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2.理解声音的频率与振动源的关系。
3.了解声音的速度和传播距离的关系。
4.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性绳、木棍、蜡烛、探究箱等。
2.教学辅助工具:PPT、课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以问答、故事、图片等形式介绍声音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二、呈现(20分钟)1.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感受和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可利用实验箱模拟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观察声音的传播路径和特点。
2.介绍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距离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光和声音的传播速度有何区别。
三、理解(30分钟)1.利用PPT和课件讲解声音的频率和振动源的关系,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频率声音的波形,让学生理解高频率声音和低频率声音的区别。
2.介绍声音的频率与音高的关系,并通过听觉实验来验证。
3.讲解声音强度和响度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来体验不同强度声音的效果。
四、拓展(20分钟)1.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声音的制作与探究实验。
每组用不同材料制作乐器,探究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影响,并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影响。
五、归纳(10分钟)1.学生在PPT或黑板上总结声音的特性,包括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距离、频率、强度等。
2.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六、小结(10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声音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为什么有些人的声音会听起来更大、更响亮?2.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做一次简单的复习,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七、课后练习(10分钟)1.布置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声音在哪些介质中可以传播?b.高频率声音和低频率声音的区别是什么?c.什么是声音的强度和响度?d.什么因素影响声音传播的速度和距离?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声音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初中物理声音特性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特性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掌握各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3. 能够区分和应用各个声音特性。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各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应用声音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细绳、乒乓球、示波器、音色不同的乐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辨别不同的声音的?2. 学生回答:通过声音的高低、大小和音质来辨别。
3.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探究音调(15分钟)1. 实验1:让学生用细绳系在音叉上,轻触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变化,同时听音叉发声。
2. 学生观察并回答: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音叉发声的音调越高。
3. 教师解释:音调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三、探究响度(15分钟)1. 实验2: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幅度,同时听声音的大小。
2. 学生观察并回答:敲击音叉的力度越大,音叉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3. 教师解释:响度是由声音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四、探究音色(15分钟)1. 实验3:让学生分别演奏音色不同的乐器,听它们的演奏声音。
2. 学生回答: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可以辨别出它们的声音。
3. 教师解释:音色是由声音的波形决定的,波形不同,音色不同。
五、应用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分辨不同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说出它们的区别。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应用所学的声音特性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声音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学生总结: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音色是由波形决定的。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掌握了各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八年级物理教案 声音的特性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特性9篇声音的特性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钢锯条(25根),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课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
新课教学&1.3声音的特性(板书)乐音:是物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但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这是怎么回事呢?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声音的差别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师演示]:请听:用吉他弹几个不同的音。
提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生)回答:声音的高低不一样。
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板书)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分组试验]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5伸出桌外;(2)将锯条1/3伸出桌外;(3)将锯条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
(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
八年级物理上册《1.2声音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
二、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2)组织不同学生利用各种乐器发声及本人参与发声来认识音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要素及相关影响因素。
【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请同学们欣赏两首乐曲:二胡独奏曲和笛子独奏曲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谈一谈听到的两首乐曲,有哪些方面是不同的?导语二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同一首乐曲声音有强弱,调有高低,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音。
声音与声音有什么不同呢?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响度[做一做]教师用大小不同声音说“同学们好”,要求学生区分两次声音有什么不同?[议一议]学生交流讨论:[点拨]声音大即强,声音小即弱。
[小结归纳](板书)1.声音的强弱叫做。
[演示]演示敲鼓[思考]用什么方法使鼓发出的声音更响一些?用什么方法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呢?学生思考回答:[试一试]如果换音叉做上述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学生思考回答:[点拨] 声源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想一想]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呢?[小结归纳]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有关,越大,越大。
[试一试]人站在距发声体远近不同的地方响度如何?[议一议]的地方振幅大,声音大;的地方振幅小,声音小。
[小结归纳]3.人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与的远近有关。
(二)音调[做一做]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都说“声音的特征”,其他学生听后区分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学生分析总结:[试一试]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仔细听卡片发出的声音高低有什么不同?[猜一猜]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猜想:可能与梳齿的振动有关。
八年级物理上册2.2《声音的特性》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2.2《声音的特性》教案(新版)新人教版《声音的特性》课题引入学生听录音(带有自然界声音的音乐)学生由音乐中提出想要知道的有关声音的问题给学生设立一个充满大自然声音的美妙环境,给学生一个想象的余地,由想象引出学生想要知道的问题,自然引入新课放录音(带有自然界声音的音乐)引导学生提问并记录学生的问题听录音并展开充分的想象提出问题课题探究一、学习相关概念:⒈概念引入: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⑵振动有什么特点?⒉依据学生讨论结果给出概念:⑴振幅⑵频率:说明:频率的不同、振幅的不同决定物体振动的不同。
物体振动的不同决定声音的不同二、声音的特性:㈠响度⒈演示:放一段音乐,将音量旋钮进行旋转,使音量发生变化提出问题:你有什么感受?引出响度的概念响度:声音的大小。
⒉引导探究:响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首先将学生的未知概念引出,有利于学生下一步学习声音的特性时的顺畅性振幅和频率对学生来说十分抽象,利用形象的形体语言进行说明,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利用身边常见的实例进行教学,利于学生的理解将一个探究实验分成几步来进行,可以降低难度由复习声音的产生,引入相关概念,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振动的特点,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根据学生的理解适当的利用身体演示什么是振幅,什么是频率,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演示提问引出响度概念引导探究:⑴利用同一器材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⑵当响度不同时,讨论并回答了解振幅、频率决定振动的不同感受音量的变化并回答问题:声音的响度变大知道响度依据引导进行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注意控制变量法、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题探究⒊依据学生探究结果进行小结:振幅决定声音的响度⒋示波器展示:响度不同时的波形⒌反馈练习:利用实验验证观点㈡音调⒈演示:利用自制橡皮筋小琴弹几个音阶,提出问题:你听出了什么不同?引出音调概念:音调:声音的高低⒉再次演示,引导观察:当音调变高的同时,橡皮筋有什么变化?⒊模仿橡皮筋小琴利用钢尺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⒋引导探究:音调和什么因素有关?⒌依据学生探究结果进行小结:频率决定音调的高低。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声音的特性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分【教材分析】教材将声音的特性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
但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同起来。
本人考虑到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响度比音调更加好理解一些。
在排除响度的干扰之后,音调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将课本中二者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将知识的处理由易到难。
【学情分析】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
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
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
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大小木鱼、大小铜镲、大小铜锣、大小鼓、大小音叉、敲打木槌、铝板琴、学生自带乐器(吉他、竖笛等)、乒乓球、铁架台、示波器。
(说明:以上器材可从学校音乐器材室中寻找,也可用其他乐器代替)【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了解了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的一些美妙的声音吧!(播放录音)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抽取与声音的特性有关的问题作为本节探究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各与什么因素有关,能解释生活中与声音特性有关的现象。
会用波形图描述声音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对生活中声音特性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声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
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2.教学难点理解频率与音调、振幅与响度的关系。
对音色概念的理解以及音色在区分不同声音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包含多种不同特性声音的音频,如高音歌唱家的演唱、低沉的鼓声、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曲子等。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这些声音中,你们能感受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特性。
(二)讲授新课1.音调概念引入:再次播放高音和低音的音频对比,让学生感受声音高低的不同,引出音调的概念: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影响音调的因素——频率:介绍频率的概念: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Hz)。
实验探究:准备一些不同频率的音叉,敲响它们,让学生感受不同音调的声音,并观察音叉上标注的频率值。
然后用示波器展示不同频率音叉发声的波形图,引导学生发现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生活实例:列举生活中与音调有关的例子,如吉他弹奏时,通过按不同的琴弦位置改变弦的振动长度,从而改变振动频率,使音调发生变化;男低音和女高音的音调不同是因为声带振动的频率不同等。
2.响度概念引入:播放同一音频但音量不同的两个片段,让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引出响度的概念: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2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声音,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3.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声音实验,探究影响声音特征的一个因素(如振动的频率、振幅等),并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果和讨论等部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传播条件、影响因素等关键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3.教师强调声音特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声音现象,学以致用。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并分析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究,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2.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不同难度的实验和问题,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声音传播和特征,降低学习难度。
-定期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学生对声音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环保问题,探讨如何降低噪音污染,提高生活品质。
-举办科普讲座,邀请专业人士讲解声音在科技、艺术等领域应用,拓宽学生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为切入点,如雷声、琴声、汽车喇叭声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掌握声音特征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物理-八年级声音的特征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声音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特点。
2. 掌握声音的基本特征。
3. 理解声源、媒质、接收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声音的基本特征。
2.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
声波的表达和表示。
【教学过程】
一、热身:通过看一段视频讨论声音的特点和传播。
二、引入:
1、学生翻阅课本,并结合视频进行讨论,认识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
2、教师通过讲解与课本配合,加深学生理解。
三、讲解:
1、声音的基本特征:频率、振幅、波长。
①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中震动的次数。
②振幅:是指声波中震动的幅度。
③波长:是指声波的一个周期所对应的距离。
2、声音的传播:
①声源:声音产生的地方。
②媒质:声波在物质介质中传播。
③接收器:接受声波的地方。
四、操练:
1、听力练习:播放声音,让学生按听后音频的特点进行分类。
2、声音传播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使用墙上的钉子和木棒,
插入墙内的木洞中将声音传播,并观察表现出的语音。
五、论证:
教师结合实验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六、拓展:
1、视频欣赏讨论,了解声音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
2、课堂游戏:通过同学之间的接力协作,让声音在人群中传递,感受声音传播的迷宫。
七、作业:
1、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复习声音的知识。
2、思考题:了解不同声源和媒质对声音传递的影响。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7篇)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7篇)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注重于研究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尤其是它们各自的性质与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物理教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参考。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篇1】《电场》一章的教学终于结束了,回顾这将近半学期的教学工作,感觉很是无奈。
学生学起来太费劲了。
当然,不全怪学生认知能力差,这一章内容也确实很抽象,尤其是电势、电势差和电势能的教学,虽然我们采用了与高度、高度差和重力势能类比的方法,开始感觉学生还能接受,但课后做练习真的很费劲,所以这点内容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最后感觉学生掌握的还算差不多。
而到了章末学习“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时”我们又遇到了麻烦,因为要用到高一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规律和“平抛运动”知识,学生将这些内容已忘得差不多了,我们不得不又领着学生将这些内容复习了一遍,所以又耽误了一点时间,现在看来我们的进度比起其他学校慢多了,怎么办?为此我们物理组几位教师经常商量这个问题。
说实话,我很着急,因为十二月底还有学业考试呢,总不能一点都不复习吧,本学期我们高二物理才四课时,课时有限,还想让学生多学一点,所以今天我们索性把学业考试的有关材料给了学生,不知这样好与不好。
我们想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有精力的同学适当地把高一内容看一看,没精力的同学只能由着他们了。
估计后半学期,情况会稍有好转,毕竟《恒定电流》和《磁场》内容,学生多少有点基础,但愿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无论是学业考试还是期末统考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我们正在加油!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篇2】初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2《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2.实践题:让学生用自制的乐器,如水瓶琴、橡皮筋吉他等,演奏简单的旋律,感受音调的变化。
3.分析题:给出一些声音现象,如回声、共鸣等,让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基本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思和评价,给予针对性的反馈,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以学生们熟悉的音乐器材为例,如吉他、钢琴等,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乐器演奏相同的旋律,听起来却有不同的感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特性。
2.视频播放:播放一段包含各种声音的视频,如自然界中的鸟鸣、流水声,以及交通工具的引擎声等。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注意分辨不同的声音特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理解和掌握。
2.声音与振动的关系,声音传播的条件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3.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声音特性的感知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声音特性与声波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实施,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声音的特性,并为后续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音已有初步的认识,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并对其产生兴趣。然而,对于声音的深入理解,特别是声音特性的物理本质及其影响因素,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在学科基础上,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机械振动和波的基本概念,为本章节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储备。但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初中物理 声音的特性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理解它们的决定因素。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并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教学难点:1. 声音特性的决定因素。
2.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钢尺、塑料尺、音叉、闹钟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声音,让学生听并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特性。
2. 学生分享对声音特性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钢尺和塑料尺的振动情况,了解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3. 教师讲解响度的决定因素,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4. 教师讲解音色的决定因素,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乐器发声的音色差异。
三、课堂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因素对声音特性的影响。
2. 各组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3. 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更多关于声音特性的知识,如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声音特性的应用。
2.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决定因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
2.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掌握了它们的决定因素。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的理解与区分。
设想:通过实验、动画、音乐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特征,并在实践中学会区分和描述。
2.重难点:声音相关物理量的计算和应用。
c.举例说明:比较不同音量的声音,让学生了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音色
a.教学内容:讲解音色的定义,介绍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对音色的影响。
b.教学手段:展示不同乐器的音色,让学生区分和了解音色的特点。
c.举例说明:比较不同乐器演奏相同的音调和响度,让学生了解音色与发声体的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b.选择题:涉及声音特征的应用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c.计算题:声音相关物理量的计算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关系。
2.学生分享: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交流在课堂中的收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学会从科学角度看待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
八年级物理上册5.2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5.阅读一篇关于声音传播速度的科普文章,并总结文章中提到的关键信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提高自己的信息提取和表达能力。
提示:选择权威、易懂的科普文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传播速度的相关知识。
总字数:502字。
1.完成课本第5.2节后的练习题,特别是涉及到音调、响度、音色区分和应用的问题,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解答。
提示:在解答过程中,可以结合课堂上的实验和案例分析,加深对声音特性的认识。
2.进行一次家庭小实验,利用家中的器材(如尺子、杯子、水等),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包括实验器材、步骤、观察到的现象等,并撰写实验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声音特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分析声音现象,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声音特性的学习上都能取得进步。
总字数:307字。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声音三个特性的区分与理解。
设想: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实验演示和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性的直观认识。例如,将音调比作人的嗓音高低,响度比作人的说话大小,音色比作人的声音特色,使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受到这些特性的区别。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三节声音的特性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艺1.知道噪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2.不同发声体收回噪音的音色不同。
(二)、进程与方法1.培育先生提出效果的看法。
2.初步体会探求中的设计实验与剖析论证这两个环节。
3. 经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讨效果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理想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厚多彩的,培育先生愈加热爱世界、热爱迷信的质量。
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要素。
教学难点:决议音调、响度的要素。
教学方法:探求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钢尺(假定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
教学进程:一、创设效果的情境,引入新课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响各种各样,千差万别。
其中有许多声响让我们感到悦耳、入耳。
例如:音叉收回的声响、人歌唱的声响、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那么振动时收回的声响,物理学中把这类声响叫做噪音。
请同窗们留意听下面的歌曲(男高音合唱曲、女高音合唱曲),比拟这两支歌曲的演唱作风有什么不同?提出效果:有的声响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响听起来音调低,声响为什么会有音调上下的不同呢?二、新课教学1、[探求]音谐和频率的关系。
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窗们想方法使钢尺发声。
设计实验: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收回的声响。
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留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响的特点。
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留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反,比拟两种状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收回的音调。
停止实验: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响尖而细。
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声响粗。
剖析论证、得出结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振动得慢,音调低。
2、请同窗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效果:[投影](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4)大少数人可以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3、[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复杂引见示波器的作用:在这里,我们要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案•相关推荐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案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能力目标:1、通过做“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的实验”和“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法。
2、了解探究学常用的方法──转换法。
情感目标:1、通过体会现实世界中物体发出的丰富多彩的声音,欣赏美妙动听的。
乐曲,充分享受科学的美感。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意识和互相配合协作的精神。
学习重点: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学习难点声音的音调教具与媒体:多媒体、音叉、乒乓球、铁架台、钢尺、鼓、橡皮筋、乐器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提问几个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2、[师]我们所能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你感觉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3、[师]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师:可见,影响声音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新课,声音的特征。
(板书课题)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一)声音的音调1、【提出问题】同样是唱歌,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响亮有的不太响亮,我们把声音的高低用音调来描述。
单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2、【猜想】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2、【设计实验】用同样大的力,让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观察声音的不同。
3、【实验器材】钢锯条(或塑料尺)、发音齿轮、纸片〖方案1〗按教材的样式,将钢锯条压在桌子边,使钢锯条露出的长度不同,然后用同样的力拨动钢锯条,比较所听声音的不同。
〖方案2〗让发音齿轮按一定的速度转动,用硬纸片在齿轮边靠近齿轮,通过硬纸片在不同齿数齿轮上靠近时,感受所发出声音的不同4、结论:物体振动越快,其发出声音的调子就越高,我们把这种声音的变化称之为音调的不同。
即音调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5、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是赫兹(Hz)。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3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3教案名称: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2.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3.掌握声音的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声速、共振等。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3.声音的特性。
教学难点:1.声音的特性;2.声音的共振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提问:声音是什么?大家都听说过悦耳的音乐声、人们的说话声等,这些都是声音。
我们来看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请举手回答。
2.学生回答问题,并引入下一个环节。
二、声音的产生(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2.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
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
实验:用力拉紧橡皮筋,然后松手,会发出声音。
请同学们尝试一下,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橡皮筋发出声音呢?3.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声音的传播(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2.通过示意图和实验,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传播。
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
实验:用手机播放音乐,逐渐将手机靠近一个空瓶口,并观察声音的变化。
3.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四、声音的特性(30分钟)1.频率和振幅:向学生解释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并通过图示和示例进行说明。
提问学生关于频率和振幅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声速:向学生介绍声速的概念,并进行示例说明。
提问学生关于声速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共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共振现象。
通过实验向学生介绍共振现象,并进行解释。
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中倒入相同的水,用勺子敲一只杯子,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解释现象。
4.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
引导学生认识到共振现象对声音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总结声音的特性,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拓展:提问学生关于声音的其他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八年级物理声的特性教案
教案主题:声的特性教学目标:1.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2.掌握声音的传播速度。
3.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性。
4.学会利用各种实验仪器进行声音实验。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物理教科书。
2.实验器材:玻璃杯、细棍、酒精灯、音叉、示波器等。
3.幻灯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准备一段有趣的声音片段,如渐强渐弱的公鸡叫声,播放给学生听,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a)你听到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期望学生能回答声波的产生与传播)b)声音是如何传播到你的耳朵的?(期望学生能回答声音需要介质传播)c)声音的传播速度比较快还是比较慢?(期望学生能回答声音传播速度相对较快)1.通过幻灯片或图片,简要介绍声波的产生方式和传播方式,并解释声音是机械波的一种。
2.解释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的原因,以及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差异。
3.讲解声音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实验一:声音的传播速度a)将玻璃杯倒扣在桌子上,手指轻敲杯口,听到声音后停止计时器。
b)用声音传播公式v=s/t计算声音传播速度。
c)比较声音的传播速度和光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光速快于声速的原因。
2.实验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a)准备一个细棍,用火烧热一端,然后迅速放入水中。
b)观察并描述烧热一端时声音的特点。
c)概括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四、概念巩固(15分钟)1.结合实验结果,再次强调声音需要介质传播这一特性。
2.梳理声音的传播速度在不同介质中的差异。
1.分组讨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可能的原因。
2.学生汇报并讨论各小组的观点,指导学生梳理思路。
3.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阅读教科书相关章节,复习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2.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1.通过声音片段的导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案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1、通过做“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的实验”和“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法。
2、了解探究学常用的方法──转换法。
1、通过体会现实世界中物体发出的丰富多彩的声音,欣赏美妙动听的。
乐曲,充分享受科学的美感。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意识和互相配合协作的精神。
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学习难点声音的音调
多媒体、音叉、乒乓球、铁架台、钢尺、鼓、橡皮筋、乐器等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几个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2、[师]我们所能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你感觉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3、[师]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师:可见,影响声音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新课,声
音的特征。
(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声音的音调
1、【提出问题】同样是唱歌,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响亮有的不太响亮,我们把声音的高低用音调来描述。
单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2、【猜想】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2、【设计实验】用同样大的力,让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观察声音的不同。
3、【实验器材】钢锯条(或塑料尺)、发音齿轮、纸片
〖1〗按教材的样式,将钢锯条压在桌子边,使钢锯条露出的长度不同,然后用同样的力拨动钢锯条,比较所听声音的不同。
〖方案2〗让发音齿轮按一定的速度转动,用硬纸片在齿轮边靠近齿轮,通过硬纸片在不同齿数齿轮上靠近时,感受所发出声音的不同
4、结论:物体振动越快,其发出声音的调子就越高,我们把这种声音的变化称之为音调的不同。
即音调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5、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是赫兹(Hz)。
6、观看不同音调声音的波形图(通过视频播放)
7、认识一般声音的频率范围:
通过看课本上的图1.3-2,引导学生总结出(1)人的发声频率范围;(2)人的听声频率范围;(3)哪种动物听声的频率最低和最高;(4)频率范围最广的是谁。
8、观看多媒体,进一步了解动物之间交流的情景。
9、超声: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次声: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10、介绍超声和次声的应用。
(二)响度
1、【提出问题】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除了有高低的不同外,还有大小的差异,这大小的差异,我们就说它们的响度是不同的,那么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该怎样描述它呢?
2、【猜想】响度与所用力的大小有关,根据是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就越响。
3、【设计实验】我们 __证明响度与用力的关系呢?
4、【实验器材】钢锯条(或塑料尺)、鼓、碎纸屑、音叉、小用细线悬吊的乒乓球
〖方案1〗取一钢锯条,让其一端压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其另一端,改变所用力的大小,观察所发出声音的不同。
〖方案2〗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用不同的力敲鼓时,通过鼓所发出声音的不同,观察碎纸屑振动起来的高度。
〖方案3〗课本上图1.3-4所示的实验,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然后将发声的音叉靠近小球,观察小球被弹起的距离。
5、消除学生对用力大小是声音大小因素的误区,说明所用力的大小只是外因,物体声音的大小在其内部看来,决定于其振动的幅度。
6、结论:我们把物体振动时的幅度就做振幅,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三)音色
1、【提出问题】如果声音振动的频率和振幅都相同,这两个声音就是一样的吗?
2、【多媒体展示】
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曲子,听起来一样吗?
观看声波的录像。
3、音色:有别于其他声音的特殊因素,它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4、举一些振动频率、振幅均相同,但音色却不同的例子。
如课本中的图1.3-5可以看出,音叉、钢琴和长笛的基频(振幅最大的振动的频率)相同,但是在基频的基础上还有一些附加的小的振动,这些小的振动和大的振动一同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四)三种典型的乐器
先播放几种乐器的录像
1、打击乐器
通过打击物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鼓、锣等。
2、弦乐器
通过拨动弦,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二胡、琵琶、小提琴等。
弦振动的频率与弦的张紧程度有关,弦越紧,音调越高。
3、管乐器
通过管中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笛子等。
空气柱越短,发声的音调也就越高。
4、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乐器。
(五)小结
(六)练习
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该实验学生都可以操作,将钢锯条换成塑料尺也行。
学生实验:
85~1100Hz
20~2万Hz
最低为狗。
最高为海豚。
与所用力的大小有关。
用不同的力拨动同一个钢锯条。
学生实验:
1尝试打击乐器
2尝试弦乐器
3尝试管乐器
做好知识的预备。
也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体现。
超声与次声方面的资料很多,我们可以随时添加。
猜想可能是不规范的,但此时教师不必指出。
这些实验,要根据情况,进行不同的选取。
音色的分辨不容易演示,借助多媒体的波形,比较容易理解。
通过尝试和模仿,激发学生对乐器认识。
课堂小结这节课分析了声音的三个重要的特征,首先通过录像发现影响声音的因素,然后引入该课的探究环节,得出单调、响度的概念,分别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得出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
在音调和响度都一样也能区分出声音的特征来看,引入了音色的概念,提出影响音色的因素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