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为学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精选——为学(含译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精选——为学(含译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精选——为学(含译文)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我的天资昏昧,不及别人;我的才能平庸,不及别人。

只要每天认真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松懈,等到成功了,也就不知道我是昏昧又平凡的了。

我天资聪明、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

如果摒弃不用,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区别了。

孔子的思想言论,最终是靠天资迟钝的曾参传下来的。

以此而论,昏昧平庸与聪明灵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穷和尚告诉富和尚:我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呀?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盛饭的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还没去成呢。

七年级语文上册《为学》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为学》教案(新人教版)

山东省临淄市外国语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为学》教案(2)新人教版课题名称主备人组长签字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流畅的背诵全文,能够准确的默写课文第一自然段。

2.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基本用法。

3.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并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4.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树立远大志向并勇于实践。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能够根据文下注释和参考资料,准确,流畅的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把握二僧故事的内涵;体会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及教具1.朗读法。

2.讨论探究法。

3、小组合作法。

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教学随记教学过程[预习内容与指导]: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展示交流]一,导入:同学们,有一句俗语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是的,这句话是说,只要肯努力,肯奋斗,不管什么事都会成功。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彭端淑是如何向我们讲解这个道理的。

二,口述本节课目标:1.掌握作家作品。

2.了解课文大意,熟读背诵全文。

三,介绍作家作品:彭端淑(1699---1779),字仪一,四川人,清代中叶文学家。

知识广博,工诗能文。

著有《白鹤堂文集》。

《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

选自《白鹤堂文集》。

首尾两段用精心提炼的句子表达作者的主张;中间用对比手法和生动的对话,写贫富二僧的故事,来证明作者的主张。

本篇文章是写给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四,教师范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的停顿,和生僻字的读音。

(也可听录音)[点拨升华]五,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世上的事,难说有难易之分,只要你去做了,难的也变容易了,不去做,容易的也会变难,学习也是这样。

从前在四川边境有贫富两个和尚。

单有聪明,而不努力,这是自己毁了自己;不够聪明,但能勤奋努力,定能学有所成。

初一语文上册为学

初一语文上册为学
自然流畅
文章的语言表达自然流畅,读起来顺口,易于理解和记忆,给人留下 深刻的印象。
修辞手法
01
对偶
作者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在形式上更加整齐美观,同时也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02 03
排比
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连续使用多个相似的句式或词语,增 强了文章的语势和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和意境。
初一语文上册《为学》
目录
• 《为学》的作者介绍 • 《为学》的背景与主题 • 《为学》的篇章结构 • 《为学》的艺术特色 • 《为学》的现代意义
01
《为学》的作者介绍
作者生平
01
02
03
出生背景
作者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 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表 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
成长经历
通过刻苦努力,逐渐在文 学领域崭露头角,成为一 位杰育的意义和价值,强调学以致 用的重要性。
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追求 真知灼见。
内容
通过讲述两个和尚的故事,展现出勤 奋学习与成就之间的关系。
中心思想
重视实践
文章强调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 不能空谈义理。
勤奋努力
通过和尚的故事,传达出勤奋学 习才能取得成就的道理。
教育意义
05
《为学》的现代意义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重视实践
通过《为学》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只有通 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现代教育应该更加注重 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
在《为学》中,作者强调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现代教育 应该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提出建议
鼓励读者要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不断进取。

七年级语文上册《为学》 学案 冀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为学》 学案 冀教版

七年级上册 22《为学》
审核人使用者年级班组号
学习目标1 感悟人之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激发克服困难、励志勤学的决心。

2 理解文中故事的内涵与作用
3 学习利用对话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自学指导互动及展示导学一
理解文章主旨这篇文章从论述事之难易角度引申到人之为学,用生动的故事对
比论证一个道理:学习贵在立志,贵在实践。

事在人为。

注重理解
导学二
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记述观点,举例论证,用蜀鄙贫富二僧去南海的故事来论证观点。

第三部分(第四段):回应开头,深化主题。

导学三问题研讨进一步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 朗读文章第一段,作者是运用什么方式提出论点的?课文讲的
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2蜀之鄙二僧去南海容易吗?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3 穷和尚去南海为什么能成功?是条件充备吗?
组内讨论,
然后派一名
代表到展板
上展示
4 富者对贫者去南海之事态度前后有变化,有哪些变化?从哪些字句上看出?
5光写一个穷和尚也能证明论点,文章写一穷一富两个和尚,有什么好处?文章列举蜀鄙二僧的故事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6 阅读第三部分,回答:第一句有什么作用,其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反问句?作用是什么?
导学四
拓展与表演小组之间根据本文中蜀鄙二僧的故事排演课本剧,在全班展演。

注意贫富二
僧说话的语
气,以及想
象一下当时
他们的表
情,要表演
到位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写下来
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为学》教案教案概述•适用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为学》这篇古文的含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方法,理解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能借鉴在学习中。

•教学难点: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个方面的拓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1.《为学》古文课文解读–第一段:从“蹈其辙则污”“食其果则腐”两个方面引出学习的必要性,要求学生做到及时行乐。

–第二段:重点解读“欲速则不达,见微而知著”的意义,让学生明确学习需要耐心、细心和认真。

–第三段: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个方面对学习的拓展意义,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课文理解与扩展–学生理解“蹈其辙则污,食其果则腐”的含义,对自己的学习习惯进行反思。

–学生探讨“欲速则不达,见微而知著”的原因,发现学习的关键在于细节和耐心。

–学生分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个方面的含义,体现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3.学以致用,行文思考–学生以《为学》为题,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写一篇作文。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学习,如何做到高效学习。

教学过程1.教师通过PPT课件或其他展示方式,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课文,结合学习笔记进行课文理解和扩展。

2.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学习体验与方法。

3.教师针对讨论和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按照孔夫子的方法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学科并且努力去成为其中的专家。

5.学生以《为学》为题,写一篇作文,体现他们对《为学》的理解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6.教师进行作文点评和总结。

教学方法1.师生互动讲解2.小组讨论3.问题式教学4.鼓励创造力和思考课堂评价1.学生的课堂观点、理解程度、表达能力、互动讨论;2.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文献资料调查、文献综合分析等;3.学生考试成绩。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提出的“为学”的思想,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主动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2 教学难点难在理解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以及如何将这些手法与作者的观点联系起来。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关键词语。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以及它们与作者观点的联系。

3.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

3.5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要求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做好笔记,并完成练习题。

4.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答案准确,对于难点问题要加以思考。

五、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5.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互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思考和分析能力。

6.2 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七、教学评价7.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7.2 评价标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后作业和测试成绩达到预期目标。

八、单元计划8.1 单元主题本单元主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2 课时安排共安排4课时,分别用于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巩固练习。

九、教学资源9.1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注释、相关背景资料、练习题等。

初一语文 《为学》熟读原文准确翻译

初一语文 《为学》熟读原文准确翻译
听听微课里的攻略吧,让你的挑战出手不凡!
1.《为学》选自《》,原题是《》,作
者,字乐斋,清代四川人。“为学”的意思是“做学问”。
2.翻译句子: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自败者也。
3.翻译句子: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
者,自力者也。
家长签字:
当堂小
让我们来挑战吧!你一定是最棒的
2.所以聪明和敏捷,既可以倚仗又不可以倚仗,自认为聪明而敏捷但并
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3.昏昧和平凡,有一定的限制但又没有一定的限制,自己不限于自己的
昏昧和平凡并且努力学习而不倦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当堂小测
1.(1)到,往(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1)我多年来想要雇船顺流而下去南海,还不能去成。(2)富和尚没
说说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4.文中有两个“子何恃而往”在语气上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预习课文
1.dài qì shì yóu yōng bǐ bō
2.(1)凭借,倚仗(2)佛教徒盛饭的用具(3)雇船
(4)糊涂,愚笨(5)及,赶上(6)反而
3.(1)彭端淑清做学问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习微课
1.白鹤堂文录为学一首示子侄彭端淑
《为学》熟读原文准确翻译 学案
基础知识梳理
1.给生字注音。
逮()迄()恃( )犹( )
庸( )鄙( )钵( )
2.解释下列词语。
(1)恃:______________ (2)钵:______________
(3)买舟:____________ (4)昏:__________
(5)逮:______________ (6)顾:_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为学》公开课优秀课件

初中语文《为学》公开课优秀课件

5、《为学》抓住哪个字展开议论?
文章抓住一个“为”字展开议论。 强调为学难易的转化关键在“为”。
概述段意
第一段 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 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第二段 讲道理说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聪敏 置换。(正反)
第三四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 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以事喻理,对比)
/而/贫者至焉。 • 吾资/之庸,不逮人/也。 •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 • 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 • 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为 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 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 难矣。
作者先由天下事说起,天下事难不难关键在于做不 做,进而推出做学问难不难关键在于学不学,正反 对比,亮明观点做学问,只要学,难的也会变简单, 不学,简单的也会变难
2.作者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第二段,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昏庸与聪敏的辨证 关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再用曾参传圣人之道加 以佐证.第三段通过故事比喻论证.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 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
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 点。
两个和尚的故事
贫和尚到南海靠的是什么呢? 南海那么远,
我要去 南海。
很难去。你 凭什么去呢?
贫 和 尚
富 对贫僧的 和 决心表示
尚 怀疑
一瓶一钵 足矣。
贫 和 尚
我这几年来 想雇船到南 海,也不成 功。你凭什 么去呢!
3.结尾一段可否去掉?

初中新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4【教学课件】《为学》

初中新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4【教学课件】《为学》
“吾│一瓶一钵│足矣”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互动交流
1.明确重点实词: “之”字用法归纳如下:
(1)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代词,相当于“它”,指代“事情”。 (2)吾欲之南海。动词,往、到。 (3)蜀之鄙有二僧。 助词,的。 (4)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助词,无意义,用在主谓之间,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3.理清文意,概述段意
第一段 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第二段 讲道理说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聪敏置换。
第三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 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4.语言特色
(1)朗读第一段,并分析排比句的艺术效果。
后人将文章改为《为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注意字音
为学 (wéi) 不逮人(dài ) 屏弃(bǐng ) 恃(shì) 贫者语于富者曰(yù) 怠 (dài) 鄙(bǐ) 钵(bō) 迄 (qì )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句子停顿 “天下事│有│难易乎?”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第五单元 ·新闻通讯
为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简介作者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男,字 乐斋,号仪一,四川丹பைடு நூலகம்人。他是清代四川的 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 川三才子,有著作《白鹤堂诗集》。
第一个设问句开篇泛论天下事之难易,关键在“为”,第二个设问句进而引申论述“人之为学”。由 概括到具体,使论述的道理逐步深人,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思辨力量。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第一章:《为学》课文解析1.1 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1.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旨。

1.3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简介作者和背景。

1.4.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4.3 解析课文:分析课文结构,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式。

1.4.4 讨论课文: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主旨和修辞手法。

1.4.5 总结:回顾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为学》主题探讨2.1 学习目标: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2 教学重点:课文主题的探讨和分析。

2.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2.4 教学过程:2.4.1 导入:回顾课文内容,引出主题探讨。

2.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分享观点。

2.4.3 分享观点: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4.4 总结:归纳课文主题,强调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第三章:《为学》修辞手法分析3.1 学习目标: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重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3.3 教学难点: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解释。

3.4 教学过程:3.4.1 导入:简介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

3.4.2 分析修辞: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4.3 讨论修辞:让学生讨论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3.4.4 总结:回顾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讨论,强调修辞手法的运用和鉴赏能力。

第四章:《为学》作文练习4.1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作文写作。

4.2 教学重点:作文的构思和表达。

4.3 教学难点:学生作文中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

4.4 教学过程:4.4.1 导入:提出作文题目,引导学生思考。

4.4.2 构思指导:给予学生作文构思的指导和建议。

4.4.3 作文写作:让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给予个别指导。

4.4.4 作文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交流作文。

七年级语文为学知识精讲 人教义务版

七年级语文为学知识精讲 人教义务版

七年级语文为学知识精讲人教义务版【课文背景知识】这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作者写给子侄们看的。

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这是针对学习上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而说的。

作者彭端淑,字乐斋,清代四川丹陵人。

雍正年间进士,历任吏部朗中等职。

后辞官回家,在四川锦江书院讲学,著作有《白鹤堂集》。

【字词综合运用】生词逮(dài):及,赶得上。

卒:终于。

鄙(bǐ):边境。

恃(shì):凭借。

越:及,到。

去(南海):距离。

【重点难点讲解】重点这篇课文主要通过贫富二僧的故事,说明做学问的道理,强调了主观努力对于求学的重要作用。

文章能把道理说得如此令人信服,主要得力于通过故事比喻事理,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文章中间部分用较多笔墨叙述蜀鄙二僧的故事: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而贫者仅凭“一瓶一钵”得以成功,文章在简洁的叙述中鲜明对比,对贫者那种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

故事本身就有很强的激励人心的力量,与所要证明的中心论点十分切合。

难点课文末段的议论是本文的难点。

这段文字既是全文的归结,也是阐明论点的,其中还有辩证的思维方式。

这里的“议”是从前面的“叙”中提炼出来的,叙是基础,议是生发,议从叙出。

【知识延伸检索】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为我们理解文章主旨提供了线索。

这位彭老先生的子侄有多大,情况如何,不可知;不过从辈分上看,是长辈对晚辈的指教、劝导,所以用“示”。

但示有明示和暗示之别,暗示常有启发性,可以培养人的悟性。

这位老先生不举与“为学”有直接关系的例子,而是举贫富二僧去南海之例,让后辈领会其中所含的道理,悟出其中喻意,真可谓循循善诱,语重心长。

【课文阅读指导】阅读本文可按下面几点进行。

1.结合课下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基本扫清文字障碍,做到顺畅、准确地诵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过程中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并试着作口头翻译,把不能理解的疑难字句打下记号,以便听老师讲解或和同学切磋。

七年级语文上册《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为学》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主旨。

2.学习课文中描绘的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拼搏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学习。

教学难点:1.课文的深层含义。

2.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谈谈对学习的认识和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学有所成。

二、课文朗读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2.请同学示范朗读,其他同学跟读,力求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三、课文分析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检查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3.举例说明课文中的观点,如“学海无涯”、“温故而知新”等。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中所提到的学习方法的理解,如“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

2.让同学们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五、课文拓展1.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或者事例体现了课文中的观点。

2.让同学们思考:如何将课文内容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提高学习效果。

六、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学习方法的感悟文章。

2.让同学们预习下一课《劝学》,提前了解课文内容,为新课做好准备。

七、课堂小结2.鼓励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勇于拼搏,不断进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为学》,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学有所成。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同学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

附:课文《为学》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为学》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为学》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说明《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本文有删节。

原来曾入选过初中语文教材。

文章用意在于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方能有所建树。

本文阐述的“事在人为|”的道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说理深刻,语言精练,是古汉语学习的典范。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先提出论点,后用典型事例加以证明,全文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二::学情分析:城区学生见多识广,语文基本功扎实,语文能力也较强,宜以自主自学为主,加以适当辅导即可。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流利地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理解摆事实的作用,初步认知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读与讨论相结合;教师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理解“事在人为”的道理,并努力践行它。

四::教学重点:1)学习重点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读解文言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初识举例论证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的道理,明确“人之立志”的重要性。

六::教学方法::::自读和探究结合法::引导教学法七::教学用具:::::多媒体或白板八::教学课时:::::::一::课:::时九::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从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导入本课文“两个和尚朝南海”的故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字乐斋,四川丹棱人,清代四川著名文学家,四川三才子之一。

曾任吏部郎中,乾隆20年(1755年)出任广东肇罗道道员,1761年辞官归蜀,隐于成都白鹤堂,入锦江书院,走上了课士育贤之路。

著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等。

曾提携过清代名臣纪晓岚。

《为学》写于1744年,从原标题《为学一首示子侄》可以看出,是为勉励他的那些不求上进的子侄辈们努力学习而写的。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为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课文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例子,学会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为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课文的主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2)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为学》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课文中所提到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的重要性。

(2)让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学习的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为学》并背诵。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为学》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的一些教育思想和行为准则。

以下为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介绍。

第一章:学而。

这一章提出了“学习”是一生的必要事情,要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自我完善。

第二章:为学。

这一章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注重整体认识和系统学习,同时要有刻苦认真的学习精神。

第三章:三才。

这一章讲述了人的三种能力:智慧、仁爱、勇气,要全面发展自己的三才,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第四章:志士。

这一章阐述了志士所应当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应该有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第五章:事父母。

这一章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要心怀感恩,尽孝尽职,能够传承家风和家训。

第六章:兄弟。

这一章讲述了兄弟之间如何相处,应该互相关心和帮助,保持和睦相处。

第七章:友。

这一章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要懂得交友,要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且要慎选交友对象。

第八章:言语。

这一章讲述了言语的重要性,应该以真诚、友善、温和的口吻与人交往,不要讲假话、说恶言。

第九章:政治。

这一章强调了政治的重要性,应该要有公正、廉洁、谦逊的政治品质,为人民谋利益。

第十章:政治。

这一章讲述了忠诚的重要性,应该要忠于国家和人民,不做叛徒。

第十一章:格物。

这一章提出了“格物”是认识世界的方法,通过实践和实验来认识世界,探索真理。

第十二章:中庸。

这一章讲述了“中庸”是处事的方法,应该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过分、不过弱,保持平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为学》阅读题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为学》阅读题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为学》阅读题
二、文中两名“吾欲之南海”语气各有什么不同?各表现了富和尚什么态度?
三、赏析“吾一瓶一钵足矣”
四、“富和尚有惭色”的原因是什么?
五、学了本文之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为学》阅读问题设计
一、文题是“为学”,文章为什么从天下事说起?
(天下事包括人之为学,由天下事引出人之为学,将两者相提并论,有突出为学之意)二、文中两名“吾欲之南海”语气各有什么不同?各表现了富和尚什么态度?
(前一句是疑问语气,表现了富和尚怀疑的态度;后一句是感叹语气,表现了富和尚嘲笑讥讽的态度。


三、赏析“吾一瓶一钵足矣”
(两个“一”表现穷和尚对物质条件要求极低;“足”体现出穷和尚战胜困难的信心。

这句话表现穷和尚在困难面前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心和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


四、“富和尚有惭色”的原因是什么?
富和尚原以为自己条件优越,想去南海却没去成;而穷和尚仅凭一瓶一钵到了南海,这让富和尚倍感惭愧。


五、学了本文之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1、事在人为。

难和易可以相互转化,只要做难的就变易;不做,易的也变难。

2、后天的努力比优越的条件更重要
3、在困难面前要志向坚定,勇于进取,保持向上的进取心
4、沉迷于幻想,一味空谈,最终会一事无成。

1 / 1。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为学》word教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为学》word教案

《为学》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织文章,侧重于理想和信念。

《为学》一课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意在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有所建树,文章阐述的“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理解力尚浅,对于文言的学习还缺乏经验,教师除了引导他们学习重点的文言字词外,学习本文,更注重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意味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通译文章。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及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理解文意、领悟哲理;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习理解文中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之”、“其”等的用法、通译文章。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理论论证与实事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手段:小黑板教学方法:学生与文本对话法、生生对话法、师生对话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通译全文。

教学重、难点:通译全文。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录音机、小黑板教学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法、生生互动法、师生互动法。

一、导入新课:(师生、生生对话。

3分钟)运用激趣法引入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由塞翁失马祸福转化的故事引出,“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调动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

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如果学生未能答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七年级语文《小溪流的歌》《为学》鲁教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小溪流的歌》《为学》鲁教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小溪流的歌》《为学》鲁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小溪流的歌》《为学》【具体教学内容】《小溪流的歌》(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讨论小溪流的成长过程,正确理解课文的主题。

2、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的主题。

3、巩固对童话一般特点的认识,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过程一)材料:1、童话:它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X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等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童话中的形象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是,并不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甚至也不是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极大的夸X性。

2、作家、作品介绍:严文井—2005.7.20):中国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原名严文锦,严文井为其笔名,某某武昌人。

前期创作为散文、小说,散文集有《山寺暮》,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报告文学《一个农民的真实故事》(1947年)。

早期的童话作品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1982年出版《严文井童话寓言集》,其童话作品曾被译为俄、英、捷、日、朝等文字流传国外。

二)掌握字词:1、生字:sāomòdiànbóàihèxù牢骚水磨沉淀兴致勃勃阻碍恐吓积蓄xiōngmòyuànnáoxiǔtiào汹涌泡沫怨恨挠挠朽烂眺望2、读准多音字:磨——(mó)磨难;(mò)水磨。

壳——(ké)贝壳;(qiào)地壳。

吓——(xià)吓唬、吓人;(hè)恐吓。

3、释义:低沉——天色阴暗;(声音)低;(情绪)低落。

怨恨——对人对事强烈地不满或仇恨。

富足——丰富充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引出结论
贫 和 尚 富 和 尚
为学贵在立志,勇于实践,奋 发努力。
文章结构
论点: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
穷——一瓶一钵——实现
僧之南海 论据:
对比
关键在志
富——花钱雇船——未成
结论:学贵在立志
中心:
本文以蜀鄙二僧去南海的 故事,说明人贵立志,事在人 为的道理。
一词多义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它,指事情)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 蜀之鄙,有二僧 (的) 吾欲之南海 (到,去)
.hk/teachers/kwklyp/ppt/bb.ppt
教学要求 1.流利地背诵课文,明确“乎、矣、也、焉、哉”所 表达的语气 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听课文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为 鄙 钵 语 焉
蜀 恃 哉
对照注释,疏通文字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 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 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 者面有惭色。
我要飞上天上!
在未有飞机的时候,莱特兄弟常常希 望能像鸟一样飞到天上,人们都笑他们在做 梦。为什么?
1903年,大家认为不可能的事终于发生了。
为什么莱特兄弟能成功呢 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他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只要不怕艰辛,勇于尝试,很多困难都能解决
为 学
清 彭 端 淑
作者生平
字乐斋,又字仪一,清代四川丹棱(今洪雅县, 有的说是现四川丹棱县)人。雍正10年(1733年) 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历任吏部郎中(中央一级机 构高级办事官员)、顺天(今北京市)乡试主考官。 乾隆20年(1755年),到广东肇罗做官员,有一 定政绩,受到当地官民的称颂。后辞官回乡,致力 于古文辞研究。晚年主讲四川锦江书院,名重一时。 他学问造诣很深,著有《白鹤堂集》。
贫和尚到南海靠的是什么呢?
南海那么远,很难去。 你凭什么去呢? 我要去南海。
贫 和 尚
对贫僧的决心 富 表示怀疑
和 尚
一瓶一钵足矣。
我这几年来想雇船到南 海,也不成功。你凭什 么去呢!
“足”字 表现出贫 和尚面对 困难知难 而进的勇 贫 气和敢于 和 尚 大胆实践 的精神
轻蔑,认为对方 不自量力。表现 出他在困难面前 强调客观条件, 富 没有坚定的志向, 和 更不具有为着志 尚 向的实现而大胆 实践的勇气
我已经由南 海回来了。
穷和尚到底是靠什 么自南海还?
我真是无 用。
靠他百折不回的决心和 克服困难的勇气
这个故事也就证 明了什么?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 易者亦难矣——难易转化,事在 人为。(论点)
这个故事给我们 什么启示呢?
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而关键在于“立志”。 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 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思想:知 难而进,勇于实践。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理解中心
本文作者想告诉他的子侄一个 什么道理? 用双横线划出
一、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
天下事没有分难易
(总说)
肯做,难事会变 易
不做,易事也变 难ຫໍສະໝຸດ (分说)学习没有分难易
肯学,难也会变 易
不学,易亦会变 难
二、两个和尚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