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语言变形
古代诗歌阅读(语言与技巧)-【口袋书】高考语文备考系列(复习思维导图+必备知识手册)
专题15古代诗歌阅读(语言与技巧)酣勺1情胆的空变化正付&tJ时比渲接.征警部手法1.l!St ;JJ酶结合如揭II实锚吉修辞手法开童门息在→行立组悔嗣后阁应-- 、五吉、b口口〈一)炼字切诺形窑渴帽ti,仰”e<Jiiil-←卡-量锯每’而惩芋锺雷妙用的词va温挠的词JIJ声形凛的调蓄’嗨霉’4r卡』-道�事茵辱密变p 与富g 密’刷留变理n温到示g 蓝� 翩清新疆迦平实属扑吉富魏京绪丽就量遭胃肉德惺津开通影象草动蕾披旷这沉郁毫苟量略时串链编约组篝许多古代诗歌中都有一些值得品味的词语,这些词语会使诗歌增色不少,有的甚至会成为“i寺H良”。
鉴赏诗歌时,要领会这些词语的含义及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1.精练传神的词(1)动词一首诗是由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便意象鲜活起来的,主要是动词。
一个动词用得好,能够点燃整个诗句。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ffL h芽"5!,府原指草,在在于Jfl1G。
”诗句中“穿p’写出山崖高耸人云的动势:“惊涛拍岸”运用拟人的手法,“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营造了一个奔马轰富、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
张养浩《山坡羊·漳关怀古》:“峰di如克提洋fj/!J;BJ。
”“聚”“恕”二字化静为动。
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
“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被涛汹涌挂在湃的气势。
张先《天仙子》:“沙上井禽地上眠,云破月来花弄影。
n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花”本也是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
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夕|、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词。
”着一“闹”字既是给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高考语文复习 板块3 新高考模式下的古诗文阅读 专题2 读文指导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86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歌。
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歌,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因此,诗歌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歌。
那么,怎样去读懂诗歌呢?一、掌握诗歌必备知识(一)古代诗歌分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每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代诗歌结构特点古代诗歌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
古代诗歌语言的“变形”: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
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
但语言的“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标,而非文字游戏。
古代诗歌语言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省略压缩语言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古代诗歌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答话蕴含问话;②意象组合。
①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把诗歌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
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2011诗歌鉴赏语言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 说法吗?为什么? •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字的含 义)。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 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 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 二,描述句中景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 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意境或感情)。
【例2】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 意?请作简要说明。(2006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 分析:前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 情的悠长,后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 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六、从文化知识入手
• 古代诗歌本身就是文化品位很高 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诗人在写作过 程中往往会将大量的文化知识巧妙地 熔铸在诗歌里,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 习中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考试的 关键时刻结合诗歌进行理解,就能左 右逢源。
【例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 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 全国题 )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关键”之处(即 “诗眼”)的理解,实际就是炼字的考查。 • 答:“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 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从“折 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 关键。
• 【例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 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 “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 全诗简要赏析。(2003年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精选)-高三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精选)-高三语文</Script>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诗歌鉴赏(一)高考要求: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我指的是体裁方面的知识,因为很少考及而且以前讲过,此地处不再涉及。
一.鉴赏用词之妙(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
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
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
(静夜思是个例外吧!)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
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前两句: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
诗歌鉴赏------读懂“诗家语”
诗歌鉴赏角度二读懂诗歌正文——理解“诗家语”古代诗歌的语言属于抒情话语系统,这种语言,简而言之,是一种变形的语言,即我国古代诗评家所说的“诗家语”。
诗歌的语言之所以要做变形处理,完全是由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决定的。
那么,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句子做变形处理的呢?这里只做一些粗略的探讨。
1.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
词语的错综颠倒是指古代诗歌词语的运用,打破了一般语法上的固有顺序。
其具体情形大致有二:一是词语在单个诗句内的错综颠倒,二是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
先说词语在单个诗句内错综颠倒的情形。
如崔颢《黄鹤楼》中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是“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的倒装变形,若按常规词序表达,读起来则会有别扭之感,既不能与首联之“楼”,颔联之“悠”,尾联之“愁”押韵,也不易形成223的节奏;再者,“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视觉意象也得不到突出强调,很难引出尾联之渺渺茫茫的乡愁。
我们分析这个例子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这两个因素。
此类例子较多,大家应选取典型的诗句悉心揣摩,力争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接下来说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
如王翰的《凉州词》有这样两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第一句的“葡萄美酒”是第二句“欲饮”的对象,这种跨句位移,极大地强化了“葡萄美酒”这一形象的感觉呈现力量,让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筵席盛况直接撞击读者的视神经,视觉效果强烈。
这种词序颠倒变形的跨度相当大,往往是由此句跳跃到彼句,弹跳力极佳。
2.以词语超常搭配的方式组句。
所谓超常搭配是指词语突破了常规的搭配习惯,表面上有悖于生活逻辑,实则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合乎诗意的真实。
以这种方式组接的句子最能表现出诗人的独特感受。
如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上阕的起调两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千里秋江”就属于词语超常搭配、锤炼颇佳的句子。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饶水知音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的变形魅力【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中因为特殊的需要对一些诗歌语言进行了变形处理变形的,变形主要有词性的改变、词序的颠倒、字词的省略三种类型,变形后的诗歌诗歌语言更加简洁、含蓄、鲜活。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诗歌语言作为特殊的传达媒介则是整个语言家族中的皇后,它高度简约却能涵包巨大内蕴,超强缩浓却不失透剔晶莹是语言的的艺术。
所以诗歌语言同其他文学样式如小说、戏剧等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型、凝练性和跳跃性。
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多半是抒情小诗,一首诗歌里面的一方面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另一方面要借助极节省的语言外壳表达极隽永的思想情感,且要符合音韵的需求,这就需要诗歌必须对诗歌语言进行特殊处理,由此产生独具魅力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之“变形”。
这里,我就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些常见的语言变形现象作一简单论述。
1中国古典诗歌中词性的改变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这些词语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的点睛之笔,是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语言意境的凝聚点和升华点,可谓笔力千钧。
如“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杜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做动词,且一做就做的鲜活生动,境界全出。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春天的勃勃生机就展现出来了。
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热情洋溢的画面:大地复苏,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树下成片成片的花一下子全笑了,花枝招展的;成群结队的蜜蜂、蝴蝶往来穿梭。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l鉴赏读懂诗歌(二)
(二)古诗语言的“变形”: 在用词:改变词性; 造句方面:改变词序(语序)、空白省略等; 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
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 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但语言的 “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的,而非文字游戏。
1、词类活用的普遍性 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 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登乐游原》) 答 (4)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庭坚《寄黄几复》) 答: 参考答案:(1)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2)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3)省略主语。诗句应为“(余)向晚意不适,(余)驱车登古原”。 (4)上下句分别省略谓语和主语。诗句应为“我居北海君(居)南 海,寄雁传书(雁)谢不能”。
续表
示例:“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陌上桑》) 名词
分析:“府”即“在府郡”,“朝”即“在朝廷”,这是名词作状语。 活用 作状 示例:“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语 分析:“灰”,意为“像灰一样”;“烟”,意为“像烟一样”。曹操的水 军像灰一样飞散,像烟一样消亡。
续表 示例:“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分析:“重”,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古代诗歌鉴赏知识备考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一、考点要求:1、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意象、形象捕捉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社会寓意,理解蕴涵在形象中的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
一、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两个方面: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色彩.形状等)内心世界、品质和感情等。
②诗歌常用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和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揭示蕴涵在事物中的意义。
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思考:诗中梅花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特点:高洁、清秀、淡雅、朴素等.手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感情:抒发了诗人淡泊为怀,轻视功名利禄,不向世俗献媚,保持坚贞纯洁的高尚情操。
意象: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和物。
意象是具体的。
意境:由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的诗歌的基本的整体情境。
意境是空灵的。
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二、鉴赏景物形象诗意境鉴赏方法:1、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描绘景物画面2、分析诗歌景物特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3、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孤寂、凄凉、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安谧娴静、苍凉雄浑、旷远等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以下问题:1.这首诗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2.景物有什么特点?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景物: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4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三入手鉴赏诗歌语言
12/9/2021
12/9/2021
读文支招
咬文嚼字 泡开诗家语 读懂诗歌不仅要靠“三看”,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语言,靠咬文嚼字泡开诗家语。 1.诗家语之变形 古诗出于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要改变某些词语的词性。如右侧第一首,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中的“残”“泣”就使用了使动用法,明确了这一点 就能更快速理解诗句含意了。
景物特点是荒废、破败的,寄寓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故抒情方式为借景抒情。 概述作用
情景交融,突出诗人情感。 答案 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 痛,情景交融。
12/9/2021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 叙事特色可以从详略、视角、手法、铺垫、照应、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几 个方面综合考虑。这两首诗,从表达方式上看,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从视角上看, 以主人公第一人称叙述;从手法上看,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答案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 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 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 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12/9/2021
12/9/2021
2.诗家语之跳跃 诗家语是跳跃的、跨越时空的,存在大量的“空白”,目的是给读者留下想象 空间,阅读时需要进行补充。 3.诗家语之颠倒 古诗受许多限制,如对仗、平仄、押韵等,有时对正常语序作了调整,有时也 是突出情感的需要,鉴赏时一定要字字揣摩,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 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诗歌鉴赏二(语言)
答题步骤: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有修辞的指出其修辞妙处。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有修辞的指出其修辞妙处。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 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 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 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 等等, 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 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 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 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 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 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 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 诗歌语言的鉴赏
一、理解古诗语言特点
• 一是精练。古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用极 一是精练。古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 精练 少的字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 少的字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 如杜甫《八阵图》的头两句“ 如杜甫《八阵图》的头两句“功盖三分 名成八阵图” 国,名成八阵图” • 二是含蓄。古诗多用形象思维,意思和情感 二是含蓄。古诗多用形象思维, 含蓄 多不直接道出, 多不直接道出,往往寄寓在具体的物象之中 如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秋丛绕舍似陶家, 如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 绕篱边日渐斜” 绕篱边日渐斜”
• 三是用典。 三是用典。 用典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 怀古》 怀古》 • 四是跳跃。就是诗句间好像有空 四是跳跃 就是诗句间好像有空 跳跃。 似乎要添点儿什么才能接上。 档,似乎要添点儿什么才能接上。 如赵师秀《 如赵师秀《约 客》:“有约不 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又如 陆游《书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 陆游《书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冰河大散关。 铁马冰河大散关。 ”
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特征
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特征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还意一、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把春天来到的情状写读就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均是使动用法。
而上联还是倒装句式,应调整成“危石咽泉声”,意思是高大的石头,使泉水发出呜咽的声音。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字,是形容词活用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
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
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
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这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杜吃酒的。
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
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
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一走好“三个步骤”读懂诗歌大意二抓住“九大题材”了解每
阅读帮
第二步,读诗歌正文 1.抓“变形”之处,读懂“诗家语”。颔联对仗工整,正常语序应是 “曾闻湓浦似衣带,见说庐峰胜香炉”。“曾闻”“见说”为“听闻” 之意。诗人在此运用虚写的艺术技巧呈现出友人贬谪之地江州的自然 风光。 2.抓意象,体悟意境。颔联中的意象有“湓浦”“庐峰”。前句运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湓浦”比作“衣带”,写出了江水的曲折灵动。 后句描写庐峰的盛景。诗人通过写江州的美景,宽慰朋友。颈联中的
阅读帮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 解?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 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 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6分)(评分参考:每答 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 分)
阅读帮
阅读范例 诗1 [2021新高考Ⅰ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 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 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阅读帮
3.读注释。 借助注释可以理解一些生僻的字词,了解冷僻的史实、典故等,扫清 阅读障碍;也可以了解一些不太熟悉的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第二步,读诗歌正文 1.抓“变形”之处,读懂“诗家语”。 诗歌语言的“变形”之处表现为:在语法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 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运用互文、列锦等手法。
阅读帮
古代诗歌的语言变形
么么么么方面
• Sds绝对是假的
另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的“寒 衣处处催刀尺,白帝秋高急暮砧”。
其词序颠倒,几乎没什么规律可循,根本就无 法还原成普通的诗句形式,若要懂得其诗句大 意,则只能试以散文句法表述:秋高气爽的傍 晚,白帝城处处响起急急的砧声,如在催促人 们快拿起剪刀尺子来赶制寒衣。杜甫在诗中故 意让词语左奔右突,驱遣无常,决非玩弄简单 的文字游戏,而是为了使诗句传达的信息更为 密集繁复,从而获取万象迸发、百感交通之审 美奇效。
路转溪桥忽见。”
一、二句“写当下景”,三、四句则“转溯从前”,即
一二句应与三四句对调逆解,其倒装幅度已超乎寻常。夏
夜山村的一场大雨,骤然而降,正在赶路的词人,情急之
下,在“社林边”找到了旧时熟悉的“茅店”,这正好避
雨,夏夜之雨来去匆匆,词人茅店避雨片刻,听到外面雨
声渐稀,又继续赶路,穿过土地庙边的晦暗的丛林,先过
• “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 飘泊;
26
(三)词语的超常搭配
所谓超常搭配,是指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虽有悖于生活逻辑,却合乎艺术逻辑,从而获 取了诗意的真实。此类变形语言,极富表现力, 往往能绝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独特的感受与体 验,给诗歌增添无穷韵味,古代的诗论家,常 谓之“无理而妙”。
27
如: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 的颔联:“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
21
7、其他: 例1、苏轼《念奴娇》:“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
例2、毛泽东《沁园春》: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 (看到)湘江北去”。
例3、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目穷千里”。
古诗特殊句式之句内倒装
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懂得古 代诗歌的特殊语序,为进入诗歌的语 境、鉴赏诗歌打下基础。
(一) 主语后置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 秋暝》
2、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李白 《从军行》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 《黄鹤楼》
(二) 宾语前置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 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 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例2: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
宝初》“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
“孤灯”怎能点燃“客梦”?“寒杵”又 何以捣出“乡愁”?显然,这种词语的特殊搭 配,是很难符合生活常理的,但从抒情写意的 角度赏析,又确实精妙之至。旅途中独对孤灯, 引动了行客的思归之梦;阵阵捣衣的杵声,摧 人心腑,惹起了诗人思乡的愁绪。 “燃”、 “捣”二字,是实现此种超常搭配的关键字眼, 新颖奇警,光彩传神!描写出眼前凄凉孤寂的 景象和丰富复杂的情思,二者水乳交融。
例5:欧阳修的《戏答元珍》之首联: “ Nhomakorabea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诗人先提出疑问,再交代生疑之由,这就 是一种因果倒装。“春风”句,作为诗的发 端,给人新奇之感,暗用了王之涣《凉州词》 “春风不度玉门关”语意,隐寓皇恩不度夷 陵(今湖北宜昌)的贬谪之意。诗人将含蓄 隐微的悲怨牢骚语置于篇首,给整首诗笼上 了一层感伤的情绪色彩。
• 例3: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王猷 定《螺川早发》
同样是无理而妙。诗人俯视长江,滚滚不 息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 流入另一个更远的梦乡;划动的短棹好像 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诗中词语的 超常搭配,营造出空阔渺远的意境,有迷 离恍惚、如梦似幻的感受。
语言鉴赏(自用)
分析欠准确,意境不 准确。
〖高考题答题示例〗
过香积寺 王维
答案三: 分别是“咽” 和“冷”。本诗写出 不知香积寺,数星入云峰。 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所见、所闻、所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泉声咽危石”,一 个“咽”字,突出了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香积寺的静,泉声动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 听;“月色冷青松”, 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 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冷”字用得精妙, 你 认 为 这 首 诗 第 三 联 两 句 中 显得青松的苍劲、挺 “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 拔,从而更突出寺的 无意境,分析欠准确。 冷峻。 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熟悉作家的语言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杜甫的沉郁顿挫 李白的豪迈飘逸 杜牧的清健俊爽 王维的诗画一体 高适的悲壮苍凉 陆游的悲壮爱国
过香积寺
王维
〖高考题答题示例〗
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诗歌鉴赏(四)
语 言
考点阐释 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 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 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 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 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 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 果。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见P53)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2)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 情感侧重点。 1.主语后置。2.宾语前置。3.主、宾换位。 4、定语的位置 。 (3) 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 诗人留下的空白。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主旨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主旨古人以诗教为启蒙之始,终身笃学而不懈怠。
中国是诗歌大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诗歌的韵味,现代文明也无不彰显着诗意。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种文学样式经过几千年的积累有了独特的审美取向,也有独特的创作规律,从而也形成了独特的欣赏方法。
诗歌的解读首先需要积累,而对于积累较匮乏的中学生来说,如何找到领会诗歌意旨的钥匙,便成了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于是,我想谈谈从理解古代诗歌语言入手,准确把握诗歌主旨的一些方法。
一、还原变形的诗歌语言诗歌语言的不确定性是诗歌欣赏的难点。
我们不妨说诗歌语言是变形的语言,它与口语和一般的书面语言有相当的距离,是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
理解这样的语言,需要参考一定的语境和背景。
现代生活中,没有理解诗歌语言的天然环境,这就需要教师从各方面为学生创造理解诗歌语言的条件。
诸如诗歌创作背景、诗人生平资料、历代名家注解的提供等等。
但理解诗歌语言本身的特点是尤为重要的。
简单地说,就是让变形的诗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得到还原,从而理解诗人最真切的创作意图,进而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袁行霈先生认为“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从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其一就是词语的精炼与意象的密集……中国诗歌艺术的另一个奥妙在于意象组合的灵活性”。
这种灵活性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可以是介词、连词等语法成分的省略,也可以是打乱原本的句子内部语法顺序以合乎诗歌的格律要求。
如“白马秋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纯意象的组合诗句。
词与词,句与句,几乎没有任何中介而组合在一起,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含蓄深厚,并具有跳跃性和多义性。
而这,恰恰给缺乏诗歌鉴赏方面知识积淀的中学生带来了阅读阻障。
突破障碍的办法主要有:添加适当的句子成分,以利理解诗歌语言。
姜夔《扬州慢》有“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和“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等句子。
有学生认为“清角吹寒”的意思是“由于天气寒冷,导致吹起戍角感觉冰凉”;而“二十四桥”一句的意思很有可能是“二十四座桥梁倒了,残片在水波中晃荡着”。
古代诗歌阅读方法与解题方略
古代诗歌阅读方法与解题方略一、读懂古代诗歌的语言古代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和抒情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诗词鉴赏中一定要学会“品读”“咀嚼”,从中读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用解读其他文学作品的方法去解读诗歌,就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1.了解古代诗歌语言含蓄凝练的特点诗歌语言的“含蓄”就是指言近旨远,意在言外;深涵多隐,含而不露;用少量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给读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诗歌语言的含蓄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重要特点。
诗歌语言的含蓄、凝练,往往表现在一个普通的词却包含许多的联想意义、隐含意义,这些意义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准确地理解。
如“空”字,在不同诗歌中的意义就不相同:2.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文言与变形的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脱胎于文言文,其语言的文言性不言而喻。
文言文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也同样出现在诗歌中,而且诗歌为了对仗和押韵,必然要在文字上有所变动。
中国古代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形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的空间。
因此,我们读古代诗歌,首先要结合已有的文言文知识来理解。
例如: 《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之“可怜”,不可解作“怜悯、同情”,而是“可爱”的意思。
《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之“思”,不是“思念”,而是“悲伤”。
其次,我们要注意诗歌语言的变形,而这往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点例句解释④互文见义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酬张少府》)在松风吹、山月照的时候,不必感到孤独寂寞,正可以解带弹琴。
这里的“松风吹”“山月照”是互文。
对于古代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在阅读欣赏时只有了解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3.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抒情与暗示的特点诗歌语言的意义指向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外在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6/9
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Hale Waihona Puke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这两句可还原为“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凰栖老碧梧枝”。诗人故意让主语和宾 语易位,显然是为了鲜明地突出“香稻” 与“碧梧”两个意象,从而写出京城风物 的美好。诗句给人以强烈的陌生感,极富 感染力。
2020/6/9
7、其他: 例1、苏轼《念奴娇》:“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
例2、毛泽东《沁园春》: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 (看到)湘江北去”。
例3、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目穷千里”。
2020/6/9
2020/6/9
B、定语挪后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 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 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 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 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 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路转溪桥忽见。”
一、二句“写当下景”,三、四句则“转溯从前”, 即一二句应与三四句对调逆解,其倒装幅度已超乎寻常。 夏夜山村的一场大雨,骤然而降,正在赶路的词人,情急 之下,在“社林边”找到了旧时熟悉的“茅店”,这正好 避雨,夏夜之雨来去匆匆,词人茅店避雨片刻,听到外面 雨声渐稀,又继续赶路,穿过土地庙边的晦暗的丛林,先 过一座溪桥,再转几道弯,忽然眼前出现了一幅豁然开朗 的图画:骤雨初歇,疏星在天。大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趣。词人的喜悦之情,不胜言 表,故首先就写下这目遇之景。这种句子的反常组合,产 生了极为丰富的审美情趣,有扣人心弦之奇效。
2020/6/9
再如:清代诗人王猷定《螺川早发》的颔联: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同样是无理而妙。诗人俯视长江,滚滚不 息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 另一个更远的梦乡;划动的短棹好像在拨动水 中残存的星光倒影。诗中词语的超常搭配,营 造出空阔渺远的意境,有迷离恍惚、如梦似幻 的感受。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 杨”。状语“凭短墙”“傍垂杨” 皆置于句末,若安放于通常位置, 则了无诗趣,亦不押韵。
这个跟后面的状语位移成宾语稍微 有一点区别。
2020/6/9
C、状语位移成宾语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春风”本属状语,可理解为“桃花 依旧春风笑”,若果真如此表达,则不单 是音律不美,诗的含蕴也将会顿减,以至 索然无味。让“春风”作“笑”的宾语, 仿佛能想见春风之痴情无知,这样似乎更 能传达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
2020/6/9
6、状语的位置 A、状语置于句首。
如苏轼《浣溪沙》中的“簌簌衣巾 落枣花”。
“簌簌”置于句首,使“落枣花” 于“衣巾”的声音得到强化处理, 渲染了氛围,令人如闻其声,与缲 车纺丝的声响,构成了一曲美妙的 田园交响乐,充满了乡村情趣。
2020/6/9
B、状语置于句末。 如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中的
2020/6/9
三、诗词中的省略
•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 开一个“想”字。
• 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 •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
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 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 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 欣赏的必要环节。 • 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
2020/6/9
5、定语位置。 A、定语位移成状语
例1、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例2、刘叉《从军行》: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例3、陆游《昼卧》: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2020/6/9
再如李白《玉阶怨》之三四句: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玲珑”本形容“秋月”,是定 语,而诗中变形为状语,究其个中缘 由:一是为了与其他几句都形成二三 节奏,便于吟诵;二是为了强化宫女 泪眼望月而生无限哀怨的抒情形象。
2020/6/9
(四)句子的反常组合
普通语言的句子组接,一般要遵循 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 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在古 典诗歌中,为了突出引人入胜的情景, 渲染突兀奇警的气势,诗人常常会突破 此惯常规律,让句子反常组合。
2020/6/9
如:欧阳修的《戏答元珍》之首联: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孤灯”怎能点燃“客梦”?“寒杵”又 何以捣出“乡愁”?显然,这种词语的特殊搭 配,是很难符合生活常理的,但从抒情写意的 角度赏析,又确实精妙之至。旅途中独对孤灯, 引动了行客的思归之梦;阵阵捣衣的杵声,摧 人心腑,惹起了诗人思乡的愁绪。诗中的 “燃”、“捣”二字,是实现此种超常搭配的 关键字眼,新颖奇警,光彩传神!描写出眼前 凄凉孤寂的景象和丰富复杂的情思,二者水乳
• “悦”写出诗人心情的愉悦 ,“空”写水的清澈,也表 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
2020/6/9
“春风又绿江南 岸”
“绿”字是吹绿的意 思,是使动用法, 表 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 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化静为动,有动态感。
2020/6/9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周邦彦
一“老”一“肥”,形容词使动,雏莺 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 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2020/6/9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南宋)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 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 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 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 了芭蕉。
分析“红”“绿”两字的好处。
2020/6/9
“流光容易把人抛 ”,指时光流逝之 快。樱桃和芭蕉这 两种植物的颜色变 化,具体地显示出 时光的奔驰。诗人 把看不见的时光流 逝转化为可以捉摸 的形象。词中借“ 红”“绿”颜色之 转变,抒发了年华 易逝,人生易老的 感叹。
朱庭珍在《筱园诗话》中对此作 了言简意赅的解释:“用逆挽法,句 法倍觉生动,故为名句。所谓逆挽者, 倒拍本题,先入正位,叙现在事,写 当下景,而后转溯从前,追叙以往, 以反衬相形,因不用平笔顺拖,而用 逆笔倒挽,故名。”
2020/6/9
再举一例。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语序颠倒的原因
1、是声律的要求 2、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3、以上两者兼而有之
2020/6/9
(二)词语在两个诗句之内的跳跃变换
这种词序颠倒变形的跨度相当之大,往往 是由此句跳跃到彼句,弹跳力极佳。
例如:王翰的《凉州词》有这样两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第一句的“葡萄美酒”是第二句“欲
饮”的宾语,此种跨句位移,极大地强化 了“葡萄美酒”这一形象的感觉呈现力量。 让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筵席盛况直接撞 击读者的视神经,感觉效果强烈。
2020/6/9
另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的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秋高急暮砧”。
其词序颠倒,几乎没什么规律可循,根本 就无法还原成普通的诗句形式,若要懂得其诗 句大意,则只能试以散文句法表述:秋高气爽 的傍晚,白帝城处处响起急急的砧声,如在催 促人们快拿起剪刀尺子来赶制寒衣。杜甫在诗 中故意让词语左奔右突,驱遣无常,决非玩弄 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为了使诗句传达的信息 更为密集繁复,从而获取万象迸发、百感交通 之审美奇效。
2020/6/9
(三)词语的超常搭配
所谓超常搭配,是指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虽有悖于生活逻辑,却合乎艺术逻辑,从而获 取了诗意的真实。此类变形语言,极富表现力, 往往能绝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独特的感受与体 验,给诗歌增添无穷韵味,古代的诗论家,常 谓之“无理而妙”。
2020/6/9
如: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 人……》的颔联:“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 愁。”
2020/6/9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敧斜。为 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 明霞。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 静胡沙。
“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 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 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2020/6/9
二、把握古代诗歌的特殊语序
2020/6/9
(一) 语序颠倒的类型
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 (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 “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 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020/6/9
•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 要表现为: 改变词性、 颠倒词序、 省略句子成分
• 目的: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 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2020/6/9
一、把握词性的改变
• 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 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 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 或一首词的“词眼”。
2020/6/9
• 何逊 夜雨滴空阶, 晓灯暗离室
• 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 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天已破 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 显得一片昏暗。
• “暗”字既写出离室的昏暗,又写出 离人心境的黯淡和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