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蓝勇的历史地理学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
1、中外边界条约
2、最稳定的行政区域
3、行政区划形成的主要原因
4、历史上农牧分界线
5、历史地理研究范围
6、最早的历史地理著作
7、少数民族行政区划
8、黄河下游泛滥的主要原因
9、历史气候变化的标志10、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11、边疆行政区划的设置12、行省的得名13、历史南北移民的主要原因14、著名湖泊的变迁15、人口发展的概况16、著名朝代典型地名
17、《水经注》颖水条;断句、翻译、画图—河流---历史自然地理(40)
18、历代王朝都城变迁规律(包括割据政权)—城市地理都城(30)
19、主要省市的历史地理沿革—省市历史地理沿革-----区域历史地理(25)
20、历史地理研究的资料和研究方法与手段—历史地理研究(30)。
复试:郑礁《通典、都邑略》序文断句、翻译。(100)
变化试题:
1、考过历史自然地理、城市地理、区域地理、研究方法与技术及政区沿革、主要农业区变迁、郡县制、州郡制、隋代大运河、三次人口迁移、郑和下西洋、黄河变迁等,自然自立考过地貌、湖泊、气候、植被、自然灾害
2、未考历史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学科理论、历史地理学史、历史地图、人口地理、农业地理、交通地理、文献典籍、考古发掘与野外考察。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其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防灾减灾,
现代历史地貌、水文地理学研究可为现实江河湖泊治理、防沙固沙、治理水土流失、地震预测和滑坡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历史医学地理研究,对地方病防治、人口优生优育、中药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变迁与健康预警、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读书笔记
第一章史前中国气候变化
65Ma BP以来,气候持续变冷,称为新生代气候衰落。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地球轨道参数变化驱动。地球气候呈现出寒冷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两种基本状态交替变化。
冰盖大规模扩展是最盛期全球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全新世全球气候变化,全新世始于11.5ka BP。最突出的标志是寒冷的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气温大幅度上升。
8.2ka BP前为早期,之间为中期,称为全新世大暖期,之后是4.3ka BP以后为后期,开始降温。
季风气候是在新生代气候衰落背景下在中国气候系统中出现的最大的事件。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空间格局。导致中国现代气候分布不仅有了一般意义上纬向分布特征,又具有显著的东西干湿分布的区域性特点,并具有显著的季节性。中世纪以来,疾风环境和内陆型干旱环境的产生和发展相互关联,影响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夏季风系统开始出现,西北地区逐步沦为干旱区。青藏高原隆起使得中国第四纪气候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中国第四纪气候冰期与间冰期气候旋回主要表现形式是冷干-暖湿周期性震荡,冷暖波动幅度超过10℃。全新世中国气候变化分为早期增暖、中期温暖和晚期转冷三个基本阶段。
在气候千年震荡的背景下,全新世中国曾出现多个持续时间不同的寒冷时段或事件。全新世大暖期,中国降水量较今普遍偏多。故大暖期盛期是中国原始农业文化最发达的石砌。
夏商周:大暖期后及其延伸
夏商周是由全新世大暖期最后1000年及其结束后的近千年构成,因而可看成是大暖期后一阶段亚稳定暖湿期及其延续。
4.2~4.0 ka BP气候事件中国发生了一次显著降温事件。(世界这一时期也发生降温事件,称为新仙女木事件以来最大幅度的一次降温,是历史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次小冰期),标志着世界许多地区气候最适宜期的结束和后全新世的开始或现代气候的形成。此阶段,西北显著干旱,东南降水增加。
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资料
8.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严寒期。此间, 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橘尽冻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 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 行。 五千年来,我国气候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交替变迁,其 时间上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
2.大理冰期:更新世晚期,气候寒冷加剧,促 进人类的直立行走。
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繁荣
第四纪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 这时期经历了一个间冰期,气候持续变暖, 也称冰后期。
距今7200年至6000年被称为“大西洋期” 在中国,距今8000年至3000年被称为“仰韶
温暖期”
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5.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 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载晋成帝 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 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 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 度全部冻死。
3.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东周到秦汉温暖 期。《春秋》中有鲁国“春正月无冰”、“春二月无冰”、 “春无冰”等多次记载。《荀子·富国篇》和《孟子·告子上》载 齐鲁地区农业种植一年两熟。
气候变迁ppt课件
梅树是亚热带植物,对气候较为灵敏。
关于猎象的卜辞与释文
历史时期中国野象分布界限推移略图
[三]西周时期的暂短寒冷
《竹书纪年》:周孝王七年(前903年)“冬,大雨雹, 牛马死,江汉俱冻。”
周幽王时气候开始回暖。《诗•秦风•终南》:终南何有? 有条有梅。
[一] 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气候寒冷期
全新世:为第四世晚期,距今1.1万年至现 代。它是更新世最后一个冰期消融后的时期, 又称“冰后期”。全部生物面貌与现代基本相 似。全球气候已由寒冷转为温暖。
黄河流域史前遗址分布图
[二]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仰韶温暖期
三个时期: 1) 距今8000年至5000年,我国气候较为温暖; 2) 距今5000年至4500年,相当于屈家岭文化时 期,气候有短暂的降温过程; 3) 距今4500年至3000年,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至殷墟时代,我国的气候又转温暖。
[五]两汉南北朝时期的气候转寒
三国时,曹操在邺城铜雀台种桔树,只开花不结果。
魏黄初六年(225年),淮河首次结冰。演习中止。
晋咸和九年(334)八月,成都大雪。
晋永和三年(347)八月,冀方大雪,人马多冻死。
晋太和元年(366)渤海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 冰上可载车马和三四千人的军队。根据结冰情况。年平均气 温比现在低2-4ºC。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
【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
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
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
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
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
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
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
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
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
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章
1、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第四纪气候的变化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2)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 布图
历代游牧部落南界纬度变化表
B、寒冷干燥的气候对应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 南迁,引起中国社会的动荡和波折发展
(3)气候对人类作用的方式
a、直接作用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一、什么是气候
二、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一)我国气候的变化过程
1、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气 候较为寒冷,为一气候寒冷期。
2、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仰 韶温暖期。
天津一带
wk.baidu.com
在陕西西安一带
河南淅川县一带
在上海一带
江西南昌一带
青藏高原聂拉木一带
(1)14世纪气候转冷
(2)15-16世纪持续寒冷
(3)17-19世纪气候更为寒冷 A、17世纪相对寒冷期
B、18世纪寒冷期 C、19世纪相对寒冷期
10、二十世纪以来,气候有增暖也有降温
今后气候变化的推测测:
(二)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规律
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三、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b、间接作用
2、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对气候变迁的影响
3、西周寒冷期
4、春秋至公元前1世纪,气候温暖期
中国历史地理学1
殷墟时代,我国的气候又转温暖。
(1)距今8000年至5000年间,我国气候相 对较为温暖。在我国各地都能找到证据。
在北京一带
北京西郊肖家河等地泥炭沼孢粉中,泥炭层中含有大 量阔叶树种花粉,泥炭层的上下两层植物花粉以耐寒的松 属为主,泥炭层中还有鱼和水鸟的遗骸,说明泥炭层形成 时期气候较为温暖湿润。C14测年,泥炭层的年代距今 4990±120年。
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文化层的二三层,时代相当 于先商和早商时代,动物种类增加到12种,喜暖动物 增加到3种,占动物总数的25%,显示气候较龙山文化 时期更为温暖。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有动物遗骸,说明当时的动物 有獐、竹鼠、水牛、象、貘,现在的水牛分布于淮河 以南,象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森林中,亚洲貘则分 布于马来Hale Waihona Puke Baidu岛和苏门答腊的沼泽森林中。
5、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6世纪气候寒冷
公元前1世纪我国的气候开始转冷
《汜(sì)胜之书》: 当时西安、洛阳一带9月出现了霜冻,并记载有
防御霜冻办法。而目前西安、洛阳一带初霜日期平均在11月,当
时的初霜期比现在提前了2个月。
当时冬小麦播种在9月上旬。现在一般在9月下旬,当时 小麦的播种时间比现在晚了近20天。这些物候的古今差异说明 当时气候要比现在寒冷。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一、太阳辐射
地球上气候的波动首先和太阳辐射的强弱有 关。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寒、温、热三 带的分别,都是因为太阳辐射有强弱的缘故。我 国领土北起黑龙江江心,南到曾母暗沙,南北跨 四十九个纬度。从南到北,包括赤道带、热带、 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六个热量带, 其中又以温带、暖温带、亚热带面积最广,这是 使我国成为气候类型多样,气候资源特别丰富的 基本因素。 • 所谓黑子就是太阳发光圆面上作涡旋运动的灼热 气体,由于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它部位要低一 千度至二千度左右,因此,从地球上看去就显示 暗黑的斑点。
4.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的隋、唐到北宋初期, 我国气候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
• 唐高宗时期,永徽元年(650年)、总章二年 (669年)及仪凤三年(678年)的记载,国都长 安冬季无冰无雪,其气候的温暖可见一斑。唐玄 宗(712—756年)及唐武宗(841—846年)时 期,都有记录说皇宫及南郊的曲江池种有梅花和 柑桔。玄宗的妃子江采苹因其所居种满梅花,而 有梅妃之称。唐武宗曾将宫中桔树所结桔子赏赐 大臣每人三个。
• 金国使臣来杭时,苏州一带船工要预备铁 锤破冰开路。 • 到十二世纪初期,气候加剧转寒,北宋政 和元年(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 可以通车,太湖洞庭山有名的柑桔全部冻 死。
•
6.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 国气候又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十三世纪初开始,气温回暖。南宋庆元六年(1200 年),嘉定六、九、十三年(1213、1216、1220年), 杭州没有出现过冰和雪。嘉定十七年(1224年),著名道 士邱处机有过描写北京《春游》诗:“清明时节杏花开, 万户千门日往来。”可见那时北京物候已与今日北京相仿。 这种温暖气候一直延续到十三世纪后半叶,这从华北 竹子的分布可得到证明。隋、唐时代,河内(今河南博爱 县)、西安和凤翔设有专管竹园的衙门司竹监。南宋初期, 因无生产,河内和西安的司竹监被取消了。元朝初期 (1268~1292年),这两处又恢复了司竹监的设置。
第一章历史时期气候
第一章历史自然地理
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历史时期气候的总体特征:冷暖交替。
中国近万年的气温波动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距今8000~5000年的全新世界大暖期。5000年前到3000年前,气温相对下降,但仍然比较温暖。
竺可桢是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研究的开创者,他利用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候和物候的记载,提出了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考古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期(二)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寒暖交错时期
这一时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从公元前1100年到前850年的西周时期,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2)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二年温暖期。
(3)从公元初年到600年的东汉、三国至六朝时代,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二个寒冷期。
(4)从600年到1000年的隋唐至北宋初期,为我国第三个温暖期。
(5)从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三
个寒冷期。
(6)从1200年到1300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四个温暖期。
(三)方志时期:从1400年——1900年的寒冷时期
在公元15世纪到19世纪的500年中,是我国近5000年来的第四个寒冷期。一般认为这500年中还经历了3次寒冷的峰期。
1、第一冷期
这次冷期从明成化六年(1470)起,到正德十五年(1520)止,大约持续了50年左右的时间。
2、第二冷期
第一章 五千年气候的变迁
五、 气候变迁规律
1、冷暖交替出现
对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迁 过程进行考察,不难发现我国 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有着冷暖 交替出现的规律。
2、温暖期温暖的程度在逐渐弱化
总的发展趋势是:温暖时 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 个比一个低。考察历史时期野 象群从北至南的的地理分布, 即可以发现这一规律。
3、寒冷期寒冷的程度愈益强化 同温暖时期回温时间越来 越短、回温程度越来越低。与 此相反,寒冷时期却一个比一 个长,程度一个比一个强。
文献学方法: 即利用各时期、 各地编纂的历史文献。
方志学方法:
即利用各地方志中 所保存的丰富的、记载不同时期和不同 地区气候资料,以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 迁状况。
仪器观测法:
至近代才开始使用 的通过仪器观测研究气候状况的方法。 1900 年,我国东南部地区一些省份采用 以其观测的方法,将观测所得的气象资 料,作为研究气候变迁的依据。
重要成果
• 于希贤:《近四千年来中国地理环 境几次突发变异及其后果的初步研 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5年第二期; • 郑景云、葛全胜、张丕远:《气候 突变:史实与意义》,《地球科学 进展》1999年第14卷第2期;
• 满志敏:《光绪三年(1877)北方 大旱的气候背景研究》,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年5期 ;《自 然灾害与中国社会结构》,上海复 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中国历 史时期气候变化 》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09年; • 张丕远《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年。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一、什么是气候
二、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三、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一、什么是气候
1、天气
天气指的是短期内(通常指一昼夜)的气象要素(比如温度、湿度等)和气象现象(比如云、雾、雨、雪等)在一定地域内综合表现的大气物理状况。
2 、气候
气候指某一个地区或地点内多年的天气状况。
(张光业、苏文才编著的《气候学基础》,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3、气候、天气的关系
气候和天气都是表示大气物理状况的指标,天气指的是短期内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指的是多年的天气状况。
二、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一)我国气候的变化过程
(二)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规律
(一)我国气候的变化过程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我国的气候有冷暖干湿的波动变化。关于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分期,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划分为9个时期。如果从距今1万年前算起,我国的气候变迁大致可分10个时期:
1、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气候较为寒冷,为一气候寒冷期。
2、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仰
韶温暖期。
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在这段时期内,我国的气候总体上较温暖,但气候也有所波动。
分为3个时期:
(1)距今8000年至5000年间,我国气候较为温暖;(2)距今5000年至4500年间,相当于屈家岭文化时期,气候有短暂的降温过程;
(3)距今4500年至3000年间,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至殷墟时代,我国的气候又转温暖。
(1)距今8000年至5000年间,我国气候相对较为温暖。在我国各地都能找到证据。
在北京一带
北京西郊肖家河等地泥炭沼孢粉中,泥炭层中含有大量阔叶树种花粉,泥炭层的上下两层植物花粉以耐寒的松属为主,泥炭层中还有鱼和水鸟的遗骸,说明泥炭层形成时期气候较为温暖湿润。C14测年,泥炭层的年代距今4990±120年。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历史地理(Chinese Historycial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范围: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政治学、旅游学等
学时数:50
考核方式:考试
一、各章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一)教学内容:
1、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2、中国气候波动与朝代兴衰
(二)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气候变迁是人类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影响到了中国一些朝代的兴衰
第二章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
(一)教学内容
1、黄河流域文明的推移发展与森林分布的变迁
2、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
3、近400年来南方山地垦殖与森林资源的损耗
4、近现代人口膨胀对森林资源的损耗
(二)重点、难点:森林分布变迁所反映的人地关系变迁
第三章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一)教学内容:重要珍奇野生动物分布变迁及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野生动物分布变迁所反映的人地关系变迁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一)教学内容:1、黄河、长江的变迁2、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水文变迁的思考(二)重点、难点: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水文变迁的思考
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
(一)教学内容
1、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与沙漠化的关系
2、沙漠化与农物业界限的推移
(二)重点、难点:沙漠化所反映出来的人地关系
第六章历史时期海岸变迁
(一)教学内容
1、天津成陆与城市发展
2、珠江三角洲的发育与广州城市的发展
(二)重点、难点:海岸线的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七章历史时期疆域与民族分布
(一)教学内容
中国边疆历史演变与国际争端
第一章 历史时期气候
本节课主要参考文献:
1、龚高法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 法》,科学出版社,1983年。 2、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期后冷暖 变迁》,科学出版社,1996年。 3、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 步研究》,《中国科学》1973年第2期。 满志敏等:《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 响的个例研究》,《地理研究》2000年第2期。
法国古生物学家哲尔瓦(P.Gervais)于1860年提出“全新世”一 词,并于1885年国际地质学大会上通过。全新世气候普遍转暖, 中、高纬度的冰川大量消融,海平面迅速上升,喜暖动植物逐 渐向较高纬度和较高山迁移,全球自然地理环境完全演进到现 代面貌 。
2、近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变迁
(一)考古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 1100年的温暖期。距今8000年到3000年仰韶 温暖期。 (二)距今1100年左右第一个寒冷期,江汉 俱冻,“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三)春秋至西汉末年700年,温暖期。诗经 南山有梅,长安荔枝,渭川千亩竹。 (四)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贾思勰《齐民要术》
百度文库 总之
中国近5000年来有4个较强烈的低温期,分别 是公元前1100年——前850年左右低温期;公 元100——600年低温期;1050——1350年低 温期;1600——1850年的低温期。这种低温 期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北方人口南迁以 及中国内战分裂最频繁时期相对应,体现了气 候波动大势对中国文化推移的潜在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1_中国历史气候变迁
中国历史气候变迁
由各种自然演变遗留的印记来获取历史时期的气候信息是古气候研究的有效途径。这样取得的测量记录经过合理的解释,可以用来表示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变化,被称为代用气候记录,不过需要有充足的科学根据才能认定这些测量值究竟代表何种气候要素。历史文献记载也是一种代用气候记录。中国历史文献记载的时间可以准确到年,甚至到月、日,与其他的需要通过实验室技术测定年代的代用资料相比,它的年代认定清楚,这一优点可以有效地用于对其他代用气候记录的年代校订。中国在历史文献资料上拥有各国无可比拟的优势。
根据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材料等的分析,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世界历史气候变迁的趋势大致相似。
近5000年的气候变迁。由于温度的变迁微小, 虽摄氏一度之差, 亦可精密量出, 在冬春季节即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而且冬季温度因受北面西伯利亚高气压的控制, 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温度升降比较统一, 所以自竺可桢开始,以后的科学家大多以冬季温度的升降作为我国气候变动的唯一指标。根据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可知:近5000年中的前2000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是一个温暖的时期,大部分时间的1月份温度比现今高3~5℃,这个时期的温度波动情形还不很清楚,但已发现在距今4000年左右,气候曾一度转寒。近5000年中的后3000年内有一系列的冷暖波动,年平均气温波动幅度为2~3℃,有4次明显的寒冷期,分别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殷末周初)、公元400年前后(六朝)、公元1200年前后(南宋)和公元1700年前后(明末清初),在这4个时期之间的秦汉、隋唐和元代分别为温暖时期。5000年间最温暖的时期(殷墟时代),黄河流域绿竹繁茂,野象、犀牛出没于林莽之间,年平均温度比现今约高2℃左右。最冷时期如宋朝和明末,凛冽寒冬屡现,太湖、洞庭湖和鄱阳湖多次封冻,热带地区冰雪频繁,江南柑橘和福建荔枝历遭冻毁,年平均气温比现今约低1℃多。纵观整个5000年的馒温变化,总趋势是逐渐变冷的(见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一、什么是气候
1、天气
天气指的是短期内(通常指一昼夜)的气象要素(比如温度、湿度等)和气象现象(比如云、雾、雨、雪等)在一定地域内综合表现的大气物理状况。
2、气候
气候指某一个地区或地点内多年的天气状况。(张光业、苏文才编著的《气候学基础》,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3、气候、天气的关系
气候和天气都是表示大气物理状况的指标,天气指的是短期内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指的是多年的天气状况。
二、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一)我国气候的变化过程
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我国的气候有冷暖干湿的波动变化。关于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分期,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划分为9个时期。如果从距今1万年前算起,我国的气候变迁大致可分10个时期:
1、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气候较为寒冷,为一气候寒冷期。
2、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仰韶温暖期。
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在这段时期内,我国的气候总体上较温暖,但气候也有所波动。
分为3个时期:
(1)距今8000年至5000年间,我国气候较为温暖。在我国各地都能找到证据。
A.陕西西安:在西安的半坡遗址(年代距今5600-6080年),出土的动物骨骸有獐、竹鼠和貉(hé)等。獐现在只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沼泽地带。竹鼠以竹笋、竹根为食,说明当时关中一带分布有大量的竹林,但现在陕西境内只有沿秦岭北麓还有少量的竹林分布,陕西境内已没有竹鼠了。貉则喜欢生活于河湖之中。这些动物遗骸表明,在距今五六千年前,西安一带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
B.上海一带:上海菘泽、亭林、唯亭遗址的孢粉分析,证明距今
5460±110年上海一带植被是青岗栎、栲为主的常绿阔叶林-落叶混交林,气候大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中南部的气候,由此推测当时上海地区年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出2-3℃,气候比现在温暖。
(2)距今5000年至4500年间,相当于屈家岭文化时期,气候有短暂的降温过程。
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共9个文化层,第五、六层的动物种类最少,一共只有5种,没有发现喜暖动物,推测可能是气候变冷造成的。
通过对北京地区、辽宁南部地区、内蒙古中东部地区气候的研究,也证明距今5000年前后我国确实存在一个温相对较冷的低温期。
(3)距今4500年至3000年间,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至殷墟时代,我国的气候又转温暖。
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文化层第四层,时代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500年至4000年),动物种类增加到9种,其中喜暖动物2种(水鹿、轴鹿),这2种动物现在分布于南方;1种喜冷动物,其余则为适应性较强的动物,显示龙山文化期比屈家岭文化期的气温有所上升。
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文化层的二三层,时代相当于先商和早商时代,动物种类增加到12种,喜暖动物增加到3种,占动物总数的25%,显示气候较龙山文化时期更为温暖。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有动物遗骸,说明当时的动物有獐、竹鼠、水牛、象、貘mò,现在的水牛分布于淮河以南,象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森林中,亚洲貘则分布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的沼泽森林中。
甲骨文记载在武丁时代打猎捕获象。说明在殷商时代我国的气候要比现在温暖湿润。
3、西周寒冷期
周孝王年间某冬天“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说明公元前10世纪时我国气候较为寒冷。
河南省淅川县下王岗第一文化层,时代相当于西周时期,地层中动物的数量减少,动物中没有喜暖动物,大多是适应性较强、分布面较广的种类,说明西周时期气温有所下降。
4、春秋至公元前1世纪,气候温暖期
《春秋》:鲁桓公14年(前689)、成公元年(前590)、襄公28年(前545)鲁国的冰房冬天得不到冰。公元前581年和公元前4至3世纪华北冬小麦的收获期在5月。比现在提前10-20天,气候要比现在温暖。
《孟子·告子上》:当时齐鲁地区农业种植一年两熟。
《荀子·富国篇》:一年可生产两季农作物。
荀子生于河南南部,但大半时间生活在山东一带,他所记载的农业生产情况也应该不超过这个区域,现在淮河北部还习惯于两年轮作三季作物,因季节短不能一年种植两季。
《史记·货殖列传》:当时“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
从目前的植物分布来看,至汉武帝时期,植物的分布比现在更偏北。《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期(前140-前87),说明到公元前1世纪时气候还较为温暖。
5、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6世纪气候寒冷
公元前1世纪我国的气候开始转冷
《汜(sì)胜之书》:当时西安、洛阳一带9月出现了霜冻,并记载有防御霜冻办法。而目前西安、洛阳一带初霜日期平均在11月,当时的初霜期比现在提前了2个月。
当时冬小麦播种在9月上旬。现在一般在9月下旬,当时小麦的播种时间比现在早了近20天。这些物候的古今差异说明当时气候要比现在寒冷。
《资治通鉴》卷95:自晋成帝咸宁2年(366)开始,渤海湾自昌黎至营口连续三年冰冻,冰上可以往来车马及三、四千人的军队。估计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4世纪时气候持续寒冷。
《齐民要术》卷4:石榴十月须“以蒲藁裹而缠之,不裹则冻死也”。现在河南、山东等地的石榴树可在室外生长,冬天不需要裹蒲藁防冻,说明6世纪河南、山东一带气候比现在寒冷。
6、7至10世纪,我国气候转温暖
7世纪气候温暖: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总章二年(669)、仪凤三年(678)年国都长安无冰无雪。
说明当时气候较为温暖。
8世纪气候温暖:
唐玄宗(712-756)长安皇宫和南郊的曲江池种有梅花,玄宗的妃子江采苹就是因为她所居住的地方种满梅花而称为梅妃。
9世纪气候温暖:唐武宗(841-846)曾经将皇宫中桔树所结桔子赏给大臣每人3个。
柑桔能抵抗-8℃最低温,梅花能抵抗-14℃的最低温,现在西安每年的绝对最低温度都在-8℃以下,有时降到-14℃以下,梅花已难以生长,更不用说柑橘了。说明8世纪、9世纪时气候比现在温暖。这种温暖的气候大致持续到10世纪中叶。
7、10世纪至12世纪,我国气候又转寒冷
10世纪下半叶气候转寒冷。
12世纪气候更为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