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合集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没有持续地停滞、倒退并清醒地反思历史的担忧开始转换为赞誉。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有很多待改善的地方,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这些原则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前期,我们制定了新长征路线并坚持不懈地进行农村基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成果。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路走来,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我们探索了自己的经济模式和创新模式,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新时代,我们迎来了新时代,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不仅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还改革了体制机制,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加强了人民民主,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第一个问题是经济增长模式问题,中国要建立发展经济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新模式。经济增长模式问题的解决,需要分析社会和经济的矛盾矛盾。

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根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理论基础。在新时代,中国要深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三、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动力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略。改革

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中国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

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强大动力。

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

浅析新时代下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浅析新时代下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37

作者简介:徐风姣(1992— ),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区工作和社会工作。

在中国发展民族理论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础上的,并立足于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处理民族问题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我国民族政策是党理论指导之下的,直接借鉴了各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共产党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经过大量实践证明发现,中国民族理论和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解决问题中,发挥出了非常大的作用。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赋给我们的责任。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当中充分肯定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各种益处。对于从事民族理论和政策方面研究的学者,其应该在理论上论证好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各种内在逻辑。

一、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传统范式与新时代范式创新

对于最早一批从事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学者,其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多以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为主,比较重视性质研究。在进入到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对于中国民族理论和政策单一范式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这和我国社会科学正处于起步阶段,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随着我国社会学科和人类学科的不断发展,民族理论研究已经不再限于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范围,成为很多学科人员的研究对象。在这个时期,各种外文图书不断进入到了我国,让中国民族理论和政策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范式,量化研究已经成为社会领域研究的方法特色之一,传统性质的研究也出现了争议的情况[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

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在新时期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研究。该研究的目的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发国家精神,指导实践,进而促进我国改革发展,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该研究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中的理论研究。通过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政治经济学理论、政策制定与实施、社会管理思想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中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其次,该研究也集中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研究。研究者着眼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政府、改革开放、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内外安全等方面,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实践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最后,该研究还将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研究者将结合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小康社会的概念、核心要素和发展路径,分析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以此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新时代党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初论

新时代党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初论

新时代党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初论

作者:陆振宇

来源:《赢未来》 2019年第16期

陆振宇

中国航发控制系统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000

摘要:习近平党建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内容丰富、辩证统一的科学体系。“中国梦”是习近平党建思想科学体系的战略目标,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是习近平党建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习近平党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建理论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党建思想;从严治党

1 习近平党建思想形成的历史脉络

1.1萌芽时期

习近平党建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69年至1975年习近平的7年知青岁月。在梁家河插队一两年后就开始参与村领导班子的各项工作,尤其是他参加赵家河大队的社教运动,以及入党并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党的建设进行了特殊的实践。

1.2初步形成时期

习近平以改革精神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以2015年的《知之深爱之切》一书为代表。如“政治纪律”,时任正定县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在讲话中就进行了深刻论述,把抓政治纪律“与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结合起来。

1.3发展时期

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精辟论述了从严治党:“从严治党、为政清廉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始终是我们党的生命线。”2003年至2007年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4年时间里用笔名“哲欣”发表了232篇短评,党建类最多,接近总数的一半,其中很多篇幅阐述了党的建设各方面内容,比如“用思想武器管好自己”主要论述党的思想建设问题,“基层干部的分量”讲的是党的组织建设问题,“做人与做官”就是论述党的作风建设问题等。

“十五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战略创新与路径选择

“十五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战略创新与路径选择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erritorial Spatial Optimization in 15th Five-Year Plan

编者按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是政府、学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刊》长期关注主体功能区定位及优化实施。《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樊杰研究员及其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的团队长期致力于地域功能理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方法、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现代空间治理体系的研究;在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研究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刊》曾分别刊登主要基于该团队研究成果的“‘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2016年第1期)和“‘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2020年第7期)专题,收到多方良好反馈。时值“十五五”即将到来,为更好地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优化实施规划》,樊杰研究员牵头开展了前期研究;目前已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思考和战略创新、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及其引导产业合理布局的途径、综合功能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探索,以及促进高品质空间安全和高质量空间发展良性互动的政策配套等方面形成系列成果。基于此,本刊特组织“‘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专题,旨在为研制“十五五”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为我国在“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发挥智库作用。本专题由《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经济地理教研室主任樊杰研究员指导推进。

新时期高校美声唱法教学的反思与探索

新时期高校美声唱法教学的反思与探索

新时期高校美声唱法教学的反思与探索【摘要】

本文主要对新时期高校美声唱法教学进行了反思与探索。在我们

探讨了美声唱法教学的意义及研究背景。在针对美声唱法教学的现状

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探讨了一些探索与实践的

案例,并提出了提升美声唱法教学水平的建议,包括创新美声唱法教

学模式。在我们展望了美声唱法教学的发展前景,并进行了总结反思。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美声唱法教学的重要性,以

及如何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

的声乐人才。

【关键词】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美声唱法、教学、反思、探索、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实践、提升水平、建议、创新模式、发展前景、总结。

1. 引言

1.1 新时期高校美声唱法教学的意义

新时期高校美声唱法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声乐技巧和表现

能力,提升其音乐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美声唱法强调正确的发声方

法和咬字清晰的发音,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和技巧,提

高歌唱的品质和效果。通过学习美声唱法,学生可以培养自信心和专

注力,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细致入微的审美能力和音

乐鉴赏能力。美声唱法教学还有助于学生发展音乐终身学习的兴趣和

习惯,为将来从事音乐相关职业打下坚实基础。

美声唱法教学也对学校音乐教育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的美声唱法培训,高校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水平和艺术

修养的歌唱人才,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和推动中国音乐文化事

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新时期高校美声唱法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学

生的个人素质和音乐技能,更在于推动整个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和进步。

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建

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建

第41卷第5期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Vol.41No.5 2020年JOURNAL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

实践探索与理论创建

□魏代强,康广震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科学部,江苏扬州225127)

[摘要]党带领中国人民用了35年时间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大胜利,使濒临危亡的中华民族一跃成为一个社会主义东方大国,经历的艰辛难以言喻。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丰功,一个重要根源在于掌握了矛盾斗争的方法论。以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创建了一套汲经验教训之精华、为成功实践所证明、对事业发展稳方向的主要矛盾理论,为党在不同时期判明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制定方针策略、引导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南,是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指针,至今仍闪耀着真理光芒。

文章旨在梳理党在这一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创新成果及一些未言明但客观存在于党内思想认识上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实践探索;理论创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71(2020)05-0101-07

DOI:10.13792/45-1300/z.2020.05.016

依据社会性质划分,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共经历过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时期。根据党的两步走设想①,新民主主义时期要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大任务。与之对应的社会主要矛盾分别属于敌对矛盾和阶级矛盾。前者大都是对抗性质,主要诉诸暴力革命解决;后者起初被认为对抗性质,实际用和平改造的方式化解。现实中,两类矛盾在两大时期又有不同表现形式,体现出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党在领导革命进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建了一套适应特定国情、彰显中华智慧的社会主要矛盾理论。

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对于小学生来说,爱国主义

教育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还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进行理论

创新和实践探索,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一)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

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伟大成就,能够激发他们对祖国的

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二)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个人

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国家繁荣昌盛,个人才能实现自

己的价值。

(三)促进全面发展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还能够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育内容较为单一

目前,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历史知识和重大事件上,缺乏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教育方法较为传统

在教育方法上,多采用说教式和灌输式,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导

致学生参与度不高。

(三)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良思潮和现象,对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

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家庭和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协同不够,没有形成合力。

三、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创新

浅谈新时期加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浅谈新时期加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谈一谈新时期加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在全体职工大会上的专题讲座

钱新民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通过学习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素养,不断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注入强大动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学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政治局带头坚持集体学习制度,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学习,有力推动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党的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推动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党的先进性的发展。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党的学习状况和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同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认为理论学习没用,不重要;认为做业务工作重要,理论学习不重要;没有理论,但会工作也是好职工,等等认识在我们一些同志中不同程度存在,因此,有必要作为一个问题提出,大家一起理一理思想,端正大家对理论学习的认识,以统一大家的思想。

一、理论内涵和外延

(一)理论的内涵

1、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现代汉语词典》。

2、理论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按照已知的知识或者认知,经由一般化与演绎推理等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

3、指系统的理性认识。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

证明的理论。”

4、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5、理论是指由若干人在长期内所形成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智力成果。该智力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或至少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即对人们的行为(生产、生活、思想等)具有指导作用。如:哲学理论、经济理论、法律理论、教育理论、管理理论等。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梳理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梳理

专题十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西学东渐

(一)新思想萌发

1、背景:

(1)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

(2)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

(3)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林则徐编译成《四洲志》,系统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情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魏源依据《四洲志》编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在书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几千年来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体用之争”——洋务运动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2)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4、思想内涵: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

才能自强求富。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7.评价:

(1)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2)其实践促进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

(3)局限性:只局限于学习西方的科技,没有触及到封建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为实现公平正义所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为实现公平正义所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为实现公平正义所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地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实现人民基本的民主权利为核心价值进行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公平正义所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对现今亦有借鉴意义。

标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公平正义;中国共产党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地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随之而来的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样明确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第一次。这是党准确把握国情,为实现人民民主权利所做的理论回答。

随着我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特别是京汉铁路大罢工遭到北洋政府的血腥镇压之后,认识到单凭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而需要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革命阶级和阶层,组织统一战线。于是中国共产党决定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一大,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如民权为“平民所共有”和“节制资本”的口号,民族中“反对帝国主义”和民生中“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国共合作的形成,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北伐战争虽然摧毁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主力,但随着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叛变革命,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1978-2012)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1978-2012)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

(1978-2012)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1978-2012)

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本文将从文化自信、创新思维、开放包容、大众参与和精神价值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文化自信的理论,鼓励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使人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寻找自己的文化独特性,增强了文化自信心。

其次,中国共产党鼓励人们有创新思维,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革,人们需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应对这些变化。党的领导下,中国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的研发,培养和激励创新人才,推动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三,中国共产党强调开放包容的文化发展道路。通过开放的政策,中国引进了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充实了人们的文化视野,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中国共产党也鼓励人们包容不同的文化,实现文化交流和融合,推动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第四,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大众参与的文化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将文化发展的机会和权力下放给大众,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的创造和传播中来。通

过加强文化教育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最后,中国共产党注重精神价值的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文化发展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发展,更是精神层面的发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注重传统文化中的品德教育和精神价值的传承,鼓励人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就与经验(汇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就与经验(汇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就与经验

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与经验。联系实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就与经验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联系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运用中国人民自己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就是要求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经历以下几个方面: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积极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代表的积极理论成果,为我们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即开始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一方面,我们积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毛泽东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揭露了苏联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阴暗面和苏联模式的弊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使中国共产党人重新审视过去几年从苏联学来的东西。对此,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针对当时苏联的情况,毛泽东认为,我们要独立思考,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另一方面,毛泽东总结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毛泽东的调查研究,从1956年2月14开始,到4月24日结束。共听取国务院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还有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实际听报告的时间为43天。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二、本课目标【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

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考纲要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地位。

三、检测反馈1.右图是邓小平同志给《光明日报》的题词。

对这一题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题词的时间可能是1977年前后

B.题词内容反映出党和国家领导人指导思想的转变

C.题词说明中国思想界开始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

D.题词否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

2.邓小平曾说:“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以下文章中冲破精神桎梏,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从

而揭开思想解放运动序幕的是

A.《变法通议》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论持久战》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邓小平谈话的国际大背景

B.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必然的,是件好事情

C.社会主义运动受到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

D.国际社会主义从中吸取教训,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A4.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是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深化了改革开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
★(4)中共十四大(1992):
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5)中共十五大(1997):
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 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2.内容:
(1)对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的论述 (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 题
1.背景: (1)1978年5月,掀起了关于真理 标准问题的讨论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126.com
(2)1978年底,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 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冲破“两个凡是的 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 论的宣言书。
2.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底 (2)内容: (3)意义:
1、中央工作会
邓 小 平 理 论 的 形 成
议上的讲话
2、十一届三中全会 3、中共十二大 4、中共十三大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伟大的转折 提出走自己的路,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次系统概括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 “三个有利于”标准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为党 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yechanggeng1218@126.com
邓 小 平 南 方 讲 话
根本 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 终达到共同富裕
内容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 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 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 民的生活水平 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探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是根本、是基础条件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提供精神动力 和智力支持
是出发点、归宿 点和落脚点
延伸探究练习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 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 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 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答: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的道路,是振兴中华、 振兴国家的道路。
★(2)中共十三大(1987):
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 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 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2.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 坚持改革开放。 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126.com
4.精神实质: (1)是涵盖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 化等各方面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2)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3)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5.意义: 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 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世界多极化趋势
世界经济全球化
2007年6月,党员总数7336.3万名,比十 六大时增加642.2万名。党的基层组织 360.7万个,比十六大时增加14.2万个
与时俱进 我们党应该 怎么办? 开拓创新
三.“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探究:为什么要提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
(1)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 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 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开始 形成 正式 形成
5、92年南方讲话 6、中共十四大 7、中共十五大
成 熟 确立
邓小平理论的内容(重点)
●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
(四次会议和一次南巡)
1.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建设道路: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基本路线: 5.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 6.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 7.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内容:
(1)首先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 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 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3)中国共产党还要始终代表中 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地位: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 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 (必要性) 引人关注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可能性) ——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束 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路线,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过程: ★(1)中共十二大(1982):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内容: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 “一个 中心、两个基本点” 基本路线 意义:第一次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 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
★(3)“南方谈话”(1992):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 裕;提出“三个Hale Waihona Puke Baidu利于”标准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下面是谁的名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探究学习:邓小平理论


一、为什么会出现邓小平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是怎样形成的? 三、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大转折
背景探索:文革结束后,我们国 家将要走向何方?
背景探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伟大的转折(思想解放)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明。 (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答: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2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 义制度的建立;第3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 明。 答: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 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 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总 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
探讨: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 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毛 泽东思想; 2.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党和国家的指导 思想和行动指南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阅读第三目内容思考——三个代表是在什 么背景下提出来的?具体内容如何?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有什么伟大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