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设计小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学与集成电路设计小论文
论文题目: 半导体制造工艺综述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二〇一三年五月十五日
摘要
典型的集成电路硅片制造工艺可能要花费六到八周的时间,包括350或者更
多步骤来完成所有的制造工艺。这种工艺的复杂性是无以复加的。大多数半导体
流程都发生在硅片顶层的几微米以内。这一有源区对应于工艺流程的顶层工艺。
所有硅上方的材料都是互联芯片上各个器件所需的分层结构的一部分。为了增加
多层金属及绝缘层,工艺流程要求在不同工艺步骤中循环。集成电路制造就是在
硅片上执行一系列复杂的化学或者物理操作。这些操作可以分为四大基本类:薄
膜制作、刻印、刻蚀和掺杂。

关键词:集成电路、工艺、硅片
一、简述
大多数半导体流程都发生在硅片顶层的几微米以内。这一有源区对应于工艺
流程的高端工艺。所有硅上方的材料都是互连芯片上各个器件所需的分层结构的
一部分。为了增加多层金属及绝缘层,工艺流程要求硅片在不同的工艺步骤中循
环。了解了工艺流程,就会认识到要制造一块高性能微芯片,只需要多次运用有
限的几种工艺。
集成电路制造就是在硅片上执行一系列复杂的化学或者物理操作,这些操作
可以分为四大基本类:薄膜制作(layer)、刻印(pattern)、刻蚀和掺杂。基本流
程如图1所示。即使制造单个MOS管也不例外。由于CMOS技术在工艺家族中
最具有代表性,我们以它为例介绍硅片制造流程。

图1 CMOS工艺流程中的主要制造步骤
二、COMS制作工艺流程

1,双阱工艺
在一般的CMOS流程中,第一步往往是定义MOSFET的有源区,现在的亚
0.25um的工艺通常采用双阱工艺(也称双管)来定义nMOS和pMOS晶体管的
有源区。通常采用倒掺杂技术来优化晶体管的电学特性,这一技术采用高能量、
大剂量的注入,深入外延层大概一微米左右。随后的阱注入在相同区域里,只是
注入能量、结深以及掺杂剂量都有大幅度减小。阱注入决定了晶体管的阈值工作
电压同时避免CMOS电路常见的一些问题。形成n阱的5个主要步骤:a,外延
生长。硅片在到达扩散区之前已经有了一个薄的外延层。外延层与衬底有完全相
同的晶格结构,只是纯度更高,晶格缺陷更少而已。外延层已经进行了轻的p
型杂质掺杂。b,原氧化生长。在扩散区,硅片在一些列化学溶液中清洗以去除
颗粒、有机物和无机物玷污以及自然氧化层。硅片漂洗、甩干之后放入高温炉中。
工艺腔中通入氧气使之与硅发生反应,得到氧化层c,第一层掩膜,n阱注入。
光刻中,硅片在涂胶、显影机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工艺步骤。涂胶、显影机,预处
理硅片的上表面涂胶、甩胶、烘焙。设备内部的自动传送装置将硅片在各操作位
之间转移。另一套传送装置将经过涂胶处理的硅片每次一片地送人对准与曝光系
统。光刻机将特定掩膜的图形直接刻印在涂胶的硅片上。d,n阱注入(高能)。
刻印后的硅片来到离子注入区。光刻胶图形覆盖了硅片上的特定区域,将其保护
起来免于离子注入。未被光刻胶覆盖的区域允许高能杂质阳离子穿透外延层的上
表面。在这一步中掺入的杂质为磷。离子注入机是其注入区的主要设备。其主要
目的是离化杂质原子,使其加速获得高能,选出最恰当的元素注入,并聚焦离子
成为极窄的一束,最后扫描使硅片不受光刻胶保护的区域得到均匀掺杂。e,退
火。P阱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步骤:a,第二层掩膜,p阱注入b,p阱注入c,退

2,浅槽隔离工艺
浅槽隔离(STI)是在衬底上制作的晶体管有源区之间隔离区的一种可选工
艺。这一方法在制作亚0.25um器件时尤为有效。尽管复杂,浅槽隔离在ULSI
芯片制造中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浅槽隔离主要有三个步骤,分别是:槽刻蚀、
氧化物填充和氧化物平坦化。
STI槽刻蚀 STI槽刻蚀主要有四个步骤:
1. 隔离氧化层。硅片到达扩散区后,进行清洗以除去玷污和氧化。经过漂
洗和甩干之后,硅片进入高温氧化设备。又一层氧化层生长在硅片表面。
这层氧化物将作隔离层保护有源区在去掉氮化物的过程中免受化学玷
污。
2. 氮化物沉积。硅片被放入高温的低压化学气相淀积设备。在设备的腔体
中氮气和二样硅烷发生反应,在硅片表面生成一薄层氮化硅。
3. 第三层掩膜,浅槽隔离。硅片从扩散转移到光刻区。这一光刻步骤与先
前的光刻步骤非常相似,唯一的差别是采用了不同的掩膜版。由于光刻
的尺度更小,此次光刻的要求比第一次光刻更加苛刻。光刻后的硅片检
测包括特征尺寸检测、缺陷检测以及目检。这一系列测量要求检测相对
于既定标准的对准曝光系统的精度。
4. STI槽刻蚀。要求光刻胶的刻印图形保护硅片上那些不需要刻蚀的区域。
没有光刻胶保护的区域被离子和强腐蚀性的化学物质刻蚀掉氮化硅、氧
化硅以及硅。能够有效刻蚀出深沟的设备是干法离子刻蚀机。可实际利
用大功率的射频能量在真空反应腔中将氟基或氯基的气体离化。

图2 STI槽刻蚀
STI氮化物填充 STI氮化物填充(如图3所示)的基本步骤主要是:
1. 沟槽衬垫氧化硅
2. 沟槽CVD氧化物填充

图3 STI氧化硅填充
STI氧化层抛光——氮化物去除 硅片表面的平坦化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
现。过去能够通过使用SOG填充间隙实现硅片平坦化,SOG由80%的溶剂
与20%的二氧化硅构成。沉积之后烘焙SOG,蒸发掉溶剂,将二氧化硅留
在间隙当中。也可以进行全部表面的反刻,以减少整个硅片的厚度。但是目
前为止,CMP(也称抛光)是最有效的一种平坦化技术。如图4所示

图4 STI的形成
基本步骤:
1. 沟槽氧化物抛光
2. 氮化物去除
3,多晶硅栅结构工艺
晶体管中栅结构的制作是流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它包括了最薄的栅氧化
层的热生长以及多晶硅栅的刻印和刻蚀,而后者是整个集成电路工艺中物理尺寸
最小的结构。多晶硅栅的宽度通常是整个硅片上最关键的CD线宽。多晶硅栅结
构的制作基本步骤:a,栅氧化层的生长。清洗硅片,除掉玷污和氧化层。这一
步必须在硅片进入氧化炉钱的几个小时内进行。只要暴露在空气中,硅表面就会
被其中的氧气氧化。当硅片进入氧化炉后,硅片表面生长了一薄层二氧化硅。B,
多晶硅沉积。硅片被立即转入低压化学气相沉淀设备,该设备的工艺腔中通入硅
烷。硅烷分解,多晶硅沉积在硅片表面。沉积过后马上进行一种叫做多晶硅掺杂
的操作。c,第四层掩膜,多晶硅栅。在光刻区,利用深紫外线光刻技术刻印多
晶硅栅的精细结构。在多晶硅与光刻胶之间通常有一种抗反射涂层以减少不希望
的反射。用于定义栅光刻胶的宽度是整个集成电路上最窄的结构,因此必须进行
各种不同的质量检测,包括特征尺寸检测、套准精度检测盒缺陷检测。d,多晶
硅栅刻蚀。集成电路中最精细的一步刻蚀工艺要求使用芯片厂内最好的异向等离
子体刻蚀机。
4,轻掺杂漏注入工艺
随着栅的宽度不断减小,栅结构下的沟道长度也不短减小。晶体管中沟道长
度的减少增加了源漏间电荷穿通的可能性,并引起不希望的沟道漏电流。可以用
一些技术手段来减少这些沟道漏电流的发生。接下来的一些列离子注入步骤开始
定义晶体管的源漏极。每个晶体管都要经过两次注入,一次是称为轻掺杂漏
(LDD)注入的浅注入,随后是中等或高剂量的源/漏注入。
5,侧墙的形成
侧墙用来环绕多晶硅,防止更大剂量的源漏注入国语接近沟道以致可能发生
源漏穿通。侧墙的形成有两步主要工艺。首先,在整个硅片表面沉积一层二氧化
硅,随后利用法刻蚀工艺反刻掉这层二氧化硅。由于所用的各向异性刻蚀工具使
用离子溅射掉了绝大部分二氧化硅,故反刻不需要掩膜。当多晶硅露出来之后停
止反刻。但并不是所有的二氧化硅都出去了。多晶硅栅的侧墙上保留了一部分二
氧化硅。
6,源/漏注入工艺
为了完成倒掺杂技术,用中等剂量的掺杂稍稍超过LDD的结深,但是比最
初的双阱掺杂的结深浅。上一步形成的侧墙能够保护沟道,在注入过程中阻止掺
杂原子的进入。
7,接触(孔)的形成
接触形成工艺的目的是在所有硅的有源区形成金属接触。这层接触可以使硅
和随后沉积的导电材料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钛是做金属接触的理想材料,也是
可行的选择。钛的电阻很低,同时能够和硅发生充分反应。当温度大于700度时,
钛和硅发生反应生成钛的硅化物。钛和二氧化硅不发生反应,因此这两种物质不
会发生化学的键合或者物理聚集。因此钛能够轻易地从二氧化硅表面除去,而不
需要额外掩膜。钛的硅化物在所有有源硅的表面保留了下来。
8,局部互连工艺
集成电路工艺流程的下一步是在晶体管以及其他钛硅化物接触之间布金属
连接线。在下面的工艺流程中用到的方法称为局部互连。形成局部互连的步骤与
形成浅槽隔离的步骤一样复杂。工艺首先要求沉积一层介质薄膜,接下来是化学
机械抛光、刻印、刻蚀和钨金属淀积,最后以金属层抛光结束。这种工艺称为大
马士革。形成局部互连氧化硅介质的步骤:1,氮化硅化学气相淀积。用化学气
相淀积工艺先淀积一层氮化硅作为阻挡层。这层氮化硅将硅有源区保护起来,使
之与随后的掺杂淀积层隔绝。2,掺杂氧化物的化学气相淀积。局部互连结构中
的局部互连介质成分是由化学气相淀积的二氧化硅提供的。二氧化硅要用磷或硼
轻掺杂。二氧化硅中引入杂质能够提高玻璃的介电特性。随后的快速退火能够使
玻璃流动,得到更加平坦的表面。3,氧化层抛光。利用化学机械抛光工艺平坦
化局部互连的氧化层。4,第九层掩膜,局部互连刻蚀。硅片在光刻区刻印然后
在刻蚀区刻蚀。在局部互连的氧化层中制作出窄沟槽,这些沟槽定义了局部互连
金属的路径形式。
9,通孔1和钨塞1的形成
层间介质(ILD)充当了各层金属间以及第一层金属与硅之间的介质材料。
层间介质上有许多小的通孔,这些层间介质上的细小开口为相邻的金属层之间提
供了电学通道。通孔中有导电金属填充,钨塞放置在适当的位置,以形成金属层
间的电学通路。制作通孔1的主要步骤如下:1,第一层层间介质氧化物淀积。
在薄膜区利用化学气相淀积设备在硅片表面淀积一层氧化物。这层氧化物将充当
介质材料,通孔就制作在这一层介质上。2,氧化物磨抛。用化学机械抛光的方
法磨抛第一层层间介质氧化物。清洗硅片除去抛光工艺中引入的颗粒。3,第十
层掩膜,第一层层间介质刻蚀。硅片先在光刻区刻印然后在刻蚀区刻蚀。直径不
到0.25um的小孔刻蚀在第一层层间介质氧化物上。这一步要进行严格的CD、
OL以及缺陷检测。如图5所示。

图5 通孔1的形成
制作第一层钨塞的主要步骤:1,金属淀积钛阻挡层(PVD)。在薄膜区利用
物理气相淀积设备在整个硅片表面淀积一薄层钛。钛衬垫于通孔的底部及侧壁
上。钛充当了将钨限制在通孔当中的粘合剂。2,淀积氮化钛(CVD)。在钛的
上表面淀积一薄层氮化钛。在下一步淀积中,氮化钛充当了钨的扩散阻挡层。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