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孟子二则教案语文版07242129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孟子二则富贵不能淫教案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孟子二则富贵不能淫教案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课件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能够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 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能够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dān 盛食
物筐
gēng cù
汤 用脚践踏
7/34
wéi wèi
xiàng
同“向”
wèi
wèi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 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能 够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28/34
舍生取义
战国,屈原,看着楚国大好河山一点点被吞啮,看着那一群奸佞小人为了一己 荣华谄媚楚王,至国家于不顾。此情何堪?他决不愿同流合污,最终在绝望之中毅然 决然投入汨罗江。我了解此时屈原,他是带着对楚国无限眷恋,带着对楚国人民无限 爱离开了这个他曾热恋过世界。他知道与其卑躬屈膝活还不如轰轰烈烈死! 是,屈原 躯体是伴随滔滔江水流逝了,可他浩然正气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舍生取义
西汉,苏武被扣于匈奴后, 匈奴贵族先以名利 引诱, 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一直大义凛然, 宁 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 便“徙武北海上 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 去草实而食之”。 在如此艰难环境下, 他仍拄着汉朝旄节, 不屈节 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 待其归汉之时, 已是 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著 名人物。

初三语文孟子教学案.doc

初三语文孟子教学案.doc

初三语文孟子教学案“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教案课题《孟子》两章授课时间3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学习目标2:学习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学习目标3:理解“人和” 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学习过程。

第1课时(预习指导课)形式:1、学生读准读顺文章。

2、结合注释学生口头翻译全文。

3、在书本上圈出注释中没有的,但你认为需要掌握意思的字。

4、做课后题三在书上。

第2课时(预习展示课)一、名言导入。

二、预习检测——认识孟子、读熟文本。

1、重点词语解释环而攻之而不胜()亲戚畔之()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2、重点句子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三、质疑点拨1、读懂文体: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⑵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2、读透文意: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文学性最强的。

因为孟轲的为人,本不像孔子那样深沉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

反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其行文坦露,喜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文字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用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富有气势。

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

它的散文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3、读出感悟。

“人性向善,犹如水往下流,是一种自然之理。

” ——《孟子章句上》32020-02-02“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教案课题《孟子》两章授课时间3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6课《孟子》二则 富贵不能淫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6课《孟子》二则 富贵不能淫教案 语文版

富贵不能淫目标定向:1、熟读本文,争取背过。

2、讲解本文。

3、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教学过程:一、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读诵本文。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解释本文。

【注释】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译文】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四、讲解本文。

孟子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

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五、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学生分小组讨论。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六、开展5分钟竞赛,开始背得多,背得快。

七、总结:“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孟子二则》第二课时教案

《孟子二则》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上册九年级语文第七单元
《<孟子>二则》第二课时
2016年9月22日总17课
课题
《孟子》二则
教时
第二课时
时间
9月22日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②本文分三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这种看法对吗?师生讨论。
明确: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②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辨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二、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学生讨论,成果展示: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2017语文版九年级26课《孟子》二则——《鱼我所欲也》教案

2017语文版九年级26课《孟子》二则——《鱼我所欲也》教案
第二课时 一.请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 ,注意以下的重点词语。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 尔,助词。
2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ú)四斗为一钟。万钟:指 很厚的 俸禄。 【何加】 (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 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二、齐读第二段。 三.研读本段、分析以下问题: 1.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 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 2 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 概括这个 典故。 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2.提问:(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讨论并 归纳: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3.提问: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礼义的高官厚禄则不能接受。 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去当大官,真正的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出卖国家 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土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贪污受贿得了很多钱,正直的干部是宁 死不为的。 4.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 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5.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6.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 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 人。 7.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 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 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 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 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案:《孟子》二则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案:《孟子》二则

26 《孟子》二则【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疏通文意,朗读背诵。

(重点)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难点)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现实意义。

【教学建议】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三并交流展示且完成当堂演练。

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教学方法指导一:《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学生对文字难理解;本文以议论为主,学生不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采用互动探究性学习,允许他们提问,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其次,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

学习方法指导二:【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3.句首关联词语后面要停顿。

如“若”“而”“然则”“故”“是故”等;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即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学习方法指导三:【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2.引用名言警句等提出论点。

3.讲述故事提出论点。

4.运用图文资料提出论点。

5.列举生活现象提出论点。

6.提出反面观点或举出反面事例提出论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6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6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九年级2.课时:1(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易错字、注释实词,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2)、网上搜集关于孟子及其著作《孟子》的相关资料;(3)、上搜集关于孟子的名言警句及其名人故事。

教学课题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亚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认识到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并从中获得启发以砥砺自己的人生。

因此确立本课的目标为:1、知识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2、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3、德育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材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是某某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课《<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章。

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所以学习此文时,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程标准语)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经典名篇。

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八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重难点放在: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2、教学难点:(1)、了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2)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现实中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四、教学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文章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孟子》两章初中语文教案.doc

《孟子》两章初中语文教案.doc

《孟子》两章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和借题发挥的特点。

教学设想这两章内容涉及儒家学派的一些基本思想,修辞上有特色,颇具机锋,必须反复诵读才能领会得深刻,仍宜采用诵读教法。

但两章的写法不同:《鱼我所欲也》纯属议论,《庄暴见孟子》由叙入议,全用对话形式。

内容深浅也不同。

应当针对这些不同采取灵活的诵读方式。

本课拟用三课时,具体分配如下:第一课时:介绍孟子和他的“性善说”(要点);诵读《鱼我所欲也》章第二、三段,讲解第一段。

第二课时:诵读《鱼我所欲也》第一段;讲《庄暴见孟子》的背景,诵读“庄暴见孟子……不若与众”这一部分。

第三课时:诵读《庄暴见孟子》中“臣请为王言乐…… 则王矣”这一部分;总结全课;整理词、语、句。

预习安排1要求诵读课文,仔细辨析“为”(在《鱼我所欲也》中出现12次)和“乐”(在《庄暴见孟子》中出现26次的读音。

)2想一想《鱼我所欲也》中哪一句话能概括全章主旨。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并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季氏伐颛臾》第3段和《荷篠丈人》第2段。

2概述这二章的思想内容,而后提到孔子的继承人—— 亚圣孟轲。

二、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 东邹县东南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早岁 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 篇》可证)。

长大后受业于子思(即孔饭,孔子之孙)的门 人,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曾游说梁惠重。

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 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不予采纳。

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J 颇受尊王,不成功。

又入齐,《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 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对话体也有很大的发展, 增加了反复辩难的内容,《庄暴见孟子》则属于这一类。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方式特点,深入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培育和提高先生准确掌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才干。

3.先生了解我国现代人们对真诚爱情的向往,熏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先生剖析«蒹葭»中的人物笼统及体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掌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品味诗歌的言语,准确掌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黑板边书:〝倾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西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提问:同窗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明白: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白:依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这节课,我和同窗们一同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端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这首诗。

主要是经过美读来感受祖先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明的源远流长。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三、先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员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显现此情此景。

四、〔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经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

要朗诵好诗文,要留意读好它的节拍。

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诵的普通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听教员朗诵课文。

明白: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先生试读。

师问:在我们朗诵时,同窗们能否留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明白:苍苍,萋萋,采采……(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孟子》二章教案《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

”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二、资料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名言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正字正音。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精读课文,疏通理解:(一)第一段:1、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孟子》二则
《鱼我所欲也》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
理论证等方法。

2、难点是第一段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

三、教学设想: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法,明确各层级的要求(具体见“教学过程”);注重体现新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全文,力求做到能当堂完成背诵要求。

2、针对文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推理中,逐层分析,逐步理解其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幻灯片,将要点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直观印象,便于今后的复习记忆。

3、本文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学过程:
《鱼我所欲也》属于文言说理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论证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落实。

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所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手,回顾其中名句,温故而知新,而后导入本文的学习,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注重文言诵读,指导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而后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正音。

如:患(huān)、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

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

(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小结本课时内容
1、回顾本课时要点,提醒全体学生记住孟子的“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以及掌握本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面向中高层学生,要求这些学生仔细体味作者的论证思路,从中受到启发,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影片《生死决择》,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六)落实背诵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中高层学生做到当堂完成本文背诵;低层学生做到当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诵。

2、课堂上可以全班齐背或个别抽查的形式来落实背诵情况。

(七)布置课后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之四,落实本课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补充“舍”“恶”“患”,要求中
高层级的学生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落实,以备检查。

2、预习《庄暴见孟子》,了解孟子关于“仁政”的政治主张。

板书设计
所欲有甚于生则不苟得生
鱼与熊掌——舍鱼取熊掌舍生(即“义”)
生与义——舍生而取义取义所恶有甚于死则不避患舍生取义
(即“不义”)是人的本
(设喻引出中心论点)(假设逻辑推理)心(正面
“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论述)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举例论证)
(向)(今)为宫室之美受之见利忘义
万钟:为身死而不受不辨礼义为妻妾之奉受之是丧失人
而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受之的本心
(对比论证)(反面论述)
《富贵不能淫》
目标定向:
1、熟读本文,争取背过。

2、讲解本文。

3、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教学过程:
一、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读诵本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主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解释本文。

【注释】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

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合纵”相对。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6)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四、讲解本文。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

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

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

简言之,应该是“和而不同”。

只有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

可见,“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

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

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怎么办呢?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

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五、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学生分小组讨论。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六、开展5分钟竞赛,开始背得多,背得快。

七、总结:“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八、布置作业:写一篇3、400字的小短文,谈谈自己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