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李志勇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哲学做什么
• 理性精神——理性有限,应该在必要的 地方充分运用 • 哲学主要教给我们的是,我们应该保持 一种学习与思考的姿态,因为我们面对 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实在太无知 • 我们应该敢想、要避免任何的教条,保 持思想和认识的一种开放性 • 哲学教会我们一种宽容,一种敬畏,一 种豁达
哲学是什么
• 哲学原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精神家 园。———(德)诺瓦利斯 •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 ———(德)海德格尔 •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唐)李白 •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德)马克思
哲学是什么?
• 胡适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问题,从根本上着想, 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 胡适先生所认为的哲学要解决的六个“人生切要 问题”:(1)天地万物怎样来的;(2)知识、思想的范 围、作用及方法;(3)人生在世应如何行为;(4)怎样 才能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5)社会国家应 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6)人生究竟有何归宿。 • 哲学家冯友兰也说,“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 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的功用就在于 使人成其为人。”
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 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失败 的只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即官僚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
[德]哈贝马斯
在马克思死后的一个世纪里,工业化国家的政 府推行了许多旨在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改革:劳动 法、最低工资立法、福利救济、公共住房、公共卫 生体制、遗产税、累进所得税等。在马克思的时代, 这些改良措施会被贴上“社会主义”的标签;他确 实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许多这样的改革措施, 没有这些改革,很难想象资本主义还会继续存在。 [美]约翰· 卡西迪,1997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简介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归宿马克思(1818—1883)1、信奉黑格尔哲学(博士论文时期)。
其博士论文全称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在继承德谟克利特的的原子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原子论。
2、黑格尔唯心主义范围内的不自觉反叛(《莱茵报》时期)。
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马克思希望普遍的利益战胜私人的利益,希望理性的国家和法战胜现实的国家和法,但是,胜利的却是私人利益、现实的法,这导致了马克思“苦恼的疑问”,这也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3、第一次主动批判黑格尔哲学,转向唯物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为解决“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再次研读黑格尔哲学家,并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这表明马克思已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完成了哲学世界观的转变。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德法年鉴》时期)。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阐发了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等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新世界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并以异化劳动为理论武器,对其进行批判,在此基础上清算了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完成了新世界观的创立工作。
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
《十五部马恩经典著作导读》全书
《十五部马恩经典著作导读》全书引言概述:《十五部马恩经典著作导读》是一本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书籍,涵盖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
本书通过梳理这些著作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会。
本文将分为引言概述、正文内容和总结三个部分,详细阐述这本书的内容。
正文内容: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基本原理1.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形成的基本经历。
1.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等核心概念。
2. 《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2.1 《共产党宣言》:介绍《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包括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历史地位和基本原则。
2.2 《资本论》:详细阐述《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商品、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等核心概念,以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
3. 《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3.1 《哥达纲领批判》:介绍《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建设。
3.2 《反杜林论》:详细阐述《反杜林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杜林的哲学体系的批判和对唯心主义的驳斥。
4. 《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原理》4.1 《德意志意识形态》:介绍《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和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
4.2 《共产主义原理》:详细阐述《共产主义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和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批判。
5. 《反杜林论》和《德意志意识形态》5.1 《反杜林论》:介绍《反杜林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杜林的哲学体系的批判和对唯心主义的驳斥。
5.2 《德意志意识形态》:详细阐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和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
总结:综上所述,《十五部马恩经典著作导读》全书通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会。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导读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编者按:日前,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编译局组织编写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已经出版发行。
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经典著作,我们从这一期起陆续刊发学习导读文章,供大家参考。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学习导读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最初连载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1886年第4、5期。
1888年,经恩格斯修改并加写一篇序言后出版了单行本。
一、写作背景1.《费尔巴哈论》是为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写作的。
19世纪8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面对这种形势,资产阶级加强了在思想上、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
他们一方面直接反对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歪曲马克思主义,试图从思想上瓦解工人运动或使之偏离正确的方向。
由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资产阶级哲学家就从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入手,攻击马克思主义。
他们试图在哲学上复活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抹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本质区别。
这些错误观点侵入到了工人阶级政党内部,成了党内机会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进攻的理论依据,在工人运动内部造成了思想混乱,严重地影响着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
为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攻击,促进工人运动健康发展,澄清哲学上的一些错误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意义,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恩格斯写了这一重要著作。
2.《费尔巴哈论》的写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由来已久的愿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题型:一、简答(10分*4=40分)二、论述(30分*2=60分)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1)研究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哲学结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2)阐述了先进理论的作用,指出“批判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指出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并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实现这种革命变革力量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把自己解放出来,也就必然推翻剥削制度的一切基础,从而解放全人类。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重要意义:(1)开始用社会的物质生活来解释政治生活,表明马克思第一次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现象,从而成为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进程中的发端,为发现唯物史观开辟了途径。
(2)马克思还第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思想。
(3)恢复、确定了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2.如何阐述异化劳动的思想及意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通过扬弃资产阶级哲学关于“异化"的概念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概念,在用“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关系式,把它同劳动的本质、私有制的产生及社会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创立了“异化劳动”范畴。
认为它包含四个基本特征:(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行为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相异化。
马克思还用异化劳动来论证历史的进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首先是劳动异化的基础和基因,又是劳动异化的结果。
因此,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结束异化劳动,而只有克服异化劳动,才能消除产生私有财产的条件。
由此,马克思更加深刻的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重要意义:异化理论在手稿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异化劳动”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占有他人的雇佣劳动理论的最初表达形式.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于缺乏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导,并受到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工人运动屡遭失败。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考试考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部分1.手稿的主要内容:1)以异化劳动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最重要)。
2)以人的本质为核心的哲学批判。
3)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批判。
4)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2.异化:是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主体通过感性对象性活动使劳动产生的结果反过来而成为一种控制和奴役主体自身力量的存在。
3.异化劳动规定性:1)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物”的异化;(原文):不要像国民经济学家那样,当他想说明什麽的时候,总是臵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
这样的原始状态什麽问题也说明不了。
国民经济学家只是使问题堕入五里雾中。
他把应当加以推论的东西即两个事物之间的例如分工和交换之间的必然的关系,假定为事实,事件。
神学家也是这样用原罪来说明罪恶的起源,也就是说,他把他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历史形式的事实。
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至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
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
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最大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中断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
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旧译《费尔巴哈论纲》。
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
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提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
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
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
正式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
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复习资料(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费尔巴哈提纲1、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答:历史功绩:1)、其宗教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及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然后对上帝顶礼膜拜,把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使上帝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正是由于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因此世界被二重化了,世界分裂为两个部分,一是宗教的想象世界;一是现实的人间世界。
现实世界是受宗教世界的统治和支配的。
2)、费尔巴哈揭去了宗教的神秘外衣,得出人类创造上帝的结论,他认为宗教并不神秘,宗教只不过是人把自己的本质从自己身上分离出去,把他变为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把他从人间搬到了天国,人间出现了不平等,神的世界也就有了等级。
局限性:1)、他并没有进一步揭露宗教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他不了解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宗教中的人的自我分裂由有世俗中的人的自我分裂决定的。
2)、他没有找到克服宗教异化的正确途径,他把宗教的产生仅仅归结于人的心理上和认识上的原因,认为只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就够了,事实上是行不通的。
3)、他想用爱的宗教代替神的宗教,建立一个新的宗教及爱的宗教。
在爱的宗教中,没有神的地位,只有人对人的爱,人就是人的上帝。
2、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这一命题答: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1、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是受宗教关系制约的人,所以不能离开社会关系抽象的考察人的本质。
2、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主次之分的有经济,政治思想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会对人的本质发生影响,同时在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因此,既要全面的考察人的社会关系又要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科学的理解这个问题。
3、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变化,人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变化,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因此,不同时代的人类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层或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列经典著作导读
导论一,系统性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国富论>和李嘉图(劳动价值论) 3,科学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法国(圣西门,傅利叶)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英国欧文的和谐新村.二,学习<共产党宣言>和<国家与革命>的必要性1,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必要;2,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必要;3,考研的需要.三,必读书目1,<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1859年1月<马克思选集>第二卷)(1)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对马克思所发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做了精辟的概括.(2)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由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3)原则: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社会革命产生的原因: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生产关系便变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 2,<共产党宣言>3,<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1875年4—5月<马恩全集>第19卷)(1)(填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过渡到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2)这部著作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还带着他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因此生活资料还只能按个人提供的劳动量进行分配(社会主义阶段),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迫使个人奴隶般的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劳动本身已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有了巨大的提高,只有到那时,人们才会在自己的旗子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4,<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恩格斯(1884年3—5月,<马恩全集>第21卷)恩格斯明确指出私有制阶级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5,<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列宁(1908年<列宁全集>第14卷) 马赫主义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物就是感觉的符号.(填空)列宁给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谱写,摄影,反映.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1913年,<列宁全集>第19卷)7,<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列宁8,<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1920年4--5月,<列宁全集>第31卷)列宁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成功的主要条件之一是它有着极严格的纪律并得到整个工人阶级全体群众的拥护,共产党只有善于揭露和分析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及时加以改正才是不可战胜的.9,<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斯大林(1952年2—9月)斯大林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是有矛盾的,而且将来也会有,认为没有矛盾是错误的,领导机关的任务在于及时看出日益增长的矛盾,并及时采取措施,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增长,来克服这种矛盾.10,<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写于延安整风时期)把列宁主义的实践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共产党宣言>一,<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发表于1848年2月(填空),写于1847年12月—1848年1月,<宣言>最初是德文,最初没作者署名,匿名发表,1850年,英译文编辑哈文第一次在英文版上写上作者的名字,现在宣言已经译成70多种文字,1000多种版本,在世界各地发行,其发行数量仅次于<圣经>. 19世纪40--50年代,正是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的时期.因为那时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德)都已经采用了机器大生产,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厂手工业,使资本主义生产力有了高度发展,并且在英国,法国资产阶级已经在政治上取得了统治地位,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来,这一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自从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这种危机周期性的发生.危机给工人阶级带来新的灾难.资本家榨干了穷人的血汗,剥去穷人身上最后一件衬衫.彼昂工人每天劳动15--16小时,所得的工资还买不到1斤面包,资产阶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又加紧对工人残酷剥削,使无产阶级的生活越来越贫困,以至达到了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境地,由此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1,1831年和1834年法国彼昂两次武装起义;2,1836年和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3,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武装起义),这就是国际共运史上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由于三大工人运动没有用科学社会主义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结果三次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在三大工人运动中无产阶级已经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这就是消灭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这证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已经由资产阶级的附庸变成革命的主力军,同时三大工人运动的实践也证明魏特琳平均空想共产主义的理论不能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走向胜利,不能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正确的道路.由此当时的国际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英国宪章派的左翼以及巴黎,布鲁塞尔,科伦等地的革命组织接受了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马恩为了适应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就写作了共产党宣言,这就是共产党宣言写作的历史背景.魏特林(名):是德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理论的创始人,著有<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他主张实行共有共享的社会制度,一切人都没有第一和最末的区别.二,<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与<宣言>的内在联系(论述)1,这是因为马恩不是只给共产主义者同盟写过一个稿本,而是三个纲领稿本,其过程是恩格斯先写了<草案>和<原理>,然后马恩共同创造了<共产党宣言>.2,共产主义者同盟(名):成立于1847年6月,他由正义者同盟改组而成,它是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第一个无产阶级国际组织,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形.3,这三个纲领稿本说明马恩的思想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1847年6月共产主义者同盟要在伦敦召开一大.同盟的领导人莫尔,沙佩尔,鲍威尔求恩格斯起草一个纲领,纲领名字<共产主义信条草案>1)<信条草案>的写问格式是问答式的,带有宗教教义的性质在这篇文章里一共回答了22个问题,收录<马恩全集>第42卷.<信条草案>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一个纲领,它的贡献是,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重新观察世界的工具,把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归资本家个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之上.2)<信条草案>的内容:首先,(填空)<草案>阐明了共产主义者的目的.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的发展和发挥他们的作用,并且不会因此而危机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其次阐明了无产阶级与奴隶,农奴和手工业者的区别.”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在市场上一次会全部卖掉,无产者必须一天一天,一小时一小时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农奴使用地主的一小块土地,他要交出或多或少的一部分收入,无产者用他人的生产工具做工,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手工业者的目的是为自己获得利润,当手工业作坊还没有按工厂方式进行生产的时候,他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旦手工业采用了机器大生产,手工业者就会变成无产者。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是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的著作对于现代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十本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导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中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1.《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
书中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机制,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的积累过程,并对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进行了深入阐述。
2.《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一部短篇著作,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它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目标,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呼吁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3.《哲学的贫困》《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的哲学著作,主要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观点,并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马克思在书中强调了社会实践对于人类认识的重要性,批评了传统哲学的抽象空谈和离地气的思维方式。
4.《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的政治著作,探讨了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马克思在书中指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识的反映,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
5.《工人阶级的状况》《工人阶级的状况》是马克思的社会学著作,分析了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和斗争形势。
马克思在书中指出,工人阶级是被剥削和压迫的阶级,只有通过团结和斗争才能争取自己的权益。
6.《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著作,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马克思在书中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历史的进步是不可避免的。
7.《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马克思在书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周期性的危机和矛盾,最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
8.《法兰西内战》《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的历史著作,分析了19世纪法国的阶级斗争和政治动荡。
马克思在书中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探讨了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哲学部分)
反杜林论
一、写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二)历史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揭露和批判了杜林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 主义理论上的错误,给杜林的思想以毁灭性打击; 第二,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 并阐明了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所以是马克思主义 的概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反杜林论
据研究,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 懂得一般六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 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她 两年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 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到死也未能真正 学会讲话:四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 单的话,七年后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会 了几句话。在最后的三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 在晚上睡觉,也不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 开始朝人的方向前进时,死去了。据狼孩的喂 养者估计,卡玛拉死时己16岁左右。但她的 智力只及三、四岁的孩子。
反杜林论
第三部分:分类。先验主义 (三)主要问题 3、认识的矛盾运动过程(第92页) (1)人类的认识过程充满着无限和有限的矛盾。 第一,认识主体中存在着无限与有限的矛盾; 第二,认识的客体中存在着无限与有限的矛盾; 第三,由于认识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矛盾的存在,具体的 认识都是有限的,认识的发展却是无限的。 (2)这一矛盾的解决,是在人类无限的前进发展中不 断得到实现的,但是,这个矛盾永远不能完全解决和 最终解决。 (3)认识过程中的矛盾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 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 ※现实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核心要点(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共产党宣言》前言一、《宣言》的产生(一)、《宣言》产生的时代《宣言》产生于资产阶级时代,产生于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制度的斗争已经展开和发展的时期。
1、资产阶级时代的出现2、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二)、《宣言》的作者——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1818——1883)恩格斯(1820——1895)(三)、《宣言》是怎样诞生的《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亲自参加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
1、1847年6月,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了第一个纲领草案——《共产主义信条草案》。
2、1847年10月底到11月初,恩格斯在信条草案的基础上写成了《共产主义原理》。
1847年12月到1848年1月,在前两个纲领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完成《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在伦敦发表。
(四)、《宣言》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1、《宣言》产生前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著作2、《宣言》的特殊地位(五)、《宣言》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最早接触《宣言》的先进分子《宣言》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和传播(六)、《宣言》在现时代1、《宣言》给新世纪带来震撼世界各国纪念《宣言》发表150周年二、《宣言》的七篇序言《宣言》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具有广泛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
《宣言》包括一个简短的前言和四章正文。
从1872年到1893年二十多年时间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不同版本先后写了七篇序言,前两篇由他们二人合写,后五篇由恩格斯一人所作。
序言中所阐发的思想和观点,是《宣言》思想内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这七篇序言的主要内容是:1、指出了《宣言》传播的历史反映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2、强调了运用《宣言》中所阐发的基本原理必须与具体实际相结合3、修改了《宣言》中一些过时的内容4、指出了俄国土地公有制有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5、阐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6、指出了《宣言》实际上是共产党的党纲7、进一步阐发了民族民主革命的理论问题8、进一步阐明了独立自主和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关系三、《宣言》各章的具体内容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这是《宣言》的核心章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库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1.马克思:《给卢格的信(三)》(1843年9月)2.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1869年3月5日)3.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77年)4.马克思:《给斐·多·纽文胡斯的信》(1881年2月22日)恩格斯5.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6.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版序言的补充(1874年7月1日)7.恩格斯:《卡尔·马克思》(写于1877年6月中;载于1878年在不伦瑞克发行的《人民历书画刊》)8.恩格斯:《反杜林论》三版序言(1878年6月11日、1885年9月23日、1894年)9.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10.恩格斯:《给弗·阿·左尔格的信》(1886年)11.恩格斯:《给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1886年12月及1887年1月27日)12.恩格斯:《给康·施米特的信》(节选)(1890年8月5日)1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14.恩格斯:《卡尔·马克思<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写于1895年2月14日至1895年3月6日间)列宁15.列宁:《弗里德希·恩格斯》(1895年9月7日)16.列宁:《游击战争》(1906年9月30日)17.列宁:《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1908年4月3日)18.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19.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年3月1日)20.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21.列宁:《卡尔·马克思》(节选)(1914年11月)22.列宁:《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1921年10月29日)23.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下的国家资本主义》(1922年3月27日)斯大林24.斯大林:《列宁是俄国共产党的组织者和领袖》(1920年4月)25.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1924年4月和5月的《真理报》上)26.斯大林:《季诺维也夫所理解的修正主义》(1926年12月13)27.斯大林:《和第一个美国工人代表团的谈话》(1927年9月9日)28.斯大林:《答阿·霍洛波夫同志》(节选)(1950年7月28日)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3-82.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8-11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9-1845.3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6.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1845.9-1846.4(见《德意志意识形态》)7.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1846.128.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导读1847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1847(见《哲学的贫困》)10.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1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12-1852.312.马克思:《致约·魏德迈》导读1852.31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1857.8-914.马克思:《论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1857(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116.恩格斯:《卡尔·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节选)185917.恩格斯:《论历史和逻辑的统一》1859(见《卡尔·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18.马克思:《致路·库格曼》1868年7月11日19.恩格斯:《论权威》导读1872.10-1873.32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5-1876.5;1878-1883.321.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76.622.恩格斯:《反杜林论》(引论、哲学编) 1876.5-1878.72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24.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25.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26.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927.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28.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729.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130.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1894.1131.恩格斯:《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3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部分论述33.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34.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35.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36.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37.列宁:《辩证法的要素》38.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39.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40.列宁:《哲学笔记》中关于认识论思想部分论述41.列宁:《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的错误》42.列宁:《论民族自决权》43.列宁:《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44.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45.列宁:《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46.列宁:《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47.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48.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9.列宁:《论辩证逻辑的基本要求》50.列宁:《青年团的任务》51.列宁:《论粮食税》52.列宁:《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53.列宁:《论我国革命》54.斯大林:《致苏联无产阶级大学生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信)》55.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6.斯大林:《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节选)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节选) 导读1、《资本论》写作的历史背景2、《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内容3、第一篇第一章商品4、第一篇第二章交换过程5、第一篇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6、第二篇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7、第三篇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8、第三篇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9、第三篇第七章剩余价值率10、第三篇第八章工作日11、第四篇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12、第四篇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13、第五篇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14、第六篇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15、第六篇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16、第七篇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17、第七篇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18、第七篇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9、第七篇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节选) 导读1、恩格斯写的1885年版序言(节选)2、第一篇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3、第一篇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4、第一篇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5、第一篇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6、第一篇第五章流通时间7、第一篇第六章流通费用8、第二篇第七章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9、第二篇第八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10、第二篇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1)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观念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平 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2)平等观念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对社会主义运动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科学地确立平 等观念,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13.异化劳动(必考)
6.《单面人》
(1)又称“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著。 (2)包括导言、“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 (3)战后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被技术经济体制所全面地高度地控制着的“单向度社会”。因此,社 会正在变成只有肯定面的单面社会,人也正在变成只有物质需要的社会管制之工具与材料,思想与哲学 变成了为既定现实进行辩护和论证的单面领域。 (4)此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也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
10.消费社会
列斐伏尔指出,“消费受控制的科层制社会”之主要现象特征就是:(1)日常生活的碎片化神秘化; (2)这是一个欲望被制造被引导的心理躁动世界;(3)符号-想象的“假装”成为“现实”;(4)形形 色色的时尚或流行的符号体系,成为控制现代日常生活世界的最高物神。
11.西方马克思主义
1923 年,柯尔施在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以此标明从梅林、罗莎·卢森堡传承下来的西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 学之间在哲学传统和政治观点上的对立。
15.世界历史
指各民族、各国家全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依赖,使整个世界“一体化”以来的 历史,它是相对于民族的地域狭隘性而言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就是指各民族、各国家摆脱各自孤 立发展的状态,进入全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历史阶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题型:一、简答( 10 分 *4=40 分)二、论述( 30 分 *2=60 分)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1)研究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哲学结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2)阐述了先进理论的作用,指出“批判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指出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并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实现这种革命变革力量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把自己解放出来,也就必然推翻剥削制度的一切基础,从而解放全人类。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重要意义:( 1)开始用社会的物质生活来解释政治生活,表明马克思第一次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现象,从而成为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进程中的发端,为发现唯物史观开辟了途径。
(2)马克思还第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思想。
(3)恢复、确定了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2. 如何阐述异化劳动的思想及意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通过扬弃资产阶级哲学关于“异化” 的概念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 的概念,在用“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关系式,把它同劳动的本质、私有制的产生及社会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创立了“异化劳动”范畴。
认为它包含四个基本特征:( 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行为相异化;( 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相异化。
马克思还用异化劳动来论证历史的进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首先是劳动异化的基础和基因,又是劳动异化的结果。
因此,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结束异化劳动,而只有克服异化劳动,才能消除产生私有财产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哲学部分)1
反杜林论
第三部分:分类。先验主义 (三)主要问题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第91页) (1)意识是不能脱离人和自然界而独立存在 的。(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 的本质) (3)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为何能 反映存在)
反杜林论
第三部分:分类。先验主义 (三)主要问题 3、认识的矛盾运动过程(第92页) (1)人类的认识过程充满着无限和有限的矛盾。 第一,认识主体中存在着无限与有限的矛盾; 第二,认识的客体中存在着无限与有限的矛盾; 第三,由于认识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矛盾的存在,具体的 认识都是有限的,认识的发展却是无限的。 (2)这一矛盾的解决,是在人类无限的前进发展中不 断得到实现的,但是,这个矛盾永远不能完全解决和 最终解决。 (3)认识过程中的矛盾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 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 ※现实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新世界观。 (从《神圣家族》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 7、新世界观的检验和发展(《反杜林论》、《自 然辩证法》)。运用、发展和使新世界观系统 化、体系化,并开拓新世界观的研究领域。 8、丰富唯物史观,厘清新世界观的理论来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 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马克思(1818—1883)
1、信奉黑格尔哲学(博士论文时期)。其博士论文全称是《德谟克 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认为伊壁鸠鲁 的原子论是在继承德谟克利特的的原子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原子 论。 2、黑格尔唯心主义范围内的不自觉反叛(《莱茵报》时期)。第一 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希望普遍的利益 战胜私人的利益,希望理性的国家和法战胜现实的国家和法,但是 胜利的却是私人利益、现实的法,这导致了马克思“苦恼的疑问” 这也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3、第一次主动批判黑格尔哲学,转向唯物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 判》 )。为解决“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再次研读黑格尔哲学家, 并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这表明马 克思已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完成了哲学世 界观的转变。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 思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 法哲学批判〉导言 》,阐发了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 史使命等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库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1.马克思:《给卢格的信(三)》(1843年9月)2.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1869年3月5日)3.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77年)4.马克思:《给斐·多·纽文胡斯的信》(1881年2月22日)恩格斯5.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6.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版序言的补充(1874年7月1日)7.恩格斯:《卡尔·马克思》(写于1877年6月中;载于1878年在不伦瑞克发行的《人民历书画刊》)8.恩格斯:《反杜林论》三版序言(1878年6月11日、1885年9月23日、1894年)9.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10.恩格斯:《给弗·阿·左尔格的信》(1886年)11.恩格斯:《给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1886年12月及1887年1月27日)12.恩格斯:《给康·施米特的信》(节选)(1890年8月5日)1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14.恩格斯:《卡尔·马克思<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写于1895年2月14日至1895年3月6日间)列宁15.列宁:《弗里德希·恩格斯》(1895年9月7日)16.列宁:《游击战争》(1906年9月30日)17.列宁:《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1908年4月3日)18.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19.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年3月1日)20.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21.列宁:《卡尔·马克思》(节选)(1914年11月)22.列宁:《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1921年10月29日)23.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下的国家资本主义》(1922年3月27日)斯大林24.斯大林:《列宁是俄国共产党的组织者和领袖》(1920年4月)25.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1924年4月和5月的《真理报》上)26.斯大林:《季诺维也夫所理解的修正主义》(1926年12月13)27.斯大林:《和第一个美国工人代表团的谈话》(1927年9月9日)28.斯大林:《答阿·霍洛波夫同志》(节选)(1950年7月28日)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3-82.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8-11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9-1845.3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6.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1845.9-1846.4(见《德意志意识形态》)7.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1846.128.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导读1847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1847(见《哲学的贫困》)10.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1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12-1852.312.马克思:《致约·魏德迈》导读1852.31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1857.8-914.马克思:《论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1857(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116.恩格斯:《卡尔·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节选)185917.恩格斯:《论历史和逻辑的统一》1859(见《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马克思:《致路·库格曼》1868年7月11日19.恩格斯:《论权威》导读1872.10-1873.32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5-1876.5;1878-1883.321.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76.622.恩格斯:《反杜林论》(引论、哲学编) 1876.5-1878.72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24.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25.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26.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927.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28.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729.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130.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1894.1131.恩格斯:《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3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部分论述33.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34.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35.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36.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37.列宁:《辩证法的要素》38.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39.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40.列宁:《哲学笔记》中关于认识论思想部分论述41.列宁:《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的错误》42.列宁:《论民族自决权》43.列宁:《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44.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45.列宁:《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46.列宁:《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47.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48.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9.列宁:《论辩证逻辑的基本要求》50.列宁:《青年团的任务》51.列宁:《论粮食税》52.列宁:《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53.列宁:《论我国革命》54.斯大林:《致苏联无产阶级大学生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信)》55.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6.斯大林:《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节选)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节选) 导读1、《资本论》写作的历史背景2、《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内容3、第一篇第一章商品4、第一篇第二章交换过程5、第一篇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6、第二篇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7、第三篇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8、第三篇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9、第三篇第七章剩余价值率10、第三篇第八章工作日11、第四篇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12、第四篇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13、第五篇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14、第六篇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15、第六篇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16、第七篇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17、第七篇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18、第七篇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9、第七篇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节选) 导读1、恩格斯写的1885年版序言(节选)2、第一篇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3、第一篇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4、第一篇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5、第一篇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6、第一篇第五章流通时间7、第一篇第六章流通费用8、第二篇第七章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9、第二篇第八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10、第二篇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产党宣言》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主要观点: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每一次阶级斗争的结局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3.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点。
(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现在各种各种不同的等级制,等级是罩着宗教神秘性、家族轮理性、政治特权性外衣的一种层级划分(2)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1)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钱关系。
(2)资产阶级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
(3)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
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4)资产阶级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
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5)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阶级特性:(1)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最先进最有发展前途的阶级(2)无产阶级是没有财产的,没有私利需要维护,它的革命最坚决、最彻底(3)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形式来说,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而就内容来说,则是国际性的斗争历史使命:(1)无产阶级要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已经不能生存下去了,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统治下去了。
(3)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结论(1)现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愈益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爆发。
(2)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也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资产阶级为了剥削无产阶级,必须有维持它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而随着工业的进步,工人的地位和生存条件却在下降,以至降到无产阶级生存条件以下。
资产阶级不能保持自己的奴隶(工人)维持奴隶般的生活,工人不能养活自己只能依靠资产阶级养活。
(4)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
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阶级自相竞争之上。
而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没有了。
(4)所以社会不能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生存下去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论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性质:共产党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
特点:(1)和其他工人政党相比,共产党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它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2)共产党比其他工人政党具有更长远的代表性,他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始终代表整个阶级的利益。
(3)共产党是由各国无产阶级中最先进的分子组成,他们在实践方面是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4)共产党是由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的分子组成,他们在理论方面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奋斗目标: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最终目的: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1)共产主义革命要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及一切私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2)共产主义革命要同反应和维护私有制的观念和其他愚昧、落后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树立共产主义和科学、进步的观念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基本途径:(1)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2)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措施,对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所有权实行强制性干涉。
(3)然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4)尽可能快的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大力发展生产力重要特征:(1)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联合占有,共同使用(2)阶级差别消失,公众权力失去政治性质,不再是阶级压迫的工具(3)阶级与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被消灭,无产阶级的统治也归于消亡(4)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联合体8、《共产党宣言》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共产党宣言》通过共产党对瑞士、波兰、德国等国家的反对党派的态度,说明了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最近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着运动的未来。
共产党人应该联合各种反对党派开展革命行动,但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先进性(重视教育工作,明确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敌对的对立)。
斗争策略原则革命原则:共产党人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
强调,在所有革命运动中,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而不管其发展程度。
共产党人到处都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
战略要求战略措施: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全部现存的阶级剥削性质的社会制度。
战略目标:消灭剥削,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
战略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9、《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10、《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世界经济文化交往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11、《共产党宣言》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列宁》1、文化建设的意义(1)苏俄文化状况很差,到1920年70%人是文盲,和沙皇时代比有进步,但进步太慢(2)批评无产阶级文化派全面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错误观点,指出在俄国,即使资产阶级文化的状况也是很差的,应充分利用资产阶级文化(3)强调苏俄面临着繁重的文化建设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大力发展。
2、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要求(一)大力发展国民教育(1)要努力增加教育经费,扩大投资预算,削减其他部门的经费转用于教育领域(2)苏俄人民群众有着学习文化的极大热情,国家政权大力倡导,积极推进,俄国就一定能摆脱不文明状态(3)首先要发展初级国民教育,是人们能够识字读书。
教育人民委员部要精简机构,把节省的经费用于发展国民识字教育(4)大力提高国民教师的地位,增强其全面修养,最重要的是提高其物质生活水平(二)加强农村教育工作(1)通过国民教师争取农民,有计划的组织他们下农村,传播文化知识。
(2)发动城市工人援助农村居民,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
在工人和农民之间建立友好互助形式,必须在工人中组成许多已经常帮助农村发展文化为宗旨的团体。
也可考虑把党的所有城市支部和农村支部结成帮扶对子,利用一切机会、一切场合,来满足农村支部的文化需要(3)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不应立即把纯粹的共产主义思想带到农村去。
现在就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目标,不但无益,反而有害(4)要增强城乡文化联系工作的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
这样,才能开始百倍迅速的前进。
3、合作社性质的变化和在苏维埃制度下建设合作社的重大意义变化:(1)合作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集体资本主义机构,但合作企业与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不同,前者是集体企业,后者是私人企业(2)合作社在国家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一个变种”,但他与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也不同。
合作企业首先是私人企业,其次是集体企业;而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则是既有私有性质,又有国家所有性质。
(3)在苏俄现存制度下,合作企业是集体企业,如果他占用的土地和使用的生产资料是属于国家和工人阶级的,他就与“社会主义企业没有区别”。
在我国条件下合作社往往是同社会主义完全一致的。
“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意义:(1)在原则方面,生产资料所有权在国家手中,推行合作社并不背离和有损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是为了向更好的社会主义过渡(2)在方法上面,合作社是农民感到简单易行和容易接受的过渡到新制度的方法,能让所有小农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4、建立合作社的必要手段和社会保障条件必要手段:(1)在资财上优待合作社。
银行应向合作社提供优惠贷款;国家应给合作社财政支持;要奖励参加合作社流转的农民(2)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要使农民懂得人人参加合作社的一切好处,都能够自愿的参加进去。
需要由全体人民群众在文化上提高一个阶段(3)培养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要把革命气势、革命热情,同做一个有见识的和能写会算的商人本领结合起来,具有做文明商人的本领。
保障条件:(1)要对国家机关认真的加以改造,使之更好地发挥管理和领导作用(2)要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
没有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
(3)要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具有相当的物质基础。
5、俄国革命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关系特殊性:(1)俄国十月革命是和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
这样的革命势必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2)俄国是介于西方文明国家和整个东方国家之间的国家,俄国革命势必表现出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革命的某些特殊性。
(3)东方国家的革命还会产生某些新东西一般规律: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次为前提的。
俄国革命的特殊性并不违背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
6、为什么说世界历史的发展不可能由某种教科书来规定的一切形式(1)历史顺序容许有所改变(2)首先要投入真正的战斗,然后才会见到历史发展的结果。
如果因为各国具有特殊性,不符合书本上讲的要求,因而就不投入战斗,那就根本不能进行革命。
(3)那种认为按考茨基思想编写的教科书规定了今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切形式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必须坚决去掉。
7、改革苏维埃国家机关的必要性、改革国家机关的准则《毛泽东》1、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必然性(1)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国家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