述,它 直观地表明了系统中各个环节间的因果关系。方框图的基本符 号有四种: 信号线、比较点、方框单元 和 引出点。
传递函数应用举例
例2-9 求机械位移系统的传递函数
弹性力 摩擦力
1
机械位移系统的微分方程: 求零初始状态下的拉氏变换: 机械位移系统的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看出此系统为二阶线性系统
例 确定串联液位系统(双容液位系统)的传递函数
3
4
液阻关系:
R1
h1 h2 q2
;
R2
h2 q3
注意:h1,h2,q1,q2 ,q3 都是关于时间t的变量,因此可对以上四 个时域方程取拉氏变换,得到一组S域方程:
Td (t)
16
理想微分环节实际上难以实现,
因此常采用带有惯性的微分环节, G(s) KTd s
其传递函数:
Td s 1
t
单位阶跃响应为: c(t ) Ke Td
带有惯性的微分环节的阶跃响
应是按指数规律下降,若K值很 大而Td 值很小时,实际微分环
节就愈接近于理想微分环节。
17
5. 二阶环节
TL R
K1 R
12
3. 积分环节
输出量正比于输入量积分的环节称为积分环节。
动态特性方程:c(t) 1
t
r (t )dt
Ti 0
其传递函数:G(s) C(s) 1 R(s) Ti s
积分环节的单位阶跃响应为: 1
C(t) t Ti
Ti为积分时间常数
13
积分环节具有记忆功能 (举例说明)
MD(s) cM Ia(s)
(s) MD - ML(s)
Js
34
将输入Ua(s)放在左端,输出Ω(s)放在图形右端,
将同一变量的信号线连接起来,得系统方框图如图 所示。
直流电动机方框图模型
35
36
U2(s)
1 C2s
I2(s)
31
各环节方框图 RC网络方框图
例2 确定给定的电 枢控制直流电动机 的方框图模型
描述其运动的方程为:
ua
(t
)
La
dia (t) dt
Raia (t )
ea (t)
eMa (Dt
) ce
cM ia
(t (t
) )
d
M
D
J
dt
ML
(不考虑摩擦)
33
i1(t ) i2 (t )
)
1
u0 (t ) C1
i3 (t )dt
1
u2 (t ) C2
i2
(t
)dt
30
零初始条件下,对等式两边取拉氏变换,得
I1(s)
U1(s) U0(s) R1
I2(s) I3(s)
U0(s) U2(s)
R2 I1(s) I2(s)
1 U0(s) C1s I3(s)
7
1. 比例环节 输出量与输入量成正比的环节称为比例环节,也
称无惯性环节。该环节不会产生失真也无时间滞后。 时域表达式为: c(t) = Kr(t) 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G(s) C(s) K R(s)
式中K为常数,称为比例环节的放大系数或增益。
8
9
2. 惯性环节 惯性环节的动态方程是一阶微分方程:
5
结论: 系统为二阶系统。分母具有唯一性,分子有差异。
6
2.3-2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暂态特性
控制系统由许多元、部件组合而成,这些元、 部件的物理结构和作用原理是多种多样的,但抛开 具体结构和物理特点,从传递函数数学模型来看, 控制系统是由一些典型环节组成的。
典型环节有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 微分环节、振荡环节、延迟环节。
在后面时域分析中将详细讨论。
18
例:RLC实现的二阶系统
动态特性方程:
LC
d
2u0 (t dt 2
)
RC
du0 (t dt
)
u0
(t
)
ui
(t
)
传递函数:
G(s)
U0(t) Ui (t)
LCs2
1 RCs 1
s2
2 n
2ns n2
式中
n
1 LC
R C
2L
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19
6. 延迟环节(时滞环节) 延迟环节的输出是输入
c(t) 1
t
r(t)dt
Ti 0
1
Ti
t
0 [U (t) U (t T0 )]dt
1
t
[t
Ti
T0 U (t T0 )dt]
t t T0 : c(t) Ti
t
T0
:c(t)
T0 Ti
响应随时间线性增长,当输入突然消失,积分停止,输
出维持不变,故积分环节具有记忆功能。
14
例:用集成运放构成的反相积分器(积分环节)
T dc(t ) c(t ) Kr(t ) dt
其传递函数为:
G(s) C(s) K R(s) Ts 1
式中 T—— 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 K—— 惯性环节的增益或放大系数
10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函数时,其单位阶跃响应为
c(t )
L1C(s)
L1
K Ts
1
1 s
K
(1
1
eT
)
惯性环节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
特点:
按指数规律单调 上升;
有惯性(延迟)
11
惯性环节实例很多,简单 RC 电 路 、 RL 电 路 是 典 型 的 惯 性环节。 图示的R-L网络,
输入为电压u,输出为电感电 流i,其传递函数为:
G(s) I(s) 1 1/ R K U(s) Ls R L / Rs 1 Ts 1
式中:
26
无源RC网络 无源RC网络的方框图
27
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 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的方框图
28
例1 确定无源RC网络的方框图.
29
选取变量如图所示,根据电路 定律,写出其微分方程组为
i1(t )
u1(t ) u0 (t ) R1
i2 i3
(t (t
) )
u0 (t ) u2 (t R2
典型二阶环节的动态方程为:
T
2
d 2c(t) dt 2
2T
dc(t ) dt
c(t )
Kr(t )
其传递函数 :
C(s)
K
K /T2
G(s) R(s) T 2s2 2Ts 1 s2 2s / T 1 / T 2
G(s)
s2
K
2 n
2 n s
2 n
式中 n
1为无阻尼自然振荡角频率,ζ为阻尼比, T
信号的延迟。(延迟时间 为τ ),动态方程为:
c(t) r(t )
传递函数:
G(s) C(s) es R( s )
20
在实际生产中,有很多场合是存在迟延的,比如 皮带或管道输送过程、管道反应和管道混合过程,多 个设备串联等。
迟延过大往往会使控制效果恶化,甚至使系统失 去稳定。
21
22
时滞环节的传递函数是超越函数:
C1sH1(s) Q1(s) Q2 (s) C2sH 2 (s) Q2 (s) Q3(s) R1Q2 (s) H1(s) H2 (s) R1sQ2 (s) sH1(s) sH 2 (s) R2Q3 (s) H2 (s) R2sQ3(s) sH 2 (s)
(1) (2)
(3)
(4)
G(s) C(s) es R( s )
时滞环节作的近似处理: 当延迟时间τ较小时,时滞环节可近似为惯性环节
当延迟时间τ较小时
G(s) =
1 e τs
=
1+ τS +
1
τ2
2!
S2 +
···
1 1+τs
23
§2.4 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方框图、方块图) 在控制工程中,为了便于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
零初始条件下,对上式中两边取拉氏变换:
Ua (s) (Ra La s)Ia (s) Ea (s)
Ea (s) ceΩ(s) MD(s) cM Ia(s)
M D (s) Js(s) M L(s)
Ia
(s)
Ua( Ra
s) Ea(s) (s) La s
Ea (s) ceΩ(s)
25
二. 系统动态结构图的建立
画wenku.baidu.com统方框图的一般步骤:
(1)分别对控制系统各元(部)件建立微分方程,得到和系统对 应微分方程组.
(2)零初始条件下对各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得到各环节 的子传递函数, 并画出各环节的方框图。
(3)按系统中各变量的传递顺序,依次将各环节的方框图连 接起来,置系统的输入变量于左端,输出变量于右端, 便得到系统完整的方框图。
传递函数为: G(s) U0(s) 1 1
Ui (s) RCs Ti s
(Ti = RC)
15
4. 微分环节 微分环节的输出量正比于输入量的微分。
动态方程:
dr (t ) c(t) Td dt
其传递函数:
G(s)
C(s) R( s )
Td
s
(Td称微分时间常数)
单位阶跃响应:
dU (t ) c(t) Td 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