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分子烙印聚合物分离立体异构体
化学物质的分子形态与分子构象

化学物质的分子形态与分子构象化学物质的分子形态和分子构象是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和研究对象。
分子形态指的是化学物质分子的外部形状,而分子构象则描述了分子内部的空间排列。
了解和掌握化学物质的分子形态和分子构象对于研究物质性质、反应机理以及合成新化合物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子形态分子形态是描述化学物质分子外部形状的表现。
分子形态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化学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1. 球形分子形态某些化学物质的分子形态呈球形,例如甲烷(CH4)、氨(NH3)等。
球形分子形态的特点是分子中心原子周围围绕着一定数量的终端原子或键对,形成几何上的对称排列。
球形分子形态在空间上呈无规则分布,使得这些化学物质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且晶体易于形成。
2. 长链分子形态长链分子形态特指分子由一系列相同或不同原子有机键连接而成,形状呈线状。
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
长链分子形态使得这些化学物质具有良好的可延展性和可塑性,具有重要的聚合度特征,也影响着它们的溶解度、熔点等性质。
3. 平面分子形态某些分子形态较为扁平,例如苯(C6H6)。
平面分子形态使得这些化学物质在空间中呈现平面排列,共享π电子,因此其电子结构和性质具有一定特征,如具有芳香性质。
这种分子形态也与其共振结构、反应活性等密切相关。
二、分子构象分子构象是描述分子内部空间排列的方式。
分子构象的转变通常涉及分子键角度的变化、键的旋转、原子的位置改变等。
1. 顺式与反式构象顺式构象和反式构象是有机化合物中双键的两种特殊构象。
顺式构象指的是双键两端大分子团位于同一侧,而反式构象则是位于不同侧。
这些构象对化学物质的空间结构和性质产生显著影响,并在有机合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2. 立体异构立体异构指的是相同分子式但结构中空间排列不同的同分异构体。
这种异构常见于有机化合物中,包括构象异构和对映异构。
立体异构对化学物质的性质、反应活性以及在生物体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3. 手性分子构象手性分子是指具有不对称中心的分子,使得分子镜像体无法互相重叠。
分子印迹手性整体柱的制备及对非对映异构体的分离

色
谱
E 3 H + F Y FZ 0 4 [ + 2 @0 \E 3 [ 0>2 T 0 5 [ 2 ] 3 ^
_ , O ( ! "+ , ( . N K G R K M ! " " ! Y K L
分子印迹手性整体柱的制备及对非对映异构体的分离
黄晓冬, 邹汉法, 毛希琴, 罗权舟, 陈小明, 肖湘竹
, ,>2 , , 3 4 2 + 56 7 8 , # 9 , : < 0 43 8 : # = 8 06 7 # 7 : @ 4 0A B 8 : # C D , B ; ? , E 3 F +6 7 8 , # G 7 : 6 H 2 06 7 8 : # C D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1 0 " * . ) I2 & " ’ 1 $ 1( 0 & # 0 *, 4 " ’ $ " &5 & 1 # $ # 6 # 0 % ) 0 + $ . " ’8 ) 1 $ . 1, , 3 7( 3 9 ) 0( ) $ & 0 1 02 . " : 0 + % . $ 0 & . 0 1, 4 " ’ $ " &< < = > < <, ( ) $ & ") 3 7;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辽宁 大连 % ) % ’ " % % 摘要: 采用原位分子印迹技术, 单步制备了一种辛可宁印迹的手性整体柱。为了提高柱效和选择性, 选择了相对低 极性的甲苯 / 十二醇复合致孔体系。在等度及梯度洗脱条件下, 非对映异构体辛可宁与辛可尼丁被完全分离。等 度洗脱中相对较宽的色谱峰可以在梯度洗脱中得到改善。同时考察了流动相中醋酸浓度、 流速以及温度对分离的 影响。由于柱中存在大的流通孔, 大大降低了分离过程中的柱压降, 从而使这种色谱柱能够在相对高的流速下使 用。提高温度可以提高分离因子, 在’ 。 " /获得最大分离因子. ) " 关键词: 分子印迹; 原位聚合; 手性分离; 非对映异构体 中图分类号: 0 ’ . 1 文献标识码: 2 文章编号: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年来集高分子合成、分子设计、分子识别、仿生生物工程等众多学科优势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分支。
基于该技术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亲和性和选择性高、抗恶劣环境能力强、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等特点。
因此,分子印迹技术在许多领域,如色谱分离、固相萃取、仿生传感、模拟酶催化、临床药物分析等得到日益广泛的研究和开发,有望在生物工程、临床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工业等行业形成产业化规模的应用。
下面就介绍一下分子印迹技术的有关知识。
一、分子印迹技术理论分子印迹技术概念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MIP)是指为获得在空间和结合位点上与某一分子(模板分子、印迹分子) 完全匹配的聚合物的实验制备技术。
实现分子印迹技术的步骤分子印迹技术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1) 在适当的介质中,具有适当功能基的功能单体通过与模板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聚集在模板分子周围,形成单体—模板分子复合物。
(2) 选择适当的交联剂,与功能单体在致孔剂的存在下互相交联起来形成聚合物, 从而使功能单体上的功能基在特定的空间取向上固定下来。
(3)通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把模板分子脱去。
这样就在高分子共聚物中留下一个与模板分子在空间结构上完全匹配, 并含有与模板分子专一结合的功能基的三维空穴。
这个三维空穴可以选择性地重新与模板分子结合, 即对模板分子具有专一性识别作用。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按照单体与模板分子结合方式的不同, 分子印迹技术可分为分子自组装和分子预组织两种基本方法。
分子自组装法(self-assembling)又称非共价法,是由瑞典的Mosbach及其同事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创立的。
在此方法中,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自组织排列,以非共价键自发形成具有多重作用位点的单体—模板分子复合物, 经交联聚合后这种作用保存下来。
常用的非共价键作用有:氢键、静电引力、疏水作用力、电荷转移、金属配位键以及范德华力等,其中以氢键应用最多。
【优】分子烙印最全PPT资料

2021/7/9
2
分子烙印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MIT) 分子烙印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 MIP)
2021/7/9
3
基本原理和制备
分子烙印的基本思想是源于人们对抗体-抗原及
酶-底物的专 整个聚合过程可分为三步:烙印,聚合和萃取。 一性的认识。整个聚合过程可分
2021/7/9
9
分离
以分子烙印聚合物作为色谱分析中的固定相, 用来分离烙印分子和其它分子得到了广泛的应 用。
通常制备MIP固定相的方法是整体聚合,即采 用MIT生成高交联的聚合物整体后,将其磨碎, 并萃取回收烙印化合物,最后筛选合适的聚合 物颗粒用来作为色谱固定相。
烙印分子的保留比其对映异构体强,后出峰。
以分子烙印聚合物作为色谱分析中的固定相,用来分离烙印分子和其它分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自组装法:也称非共价键法,烙印分子与 MIP在分析领域的应用
鉴于有机分子中的立体结构与其生物活性有特殊关系,1992年 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规定,今后凡发展具有不对称中心的药物,必须给出
手性拆分结果。
聚合物单体在溶液中以疏水作用,氢键,静电 欧共体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2021/7/9
10
为三步:烙印,聚合和萃取。 据统计,现有药物中有60%具有一个或多个手性中心。
整个聚合过程可分为三步:烙印,聚合和萃取。 据统计,现有药物中有60%具有一个或多个手性中心。 因此手性拆分已经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 《分子烙印法在手性分离中的应用》孟子晖 王清海 朱道乾 周良模 《分析化学》1997年第3期 2)自组装法:也称非共价键法,烙印分子与聚合物单体在溶液中以疏水作用,氢键,静电引力,金属螯合作用,电荷转移,范德华力 等较弱的作用力互相作用,其中以氢键应用最多。 因此手性拆分已经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 分子烙印技术给我们展示出一个美好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烙印技术必将给分析化学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共价键作用一般较强,在烙印分子自组装或识别过程中结合和解离度慢,故其发展缓慢。 据统计,现有药物中有60%具有一个或多个手性中心。 欧共体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MIP在分析领域的应用 6,模拟抗体的免疫分析 据统计,现有药物中有60%具有一个或多个手性中心。 分子烙印技术给我们展示出一个美好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烙印技术必将给分析化学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分子印迹分离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的物的选择专一性
在分子印迹聚合物骨架上有与模板分子大小相同、在空间结 构上完全匹配的空穴,而且空穴内原功能单体的功能基团在空间 的位置上也被固定,正好与模板分子相应的作用点匹配。 这个三维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单体种类是由模版分子的性质和 结构决定的。因为从不同的模板分子制备出来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将具有不同的空穴大小、功能基团核集团的空间结构。所以 一种 聚合物通常只能与一种分子结合。 即 预先制备好的这种模板将 会对该模板分子产生专一的识别作用。
-- 王洁 化工10-2
主要内容
1.分子印迹技术 2.分子印迹技术在分离 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
定义:分子印迹技术又称为分子烙印技术 (MIT),是合成对某种特定分子具有特意选择 性结合的高分子聚合物的技术。 理论基础:Pauling提出的抗元抗体理论认为,当外 来抗元进入生物体时,体内蛋白质或多肽链会以 抗元为模版,通过分子自组装和折叠形成抗体。 这预示着生物体释放的物质与外来抗原之间有相 应的作用基团或结合位点,而且他们在空间位置 上相互匹配的。
分子印迹技术在膜分离中的应用
膜分离具有处理样品量大、工业放大容易的特点。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具有高效选择性。 两者结合 MIP的分子识别性质受酸、碱、有机溶剂和加热等环境因素的 影响很小,所以MIP与生物膜相比,除了机械强度更高外,还具有 更高的选择性。 以茶碱为模板分子的MIP膜对茶碱的吸附量远大于咖 啡因。 说明该MIP膜对茶碱具有具有特殊的选择性吸附。
预组装法和自组装法的比较
预组装法 自组装法
氢键、 范德华力、 静电相互作用、 螯合作用、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等弱相互作用
作用力
共价键(可逆)
去除模板分子方法 常用的功能单体
分子印迹聚合物

,锌离子固相萃取,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小说func其他材料,可以用作清理和预浓缩的选择性吸着剂化合物从一个com -丛矩阵[1 - 7],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很容易准备,稳定、廉价和molecu——lar识别的能力。
ion-imprinting过程涉及三个步骤:1络合模板(即。
polymerizable配体、金属离子)2这个复杂的聚合3聚合后删除模板. 因此,MIPs能够认识到模板从其他组件示例. 所需的等级的选择性可以获得使用列挤满了伴侣-里亚尔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吸附锌离子是最重要的一个必要的微量元素锌在人类营养。
人体锌的缺乏会导致一些疾病,但是过度摄入锌也导致各种急性和慢性副作用[8]。
据报道引起电解质失衡,锌,恶心、贫血和嗜睡。
所以微量锌的分离和浓缩在复杂矩阵应该考虑, 的净化处理含重金属离子液体需要更多的关注在这项研究中,一个ion-imprinted聚合物用于锌(II)的选择性提取和预浓缩离子合成。
8-Acryloyloxyquinoline(8-AOQ)被选为金属络合tem -板块聚合单体, 目标准备固相的锌(II)离子的高选择性。
锌(II)8-aoq复杂的单体(图1)是合成和聚合与交联剂乙二醇dimethacrylate(EGDMA)获得保利(EGDMA-8-AOQ /锌(II))。
锌(II)离子去除后,微压印的是用于预选由火焰和芹菜中锌浓度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
锌离子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离子印迹低水平的Cr的分离和测定过程3 +硅胶表面铬离子,一般离子主要是基于一个合适的利用分离/预浓缩材料和技术。
precon -对中过程准确测量-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和分析痕量分析物的水平。
分子印迹是一个强大的技术来制备聚合物为各种物质材料与人工受体结合位点(1 - 4),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被利用材料的分子识别在很多科学和技术领域,如固相萃取、色谱分离、膜分离、传感器、药物释放、催化剂等[5 - 8]。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现状及展望闻军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7班,自贡 643000摘要: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制备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聚合物的新技术, 是在近十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科学技术。
现已应用于色谱分离、抗体和受体模拟物、固相萃取、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分子印迹技术于近十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回顾了分子印迹技术近十多年来的发展过程,总结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分子印迹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分子印迹聚合物; 分子印迹;研究进展引言每年公开发表的论文数几乎直线上升。
人们研究分子印迹聚合物(也叫分子烙印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MIP s)的历史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1940 年,Pauling 就提出以抗原为模板来合成抗体的设想,这是对分子印迹技术(即分子烙印技术,(molecule imprinting technology, MIT)的最初描述。
目前主要从事, 研究工作的国家有瑞典、日本、德国、美国、英国、中国等十多个国家。
国内主要研究单位有大连化物所、南开大学、兰州化物所、上海大学、军事科学院毒物所、湖南大学、东南大学、防化研究院等。
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主要是因为它有三大特点:即预定性、识别性和实用性。
由于mips具有抗恶劣环境的能力,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和长的使用寿命等优点,因此,它在许多领域,如色谱中对映体和异构体的分离、固相萃取、化学仿生传感器、模拟酶催化、临床药物分析、膜分离技术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已有一些文献介绍了这方面的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1-2].本文通过对这十几年的论文的回顾,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旨在引起国内分析化学工作者对该领域研究的关注,以便更快地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1.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生物体内,分子复合物的形成通常需要借助非共价键(氢键,范德华力,离子键等)相互作用。
分子印迹

091103111王礼建分子印迹技术概述分子印迹技术又称分子烙印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简称MIT。
是分子化学、生物化学和材料科学相互渗透与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他是合成对某种特定分子具有特意选择性结合的高分子聚合物技术。
通常被人们描述为创造与识别“分子钥匙”的人工“锁”技术。
一、分子印迹的基本原理当模板分子(印迹分子)与聚合物单体接触时会形成多重作用点,通过聚合过程这种作用就会被记忆下来,当模板分子除去后,聚合物中就形成了与模板分子空间构型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点的空穴,这样的空穴将对模板分子及其类似物具有选择识别特性。
二、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1)在一定溶剂(也称致孔剂)中,模板分子(即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依靠官能团之间的共价或非共价作用形成主客体配合物。
(2)加入交联剂,通过引发剂引发进行光或热聚合,使主客体配合物与交联剂通过自由基共聚合在模板分子周围形成高联的刚性聚合物。
(3)将聚合物中的印迹分子洗脱或解离出来。
分子印迹分为两类(1) 共价键法(预组装方式):聚合前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反应形成硼酸酷、西夫碱、亚胺、缩醛等衍生物,通过交联剂聚合产生高分子聚合物,用水解等方法除去印迹分子即得到共价结合型分子印迹聚合物。
优点:功能基团能获得较精确的空间构型。
缺点:识别过程慢,而且识别能力与生物识别相差较大。
(2) 非共价键法(自组装方式):非共价键法是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最有效且最常用的方法。
这些非共价键包括静电引力(离子交换)、氢键、金属鳌合、电荷转移、疏水作用以及范德华力等。
其中最重要的类型是离子作用,其次是氢键作用。
优点:简单易行模板容易除去。
缺点:专一识别性不强。
三、分子印迹材料的特性(1)预定性,即它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制备不同的MIPs,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
(2)识别性,即MIPS是按照模板分子定做的,可专一地识别印迹分子。
(3)实用性,由于它是由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的,因此据有天然分子识别系统所不具备的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从而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和长的使用寿命。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优秀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可复制黏贴

绪论引言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MIT)是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化学分析分离技术,即制备在空间结构及结合位点上与目标分子完全匹配的聚合物的实验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涉及化学、高分子、生物、医药、材料等多学科交叉,在化学仿生传感器、模拟抗体、模拟酶催化、膜分离技术、对映体和位置异构体的分离、固相提取、临床药物分析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1]。
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是一种基于色谱分离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是指液体样品在正压、负压或重力作用下通过装有固体吸附剂的固相萃取装置,从而将特定的化合物吸附并保留在SPE柱上的实验方法。
主要应用于环境样品痕量检测、药物分析与分离、生物与临床样品分析及其他如食品工业等方面,是一个被非常看好的并具发展潜力的新型分离技术。
1.2分子印迹技术1.2.1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及方法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s, MIPs) 是模板分子(Template)以共价键或非共价键形式与功能单体(Monomers) 结合,并在引发剂作用下与交联剂(Crosslinker) 发生聚合,洗去模板分子之后,形成在空间结构及结合位点上与目标分子完全匹配的几何空间空穴,该空穴在形貌和作用力方面对模板分子都有着记忆和识别特性。
印迹过程图示见图1。
1.2.1.1 分子印迹法-预组装法预组装法(Pre-organized approach )也叫共价印迹法,是由德国的 Wulff 教授研究小组[2]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创立。
共价印迹法是指在进行聚合反应以前,功能单体和模板分子之间是通过共价键相互联结的,该共价联结的产物在保持共价联结固定的情况下,进行聚合反应,聚合完成后,上述的共价联结则通过分解反应,使聚合物中的模板除去,即得到分子印迹聚合物。
当此印迹聚合物和客体分子相遇时,则又可形成相同的共价联结。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及研究进展摘要:分子印迹是制备具有分子特异识别功能聚合物的一种技术。
近年来,这项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影响到社会多很多领域。
本文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综述了该技术在色谱、固相萃取、药物分析、生化分离、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及生物催化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研究进展,展望1.引言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是一种有效的在高度交联、刚性的聚合物母体中引入特定分子结合位点的技术[1]。
MIT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化学分析技术,属于泛分子化学研究范畴,通常被人们描述为创造与识别“分子锁匙”的人工“锁”技术[2].分子印迹技术也叫分子模板技术,最初出现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免疫学[2]。
近年来MIT发展十分迅速,主要是因为其有三大特点:即预定性、识别性和实用性。
由于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MIP)具有抗恶劣环境的能力,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和长的使用寿命等优点,因此,它在许多领域,如色谱中对映体和异构体的分离、固相萃取、化学仿生传感器、模拟酶催化、临床药物分析、膜分离技术等诸多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3-8],并由此使其成为化学和生物学交叉的新兴领域之一,得到世界注目并迅速发展。
近年来,已有一些文献介绍了这方面的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
本文收集了很多有关分子印迹技术的文献。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回顾,对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旨在引起国内分析化学工作者对该领域研究的关注,以便更快地赶上国际先进水平.2.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印迹技术是将模板分子又称印迹分子、目标分子与交联剂在聚合物单体溶液中进行聚合得到固体介质,然后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洗脱除去介质中的模板分子,得到“印迹”有目标分子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的MIP,在这种聚合物中形成了与模板分子在空间和结合位点上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位点的空穴,这样的空穴对模板分子具有选择性[9].目前发展的分子印迹技术主要有两种:1)共价法(预组织法)该方法主要由Wulff[10]等创立。
分子烙印技术的应用与最新进展

一
年 多 来 , 各 种 国 际 科 技 期 刊 上 发 表 的 有 关 MI 在 P的论 文 超 过 3 0篇 。《 析 化 学 的 趋 势 } Te d 0 分 ( rn s
维普资讯
第 3 O卷
20 0 2年 l O月
分 析 化 学 ( Eຫໍສະໝຸດ X U XU ) 评 述 与 进 展 F N IH A E
C ie e J u n lo ayi a h mi r h n s o r a fAn t l C e s y l c t
会 议 报 告 文 集 的 基 础 上 对 17篇 文 献 进 行 了 综 述 。 总 结 了最 近 分 子 烙 印 技 术 在 对 映 体 或 立 体 异 构 体 分 离 、 1 固
相 萃 取 、 学 传 感 器 和 模 拟 生 物 传 感 器 及 催 化 生 物 反 应 工 程 方 面 取 得 的 成 绩 和 存 在 的 问题 。 扼 要 介 绍 了 在 分 化
的重 视 , 快 在许 多 相 关 领 域 如 手 性 分 离 和 底 物 选 择 性 分 离 、 很 固相 萃 取 、 学 或 生 物 传 感 器 、 对 称 催 化 化 不
和模 拟 酶 等 方 面 得 到 了 应 用 。 由 于 MI T在 生 物 工 程 、 因 表 达 等 方 面 也 有 潜 在 用 途 , 其 深 入 研 究 , 基 对 更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分离化学中的应用进展-应化1102-凃杨-1505110612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分离化学中的应用进展应化1102 凃杨1505110612摘要: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种具有固定空穴大小和形状及有确定排列功能团的交联高聚物,具有专一识别性、亲和性、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等优势,备受人们的青睐。
综述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以及在色谱分离、固相萃取、膜分离、毛细管电泳、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最后指出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 分离化学; 应用进展前言:分子印迹聚合物(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s) 是指以目标分子为模板分子,将具有结构互补的功能化聚合物单体,通过共价或非共价的方式与模板分子结合,加入交联剂进行聚合反应,反应完成后将模板分子提取出来,形成一种孔穴大小和形状固定以及有确定排列功能团的交联高聚物。
分子印迹技术从出现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
它最初源于20 世纪40年代Pauling提出的以抗原为模板来合成抗体的想法。
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分子印迹技术开始迅猛的发展,Wulff等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成功地合成了对糖分子具有选择性识别功能的MIP。
到1993年,Mosbach在Nature 上发表了有关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报道,自此分子印迹技术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每年关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的论文数量直线上升,这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通用性、立体专一识别性、亲和性和抗恶劣环境能力强,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是密不可分的。
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印迹技术就是制备高分子聚合物的过程,该高聚物对目标分子(也称作印迹分子或模板分子)具有特定选择性。
该过程主要包括3个步骤:a.印迹分子和功能单体(Functional monomer)通过共价键( Covalent bond) 或者非共价键( Non-covalent bond)形成可逆的化合物或复合物( Complex) ;b.加入交联剂( Cross-linker)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聚合反应形成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共聚物,并将该化合物或复合物固定在这种网状结构上;c.用溶剂洗提或酸解等方法洗去模板分子,在网络结构中留下一个与印迹分子在空间结构上完全匹配,并含有与模板分子专一结合功能的三维孔穴,即对印迹分子具有专一性识别作用。
立构异构体的分离与鉴定新技术

立构异构体的分离与鉴定新技术一、立构异构体概述立构异构体,又称立体异构体,是指分子中原子的连接顺序相同,但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分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存在差异的现象。
立构异构体的存在对于药物化学、有机合成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立构异构体的分离与鉴定新技术,分析其重要性、挑战以及实现途径。
1.1 立构异构体的分类立构异构体主要分为两大类:顺反异构体和对映异构体。
顺反异构体是由于分子中双键的存在,导致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不能自由旋转,从而产生不同的空间排列。
对映异构体则是由于分子中存在手性中心,使得分子具有非超posable 的镜像关系。
1.2 立构异构体的重要性立构异构体在生物活性、药物效果、化学反应选择性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例如,在药物化学中,对映异构体可能具有不同的药效和毒副作用,因此对立构异构体的分离和鉴定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二、立构异构体的分离技术立构异构体的分离技术是实现立构异构体研究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离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2.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立构异构体分离技术,通过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和流动相,可以实现对映异构体的有效分离。
HPLC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
2.2 毛细管电泳法(CE)毛细管电泳法是另一种有效的立构异构体分离技术,利用电场驱动样品在毛细管中迁移,根据样品的电荷和大小差异实现分离。
CE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等特点。
2.3 制备色谱法制备色谱法是一种用于大量样品分离的技术,通过扩大HPLC或CE的规模,实现立构异构体的大规模制备。
制备色谱法在药物合成和材料制备中具有重要应用。
2.4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利用半透膜的选择性透过性,根据分子大小或性质差异实现立构异构体的分离。
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能耗低等优点。
三、立构异构体的鉴定技术立构异构体的鉴定技术是确认分离所得异构体结构的关键。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立体异构体的合成方法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立体异构体的合成方法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立体异构体的合成方法立体异构体是有机化合物中不同空间排列构型的异构体,其合成方法旨在控制和改变分子的立体构型。
本文将从键合理论角度出发,介绍几种常见的立体异构体的合成方法。
一、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手性化合物是指分子具有对映异构体的性质。
以下介绍几种合成手性化合物的常用方法:1. 直接合成法:通过对映选择性催化剂或手性试剂的引入,在反应中直接合成手性化合物。
例如,通过手性草酸盐与酸酐反应得到手性酯。
2. 白垩石法:将手性配体与金属离子反应,形成手性金属配合物。
随后,通过还原、配位置换等反应得到手性化合物。
3. 诱导手性合成法:利用对映选择性催化剂,在对映异构体互相转化的反应中,选择性生成目标手性化合物。
典型的反应有不对称催化还原、不对称合成等。
二、构象异构体的合成构象异构体是指分子中旋转单键或环的构象不同而形成的异构体。
以下介绍几种构象异构体的合成方法:1. 氢键促进法:通过氢键作用的存在和变化,实现构象异构体的可逆转化。
例如,分子内氢键的形成和断裂可以导致环的转动,从而得到不同构象的异构体。
2. 酸碱促进法:通过酸碱催化剂的引入,在反应中使原子间的键角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构象。
例如,分子内的羧酸与胺形成具有不同构象的盐类。
3. 光化学法:光照条件下,通过光反应促使分子发生结构变化,形成构象异构体。
例如,紫外光照射下,蝶形芳香族化合物的构象可能发生转变。
三、立体中心的异构体合成立体中心是由手性原子或官能团引起的立体异构现象。
以下介绍几种合成立体中心的方法:1. 氧化还原法:通过还原或氧化反应,使手性原子或官能团的化学环境发生改变,从而转化为不同的立体异构体。
例如,通过还原反应将酮转变为醇或醇转变为醛。
2. 不对称合成法:运用手性试剂或对映选择性催化剂,在反应中选择性地引入手性中心。
例如,利用卡巴列洛或不对称催化剂合成手性醇。
3. 理论设计法:基于分子力学计算、量子力学计算等方法,利用化学家的经验和理论知识,设计并合成具有特定立体异构体的化合物。
第十三章章 立体异构

第十三章立体异构学习目标掌握立体异构、顺反异构、旋光异构、构象异构的定义,产生顺反异构的条件和命名方法,手性分子的判断,旋光异构的表示方法和命名;熟悉构象异构的产生、表示方法及重叠构象、交叉构象、稳定构象、优势构象等基本概念。
了解顺反异构和旋光异构在性质上的差异及在医药上的应用。
有机化合物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这是构成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原因之一。
分子的结构包括构造、构型和构象。
分子的构造是指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相互连接的顺序和方式。
分子的构型是指具有一定构造的分子中,由于原子在不同方向的连接所引起的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
分子的构象是指具有一定构型的化合物分子,由于单键的旋转或扭曲所产生的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排列方式。
分子组成相同,由于原子和原子间的连接方式不同而引起的异构现象称为构造异构。
前面各章介绍的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互变异构,都属于构造异构。
各种构造异构所形成的同分异构体之间,分子组成相同,但原子的连接方式不同。
分子组成相同,由于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而引起的异构现象称为立体异构。
立体异构体的分子中,原子与原子间的连接方式相同,只是空间排列方式不同,这是与构造异构不同之处。
立体异构可分为构型异构和构象异构,构型异构又包括顺反异构和旋光异构。
同分异构的分类总结如下:分子的立体结构与其性质关系密切,同种化合物的不同异构体在性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生理作用就可能不同。
学习立体异构方面的有关知识,对今后学习药学方面的专业课程十分必要。
第一节顺反异构一、 顺反异构在含有双键的有机物分子中,由于双键是由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组成的,双键的旋转必然破坏π键,因此双键的旋转就受到了限制。
连在双键碳原子上的原子或原子团就会有不同的空间排列方式,即可以产生不同的构型。
例如:2-丁烯有两种不同的构型,可分别表示为:顺-2-丁烯 反-2-丁烯熔点-139.4℃ 熔点-105.4℃同理,在脂环化合物中的环内碳原子,由于受环本身的限制,不能绕碳碳单键旋转,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环碳原子所连的基团不同时,就会有不同的空间排列方式。
色谱分离与拆分新技术

色谱分离与拆分新技术(一)色谱分离从20世纪80年代起色谱法成为立体异构体分离中的一个主要方法,气相色谱(gaschronmatography,LG)、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LC)超临界流体色谱(se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SFC)和分子烙印法(molecular imprinting,MI)等色谱手段在立体异构体分离中均有应有。
利用色谱方法分离手性药物或手性中间外消旋体,不仅广泛用与立体异构体的含量分析,而且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LC分离立体异构体,可分为间接法和直接法。
间接法又称手性试剂衍生化法,手性试剂衍生法指外消旋体与一种手性试剂反应,形成非对映异构体,可用普通的正相或反相柱分离,衍生化还可改善色谱性能及增加检验灵敏度。
列如(+)萘普生(4——15)与(-)-a-笨基-b-羟已胺、(-)-a-苯已胺或(-)-丝氨酸甲酯反应生成(+-)-萘普生酰胺,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拆分收率接近定量。
直接法又分为手性固定相法(chiral ststionnal phase,CSP)手性流动相添加剂法(chiral mobile phase,CMPA)。
其中CSP应用较多,已发展成为吨级手性药物拆分的工艺方法。
手性固定相可分为蛋白质类键合相、手性聚合物相、环糊精相、氢键和电荷转移类键合相配位基交换相等。
手性固定相与被拆分的外消旋体相互作用,形成一对非对映异构体,亲和力有差别,即其中之一被拆分的比较牢固,而另一个比较弱,因此,再洗脱过程中,吸附弱的对映体比较容易通过色谱柱而先被洗脱出来,吸附牢固的对映体洗脱速度较慢,从而达到拆分的目的。
(二)拆分新技术1.模拟移动床色谱在色谱柱中,流动相带着样品向前移动通过固定相,样品中的各个组分与固定相的亲和力不同,如果色谱柱足够长,即可达到各个组分分离的目的,这是固定床色谱的的工作过程。
如果固定相同时向后坐相对移动,则意味着可以缩短柱长,这是模拟移动床色谱(simulated moving bed chromatography,SMBC)的工作原理,SNBC 是介于固定床和移动床之间的操作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 a Ist e C e i l s s te ie A a ey Si cs D l n 1 02 D l n tu o hmc P yi ,h C ns cdm o c n , a a ,161) i n i t f a h c h e f e e i
a d) 偶 氮 二 异 丁 腈 ( IN, A ob - c , i AB z-i s
3 结果与讨论
3 1 . 烙印的形 成和辛可宁与辛可尼丁的立体识别 分 子烙 印 技术 实 际上 是利 用分 子 自组 装 的原 理 , 印分子 的形 状记忆到聚合物的骨架里 。 将烙 具体 地讲, 就是烙 印分 子首先 同功 能单体形 成某种 可逆 的复 合物 , 加入交联剂后 将这一复合物交联 固化 , 用 极性 溶剂 将烙 印分 子抽提 出来后 , 留在 聚合物 里具
有特定取向的功能单体便形成了对烙印分子的烙
印 。对于 E MA MA 体 系的 MI , 甲醇 和乙醇 D - A P用
作抽提液时, 分子的收率一般高于9%4 烙印 0 [。
辛 可 宁和辛 可尼 丁的混合物 在 P 上的 选择性 1
MA以及10 g B 2 m A N溶于1 mL氯仿中, I 5 经反复
rslt n tr 07. t e sl t i o te P s n t cm f m t te eat n t en eo i fc o . 6 Se o e it f MI w fud o e b h i rci b w e u o a o f r e cv y h a o o r o o h n t o e te a t ad roy go p te I ad e iry t en e ro utr o ipi e h a l e c bxl u o h M P t s l i b w e t s e src e m r t ny n a r n n h i at e m h t e t u f n d m l ue te P T e r a aa s r ut so e ta te P d h r asait w t ii o clad MI. h tem l l i e l hw d t MI h h t m l b i i n e n h h n y s s s h h a i h g e t ly h -
2 分子烙 印聚合物的制备
2 1 剂 . 试
2 蘈ê 1 蘥g量赡 托量赡岫〉幕旌衔铮 0μ L 0
谱 图见 图 1 。由于 色谱 峰拖尾严重 , 故分离度按文 献 [ 的方法计算 。 3
辛 可 宁 (S -ico a--l 和 辛 可 尼 丁 9 )Cnh nn9 o
[9 ) i hnn9o (R - n oa--l为一对立体异构体, Cc 均购自 S m ( 国) 甲基 丙烯 酸 ( A, tarl i a美 g , MA Mehc i yc
See i me c coi ad coin w rsces l dcii t wt slt i f tr .9 t o r i hn e c hn i e ucs uy r n e i ecit a o o 28 ad r s s o n n n i n d e e f l i m a d h e vy s c f 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子烙印聚合物( P 通常是通过本体聚合法 MI)
制得 的, 合物呈 块状 , 经过 粉碎 、 聚 要 研磨 、 筛分 、 反 复沉 降后 , 才能得 到某 一粒 径 范 围的可 用作 H L PC 填料的无定形颗粒 。这一 过程繁琐 费事 , 低下 , 效率 有 一半 以 上 的 聚合 物 被 浪 费 了。另 外 , 于用 于 由 HL P C的填料 无定 形 , 导致 色谱 柱 柱效 低 ( 0 ~ 140
7 0塔板数/ [2 00 m), 1 ],重现性差 ,填料的强度也很低
长时间使用容易 出现堵塞 现象 。 了提高 H L 为 P C的 柱效 , 填料的色谱性能 , 改善 就有必要将 分子烙印 聚 合物直 接做成 均匀 的球形 , 这样 做也能 免去 复杂 的 处理过 程 , 使制 得的 MI P能直 接用 于 H L P C评 价。 为此 , 我们采用 悬浮 聚合 的方法 做 了一 些初步 的尝
试。
入 20 m 4m 0m m的H L P C柱中, 色谱柱用体积比
为 7: 的募 状 乙 宜崛芤撼 逑矗 敝粱 竦梦榷 ǖ 幕 线 。 P 的 流动 相 为 V( 1 乙腈 ): 乙酸 ) 7 5: V( =9. 25 . 。检 测波 长 20n 流 速 10m / i, 8 m, . L mn 进样 量
tl r adcm oio t prtro 30℃. h prvl e h MI w s 8 9 /,h se i te l o psi e e ue 2 a hm e tn a m f T e e u ote P 014 mL te - o o m f a . p cisr cae w s .4 i ufe a 168 qm n t vrg pr d m e w . nn m e.cni ec o m f c a r a 2 s a h aea o a e a 5 ao e r San l t i i t t n e r
4 论 结
悬浮聚合法可用于制备粒径为5~7 m的均 0 0
匀球形 的分子烙 印聚合物。这种分 离介质具有 良好 的立 体选择性 和热稳 定性 , 合用作 高效 液相 色谱 适 填料 。但 目 前用该 法制备具 有手性选 择性 的分 离介 质还有一定 困难 , 需对实验条件做进一步改进 。
参
32 . 球形分子烙 印聚合物 的物理性质
ibtltl)聚乙烯醇(V 18) s uy ii 、 o nre P A,78购自北京化
工 厂, 二醇二 甲基丙烯 酸酯 (D 乙 E MA, tyee Eh l n
gyod e arle购自 l l t cy t) 上海珊瑚化工厂( c i h a m 纯度大
于 9 % ) 溆嗍 约辆 7 7治龃 俊 22 . 分子烙 印聚合物的制备 球形分子烙印 聚合 物 P 通过 以下 步骤制备 : 1 航 25m l 量赡岫 。 0 o A, m l D . o辛 m l M 50 m E 1
3 33 2 1 -2
如表 1 所示。P 总孔体积为014 m /, 1 .8 9 Lg比表面
积 为 1 68 m / , 均孔径为 58 m。 2.4 2 平 g . n 球形分子 烙 印聚合物也具 备同本体聚合的分子烙印聚合物相 似
B a e M oeue r td lme ed d l l I i e P y r c mp n o fr ro me Sp rt n o See Io r aai t s e o
5~7 m的颗粒用作H L 0 0 P C评价。
23 . 色谱 评价 高效液 相色谱系统包括两 台北京 星达科技开发 公 司 的 L -5 高压 泵 , 日本 L -3 紫 外- P 0C 用 C80 可见 光 可调 波 长检 测器 检测 , 色谱 图由 J-00 S3 3 工作 站 记 录处理 。 聚合物 P 分散 于体积 比为 1 : 的氯仿 1 7 3 - 酮 溶液 中, 丙 以丙酮 作顶 替剂 , 3 P 压 力下 装 在 ka
考
文
献
1 孟子 晖 , 良模 , 周 王进防 等 . 析化学 ,982 (0 : 分 19 ,61 )
15~15 21 23
热分析结果表明,1 P 有出色的热稳定性,2 30
℃时才开始分解 ,3 75℃时分解 完毕。 孔结构 的数 据
2 n Z ,h u , W H C eeI Meg H o ng e a. Q hn s B C e i l t s 9784:4-4 hmc L t r, 9 ,() 3536 a ee 3 yr .h oat rpi, 8, 46965以 Mae V rm o a a1 72: 3-4 R g h 4 nes n , bc J oa or1 05 6 从 A dr o L osah C mt g,9 ,1:反 s I . r
制得 的 MI P绝大 多数呈均匀的球形 , 筛选后可 获得 粒径为 5~ 7 m 的色谱填料。 0 0
表 1 1 P 的孔结构
因子 =29R =07。 8,s .6随着流动相中乙酸体积分
数 的增加 , 和 R 均下降 。 因为 乙酸 的存在减 弱 s 这是 了辛 可 宁或 辛可 尼丁 同 MI 的识别 位通 过氢键 P上 相互作用 的能力。 P 的制备过程 中因为有 水的存 在 1 在, 可能 会削 弱烙 印分 子和 MA 间通 过氢键 相 互 A 作用 的能力 , 烙 印分 子和 MA 所形 成 的复合 物 使 A 的稳定性 下降, P 的选 择性受到一定 的影 响。 使 1 辛 可尼 丁有 一个很 大 的刚性结构 ( 可尼丁 和 辛 辛 可宁 的立体结 构见 图 2 , 此 P 上的分 子识 别 )因 1 位 的刚性和 均匀性可 能 比较 好 , 辛可 宁和辛 可 而且 尼 丁均 为有机 碱 , 在极 性 溶剂 中它 们可 以同 MA A 产生较强 的离 子作用。 因而 P 的选择性一方 面可 能 1 来 源于 MI 同辛可尼 丁 的立 体结构 很相 近的 空 P上 间结 构 , 另一方 面则 可能来 源于辛 可宁和 辛可尼 丁 同 MI P上有一定取 向的羧基 间离子作用 。
辛可尼丁获得了较好 的分离效果 ( α 28 ,s 7)M过 对物理性 质的 研究发现: 球 .9R 0 6。 通 蛐蔚姆肿永佑【酆衔 呈均匀完美的球形 , 并具有 良好 的热稳 定性 。
关健词 分子烙印, 悬浮聚 异 合, 构体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