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论精粹-米芾

合集下载

书法家米芾的简介

书法家米芾的简介

米芾(1051年-1107年),字元章,号东篱,汉族,汝州禹县(今河南禹州)人,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文学家、艺术理论家。

米芾的书法风格独特,气韵生动,尤其擅长行书,被誉为“行书第一”。

米芾出身士族,少年喜好书画,曾先后拜访了欧阳询、李邕等名家学习书法,后又游历于名胜古迹,研究古代建筑、碑刻、器物等艺术形式。

在艺术实践中,米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提倡“气韵生动”、“古意今人”,认为艺术要从传统中吸取营养,又要创新发展,注重艺术的表现力和艺术的内涵。

米芾的书法作品有《水经注》、《范文正公碑》、《赵孟頫序》、《二王故事》等,他的书法影响深远,被誉为“宋代书坛第一人”。

除书法外,米芾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绘画作品,对文学、美术、艺术理论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和贡献。

他的著作有《东篱乐府》、《东篱乐府续编》、《画山水志》等。

谈米芾书论思想及书法特点

谈米芾书论思想及书法特点

谈米芾书论思想及书法特点如石书艺发布时间:19-04-2616:24书法家在“宋四家”中,米芾年龄最小。

但就书法而言,因其典型的“八面出锋”之”刷笔”,被誉为最有功力、最富天分。

有史书记载,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有米芾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宋四家”其他几位大哥所不及。

即使在当下,崇拜“米字”者颇多,学米芾书法成风。

要说起米芾的用笔特点,他主要是善于在字的整体上,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自然流畅的气势、有一种快刀斩乱麻的风格。

如果单独看一个字,在起笔的时候用墨多,笔迹重,随着笔锋走势到中间略略清淡,这个清淡是相对他起笔来说,然后遇到收笔或者转折的时候,用侧锋迅速变换笔法。

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

米芾的书法中很多字都有倾斜之像,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

有人说米芾的字既然都有倾斜之势,会有不稳重的感觉,好像一个人一样,重心不稳,摇摇晃晃,其实细心点可以发现米芾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虽然米字用刷字,字摇曳多姿,欹侧多变,但却从不给人以不稳的感觉,给人的感觉非常的坚固,这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的字重心在下盘,几乎每一个字重心都很低,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

米芾德忱帖选显然,这与米芾书法的通俗性和具有书法的形质美有关,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其特殊的笔法和笔势造就了他独特的书风魅力。

而这都与他的”怪癖“、“孤傲”的性格是分不开。

有许多史书记载他的怪特行径,例如,蓄石、拜石、乎石为兄、给石头洗澡、奇装异服、不与人同器等等,因此人称为“米颠”。

其实,米芾一点都不颠,聪明了得,按现代人论智商,他应该在“宋四家”之首,何以见得?论书品气格,他不及苏轼;论创新、笔力不如黄庭坚。

而他的精明,对书法的执着、专一,充满他的书论,尽显于书法的灵气和妍美中。

北宋米芾书法艺术综述

北宋米芾书法艺术综述

北宋米芾书法艺术综述打开文本图片集米芾是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米芾书法是北宋书法最高水平代表之一,对后世书坛影响深远。

一米芾生平简介米芾(1051—1107),湖北襄阳人,初名黻,后改为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又号鹿门居士、火正后人。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祖籍山西,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有“米襄阳”之称。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他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筆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

他在书法上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史传米芾个性怪异,喜唐服、有洁癖、好奇石,因而人称“米颠”。

黄庭坚就曾评价其为:“米黻元章在扬州,游戏翰墨,声名籍甚,其冠带衣襦,多不用世法。

起居语默,略以意行,人往往谓之狂生。

然观其诗句,合处殊不狂。

斯人盖既不偶于俗,遂故为此无町畦之行以惊俗尔。

”①元倪镇有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

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

”②米芾父字光辅,官至武卫将军,喜爱书画,精于鉴赏。

其母侍奉宣仁皇后藩邸,因此米芾被封为殿侍,登进士第。

米芾生于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

米芾年少时初学颜真卿,七八岁时就能手书大字,后师法柳公权,学《金刚经》。

因知柳出自于欧,故学欧阳询。

后又学褚遂良、段季展、沈传师等人。

米芾20岁入仕,以恩补含光尉,历任长沙与杭州观察推官、润州州学教授。

元祐七年(1092)为雍丘令,后改监中岳祠,又历任涟水军使、蔡河拨发运、发运司属官、太常博士、书学博士、无为军知州。

崇宁五年丙戌(1106),为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故人称“米南宫”。

传世著作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海岳名言》《砚史》等,对后世书坛影响深远。

米芾的书法取法广泛,早年学唐人,对颜真卿《争座位帖》推崇有加,又从欧阳询行书中得“险劲”。

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

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

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米芾(1007年-1107年),字子昂,号东篱,自号不群居士,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是中国书法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家之一,尤以“行书”著称,被誉为“行草之祖”,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在书法上有卓越的成就外,米芾的思想和思想启发也深受后人的推崇。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

米芾的书风。

米芾的书法以行书最为精彩。

行书又称楷行,是中国书法艺术流派之一,是楷书与草书的结合体,行书简练有力,线条流畅,飞扬活泼,秀丽飘逸,狂放豪放,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而米芾书法作品中尤以《寒食帖》和《临韦瓘碑》最为著名。

他的行书虽有草书的豪放,但依然保留了楷书的规范,在激烈的运笔中又不乏秀丽的趣味。

米芾行书的创新不仅达到了古今书法史上的高峰,更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在行书方面,米芾书法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价值是无法忽视和低估的。

米芾的思想启发。

米芾在文学、书法等方面卓有成就的也有着深刻的思想和启发。

而他的思想启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传统的尊崇和继承。

米芾生活在一个传统文化极为发达的时代,他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继承可谓是无微不至。

他的书法就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书法的优秀传统。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古人的力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也使得他的书法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2. 对个性的追求和表达。

尽管米芾继承了传统文化,但他的书法作品中又透露着浓厚的个性和独特的气质。

他的书法狂放豪放,线条流畅,形式华丽,透露着他的锐意进取和崇尚自由的思想。

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情感,为后人传递了一种敢为天下先,敢于突破固有传统的精神。

3. 对艺术的追求和创新。

米芾在书法上一直坚持追求创新和突破,勇于挑战传统,赋予了书法新的意义和生命力。

他的行书作品不拘一格,富有变化,一气呵成,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他的书法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对传统的超越和创新,为后人指引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米芾论书名言

米芾论书名言

米芾论书名言
《米芾论书名言》是2007年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国书店出版社。

内容介绍
本着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中国书店出版社,真诚地希望给热爱书法的朋友们,提供必要的、方便阅读理解的书法理论指导资源图书,他们撷取了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有重大影响、有特色、有创见、有影响的书论,以探索书法字帖出版的新形式、新内容的方式呈现给广大书法爱好者。

而这套《历代书论释译楷书丛帖》因此而推出,它以京剧“音配像”的形式,先将书论以书法字帖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再对难解的书论古文加注释,每一段书论文字前加上书论注释者对古人书论理解的导读文字,使之成为一种新的字帖,既利于人们学习珍贵的历代书论精华,提高自己的书法理论素养,同时又可临摹练字,一举多得。

米芾经典作品集(附释文、作品简介)

米芾经典作品集(附释文、作品简介)

米芾经典作品集(附释文、作品简介)米芾(1051-1108),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

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

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

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

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

”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

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元丰五年(1082)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

这先人为主的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

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小王,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

米芾据说学过羊欣,李之仪说,“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

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是元佑六年之后的事情了。

米芾作品年表

米芾作品年表

米芾作品年表卷一元佑前P006药洲题刻(后刻) 1073年熙宁六年癸丑 23岁 7月P007还珠洞题名自画像 1074年熙宁七年甲寅 24岁 5月P008天马赋(疑伪) 1080年元丰三年庚辰 30岁正月P018阎立本《步辇图》观跋1080年元丰三年庚辰30岁八月八日P020三吴帖 1080年元丰三年庚辰 30岁P023法华台诗帖 1080年元丰三年庚辰 30岁P024道林诗帖 1080年元丰三年庚辰 30岁P025砂步诗帖 1080年元丰三年庚辰 30岁P033书海月赞跋伪作 1081年元丰四年辛酉 31岁P048庐山题书 1081年元丰四年辛酉 31岁十月P049盛制帖 1082年元丰五年壬戌 32岁P053寒光帖 1082年元丰五年壬戌 32岁P055吴江舟中诗帖 1082年元丰五年壬戌 32岁P068成伯公帖残约元丰五年壬戌 32岁P069僧正文公帖约元丰五年壬戌 32岁P070方圆庵记 1083年元丰六年癸亥 33岁四月九日P078重装张旭《深秋帖》并跋1084年元丰七年甲子34岁六月十九日P079再跋张旭《深秋帖》 1084年元丰七年甲子 34岁八月十五日P080郡官帖约元丰六-----八年P082雨寒帖约元丰六-----八年P083潇湘八景图(并序) 伪P091(附)题李营丘潇湘八景图伪卷二元佑P006相從帖 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丙寅 36岁P018秋暑憩多景楼诗帖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丙寅36岁P020张季明帖 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丙寅 36岁P024吾家法书帖 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丙寅 36岁六月五日P027李太师帖P032蒋延祖夫人钱氏墓志约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丙寅 36岁P036好事家帖 1087年元祐二年丁卯 37岁七月P038武帝书帖 1087年元祐二年丁卯 37岁七月P040张颠帖《论草书帖》 1087年元祐二年丁卯 37岁P042西园雅集李公麟作图米芾为诗集作序1087年元祐二年丁卯 37岁七月P050知府帖(《致知府大人尺牘》)(《邂逅長者帖》)1087年元祐二年丁卯 37岁P056辨法真迹(淳化阁帖跋) 1088年元祐三年戊辰 38岁元月P060题《褚摹兰亭序》卷 1088年元祐三年戊辰 38岁二月P070苕溪诗卷 1088年元祐三年戊辰 38岁八月八日P075跋殷令名头陀寺碑 1088年元祐三年戊辰 38岁九月五日P078颜鲁公碑阴记 (局部) 1088年元祐三年戊辰 38岁九月P079蜀素诗帖 1088年元祐三年戊辰 38岁九月二十三日P091叔晦帖P094海岳 1089年元祐四年已巳 39岁P095焦山题记 1091年元佑六年辛未 41岁P096闰月帖《呈左相吕大防启》 1091年元佑六年辛未 41岁八月P099篋中帖(《致景文隰公阁下尺牘》)(《天机妙帖》)1091年元佑六年辛未 41岁岁末P102东坡《木石图》诗跋1091年元佑六年辛未41岁岁末P103昨日帖1091年元佑六年辛未41岁岁末P105顾虎头帖 1091年元佑六年辛未 41岁岁末P108久别帖 1092年元佑七年壬申 42岁春P110竹前槐后诗卷《亦称《致希声吾英友尺牍》、《非才当剧帖》1092年元佑七年壬申初夏 42岁P114宠临帖 1092年元佑七年壬申七月 42岁P116枉驾帖 1092年元佑七年壬申七月 42岁P118珍醴帖 1092年元佑七年壬申九月 42岁P120岁丰帖 1093年元佑八年癸酉秋 43岁P124依赦帖 1093年元佑八年癸酉秋 43岁P127明道观壁记1094年元佑九年甲戌正月五日 44岁P130天衣怀禅师碑 1094年元佑九年甲戌正月 44岁P139章圣天临殿记章圣天临殿铭1094年元佑九年甲戌春 44岁P147裹鲊帖 1094年元佑九年甲戌三月 44岁P148雍丘帖约1093年元佑八年癸酉秋 43岁卷三绍圣P006诏使帖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夏P008催租诗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夏P009粮院帖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夏P014蒙教帖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夏P016吏民帖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夏P018拜中岳命作诗帖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夏P021留简帖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夏P028监斗帖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夏P029木兰诗疑伪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九月二十六日P035过高邮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十月P036露筋之碑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十月P041淡墨秋山诗帖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P044方回帖 1095年绍圣二年乙亥 45岁P046逃暑帖 1095年绍圣二年乙亥盛夏 45岁P050穰侯出关P053浙江亭观潮诗(七律) 1095年绍圣二年乙亥八月十八日 45岁P056杂抄诗 1095年绍圣二年乙亥冬 45岁P058满庭芳词 1096年绍圣三年丙子三月 46岁P061乐兄帖 1096年绍圣三年丙子 46岁P064易说(疑)1097年绍圣四年丁丑47岁P069指喻帖 1097年绍圣四年丁丑春 47岁P071臈白帖约1097年绍圣四年丁丑47岁P072自藏晋唐帖目约1097年绍圣四年丁丑 47岁P074与魏泰唱和诗《寄魏泰诗帖》(疑为摹本)1097年绍圣四年丁丑春 47岁P078龙真行约1097年绍圣四年丁丑47岁P084第一山1097年绍圣四年丁丑春47岁P085久违帖(疑) 1097年绍圣四年丁丑春 47岁P087伯充帖《致伯充尺牍》1097年绍圣四年丁丑十一月二十五日 47岁P090南山帖 1097年绍圣四年丁丑 47岁P091尚书礼部侍郎墓志残石约1097年绍圣四年丁丑 47岁P093春和帖(《致新恩吏部侍郎尺牍》)(《沂水帖》)《政事帖》约1098年绍圣五年戊寅春 48岁卷四元符P005(贝兄)豉帖约1098年元符元年戊寅 48岁P007中伏帖 1098年元符元年戊寅六月 48岁P008捕蝗帖《书尺牍〈一〉疑摹本1098年元符元年戊寅六月 48岁P014亭观帖宝月观(见英光堂帖) 1098年元符元年戊寅八月 48岁P017净名斋记1098年元符元年戊寅中秋 48岁P023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中秋诗帖》(草书九帖之六、七)1098年元符元年戊寅中秋 48岁P029焚香帖《海岱帖》《两三日帖》1098年元符元年戊寅秋 48岁P033元日帖约1099年元符二年己卯元旦 49岁P039葛德忱帖(《道味帖》)(《致葛君德忱閣下尺牘》)(《五月四日帖》)1099年元符二年己卯五月四日 49岁P053梅惇帖出自停云馆法帖 1099年元符二年己卯五月 49岁P055葛叔忱帖1099年元符二年己卯五月 49岁P059陋邦帖 1099年元符二年己卯五月 49岁P062送陈觉民诗1099年元符二年己卯五月 49岁P066通判帖 1099年元符二年己卯五月 49岁P068衰迟帖 1099年元符二年己卯十月 49岁P071廷议帖 1100年元符三年庚辰 50岁P073十连帖 1100年元符三年庚辰 50岁P074衰老帖(《提刑殿院帖》)1100年元符三年庚辰 50岁P079司勳帖 1100年元符三年庚辰 50岁P078春序帖十一行约1100年元符三年庚辰春 50岁P079淮山帖约1100年元符三年庚辰 50岁P081乡石帖约1100年元符三年庚辰 50岁P084吾友帖草书九帖之四约1100年元符三年庚辰 50岁P090参政帖《苏太简参政帖》约1100年元符三年庚辰 50岁P093陈揽帖(昨日帖书尺牍〈七〉)约1099年元符三年庚辰 50岁卷五建中靖国P005向太后挽词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 51岁P009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二月 51岁P014长至帖(《公议帖》) 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夏至 51岁P016临沂使君帖(《阴郁帖》)(《致临沂使君尺牘》)(又称戎薛帖)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夏至 51岁P019雨应帖约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 51岁P021紫金研帖 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中秋P027五古与程节赠答诗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中秋 51岁P030建中靖国岁芾”题名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 51岁P031自叙帖约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 51岁P054糖霜帖约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 51岁P055麝香帖约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 51岁P056章侯帖(恶札帖)约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 51岁P057珊瑚帖约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 51岁P067蒋永仲帖约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 51岁P069上记帖约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十一月二十一日P070壮观赋约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 51岁卷六崇宁(1102-1107年)P009新恩帖 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三月三日 52岁P011具状帖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四月 52岁P013久郁帖约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 52岁P015左丞钧席帖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五月 52岁P018研山铭约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 52岁P030弊居帖(《甘露帖》)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五月 52岁P032异石帖(西山书院帖平远山房本) 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五月 52岁P035三米《兰亭》跋二则 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五月 52岁P041褚摹《兰亭序》跋赞 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六月 52岁P047江宁帖约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 52岁P048老妻帖约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 52岁P052承天帖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六月 52岁P054褚临黄绢本兰亭序跋赞 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八月十五日52岁P062运副帖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十一月 52岁P064郏侨帖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末 52岁P065伯修帖(《与伯修司长书》《丞果实帖》《致伯修老兄尺牍》)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末 52岁P071來戏帖(《面谕帖》《求致翟画王帖书》《职思堂帖》《浙干帖》)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末 52岁P075钟山帖约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末 52岁P076王略帖跋《破羌帖跋》 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三月九日 53岁P085王略帖赞《破羌帖赞》约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三月 53岁P094孔圣手植桧赞碑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春 53岁P097晋纸帖(《自怡帖》)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春 53岁P103业镜帖(《敬闻帖》)《致伯充尺牍》翰牍九帖之七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春 53岁P106夏英公帖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春 53岁P107韩马帖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春 53岁P109彦和帖(《致彦和国士尺牘》《经宿帖》)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春 53岁P113值雨帖《致伯充防御台座尺牍》)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春 53岁P115清和帖(《致窦先生尺牍》) 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春 53岁P119适意帖(《宗正帖》)(《获右军《王略帖》》)(《一百五十千帖》)又称《玉格帖》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五月后 53岁P125丹阳帖(《换玉笔架书》)(翰牍九帖之六)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五月后 53岁P128贺铸帖(《易王献之二帖书》《玉格帖》)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五月后 53岁P134白熟帖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五月后 53岁P136临顾帖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秋 53岁P138英论帖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秋 53岁P139绝唱帖约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秋 53岁P140私居帖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腊月 53岁P143复官帖1104年崇宁三年甲申五月 54岁P145同官帖约1104年崇宁三年甲申 54岁P147灵峰行记帖1104年崇宁三年甲申五月 54岁P156芜湖县学记碑 1104年崇宁三年甲申七月后 54岁P169篆书周书?周官约1104年崇宁三年甲申八月 54岁P174米芾拜石崇宁三年甲申 54岁P181章吉老墓志铭1105年崇宁四年乙酉九月 55岁P202真酥帖 1105年崇宁四年乙酉九月 55岁P205烝徒帖 1105年崇宁四年乙酉 55岁P210张都大帖《闻张都大宣德尺牍》(《书尺牍》〈六〉)1105年崇宁四年乙酉 55岁P216虹县诗1106年崇宁五年丙戍春 56岁P228忧畏帖 1106年崇宁五年丙戍春 56岁P231呈事帖1106年崇宁五年丙戍五月 56岁P237跋欧阳修集古录1106年崇宁五年丙戍八月一日56岁P240杂书帖1106年崇宁五年丙戍五月后 56岁P250跋蔡襄赐御书诗卷 1106年崇宁五年丙戍五月后 56岁P253戏成诗(《戏成呈私谏台坐诗札》《岳麓诗帖》翰牍九帖之九)1106年崇宁五年丙戍冬 56岁P260惠柑帖《与司谏台坐书》翰牍九帖之八约1106年崇宁五年丙戍冬 56岁P266人安帖约1106年崇宁五年丙戍 56岁P269小楷千字文约1106年崇宁五年丙戍 56岁P278太宗帖赞约1106年崇宁五年丙戍 56岁卷七大观P005书院帖约1107年大观元年丁亥正月 57岁P007章吉老墓表1107年大观元年丁亥五月 57岁P015经略帖1107年大观元年丁亥六月 57岁P017少时帖1107年大观元年丁亥六月 57岁P019行书多景楼诗册约1107年大观元年丁亥 57岁P023葛雪帖1107年大观元年丁亥十二月 57岁P034公兖帖1107年大观元年丁亥十二月 57岁P036广帅帖约1107年大观元年丁亥年末 57岁P039摹王羲之《大道帖》P040临王羲之《行穰帖》P043摹王献之《东山松帖》P044临王献之《中秋帖》(传)P047临王献之《鹅群帖》《宝晋斋法帖》临王羲之诸本王帖对照P051王略帖 (破羌帖)P053暴疾帖P054顷日帖P055妇母帖P056平安帖P057孙女帖P058事长帖P059敬伦帖P061米临十七帖P070临颜真卿《湖州帖》P071韩干照夜白题名卷八外编一《英光堂米帖》系列P007补填帖约在元丰六年左右P008适方上状帖P009初热帖九行P010门中帖(残)P011昨夕帖P012彦稽帖P014亦虚帖六行P015饿杀帖(不烦帖)P016昨夕帖(一饭帖)P017先白帖P018一麦帖P020提刑郎中帖守无为日(约1104年崇宁三年七月----1105年崇宁四月十月)P021政事帖P022爱女帖P023剧暑帖P024展唔帖P025贺圣朝词P026参赋P034长寿庵咏梅诗P036今日献祝寿纪庆生申诗P040米芾少意帖P041诉衷情词P044书祥瑞P046评纸帖(十纸说)P053摹古帖P054所居帖P055奉酬山甫P057寄薛郎中绍彭P058林逋诗跋(德行帖)P061题文同墨竹诗P062题苏轼墨竹诗P063踏莎行?雾失楼台(疑伪)P065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杜甫(疑伪)P070离骚经(伪作)P103九歌(伪)P108燕然山铭(疑伪P112米芾篆隶P120正六译《波罗蜜经》序P123如来真赞P120右军帖赞卷九外编二P007曹子建应诏诗《宝晋斋》P026梅花赋(疑伪作)年三十四岁P043鲍参军舞鹤赋P062三馆暴书帖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二首》伪残P072岳阳楼记(伪)P079从天竺归隐溪之南冈诗〈昔年诗〉P084鹤林甘露帖P086偶成蝶恋花一阕 "疑"P088下净名(疑伪)P089私居、浸足、壮观亭三帖(伪)P092问月诗传伪P094五言诗《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王维(伪)P097萧闲堂P103书唐崔颢的《奉和许给事夜直简诸公》P111题雍丘崔明府丹灶李白(疑伪)P112太守召陪诸公游虎丘唐朱长文P120书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P121苗幕帖P122饶纸帖P122书法赞P123仲宁帖詹怀帖P124乐圃先生墓表P127动静交相养赋白居易P132秋阳赋P137春赋庚信P141答绍彭书来论晋帖误字P142常少府题破山寺诗P146昼锦堂记(又号“百衲碑”)P149王维《游感化寺》P151书【宁王山池】唐P152岑之敬(南北朝)洛阳道伪P154宋之问明河篇(伪)P157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杜甫伪P162鉴亭铭碑阴伪P163皇帝上礼抚事述怀唐李峤(伪)P165嵩山望幸唐王邕(伪)P167唐玄宗五律《幸蜀西至剑门》(伪)P168唐诗二首(韩偓刘禹锡)伪P171同李舍人冬日集安乐公主山池沈佺期P176省试腊后望春宫唐林宽P177沙堤行,呈裴相公唐张籍(伪)P180宋之问扈从登封途中作(伪)P181跋东坡师子屏风赞(伪)P184千寻飞阁诗(伪)P185白莲花亭侍宴应制沈佺期唐(伪)P186古诗三首(伪)P188南海孔广陶集米芾书法,《重建云泉山馆记》P190道法参天地(伪)P191南明山(疑伪)P192面壁P193秀岩题刻(疑伪)P194城市山林P195王维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唐P196米氏云山八幅卷十文集P003米芾简介P008米芾年表P014米芾书论精粹P030砚史P036宝晋英光集P103襄阳诗钞P110米芾研究综述P114米芾尺牍书法艺术研究P299襄樊米公祠测鱼 2009.6编纂测鱼2009.6.11夜结稿于石门。

试论米芾书法

试论米芾书法

试论米芾书法
米芾(1051-1107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画家,被誉为“三米”之一。

他的书法风格受到前辈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的影响,但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

米芾的书法特点是别具一格,用笔饱满有力,笔画厚重有韵律,线条流畅自由,但又不失端庄稳健。

他的书法作品多以大篆、行楷为主,气韵磅礴,富有魅力和生命力。

米芾的书法更融入了他的哲学和文化观念。

他的书法追求的是一种具有内在生命力和情感表达的艺术风格,倡导真正的自由、奔放、坦诚、豁达。

总而言之,米芾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他的书法观念和艺术风格得到了后人的广泛认可和传承,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一笔。

北宋米芾的个人简介

北宋米芾的个人简介

北宋米芾的个人简介米芾,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书画自成一家。

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

善诗,工书法,精鉴别。

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宋四家之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北宋米芾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米芾【mǐ fú】(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

祖籍山西太原,曾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无为知军(遇石称兄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

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

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

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

”为人不似唐人狂放,险而不怪,奇正相生。

注:“宋四书家”指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四人!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

但如今唯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珊瑚笔架图》,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

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

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

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

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

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

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

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

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

历代画论(连载8)唐宋:《宝章待访录》(宋)米芾撰

历代画论(连载8)唐宋:《宝章待访录》(宋)米芾撰

历代画论(连载8)唐宋:《宝章待访录》(宋)米芾撰爱佳 - 中国画中国美.mp34:46来自闻是书画米芾《三吴诗帖》纸本行书纵30.6厘米横6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抱素斋主释读米南宫宝章待访录【题注】《宝章待访录》,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著,自言成书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八月。

然其序言虽云完成于元祐元年,但其内容并非全部完稿于此时,而是随着其自身年岁和见识的增长,不断补录而成。

全书分为“目睹”和“的闻”两部分,录有八十余件晋唐书法作品。

目睹者,自“王羲之《雪晴帖》”以下,共录五十四条。

的闻者,自“唐僧怀素自序”以下,共录二十九条。

此书记录了其本人所见晋唐书法名帖的书迹、内容、材料、收藏者以及作品的真伪、题跋、流传情况,给后人研究书法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在书法史上影响颇大,开后世著录之先河,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即是按此书体例著成。

然而,此文毕竟是米芾自己于多年翰墨生涯中的一篇笔记性文字,其中诸多人名及记录备忘词句,只有作者自知其意。

又因年代久远,多已无从考证,故转译之事尤难,鲜有人问津。

加之译者才疏学浅,疏于研究,本应录而不释,但应编者之命,只能妄加揣测,强行转注,必至贻笑大方,惭愧汗颜。

若鸿谨识米芾《来戏帖》翰牍九帖之一纸本行草书纵25.5厘米横43.6厘米序言【原文】汉河间宪王①购书必录古简,梁武元、隋唐文帝②金题玉躞③、锦质绣章、破纸断麻取而华国。

天宝以后,或进书得官,亦知上笃好。

本朝太宗混一,伪邦国书皆聚。

然士民之间尚或藏者,既非宝鉴,皆以世传,闻见浸多,惧久废忘,因作《宝章待访录》,以俟访图书使焉。

元祐丙寅八月九日。

局部【通译】西汉时藏书家河间献王刘德凡是买到的书必定都用古时书简抄写记录。

梁朝的武帝萧衍、元帝萧绎与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他们所藏的书画典册,不论是用泥金题写书签,还是系缚书轴卷使用着非常精美的插签玉别,亦或用刺绣华美图案的上好绫锦装璜,更有前代残破不堪的书画典籍,都收集来,以充实国家的收藏。

宋四家之一——米芾书帖赏读,附带释文解析

宋四家之一——米芾书帖赏读,附带释文解析

宋四家之一——米芾书帖赏读,附带释文解析“书画名家赏鉴”诚谢您的支持祝吉祥、顺意......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宋四家'之一。

释文:芾烝徒如禁旅严肃过州郡两人并行寂无声功皆省三日先了蒙张都大鲍提仓吕提举壕寨左藏皆以为诸邑第一功夫想闻左右若得此十二万夫自将可勒贺兰不妄不妄芾皇恐释文:丹阳米甚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早一报恐他人先芾顿首释文:敬闻命此石亦不恶业镜在台州耳芾顿首伯充台坐彦臣如何释文:真酥一斤少将微意欲置些果实去又一兵陆行难将都门有干示下酥是胡西辅所送芾皇恐顿首虞老可喜必相从欢释文:研山铭为李后主旧物米老平生好石获此一奇而铭以传之宣其书迹之尤奇也昔董思翁极崇仰米书而微嫌其不淡然米书之妙在得势如天马行空不可控勒故独能雄视千古正不必徒从淡求之落此卷则朴拙疏瘦岂其得意时心手两忘偶然而得之耶使思翁见之当别说矣乾隆戊子十一月昌平陈浩题卷首图片省略日本前首相犬养毅题迎首鸢飞鱼跃释文: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释文:芾顿首再启芾逃暑□山幸兹安适人生幻法中□□为虐而热而恼谚以贵□所同者热耳讶挚在清□之中南山之阴经暑衿□一热恼中而获逃此非幸□□ 秋可去此遂吐车茵芾顿首再启释文:闻张都大宣德权提举榆柳局在杞(耜)者倘蒙明公荐此职为成此河事致薄效何如芾再拜南京以上曲多未尝浅又以明曲则水逶迤又自来南京以上方有水头以曲折乃能到向下则无水头此理是否释文:新得紫金右军乡石力疾书数日也吾不来果不复来用此石矣元章释文:芾顿首再启弊邑幸岁丰无事足以养拙茍禄无足为者然明公初当轴当措生民于仁寿县令承流宣化惟日拭目倾听徐与含灵共陶至化而已芾顿首再启释文:芾顿首早拜见值雨草草不知轴议何者为如法可换更告批及今且驰纳芾皇(惶)恐顿首伯充防御台坐庭下石如何去里去住不过数日也释文:百五十千与宗正争取苏氏王略右军帖获之梁唐御府跋记完备黄秘阁知之可问也人生贵适意吾友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一旦光照宇宙巍峨至前去一百碎故纸知他真伪且各足所好而已幸图之米君若一旦先朝露吾儿吝万金不肯出芾顿首释文:芾再启贺铸能道行乐慰人意玉笔格十袭收秘何如两足其好人生几何各阏其欲即有意一介的可委者同去人付子敬二帖来授玉格却付一轴去足示俗目贺见此中本乃云公所收纸黑显伪者此理如何一决无惑芾再拜米芾〈褚摹兰亭跋赞〉释文:右米姓秘玩天下法书第一唐太宗既获此书使冯承素韩道政赵模诸葛贞之流模赐王公褚遂良时为起居郎盖检校而已此轴在苏氏命为褚模观意易改误数字真是褚笔落笔直书馀皆双勾清润有秀气转折芒锷备尽与真无异非知书者所不能到世俗所收或肥或瘦乃是工人所作正以此本为定熠熠客星岂晋所得卷器泉石流腴翰墨戏着谈标书存马式郁郁昭陵玉椀已出戎温无类谁宝真物水月何殊志专乃一绣缫金鐍猗欤元章守之勿失元佑戊辰获此书崇宁壬午六月大江济川亭舟对紫金避暑手装米芾释文:司谏台坐芾我思岳麓抱黄阁飞泉元在半天落石鲸吐水(点去)出湔一里赤日雾起阴纷薄我曾坐石浸足眠时项抵水洗背肩客时效我病欲死一夜转筋着艾燃(下注:关漼)如今病渴拥炉坐安得缩却三十年呜呼安得缩却三十年重往坐石浸足眠释文:芾非才当剧咫尺音敬X然比想庆侍为道增胜小诗因以奉寄希声吾英友芾上竹前槐后午阴繁壶领华胥屡往还雅兴欲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闲释文:黻顿首再拜后进邂逅长者于此数厕坐末款闻议论下情慰忭慰忭属以登舟即迳出关以避交游出饯遂末遑只造舟次其为瞻慕曷胜下情谨附便奉启不宣黻顿首再拜知府大夫丈棨下释文:昨日陈揽戢戢之胜鹿得鹿宜俟之已约束后生同人莫不用烦他人也轸之只如平生十官如到部未缘面见欲罄绅区区也芾顿首再拜释文:五月四日芾启蒙书为尉(通慰)审道味清适涟陋邦也林君必能言之他至此见未有所止蹄涔不能容吞舟闽氏泛海客游甚众求门馆者常十辈寺院下满林亦在寺也莱去海出陆有十程已贻书应求倘能具事力至海乃可此一舟至海三日尔御寇所居国不足岂贤者欲去之兆乎呵呵甘贫乐淡乃士常事一动未可知宜审决去就也便中奉状芾顿首葛君德忱阁下释文:厚不敢着潜夫常贫须漫仕闲禄是身荣不托先生第终成俗吏名重缄议法口静洗看山睛夷惠中何有图书老此生释文:芾顿首启经宿尊候冲胜山试纳文府且看芭山暂给一视其背即定交也少顷勿复言芾顿首彦和国士本欲来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释文:中秋登海岱楼作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信书亦一难事释文:芾箧中怀素帖如何乃长安李氏之物王起部薛道祖一见便惊云自李归黄氏者也芾购于任道家一年扬州送酒百余尊其它不论帖公亦尝见也如许即并驰上研山明日归也更乞一言芾顿首再拜景文隰公阁下释文:芾启久违倾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衰年趋(趋)召不得久留伏惟珍爱米—斛将微意轻尠(鲜)悚仄馀惟加爱加爱芾顿首窦先生侍右释文:此晋纸式也可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复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老来失第三儿遂独出入不得孤怀寥落顿衰飕气血非昔大儿三十岁治家能干且慰目前书画自怡外无所慕二曾常见之甚安芾顿首释文:蒙面谕浙干具如后恐公忙托鼎承长洲县西寺前僧正宝月大师收翟院深山水两帧第二帧上一秀才跨马元要五千卖只着三千后来宝月五千买了如肯辍元直上增数千买取苏州州衙前西南上是晋公绘像恩泽丁承务家秀才丞相孙新自京师出来有草书一纸黄纸玉轴间道有数小真字注不识草字末有来戏二字向要十五千只着他十千遂不成今知在如十五千肯告买取更增三二千不妨董其昌题跋米芾《蜀素帖》释文:李太师收晋贤十四帖武帝王戎书若篆籀谢安格在子敬上真宜批帖尾也释文: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辙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光尤可憎恶也。

《书史》米芾

《书史》米芾

《书史》米芾《书史》米芾金匮石室,汗简杀青,悉是传录,河间古简,为法书祖。

张彦远志在多闻,上列沮苍,按史发论,世咸不传,徒欺后人,有识所罪。

至于后愚妄作,组织神鬼,止可发笑。

余但以平生目历,区别无疑,集曰《书史》,所以提南识者,不点俗目。

刘原父收周鼎篆一器,百字,刻迹焕然,所谓金石刻文,与孔氏上古书相表里,字法有鸟迹自然之状。

宗室仲忽、李公麟收购亦多。

余皆尝赏阅,如楚钟刻字,则端逸,远高秦篆,咸可冠方今法书之首;秦汉石刻,涂壁都市,前人已详。

余阅书白首,无魏遗墨,故断自西晋。

晋贤十四帖,检校太师李玮于侍中王贻永家购得,第一帖张华真楷,钟法,次王,次王戎,次陆机,次郗鉴,次陆表,晋元帝批答,次谢安,次王衍,次右军,次谢万两帖,次王,次臣詹,晋武帝批答,次谢方回,次郗,次谢尚,内谢安帖,有开元印,缝两小玺,建中翰林印。

安及万帖有王涯永存珍秘印,大卷前有梁秀收阅古书印,后有殷浩印,殷浩以丹,梁秀以赭,是唐末赏鉴之家,其间有太平公主胡书印,王溥之印。

自五代相家宝藏。

侍中,国婿,丞相子也。

太宗皇帝文德化成,靖无他好,留意翰墨,润色太平。

淳化中尝借王氏所收书,集人《阁帖》十卷,内郗两行《二十四日帖》,乃此卷中者,仍于谢安帖尾御书亲跋三字以还王氏,其帖在李玮家。

余同王涣之饮于李氏园池,阅书画产竟日,末出此帖:枣木大轴,古青藻花锦作标,破烂,无竹模,晋帖,上反安冠簪样古玉轴。

余寻制掷枣轴池中,拆玉轴,王涣之加糊,共装焉。

一坐大笑,要余题跋,乃题曰:“李氏法书第一”(亦天下法书第一也)。

又晋谢奕、桓温、谢安三帖为一卷,上有窦蒙审定印,谢安帖后以浓墨模榻,遂全晕过,后归副车王诜家,分为三帖,云失谢安帖,以墨重晕。

唐人意宝此帖,而反害之也。

后人可以为戒。

李玮云:“亦购于王氏。

”又黄素《黄庭经》一卷,是六朝人书。

绢完,并无唐人气格。

缝有书印字,是曾入钟绍京家。

黄素缜密,上下是为丝织成栏,期间用未墨界行。

卷末跋台仙二字,有陈氏图书字印,及钱氏忠孝之家印。

米芾——精选推荐

米芾——精选推荐

米芾《宋史考论》《宋史》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米芾,字元章,吴人也。

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旧恩,补浛光尉。

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赐对便殿,上其子友仁所作《楚山清晓图》,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

卒,年四十九。

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

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

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

王安石尝摘其诗句书扇上,苏轼亦喜誉之。

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观之。

而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

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

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

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

尝奉诏仿《黄庭》小楷作周兴嗣《千字韵语》。

又入宣和殿观禁内所藏,人以为宠。

生平大事辑考1.家庭背景米芾五世祖米信,宋初勋臣。

《宋史》卷261有传,淳化五年(994年)卒,六十七岁。

高祖、曾祖多系武职官员。

芾父字光辅,官左武卫将军(一说米芾父名“佐”,徐邦达《米芾生卒年岁订正及其它二三事考》中认为后世称“父佐”当误。

依据是米芾之孙米宪辑录《宝晋斋山林集拾遗》卷首附载的《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中谈到米芾父亲处云:“父致仕,左武卫将军。

”后人则讹为“父佐,左武将军,”也许把“致仕”的仕字讹为“佐”字,又把致字脱去的缘故。

)赠中散大夫、会稽(县)公。

米芾《书史》云:“濮州李丞相家多书画,其孙直秘阁李孝广收右军黄麻纸十余帖,辞一云白石枕殊佳……后有先君名印,下一印曰‘尊德乐道’。

今印见在余家。

先君尝官濮,与李柬之少师以棋友善,意以奕胜之,余时未生。

”由此知米芾在未出生时,其父曾在濮州为官,喜爱书画艺术,并精于鉴赏,且“尊德乐道”。

芾母阎氏,因其“侍宣仁皇后藩邸,出入禁中,以劳补其子为殿侍,后登进士第,恩补校书郎、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

逾年,召为书画博士,擢礼部员外郎,知淮阳军。

”《宋史》、《京口耆旧传》、《丹徒县志》、《襄阳县志》、《全宋诗》、《鸡肋编》等均有载。

简述米芾的书法风格

简述米芾的书法风格

简述米芾的书法风格
米芾的书法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气韵生动:米芾的书法注重“气韵生动”,他的字体有韵律感,笔画有鲜明的起伏和变化,流畅而有力。

2. 用笔丰富多变:米芾的书法笔画丰富多变,他的字体结构清晰,笔画有勾、横、挑、撇、捺等多种形态,形成了独特的笔画风格。

3. 独具匠心:米芾的书法独具匠心,他的字体造型独特,创新性强,不拘泥于古人传统,而是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尤其善于将印章艺术融入书法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印章书法。

4. 文采斐然:米芾不仅是一位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书法中体现出了文学的精神,故而文采斐然。

5. 狂放不羁:米芾的书法性格主要表现在他的行书作品之中,一是狂放不羁,变古法为我法,有明显的个性特点;二是
在章法上多取侧势,自我风格显著;三是用笔上重视“字之八面”和“锋势”,充分发挥毛笔的性能。

总之,米芾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无论是在笔画结构、笔画风格还是创新性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米芾研究综述

米芾研究综述

米芾研究综述米芾研究综述米芾,作为北宋中后期杰出的书法家、鉴藏家、文人画家、翰林院书学博士,不仅身前享有很高的声誉,身后亦备受世人的景仰与关注。

米芾去世二十年之后,北宋灭亡,南宋开始,宋高宗在时局刚刚稳定之后便开始留意书翰。

鉴于当时古帖的匮乏,宋高宗就委托米芾之子米友仁搜集米芾的墨迹,并刊刻《绍兴米帖》,颁赐王公大臣;南宋宁宗时期的权臣韩侂胄所刻《群玉堂帖》中,也有米芾书法一卷,岳飞之孙岳珂将搜集到的米芾书法刻成《英光堂帖》;米芾曾孙米巨所刻《松桂堂帖》亦以米芾书法为主;南宋曹之格续刻米芾《宝晋斋帖》而成的《宝晋斋法帖》,其中收有大量米芾书法,还包括米芾临写的王羲之书法。

米芾之孙米宪收集米芾散佚诗文和《书史》、《画史》等而成《山林集拾遗》:三十二年之后,岳珂又收集米芾著作而成《宝晋英光集》。

《宣和书谱》、《画继》、《京口耆旧传》和《宋史》均有米芾传记: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和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均以很大篇幅介绍米芾的生平、书法、绘画和收藏,还有其他明清书画论著亦类似于此。

明代范明泰汇集米芾奇闻轶事而成《米襄阳外纪》,著名文人陈继儒为之作序;明代毛星又编辑米芾轶事而成《海岳志林》。

清代“乾嘉学派”代表人物翁方纲在考证的基础上编撰了《米海岳年谱》,颇有学术价值。

但是真正按照今天的学术规范对米芾进行研究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逐渐增多的。

可以说所有的美术史、书法史、绘画史、绘画美学史、书法美学史、印史等,都为米芾设立专门章节,而对米芾做专题性研究的学者也大有人在,如国内学者徐邦达、金维诺、孙祖白、朱家滔、刘九庵、沙孟海、曹宝麟、肖燕翼、郑珉中、罗随祖、罗绍文、沈培方、万庆华、蔡显良、骆恒光等,港台学者王迪爱、杨敦礼、郑进发、佘城、刘莹、穆棣、黄纬中、高辉阳、佘美玲、曾蓝莹等,日本学者铃木敬、古原宏伸、中田勇次郎,美国学者Peter?Sturman(石慢)、Chung?Hyungmin,德国学者Lothar?Ledderose(雷德侯)等。

米芾的书画鉴藏

米芾的书画鉴藏

米芾的书画鉴藏
米芾(1007年-1079年),字子旄,号称米山,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书法家。

他是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北宋时期的“四大家”之一,与梁楷、苏轼、黄庭
坚并称“米、梁、苏、黄”,被后人尊称为“米黄”。

米芾的书法以行草、楷书著名,与
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颜柳欧米”。

米芾一生酷爱书画艺术,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致力于为后代留下宝贵的艺术遗产。

他在鉴藏上也有极高的造诣,形成了独特的收藏理念和风格。

米芾注重自然与纯粹,他在鉴藏上追求的是真正的艺术品质。

他认为一个好的艺术作
品应该符合艺术规律,能够表达出画家的情感和意境。

他收藏的书画作品中,注重作品的
品质,注重画家对自然景物的刻画和表现力,追求艺术的纯粹与独特。

米芾注重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他在鉴藏上注重收藏历代名家的作品,并且虚心向他人
学习。

他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技巧,从中吸取养分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在鉴藏上,
他收藏了许多前代书画名家的作品,并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与灵
感。

米芾注重艺术的价值与魅力。

他认为一件好的艺术品应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灵感。

他鉴藏的书画作品都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能够使人们感
受到艺术的魅力和情感的渗透。

米芾的书画鉴藏具有独特和深远的影响。

他的鉴藏理念和风格对于后来的书画家有着
重要的借鉴意义,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米芾的书画造诣和鉴藏成就在中国书画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使他成为了一位不可忽视的艺术巨匠。

米芾(二)

米芾(二)

米芾(二)米家云山,非师而能米芾画迹不存于世。

尽管各种资料中所记的画迹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然而“谅非如此之众也”(米芾《画史》)。

历代书画史所载真伪相参,扑朔迷离,以至于后人不断怀疑:米芾是不是画家?米芾会不会作画?米芾的画究竟面目如何?后人因而仿效米芾作“无米论”。

其实,《宣和书谱》已称米芾“兼喜作画”。

《宋史》本传亦云:“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

”米芾也自称能画,以他当时的鼎鼎大名,根本没有必要冒充画家,实在不须怀疑他能否作画,历史上有画名而无画迹存世的又何止米芾一人!米芾自著的《画史》记录了他收藏、品鉴古画以及自己对绘画的偏好、审美情趣、创作心得等。

这应该是研究他的绘画的最好依据。

但目前唯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珊瑚帖》上的一只金座笔架。

倘若把底座拉长,略加坡度,笔架缩小插在山坡上,那就成了米家山水最基本的骨架,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

米芾作画大抵也像在《珊瑚帖》中一样兴之所至,随手涂抹。

在字里行间随手涂抹的例子还见于《铁围山丛谈》,谓米芾在写给蔡京的一帖中诉说流离颠沛之苦,随手在文中画了一只小船。

米芾自称所画云山“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其句读可作“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或作“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

前者强调神似,后者强调形似。

邓椿则作:“树石不取工细,意似便已”(《清河书画舫》)。

据此,可以肯定地说,这种画风与以赵佶为代表的那种刻意求工的画风是截然相反的,也与通常认为的“兴之所至,以墨为戏”一致。

有画史称“率笔而写,极有天趣”。

这里再引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米)墨戏,不专用笔,或以纸筋,或以蔗滓,或以莲房,皆可为画,反映了一种玩好的心态。

米芾的《画史》也贯穿着这种心态。

北宋初期的山水形成了关仝、范宽、李成三家鼎峙的局面,他们以善写雄山大水见长,极尽外师造化之能事,曾使当时的评论家大为叹服:“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但米芾却评论道:“关仝,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多巧少真意;范宽势虽雄杰,然深暗如暮夜晦冥,土石不分。

米芾对书法的审美,用“天真”和“率意”说,来看看这五个方面

米芾对书法的审美,用“天真”和“率意”说,来看看这五个方面

米芾对书法的审美,用“天真”和“率意”说,来看看这五个方面米芾(1051—1107),北宋著名书画家,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

米芾为“宋四家”之一。

苏轼称其书,“风樯阵马,沈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米芾存世墨迹甚多,并著有《书史》、《画史》、《宝晋英光集》、《宝章待访录》及《海岳名言》,皆为平日论书之语,常有独到之处。

米芾在书论中提出的一个主要审美观点是“天真”、“率意”说。

米芾说“天真”、“率意”有云: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

所以古人书各个不同。

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

其次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

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

又书非以使毫,使毫行墨而已。

其浑然天成如莼丝是也。

( 《宝晋英光集》卷八)裴休率意写碑,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海岳名言》)杨凝式字景度,书天真烂漫,纵逸类颜鲁公《争坐位帖》。

( 《书史》)蜀素贴天真、真率、率意、真趣、天真烂漫是米芾书法审美的标准与理想。

在米芾看来,书法艺术应该自由地展示美的意态,潇洒地展示精神的自由。

《庄子·渔父》: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书法正是效法天地万物间物象而孕育成的艺术,当然应该不拘于世俗、俗浊,而要追求天真,在率意挥洒中得其真趣。

和“天真”、“真趣”相对立的“刻意做作”、“安排费工”以及“俗浊”,米芾都置之反对之列。

他几乎十分苛刻地、不遗余力地批评前代名贤、历代书家:欧阳修书“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柳公权书“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柳公权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氏始有俗书;“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张颠教颜真卿谬论;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徐浩书大小一伦,犹吏楷……在米芾看来他们费尽心机,巧作安排,或大小一伦,或怒张为筋骨,都失去了天真、自然,未得真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芾《海岳名言》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词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

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

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

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总而成之。

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江南吴山完、登州王子韶大隶题榜有古意,吾儿友仁大隶题榜与之等。

又幼儿友知代吾名书碑及手大字更无辨。

门下钓忖其小楷,:“每小简可使令嗣书。

”谓友知也。

老杜作《薛稷慧普寺诗》:“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

”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

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

葛洪《天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欧阳询《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

柳公权《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

裴休率意写牌,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谓不如画算,勾,其势活也。

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

智永有八面,已少锺法。

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

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

自柳,世始有俗书。

唐官诰在世为褚、陆、徐峤之体,殊有不俗者。

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

开元以前古气无复有矣。

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

浩大小一伦,犹使楷也。

僧虔、萧子云传锺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

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

石刻不可学,便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

唯吉州庐山题名,题讫而去,後人刻之,故皆得其真,无做作凡俗之差,乃知颜出於褚也。

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

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祖,其弟公绰乃不俗於兄。

筋骨之说出於柳,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

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

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後经生祖述,间有造妙者。

大字如小字,未之见也。

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

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

自古及今,余不敏,实得之。

榜字固已满世,自有识者知之。

石曼卿作佛号,都无回互转折之势,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张颠教颜真卿谬论。

盖自有大小相称,且如写“太一之殿”作四窠分,岂可将“一”字肥满一窠,以对“殿”字乎!盖自有相称,大小不展促也。

余尝书“天慶之觀”,“天”、“之”字皆四笔,“慶”、“觀”字多画在下,各随其相称写之,挂起气势自带过,皆如大小一般,真有飞动之势也。

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

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

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

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

安排费工,岂能垂世。

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

徐浩晚年力过,更无气骨。

皆不如作郎官时《婺州碑》也。

《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恶札,全无研媚,此自有识者知之。

沈传师变格,自有超世真趣,徐不及也。

御史萧诚书太原题名,唐人无出其右。

为司马《南真君观碑》,极有锺、王趣,余皆不及矣。

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有真迹。

自“颠沛”字起,在唐林夫处,他人所收不及也。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秀润生,布臵稳,不俗。

险不怪,老不活A润不肥。

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

“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

”兹古语也。

吾梦古衣冠人授以折纸书,书法自此差进,写与他人都不晓,蔡元长见而惊曰:“法何遽大异耶!”此公亦具眼人。

章子厚以真自名,独称吾行草,欲吾书如排算子,然真字须有体势乃佳尔。

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友仁等古人书,不知此学吾书多,小儿作草书,大段有意思。

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

若穿透,始到锺、索也。

可不勉之!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

因思苏之才,《桓公至洛帖》字明意殊有工,为天下法书第一。

半山庄上多文公书,今不知存否。

文公学杨凝式书,人鲜知之,余语其故,公大赏其见鉴。

金陵幕山楼隶榜,乃关蔚宗二十一年前书,想六朝宫殿榜皆如是。

薛稷书慧普寺,老杜以为「蛟龙岌相缠」。

今见其本,乃如柰重儿握蒸饼势,信老杜不能书也。

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

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

”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榜书榜书古曰署书,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者也,今又称为擘窠大字。

作之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

其难有五: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习,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毫难精。

有是五者,虽有能书之人,熟精碑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盖其势也。

故能书之后,当复有事,以其别有门户也。

榜书有尺外者,有数寸者,当分习之。

先习数寸者,可以摹写,笔力能拓,起收使转,笔笔完具。

既精熟,可以拓为大字矣。

杜工部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则古人童年先作大字可见矣。

学榜书虽别有堂壁,要亦取古人大字精者临写之。

六朝大字,犹有数碑,《太祖文皇帝石阙》《泰山经石峪》《淇园白驹谷》,皆佳碑也。

尚有尖山罔山铁山摩崖,率大书佛号赞语,大有尺余,凡数百字,皆浑穆简静,余多参隶笔,亦复高绝。

榜书亦分方笔圆笔,亦导源于钟、卫者也。

《经石峪》圆笔也,《白驹谷》方笔也。

然自以《经石峪》为第一,其笔意略同《郑文公》,草情篆韵,无所不备,雄浑古穆,得之榜书,较《观海诗》尤难也。

若下视鲁公“祖关”、“逍遥楼”,李北海“景福”,吴琚“天下第一江山”等书,不啻兜率天人,视沙尘众生矣,相去岂有道里计哉!东坡曰:“大字当使结密而无间。

”此非榜书之能品。

试观《经石峪》,正是宽绰有余耳。

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

若有意作气势,便是伧父。

凡不能书人,作榜书未有不作气势者,此实不能自揜其短之迹。

昌黎所谓“武夫桀颉作气势”,正可鄙也。

观《经石峪》及《太祖文皇帝神道》,若有道之士,微妙圆通,有天下而不与,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气韵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绝,岂暇为金刚怒目邪?《白驹谷》之体,转折点画,皆以数笔成一笔,学者不善学,尤患板滞,更患无气。

此是用方笔者,方笔写榜书最难,然能写者,庄雅严重,美于观望,非深于北碑者,寡能为之而无弊也。

自萧何题署之后,梁鹄、韦诞、卫觊,盛以此称,唐时殷仲容“资圣”,王知敬“清禅”,并知名一时。

盖榜书至难,故能书者致为世重也。

北人工为署书,其知名者,并著于时。

题洛京宫殿门板,则有沈含馨、江式。

北京台殿楼观宫门题署,则窦遵瑾。

周天和时,露寝成,赵文深以题榜之功,除赵兴守,每须题榜,辄复追之,其重榜书至矣。

故榜书当以六朝为法。

东坡安致,惜无古逸之趣;米老则倾佻跳荡,若孙寿堕马,不足与于斯文;吴兴、香光,并伤怯弱,如璇闺静女,拈花斗草,妍妙可观,若举石臼,面不失容,则非其任矣。

自元、明来,精榜书者殊鲜,以碑学不兴也。

吾所见寡陋,惟朱九江先生所书《朱氏祖祠》额,雄深绝伦,不复知有平原矣。

吴中丞荷屋,则神采雍容,气韵绝佳。

数寸大字,莫如《郑道昭大基仙坛》及《观海岛诗》,高气秀韵,馨芬溢目。

《般若碑》,慎伯盛称之,以为古今石本隶楷第一,谓其雄浑简静,则诚有之,遽臆定为西晋人书,则不无嗜痂之癖。

考《般若碑》是北齐书也。

梁碑《神道》,渊穆极矣,然各体不同。

《简王》则高浑雍容,《靖王》则丰整酣逸,《忠武王》则茂密美致,新理异采,《吴平忠侯》匀整安静。

《忠武王》酷肖《刁遵》,《吴平忠侯》甚类《苏慈》。

若能展作榜书,固当独出冠时,然吾未见能之者也。

《云峰山石刻》,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像无尽。

若能以作大字,其秾姿逸韵,当如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

《瘗鹤铭》如瑶岛散仙,阳阿晞发;《般若碑》与《南康简王》《始兴忠武》四碑比肩,真可为四渎通流于后世矣。

平原《中兴颂》有营平之苍雄,《东方朔画赞》似周勃之厚重,蔡君谟《洛阳桥记》体近《中兴》,同称于时,此以雄健胜者。

《八关齐》骨肉停匀,绝不矜才使气,昔人以为似《鹤铭》,诚为近之。

宋人数寸书,则山谷至佳,如龙蠖蛰启,伸盘复行,可肩随《大基》《观海》诸碑后,正不必以古今论,但嫌太妩媚耳。

篆书大者,惟有少温《般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则。

隶之大者,莫若冈山摩崖,其次则唐隶之《泰山铭》,宋隶之《山河堰》,俱可临写也。

榜书操笔,亦与小字异。

韩方明所谓“摄笔以五指垂下,捻笔作书”,盖伸臂代管,易于运用故也。

方明又有握笔之法,捻拳握管于掌中。

其法起于诸葛诞,后王僧虔用之,此殆施于尺字者邪?作榜书笔毫当选极长至二寸外,软美如意者,方能适用。

纸必当用泾县。

他书笔略不佳尚可勉强,惟榜书极难,真所谓非精笔佳纸晴天爽气,不能为书,盖又过于小楷也。

字过数尺,非笔所能书,持麻布以代毫,伸臂肘以代管,奋身厉气,濡墨淋漓而已。

若拓至寻丈,身手所不能为,或谓持帚为之,吾为不如聚米临碑,出以双钩之,易而观美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