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ABC理论

合集下载

什么是ABC理论

什么是ABC理论

什么是ABC理论

ABC理论(ABC Theory of Emotion)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

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

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

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ridge),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

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

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评价与解释。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

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

认知疗法ABC理论

认知疗法ABC理论

简介认知疗法ABC理论

认知疗法于本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它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认知疗法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试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所呈现的心理问题。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

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认知疗法的策略,在于重新构建认知结构,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艾利斯(Ellis)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谈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贝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艾利斯将以上观点概括称之为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Consequences),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与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A。因此,对A的经验总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A在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B不同。换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心理学abc认知模型

心理学abc认知模型

心理学abc认知模型

《心理学ABC认知模型》

一、什么是心理学ABC认知模型

心理学ABC认知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马丁(Edward E. Martin)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主要涉及认知过程,探讨人们如何理解和处理新的信息。它包括三个方面:A是感受(Reception),B是表象(Representation),C是行为(Behavior)。

二、心理学ABC认知模型的构成

1.感受(A):

感受是指人们在接受外界刺激时反应的机制,它可以由五个感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直接受到外部信息,提供处理信息的基础。

2.表象(B):

表象是指人们在接受外部刺激时利用大脑的复杂网络,以记忆、概念、情绪、想象等形式把感受变成可理解的形式。

3.行为(C):

行为是指一个人做出的反应,或者说是表象的体现,它包括文化行为、言语行为、身体行为、动作行为和情绪行为等多种形式。

三、心理学ABC认知模型的应用

心理学ABC认知模型可以被用来更好地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它能够有效地识别外界刺激、进行认知过程、形成表象、以及随后行

为的调整。最终以行为的方式去实现自我的目标。心理学ABC认知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学习过程中的很多现象,其中最重要的是注意力,因为在注意力控制中,感受(A)、表象(B)和行为(C)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情绪abc理论中的abc包含的内容

情绪abc理论中的abc包含的内容

情绪abc理论中的abc包含的内容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特艾米利于1961年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是一种在认知心理学中研究人类行为的模型,探讨人们在遭遇不同刺激时如何想象、推理,并最终影响行为和情绪的原理。ABC理论是由“A”即刺激、“B”即因果、“C”即情绪的三部分组成的,其中,“A”指的是一种激发行为的外部或内部刺激,可以是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外部刺激,也可以是记忆、理性等内部刺激;“B”指的是人们在接受刺激后,通过自身的思维推理,形成一种因果认识;“C”指的是人们在推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绪,包括平静、安心、恐惧、愤怒等。

ABC理论解释了情绪的发生是一个具有三层结构的过程,即外部刺激→内部认知推理→最后的情绪产生。它建立了一个由外部刺激到最终情绪的“因果关系”,即“A”刺激“B”认知,最终“C”产生情绪。“A”发出刺激,引发“B”思考,从而决定最后的“C”情绪产生。 ABC理论揭示了情绪发生的过程,认为情绪主要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然后以认知过程中的推理和解释为媒介,受外部刺激影响而形成,最终是根据感觉和情绪的改变而改变行为的最终结果。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过程可以分解为四个主要阶段:即刺激感知、认知推理、决策判断和行为表现。ABC理论正是分析这四个阶段的研究的基础,基于此,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的思维过程,从而有利于改善情绪问题。

结合情绪ABC理论,做出正确的情绪判断,是维护情绪健康的重

要方法。首先,人们要熟悉自己情绪发生的ABC理论。其次,要尽量避免紧张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尽量创造积极的情绪。最后,要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维护情绪健康。

运用ABC理论缓解高考考试焦虑的实践

运用ABC理论缓解高考考试焦虑的实践

运用ABC理论缓解高考考试焦虑的实践

ABC理论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它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焦虑和压力。在高考前,

很多学生会感到焦虑和紧张,他们担心考试成绩会影响自己的未来。我们可以通过运用ABC理论来帮助学生缓解高考考试焦虑,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考试。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ABC理论的基本原理。ABC理论由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它主要是用来解释人们的情绪和行为。A代表着事件(Activating event),B代表着信仰(Belief)和感受(Belief),C代表着后果(Consequence)。在ABC理论中,事件会引起人们的信仰和感受,从而产生相应的后果。而在焦虑的情况下,

人们的信仰和感受会导致焦虑和紧张的后果。

在高考考试前,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焦虑触发事件,比如备考压力、家长期望、同学竞争等。这些事件会引起学生内心的不安和焦虑,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发挥。为了

缓解这种焦虑,我们可以运用ABC理论来帮助学生改变他们的信仰和感受,从而达到缓解

焦虑的目的。

针对具体的事件,比如备考压力或者家长期望,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这些事件对他

们的影响。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倾听,我们可以找出事件背后的信仰和感受,比如“我必

须考取理想的成绩”、“我不能让家长失望”等等。这些信仰和感受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和

焦虑,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发挥。

接下来,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改变这些信仰和感受。通过对话和引导,我们可以让学生

意识到这些信仰和感受是不合理的,他们并不是必须要达到理想成绩,也不会因为考试成

abc理论b代表什么

abc理论b代表什么

abc理论b代表什么

ABC理论中的B指的是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A代表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代表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代表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从心理学角度看,B指的是信念。信念是个人对于某种事物的信任、依赖、期望和态度等。在ABC理论中,B是影响A和C的因素,是人们选择行为的基础和动机。B的形成有多个方面的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社会交往等。这些因素会塑造一个人对于某种行为是否正确和合适的信念,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和行为方式。

从社会学角度看,B是指道德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这也会影响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ABC理论是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中提出的重要理论,旨在帮助人们理解和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改变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abc认知理论

abc认知理论

abc认知理论

认知过程是个体自己建构自我的过程。认知发展是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简单走向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一、 abc认知理论(a, a, an, n) a是指个体原有的信息, a 代表新输入的信息。 a会对信息进行整合, b是将信息从大脑中提取出来。 b代表解释、推论、判断,它包括三种技能,即词汇、语法和规则,它决定着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速度。 a对新输入的信息作出推理、判断,并决定着当前任务在未来的取向。认知发展过程是主体获得认知经验、建构心理结构的过程。个体是通过内部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自我的。二、 abc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影响1、强化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主观经验与认知发展3、行为结果的价值评价与自我形象

abc理论又称为“信息加工模型”或“认知地图”,是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之一,由拉扎鲁斯等人提出。他们把人脑比作是一台电子计算机,人的认知过程就像一张随时都在变化着的、需要随时更新的电子地图。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地图”,每次阅读都会带来不同的“地图”,因此可以“储存”与此相应的“信息”,以后在有类似情况时便可以很快地提取出来,这样的阅读称为“有意义的”。 a是指个体原有的信息, a代表新输入的信息。 a会对信息进行整合, b 是将信息从大脑中提取出来。 b代表解释、推论、判断,它包括三种技能,即词汇、语法和规则,它决定着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速度。 a 对新输入的信息作出推理、判断,并决定着当前任务在未来的取向。

abc认知理论最早是由拉扎鲁斯提出的,他认为个体是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建构自己的。 a代表了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个体的内化和组织,形成个体自己的一套观念系统,这就是信息加工系统。 a 直接制约着学习者的活动及学习的进程。在环境作用下, a逐步形成。 c代表对外部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对这个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神经过程,即信息加工系统。 c可能会受到a的某些影响,也可能反过来对a产生影响。 b和a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 b 可以反作用于a,引起a的改变;另一方面, a对b也具有反作用。 b 能够直接影响c,也能间接影响a。 a、 b、 c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循环系统。

认知主义——ABC理论

认知主义——ABC理论
• 治疗的第4步,不仅要帮助求治者认 清并放弃某些特定的不合理信念,而 且要从改变他们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 手,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 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避免再做 不合理信念的牺牲品。
合理情绪疗法概括
• 最常用的技术就是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的 技术。
• 其次是合理的情绪想象技术。认知 “家庭 作业”以及为促使求治者很好地完成“作 业”而提出的相应的自我管理方法。其他 一些技术方法,或不作为主要的方法,而 作为辅助的方法,或只在治疗的最后阶段 如决断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方面使用。
• 治疗的第2步,要向求治者指出,他们的情绪困 扰之所以延续至今,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的影响, 而是由于现在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导 致的,对于这一点,他们自己应当负责任。
• 治疗的第3步,是通过以与不合理信 念辩论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帮助求 治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进而放 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求治者产 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这是治疗中 最重要的一环。
利。
您给把把脉??!!
• (1)放在水房门口的水瓶找不到了。 • (2)在三好生评比中,我本入选,可
是我们班团支书算分的时候不知怎么又 把我比了下来。结果,我落选了。她却 是的。 • (3)某个男生或女生经常发短信给你
韦斯勒经过归纳研究,总结
出了不合理信念的几个特征:
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1、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2、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3.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4.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5.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6.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7.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

认知疗法A-B-C技术

认知疗法A-B-C技术

认知治疗技术(一)——A-B-C 技术

A——事件

B——信念、想法

C——结果(情绪和行为)

该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6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他认为人有其固有本性,人的先天倾向中有积极的取向,也有消极的本性,换句话说人有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这样的内在倾向,同时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倾向,而且艾利斯更强调后一种倾向,他认为正是这种非理性的生活态度,导致心理失调。艾利斯将人类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归纳为以下几种:

①倾向于进行畸形的思维(如强迫思维)。

②倾向过于易受暗示影响。

③倾向于过度概括化以偏概全。

④倾向于要求尽善尽美,认为不是完美的就是无用的。

⑤倾向于对他人的过分要求。

⑥倾向于追求绝对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确定性。

⑦倾向于夸大负性事件的危害性。

⑧倾向于自暴自弃。

⑨倾向于自我贬低。

⑩倾向于过分关注自身的机体的变化。

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

心理活动的“牛鼻子”,把认知这个“牛鼻子”拉正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艾利斯将以上观点概括称之为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Consequences),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与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A。因此,对A的经验总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A在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B不同。换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ABC心理学理论

ABC心理学理论

A B C心理学理论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ABC理论是合理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Therapy,简称RET)的核心,RET 是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ABC理论是指情绪不是由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ABC来自三个英文词的首字母。在ABC理论中,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假如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是非理性信念或者是错误的、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情绪抑郁、行为异常。人们的抑郁、痛苦等消极情绪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就是非理性信念支配下的不合理思考产生的。艾利斯的ABC理论的三个要件:A、B、C,分别代表诱发事件、主观认知和反应结果,这三个要件构成一个简单顺畅的逻辑链条。传统分析直接在A与C之间建立关联,而忽略了B的作用。而B作用的发挥恰是人与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即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对B的长期忽略,是一次哲学上的漏洞。物质与意识是一对矛盾,物质决定意识是本体论基本命题,物质居于主要地位而意识居于次要地位,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主次地位可以发生转化,亦即,在一定情况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从木材到桌子的过程可以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木材(物质)引发出桌子的图示(意识),这一阶段物质决定意识;第二阶段是由桌子的图示(意识)引发出桌子的建造(物质),这一阶段是意识决定物质。

艾利斯的abc理论内容

艾利斯的abc理论内容

艾利斯的abc理论内容

艾利斯abc理论是艾利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创立的一种理性情绪疗法。他认为,人生来就有利用理性思维对抗非理性思维的能力,但人们常常被非理性思维所左右人生。

他将这一现象总结为艾利斯abc理论。其中,a(即activatingevents)表示诱发事件,指当事人所经历的某一件事情;b(即beliefs)表示信念,指当事人对诱发事件a的一种认知、认识;c(即consequences)表示结果,指当事人在经由信念b的作用下对诱发事件a所得到的一种结果。简单来说,你需要对一件诱发事件有足够的信念或认识才能对它作出一种结果,而在艾利斯abc理论中呢,这种认识多是非理性的认识。

一般将这种认识总结为三个特征:

①绝对化要求,即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都保持绝对的认识。比如“他必须对我好”“我必须成功”“他怎么做绝对是错的”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过分概括化,即人们对于某件事情始终处于以偏概全的角度。比如某人在看到他人的某方面不足后就将其归纳为劣质,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

③糟糕至极,即当人们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

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

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

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

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此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艾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2)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3)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4)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5)情绪困扰的持续,实际上就是那些内化语言持续作用的结果。正如艾利斯所说:“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变成了我们的思想和情绪。”为此,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例如: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走过去了。这两个人中的一个对此是这样想的: “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个人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仍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冷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在

ABC心理学理论

ABC心理学理论

ABC理论是合理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Therapy,简称RET)的核心,RET 是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ABC理论是指情绪不是由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ABC来自三个英文词的首字母。在ABC理论中,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假如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是非理性信念或者是错误的、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情绪抑郁、行为异常。人们的抑郁、痛苦等消极情绪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就是非理性信念支配下的不合理思考产生的。艾利斯的ABC理论的三个要件:A、B、C,分别代表诱发事件、主观认知和反应结果,这三个要件构成一个简单顺畅的逻辑链条。传统分析直接在A与C之间建立关联,而忽略了B的作用。而B作用的发挥恰是人与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即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对B的长期忽略,是一次哲学上的漏洞。物质与意识是一对矛盾,物质决定意识是本体论基本命题,物质居于主要地位而意识居于次要地位,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主次地位可以发生转化,亦即,在一定情况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从木材到桌子的过程可以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木材(物质)引发出桌子的图示(意识),这一阶段物质决定意识;第二阶段是由桌子的图示(意识)引发出桌子的建造(物质),这一阶段是意识决定物质。

[讲解]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

[讲解]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

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

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此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艾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

(2)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

(3)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

(4)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5)情绪困扰的持续,实际上就是那些内化语言持续作用的结果。正如艾利斯所说:“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变成了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为此,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什么是abc理论

什么是abc理论

什么是abc理论

ABC理论,这叫做情绪ABC理论。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创建的。

这个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 (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 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这种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艾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ABC理论)

艾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ABC理论)

艾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ABC理论)

合理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Therapy,简称RET)是本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的。合理情绪治疗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疗法,因它也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被称之为一种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

一、基本理论

合理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Therapy,简称RET)是本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的。合理情绪治疗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疗法,因它也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被称之为一种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

埃利斯早期曾从事有关家庭、婚姻方面的研究,由此入手开始了婚姻方面的咨询,1955年起开始发表有关文章,至1962年他总结了自己的观点及方法,出版了《心理治疗中的理性和情绪》一书。

合理情绪治疗的基本理论主要为ABC理论,但要了解这一理论,首先要了解埃利斯及合理情绪治疗对人的基本看法。

1、对人本性的看法

埃利斯的ABC理论是建立在他对人的本性的看法之上的,他的这种看法可归结如下:(l)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是愉快的以及行有成效的人。

(2)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所造成的。

(3)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

(4)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5)情绪困扰的持续是由于那些内化语言持续的结果。埃利斯曾指出“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我们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会变成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ABC理论

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作ABC理论。ABC来自 3个英文字的字首。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是A引起。RET的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当我们的日常生活出现问题,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那些发生了的事情使我们感到难受。例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或忧伤,我们会认为是别人使我们产生这样的感受;当我们感到焦虑、受挫或忧伤,我们倾向于责怪自己的处境。然而,正如埃利斯指出的那样,并不是人和事让我们喜悦或悲伤--它们只不过是提供了一种刺激。其实,是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在特定情况下的感受。

为了阐明这一理论,埃利斯提出了“A-B-C”模型:

A代表“前因”(antecedent)(引发反应的情况)。

B代表“观念”(beliefs)(我们对该情况的认知)。

C代表“结果”(consequences)(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尽管我们倾向于责怪“A”(前因)造成了“C”(结果),其实是“B”(观念)使我们产生了那样的感受。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设想你约会要迟到了,你感到很着急。

A:前因:约会将要迟到

C:结果:焦虑,烦躁,开车鲁莽

你感到焦虑(C),不是因为你将要迟到(A),而是因为你认为自己必须守时并且担心迟到的后果(B)。在这种情况下使人感到焦虑的典型观念包括:“我必须守时。如果我迟到,别人就不会喜欢我了。不论何时,我都必须得到每个人的赞赏。如果他们对我有看法,那可麻烦了。”

行为的决定因素:中介变量

托尔曼强烈反对把行为看作是刺激-反应的简单做法,认为介于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心理过程与有机体所作出的行为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他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认为认知、期望、目的、假设和嗜好等都是中介变量的具体表现形式。他还认为,对于行为的最初

原因以及最后引起的行为本身都应该进行客观的观察并在操作上给以规定。

托尔曼试图从可以观察到的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探索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从而解

答有机体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的原因。托尔曼曾经说过,中介变量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但它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只有搞清楚中介变量,才能回答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为什么能引起某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反应。

最初,托尔曼把中介变量划分为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两大类,前者本质上是就是动机,后者则包括对客体的知觉、再认等。认知变量是对“是什么”问题的回答,而需求变量则是对“为什么”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中介变量,通过实验设计并加以数量化,就可以被人们间接地推断出来。例如,他以动物被剥夺食物的时间来定义饥饿,根据某些操作的测量来定义能力等等。后来,受格式塔心理学派勒温(Kurt Lewin)的影响,托尔曼将“生活空间”、“心理场”等概念引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对中介变量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把中介变量划分为三大种类:需求系统、行为空间和信念-价值体系。

中介变量是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变量,代表着反应的内部心理过程。人们认为,华生的S-R公式是“空白的有机体”,即排除了有机体的心理状态;而托尔曼的中介变量则深

入到个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有助于说明行为的个别差异。可以说,托尔曼是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来解释有机体的内部心理过程,相对于华生的“边缘主义”,他是一位“中心主义者”。托尔曼的观点,在当时被很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瑞典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的基础上,曾提出过“S→AT→R”的公式,认为来自

客体的刺激(S)要经过主体认知结构(A)的改造和扩展(T),然后才能生成主体的反应 (R)[5]。

在这个主客体传受的过程中,受者的认知图式(AT)经常要被激活和重构,平常所处的文化环境、所接触的媒介信息等都在这个认知图式的重构中起着巨大作用。

1、所谓认知图式是指认识主体凭借对象性活动逐步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着的概念框架和思维定势,它体现了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对象的一种能力,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规则、程序和方式。

“认知图式”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而所

谓图式正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过去我们常常说,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存在的反映,在这一提法中,我们看到,人

的主观能动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反映。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面对同样的人和事,每一个人所作出的反映和判断往往是截然

不同的,这是因为所有的意识和人的主观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换句话说,所有的意识和每

一个人的认知图式有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图式,通过这个认知图式,他就会对他所接触的人和事进行判断,当面前的这个人和事符合自己的认知图式时,他就会作出肯定的

判断,反之就会作出否定的判断。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在对人和事往往会作出和大家不一样的判断,他们比其他人分析得更加透彻、更加高明,这恰恰是因为他们的认知图式的结构比其他人的要复杂和深厚得多。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一个人的认知图式里从来没有听说过黑格尔是何许人时,当别人提到黑格尔时,他的认知图式就会出现“零反应”。每一个人最初的认知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如握拳反射、吸吮反射这些人的最基本的反射等。不过人的认知图式主要形成于后天,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生活阅历、社会交往、阅读经历等种种因素都会构成人的认知图式。拿我们记者来说,虽然我们没有当过工人、农民、科学家,脑海里没有对这些人物的认知图式,但是从事这些职业的人都可以在我们的笔下熠熠生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