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高中语文 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11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教案
![高中语文11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431945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17.png)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11《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
1.读顺课文
2.积累文言常用词。
重点
了解《史记》的相关文体知识。
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方法、策略
个人备课
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
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
③新授
④课内练习(及检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新课导入
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些话,都说明了“历史”对后世的厚重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部重要史书著作中的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创作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史记》的知识
《史记》诞生于中国空前强盛的西汉王朝,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体例严谨,脉络分明,全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成为后世历朝修史的范本,史学成就居“二十四史”之首。
高中语文 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b89d4538b7360b4c2e3f6495.png)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习目标】1.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 认识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学习蔺相如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第一课时【预习案】【任务一】利用5分钟时间,勾画你未掌握的知识。
1.作家作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主要作品是《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记载了上起__黄帝_____,下至汉武帝时当代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
分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0余万字。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时代背景简介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大,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
他南面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虽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赵国。
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内部之间的将相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3.课前检测:给下列字注音蔺()袒()瑕()睨()镬()渑()缶()驽()刎()倨()佯狂()列观()奉璧往使()缪贤舍人()从者衣褐()引车避匿()臣等不肖()卒相与欢()整体感知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任务二】自主学习:朗读课文1—2段,朗读过程中,借助字典与注解,疏通文意,正确翻译课文。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4-11《廉颇蔺相如传》 导学案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4-11《廉颇蔺相如传》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78a35384254b35eefd34fc.png)
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1、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提高阅读欣赏史传文学作品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好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法引导1、认真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是重点。
2、文章较长,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进而把握人物性格,探究艺术特色。
三、学习重点、难点1、归纳总结文中重要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掌握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把握史传文学作品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3、欣赏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四、学时安排:3课时五、学习步骤(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常识填空: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主要作品是《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
分10表、8 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万字。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鲁迅称之为“”.2、给下列字词注音:缪贤舍人()西河渑池()秦王不怿()3、解释词语。
A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⑵使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⑶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B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C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D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E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F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G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修,尊重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4、翻译下列句子,指出句式类型:a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b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①何以知之.②求人可使报秦者③拜送书于廷5、找出本文中的成语。
高中语文 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2668060dcfc789eb172dc895.png)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学习重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习难点】1.难翻译的句子2.刻画人物的手法3.对廉蔺的评价【学习用时】:4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法指导】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
2.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
分小组学习。
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3.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知识链接】1.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1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1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d2b0f3f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4.png)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廉颇和蔺相如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智慧。
-关于廉颇和蔺相如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相关的历史论文和学术文章,让学生了解学界对廉颇和蔺相如的研究和不同观点。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4)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需要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和计算机
-学生用的课本和笔记本
-教师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案
2.课程平台:
-学校提供的在线学习平台,用于上传教学资源和学生作业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廉颇和蔺相如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廉颇和蔺相如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2.讲授Fra bibliotek课(15分钟)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强调廉颇和蔺相如的生平事迹、政治智慧以及他们的品质。在讲解过程中,注意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对古代历史的了解和对人物品质的认知。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于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深入理解廉颇和蔺相如的生平事迹和他们的政治智慧,培养对忠诚、勇敢、智慧和无私等品质的认同和尊重。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讲解、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通过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高中语文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baa3db54b84ae45c3b358cea.png)
《廉颇与蔺相如列传》解读与探究(上)预习提示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作者将四人合传,描绘出赵国由盛而衰的过程。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美德,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文臣武将竭尽忠智,国难当头,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
学习本文,一要注意积累,二要学会鉴赏。
这是高中阶段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言文,课文中文言词语很多,涉及的文言知识,例如通假字,活用词语,古今形同异义的词语都很多,要注意梳理归纳,以提高阅读文言人的能力。
《史记》是我国古代一篇非常著名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在真实地记叙历史事件的同时,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廉颇、蔺相如就是司马迁重笔描绘的人物形象。
赏读本文,要细心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课文解读(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①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②,拜③为上卿④,以勇气闻⑤于诸侯。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
于是廉颇凭着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①赵惠文王:赵武灵王的儿子,赵国第七个君主,在位三十三年,即前298—前266年。
惠王十六年即前283年。
②阳晋:齐邑,在今山东省郓城西。
③拜:用一定的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
④卿:周天子及诸侯所属高级官职的通称,分上、中、下三级。
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⑤闻:闻名、出名。
)(2)蔺①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②缪贤③舍人④。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①蔺:lìn,姓。
②宦者令:宦官的首领。
③缪贤:宦者令的姓名。
缪,mià0,姓。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538767bf910ef12d2af9e742.png)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列国纷争的战火中,产生了许多叱咤风云的猛将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他们纵横捭阖,征战攻伐,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故事,“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将相和”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本文就是讲述赵国老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学习本文,一要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二要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本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人的合传。
这是原传的第一大部分。
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前279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
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
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
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叙了廉颇、蔺相如在这种历史情况下,西抗强秦,为赵国的安全和尊严所作出的贡献。
课文节选部分则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能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
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1.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蔺.相如睨.柱斋.戒汤镬.相视而嘻.渑.池盆缶.避匿.缪缪.贤馈馈遗.缪.公遗.忘燕燕.国观列观.燕子观.看靡披靡.宁宁.可奢靡.宁.谧2.识通假可予不(“不”通“______”,____________)拜送书于庭(“庭”通“______”,____________) 召有司案图(“案”通“______”,____________)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______”)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______”,____________) 3.解多义负⎩⎪⎨⎪⎧秦贪,负.其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使⎩⎪⎨⎪⎧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乃使.其从者衣褐( )大王遣一介之使.( )引⎩⎪⎨⎪⎧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相如引.车避匿( ) 见⎩⎪⎨⎪⎧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我见.相如,必辱之( )君既若见.录( )顾⎩⎪⎨⎪⎧相如顾.召赵御史( )大行不顾.细谨( )顾.吾念之( )为⎩⎪⎨⎪⎧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以⎩⎪⎨⎪⎧以.勇气闻于诸侯(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辨活用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____________)间.至赵矣(____________)卒廷.见相如(____________)怒发上.冲冠(____________)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____________)臣乃敢上.璧(____________)舍.相如广成传(____________)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____________)赵王鼓.瑟(____________)左右欲刃.相如(____________)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____________)大王必欲急.臣(____________)臣舍人相如止.臣曰(____________)宁许以负.秦曲(____________)归.璧于赵(____________)臣请完.璧归赵(____________)秦王恐其破.璧(____________)且庸人尚羞.之(____________)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5.分古今例句古义今义患即患.秦兵之来亡窃计欲亡.走燕奏相如奉璧奏.秦王美人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指示请指示..王拜拜.为上卿明年明年..复攻赵宣言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高中语文必修4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4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f611cd8762caaedd33d4cf.png)
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课时)导学案【课标定向】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实、虚词。
2.理清全文思路结构,研读课文前两部分,分析人物形象。
3.感受蔺相如的勇武的精神与宽容的气度。
提示与建议:实、虚词的掌握要结合语境;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时代背景与人物的言行。
【互动探究】§背景知识扫瞄司马迁(约前145 ̄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
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
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基础知识积累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臣等不肖.()2.刎颈..之交()3.广成传.舍()4.缪.贤舍人()5.见臣列观.()6.相如虽驽.()7.臣语.曰()8.使人遗.赵王书()9.睨.柱()10.秦王不怿.()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1)可予不(2)臣愿奉璧往使(3)拜送书于庭(4)召有司案图(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三、解释下列文言实词在具体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中语文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98538c54767f5acfa1c7cd65.png)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生平,了解故事写作背景。
2、掌握基础文言知识。
3、疏通文意,能复述文本相关情节。
【学习重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
【学法指导】1、结合课下注解自读文本,把重点注解标注在课本文本中。
2、记下自读不通、不懂之处,以待课堂上询问老师。
3、自学完成基础知识部分。
4、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一说前135年),卒于公元前87年(一说前90年)。
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秘籍,职司记载”。
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生于龙门,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诵古文,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文献。
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
南到江淮一带和会稽、长沙等地,北到齐、鲁,西到大梁、登封,最后回到长安。
回长安不久,做了郎中,曾随汉武帝到过西北的扶风,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
后来又随汉武帝到过东海和长城。
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他都注意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了条件。
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继父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hóng等进行历法改革,共定太初历。
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
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
他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公元前96年出狱,做了中书令。
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包括12篇本纪(记帝王)、30篇世家(记诸侯王)、70篇列传(记人臣)、8篇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10篇表(记史事年月)等五种体裁,共130篇,526500字。
高中语文 4.11《廉颇蔺相如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4.11《廉颇蔺相如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4fe2160ab84ae45c3a358c5e.png)
一、教学目标(一)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二)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三)学习文言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
理由有二:①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②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
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
分析:不可删的理由有二:①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
②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二)相如奉璧使秦一节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分析:在献璧后作者集资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取璧、保璧、归璧。
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
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三)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分析: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骟,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四)从来史笔求简。
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a于是舍人直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
”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分析:b的写法不好,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
高中语文11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11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f9a14cb952ea551811a68773.png)
11、《廉颇蔺相如列传》【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虚词及句式;牢记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结构。
2、把握人物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习引路】、关于司马迁和《史记》,参照《名师一号》进行整理、识记。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避匿()汤镬(肉袒()盆缶(案图可予不()渑池(诈佯()列观()皆靡(传舍()甚倨(不怿()衣褐(睨柱(熟读课文,给课文中的三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并能准确复述。
4、参照《名师一号》85页,梳理文言现象。
5、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并适当拓展。
许易幸负见引顾就因以【探究提高】1、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者“保璧” 与“骗璧”展开三个回合的较量:献璧取璧;归璧于赵;廷斥秦王。
这个故事体现了蔺相如足智多谋,英勇不屈,不畏强暴的性格特点。
2、“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3、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4、“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2 【当堂检测】F 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②舍相如广成传舍阅读14―― 16段,完成下列问题。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拔:攻克B. 明年,复攻赵 明年:今年的下一年C. 请奉盆缶秦王 奉:献D.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怿:高兴7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蔺相如大智大勇的一组是 ()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②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而君幸于赵王 幸:宠幸 B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白白地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而:如果D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示:给 .....看 “负”字在本文中多次出现,下面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秦贪,负其强 负:凭借,倚仗 B •决负约不偿城 负:违背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负:背着 D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负:担负F 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 ①大王亦幸赦臣 ②十恶不赦B. ①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②前倨后恭C. 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②口诛笔伐D. ①且相如素贱人 ②素不相识F 面的句子为定语后置句的一句是A.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求人可使报秦者C.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大王见臣列观F 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①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B. ①乃使其从者衣褐 ②左右欲刃相如C. 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③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④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⑤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⑥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A. ①②⑤B.③④⑤C. ④⑤⑥D.①③④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部分的写作做到了详略分明,具体地说就是渑池会的背景、结果写得简略,能够表现廉、蔺二人特别是蔺相如的思想性格的部分详写。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必修4第11课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必修4第11课](https://img.taocdn.com/s3/m/d28e5ef950e2524de5187eb1.png)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学习重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习难点】1.难翻译的句子2.刻画人物的手法3.对廉蔺的评价【学习用时】:4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法指导】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
2.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
分小组学习。
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3.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作家作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主要作品是《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记载了上起__黄帝_____,下至汉武帝时当代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
分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0余万字。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补充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
高中语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新人教必修4
![高中语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新人教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146905110b4c2e3f5727639b.png)
11、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
【教学重难点】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归纳法。
3.对比阅读法。
4.“引导—探究”学习法。
【媒体设计】1.课文录音。
2.投影:用于展示课文结构、词义辨析、语法现象归纳等。
3.powerpoint:用于本文和《荆轲刺秦王》的对比阅读。
4.影片:用于播放根据课文改编的故事片。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
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
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
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上一节课学习了他颇具文采的书信《报任安书》之后,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更能体现他史家风范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说:从介绍司马迁及其著作切入,旨在加深学生对这一重要文学常识的印象。
)二、解题1.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
《史记》中的12本纪、30世家、70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2.时代背景:廉颇、蔺相如生活在战国后期的赵国,在当时“七雄”并峙的形势下,各诸侯国都想以武力统一中国。
因此,各国之间经常发生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
赵惠文王时代,秦强而赵弱,两国时战时和,本文就反映了这个时期秦赵争斗的一个侧面。
(解说:了解文体,便于掌握文体特点;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加深对廉颇、蔺相如性格品质的认识。
)三、熟悉课文,归纳知识点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417c407375a417866f8fe0.png)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
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学时安排】5学时【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信史”。
2.文章梗概: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辨、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上性格,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尽忠智,国难当头,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臣等不肖.()刎.颈.之交()广成传.舍()缪.贤舍人()见臣列观.()相如虽驽.()臣语.曰()使人遗.赵王书()睨.柱()秦王不怿.()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4.11廉颇蔺相如列传1新147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4.11廉颇蔺相如列传1新1475](https://img.taocdn.com/s3/m/a0fe3c985ef7ba0d4a733be0.png)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使用说明1、借助导学案充分阅读文本,理解文章大意,将重点字词音义在书上标注。
2、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实虚词及句式;牢记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结构。
2、(能力目标)把握人物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习引路1、关于司马迁和《史记》,参照《名师一号》进行整理、识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避匿()汤镬()肉袒()盆缶 ( ) 案图()可予不()渑池()诈佯()列观()皆靡()传舍()甚倨()不怿()衣褐()()睨柱()3、熟读课文,给课文中的三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并能准确复述。
4、参照《名师一号》85页,梳理文言现象。
5、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并适当拓展。
许易幸负见引顾就因以探究提高1、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者“保璧”与“骗璧”展开三个回合的较量:献璧取璧;归璧于赵;廷斥秦王。
这个故事体现了蔺相如足智多谋,英勇不屈,不畏强暴的性格特点。
2、“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3、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4、“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当堂检测1、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君幸于赵王幸:宠幸 B.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白白地C.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而:如果 D.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示:给……看2、“负”字在本文中多次出现,下面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秦贪,负其强负:凭借,倚仗 B.决负约不偿城负:违背C.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负:背着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担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 ①大王亦幸赦臣②十恶不赦B. ①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②前倨后恭C. 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②口诛笔伐D. ①且相如素贱人②素不相识4、下面的句子为定语后置句的一句是()A.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 求人可使报秦者C.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 大王见臣列观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①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②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B. ①乃使其从者衣褐②左右欲刃相如C. 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②舍相如广成传舍阅读14——16段,完成下列问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https://img.taocdn.com/s3/m/7364c61c05087632301212a0.png)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班级:学号:姓名:[学习目标]目的要求:1.借助工具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整理和复习一般常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3.体会本文在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上匠心独运的手法。
4.通过廉颇、蔺相如两个人物性格鲜明对照,进而领会将相交欢对当时赵之兴亡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天的现实意义。
5.了解并认识作者及《史记》的历史、文学价值,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重点难点:(一)本课的学习要点是:①掌握若干多义词的用法和文言文的使动用法;②了解本文通过三个故事刻划人物的写法;③认识蔺相如的爱国精神和廉颇勇于改过的高贵品质。
(二)本课的难点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的现象。
1.注意词的古今异义:拜、易、书、遗、患、报、走、质、却、急、遇、去。
2.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负、徒、幸、引、以、亡、见、因、谢。
3.词类活用、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式等。
[知识链接](一)作者和《史记》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
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
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
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
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五十二万多字,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
书——典章、书籍。
表——大事年表。
)《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习目标】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学习重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习难点】1.难翻译的句子2.刻画人物的手法3.对廉蔺的评价【学习用时】:4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法指导】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
2.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
分小组学习。
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3.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作家作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主要作品是《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记载了上起__黄帝_____,下至汉武帝时当代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
分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0余万字。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补充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集中描写了蔺相如,对廉颇也作了生动的记述。
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给下列字注音蔺()袒()瑕()睨()镬()渑()缶()驽()刎()倨()佯.狂()列观.()奉.璧往使()缪.贤舍人()从者衣.褐()引车避匿()臣等不肖()卒相.与欢()学法指导:语音重在平时积累,遇到生僻字要勤查词典,在记忆时要音﹑形﹑义结合一起识记。
二、整体感知课文(1)请同学们读熟文章,并在每段前标注一个数字序号,课文共21段。
(2)思考: 本文写了哪几件历史事件?找出每一事件在文中的起止段落。
明确:完璧归赵(2-13)渑池之会(14-16) 负荆请罪(17-21)三、具体学习课文第1-2段(1)请同学们先一起朗读1、2两段,并思考: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两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
(2)讨论:有人说,“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
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
分析:不可删的理由有二:①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
②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3)、请同学们自我完成以下题目,老师检查。
①解释下列重点字词廉颇为赵将(为:担任)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介词;闻:闻名,动词)为赵宦者令繆贤舍人。
(为:是)②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这些句子的句式特点。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蔺相如者,赵人也。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4)、请同学们再来读这两段,并通过刚才的学习加深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
四、课外作业请同学们预习第二课时内容。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梳理课文第3~13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法指导】分小组学习。
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学习过程】一、请同学们一起来阅读3-13段,阅读的同时,整体上熟知课文内容。
二、请同学们先完成下列学习内容。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燕王私.握臣手(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2、通假字(1)、可予不(不:通“否”)(2)、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3、一词多义(1)、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2)、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②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③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3)、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4)、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7)、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4、词类活用(1)、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担负,使……承担)(2)、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好无缺)(3)、乃前曰(前:名作动,上前)(4)、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作动,安置住宿)(5)、间至赵矣(间jiàn:名作状,从小路)(6)、卒廷见相如(廷:名作状,在朝堂上)(7)、毕礼而归之(毕、归:使……完毕、使……回去)(8)、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9)、相如奉西入秦(西:名作状,向西)(10)、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11)、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12)、乃使其从者衣褐(衣yì:名作动,穿上)(13)、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5、古今异义的词(1)、请指示王古义:指给人看今义:上对下的说明(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古义:条约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古义:得到惩处今义:冒犯6、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省略句)(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判断句)(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动句)(4)、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
于大王得罪)(5)、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省略句)(6)、使不辱于诸侯。
(状语后置。
使不于诸侯辱)三、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明确]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
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
面对秦王的易成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
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2)讨论: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明确]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
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
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
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
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3)、本文第7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提示: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国反欺骗斗争的胜利,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蔺相如的智谋和勇敢;再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了下一步会对赵国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四、布置作业预习课文第14-16段第三课时【学习目标】梳理课文第14-16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法指导】分小组学习。
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学习过程】一、请同学们一起来阅读4-16段,阅读的同时,整体上熟知课文内容。
二、请同学们先完成下列学习内容。
(1)欲与王为好(为好:结好。
)(2)廉颇、蔺相如计(计:商议。
)(3)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诀:辞别,告别。
)(4)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度:估计)(5) 秦御史前书 (前:名词作状语,上前。
)(6) 于是相如前进缶 (前:名词作状语,向前)(7) 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8)左右皆靡 (靡:倒退,吓倒)(9) 于是秦王不怿 ( 怿:高兴)(10) 秦王为赵王击缶 (为:替、给)(11)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以:用;为:替、给;寿:名词作动词,向人敬酒或献礼)三、句式归纳1、请奉盆缶(于)秦王。
(状语后置。
请于秦王奉盆缶)2、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省略句)四、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思考:“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明确]记载会场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顾召”赵御史。
“顾召”即回头招呼。
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