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之课程的定义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2022第二学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
课程定义(P3):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及学习经验;课程即文化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教学定义(P7):教学即教授;教学即教学生学;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即探究。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P8):独立模式;包含模式;循环模式。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
拉特克教学研究的四个特点(P11):一是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二是认为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三是确立了“自然教学法”;四是认为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式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632夸美纽斯教学思想的四大原理(P11):一是教学以自然为建的原理;二是兴趣与自发原理;三是活动原理;四是直观原理。
课程开发定义(P34):所谓“课程开发”,就是指借助学校教育计划——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以改进课程功能的活动的总称。
课程开发的层次(P34):
任务与结果视角:宏观层次的课程开发,中观层次的课程开发,微观层次的课程开发;
主体的视角:国家课程开发,地方课程开发,学校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模式(P37):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
课程设计定义(P42):课程设计就是对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
课程设计取向(P43):学科中心取向,学生中心取向,社会中心取向。
课程设计的两个步骤(P45):
目标的确定,
内容的选择:学科、学生、社会
教学设计的定义(P49):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内容框架
《课程与教学论》内容框架
信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10级王俊10420114001
一、课程与教学论概念
(一)课程的涵义
课程标准是指导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有确保国家地方和学校一定的教育水准,为国民提供接受同一水准的教育机会的功能。在现代世界,一个国家对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全无统一的要求和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检查、考核和评价制度,就很难保证学校教育的基本质量,确保公民基本素质的普遍提高。目前,从世界范围看,课程标准的层级分为三种形式:即国家统一课程标准、地方课程标准和学校课程标准。各国因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不同其标准形式具有一定差异。
1.课程的三种涵义
(1)课程作为学科
(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二)教学的涵义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1.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the objectives model)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2.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a process model)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系统确立起来的。斯腾豪斯对过程模式的建构是从对“泰勒原理”的批判开始的。斯腾豪斯从一个课程设计者的视角对“泰勒原理”进行了详尽而透彻的分析与批判,客观地指出了其贡献于局限。在此基础上,斯腾豪斯建立起其过程模式的理论框架。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课程与教学论》汇总
一、课程的定义
基本含义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二、与课程有关的概念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挑选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2)教学进程
和教学内容一样,教学进程只能是课程的一部分,而不是课程的全部。它回答的是“怎么教”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在时间上的展开。
(3)学科
学科有两层意思:一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类;二是指教学科目,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的基本单位。
(4)科目
狭义的学科就是指教学科目,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就是一个个科目。“科目”强调的是分科的形式,而“学科”则更强调知识内容。
(5)知识
“知识”被看作是人类知识成果的结晶。知识内容任何时候都应该是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应该是课程的主体。看不起知识,轻视知识的态度是轻率的。
(6)经验
三种较为通俗的解释:一是动词形式,意指经历,体验;二是名词形式,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三是哲学概念,指感觉经验,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客观世界获得的、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的初步认识
经验是一切认识的起点,但经验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本质,更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7)活动
活动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就是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基本的认识:活动可以是课程的一种形式,但不能认为学校里的所有活动都是课程
(8)计划或方案
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一套实施方案,是实施教育计划的蓝图。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课程与教学论第2章课程概述
众说纷纭的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地获得的经验。 隐性课程是指学校(含班级)社会关系结构以及学校 正规课程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价值、态度、信 仰等非学术性的知识。 隐性课程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 意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 课程。(显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 式显现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新编
拓展 补充 整合 改编 选择
活动方式
开发范围
全部课程 部分课程 单向课程
非定向课程
教师 个体
教师 小组
全 体 教 教师家长 职员 与学生
开发主体
校本课程开发
国家指导性文件 学校教育哲学 需求分析 学校资源评估
校本课程目标
确定校本课程的结构
培训相关教师
实施 N 评价 Y 下一个阶段 (校本课程开发流程图)
制度性隐性课程
心理性隐性课程
第四,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
隐性课程对于某一或某几个课程主体来说总是内隐 的、无意识的。而显性课程则是以直接的、明显的 方式呈现的课程,它对课程的实施者和学习者来说 都是有意识的。
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而隐性课程 也总是蕴藏在显性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过程之中的。
⒉ 从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析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内涵及其发展
一、两个核心概念
1.课程:是活动(活动内容)(课业)及其进程。
含学习方案、学习内容、预期的结果、活动计划及其进程安排。
(补充)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教学: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补充)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问题
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知识授受
它的两层含义:一是“授受”什么知识,二是如何“授受”知识。
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一)课程与教学思想萌发
(二)教学论的发轫:《大教学论》问世
(三)20世纪教学论发展样态:分化与多样化
第二节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影响较大的课程改革
1.20世纪初,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
2.20世纪五六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思想
3.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新兴的建构主义
一、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
(一)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著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课程与教学论中课程的定义
课程与教学论中课程的定义
《课程与教学论中课程的定义》
一、课程的总体定义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位,它指一组由特定活动组成,旨在实现一定学习目标、开展一定活动、培养相应素质的系统化学习集体活动。它是指一定学习目标和任务特征的学习计划,其中包括有系统的课程内容,明确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活动,以及经过灵活构思和组合的学生参与活动梳理出的实现学习目标素质教育的有机有效体系。
二、抽象、具体两个层次
课程可以从抽象层次以及具体化层次来定义。在抽象层次上,课程可以只指方向,而不涉及具体内容,包括培养技能、建立阅读素养,学习责任等;在具体化层次上,课程是专业知识体系,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的具体安排。
三、课程的结构化特征
课程的系统性和结构性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原则,不仅要求表层(定义、描述)层进行结构化,而且要求将一个系统活动划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内部要有系统性和清晰性,从而充分表现课程的结构。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形成一个内在的系统。在使用中,可以任意选择、组合模块。这样,课程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表达课程信息并体现出系统的性质和结构的特点。
综上所述,定义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者需要理解课程的目标、结构和模块以及如何有
效实现学习目标。通过此类定义,学习者就可以开展有序、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成果。
《课程与教学论》
一、课程的定义
基本含义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二、与课程有关的概念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挑选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2)教学进程
和教学内容一样,教学进程只能是课程的一部分,而不是课程的全部。它回答的是“怎么教”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在时间上的展开。
(3)学科
学科有两层意思:一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类;二是指教学科目,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的基本单位。
(4)科目
狭义的学科就是指教学科目,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就是一个个科目。“科目”强调的是分科的形式,而“学科”则更强调知识内容。
(5)知识
“知识”被看作是人类知识成果的结晶。知识内容任何时候都应该是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应该是课程的主体。看不起知识,轻视知识的态度是轻率的。
(6)经验
三种较为通俗的解释:一是动词形式,意指经历,体验;二是名词形式,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三是哲学概念,指感觉经验,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客观世界获得的、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的初步认识
经验是一切认识的起点,但经验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本质,更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7)活动
活动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就是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基本的认识:活动可以是课程的一种形式,但不能认为学校里的所有活动都是课程
(8)计划或方案
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一套实施方案,是实施教育计划的蓝图。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课程的定义
课程的定义
关于课程的定义,中外课程专家和学者给出了100多种解释。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不同的解释:
(1)课程即学科或教材,指的是把某个方面有价值的知识系统化,形成一定的科目或学科,然后把知识系统传授给学生。
(2)课程即经验,也就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经验让学生去亲身经历而获得经验的过程。
(3)课程即计划,指的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的计划和方案。
(4)课程即活动,指的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具体活动。
无论对课程的解释如何,我们可以发现对课程的理解有两个基本点:其一,把课程作为一个系统看待,它是多个要素、多层次关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二,视课程为动态发展过程,需在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但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明确的是课程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是教育运行的中介或桥梁。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的内涵
1、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具体含义包括: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美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课程概念典型类型:课程即教学科目(学科本质观);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课程即预定的教学计划(手段本质观);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目标本质观)
3、课程概念的范围:最狭义的课程概念:指某门学科甚至某本教材;狭义的课程概念: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目的、内容、范围和比例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概念:指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中规定的,有计划实施的显性信息,同时还包含由学校生活质量、教室态度、教学活动等所传递的隐性内容。最广泛的课程概念:既包含校内正规教育内容,也包含校外非正规、非正式的教育内容。
4、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课程,从理论到实践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5、教学概念:1.教学即教授;2.教学即教学生学。陶行知提出,改教授法为教学法;3.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6 、教学概念的基本认识: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交往探究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通过这个交往和探究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首先,课程是指学校或教育机构为实施教育活动所制定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计划。它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课程制定的过程需要参考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和教育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确保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
教学论是关于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它研究教学的原理、方法、技能和教师角色等方面的问题,旨在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论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的理论基础,帮助教师在实施课程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课程与教学论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课程设计需要借助教学论的指导,结合教学论提供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确保课程的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同时,教学论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和完善,通过对课程实施的观察和反思,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与教学论的概念
《课程与教学论》全部概念(一)
1.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人所制定和生成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2.教学:从广义上讲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教者主要是教师,也可以是教师以外的人。学习者主要是学生,也可以另外一些人。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虽然主要表现在课堂范围之内,但随着课程范围的扩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扩大,教学活动的范围也不只局限在课堂之内。
3.理想课程:课程专家按照课程理论和当时社会发展及儿童发展的需要所确定的,有关课程应该如何设计、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标准的想法。
4.文件课程: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按照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现实的社会环境和学生发展的可能,由课程研究者制定的一套文件。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材等。
5.理解课程:是实际工作者对文件课程中所反映的理念、目标和具体内容方法的理解。
6.实施课程:实际在教学中发生的课程,即教师在课堂中做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
7.经验课程:是指学生实际得到的东西,可以认为是学生经过有关课程的学习所得到的经验。
8.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
9.观察研究: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与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就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得目得与任务得。
2、课程与教学论得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得一门分支学科,它得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得著作(了解)
《礼记·学记》就是我国与世界上最早得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得《大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学科诞生得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与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得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得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得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得关系得瞧法,有四种不同得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得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 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得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得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得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就是上层社会得贵族教育与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得思考,但还就是没成为独立得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得描述与总结阶段。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一、课程的几种定义P3(前四种了解标题)
1.课程即教学科目
《辞海·教育心理分册》:课程为“教学的科目。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学校的或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或指一组教学科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评:这种定义较为狭隘,它强调了知识的系统化及其进程安排,却忽视了学生心智、情感、创造力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2.课程即学习结果
这种观点流行于北美学界,如坦纳夫妇认为:“课程是通过有组织地重建知识和经验而得到系统阐述的有计划、有指导的学习经验和预期的学习结果,在学校帮助下,推动学习者个人的社会能力不断地有目的地向前发展。
评:这种观点强调课程的预先计划性,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但缺乏灵活性,因为教育情境总是变化的,学生个性特征也是多样的,所以其学习结果往往也是难以预期的。
3.课程即计划
古德:“课程是学校传授给学生的、意在使他们取得毕业、获得证书或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格的教学内容和具体教材的总计划。”
塔巴:“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
评:相对而言,这种定义考虑得比较周全,但容易使人们过分关注教学计划本身的实施,而忽视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影响。
4.课程即学习经验
博比特:“课程是一系列的经验,是儿童和青年达到那些教育目的所必须有的经验。”
福谢伊:“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教育中所学得的全部经验。”
从理论上讲,把课程定义为学生个人的学习经验似乎很有吸引力,但在实践中很难实行;另外,这种定义也过于宽泛,它把学生的所有个人经验都包含进来,以致于我们对课程的研究几乎无从入手。
课程与教学概述
3.科学教学论的形成
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并被运用到教学论中为标 志。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中的“教学论”部分。
(三)当代教学论的发展轨迹 1. 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论”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
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论”
2.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洛扎诺夫的暗示
教学、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汉语中的“教学”词义 《书· 尚书· 兑命》最早出现“斅学半”(斅,xiao,同 教)。宋朝蔡沈注解:“斅,教也……始之自学,学 也;终之教人,亦学也。” 《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宋代欧阳修所作胡瑗先生墓表中:“先生之徒最盛,
其在湖州学,弟子来去常数百人,各以其经传相传授,
其教学之法最备……”。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课程研究的阶段及特点 1.前科学阶段 原始社会 古代希腊的教育 古代罗马的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前科学时期课程研究的特点: 前科学时期的课程研究处于孕育与萌发阶段,并没 有科学的概念及系统的理论体系。一些课程研究思想都 交织在哲学、伦理与政治等的论述中,没有把“课程”作 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自我发展直观原理教学的心理学化总之自赫尔巴特教学论到实验教学论整个教学理论的发展从独立到科学历经众多教育家的丰富与完善表现出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特点教学论的概念被正式运用其内涵也逐渐得到揭示教学论从哲学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而形成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 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 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教育教学目标的选择和 制定成为核心任务。
• 强调课程是教学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 ,可操作性强。
• 忽视了非预期的学习结果,不容易关注到变化中 和已经变化了的教育环境及客观要求。
• 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跑 道 ”
• 当代课程理论重新认识curriculum 的词源,因为“currere”原意指“ 跑的过程与经历” 重点在“跑” 的过程,也就是说“奔跑”即“ 学习的过程”。
• 课程即是儿童对自己学习经验的 认识。这样,个体自身的体验、 对自己经验的认识就成为课程的 重点。
• 课程的涵义可以表征为学生与教 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活生生的经验 和体验,即过程课程,是动态的 。
• 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 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 验。
• 强调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 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 忽视了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
What has changed?
• Over the decades, curriculum definition has shifted from “fixed courses of study” to broader terms such as experiences which is a learner encounters.
互动学习?
课程定义的基本类型
课程定义的基本类型
• 人们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建构着对课程的不同认 识和理解。
• 1.课程即教学科目 • 课程即“学科或教材”。最普遍、最常见的课程
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课程是指所有 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各种活动的总和。 • 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及教育进程安排,向学生 传授学科的知识体系,突出体现在“教材”的规 定内容上。 • 忽视了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其他课程活动和资源 。
Conceptual progress
fixed courses of study Teachers or subjects
broader fields (experience)
students
课程的词源学分析
“课程”一词的英语是Curriculum,其词根 源于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意为 “跑” (动词),curriculum则是名词,原意为 “跑道”(race-course),规定赛马者的 行程,重点在“道”上。指在学校里孩子们 要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与教育中 “学习内容进程”之意较为接近。 传统的课程理论把课程作为静态的、外在于 学习者的“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相对忽 略了学习者与教育者经验和体验的层面。
• 强调学而不是教,尤其强调在各种场合学习技能和 知识,而非仅仅只在学校。最近被广泛宣传,并得 到商业组织、行业团体的支持。
• Question: • 这些技能和知识系统吗?
Fra Baidu bibliotek
定义5:
• 课程是学生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之类的网络 系统进行建构的产物。
• Question: • 网络学习是否可以替代真正的人和人之间的
• 例:1988年英国颁布法律规定的国家课程 ,它从三门核心科目和七门基础科目来描 述课程,并叙述了学生在每个科目领域应 达到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 Question: • 是什么使得学习这些科目成为必需的?
定义2
• 课程即对当代社会生活最有用的科目。 • 构成这一课程的科目通常是从社会的重大时代问
题中选择的,但是这一定义自身并不排除学生个 体选择对自己最有用的科目。 • Question: • 哪些知识是有用的?
定义3
• 课程即学校负责的所有有计划的学习。 • 有计划的学习内容可以是长篇书面文件规
定的具体内容,可以是简要罗列预期的学 习结果,也可以是学生应该知道些什么的 总体设想。
• Question: • 那些没有计划但却实际发生的学习活动是
否被排除在课程之外了呢?
定义4
• 课程即提供给学生的能在不同学习场合获得的一般 技能与知识的学习经验的总和。
• Over the decades many definitions of curriculum have been provided but because key players in education represent a diversity of values and experience, it i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get wide public or professional consensus(一 致同意).
5. Curriculum is a set of performance objectives.
6. Curriculum is everything that is planned by school personnel.
7. Curriculum is that which an individual learner experiences as a result of schooling.
What is curriculum?
1. Curriculum is that which is taught in school.
2. Curriculum is a set of subjects.
3. Curriculum is content.
4. Curriculum is a set of materials.
• (黄甫全,P96).
• 施良方指出:“每一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都有 一定的指向性,即都是指向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条 件下课程所出现的问题,所以都有某种合理性, 但同时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每一种课程定义都 隐含着作者的一些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对于教 育工作者来说,重要的不是选择这种或那种课程 定义,而是要意识到各种课程定义所要解决的问 题以及伴儿随之的新问题,以便根据课程实践的 要求,做出明智的决策。”
8. Curriculum is an interrelated set of plans and experiences which a student complet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chool.
More:定义1
• 课程即一些永恒科目,例如语法、阅读、 逻辑、修辞、数学和包含基本知识的西方 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