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对外贸易
谈论明清中国国际贸易的变化及其影响
谈论明清中国国际贸易的变化及其影响明朝与清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个朝代,其中的国际贸易在两个朝代的不同时期发生了许多变化。
因此,本文将探讨这些变化对当时中国国内经济以及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明朝时期,国际贸易起步于郑和下西洋。
欧洲贸易商到中国进行的贸易规模还较小,尤其是官方商贸。
在政府的保护下,对外贸易被限制在特定的贸易口岸和特定的商品上,比如茶叶、丝绸、瓷器等。
因为政府严格的贸易限制,这些早期的贸易商只能和中国的商人进行贸易,达不到国与国之间相互贸易的层次。
相对的,中国的对外贸易口岸于是就出现了一盘散沙之势,而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度也变弱。
直到明末,南明政权在汪直的推动下,开始变得更加积极地与外国贸易。
在南京市场中,与清朝至少同等以及更多的规模与外国人保持对等的贸易关系,逐渐在不同地方出现。
接触的额外政治成本是新的贸易渠道,使南明的对外贸易开始向投机性贸易靠拢。
而在清朝时期,清朝的对外贸易自始至终都是在封建制度下进行的,这导致在贸易中存在一些不平衡的现象。
清朝主要的贸易对象是西方国家、日本、韩国、越南和琉球。
这其中,西方国家对清朝进行了陆路贸易和海上贸易。
海上贸易主要是在广州、福州、厦门、南京等地进行,西方国家将洋货带到中国来互换中文货币或者罐头烟酒等外币,非常有利可图。
陆上贸易则是经过蒙古地区进行的,主要为俄国和中国内部的贸易。
在清朝时期,对外贸易在港口城市快速发展。
外国海上贸易商成立了相应的行会,如东印度公司、欧罗巴行会、美国行会,乃至于台湾的哥打巴鲁(印尼)等行会。
这些行会在当地成立了贸易公司,觊觎中国珍贵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商品。
他们向中国贾商提供了便利,其他人从中赚取了钱,成为当时全球最繁华的贸易港口之一。
但是,尽管清朝对外贸易逐渐繁荣起来,但阻碍贸易的封建思想限制了积极推动贸易的立法。
例如,清朝封建制度下的“海禁令”下,限制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他们只能在特定的口岸进行贸易,这就导致了商品的单一化、贸易成本的增加和跨国公司的利润增加。
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
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明清时期海外贸易政策具有以下特点:1.闭关政策:明朝创立了最早的海关机构,海禁,旨在限制外国商人进入中国,对外贸易实行严格的限制和控制。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闭关政策,继续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且实行封闭的海洋政策。
2.封建体制: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政策严重受到封建体制的影响,国家对外贸易的控制主要由地方官员执行。
外国商人必须通过地方官员才能进入中国进行贸易,这种过程中常常出现贿赂、勒索等不良行为。
3.限制性贸易政策:明清海外贸易政策以进口限制为主要特点。
明朝设立了专门的通商口岸,如广州、汕头、杭州等地,只有这些口岸才允许与外国进行贸易。
对外贸易主要以单一通商口岸为中心,其他的港口严格限制与外商发展贸易关系。
4.重税政策:明清时期海外贸易主要依靠海禁税、鼓税以及其他关税手段进行税收的征收和管控。
明代时,对外贸易的关税高达30%以上,清代则增加到了40%以上。
重税政策严重制约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并使得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
5.对外贸易的严格管制:明清时期海外贸易政策对外国商人和使节严格管理和控制。
外国商人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并且受到地方官员的严格监管。
同时,中国政府对外交涉的使节控制严格,只允许他们在指定的地区和时间内与外国人进行贸易和交流。
7.东南沿海贸易的繁荣:明清时期,由于东南沿海发达的经济和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得中国的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的贸易城市如广州、福州等成为中国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的重要节点,也使得这些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
自唐宋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然而,在明朝时期,中国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导致中国的对外贸易活动相对衰退。
直到明代中期,随着明政府对海禁政策的逐渐放松,海上丝绸之路重新崛起,海外贸易重新繁荣起来。
二、明代海外贸易的特点在明代,中国的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南海和东南亚地区。
广州、泉州、苏州等港口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主要枢纽。
明朝政府为了规范海外贸易,设立了官方贸易机构,如四夷行官、东南亚通事船等。
这些官方机构的设立为海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机制。
三、明代海外贸易的商品明代海外贸易的商品种类丰富多样。
其中,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是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商品。
丝绸是中国的传统特产,深受东南亚和欧洲贵族的追捧。
瓷器也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赢得了海外市场的青睐。
此外,中国的茶叶也成为了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四、明代海外贸易的通路与航线明代的海外贸易主要通过两个通路进行,一个是南海通路,另一个是印度洋通路。
南海通路从中国的广东和福建港口出发,沿着东南亚诸国的海岸线向南延伸,通往东南亚地区。
印度洋通路则从中国的福建港口启航,经马六甲海峡,抵达印度洋地区的各个贸易中心。
五、明代海外贸易的影响与价值明代海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及其他相关国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明代的海外贸易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大量的财富和商品流入中国,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工商业发展,也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品质。
其次,明代的海外贸易也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加深了双方的友好关系。
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使中国的独特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六、清代海外贸易的变革与发展清代沿袭了明代的海外贸易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
清朝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如广州通商大臣、泉州海口通商使等。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经济体系吸引了许多国家来往交流。
明清时期,海外贸易成为了中国的一个重要经济活动,尤其是清朝,其对外贸易的范围和规模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起源明朝初期,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以陆上贸易为主,通过“丝绸之路”和南方的海上贸易路线与周边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但随着欧洲地理大发现的推进,欧洲国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殖民和贸易活动,中国也逐渐介入海洋贸易的领域。
在这个时期,中国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和日本,在这些地方建立了重要的贸易口岸和市场。
从明朝末期到清朝初期,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特别是在清朝初期,因清朝统治者的“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经历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期。
清朝通过发展海军和加强对海疆的管辖,进一步扩大了海外贸易。
此外,由于天然丝、茶叶等中国传统商品的广泛传播,中国在全球的国际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贸易规模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规模可以说是非常庞大的。
特别是清朝,其海外贸易规模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之一。
据史书记载,清朝早年每年的进出口总额高达3000万两百货银,其中出口货物大约占一半,主要是茶叶、瓷器、丝绸等。
而入口货物则以草木、枸杞、黄芪等药材为主。
在清朝的发展过程中,交易额逐年增长,特别是到了乾隆年间,贸易额高达4000万两。
这时期,中国的名为《海关统计表》的海外贸易报表被创制出来,这使得统计贸易数据变得比以前更加系统和科学。
《总督各省長官銀經海關封引編》记录了清朝的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这是近代中国贸易数据最早、最全面的记录,它的出现为中国近代统计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贸易路线中国的海外贸易路线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以及日韩两地。
在东南亚,中国与印度、苏门达腊、马六甲、爪哇、暹罗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主要货物为茶叶、瓷器、银器等。
在日本,中国与日本载斗、长崎、吕宋等地进行海上贸易,主要货物为丝绸、茶叶等。
中国与这些国家建立了相应的贸易口岸和市场,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对外关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海外贸易与对外关系对于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明清时期,中国积极参与海外贸易,并与世界各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本文将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新开辟、外国商船进入中国、海盗与海外贸易等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对外关系。
首先,明清时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与世界的贸易联系。
自从陆路丝绸之路被西方国家控制后,中国丝绸的出口受到了限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代政府决定重新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明朝时期,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商品开始通过海洋贸易被运往世界各地。
特别是明代万历年间,中国开始派遣官船到东南亚、西亚等地进行贸易和外交活动,加强了对外关系,打开了中国的海外市场。
其次,明清时期外国商船频繁进入中国,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越来越多的外国商船涌入中国的港口。
这些商船带来了各类商品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这些商船也为中国带来了外汇和珍贵的航海技术,为中国的海上贸易提供了有力支持。
外国商船的到来不仅刺激了中国经济,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然而,海外贸易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海盗的出现给海外贸易带来了风险。
明清时期由于长期对外贸易,中国的沿海地区成为了海盗的重灾区。
这些海盗从陆地和海上进行袭击,掠夺商船的财富,给海上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组织护航船队,加强对海盗的打击,提高海上贸易的安全性。
此外,在明清时期,对外关系不仅仅局限于贸易,还涉及到了外交和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中国不仅与亚洲各国有广泛的交往,还与欧洲、非洲等地进行了密切联系。
在外交方面,明清政府通过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
同时,传教士的到来也带来了西方文化和科技,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的科学技术、农业和手工业等方面也受到了外国知识的影响和借鉴,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明清对外贸易政策发展过程
明 朝: 海禁(朝贡贸易)
开禁
清 初: 海禁
开禁
闭关
本课概要
一、明朝对外贸易 1、官方:朝贡贸易 2、民间:海禁 开禁 二、清朝对外贸易 1、官方:海禁 设立四海关 广州十三行 2、民间:海禁 开禁 闭关
一、明朝对外贸易
1、官方:朝贡贸易
所谓朝贡贸易,即入贡国家表明臣属于中国, 将本国或其他国家的奇珍异物以贡品的名义进献给 中国皇帝,中国再将丝绸、金银、瓷器等以“赏赐” 的名义回赠给“入贡国”。………明政府规定外商 “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
有无相易,邦国之常。日本自宋以前,常通贡 市;……三年一贡,限其人船,所易货物,岂能 供一国之用?……我又禁止之,则有私通市舶者。 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 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 为商矣。” ——徐光启《海防迂说》
倭患与抗倭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二、民间海外贸易
三、清朝的对外贸易:从海禁到闭关
阶段二:康熙中期,四口通商 康熙中期,台湾被纳入清朝版图,局势稳定,下令取消 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设立四海关,允许各国前来 贸易 (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
三、清朝的对外贸易:从海禁到闭关
阶段三:乾隆时期,闭关政策,仅余广州一口通 商
乾 隆 年 间 的 广 州 十 三 行
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 或“洋货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一道圣旨,广 州成为全国唯一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经十三 行进出口的贸易额节节增长,广州成为清代对外贸易中心。
材料一:(乾隆帝致英王乔治三世“敕谕”)天朝 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粤海关志》卷二十三 材料二:(乾隆帝“圣谕”)大皇帝君临万国,恩 被四表,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 ——《海国四说》卷六 材料三:“南夷之通商……贪而不亲,求而无厌, 假令姑允通商海口,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中夏(中 原内地)矣;假令姑允中夏,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 朝市(京城)矣。” —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发展史》
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频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贸易活动,不仅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带动了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
本文将着重探讨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一、对外贸易的特点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广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明清时期,中国的丝绸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广州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从东南亚到欧洲等地,中国的丝绸通过广州港口出口到世界各地,形成了繁荣的贸易路线。
2.外国商人的贸易活动:在广州,外国商人聚集在河南街一带的"陈家祠",进行经商和驻扎。
这些商人包括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商人,以及来自近海国家的商人。
他们通过贸易活动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和商品,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3.贸易方式的变化:与以往的贸易相比,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更加多元化。
除了丝绸等传统商品外,茶叶、瓷器、药材等也成为了重要的出口商品。
与此同时,从外国进口的商品也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二、文化交流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文化风貌,也对外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传播中国文化:通过对外贸易,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如陶瓷、丝绸和茶叶等,被外国人引入到了其它国家,并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的青花瓷对欧洲瓷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吸纳外来文化:同时,明清时期的中国也吸纳了大量的外来文化。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外国的风俗、技术、思想等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部分。
如西洋钟表的传入,对中国的技术和文化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3.文化的融合:明清时期,中西文化开始有了一定的交融。
西方宗教艺术的引入、天主教传教士的活动等都对中国的艺术、建筑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对外国人产生了吸引力,如中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被外国人所借鉴。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演变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演变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条与世界互通有无的大国,对外贸易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坎坷的历史,涵盖了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演变,包括明清时期的“海禁”、清朝时期的“通商口岸”、民国时期的“种票调节”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自由贸易。
“海禁”时期(1368-1842年)明清时期,中国实行了对海外贸易的“海禁”政策。
自明代初年开始,中国明文规定中国商人禁止通过海路进行贸易,并设立了“海禁”制度。
这个制度对货物以及商人的进出口全面禁止。
即使有些私人出海,还是会受到海盗的威胁,难以成功运输物品。
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了重大的限制,尤其是清朝后期,中国经济开始走向衰落。
“通商口岸”时期(1842-1911年)随着英国的侵略,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不得不向英国开放贸易口岸。
这样,在中国的一些港口城市,英国人开始以不平等条约的形式开展其商业活动。
即使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国家也开始与中国进行贸易,满足了中国市场的需求,使中国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开放对外贸易,这种制度开始生成“通商口岸”和“租界”的形式,例如天津、上海、南京和汉口等城市,这些城市在这个时期都建立了自己的对外贸易口岸。
虽然比起其他国家,中国的贸易是有限的,但是还是开展了一定的贸易业务。
“种票调节”时期(1911-1949年)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非常混乱和动荡的时期。
民国时期,由于种种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环境的限制,贸易政策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
1917年,清朝末期《税则》禁止了对货币的发行和稳定性的维护,使得货币不稳定、价格波动和通货膨胀现象愈演愈烈。
1929年,国民政府开始开展一项名为“种票调节”的政策,以稳定货币价格和促进贸易。
该政策是根据外汇调配和国内外贸易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一种新的货币体系,以便于在外国和内地之间进行贸易。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贸易开始在国内取得了更加稳定的市场,并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对外贸易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此同时,明清政府也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和对外贸易两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明朝时期的海禁政策是非常严格的。
明朝初年,封建贵族势力较强,他们担心外国势力对中国的影响,因此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
明朝时期的海禁政策是一种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汉人与外国人进行贸易往来。
这种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的中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使得国内产业无法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受到了限制。
然而,到了清朝时期,海禁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
清朝政府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主要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清朝时期海禁政策逐渐松动,外国商人开始进入中国进行贸易活动。
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更加密切。
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一个是东南亚,另一个是日本。
东南亚是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
明朝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进行了频繁的贸易往来,主要贸易产品是丝绸、瓷器、香料等。
而到了清朝时期,东南亚地区的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贸易产品。
与东南亚相比,与日本的贸易规模相对较小,但也具有重要意义。
明朝时期,中国和日本进行了一些贸易往来,主要贸易产品是丝绸和瓷器。
而到了清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关系更加紧密,双方贸易的规模也有所增长。
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在日本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
总体来说,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密切相关。
尽管海禁政策在明朝时期比较严格,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到了清朝时期,海禁政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放宽,对外贸易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日本两个地区,这对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海禁政策的完全正确。
明清对外贸易-课件
探索与争鸣
• 收集资料,从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方面 来论证。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3/32021/3/3Wednesday, March 03,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3/32021/3/32021/3/33/3/2021 2:59:15 PM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一、朝贡贸易
1、明初海禁政策
• 原因: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防止反明势力和 防倭寇),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 方式:“寸板不许下海”(《明史·卷205·朱纨 传》),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以严刑峻法惩处 违禁者
– 1374年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 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 贸易遂告断绝。
• 原因:为了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 • 内容:颁布“迁海令”,规定山东以南沿海居民,
分别内迁30~50里,商船民船一律不准入海,实 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2、康熙中期重开海外贸易
• 原因:由于局势趋于稳定,特别是台湾郑氏政权的 归附,导致清政府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
三、从海禁到闭关
• 方式: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在今南 京)设立海关,允许外商前来贸易。
但封 愿侯 海非 波我 平意 。,
二、民间海外贸易
1、明朝后期逐步开放海禁
• 原因:一方面倭寇问题解决,另一方面受舆论影响 • 隆庆开边:政府允许民间船只经福建漳州月港出洋
从事海外贸易,并允许外商经广州、宁波两地市舶 司输入商品 • 月港开放后,成为进出口商品的主要集散地
– 输出:生丝、丝织品、瓷器和蔗糖 – 输入:香料之类的奢侈品
明清时期的海运和贸易
明清时期的海运和贸易在明清时期的中国,海运和贸易是非常繁荣的。
由于中国地广人多,自古以来就有着物产丰富和物资流通的传统,这也为海运和贸易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明清时期中国的海运和贸易在明清时期,中国对海运和贸易有着非常广泛的需求。
主要的贸易物品包括丝绸、茶叶、瓷器、药材、金银珠宝等。
这些物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在国外市场也有着很高的需求。
同时,也有一些外来商品,如马匹、珊瑚、象牙、胡椒、丁香、等等,这些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也有着很高的价值。
借助海运,这些商品可以更加方便地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交流和流通。
在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商人贩子和货船。
商人们会以航海为生,将商品运到不同的地区进行贸易,这也促进了中国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二、明清时期的海商和船只在明清时期,海商是与海运和贸易密切相关的重要人物。
他们需要在海外开展贸易业务,并且需要掌握一定的航海技能。
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通过在商会中建立熟悉关系来获得船只和货物。
商会的组织形式相对灵活,有的可能是依靠地缘关系组织起来的,有的则可能是由具有共同目标的商人组成的。
在明清时期,中国船舶的技术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
其中,有一种称为“中式大船”的船只用于远洋航行,它的体积非常庞大,多达数千吨。
这些船只既可以以帆船为主,也可以以船桨为主。
此外,中国还有一种平底船,称为“板船”,它非常适合浅水区的航行。
三、明清时期海运和贸易的兴盛明清时期的海运和贸易业务不但带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繁荣。
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有东南亚、日本、韩国、南亚、西亚和欧洲等地。
而中国海商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江浙、福建、广东等省份。
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以东南亚最为频繁。
这得益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与东南亚国家的地缘优势,以及双方民族和文化的相似性。
海运和贸易的兴盛也带动了我国造船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广东的大量船厂涌现出来,粤汉船坞就是当时比较出名的造船厂之一。
它不仅为中国造船业的繁荣作出了贡献,还向海外出口了大量的船只。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对外文化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对外文化交流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对外交流广泛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海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商人和军人穿越海洋,探索了东南亚、南亚、非洲和欧洲等地,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知识。
一、海外贸易中国的海外贸易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但是明清时期是海外贸易真正达到巅峰的时期。
明代初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完全被各种形式的私人贸易所占据。
明朝第三代皇帝朱元璋为了控制海外贸易,制定了一系列海禁政策,但这些政策并没有阻止私人贸易的发展。
明朝中期,中国开始实行官方对外贸易政策。
于是,中国政府派遣了一批官员和商人出使海外。
这些官员和商人带着中国制造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名贵商品,前往东南亚、南亚和中东等地,与当地商人进行贸易。
同时,他们还将中国的文化、科技和医学等知识带给了当地人。
清朝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更加兴盛。
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更加开放,同时也开始使用海军保护商船的安全。
清朝派遣的使臣和商人数量也远远超过了明朝时期。
在清朝后期,中国的茶叶和丝绸成为了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据统计,18世纪时期,中国的出口商品中,茶叶占总出口额的一半以上。
二、对外文化交流在海外贸易的同时,明清时期的中国还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将传统文化、技术和知识带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明朝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了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
比如,日本的侍魂和武士道,就是在明朝时期被引入日本的。
此外,中国的医学和书法等也传到了日本。
清朝时期,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更大。
清朝皇帝在位期间,派遣了多批使臣,前往欧洲和俄罗斯等国家访问。
通过这些使臣的交流,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知识进入了欧洲。
同时,欧洲也开始对中国的文化予以重视。
比如,德国数学家黎曼曾到中国游历,并学习了中国数学的知识。
英国数学家欧拉也热爱中国文化,并将中国曲艺和音乐带回了欧洲。
三、结语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和对外文化交流,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知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的文化和科学发展。
第8章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史
2、从禁止南洋贸易到广州一口通商
康熙56年(1717年),停止南洋贸易,不许人民继续 前往。 然而当时南洋贸易与国内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紧密: 雍正初有论者指出:“闽广地狭人稠,田园不足于耕, 望海谋生,十居五六”。 →雍正5年(1727年)恢复南洋贸易
乾隆时再度禁止人民出海, 乾隆22年(1757年)宣布实行广州一口通商
第8章
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史
一、明代的海外贸易
二、清代的海外贸易
共同探究
一、明代的海外贸易
1、海禁、开海政策与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
朱元璋因为倭寇(PPT)在东南沿海宣布海禁.
永乐时,海禁政策一度放宽. 弛 正德.嘉靖年间, 又封闭沿海各港口. 禁 嘉靖2年(1523年): 宁波日本贡使的“争贡”事件 隆庆年间, 又逐渐开放了海禁. 弛
朝贡贸易
存在于古代中国与东亚、东南亚之间的一种地区 合作制度,主要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 答的形式进行商品交换,目的是维系地区关系的和谐 与秩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外 化,是中国古代外交思想的体现。它在有效运作的同 时,也存在着因为制度缺陷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
共同探究
互市贸易
3、鸦片战争后 外贸中心和通商城市性质的变化
五口通商:广州、福建、厦门、宁波、上海
英国选择五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原因
外贸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共同探究
二、清代的海外贸易
1、清初的海禁和康熙开海
顺治18年(1661年)的“迁海”令:
亦称“迁界”令,具体内容是:将福建、广东、浙江、 江苏、山东、河北六省沿海及各岛屿的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 里,居民官兵全部迁移到界线以内,在沿海一带形成一个无 人区;沿海滨向内若干里界线由各地官兵划出,并严令军民 人等不得私出境外,违者处斩。 康熙开海: 康熙23(公元1684)年设立四海关:粤海关、闽海关、 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往来商船和负责征收赋税。
明清对外贸易
• 政治:君主专制加强皇权的需要 • 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商业贸易
的排斥 • 思想: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思想
讨论:结合当时国内外形势谈谈 明清由海禁最终走向闭关的政策
对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明清由海禁到闭关的政策对中国的 影响
• 1、限制了明清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 • 2、防范了外来的侵略,中国与世界隔绝,
——明平倭官员谭纶
3、海禁的结果
(1)驻军防守导致军费负担沉重,消耗了政 府的财力,国家财政大受影响。
(2)阻碍了正常的贸易往来,最终在东 南沿海形成了规模不等的武装走私集团, 酿成“倭患”。
二、民间海外贸易
1、明朝后期逐步开放海禁
地点:福建漳州月港 进出口商品
曾经繁华一时的古月港如今很平静。
晏海楼又名八卦楼,初建于明万历八年 (1580年) ,原系一座军事望台,民 族英雄戚继光曾率兵在月港打击倭寇。
明朝海禁后,朝贡贸易成为 海外贸易唯一合法途径。 朝贡贸易是指海外诸国与明 政府间进行的以朝贡为名的 有限制的贸易。
汉倭奴国印
朝贡贸易的特点
官方控制下有限制的贸易 厚往薄来
朝贡贸易的目的
安抚四夷、张显国威、联系友邦
•
假使世界上有一种一本万利 的交易,
那就莫过于向中国进贡了。这并不是中
国呆如木瓜,而是一种荣誉心和类 似父
材料一:明政府规定琉球(今琉球群岛) 两年一贡,高丽三年一贡,“(日本)十年 一贡……贡毋过三船,人毋过三百,刀枪毋 过三千”
材料二: “有贡,即有赐……计其贡物, 时值甚廉,给之太厚……(赏赐)何啻数十 倍”。
材料三:“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 (朝贡时附带的货物)来,皆倍偿其价。”
2、朝贡贸易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
其中,明清两代实行的海禁政策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以及国内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围绕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展开论述,探讨其对外贸易的限制以及影响。
二、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1. 制定背景明朝初年,由于外族入侵,文明倒退,朝廷对外贸易逐渐松懈。
到了明朝中期,海禁政策开始初见规模,并逐渐加强。
然而,明朝初期的海禁措施虽然存在,但并未形成统一标准。
2. 渐次完善随着明朝的演变和壮大,特别是明政权在海上的自信心增强,海禁政策开始逐渐完善。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禁海令的发布、禁止私人航海、限制外贸品种和贸易地点等。
3. 重要措施(1)禁海令的发布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颁布了著名的“禁海令”,该令严禁私人航海,并限制外商进入中国贸易。
禁海令对于控制对外贸易、保护中国国内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限制外贸品种与贸易地点明代限制了特定商品的进出口,如铜、铁、盐等。
此外,外贸必须集中在几个指定的贸易口岸进行,如广州、苏州等。
三、海禁政策对对外贸易的限制1. 进出口贸易限制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明确限制了对外贸易的范围和品种。
这严重限制了中国商品的出口,尤其是对外需求旺盛的丝绸、瓷器等高价值产品,使得中国错失了大量的经济利润。
2. 对外贸易渠道限制海禁政策要求外国商人只能通过指定的贸易口岸进行贸易活动,限制了他们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进行商业活动的机会。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贸易的不平衡和对外贸易渠道的狭窄。
3. 经济失衡与封闭自守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陷入一种封闭自守的状态。
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失衡,依赖大宗商品出口,而对高科技产品进口受到限制。
这导致中国在一些领域的技术和经济落后。
四、海禁政策对内部经济的影响1. 促进国内产业发展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限制了外来商品的流入,使得国内产品得以保护和发展。
丝绸、瓷器、纺织品等领域的产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国内贸易的繁荣。
明清对外贸易的主要表现
明清对外贸易的主要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是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以政治关系为基础,通过使节往来和进贡互赠形式进行贸易。
朝贡贸易的特点是由官府控制和垄断,不以获利为目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外之间的友好关系。
在这种贸易中,外国使节往往携带大量珍贵特产来华,而中国则以丝绸、瓷器等商品回赠。
民间海外贸易:在明清时期,民间海外贸易也得到了发展。
月港是福建南部的一个重要港口,是民间海外贸易的主要集散地。
通过月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被运往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同时从海外进口香料、药材、珠宝等商品。
郑和下西洋:明朝初期,郑和七次下西洋,率领庞大的船队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海外贸易。
郑和的船队访问了亚洲、非洲等地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用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换取了当地的特产和珍宝。
这次海外贸易不仅加强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联系,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被运往世界各地,同时从海外进口各种商品。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也推动了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表现为朝贡贸易、民间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和海上丝绸之路等多种形式。
这些贸易形式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也加强了中外之间的友好关系
和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的中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中外关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
这段历史时期里,中国不仅在经济、文化上达到了巅峰,同时也有着极其复杂的中外关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中外关系。
一、贸易关系明清两朝,中国对外贸易繁荣。
特别是明朝时期,海洋贸易迅速发展,广州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
在这个时期,中国与日本、吕宋等周边地区以及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展开了频繁的贸易往来。
当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向远东扩张,南京条约的签订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与欧美贸易关系的大门。
清朝统治时期,仍然保持了明朝时期的对外贸易的模式,但清朝着力于增加边疆地区的对外贸易,以“厘金课”等政策保护了对外贸易。
与此同时,清朝对进口商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管控,形成了一种以中国为中心,周边国家向中国输送资源、商品的贸易模式。
二、文化交流明清时期,中国在文化上、科技上均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这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个时期里,西方传教士来到了中国,向中国传播了西方的文化和科学知识。
他们不仅在中国建立了教堂、学校,还将西方的科技、艺术等文化带入了中国。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法国传教士李之藻。
他们两个人分别在中国推广了西方的数学、物理、天文学等知识,并且学会了汉语、撰写了汉文教材,向中国传授外国知识。
在文化上,中国同样也借鉴了外来文化,如引进外来音乐、舞蹈、服装等等,并且对它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吸收与融合。
例如在明朝,就有着“德意志银风琴”的传入,使得中国音乐中出现了西方乐器的影子;在清朝,欧洲服饰逐渐进入中国,而进入宫廷后,被加以中国化,产生了八旗服饰。
三、政治关系明清时期,中外关系表面上可谓风平浪静,但实际上却十分复杂。
这段时间里,中国与周边日本、吕宋等地区经常发生战争。
外族的侵略让中国政府采取了更加保护主义的政策。
另外,西方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也非常复杂,外国来华传教士不仅传播了西方的文化和科学知识,也带来了西方为掌握政治命运而进行的“文化侵略”行为。
明清对外贸易--高考历史总复习
明清时期闭关自守会给 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即禁之后, 百货不通, 民生自蹙。居者苦 艺能之无用, 行者叹至远之无方, 故有四五千斤 所造之洋船, 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 能使沿海居民, 富者贫, 贫者困, 驱工商为游手, 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闭关政策:
含义: 一方面是禁止中国人出海贸易,另一 方面限 制外商来华贸易。
夷货物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
恤。
—梁廷楠《粤海关志》
材料二: “南夷之通商……贪而不亲,求而无 厌,假令姑允通商海口,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 中夏(中原内地)矣;假令姑允中夏,则数十 年后又议通商朝市(京城)矣。”
—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发展史》
惧怕外国势力深入腹地, 破坏统治秩序。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需求甚少。
(1)限定食米数,根据远近、人数、 日期,每人一日准带食米一升,并带 余米一升,防风信阻滞。
(2)限定武器数。商船、渔船不许携 带枪炮器械,往返东洋、南洋之大船, 携带鸟枪不得过八杆,刀不得过十把, 弓箭不得过十副,火药不得过二十斤。
乾隆年间的广州十三行
思考: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 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 “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 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 计 算)。”
郑和下西洋——明朝朝贡贸易的顶峰
“假使世界上有一种一本万利 的交易, 那就莫过于向中国进贡了。这并不是 中国呆如木瓜, 而是一种荣誉心和类 似父母或长兄、长姊, 那种天下共主 责任感的综合反应, 即永不愿使依靠 中国的友 邦失望。”
明清时期的中国海外贸易与世界经济格局
明清时期的中国海外贸易与世界经济格局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与外国的贸易往来不断扩大,中国的海外贸易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全球化的趋势。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丝绸生产大国,而丝绸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明清时期,中国的丝绸产量大幅增加,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得以远销至南亚、东南亚乃至阿拉伯、非洲等地,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宝贵商品。
与此同时,中国还从南亚、东南亚等地进口香料、珍宝等商品,丰富了国内市场,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二、海外贸易港口的兴起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主要通过广州、福建沿海城市进行。
这些城市成为了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交流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的窗口。
在这些贸易港口,外国商人和中国商人进行密切的贸易往来,许多外国商人还在中国沿海城市设立商号,形成了繁荣的商业网络。
这些商人不仅带来了外国商品,还带来了外国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
三、新兴市场的出现明清时期,中国不仅在传统的亚洲市场中进行贸易,还开始在欧洲、美洲等地寻找新的商机。
随着哥伦布的航海和巴塞罗那、阿姆斯特丹等欧洲贸易城市的兴起,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逐渐扩大。
在远洋贸易中,中国海商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世界贸易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的瓷器、丝绸等商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贸易平衡与金银流入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经常出现了巨大的顺差,这导致大量的金银流入中国。
当时的欧洲国家急于寻找商品来平衡贸易逆差,而中国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中国在贸易中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如只允许外国与中国进行有限的贸易,限制外国商人在中国的居住和活动等。
这使得中国能够保持较高的贸易顺差,从而吸引了大量的金银流入。
这也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贸易富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时的月港呈现“ 当时的月港呈现“万商云 集,中外驰声”,“四方 中外驰声” 异客,皆集月港” 异客,皆集月港”,“嬉 游歌舞,日以继夜” 游歌舞,日以继夜”繁华 景象
太平洋丝绸之路与中国陆上丝绸之路、 太平洋丝绸之路与中国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虽说都 是以转载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名,但实质是不同的。 是以转载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名,但实质是不同的。以往中 国的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一是以中国大陆为起点, 国的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一是以中国大陆为起点,向西运 到印度洋或地中海周边地区, 到印度洋或地中海周边地区,二是担任转运的都是阿拉伯和 波斯商人, 波斯商人,三是以中国官方市舶使或民间的商贩与阿拉伯和 波斯商人做生意。太平洋丝绸之路, 波斯商人做生意。太平洋丝绸之路,一是以菲律宾的马尼拉 为中转站,开辟了一条东向美洲的新航路, 为中转站,开辟了一条东向美洲的新航路,二是担任转运的 是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殖民国家, 是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殖民国家,三是中国的官方完全退出 此行横渡太平洋的远程贸易 . 影响: 影响: (1)欧洲与中国贸易出现逆差,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 )欧洲与中国贸易出现逆差,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并变成了太平洋环球贸易路线。 )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并变成了太平洋环球贸易路线。 (3)外国商人对欧美贸易航线的垄断,使中国的海外贸易的 )外国商人对欧美贸易航线的垄断, 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马噶尔尼使团画师绘 马噶尔尼使团 拜见大清皇帝乾隆
马噶尔尼使团画师绘 18世纪末的大清帝国
马戛尔尼代表英国还提出了七项要求, 马戛尔尼代表英国还提出了七项要求,即: 多口通商,可到宁波、珠山、天津、 多口通商,可到宁波、珠山、天津、广东地 方交易; 方交易; 在北京设立英国商行; 在北京设立英国商行; 在珠山附近给一小岛; 在珠山附近给一小岛; 拨给邻近广州的一块地方; 拨给邻近广州的一块地方; 英国货物自广东到澳门免收税或少收税; 英国货物自广东到澳门免收税或少收税; 英船照其他地方税率交税; 英船照其他地方税率交税; 允许英国传教士在中国自由传教。 允许英国传教士在中国自由传教。
从画面中我们看到,十三行在地理上包括中国行号与外国商馆两个区域:中国街区有一组宽敞 的中式建筑,里面有很多房间和庭院,这是行商公所,由政府选定最富、最有声望的人担当行首, 被称为总商。 在十地街区内紧邻中国行号的是各国商馆,这里是供洋人经商、居住的地方。商馆在外观建筑、 室内装饰及生活方式上都带有异域风情,成为一个世界商务机构的博览会。木板平顶型的中国行号 与拱形廊式的西洋楼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人文景观。
1685年 1685年 康熙帝 设置粤 海关
1728年 1728年 雍正帝 发布上 谕劝农
1729年 1729年 雍正帝 设置军 机处
1755年 1755年 胡中藻 因诗文 获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661年 年
1680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799年 年
1689年 年 英国资 本主义 制度确 立 1751年, 年 法国《 法国《百 科全书》 科全书》 首卷面世 1785年 1785年, 瓦特发 明改良 型蒸汽 机
清王朝自康熙二十四年重 开海外贸易, 开海外贸易,仅开设广州一个 口岸,并设置粤海关。 口岸,并设置粤海关。
“国家四海之大, 国家四海之大, 国家四海之大 何所不有, 何所不有,所以准 通洋船者, 通洋船者,特系怀 柔远人之道。 柔远人之道。并宜 明切晓谕, 明切晓谕,使知来 文贸易实为夷众有 益见, 益见,天朝并不籍 此些微远物也。 此些微远物也。” 天朝物产丰盈, “天朝物产丰盈, 无所不有, 无所不有,原不藉 外夷货物以通有 无。” ---乾隆上谕 ---乾隆上谕
英 国 议 会 大 厦
《权 利 法 案 》 主 要 内 容 国王不得干涉法律; 国王不得干涉法律; 没有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 没有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 人民有向国王请愿的权利; 人民有向国王请愿的权利; 人民有配带武器以用以自卫的权利; 人民有配带武器以用以自卫的权利; 人民有选举议会议员的权利; 人民有选举议会议员的权利; 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 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 人民有不遭受残酷与非常惩罚的自由; 人民有不遭受残酷与非常惩罚的自由; 人民有在未审判的情况下不被课罚金的自由 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法国《百科全书》 法国《百科全书》书影
俗 。 ······” 雍 正 皇 帝
封建皇帝每年农历二月进 行亲耕的农耕礼,以示重农。 行亲耕的农耕礼,以示重农。
风
留 心 劝 导 , 使 民 知 本 贵 , ······ 遂 成 业
农 , 而 并 有 害 于 也 。 ······ 惟 在 平 日 工
也 。 ······ 是 逐 末 之 多 , 不 但 有 害 于 人
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 “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 又下令禁濒 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 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卷139
“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 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 将 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 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 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 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 潜通海贼, 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 带违禁货物下海 前往番国买卖 潜通海贼,同谋结 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 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 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 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 仍 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 全家发边卫充军。 枭首示众 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 卖与 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 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 夷人图利者 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 因而走泄军情 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 律,为首者处斩 为从者发边充军”(《大明律》) 为首者处斩 为从者发边充军” 《大明律》
雍正七年(1729年),设军机房。雍正十年 改称军机处。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大臣承旨 办理机务。 清朝皇帝利用军机处管理着庞大的 帝国。清代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集权 发展的新高峰。
以狄德罗为首 的法国百科全书派, 的法国百科全书派, 包括卢梭、伏尔泰、 包括卢梭、伏尔泰、 孟德斯鸠等人, 孟德斯鸠等人,于 1751一1780年间编 1751一1780年间编 纂了举世闻名的35 纂了举世闻名的35 卷本《百科全书》 卷本《百科全书》。 这部巨著适应了当 时的社会潮流, 时的社会潮流,对 封建政权和教会进 行了大胆的批判。 行了大胆的批判。
农 为 天 下 之 本
“ 务 , 而 工 贾 皆 其 末
上 谕
胡中藻案
乾隆朝最著名的文字狱之一。 乾隆朝最著名的文字狱之一。乾隆继位后兴 胡中藻案” 乾隆二十年(1755), ),以其所 起“胡中藻案”。乾隆二十年(1755),以其所 写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 写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指责其故意在清 国号前加“ 胡中藻被判处斩首。 国号前加“浊”字。胡中藻被判处斩首。康雍乾 时期共兴文字狱160余起,涉及数万人, 160余起 时期共兴文字狱160余起,涉及数万人,遭毁版 图书三千余种近七万部。 图书三千余种近七万部。使得广大知识分子不敢 涉及时政,甚至连自然科学研究也不敢进行。 涉及时政,甚至连自然科学研究也不敢进行。
海禁的结果 )、驻军防守导致军费负担沉重 (1)、驻军防守导致军费负担沉重,消 )、驻军防守导致军费负担沉重, 耗了政府的财力,国家财政大受影响。 耗了政府的财力,国家财政大受影响。 )、阻碍了正常的贸易往来 (2)、阻碍了正常的贸易往来,最终在 )、阻碍了正常的贸易往来, 东南沿海形成了规模不等的武装走私集团, 东南沿海形成了规模不等的武装走私集团, 酿成“倭患”。 酿成“倭患”
闭关锁国政策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列强的侵略, 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列强的侵略, 但更重要的是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 但更重要的是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 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与 世界长期隔绝, 世界长期隔绝,逐渐落在了世界潮流的 后面, 后面, 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
1652-1674 1652年,三次英 荷战争, 荷战争,英 国获得海外 殖民优势
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1599--1658) )
为了保护英国的海上 贸易力量,1651年 贸易力量,1651年, 克伦威尔颁布《 克伦威尔颁布《航海 条例》 条例》。荷兰的海上 贸易活动受到很大的 打击,双方自1652 1652至 打击,双方自1652至 1674年进行了长达 年进行了长达22 1674年进行了长达22 年的英荷战争, 年的英荷战争,最终 英国获胜, 英国获胜,进一步确 立海上殖民霸权, 立海上殖民霸权,而 荷兰则丧失海上殖民 强国地位。 强国地位。
瓦特和他发明的万能蒸汽机
17—18世 17 18世纪中国与欧美发展特点 18
欧美 经济 政治 思想 文化 外交 中国
17—18世 17 18世纪中国与欧美发展特点 18
欧美 经济 进行工业革命,在全 进行工业革命, 球寻找新的原料产地 和海外市场。 和海外市场。 政治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思想 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潮 文化 流形成,近代自然科 流形成, 学形成 外交 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 中国
:“我们像要饭的一样进入北 像囚犯一样被监禁在那里, 京,像囚犯一样被监禁在那里, 而离开时简直像是盗贼。 而离开时简直像是盗贼。”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 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 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 年 期间没有沉没。 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 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 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 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 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 但是这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将不会立刻沉 但是这艘破败不堪的旧船“ 它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 没。它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 海岸上撞得粉碎” 但是“ 海岸上撞得粉碎”。但是“它将永远不能修 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