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药学专业)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合集下载
微生物免疫学:第五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两大类 1.外毒素(Exotoxin):产生外毒素的细菌
主要是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也有少数是革兰氏阴性 菌
外毒素毒性强,小剂量即能使易感机体致死。 一般外毒素是蛋白质,不耐热,对机体有器官选 择性。 外毒素可被蛋白酶分解,遇酸发生变性。在甲醛 作用下可以脱毒成类毒素,但保持抗原性,能刺激 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
第五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 感染: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屏障,侵入机体,在 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导致不同程度的病理性过程。 有临床症状的为感染性疾病。
一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在人体内寄生,增殖并引起疾病的特性称为 细菌的致病性
凡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 。
(一)细菌的毒力
致病性强弱程度以毒力(Virulence)表示。 细菌的毒力常用半数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表示。 构成病原菌毒力的主要因素是侵袭力和毒素。
➢ 要求碳源有淀粉、糊精、葡萄糖和甘油等;需要的氮 源有蛋白胨、氨基酸、硝酸盐、铵盐、尿素等;一般 都需要多种元素,如钾、钠、硫、磷、镁、铁、锰等。
➢ 在抗生素生产中,需进行通气搅拌培养,以增加发酵 液中的溶氧量。
➢ 腐生型放线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寄生型放 线菌为37℃,最适pH值为中性偏碱( pH 7.2-7.6)。
主要是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也有少数是革兰氏阴性 菌
外毒素毒性强,小剂量即能使易感机体致死。 一般外毒素是蛋白质,不耐热,对机体有器官选 择性。 外毒素可被蛋白酶分解,遇酸发生变性。在甲醛 作用下可以脱毒成类毒素,但保持抗原性,能刺激 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
第五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 感染: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屏障,侵入机体,在 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导致不同程度的病理性过程。 有临床症状的为感染性疾病。
一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在人体内寄生,增殖并引起疾病的特性称为 细菌的致病性
凡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 。
(一)细菌的毒力
致病性强弱程度以毒力(Virulence)表示。 细菌的毒力常用半数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表示。 构成病原菌毒力的主要因素是侵袭力和毒素。
➢ 要求碳源有淀粉、糊精、葡萄糖和甘油等;需要的氮 源有蛋白胨、氨基酸、硝酸盐、铵盐、尿素等;一般 都需要多种元素,如钾、钠、硫、磷、镁、铁、锰等。
➢ 在抗生素生产中,需进行通气搅拌培养,以增加发酵 液中的溶氧量。
➢ 腐生型放线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寄生型放 线菌为37℃,最适pH值为中性偏碱( pH 7.2-7.6)。
微生物学第5章细菌与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神经毒素
细胞毒素
肠毒素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张文莉
神经毒素 细菌 外毒素
破伤风梭菌 肉毒梭菌 痉挛毒素 肉毒毒素
疾病
破伤风 肉毒中毒
作用机制
封闭抑制性神经元 阻止乙酰胆碱释放
症状和体征
骨骼肌强直性痉挛 肌肉松驰性麻痹
脓毒血症(pyemia)
化脓性细菌入血,在其中繁殖,通过血流播散至 其他许多组织或器官,引起转移性化脓病灶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张文莉
第二节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侵入机体,在细胞内繁殖的过程-病毒感染
张文莉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张文莉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
侵袭力 毒力因子 产毒性 侵入数量 入侵、定居、繁 殖、扩散 细菌毒素
病原菌
侵入门户: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 其他影响因素:某些细菌的免疫病理作用 毒力基因、环境
解释放
外毒素
exotoxin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张文莉
细胞毒素
肠毒素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张文莉
神经毒素 细菌 外毒素
破伤风梭菌 肉毒梭菌 痉挛毒素 肉毒毒素
疾病
破伤风 肉毒中毒
作用机制
封闭抑制性神经元 阻止乙酰胆碱释放
症状和体征
骨骼肌强直性痉挛 肌肉松驰性麻痹
脓毒血症(pyemia)
化脓性细菌入血,在其中繁殖,通过血流播散至 其他许多组织或器官,引起转移性化脓病灶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张文莉
第二节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侵入机体,在细胞内繁殖的过程-病毒感染
张文莉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张文莉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
侵袭力 毒力因子 产毒性 侵入数量 入侵、定居、繁 殖、扩散 细菌毒素
病原菌
侵入门户: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 其他影响因素:某些细菌的免疫病理作用 毒力基因、环境
解释放
外毒素
exotoxin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张文莉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D、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内毒素活化凝 ):内毒素活化凝 , ): 血系统XII因子 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 因子。 血系统 因子。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 E、施瓦兹曼现象(Shwartzman phenomenon):是 、施瓦兹曼现象 : 由内毒素引起DIC的一种特殊形式。 的一种特殊形式。 由内毒素引起 的一种特殊形式 4.特性 : 特性 ( 1) 毒性作用比外毒素弱 , 且毒性作用没特异性 。 ) 毒性作用比外毒素弱, 且毒性作用没特异性。 (2)抗原性弱,仅能刺激机体产生微量的抗毒素。 )抗原性弱,仅能刺激机体产生微量的抗毒素。 (3)耐热。 )耐热。 (三)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
第六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主要内容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 (一)细菌的染色体 (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二、细菌的变异 (一)细菌变异的类型 (二)细菌变异的机制 三、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
细菌的遗传 细菌的遗传 细菌的变异 细菌的变异 细菌变异的分类 细菌变异的分类
第一节 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细菌的染色体
特异性。为细胞毒素、肠毒素、 全身性, 特异性 。 为细胞毒素 、 肠毒素 、 全身性,各种细菌内素的毒 神经毒素, 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 神经毒素 , 对特定的细胞或组织 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 发挥特定作用。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 发挥特定作用。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 高,往往致死。 往往致死。 对宿主不发热 弱,很少致死。 很少致死。 致宿主发热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第六章细菌感染和免疫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它是从细胞水平 或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与宿主、环境三者之间 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二、机会致病菌 (opportunistic pathogen)
1、概念: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 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才可引起致病。
2、致病条件: 寄居部位的改变 免疫功能低下 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在应用抗生素治
(A)热源性(pyrogenecity) (B)白细胞数目改变
(C)内毒素血症
(endotoxemia)和休克
(D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IC
二、细菌入侵的数量
与细菌的毒力成反比例
毒力越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小 毒力越弱,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大
三、细菌入侵的途径
各种细菌侵入机体,须有合适的途径
破伤风杆菌:伤口-深而窄、污染严重-感染 消化道-不致病
感染三要素
感染
细菌的
宿主免疫性
致病性 抗感染免疫 (系统应答)
环境 (社会、自然)
§1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normal flora)
1、概念:正常寄居在宿主体内,对宿主无 害而有利的微生物群的总称。正常人体表和 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 的微生物。
2、生理学意义: (1) 生物拮抗
病原菌从一个宿主到另一宿主体内并引起感 染的过程称为传染(infection or communication)。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 致病,只有在某特定些情况下才可引起致病, 这类细菌称为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或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二、机会致病菌 (opportunistic pathogen)
1、概念: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 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才可引起致病。
2、致病条件: 寄居部位的改变 免疫功能低下 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在应用抗生素治
(A)热源性(pyrogenecity) (B)白细胞数目改变
(C)内毒素血症
(endotoxemia)和休克
(D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IC
二、细菌入侵的数量
与细菌的毒力成反比例
毒力越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小 毒力越弱,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大
三、细菌入侵的途径
各种细菌侵入机体,须有合适的途径
破伤风杆菌:伤口-深而窄、污染严重-感染 消化道-不致病
感染三要素
感染
细菌的
宿主免疫性
致病性 抗感染免疫 (系统应答)
环境 (社会、自然)
§1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normal flora)
1、概念:正常寄居在宿主体内,对宿主无 害而有利的微生物群的总称。正常人体表和 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 的微生物。
2、生理学意义: (1) 生物拮抗
病原菌从一个宿主到另一宿主体内并引起感 染的过程称为传染(infection or communication)。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 致病,只有在某特定些情况下才可引起致病, 这类细菌称为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或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感染与免疫2
是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病因。
2. 毒素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分为 外毒素(exotoxin)和内毒素(endotoxin)两 种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外毒素
内毒素
产生细菌 产生方式 化学成分 稳定性 抗原性
毒性作用
G+菌与部分G-菌 活菌分泌到菌体外 蛋白质 不稳定 强,刺激机体产生 抗毒素,甲醛脱毒形 成类毒素。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 择性毒性效应,临床 表现特殊:神经毒素
细胞毒素 肠毒素
G-菌 菌体裂解后释放 脂多糖 耐热稳定 弱,刺激机体产生抗 体作用弱,甲醛脱毒 不形成类毒素。 弱,各菌的毒性效应 大致相同,临床表现 相似:发热反应
内毒素性休克
DIC
(二)细菌侵入的数量 (三) 细菌侵入的途径和部位
思考题:
构成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 内外毒素比较? 全身感染的类型?
内毒素(endotoxin)
(一) 细菌的毒力 1. 侵袭力 :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体内
定居、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1)粘附素:菌毛和非菌毛粘附素
粘附现象:单个散在吸附、形成微菌落和 生物被膜
(2)荚膜 抗吞噬和抵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 黏附作用
(3)侵袭性物质
*侵袭素:介导细菌侵入邻近上皮细胞 *荚膜与微荚膜 *侵袭性酶类------
如:血浆凝固酶 、透明质酸酶等
2. 毒素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分为 外毒素(exotoxin)和内毒素(endotoxin)两 种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外毒素
内毒素
产生细菌 产生方式 化学成分 稳定性 抗原性
毒性作用
G+菌与部分G-菌 活菌分泌到菌体外 蛋白质 不稳定 强,刺激机体产生 抗毒素,甲醛脱毒形 成类毒素。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 择性毒性效应,临床 表现特殊:神经毒素
细胞毒素 肠毒素
G-菌 菌体裂解后释放 脂多糖 耐热稳定 弱,刺激机体产生抗 体作用弱,甲醛脱毒 不形成类毒素。 弱,各菌的毒性效应 大致相同,临床表现 相似:发热反应
内毒素性休克
DIC
(二)细菌侵入的数量 (三) 细菌侵入的途径和部位
思考题:
构成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 内外毒素比较? 全身感染的类型?
内毒素(endotoxin)
(一) 细菌的毒力 1. 侵袭力 :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体内
定居、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1)粘附素:菌毛和非菌毛粘附素
粘附现象:单个散在吸附、形成微菌落和 生物被膜
(2)荚膜 抗吞噬和抵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 黏附作用
(3)侵袭性物质
*侵袭素:介导细菌侵入邻近上皮细胞 *荚膜与微荚膜 *侵袭性酶类------
如:血浆凝固酶 、透明质酸酶等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种类:
某些G+菌如破伤风、白喉、肉毒、魏氏梭菌
少数G-菌如志贺氏痢疾杆菌—N毒
霍乱弧. 菌—肠毒素
11
外毒素特点:
①外毒素是一种蛋白质。
性质不稳定,可被蛋白酶分解,不耐热和酸碱,多数 在60~80℃经10~80min即失去毒性 蛋白质,由两个亚单位组成 A亚单位:毒素的活性中心,决定毒素的毒性效应。
受氧化剂破坏 强。对组织器官具有 高度特异性症状独特 强。剌激产生大量抗
制成类毒素
.
内毒素 为细胞结构成分, 菌体溶解后释放
以G-菌多见
脂多糖 耐热,稳定,能被
酸水解 弱。无特异中毒症
状 弱。 不能制成类毒素
20
二、侵入数量
•病原菌要使感染获得成功,除了具有一 定的毒力外,还需要足够的数量。
一般情况下,细菌的毒力越强,引起 感染所需的菌数就越少;相反则需要的菌 量大。宿主免疫力降低时,感染所需的菌 量亦随之减少。
.
33
病毒感染类型
•隐性感 染
•显性感
•急性感染染
•局部感染
•带菌状 态
•慢性感 染
•全身感 染
根据病情缓急分为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
潜伏期短、发病急,数日或数周恢复
病原消灭型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微生物学 细菌 细菌的致病性
内毒素:
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成分,细菌死亡裂解后释放 出来的毒性物质。
性质稳定,160℃ 2-4 小时才被破坏! 毒性相对弱,对组织器 官选择性不强,不能制 成类毒素。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来源 存在部位
化学成份 稳定性
抗原性
毒性作用
外毒素 G+菌和部分G-菌 在细菌细胞内合成并分泌至菌体外, 少数菌裂解后释出。 蛋白质 不稳定,60-80℃30min被破坏
强,剌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甲醛处 理可脱毒形成类毒素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 引起特殊临床症状
内毒素
G-菌
细胞壁成分,菌体裂解后 释出。
脂多糖
稳定,160℃2-4h才被破 坏
弱,能剌激机体产生抗体, 保护作用弱,经甲醛处理 不能形成类毒素
较弱,各菌的毒性作用大 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 胞反应、微循环障碍、休 克、DIC等。
细菌的毒力
侵袭力
毒素
菌体表面结构
侵袭性物质
外毒素
黏附素 荚膜和微荚膜 抗吞噬酶 助扩散酶 侵袭素
内毒素
外毒素:
破伤风梭菌、 肉毒梭菌
痢疾志贺菌、 霍乱弧菌
主要由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产生并释放 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
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性质不稳定,毒性强,对组织 器官具有选择性,能够脱毒制成类毒素,用于制备疫苗。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外毒素的作用机制
按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 方 式分为: 神经毒素 细胞毒素 肠毒素
神经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
– 破伤风免疫是典型的抗毒素免疫
肉毒毒素
肉毒毒素
肉毒杆菌(Cl. botulinum)在自然界分布 广泛,本菌在厌氧环境中能产生强烈的肉 毒毒素(botulin)。 若误食此毒素污染的食物,可发生肉毒中 毒,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病死率很高。
(数日~数周),病愈后,病原菌从 宿主体内消失
慢性感染: 病情缓慢、病程长(数月~数年)、
多见于胞内寄生菌
显性感染依发病部位性质分:
局部感染: 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局限在一定
部位繁殖引起病变的一种感染类型。
全身感染: 感染发生后,致病菌或其毒性产物向全
身播散引起全身性症状的一种感染类型
毒血症: 细菌不侵入血流,只在局部繁殖,
外毒素进入血循环,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及细胞, 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白喉、破伤风)
内毒素血症: G-细菌侵入血流后,在血中大量繁殖,
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或由病灶内大量G-菌死亡、 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 ,出现内毒素中毒症状。
菌血症: 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并在其中极少
量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 部位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①发热反应
极微量(1—5ng/kg)内毒素就能引起人体体 温上升,维持约4h后恢复。 机制:内毒素作用于巨噬细胞等,使之产 生IL-l、IL-6和TNF-这些具有内源性致热 原的细胞因子。它们再作用于宿主体下丘 脑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高发热。
〖医学〗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三、 医院获得性感染 (一)概念 指病人在住院48h后发生的感 染பைடு நூலகம்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通 称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二)感染来源 1. 交叉感染; 2. 内源性感染; 3. 医源性感染。
(三)病原菌特点 1. 感染微生物: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和正常菌群; 2. 以细菌和真菌为主; 3. G-菌有上升趋势; G+逐渐下降; 4. 细菌适应性强,多耐药,难治疗。
致病条件 1. 异位寄生; 2.菌群失调; 3.免疫功能的低下。
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指机体某些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产 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超出了正常范围 的状态。
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microbial selection and substitution) 由于菌群失调而导致的病症。
五细菌感染的根本过程及影响因素五细菌感染的根本过程及影响因素细菌的黏附细菌的黏附侵入侵入局部生长繁殖局部生长繁殖局部临床表现局部临床表现进入血液进入血液进入内脏器官大量繁殖进入内脏器官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产生毒性代谢产物组织细胞损伤组织细胞损伤全身临床病症全身临床病症严重严重进入血液进入血液掌握
在治疗上,除了药物外,还有针灸、 推拿气 功、〔 高血压 心脏病 糖尿病 〕耳针 等特殊 疗法, 它是世 界传统 医学中 最完善 的一种 医学理 论体系 。它为 人类尤 其为中 国人民 〔肿瘤 癌症胃 癌肠癌 肺癌〕
微生物学:第6章 细菌的感染
许多细菌具有 潜在致病性
大多细菌不 具有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是指细菌能引起宿主 感染致病的性能。
细菌的毒力 侵袭力 毒素
病原菌 细菌的侵入数量 细菌的侵入门户(部位)
一、细菌的侵袭力
病原菌有突破宿主免疫防御机能,侵入机 体,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 的能力。
1.粘附素(菌毛、磷壁酸、黏液等) 2.荚膜(微荚膜、表面抗原) 3.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 4.侵袭素(inv基因编码产生,侵入相邻细胞) 5.细菌生物披膜
抗原性
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 弱,不形成抗毒素,不能 素经甲醛脱毒成为类毒素 经甲醛处理成为类毒素
三、体内诱生抗原 四、超抗原 五、免疫病理损伤
自学
第三节 宿主的抗感染免疫(自学)
固有免疫
皮肤与粘膜 屏障结构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吞噬细胞 补体 体液因素 溶菌酶
防御素
适应性免疫
抗胞外菌感染:体液免疫 抗胞内菌感染:细胞免疫
A群链球菌 透明质酸酶:溶解组织 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血浆凝固酶:可使人血 浆凝固,保护细菌免 受免疫物质作用,利 于细菌侵入
14
细菌生物披膜
利于附着 阻挡抗生素的渗入 介导基因转移 异位引起感染 耐药性、抵抗免疫作用
二、细菌的毒素 是细菌合成的对机体组织细胞有损 害作用的物质。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大多细菌不 具有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是指细菌能引起宿主 感染致病的性能。
细菌的毒力 侵袭力 毒素
病原菌 细菌的侵入数量 细菌的侵入门户(部位)
一、细菌的侵袭力
病原菌有突破宿主免疫防御机能,侵入机 体,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 的能力。
1.粘附素(菌毛、磷壁酸、黏液等) 2.荚膜(微荚膜、表面抗原) 3.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 4.侵袭素(inv基因编码产生,侵入相邻细胞) 5.细菌生物披膜
抗原性
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 弱,不形成抗毒素,不能 素经甲醛脱毒成为类毒素 经甲醛处理成为类毒素
三、体内诱生抗原 四、超抗原 五、免疫病理损伤
自学
第三节 宿主的抗感染免疫(自学)
固有免疫
皮肤与粘膜 屏障结构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吞噬细胞 补体 体液因素 溶菌酶
防御素
适应性免疫
抗胞外菌感染:体液免疫 抗胞内菌感染:细胞免疫
A群链球菌 透明质酸酶:溶解组织 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血浆凝固酶:可使人血 浆凝固,保护细菌免 受免疫物质作用,利 于细菌侵入
14
细菌生物披膜
利于附着 阻挡抗生素的渗入 介导基因转移 异位引起感染 耐药性、抵抗免疫作用
二、细菌的毒素 是细菌合成的对机体组织细胞有损 害作用的物质。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微生物学第5章细菌与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毒素
疾病
白喉
作用机制
抑制蛋白质合成
症状和体征
肾上腺出血、心肌损伤、外 周神经麻痹
肠毒素 细菌 外毒素
霍乱弧菌
产毒型大肠 埃希菌
金葡菌
肠毒素 肠毒素 肠毒素
疾病
霍乱 腹泻 食物中毒
作用机制
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酶, 增高细胞内cAMP水平
刺激呕吐中枢
症状和体征
腹泻、呕吐 呕吐、腹泻 呕吐、腹泻
侵入门户: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
其他影响因素:某些细菌的免疫病理作用 毒力基因、环境
侵袭力
• 荚膜和微荚膜 • 粘附素 (特殊结构和相关蛋白质)
– 菌毛(定居因子) • 粘附于组织细胞 • 有组织特异性
– 细胞壁成分 • 膜磷壁酸(LTA)
• 侵袭性物质 – 侵袭性酶类 – 侵袭素
侵袭力
G-
细菌
皮肤、粘膜创伤、破损
皮肤化脓感染,破伤风
经血感染
输血、注射、针刺
细菌败血症
媒介昆虫感染
密切接触、叮咬
鼠疫,沙门菌病
多途径感染
经消化、呼吸、创伤等
结核及炭疸杆菌感染
• 不感染 • 隐性感染 • 潜伏感染 • 显性感染 • 带菌状态
细菌的感染类型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微生物学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教学文稿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结构与此有关 ,如大肠杆菌的K抗原和沙门菌的 Vi抗原,不仅抗吞噬,且具抗抗体, 抗补体。
(二)、毒素(Toxin)
毒素是细菌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 的、对动物机体具有毒性作用的特 殊物质,可大大增强微生物的毒害
作用,这种毒性物质就叫做毒素。
内毒素
毒素
外毒素
(1)外毒素(Exotoxin)
是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 释放或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毒素。
① 蛋白质,因而具有蛋白质的理化 特性,易被热,酸,碱重金属等破 坏;
② 毒性很强,产生的症状有高度特 异性,具选择性毒害;
1mg纯化的A型肉毒梭菌毒素可杀死 2000万只小白鼠,1mg纯化的破伤风 菌毒素可杀死100万只小白鼠,是已 知生物毒和化学毒中最强的一类。
三、细菌致病。性的确定
第三,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 致同样病症; 第四,自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 病原菌的纯培养。 该法则也适用于其他病原微生物,如病 毒等。
。
2.法则评价 柯赫法则在确定细菌致病 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鉴定一种 新的病原体时非常重要。但是,它也具 有一定的局限性。
白喉
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
烫伤样皮 肤综合征
表皮与真皮脱离
肾上腺出血心肌 损伤、外周神经 麻痹
表皮剥脱性病变
A 型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猩红热 破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猩红热皮疹
(二)、毒素(Toxin)
毒素是细菌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 的、对动物机体具有毒性作用的特 殊物质,可大大增强微生物的毒害
作用,这种毒性物质就叫做毒素。
内毒素
毒素
外毒素
(1)外毒素(Exotoxin)
是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 释放或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毒素。
① 蛋白质,因而具有蛋白质的理化 特性,易被热,酸,碱重金属等破 坏;
② 毒性很强,产生的症状有高度特 异性,具选择性毒害;
1mg纯化的A型肉毒梭菌毒素可杀死 2000万只小白鼠,1mg纯化的破伤风 菌毒素可杀死100万只小白鼠,是已 知生物毒和化学毒中最强的一类。
三、细菌致病。性的确定
第三,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 致同样病症; 第四,自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 病原菌的纯培养。 该法则也适用于其他病原微生物,如病 毒等。
。
2.法则评价 柯赫法则在确定细菌致病 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鉴定一种 新的病原体时非常重要。但是,它也具 有一定的局限性。
白喉
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
烫伤样皮 肤综合征
表皮与真皮脱离
肾上腺出血心肌 损伤、外周神经 麻痹
表皮剥脱性病变
A 型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猩红热 破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猩红热皮疹
〖医学〗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肺炎青霉素肝炎他著有伤寒论疗妇人方黄素方口齿论平病方等等医书最终流传下来肺血液血小板红血球白血球的医书被并被后人编纂为伤寒杂病论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金匮要略肿瘤癌症胃癌肠癌肺癌近代现代医学史近代的医学肺血液血小板红血球白血球西方近代医学是指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兴起的医学一般包括16世纪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医学
一 细菌的毒力物质
细菌的毒力由侵袭力和毒素构成 (一)侵袭力:
病原菌突破机体某些防御功能,在体 内生长扩散的能力
侵袭力主要 包括夹膜、粘附 素、 侵袭性物质等
1 荚膜在致病中的作用: 具有抗吞噬和阻挠体液中杀菌物质的 作用,如无荚膜的肺炎链球菌注入小鼠,小 鼠不感染,而有荚膜的肺炎链球菌注入小鼠, 引起小鼠死亡 M蛋白、Vi抗原、K抗原都有此功能
中医即中国传统医药学,是 现今医学分为传统医学、基于“生 物-医 学模式 ”近代 发展起 来的西 医,20世纪西 医又发 展到“ 社会-心 理-生 物医学 ”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或综合医学模 式,后 基因组 时代系 统生物 学的兴 起,( 传染病 丙肝乙 肝甲肝 )形成 了系统 医学在 全球的 迅速发 展,成 为继传 统医学 、西医 学之后 中、西 医学汇 通的未 来医学 。当代 中国医 学类专 业比较 优秀的 学校有 北京大 学、( 肿瘤癌 症胃癌 肠癌肺 癌)
(二) 微生态失调
概念(microdysbiosis)是指正常微生物群 与宿主间、个中群落成员之间的平衡,在外界 环境影响下,由生理组合的状态转变为病理组 合状态称为微生态失调
一 细菌的毒力物质
细菌的毒力由侵袭力和毒素构成 (一)侵袭力:
病原菌突破机体某些防御功能,在体 内生长扩散的能力
侵袭力主要 包括夹膜、粘附 素、 侵袭性物质等
1 荚膜在致病中的作用: 具有抗吞噬和阻挠体液中杀菌物质的 作用,如无荚膜的肺炎链球菌注入小鼠,小 鼠不感染,而有荚膜的肺炎链球菌注入小鼠, 引起小鼠死亡 M蛋白、Vi抗原、K抗原都有此功能
中医即中国传统医药学,是 现今医学分为传统医学、基于“生 物-医 学模式 ”近代 发展起 来的西 医,20世纪西 医又发 展到“ 社会-心 理-生 物医学 ”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或综合医学模 式,后 基因组 时代系 统生物 学的兴 起,( 传染病 丙肝乙 肝甲肝 )形成 了系统 医学在 全球的 迅速发 展,成 为继传 统医学 、西医 学之后 中、西 医学汇 通的未 来医学 。当代 中国医 学类专 业比较 优秀的 学校有 北京大 学、( 肿瘤癌 症胃癌 肠癌肺 癌)
(二) 微生态失调
概念(microdysbiosis)是指正常微生物群 与宿主间、个中群落成员之间的平衡,在外界 环境影响下,由生理组合的状态转变为病理组 合状态称为微生态失调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荚膜和微荚膜:
多糖,均能保护细菌,具有抗吞噬 和抗体液杀菌物质。
(三)侵袭性物质:
协助致病菌定值、繁殖和扩散。
二、细菌的毒素
细菌毒素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 (一)外毒素(Exotoxin) 1.概念: 是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的、并能释 放到菌外毒性蛋白质(G+)。
2.来源:主要是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也有少数是革兰氏 阴性菌。
感染概述
感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的防御 功能,侵入机体,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病 理过程称为感染。感染常称传染。
一、病原菌引起传染的必要条件
(一)病原菌方面
1.病原菌必须具有一定的毒力:
2.病原菌要达到一定数量:
3.病原菌要有适宜的侵入门户:
百度文库
(二)动物方面 种类、性别、年龄、体质、抗感染能力
3.化学成分:一般外毒素是蛋白质 。
4.特性: (1)有菌种特异性。 (2)毒性强。 (3)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4)良好的抗原性。 (5)不耐热。 (6)0.3%-0.4%甲醛作用下,可以脱毒成 类毒素。
(二)内毒素(Eedotoxin) 1.概念:存在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只 能当细菌裂解时才释放出来
四、侵入门户
有一定毒力和足够数量的病原菌,如果没有 适当的侵入门户,还是不能使易感者发生感 染。 各种细菌的侵入门户不同 如:破伤风芽胞梭菌必须通过缺氧的深部创 伤才能引起破伤风,若经口食入不致病。 志贺菌经消化道才能引起细菌性痢疾。 有些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机体,引起疾 病,如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消化道或 皮肤创伤都能引起感染。
3.微生物学(药学专业)-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侵入门户:即病原菌的侵入部位。多数病原
菌只有经过特定的门户侵入,并在特定部位 定居繁殖,才能造成感染。
感染途径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接触感染 创伤感染 节肢动物叮咬感染 多途径感染
四.细菌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一).感染的来源 (二).感染的类型
(一). 感染的来源
第三节 细菌的致病性
致病菌或病原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 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细菌。 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
但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的细菌。
致病性或病原性:细菌能引起感染的能力。 细菌的感染或传染: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
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细 菌的感染或传染。
显性感染
分期:显性感染的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发病期及恢 复期。 分类: 显性感染临床上按病情缓急分为: 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按感染的部位分为: 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局部感染
概念:是指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在一定部位定居下 来,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不断侵害机体的感 染过程。 这是由于机体动员了一切免疫功能,将入侵的病原 菌限制于局部,阻止了它们的蔓延扩散。如化脓性 球菌引起的疖痛等。
细菌的致病机制
荚膜
侵袭力 粘附素
菌只有经过特定的门户侵入,并在特定部位 定居繁殖,才能造成感染。
感染途径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接触感染 创伤感染 节肢动物叮咬感染 多途径感染
四.细菌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一).感染的来源 (二).感染的类型
(一). 感染的来源
第三节 细菌的致病性
致病菌或病原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 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细菌。 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
但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的细菌。
致病性或病原性:细菌能引起感染的能力。 细菌的感染或传染: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
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细 菌的感染或传染。
显性感染
分期:显性感染的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发病期及恢 复期。 分类: 显性感染临床上按病情缓急分为: 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按感染的部位分为: 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局部感染
概念:是指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在一定部位定居下 来,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不断侵害机体的感 染过程。 这是由于机体动员了一切免疫功能,将入侵的病原 菌限制于局部,阻止了它们的蔓延扩散。如化脓性 球菌引起的疖痛等。
细菌的致病机制
荚膜
侵袭力 粘附素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的侵袭过程
(1)粘附与穿入 (2)繁殖与扩散 (3)对吞噬细胞的抵抗和杀伤作用
2.毒素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可两大类:
(1) 外毒素:有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并
从菌体扩散到环境中的细菌毒素。
(2) 内毒素:内毒素存在于菌体内,是菌体的结构 成份。细菌在生活状态时不释放出来,只有当菌体 自溶或用人工方法使细菌裂解后才释放,故称内毒
素。大多数革兰氏阴性都有内毒素。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来源 存在部分 化学成分 稳定性 外毒素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 阴性菌 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 崩解后释放 蛋白质 内毒素 革兰阴性菌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放 脂多糖
60-80 ℃,30min被破 160 ℃,2-4h才被破坏 坏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 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 毒性作用 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 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 临床表现 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 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 作用弱;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 成类毒素 素
显性感染
概念:当机体免疫力较弱,或入侵的病原菌毒
力较强,数量较多时,则病原微生物可在机体内 生长繁殖,产生毒性物质,经过一定时间相互作 用(潜伏期),如果病原微生物暂时取得了优势 地位,而机体又不能维护其内部环境的的相对稳 定性时,机体组织细胞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即一般 所谓传染病。
方法:鲎试验。 鲎试剂:鲎变形细胞溶解物。 原理: 内毒素 凝固酶原 凝固酶
凝固蛋白原
凝固蛋白 (凝胶状态)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侵入数量:
1. 病原菌毒力极强,极少量的侵入即可引 起机体发病。 2.大多数病原菌需要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 感染,少量侵入易被机体防御机能所清除。
三.细菌的侵入门户与感染途径
医院内感染
概念:是指住院病人、陪护者或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期
间发生的显性感染。 根据传染来源分类: 交叉感染:由医院内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 引起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由病人自己体内正常菌群引 起的感染。 医源性感染:在治疗、诊断或预防过程中,因所用器械 等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
侵入门户:即病原菌的侵入部位。多数病原
菌只有经过特定的门户侵入,并在特定部位 定居繁殖,才能造成感染。
感染途径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接触感染 创伤感染 节肢动物叮咬感染 多途径感染
四.细菌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一).感染的来源 (二).感染的类型
(一). 感染的来源
细菌的致病机制
荚膜
侵袭力 粘附素
细菌的毒力物质 毒素
侵袭性酶 外毒素
内毒素Biblioteka Baidu
细菌侵入的数量 细菌侵入的部位
一、细菌的毒力
(一)概念
毒力: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 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 表示。即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 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 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外毒素
机体产生
体内或体外
抗毒素
类毒素
外毒素、类毒素、抗毒素的关系
外毒素
外毒素的组成与结构: A亚单位+B亚单位
A亚单位:毒素的活性部分即毒性中心、
B亚单位:与宿主细胞特殊受体结合的部位
外毒素的分类:
神经毒素 细胞毒素 肠毒素
内毒素的检测
应用:1.患者是否发生内毒素血症?
2.注射用品是否有内毒素污染?
荚膜
具有抵抗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 肺炎球菌、A族和C族乙型链球菌、炭疽杆菌、 鼠疫杆菌、肺炎杆菌及流行性感冒杆菌的荚膜 是很重要的毒力因素。
侵袭性酶
细菌的侵袭性酶本身无毒性,但在细菌感染的过程 中有一定作用。
常见的有: (1)血浆凝固酶 (2)链激酶
(3)透明质酶酶
(4)胶原酶 (5)神经氨酸酶 (6)脱氧核糖核酸酶
全身感染
概念:机体与病原菌相互作用中,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薄 弱,不能将病原菌限于局部,以致病原菌及其毒素向周围 扩散,经淋巴道或直接侵入血流,引起全身感染。 在全身感染过程中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1)毒血症 (2)内毒素血症 (3)菌血症
(二).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局部感染
毒血症 内毒素血症
显性感染
全身感染
菌血症 败血症
带菌状态
脓毒血症
隐性感染
概念:当机体有较强的免疫力,或入侵的病原菌数 量不多,毒力较弱时,感染后对人体损害较轻,不 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隐性感染。 意义:通过隐性感染,机体仍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在防止同种病原菌感染上有重要意义。如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等大多由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
显性感染
分期:显性感染的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发病期及恢 复期。 分类: 显性感染临床上按病情缓急分为: 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按感染的部位分为: 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局部感染
概念:是指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在一定部位定居下 来,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不断侵害机体的感 染过程。 这是由于机体动员了一切免疫功能,将入侵的病原 菌限制于局部,阻止了它们的蔓延扩散。如化脓性 球菌引起的疖痛等。
病人 外源性感染: 带菌者 病畜和带菌动物
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
感染 来源
内源性感染: 感染来源于自身体内或体表
外源性感染与内源性感染的区别
特征 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
来源 外界 自身 病原体 多为病原微生物 多为条件致病菌 免疫力 正常 低下 临床表现 多有特殊表现 常无特殊表现与感染部位有关 诊断 病原学确诊 病原体定位、定量、定性分析 治疗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调整菌群,用药敏实验指导用药 预防 疫苗等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调理
(二)构成毒力的因素
1.侵袭力
荚膜 粘附素 侵袭性酶
外毒素 内毒素
2.毒素
1.侵袭力
侵袭力:是指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 在体内定居、繁殖及扩散、蔓延的能力。 构成侵袭力的主要物质有:细菌的侵袭酶、 荚膜及粘附素。
粘附素
粘附素:是位于细菌表面的特殊蛋白质或类似荚 膜物质。 常见有:如链球菌的微荚膜、M-蛋白质;沙门菌 的Vi抗原和大肠菌的K抗原等。 作用:能阻止吞噬,抵抗抗体和补体的作用。 其他粘附因子: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革兰氏 阳性菌的膜磷壁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