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1 中国黄海南部辐射状沙脊群水动力研究与应用
南黄海西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沉积动力环境的指示意义
南黄海西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沉积动力环境的指示意义彭修强;程知言;孙祝友;闫玉茹;张刚【摘要】对南黄海南部海域41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获取了粒级分布和粒度参数.采用Shepard分类方法,将沉积物划分为5种主要类型,以砂和砂质粉砂为主.应用端元分析模型对表层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了反演,分离出2个端元,根据各端元频率分布曲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南黄海西南部沉积动力格局,分析了各端元与研究区沉积物物源和水动力环境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2个端元所指示的物源主要为具有长江和黄河混合物源的沉积物,且反映了海洋动力过程对现代陆源沉积物的改造、输运和分选.较细的端元1和较粗的端元2分布特征分别与现代潮流通道和潮流沙脊在空间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表明,研究区西北部沙脊和南部潮流通道口门延伸至外海的深槽尾部是沉积物集中输运区域,与EMMA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粒径趋势分析结果所揭示的沉积物输运格局与研究区水动力条件和物源吻合较好,可为研究区港口航道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年(卷),期】2018(049)002【总页数】11页(P290-300)【关键词】表层沉积物;粒径趋势;端元分析模型;沉积动力环境;南黄海【作者】彭修强;程知言;孙祝友;闫玉茹;张刚【作者单位】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南京 210007;江苏华东地质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南京210007;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南京 210007;江苏华东地质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南京210007;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南京 210007;江苏华东地质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南京210007;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南京 210007;江苏华东地质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南京210007;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南京 210007;江苏华东地质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南京2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21海洋沉积物粒度特征是表征沉积环境最敏感的指标之一,对于阐明和解释沉积物来源、沉积分异及沉积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波浪场数值模拟
2 1 年 7月 00
河 海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unl f oa U i rt( a r c ne) ora o H hi n e i N t a Si cs v sy ul e
V0 .3 1 8 No.4
J1 0 0 u .2 1
1 推广 的缓 坡 方 程
1 1 控 制方 程 .
采用数 值模 拟方法 研究 辐射沙 脊群 海域波 浪场 , 首先 要建立 一个适 合该 海域 的理论 模式 . 辐射 沙脊群 海 域 的特点是 范 围广 阔 且地 形 变化 剧 烈 . 文 以考 虑 底 摩 阻 与高 阶 本 地形 变化影 响 因子 的推 广型缓 坡方 程l j 0为控 制方 程建 立模 型 . 文 献 [—] 传统 的缓 坡 方程 中引入 波 数矢 无 旋 性 假定 , 而使 得 求 67在 从 解缓 坡方程 的空 间 步 长不 受 波 长 条 件 限 制 , 样 扩 大 了数 学 模 型 这
摘 要 :为 了探 明南黄海 辐射 沙脊群 波浪 场特征 , 以指 导这 一海域 的港 口建设 , 用 波浪折 射 绕射数 采
学模 型模 拟 了该海域 的波 浪场 . 同工况波 浪场 的模 拟 结果表 明 , 海 域 波浪 传播 具 有如 下特征 : 不 该
( ) 波 高线环绕 辐射 沙脊 群 顶点 琼港呈弧 形 分布 ;b 波浪 多次破碎 ; c 不 同方 向入 射 波所 形成 等 () () 的辐聚 带 , 置不尽相 同 ;d 入射 波 周期对 波浪 场影响 显著 . 位 () 关键 词 : 波浪 传播 变形 ; 学模 型 ; 射 沙脊群 ; 数 辐 南黄 海 中图分类 号 : 7 12 P 3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00 18 (0 0 0 — 47 0 10 —9 0 2 1 ) 0 5 — 5 4
辐射沙脊群条子泥动力地貌演变遥感分析
布信息 . 间变化 频 率 统计 : 用 GS空 问叠 置 分 析 , 空 采 I
提取 1 0幅遥 感影 像滩 面交集 , 而交集 滩面 则作 为条 子
泥最稳 定性 区域 的判别标 志 .
塘河 ¨
17 -2 1 9 3 0 0年来 , 子 泥总 体稳 定 与 内部 冲淤 多 条
较 高 ,0年来 摆 动幅度 南北 向 4 m以 内 ; 4 k 西大港 一 东大港 二分 水 中段 演 变剧 烈 , 北摆 幅 相对 较 大 , 4~9 南 为
k 二分 水整 体呈 现先 北后 南 的周期 性摆 动 .9 3 18 , n. 17— 94年 二分 水逐 渐 由南 向北 偏 移 ,9 4年达 到最 北 界 , 18 最大 偏移 4 m, 均摆 幅约 04k a 18 平 k . m/ ;9 4年 以后 , 分水 则 逐 年 向南 偏 移 ,9 2年 基 本 回到 17 二 分水 二 19 9 3年
2 条 子 泥动 力 地 貌演 变 分 析
动力地 貌演 变分析 主要包 括条子 泥潮滩 整体稳 定性 分析 、 大潮 波系 统交 汇带 二 分 水特殊 动力地 貌 单 两 元演 变 分析 、 潮滩 内部 主要潮 水沟动 态演 变分析 以及近期 实测地 形 冲淤分析 .
2 1 稳 定性分 析 .
件, 对条 子 泥动力 地貌 细节 研究 较多 , 总体 特征 与规 律分 析 尚存 不 足 . 文研 究 了条子 泥 17 以来 动力 地 本 90年
貌 环境 演变 , 主要从 两 大潮 波 系统条 子泥 动力均 衡 演变 ( 分水 演 变 ) 条 子 泥潮 滩 整体 稳 定 性 、 二 、 主要 潮 水 沟 系统演 变和 近年来 的 实测地 形 冲淤演 变 4个 方 面来分 析 条子泥 及其 周边 动力 地貌 环境 的变化 .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研究进展
摘要: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是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特殊地貌单元,它分布于陆海相互作用的地带,储存着海岸演变、海面变化、气候变化、河口环境以及海洋环境的各种信息,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和陆海相互作用的理想载体。
本文从水文测验、卫星遥感、数字高程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海洋沉积学、潮流数值模型共6个方面对该海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演变机制中图分类号:p7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143-02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位于江苏海岸以东的南黄海海域内,因其形态呈辐射状分布故名辐射状沙脊群。
它被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文献中被报道于70年代,被详细研究于80年代。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许多学者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的动力环境、潮流动力机制和地形地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进入到本世纪,研究人员们对该海域悬浮泥沙的输运、潮流沙脊的变迁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 水文测验综上所述,我国对辐射沙脊群海域及其周边地区的研究已有比较长的历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测资料,这对于进一步探索该海域形成演变规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卫星遥感该种方法主要用于对表层悬沙浓度的分析。
把卫星照片的光谱数据与实地测量得到的悬浮体浓度建立相关关系,通过定量反演模型解译卫星遥感影像,从而获得整个海域悬浮泥沙的浓度。
李海宇、王颖[2]利用ersi sar影像及地形图资料、landsat tm遥感影像、综合应用gis 与遥感方法,对辐射沙脊群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演变及变化趋势做出分析,认为北部区域变化较强烈,并继续脊槽相间的模式;南部区域堆积与侵蚀作用较弱,沿岸潮滩向海淤积推进;沙脊群枢纽地区处于不断增长扩张的过程。
张忍顺、王艳红等[3]通过卫片判读和实地观测对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区的沙岛形成机制和自然属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他们认为潮汐和风暴潮是沙岛形成的动力因素,条子泥西部多年来的持续淤积和潮沟的稳定是沙岛形成的关键,而沙岛的形成说明辐射沙脊群的发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成岛阶段,并标志着沙洲并陆过程的开始。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苦水洋海域的沉积动力特征及稳定性研究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苦水洋海域的沉积动力特征及稳定性研究倪文斐;汪亚平;邹欣庆;高建华【摘要】Based on the data from hydr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sediment sampling in Kushuiyang during a tide cycle from 3rd July 2011 to 4th July 2011, the water and sediment transport rates are calculated to specify the sediment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long the tidal channel. The geomorphological evolution and stability of the channel are also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historic sea charts and new topographic surveys. The main results turn out that tidal currents are strong in the channel. Sediments are mainly transported in the form of suspended loads. The net transport direction is landward in the nearshore part of channel, while it is generally pointed seaward in the part of channel east of sand bank (121.606oE,33.029oN). Over the past thirty years, the deep trough of west Kushuiyang channel has gradually connected to the north part of channel, leading the whole channel to be straighter.%根据2011年7月3日-4日在苦水洋海域获取的全潮水文资料和底质样品,计算潮周期水、沙输运率,分析了其沉积动力特征。
辐射沙脊群研究综述
第17卷 第7期 中 国 水 运 Vol.17 No.7 2017年 7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July 2017收稿日期:2017-06-06作者简介:刘 博(1988),男,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
辐射沙脊群研究综述刘 博(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摘 要:辐射沙脊群是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貌单元,其形成区域范围内潮流及波浪等水动力条件复杂,常分布于陆海相互作用的地带,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辐射沙脊群的研究历程,后从研究方法、形成机理等方面入手对辐射沙脊群进行了简要说明,继而针对相应海域内潮流、波浪特性以及潮动力作用下沙脊群演变情况的研究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辐射沙脊群;潮流沙脊;潮动力中图分类号:P73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7)07-0379-03一、引言分布在平坦陆架海底呈长条状、与潮流方向平行的脊槽详见排列的沙体称为潮流沙脊[1]。
大量有关气候变化、岸线变迁及海平面升降等海洋环境信息存储在组成沙脊群的沙体中,是研究分析海陆相互作用、区域环境变化及全球环境变化的理想材料。
在地质灾害预防与军事科学研究方面,沙脊稳定性的研究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革新,多波束海底探测系统等多项海底探测技术逐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们对海底潮流沙脊地形地貌特征有了更为形象化、具体化的认识。
二、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早在1935年,海洋学者就观测到了北海南部许多海底浅滩长轴与当地最大潮流方向几乎平行,且浅滩上存在横向沙波,这是对潮流沙脊群的早期研究。
T.OFF 于1963年首次将此种脊槽详见的水下特殊地形定义为潮流沙脊,之后有各国学者针对陆架上潮流沙脊的结构特征、类型、成因及其演化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潮流沙脊的相关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导,就苏北沿海水文及地质条件展开调查,并进一步对江苏弶港域内潮流辐射沙脊的地貌形态与沉积物组成进行研究分析;到80年代,我国又开展了许多潮流辐射沙脊群形态特征及地貌成因的阶段性研究,并相继在黄渤海、东海外陆架以及一些重要河口、海峡与水道口处发现了产状相似的现状辐射沙脊;近30年来,国内在沙脊地貌研究方面收获颇丰,以刘振夏等为代表的学者对国内近海潮流沉积沙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在潮流主导作用下,陆架沙脊所含地形、沉积与动力之间的关系。
潮动力影响下辐射沙脊群的研究进展
由表1可见,辐射沙脊群形成时间尚未确定。
ۡ
ࢵˋຠ
පຆm 10.0 3.5 -3.0 -9.5 -16.0 -22.5 -29.0 -35.5 -42.0 -48.5 -55.0
్ ߔ ช
ቫ ᗗࠑ
᳦ฟ
弶ຠ ᔙ ࠴ฟԯ ཇฟ ч ࠑ
ᄴ
Ֆٽຠ
ᒈ
ᤋТຠ
图1
形成时间 10 000~8 500 aBP 约8 000 aBP 6 000~5 000 aBP 5 000 aBP 4 000 aBP 2 000 aBP 最近100多年
࠰ ᳦
2
辐射沙脊群形成时间 辐射沙脊群规模庞大,形成与发展需要漫
长的时间。学者们通过各种方法(如潮波系统、 海侵海退过程、地层层序、矿质成分、泥沙来源 等)研究了辐射沙脊群的形成时间,得出了不同
๑
ࣰ๔ฟ
的结论。研究成果见表1。
ᴜຠ ᄡ ܷ˗ຠ ฟ
᜴
ᬇ ࠑ ˨ മ ˋ
ᕘ ዚ ಝ ฟ ᔪ ප ฟ
涂资源,存储了海岸环境演变的丰富信息 。沙脊 群呈辐射状分布,地形复杂,形态特殊[2],1958年江 1979 年海军航保部绘制出了辐射沙脊群的分布 苏省水利厅第一次绘出了辐射沙脊群基本轮廓, 图,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采取了一系列调查研究,
[3]
[1]
沙脊群大致以弶港为顶点,呈 160 ° 向北、东北、
[3]
是沙脊发育的内因,两大潮波的辐聚以及辐合带的 迁移则是将沙脊群塑造成辐射形态的动力因素。 3.2.2 长期的、较为稳定的辐射状潮流场为沙脊 既然辐射状潮流场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其长 期稳定性也成为研究课题,即古代是否就已存在 辐射状潮流场,并延续至今?赵娟等 [21]认为,古 潮流的研究揭示了潮成砂区内同样存在辐聚辐散 的古潮流场,其顶点位于东台附近。张东生等[22]对 古海岸情况下的 M 2潮波传播进行数值试验,首次 给出了7 000 a前的M2潮波分布,结果表明控制古 群发育提供保证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苦水洋海域的沉积动力特征及稳定性研究
Do i : 1 0 . us 4 o / j . i s s n . 1 0 0 1 - 6 3 9 2 . 2 0 1 3 . 0 6 . 0 0 9 海 ຫໍສະໝຸດ 洋 通 报
Vo 1 .3 2.No .6 De c .2 01 3
MARI N E S C I E NC E B UL L E T I N
中图分类号 :P 7 3 6 . 2 2 文献标识 码:A 文章编号 :1 0 0 1 — 6 9 3 2 ( 2 0 1 3 ) 0 6 — 0 6 6 8 — 1 0
S t u d y o n t h e s e d i me n t d y n a mi c s a n d s t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Ku s h u i y a n g t i d a l c h a n n e l a t r a d i a l s a n d r i d g e s i n t h e s o u t h e r n Ye l l o w S e a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a l o n g t h e t i d a l c h a n n e 1 . T h e g e o mo r p h o l o g i c a l e v o l u t i o n a n d s t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c h a n n e l a r e a l s o d i s c u s s e d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t h e c o mp a i r s o n b e t we e n h i s t o i r c s e a c h a r t s a n d n e w t o p o g r a p h i c s u ve r y s . T h e ma i n r e s u l t s t u r n o u t t h a t t i d a l c u r r e n t s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潮汐水道的悬沙输运特征
第36卷 第11期海 洋 学 报Vol.36,No.112014年11月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November 2014徐粲,高建华,杨旸,等.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潮汐水道的悬沙输运特征[J].海洋学报,2014,36(11):150—162.doi.10.3969/j.issn.0253-4193.2014.11.017Xu Can,Gao Jianhua,Yang Yang,et al.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patterns in the tidal channels in the southwestern Yellow Sea[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in chinese),2014,36(11):150—162.doi.10.3969/j.issn.0253-4193.2014.11.017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潮汐水道的悬沙输运特征徐粲1,高建华1*,杨旸1,汪亚平1,高抒1(1.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收稿日期:2013-04-18;修订日期:2013-11-25。
基金项目: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空间开发利用及环境生态评价技术”(2010418006);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基础研究计划重点研究专项(SBK201150144);海洋沉积物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MASEG201205);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2315)。
作者简介:徐粲(1986—),男,江苏省邳州市人,主要从事海岸动力、地貌过程研究。
E-mail:cxu1221@foxmail.com*通信作者:高建华(1973—),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海岸海洋科学研究。
E-mail:jhgao@nju.edu.cn摘要:根据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定点站位的流速和浊度数据,利用通量分解方法,分析了潮汐水道的悬沙输运特征和输运机制。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研究进展
累 了比 较 丰 富 的 实 测 资 料 , 这 对 于 进 一 步 探 索该 海 域 形 成 演 变 规律 有 十 分 重 要 作
用
2 卫星遥感
1 水 文测验
l 9 8 0 年至1 9 8 4 年 江 苏 省 海 岸带 和 海 涂 资 源 综 合考 察 队 对 辐 射 沙 脊 群 海 域 进 行 了 实地调查 。 该次 调查 采用 长 期 观测 、 定 点 连 续观测 、 路 线 考察 、 断面调查 、 典 型调 查 、 社 会调查 、 资 料收 集等 多种 形 式 。 针 对 该 区 域 开 展 了陆 地 水 文 和 水 资 源 、 海 岸带 气 候 、 沿 海 工程 及 海 岸 防 护 、 港 口航 道 及 涵 闸 、 近 海 地 质、 近海水文 、 沿海 地质条件 、 海 岸 和 海
该 种 方 法 主 要 用 于 对 表 层 悬 沙 浓 度 的
分析 。 把 卫 星 照片 的 光 谱 数 据 与 实 地 测 量 得到的悬浮 体浓度 建立相关关 系 , 通 过 定 量反演模 型解译卫 星遥感影像 , 从 而 获 得 整个海域悬浮 泥沙的浓度。 4 人工神经 网络 李海宇、 王 颖 利 用 E RS I S AR影像 及 人 工神 经网络是 一门交 叉学科 , 近 年 地形 图资 料 、 L a n d s a t T M遥 感影像 、 综 合应 来 国 内 外 已经 将 神经 网络 模 型 应 用 干 水 文 水 资源 、 水 环境 评 价 等 方 面 的 研 用G I S 与遥感方法, 对 辐射 沙 脊 群 在2 0 世纪 时 间 序 列 、 8 O ~9 0 年 代 的 演 变 及 变 化 趋 势 做 出分 析 , 究。 吴德 安 [ 5 ] 应 用 多 层前 馈 网络 误 差 反 向 传 并 继 续 脊 槽 相 播 算 法 模 型 对 辐 射沙 脊 群 东 大 港 水 道 沉 积 涂 地貌 、 沉 积及冲 淤动 态 、 海 岸 带 环 境 质 认 为 北 部 区 域 变 化 较 强 烈 , 量、 海洋化学、 航 测 和 制 图等 项 目的 调 查 研 间的 模式 ; 南 部 区域 堆 积 与 侵 蚀 作 用 较 弱 , 物 动 力 过 程 进 行 了研 究 , 拟 合 出 了 垂 线 平 水 深 与垂 线 平 均 含 沙 量 之 间 的 关 究 工 作…。 调 查成 果 丰 硕 , 为 以 后 的 科 学 研 沿 岸潮 滩 向 海 淤 积 推 进 , 沙脊 群枢纽地 区 均流速 、 张忍顺 、 王艳 红 系 ; 垂 线 平 均 流速 、 临 底 含 沙 量 与垂 线 平 均 究 奠 定 了坚 实 的 基 础 。 1 9 8 3 # - 至1 9 8 4 年 中 处 于 不 断增 长 扩 张 的 过程 。 表层流速、 水 深 与单 宽 国科 学 院海 洋 研 究 所 和 美 国伍 兹 霍 尔 海 洋 等 通过 卫 片 判 读 和 实 地 观 测 对 江 苏 岸外 含 沙 量 之 间 的 关 系 ; 辐 射 沙 脊 群 区 的 沙 岛 形 成 机 制 和 自然属 性 悬 沙 通 量 之 间 的关 系 。 人 工 神 经 网 络 模 型 研究所( w HOI ) 对南 黄 海 进 行 了调 查 研 究 。 沙 之 间 的 非 线 性 关 系提 供 了 新 他 们 认 为 潮 汐 和 风 暴 潮 为 拟 合 水 、 该次调查对海区夏季( 7 月) 和冬季( 1 1 月) 悬 进 行 了 初 步 研 究 。 条 子 泥 西 部 多年 的 思 路 。 浮 体 的 空 间变 化 和 季 节 分 布 进 行 了 观 测 , 是沙 岛形成的 动力因素 ,
辐射沙洲海域深水港开发建设水动力泥沙问题研究
1年 4月
水 运 工 程
Pr o t& W aer y t wa En i e rn gn eig
Ap .2 r 011
I 期
总 第 4 2期 5
N . S ra . 5 o4 e ilNo 4 2
宗 翱 _
合 ・ 口。 ’
辐射沙洲海域深水港 开发 建设 水 动 力泥 沙 问题 研 究
p t rp r i a ils n b n si a i l t e e s r c n c lme s r stk n wae o t n r d a a d a k f sb ewi n c s a yt h i a a u e a e . se h e
Ke r : d n e r a rda a d a k ; tia gh ; a s a a g wa e ia u e ts dme t y wo ds Ru o gs aae ; a il n b n s Xi y n s a L n h y n ; v ;t l r n; e i n s a d c
中图分类号 :T 12 V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 — 9 22 1 )4 0 0 — 8 0 2 4 7 (0 10 — 0 10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水边线提取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水边线提取秦平;费岳军【摘要】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辐射沙脊群,具有独特的动力地貌组合.沙脊群岸滩演变趋势预测为开展该区域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数据.沙脊群水边线是对该区域潮间带区域复杂地形的一种最好的实况表达.本研究通过对多种边缘提取算法和二值化算法的组合实验,选取出准确、清晰地提取沙脊群区域水边线的最佳方法,为该区域潮滩露出形态描述以及地形刻画提供有效的基础处理方法.【期刊名称】《遥感信息》【年(卷),期】2013(028)006【总页数】5页(P62-65,77)【关键词】辐射沙脊群;水边线【作者】秦平;费岳军【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上海200081;国家海洋局海洋赤潮灾害立体监测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81;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上海2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791 引言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位于江苏东部,属于黄海海域,呈辐射状分布,面积宽广,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辐射沙脊群。
该区域地形地貌独特,水下地形多变,水动力条件复杂,水域高悬沙量。
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区域滩涂等资源的科学调查、合理可持续开发利用是专家学者们一直关注的研究领域。
沙脊群区域属于潮间带类型,随着潮位的变化,露出滩区域面积和形态变化显著,且水动力条件下的悬沙搬运对沙脊形态和发育摆动有明显的作用。
水边线作为对沙脊群区域复杂地形的一种最好的实况表达,是描述沙脊形态分布的最直观现实的描述。
对水边线的提取将为滩涂地形的描述以及沙脊摆动演变趋势研究提供最基本的观测信息。
水边线提取是边缘检测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之一。
沈芳等[1]采用多时相陆地卫星数据,通过对不同波段灰度密度分割的方法提取潮滩水边线以此构建潮滩DEM;钱一靖等[2]利用常用边缘检测算法提取水边线在长江和畅洲河道实验证明边缘检测算法在该区域水边线提取中的可行性和显著提高效率的实用意义;韩震等[3]通过数学形态学的方法预处理消除潮沟形成的破碎带,利用小波多分辨率分析法进行淤泥质潮滩水边线信息提取;郑宗生等[4]根据长江口5年的多时相遥感数据,对不同潮情影像提取水边线信息,建立崇明东滩区域DEM;通过两条实测剖面的精度检验,为实测潮位数据稀缺的潮滩区域地形描述提供了模型建立的方法思路。
基于GOCI的辐射沙脊群海表流场遥感分析
基于GOCI的辐射沙脊群海表流场遥感分析金宇豪【摘要】针对江苏沿海尤其是辐射沙脊群海域水沙动力环境复杂,难以实时更新实地海洋流场调查数据的问题,根据2014年1月韩国高分遥感影像GOCI与现场同步潮汐数据资料,运用最大交叉相关系数法,遥感模拟分析了辐射沙脊群海表瞬时流场.结果表明,在辐射沙脊群海域琼港-洋口港一带,近岸海流场变化明显,海流自沿岸滩涂带流向外海;同时远岸瞬时流场的涡旋及流场瞬时方向变化亦较清晰.通过遥感分析法观测海表流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础资料更新难的问题,实现了实时检测辐射沙脊群海表流场变化的目的.【期刊名称】《地理空间信息》【年(卷),期】2017(015)009【总页数】4页(P37-40)【关键词】海表流场;遥感分析;MCC法;辐射沙脊群【作者】金宇豪【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37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规模庞大﹑水沙动力环境复杂,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实现实时更新实地海洋流场调查数据。
现有的实测资料已无法满足对辐射沙脊群进行科学研究﹑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需求,严重制约了江苏沿海开发的进度[1]。
因此,利用遥感分析法,并结合数学建模方法获取辐射沙脊群海表流场信息,对科学研究及沿海开发至关重要。
关于南黄海海表流场的变化,曾有多种不同的观点。
Yanagi T[2-3]等根据其诊断模型的结果认为,冬季南黄海流场存在一个上下方向一致的顺时针环流。
Takahashi S[4]等采用一个风作用下的简化地形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季风作用下将在黄海西侧产生逆时针环流,在东侧产生顺时针环流,两个环流结构都以陆架波的形式传播,顺时针环流将在南黄海占据主导地位。
Lee S H[5]等对南黄海表层潮流场进行了模拟,得到辐射沙脊群表层潮流向北的结论。
LIU G[6]等对南黄海M2分潮进行了研究,得出苏北沿岸夏季潮余流为东北向的结论。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的水深遥感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的水深遥感张鹰;张芸;张东;钱燕【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09(031)003【摘要】南黄海的辐射沙脊群海域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应用遥感技术来测量其水下地形不仅有可能,而且势在必行.在对沿海及长江口门内外遥感反演水下地形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沙脊群海域中有代表性的一块水域为研究区,同步测量其水下地形和水流、悬沙含量,用实测地形和MODIS影像数据建立水深反演模型,同时分析该区域的悬沙光谱特征,选择悬沙遥感参数,以MODIS数据的水深反演模型和沙脊群水域的悬沙遥感参数为依据,建立削弱悬沙影响的水深遥感模型,从而反演出1.5×104km2的辐射沙脊群水下地形.从反演结果看,所建模型的相关系数二次方的值为0.664,F-值为18 662,平均绝对误差为1.52 m,平均相对误差为24%,5~15 m水深段的平均相对误差只有18%,反演效果较好.【总页数】7页(P39-45)【作者】张鹰;张芸;张东;钱燕【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南通市海洋与渔业局,江苏南通,226000;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7.2;V443+.5【相关文献】1.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基础信息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J], 潘锡山;李春辉;韩雪;周昊;蔡建统2.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GPS-PPK海测方案应用分析 [J], 张颖;沈卫明;李静;赵刚3.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海洋防灾减灾平台构建 [J], 韩雪;潘锡山;陈庆勇;时珉;周昊;蔡建统4.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J], 黎慧; 万夕和; 贲成恺; 王李宝; 沈辉; 史文军; 乔毅; 张朝晖5.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三维水动力数值模拟 [J], 林伟波;陈晓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水边线提取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水边线提取
秦平;费岳军
【期刊名称】《遥感信息》
【年(卷),期】2013(028)006
【摘要】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辐射沙脊群,具有独特的动力地貌组合.沙脊群岸滩演变趋势预测为开展该区域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数据.沙脊群水边线是对该区域潮间带区域复杂地形的一种最好的实况表达.本研究通过对多种边缘提取算法和二值化算法的组合实验,选取出准确、清晰地提取沙脊群区域水边线的最佳方法,为该区域潮滩露出形态描述以及地形刻画提供有效的基础处理方法.
【总页数】5页(P62-65,77)
【作者】秦平;费岳军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上海200081;国家海洋局海洋赤潮灾害立体监测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81;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上海2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79
【相关文献】
1.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悬沙总体输运特征分析 [J], 陈斌;王义刚;黄惠明;孙继斌
2.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潮汐水道的悬沙输运特征 [J], 徐粲;高建华;杨旸;汪亚平;高抒
3.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埋葬群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J], 袁洁琼;丁旋;邹欣庆
4.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三维水动力数值模拟 [J], 林伟波;陈晓燕
5.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的浅部沉积层序及其形成演化再认识 [J], 夏非;张永战;刘德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黄海南部鱼类区系三种新记录
我国黄海南部鱼类区系三种新记录马春艳;成伟;倪勇;沈辉;谌微;全为民;马凌波;张勋【期刊名称】《海洋渔业》【年(卷),期】2015(37)4【摘要】2014年10月29日~11月6日期间,在黄海南部海区采集到3种鲀形目鱼类,经鉴定分别是:花斑拟鳞鲀Balistoides conspicillum(Bloch&Schneider)、圆斑疣鳞鲀Canthidermis maculate (Bloch)和星斑叉鼻鲀Arothronstellatus(Bloch&Schneider).这3种为我国黄海南部的鱼类新记录.【总页数】3页(P386-388)【作者】马春艳;成伟;倪勇;沈辉;谌微;全为民;马凌波;张勋【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江苏海门蛎岈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管理处,江苏海门22615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江苏海门蛎岈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管理处,江苏海门22615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4【相关文献】1.从鱼类区系、生物学特性看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前景 [J], 林焕年2.赣东北地区鱼类区系特征及我国东部地区动物地理区划 [J], 张鹗;陈宜瑜3.虱鮣Phtheirichthys lineatus(Menzies)——中国鱼类区系新记录 [J], 张衡;倪勇;全为民;马春艳;陈森4.从鱼类区系和中上层鱼类生物学特性看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前景 [J], 林焕年5.大连沿海织纹螺属Nassarius(腹足纲,织纹螺科)三种新记录种 [J], ZHAO Jing;WANG Lu-ping;WU Jiang-yi;YU Xiao-feng;JIANG Da-wei;LI Duo-hui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地貌演变的模拟研究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地貌演变的模拟研究杜家笔;汪亚平【期刊名称】《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50)5【摘要】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的地貌演变机制是物理海洋和海洋地质学家们近30多年来争议较多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两个理想实验,模拟苏北潮流脊在理想地形下的发育过程.通过对比真实地形和两个理想地形下的模型结果,本文探讨了潮流脊的发育条件和古沙坝对沙脊群发育的影响以及沙脊群在理想状态下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江苏近岸海域辐射状流场不依赖于辐射状地形,局部区域的地形差异不影响大范围的潮波系统和潮流特征;辐射沙脊群区域的辐射状潮流是潮汐与中国东部岸线的必然产物.(2)废黄河口海域不断受到侵蚀,等深线向后退,是辐射状沙脊群发育的重要泥沙来源之一.(3)潮致沉积和侵蚀对20m水深以下且未发育潮流脊的平坦地形影响微弱.【总页数】10页(P636-645)【关键词】理想实验;潮流脊;数值模型【作者】杜家笔;汪亚平【作者单位】Virginia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12【相关文献】1.GIS与遥感支持下的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现代演变趋势分析 [J], 李海宇;王颖2.基于DEM的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冲淤演变初步研究 [J], 高敏钦;徐亮;黎刚3.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三维水动力数值模拟 [J], 林伟波;陈晓燕4.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苦水洋海域沉积地层特征及其环境演变 [J], 王羽涵;殷勇;夏非;邹欣庆5.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的动力地貌过程数值模拟 [J], 陈可锋;郑金海;陆培东;王艳红;张弛;王乃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黄海沙脊群空间开发的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问卷调查
南黄海沙脊群空间开发的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问卷调查张姗姗;顾云娟;张落成【期刊名称】《海洋经济》【年(卷),期】2013(003)006【摘要】在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调动海岸带海洋生态保护区地方政府和居民保护海洋生态的积极性,对实现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开发利用利益相关者和公众意愿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利益相关者类型及对海洋生态补偿的态度和认知.结果显示: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周边居民的海洋生态保护意识较强,海洋生态补偿需求旺盛,78.5%的受访者支持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在居民受偿及支付意愿分析方面,居民最能接受的海洋生态补偿方式是门票和船票反哺,对于生态补偿的受体,受访者普遍认为是当地居民和地方政府,受访者对保护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的自然景观态度特别积极,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态度不够积极;政府、当地居民、当地渔民和开发公司等关键利益相关者均是海洋生态补偿的积极拥护者.【总页数】7页(P39-45)【作者】张姗姗;顾云娟;张落成【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江苏省海洋与渔业信息中心,江苏南京21000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9.9.5【相关文献】1.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悬沙总体输运特征分析 [J], 陈斌;王义刚;黄惠明;孙继斌2.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潮汐水道的悬沙输运特征 [J], 徐粲;高建华;杨旸;汪亚平;高抒3.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J], 黎慧; 万夕和; 贲成恺; 王李宝; 沈辉; 史文军; 乔毅; 张朝晖4.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埋葬群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J], 袁洁琼;丁旋;邹欣庆5.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的浅部沉积层序及其形成演化再认识 [J], 夏非;张永战;刘德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中国海水动力短期预报系统的构建及适用性研究
东中国海水动力短期预报系统的构建及适用性研究庹文豪;荣增瑞;于晓林【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2(52)4【摘要】本文基于中国近海高分辨率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海洋模式和“两洋一海”海洋-大气耦合预报系统,构建了由区域到近海的降尺度预报框架,建立了东中国海水动力短期预报系统。
预报系统采用后报-预报循环计算方式运行,可以合理避免误差累积。
结合多源观测海表面温度和海表面高度资料,评估了系统的模拟技巧,并进一步讨论了东中国海动力环境对海洋和大气强迫变化的敏感性。
结果表明:不同模式对中尺度涡的模拟差异会影响黑潮流量变化,并进一步影响东中国海水动力环境的模拟和预报,台湾以东的反气旋式涡旋会增强黑潮东侧的水位,增大黑潮流量,黑潮次表层水跨陆坡向岸入侵的范围和存留时间都会减小。
“两洋一海”海洋-大气耦合预报系统模拟的台风强度与全球预报系统GFS(Global Forecasting System)相比偏弱,对应的海洋响应也偏弱,简单增大风场强度而不改变海气界面其它状态变量会高估海洋对台风的响应,是需要关注的模拟误差。
【总页数】11页(P12-22)【作者】庹文豪;荣增瑞;于晓林【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1【相关文献】1.云南澜沧江流域短期洪水预报系统构建和运行分析2.集合预报在宁夏地区短期风功率预测r中的适用性研究3.短期海水数值预报应用的研究4.4种填料构建海水养殖系统硝化动力学的比较研究5.水电站长中短期嵌套预报调度耦合实时来水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研究及应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横向环流(图 6),深槽底部的侧向流速可超过 0.5 m/s,足以起动深槽底部泥沙,并将槽底泥沙向沙脊 上部堆积,使得深槽加深,沙脊增高。
150 连云港
140
100
140
180 120
160
120
80
100 200
80
60
40
20
220
燕尾港
240 260
20
60
40 20 10
280 40 0
300
的趋势性变化[8-10]。潮波数值模拟初步反映出上述变化的原因:随着近数十年来辐射状沙脊北侧废黄河三
角洲海域岸线侵蚀后退约 20 km 和水下三角洲侵蚀夷平,北部旋转潮波向南传播的路径愈加通畅,废黄河 口外无潮点位置相应南移,北部潮波对辐射状沙脊的作用有所增强。
短期风暴潮浪造成辐射状沙脊局部滩槽的剧烈冲淤也屡见不鲜。影响黄海南部的台风主要有海上北上
中国近海有多处形态各异的潮流沙脊,主要是黄海南部的辐射状沙脊群(图 1),鸭绿江口梳状沙脊群、 渤海东部辽东浅滩指状沙脊群、台湾浅滩新月状沙脊群、琼州海峡指状沙脊群等[2](图 2)。尤以黄海南部 辐射状沙脊群分布范围广、规模大、海洋动力及形成过程复杂,世所罕见。
图 1 中国黄海南部辐射状沙脊群
图 2 中国沿海的潮流沙脊
辐射状沙脊群分布区域南北长 199.6 km(32°00′N~33°48′N),东西宽 140 km(120°40′E ~
122°10′E),由 70 多条沙脊及沙脊之间的潮流深槽组成。这些沙脊和深槽以江苏省东台市的弶港为顶点 向北、东北、东和东南呈辐射状展布,其中理论最低潮面以上的大型沙脊有八条,面积 2 000 多 km2,大
两大潮波系统的辐聚在黄海南部海域形成了辐射状分布的潮流场。潮流数值模拟显示[4](图 4):黄海
南部涨潮流自北、东北、东和东南方向朝辐射状沙脊顶点辐聚,落潮流则呈 150°的扇面角向外海辐散, 形成了以辐射状沙脊顶点为中心辐聚-辐散的往复流。潮流数值模拟研究进一步表明,即使没有辐射状沙脊
地形,黄海南部近岸的潮流场也呈辐射状分布。即:黄海南部辐聚-辐散的潮流场是大洋潮波在山东半岛与 黄海南部岸线独特边界条件下传播的必然结果,并不因水下地形及局部岸线改变而产生本质性变化。这种
型沙脊之间潮流深槽水深大于 10 m。
辐射状沙脊在长期陆海相互作用的环境下形成,近 40 年来,关于辐射沙脊的形成和演变进行了多学
科的海洋调查与研究。辐射状沙脊区域拥有广阔的浅滩及浅水海域,潜在土地资源丰富;沙脊间宽深的潮
流深槽则提供了海港开发的良好条件。近 20 年来,针对辐射沙脊土地资源和海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开展
徐六泾
崇
连兴港
明 岛
吴淞口
大丰王港
落潮
弶港 小洋口港
吕四港
徐六泾
崇
连兴港
明 岛
吴淞口
南汇嘴
南汇嘴
图 3 中国黄海南部 M2 分潮等值线图
图 4 中国黄海南部辐射状沙脊潮流场
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3
图 5 沙脊间深槽横向环流示意图
图 6 辐射状沙脊西洋深槽断面中环流消长过程
可见两大潮波系统辐聚形成的辐射状流场塑造了辐射状沙脊平面形态,往复的涨、落潮流冲刷潮流通道形 成深槽,深槽内的横向环流也进一步塑造了沙脊宽阔、沟槽陡峻的剖面形态。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动力地貌体系,辐射状沙脊近期动态主要属沙脊群的内部调整。根据 40 多年来 的地形资料和不同时期卫星遥感资料的比较分析,辐射状沙脊的宏观动态一方面表现在沙脊群外缘在风浪
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5
作用下侵蚀,侵蚀泥沙随潮流向近岸内缘区淤积;另一方面表现为几条主要潮流深槽之间小沙体的合并和
3 辐射状沙脊区水动力特征
3.1 潮流场 潮差大、潮流强是辐射状沙脊海洋动力环境的显著特征。近 20 年来,辐射状沙脊海域开展过多次定
点同步流场测量,反映该海域潮波的驻波特征明显,潮流为规则半日潮流,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最大流速出现在中潮位附 近;潮流深槽区的潮流呈往复流,流向与深槽轴线方向一致,沙洲及浅滩区潮流运动形式随潮位变化,涨 潮初期和落潮后期分别呈漫滩流和归槽流。辐射状沙脊内部潮流流速的强弱分布较为稳定,表现为潮流深 槽区的流速大于浅滩区流速,顺直水道内的流速大于弯曲水道的流速。说明辐射状沙脊滩槽地形与潮流动 力场的相互适应。
320
60
N
340
0
80
20
40
盐城
60
100
石臼所
连云港 燕尾港 中山河口 废黄河口
射阳河 新洋港
石臼所
连云港 燕尾港 中山河口 废黄河口
射阳河 新洋港
120 王港
350
0
50km
弶港
180 160
140 340
小洋口
南通
吕四
120 330
320
同潮时线
310
等振幅线
大丰王港
涨潮
弶港 小洋口港
吕四港
8
9
中潮(2005年5月27日09:00起)
8
7
7
6
5
4
3
CW1
2
CW2 CW3
1 时间(h)
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6
5
4
3
CW1
2
CW2
CW3
1 时间(h)
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图 7 烂沙洋水道沿程潮位测站及潮位过程对比
18 水 位 (m)
16
14
12
辐射状潮流场提供了辐射状沙脊形成的动力环境。
潮流沿沙脊之间水道往复运动的过程中,水道深槽横断面的流速分布并不均匀。由于深槽中心的流速
大于两侧沙脊,潮流深槽横断面出现流速梯度,造成表面流由两侧沙脊流向深槽中心,补偿的水流则由深
槽底部流向沙脊,深槽内部形成次生横向环流(图 5)。辐射状沙脊三维潮流数学模型揭示[6],深槽区往复 潮流运动的流速普遍在 0.5~2.5 m/s 之间,深槽底部具有旋转流特征,涨落潮过程中深槽横断面大都出现次
*基金项目: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0508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6048) 联系方式:peidonglu@
2
第十五同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了大量研究与工程实践。辐射状沙脊群这一中国黄海南部特有的浅滩大型沙体组合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2 辐射状沙脊的形成
2.1 泥沙来源
4
第十五同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效波高与水深的变化密切相关,每一时段的最大波高均与高潮位水深最大时刻相对应,随潮位下降、水深 减小,波高也迅速降低。正是由于不同潮位情况下沙脊的掩护作用不同,辐射沙脊内部大浪作用的强度并 不连续。
潮位(m) 潮位(m)
9
大潮(2005年5月24日07:00起)
关键词:辐射状沙脊群;水动力特征;浅滩土地资源;海港资源
1概况
沙脊群是由潮流沙脊组成的大型堆积体,主要形成于松散沉积物丰富且潮流作用较强的浅海海域[1]。 沙脊群中的沙脊及沙脊间沟槽均与潮流方向平行,沙脊与沟槽相间分布;其中,沙脊多由沙质沉积物构成, 高数米至数十米,宽数百米至数千米,长度数千米至数十千米或更大。
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
中国黄海南部辐射状沙脊群水动力研究与应用*
陆培东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4)
摘要:分析了黄海南部辐射状沙脊群的形成过程、近期动态、演变趋势和资源特征;强调两大潮波系统辐合形成的辐射状
潮流场是塑造与维持辐射状沙脊地貌形态的重要条件。通过辐射状沙脊群潮流场和波浪场等水动力特征及其对滩槽作用的分 析,并结合小庙洪水道浅滩围填和洋口港人工岛工程实例,认为与动力环境和滩槽自然演变环境相适应是开发利用辐射状沙 脊群浅滩土地资源和海港资源的关键。
脊形成演变的控制性因素,并且控制辐射状沙脊海域潮流场的潮波系统相当稳定,目前辐射状沙脊具有维 持宏观稳定的动力环境;另一是从陆海相互作用过程的角度论证了现阶段辐射状沙脊海域受外来泥沙的影 响已很小,辐射状沙脊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动力地貌体系。由于目前辐射状沙脊“水道—沙脊”分布与 辐聚辐散的潮流动力场格局相一致,决定了辐射状沙脊的地貌形态可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稳定,沙脊群内 部“水道-沙脊”的脊槽格局和主要潮流深槽的位置也相对稳定。 4.2 辐射状沙脊的动态
进潮波遇山东半岛的阻挡发生反射。前进潮波和反射潮波辐合形成旋转的潮波系统。黄海南部海域为前进
潮波和旋转潮波两大潮波系统辐聚的影响区,潮波辐聚的波辐区在辐射状沙脊的顶点(弶港)附近,该区
域潮波能量集中,潮振幅显著较大[4,7](图 3)。弶港附近小洋口海域实测潮差达 9.28 m,为中国近海潮差
最大区域。
增高淤浅,在平面分布和脊槽形态上呈次一级沙脊群的组合[3],上述调整均是辐射状沙脊地形与海洋动力
环境进一步趋于适应的过程。
此外,辐射状沙脊中南部的沙脊和潮流深槽近数十年来一直有南偏的趋势,不仅辐射状沙脊南翼沙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