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美国中高等教育发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奴隶制度的动摇 生产事业的腾飞 垄断资本的形成 科学文化的发达
中等学校蓬勃发展
中等教育的民主化和大众化 中等教育结构的演变 中等教育的教学改革
1. 2. 3.
中学在这些有利条件下进入繁荣发展期 之前的文实中学到十九世纪初已适应不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形势 南北战争后,美国加速成为工业强国急需科技人才 中产阶级家庭收入增多,广大青年从劳动中解放出来
约翰· 霍布金斯大学
约翰· 霍布金斯大学首任校长吉尔曼系耶鲁大学毕业生和哈佛大学研 究生,曾赴欧洲两年,参观和考察英、德、法、俄诸国教育。1875年 正式就任约翰· 霍布金斯大学校长之前又专程赴德考察大学教育的发展 和现状,作为创校和治校的范例。
新大学以科学研究和创造性的学术成就作为自己的目标和特征。在 早期53 名教学人员中, 绝大多数有过留德的经历, 13 人获得过德国博士 学位。为了刺激教授们的进取心, 霍布金斯招收了最优秀的学生。从创 建到19 世纪80 年代末, 霍布金斯大学培养的博士总数超过了哈佛和耶 鲁两校之和。曾任美国总统的威尔逊,教育家杜威,社会史学家莫尔, 历史学家泰纳等都曾受教该校。
农工学院的勃兴
一、毛利法案的通过振奋人心,各州通过不同的方 式创建农工学院。
按规定单独设置的农工学院者28州 宾夕法尼亚、马里兰等州将土地拨给州内原已设置的农业学校 另有15州在州立大学内添设农工学院 康奈尔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至今仍为工农科专业教育的标兵。
农工学院的勃兴
二、农工学院目标明确,针对建设农业和工业的急需, 造就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除约翰· 霍布金斯大学外也有其他取法德国的大学校长先后不断出现。 如赫赫有名的威斯康辛大学的亨利· 巴纳,密执安大学的太潘,康奈 尔大学的怀特,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吉尔曼等。 以哈佛大学和约翰· 霍布金斯大学为先导,纷纷把德国盛行的选科制、 讨论班制、快速发展的科学教育,狠抓研究生的培养,大量设置奖 学金名额,开展多种学术活动,竭力倡导独立钻研和自由思想等, 逐项传入。
高等院校的改进
美国在建国后,公私立高等院校为数日增,南北战争后出现的面向 生产建设的农工学院和面向学术进军的德国型大学。这些学院不但 数量迅速发达,其内容和方法上也更上一层楼。从19世纪70年代到 20世纪40年代,其发展景象之盛是世界上罕见的。
1. 2. 3. 4. 5.6.高等院校日趋扩展: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私立学校多于公立学校 高等教育在学制上发生了变动:初级学院大量发展,设置研究生院 高等院校向女生开放就学机会:1821年首创女子学院,南北战争后 高等学院兼收男女学生渐成风气 高等院校专业编制的改进:学科分化-系-学院,大学选科制出现 高等院校充实的人力和物力:人员专业化,分工细化,教授增多, 图书馆实验室及教学用具日趋充实 高等院校致力学术教育的新尝试:医学、法学、工科、农科等专业 教育大力发展
课程方面: 主力开设农业、工业等专业科目,着重面对现实和联系实际;
充分利用课外活动,鼓励学生于寒暑假从事农业生产; 并在开设正规班次之外设置寒暑假讲习班以适应农民需求。
学生方面:对不准备从学院毕业的学生也作出安排,帮助增长实用技能; 自始就招收女生
毛利法案于1890年再度通过
国会于1872年、1873年、1875年和1879年,多次讨论,准备继续 支持农工学院,增强其作用。于1890年通过第二度毛利法案。
南北战争后美国中高等教育的发展
——主要参考《美国教育史》滕大春,人民教 育出版社,1994
南北战争和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南北战争
即1861-1865年爆发的美国大规模的内战。 历史学者给予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以高 度的评价,称两者是美国发展的里程碑。 南北战争给美国带来了政治的、经济的、社 会的和文化的巨大变迁,给教育前进提供了 崭新的背景。
课程和教学的变化
南北战争后,多种多样的新学科如潮水般涌入学校课堂, 其内容包括公民的、文化的、职业的,等等。 一般修业三年的中学不得不延长为四年,还实行了分科设 课和选修制度。
高等学校
概况 毛利法案的通过和农工学院的勃兴 学术型大学的创立和迈进
概况
美国自南北战争以后,高等院校明显朝着为工农生产事 业发展而服务的方向前进,同时也朝着为发展学术的方 向前进。 前者而言,工农学院的创建是贡献宏伟的; 关于后者,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是辉煌的篇章。
新法案规定联邦第一年补助各学院1.5万元,以后逐年增加1000元, 指导每年补助2.5万元为止。
新法案规定针对当时南方保守势力对黑人教育的歧视,规定南部17 州须革除歧视黑人的积习;否则须另为黑人设置水平相同的农工学 院,不然就中止补助。
农工学院的影响
农工学院是美国人的独创, 它体现了高等教育民主化和大众化的精神。 农工学院通过培养大批实用的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科学技术人才, 为美国 工农业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此, 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成为美 国高等学校与教学和科研并列的重要职能。 赠地学院已不仅仅着重农、工等科, 而是发展成为大规模的综合性大 学, 在美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教育史家 卡布来说: “ 联邦政府给予教育的多种补助中, 似乎没有别的补助像拨地 兴建农工学院, 和以后拨款举办这类教育, 获得更丰硕的成果了。”
毛利法案的通过
毛利法案于1862年通过
1859年国会参议员毛利提出赠地学院的提案,要求联邦政府根 据各州在国会议员的多寡,每名拨予2万英亩的土地,由州设置农工 业科目的学院。 1862年议会正式通过该法案,提案将所拨土地由2万英亩增为3 万英亩,要求各州将由赠地获得的收入,捐赠、补助或支持学院至 少一所,这所学院主要教授农工业科目,同时不抛弃科学和古典科 目,另加选修军事课。
——《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奠基》贺国庆,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1卷第1期, 1998.6
农工学院强化了高等教育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 形成了教 学、科研、推广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新体制。从世界范围 来看, 大学的功能是日趋复杂的。中世纪欧洲创办的大学, 主要是为了保存和传递知识, 被看作是知识的贮藏所, 教 学是其惟一职能。19 世纪初, 随着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建, 确立了科研在大学中的地位, 大学不仅要保存、传递知识 同时还要创造新知识, 使科研成为继教学之后高校的第二 大职能。美国农工学院建立后, 除进行教学、科研之外, 为进一步传播科研成果, 使技术推广和为社会服务构成高 校的第三大职能。
约翰· 霍布金斯大学是典型的研究型大学, 它代表了南北战争后美国 高等教育向高深的学术进军的趋向, 史家称之为美国第一所真正的大学, 其影响十分深远。在霍布金斯大学的刺激和鼓励下, 哈佛、哥伦比亚、 耶鲁、普林斯顿这类老的文理学院, 开始转变成为真正的大学, 以霍布金 斯大学为榜样的新大学纷纷成立。
横向变化:南北战争后多种模式的中学出现,例如1880工艺中学, 继而出现的私人创立的工业中等学校,1884年公立工科中学等, 1888年明尼达苏首创的农业中学,到1909年,全国独立设置的农 业中学达60所,普通中学设农业科者达346所。 纵向变化:由于美国学制实行分权管理,各州无统一的学制。 1820-1860年间各地随学校分级运动的开展而划分为不同段落,且 每段落年限也不同,到1890年,除南方外,各州普遍实行八四制 (6岁入学,18岁中学毕业)后来由于入学年限太长而逐步缩短学 制,20世纪后出现六三三学制。
——《美国农工学院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贡献及启示》李素敏 吴国来,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第1卷第3期
学术型大学的创立和迈进
农工学院发展的同时,美国诞生了另一新型的大学—— 约翰· 霍布金斯大学。它代表面向学术建设的高等学校成长 的方向,是受德国启发和适应美国学术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 学府。 美国在19世纪的德国热时期,曾有近万名青年学者远 涉重洋而就学德国。他们返美后便大力宣传和取法德国而发 展大学教育。约翰· 霍布金斯大学的创建乃是最集中而突出 的表现。 1876年建立的约翰· 霍布金斯大学,着重研究和发明, 促进学术的飞跃,该校研究生院是美国大学最先创立的研究 生院,构成大学的心脏,享有独特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