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治疗指南 (摘自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_好大夫在线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05a8dc0d0b1c59eef8c7b4f6.png)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RA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基本病理表现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可并发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抑郁症等。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RA的全球发病率为0.5%~1%,中国大陆地区发病率为0.42%,总患病人群约500万,男女患病比率约为1:4。
我国RA患者在病程1~5年、5~10年、10~15年及≥15年的致残率分别为18.6%、43.5%、48.1%、61.3%,随着病程的延长,残疾及功能受限发生率升高。
RA不仅造成患者身体机能、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下降,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及亚太风湿病学学会联盟(APLAR)等多个国际风湿病领域的学术组织分别制订或修订了各自的RA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也于2010年发布了RA诊疗指南。
然而,上述指南对指导目前我国RA诊疗实践仍存诸多挑战。
一方面,国际RA指南的质量良莠不齐,推荐意见间常存在不一致性;另一方面,国际RA指南极少纳入有关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证据。
此外,国外风湿科医师关注的临床诊疗问题和用药习惯与我国风湿科医师亦有所不同。
再者,我国医院的风湿科人才培养、专科设置和患者就医情况与国外也存在明显差异。
调查显示,我国仍有60%的医院未设置独立的风湿病专科,现有的7200余名风湿科医师中超过80%在三级医院工作,基层患者在就医时无法获得风湿科医师的专业诊治。
调查显示,RA患者中首次就诊选择风湿科的仅为23%。
因此,制订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RA临床指南,对提高RA诊疗相关医师(风湿科、骨科、内科等),特别是县级与基层医疗机构医师正确诊断和治疗RA的能力,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我国RA诊疗水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年)。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年)。](https://img.taocdn.com/s3/m/aa28ba19581b6bd97f19ead6.png)
吡喃羧酸类 依托度酸(etodolac)
非酸性类 萘丁美酮(nabumetone) 昔康类 吡罗昔康(piroxicam) 氯诺昔康(lornoxicam) 美洛昔康(meloxicam) 磺酰苯胺类 尼美舒利(mincaulide) 昔布类 塞来昔布(celecoxib) 依托考昔(etoricoxib) 50
3.2 病情的判断
判断RA活动性的指标包括疲劳的程度、晨 僵持续的时间、关节疼痛和肿胀的数目和 程度以及炎性指标(如ESR、CRP)等。临床 上可采用DAS28等标准判断病情活动程度。 此外,RA患者就诊时应对影响其预后的因 素进行分析。这些因素包括病程、躯体功 能障碍(如HAQ评分)、关节外表现、血清中 自身抗体和HLA—DRl/DR4是否阳性,以 及早期出现x线提示的骨破坏等。
4.2药物治疗
4.2.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 素合成而具有抗炎、止痛、退热及减轻关节肿胀的作用, 是临床最常用的RA治疗药物(表5o NSAIDs对缓解患者的关 节肿痛,改善伞身症状有重要作用。其主要不良反应包括 胃肠道症状、肝和肾功能损害以及可能增加的心血管不良 事件。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NSAIDs使 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注重NSAIDs的种类、剂量和剂 型的个体化;②尽可能用最低有效量、短疗程;③一般先 选用一种NSAID。应用数日至I周无明显疗效时应加到足 量。如仍然无效则再换用另一种制剂,避免同时服用2种 或2种以上NSAIDs;④对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宜用选择 性COX一2抑制剂或其他NSAID加质子泵抑制剂;
⑤老年人可选用半衰期短或较小剂量的NSAID; ⑥心血管高危人群应谨慎选用NSAID,如需使用, 建议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萘普生;⑦肾功能不全 者应慎用NSAIDs;⑧注意血常规和肝肾功能魄定 期监测。 NSAIDs的外用制剂(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 辣椒碱膏、酮洛芬凝胶、吡罗昔康贴剂等)以及植 物药膏剂等对缓解关节肿痛有一定作用,不良反 应较少,应提倡在临床上使用。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完整版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2c7d8743169a4517723a3fd.png)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2018 年 4?月 1 日出版的《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上次更新该指南是2010年。
推荐意见1: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1A)。
建议临床医师使用1987年ACR发布的RA分类标准与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2B)推荐意见2:建议临床医师根据R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恰当选用X线、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2B)推荐意见3:RA的治疗原则为早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与随访(1A)。
RA的治疗目标是达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即达标治疗,最终目的为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B)推荐意见4:对RA治疗未达标者,建议每1~3个月对其疾病活动度监测1次(2B);对初始治疗和中/高疾病活动者,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2B);对治疗已达标者,建议其监测频率为每3~6个月1次(2B)推荐意见5:RA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关节疼痛、肿胀数量,ESR、CRP、RF及抗环瓜氨酸蛋白抗体(ACPA)的数值等实验室指标(1B)。
同时要考虑关节外受累情况;此外还应注意监测RA的常见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1B)推荐意见6: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DMARDs治疗。
推荐首选甲氨蝶呤单用(1A)。
存在甲氨蝶呤禁忌时,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1B)欧美15个国家的调查显示,甲氨蝶呤平均使用率达到 83%,远高于其他药物,但我国甲氨蝶呤的使用率仅为 %。
队列研究显示,RA患者诊断第1年内传统合成DMARDs药物的累积使用量越大,关节置换时间越迟;早使用1个月,外科手术的风险相应降低2%~3%[50]。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2011中华医药学会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2011中华医药学会](https://img.taocdn.com/s3/m/aa088e68783e0912a2162a28.png)
第9卷第11期·总第115期2011年06月·上半月刊150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标准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1.11.101 文章编号:1672-2779(2011)-11-0150-02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关节的进行性破坏为特征。
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关节肿痛,晚期可关节强直或畸形,功能严重受损。
目前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感染、遗传、雌激素水平等有关,环境因素(如寒冷、潮湿等),以及劳累、营养不良、外伤、精神刺激等可以诱发本病。
该病属于中医“痹证”、“历节”“尪痹”等范畴。
1 诊断依据1.1 临床表现1.1.1 症状常缓慢起病,有乏力、纳差、体重减轻及低热等。
最常见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腕关节为主的对称性、多关节、小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指关节呈梭形肿胀,晚期可畸形。
晨僵的持续时间常与病情活动程度一致。
关节外表现常见有类风湿结节、血管炎、胸膜炎、间质性肺炎、心包炎、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全身各个系统的损伤。
1.1.2 体征对称性的关节肿胀、变形,活动受限,以四肢小关节多见,或可见皮下类风湿结节等。
1.2 理化检查1.2.1 一般检查轻、重度贫血,活动期血沉(ESR)增快,C反应蛋白(CRP)增高。
1.2.2 免疫学检查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早期IgG增高有参考意义。
抗核抗体(ANA)有10%~20%患者呈阳性。
类风湿因子(RF)有60%~80%患者呈阳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异性自身抗体:抗RA33抗体、抗核周因子抗体(AP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聚角蛋白微丝抗体(AF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敏感性在30%~40%,免疫复合物(CIC)阳性者表示疾病呈进行性。
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8a25e8de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49.png)
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一、本文概述《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是一篇全面、系统地阐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策略的文章。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通过病证结合的方式,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诊疗指南,以期提高RA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RA的诊疗进行全面介绍,包括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等。
在病因病机方面,我们将深入探讨RA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为中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我们将详细介绍RA的常见症状、体征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帮助医生准确诊断RA。
在影像学检查方面,我们将介绍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R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在治疗策略方面,本文将重点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RA的优势和方法。
中医治疗RA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将系统总结中医治疗RA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本文还将介绍西医治疗RA的常用药物和方法,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RA的优势和实践经验。
《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诊疗指南,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认识、诊断和治疗RA,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认识类风湿关节炎在中医中属于痹症的范畴,是一种因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导致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的疾病。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与体质虚弱、外感风寒湿邪、劳累过度、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
风寒湿邪侵入人体后,痹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
同时,过度劳累和情志失调也会耗伤气血,使正气不足,进一步加重痹症的病情。
在中医理论中,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施治是关键。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疗指南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918532b567ec102de3bd895c.png)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疗指南
1 【制定规范的依据】
《临床诊疗规范—关节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2【概述】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能引起全身性关节损害的慢性
结缔组织疾病。
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软骨和软骨下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强直和功能丧失,大部分患者的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并可有关节外其他器官与组织受累的表现。
目前多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3 【诊断】
3.1 典型表现
3.1.1好发于中年女性。
好发于手足小关节,尤其是
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及跖趾。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693414709ec3d5bbfd0a74ed.png)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2018 年 4?月 1 日出版的《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上次更新该指南是2010年。
推荐意见1: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1A)。
建议临床医师使用1987年ACR发布的RA 分类标准与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2B)推荐意见2:建议临床医师根据R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恰当选用X线、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2B)推荐意见3:RA的治疗原则为早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与随访(1A)。
RA的治疗目标是达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即达标治疗,最终目的为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B)推荐意见4:对RA治疗未达标者,建议每1~3个月对其疾病活动度监测1次(2B);对初始治疗和中/高疾病活动者,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2B);对治疗已达标者,建议其监测频率为每3~6个月1次(2B)推荐意见5:RA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关节疼痛、肿胀数量,ESR、CRP、RF及抗环瓜氨酸蛋白抗体(ACPA)的数值等实验室指标(1B)。
同时要考虑关节外受累情况;此外还应注意监测RA的常见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1B)推荐意见6: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DMARDs治疗。
推荐首选甲氨蝶呤单用(1A)。
存在甲氨蝶呤禁忌时,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1B)欧美15个国家的调查显示,甲氨蝶呤平均使用率达到 83%,远高于其他药物,但我国甲氨蝶呤的使用率仅为 55.9%。
队列研究显示,RA患者诊断第1年内传统合成DMARDs药物的累积使用量越大,关节置换时间越迟;早使用1个月,外科手术的风险相应降低2%~3%[50]。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2024版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2024版](https://img.taocdn.com/s3/m/e73f214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3a.png)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2024版一、概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关节病。
其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炎,严重者可导致关节变形和功能障碍。
RA的病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和免疫等多种因素。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RA的方法,但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诊断1.临床表现RA的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炎,晨僵时间超过30分钟。
其他常见表现包括疲乏、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低热、浅表淋巴结肿大等。
2.实验室检查RA患者的血液检查通常显示贫血、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
抗环瓜氨酸肽(anti-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阳性可有助于诊断。
3.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观察到关节破坏、骨质疏松、关节变形等特征性表现。
4.诊断标准RA的诊断需符合以下标准之一:(1)满足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2)有典型RA表现,同时两项以上实验室指标阳性。
RA的治疗原则包括控制病情活动、缓解症状、防止关节损伤、改善生活质量。
综合治疗是最佳选择,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
四、药物治疗1.疾病修正性抗风湿药包括甲基泼尼龙龙、莫诺克隆抗体、依度晴、厄洛替尼等。
这些药物可有效控制炎症、减轻疼痛、改善功能。
2.免疫调节药包括氢氯喹、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
这些药物可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3.生物制剂包括抗肿瘤坏死因子(TNF)制剂、抗白细胞介素-6(IL-6)受体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针对特定的炎症因子进行治疗,可显著减少关节损伤。
5.辅助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骨化三醇、钙剂等。
这些药物可用于缓解疼痛、预防骨质疏松等。
六、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RA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关节功能锻炼、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柔韧性训练等。
康复训练可以减少关节炎症、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RA患者,如关节损伤严重,功能受限,经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关节镜下手术等。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是怎样的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是怎样的](https://img.taocdn.com/s3/m/b1ebf2235727a5e9856a61c1.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是怎样的
导语:类风湿关节炎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尤其是到冬季天气寒冷的时候发病率特别高,往往总是会给我们带来剧烈的疼痛感,有的时候
类风湿关节炎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尤其是到冬季天气寒冷的时候发病率特别高,往往总是会给我们带来剧烈的疼痛感,有的时候发展严重甚至会导致生活不能自理,那么出现类风湿关节炎它的治疗方法一定要掌握好,否则就会起到治标不治本,这样还会引起复发,会频繁地对身体造成伤害,下面一起了解一下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是怎样的。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是怎样的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减轻关节炎症反应,抑制病变发展及不可逆骨质破坏,尽可能保护关节和肌肉的功能,最终达到病情完全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的目标。
治疗原则包括患者教育、早期治疗、联合用药、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及功能锻炼。
1.患者教育
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信心和耐心,能够与医生配合治疗。
2.一般治疗
关节肿痛明显者应强调休息及关节制动,而在关节肿痛缓解后应注意早期开始关节的功能锻炼僵直。
此外,理疗、外用药等辅助治疗可快速缓解关节症状。
3.药物治疗
方案应个体化,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类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免疫抑制剂、免疫和生物制剂及植物药等。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da8a56d6195f312b3169a592.png)
治
疗
非药物治疗
NSAIDS
影响药物选择的因素: 有效性、 安全性、 便利性、 影响药物选择的因素 : 有效性 、 安全性 、 便利性 、 费用。 费用。 RA患者出现严重NSAIDS副作用的可能性是OA的将近 患者出现严重NSAIDS副作用的可能性是OA的将近2 RA患者出现严重NSAIDS副作用的可能性是OA的将近2 倍 危险因素: 高龄( 75岁 溃疡病史、 危险因素 : 高龄 ( 75 岁 ) 、 溃疡病史 、 合用激素或 抗凝药、 大剂量、 多种NSAIDS 合用、 NSAIDS合用 抗凝药 、 大剂量 、 多种 NSAIDS 合用 、 严重的基础 病 高危人群的药物选择: 小剂量的强的松、 高危人群的药物选择 : 小剂量的强的松 、 非乙酰化 水杨酸盐、高选择性COX 抑制剂、NSAID+胃保护 COX水杨酸盐、高选择性COX-2抑制剂、NSAID+胃保护 剂
来氟米特
研究表明来氟米特可作为MTX的替代药,特别是不 研究表明来氟米特可作为MTX的替代药 MTX的替代药, 能耐受MTX的副作用或对MTX反应不好的。 MTX的副作用或对MTX反应不好的 能耐受MTX的副作用或对MTX反应不好的。 减轻 RA 活动性和延缓 X 线进展的程度与中等剂量 减轻RA 活动性和延缓X MTX相当 对于用足量的MTX 相当。 MTX未获完全临床缓解 的 MTX 相当 。 对于用足量的 MTX 未获完全临床缓解 联用来氟米特有益。 的,联用来氟米特有益。 肠肝循环在来氟米特的代谢方面有重要作用 , 因 肠肝循环在来氟米特的代谢方面有重要作用, 此其半衰期长。 不用推荐的消胆胺脂清洗的方法, 此其半衰期长 。 不用推荐的消胆胺脂清洗的方法 , 药物的消除可能要2年的时间。 药物的消除可能要2年的时间。
最新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最新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cc45e874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04.png)
最新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一、类风湿关节炎(RA)的定义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常以关节为发病部位,主要表现为双侧关节痛、肿胀、僵硬,以及可变的关节活动度减弱、持续的发热、心血管系统受损等。
二、临床特征
1、关节痛:典型的RA患者会出现关节痛,痛症可以是慢性的,也可以是急性的,即发病初期的急性发作,痛症可以反复出现,也可以持续几小时或数天;
2、关节肿胀:慢性RA病情时会有明显的关节肿胀,关节肿胀可能伴随关节红肿、热痛或痛觉,活动力减弱;
3、局部皮肤灼热感:患者会有灼热感,出现局部红肿,可能会伴有关节肿胀或活动力减弱;
4、发热:发热是RA的典型表现,可能伴随有关节痛或肿胀;
5、神经系统损害:慢性RA病情时可能伴随神经系统的损害,表现为局部皮下神经细胞损伤,神经末梢痛、痉挛、疼痛伴随出现,可能出现手指及足底萎缩、脑部症状改变等;
6、心血管损害:RA患者常伴随有心血管系统损害,表现为血管炎和血小板减少,心肌炎和肾小球肾炎也可能出现。
三、诊断
1、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临床检查结果,包括关节钝触试。
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e486690c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82.png)
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2024年中国类风湿关节炎(RA)诊疗指南是根据当前国内外RA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制定的,以提高RA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
以下是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的主要内容:一、诊断标准:1.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满足以下临床特征,可以诊断为RA:关节痛持续超过6周,至少3个关节受累,体征包括关节肿胀、关节红热、关节压痛。
2.在满足上述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认RA的诊断。
如血沉升高、CRP升高、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等。
二、评估指标:1.根据患者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和影响,可以使用多种评估工具。
例如,RA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身体功能评估、全身情况评估等。
2.使用多种评估工具来确定RA的活动性和疾病进展情况。
例如,RA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肢体关节肿胀评分、血清标志物(例如CRP、类风湿因子)等。
三、治疗原则:1.治疗应早期干预、个体化和综合管理为原则。
2.非药物治疗包括休息、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有助于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3.药物治疗分为常规药物和生物制剂。
常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疾病修饰抗风湿药、低剂量皮质激素等。
生物制剂包括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非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等。
四、治疗策略:1.对于轻度RA患者,可以尝试单药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或一线免疫抑制剂。
2.对于中度和重度RA患者,可以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联合使用疾病修饰抗风湿药和生物制剂。
3.对于治疗有效但不能缓解RA症状的患者,可以尝试手术治疗,如关节镜手术或人工关节置换。
五、疾病管理:1.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对药物进行调整。
2.患者需要进行心理和社会支持,了解疾病知识和如何管理关节炎。
3.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需要综合治疗和管理。
以上是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的主要内容。
根据专家制定的指南,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特点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
2023中国类风湿关于节炎诊疗指南
![2023中国类风湿关于节炎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19640517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09.png)
2023中国类风湿关于节炎诊疗指南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炎、全身炎症和关节破坏。
针对这一疾病,中国卫生部和医学专家团队共同制定了2023年的中国类风湿关于节炎的诊疗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全面、准确的诊疗建议,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提高生活质量。
一、诊断标准1. 症状标准:(1)持续关节炎:至少持续6周;(2)关节的对称性病变;(3)晨僵:早晨起床时关节活动障碍,持续超过1小时。
2. 实验室检查标准:(1)类风湿因子(RF)阳性;(2)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阳性;(3)血沉或C反应蛋白升高。
二、治疗原则1. 综合治疗:(1)关节保护:提供关节辅助器具和帮助改善日常活动,减轻关节负担;(2)药物治疗:早期使用疾病改变药物,如甲泼尼龙、甲氨蝶呤等;(3)康复训练:进行关节活动训练、肌力维持和康复锻炼;(4)心理支持:提供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
2. 药物治疗:(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用于缓解关节疼痛和炎症;(2)疾病改变抗风湿药(DMARDs):如甲氨蝶呤、甲硝酸盐和氯喹等,用于阻断疾病进展;(3)生物制剂:如抗肿瘤坏死因子(TNF)药物、白介素6R抑制剂等,用于治疗疾病活动度高和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三、管理策略1. 定期复查:(1)关节检查:评估关节活动度和变形情况;(2)实验室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3)影像学检查:X射线、MRI等,评估关节损害情况。
2. 疼痛管理:(1)非药物治疗:热敷、物理疗法等;(2)药物治疗:NSAIDs、激素等。
3. 预防并发症:(1)关节破坏:早期治疗、合理用药,控制疾病活动度;(2)心血管病变:定期检测血脂、血糖等,控制危险因素。
四、生活建议1.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限制高脂、高糖食物,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
2. 适度锻炼:根据身体状况,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和关节活动锻炼,如散步、游泳等。
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5738987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40.png)
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简称RA)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自身免疫介导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导致关节的疼痛、变形和功能受损。
RA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无法治愈。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RA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对于诊疗指南的制定与落实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2024年的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为主题,对该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诊断1. 临床表现:- 以关节疼痛、肿胀、僵硬为主要症状,常呈对称性分布。
- 晨僵中度以上,持续超过60分钟。
- 外周关节受累较多,包括近端指(腕、掌指关节)、膝、踝、跖趾关节等。
- 可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
2. 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抗体(Anti-CCP)等。
-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MRI)等。
3. 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2019年修订版)》,需满足以下条件:- 关节炎(至少一个关节)超过6周。
- 排除其他病因。
- 具备关节疼痛、肿胀或僵硬等症状。
二、治疗1. 综合治疗:- 药物治疗: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短期使用减轻疼痛和炎症;长期使用疗效有限,安全性需注意。
- 糖皮质激素:对于活动性和炎症程度较高的患者,可短期使用以减轻症状。
- 疾病调控药物(DMARDs):包括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美洛昔康等。
- 靶向治疗药物:如肠激酶抑制剂、磺酰胺、生物制剂等。
- 中医药治疗: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选用活血祛风、祛湿化痰、舒筋活络等药物。
2.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理疗、按摩、温热疗法等,可以缓解关节疼痛和僵硬,增加关节活动度。
- 职业治疗: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需求,设计合理的活动方案,提高生活质量。
三、管理1. 教育和心理支持:- 向患者提供疾病相关知识,指导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c729b978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0.png)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疾病的诊疗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更新。
其中,类风湿关节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其治疗方法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
最近,中国风湿病学会发布了2018年版的《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对于该病的诊疗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建议。
按照该指南,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等方面进行确定。
在鉴别诊断方面,需要注意与其他关节疾病进行区分,如骨关节炎、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等。
此外,对于早期病例的诊断也需要更加重视,尤其是对于早期病例的治疗。
在治疗方面,该指南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
首先,对于轻度和中度的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重点是位于病情不同阶段的各类病情调节剂和口服甾类激素的使用。
对于重度患者,需要进行联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生物制剂、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
此外,该指南还特别提到了关节镜技术和B超在诊疗中的应用和优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建议。
除了诊疗的具体方案之外,该指南还对类风湿关节炎的预防和管理进行了详细介绍。
预防方面,从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减轻身体负担和关注遗传因素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管理方面,更注重患者个体情况的综合评价,从康复训练、营养保健、社会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进行措施的制定和推进。
总的来说,《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完整地详细介绍了该病的治疗和管理。
其提出的具体诊断、治疗等指南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临床治疗,缓解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但众所周知,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相同。
我们要根据自身情况来选取指南中的治疗方案。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持久坚韧,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信念和耐心,相信医学的力量一定会让我们摆脱疾病给我们带来的困扰,重新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颁布-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_百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颁布-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_百](https://img.taocdn.com/s3/m/c9d10128227916888486d73f.png)
・416・・诊治指南・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史堡丛堡遁堂盘查垫!Q笙§旦箜!垒鲞筮鱼塑£丛9』丛些坚望!!!,jⅡ!!垫!立,yQi!!生,丛Q:§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一种最常见的关节疾病。
是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
本病的发生与衰老、肥胖、炎症、创伤、关节过度使用、代谢障碍及遗传等因素有关。
OA在中年以后多发,女性多于男性。
本病在4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0%一17%,60岁以上为50%,而在75岁以上人群则高达80%。
该病有一定的致残率。
本病按病因分为原发性OA和继发性OA。
前者是指原因不明的OA,与遗传和体质因素有一定关系,多见于中老年人;后者是指继发于关节外伤、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病、炎性关节病、地方性关节病、其他骨关节.病等。
有时很难鉴别原发性OA和继发性OA。
问诊和体格检查可以帮助判断病因。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继发性OA的诊断。
本病按照是否伴有临床症状分为症状性OA和放射学OA。
前者伴有明显的OA临床症状,而后者无临床症状只有x线OA表现。
l临床表现1.1常见症状和体征本病好发于膝、髋、手(远端指间关节、第一腕掌关节)、足(第一跖趾关节、足跟)、脊柱(颈椎及腰椎)等负重或活动较多的关节。
1.1.1关节疼痛及压痛:本病最常见的表现是关节局部的疼痛和压痛。
负重关节及双手最易受累。
一般早期为轻度或中度间断性隐痛。
休息时好转,活动后加重.随病情进展可出现持续性疼痛。
或导致活动受限。
关节局部可有压痛,在伴有关节肿胀时尤为明显。
疼痛在阴冷、潮湿和雨天会加蕈。
1.1.2关节肿大:早期为关节周围的局限性肿胀,随病情进展可有关节弥漫性肿胀、滑囊增厚或伴关节积液。
后期町在关节部位触及骨赘。
1.1.3晨偶:患者可出现晨起或关节静止一段时问后偶硬感,活动后可缓解。
本病的晨僵时间一般数分钟至十几分钟,很少超过0.5h。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f8cb626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a2.png)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一、什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关节,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甚至关节变形和功能丧失。
它不仅会影响关节,还可能波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心脏、肺、眼睛等。
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一般认为与遗传、环境、感染、内分泌等多种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更容易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而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如吸烟、感染等,可能触发疾病的发生。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1、关节疼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从手指、手腕等小关节开始,逐渐波及其他关节。
疼痛可能在休息或活动时出现,且在早晨起床时更为明显。
2、关节肿胀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导致关节肿胀,使关节看起来变大、变形。
3、关节僵硬尤其是在早晨起床或长时间不活动后,关节会感到僵硬,活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有所缓解。
4、关节畸形随着病情的进展,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关节可能会出现畸形,如手指向尺侧偏斜、掌指关节半脱位等。
5、全身症状除了关节症状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贫血等全身症状。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1、临床表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包括关节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等,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
2、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可能会显示贫血、白细胞增多等。
(2)红细胞沉降率(ESR)和 C 反应蛋白(CRP):这两项指标通常会升高,反映体内的炎症程度。
(3)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 CCP 抗体):这是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指标,但并不是所有患者这两项指标都会阳性。
3、影像学检查(1)X 线检查:可以观察关节的形态、结构变化,如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等。
(2)磁共振成像(MRI):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关节滑膜、软骨等病变更为敏感。
综合以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做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1、一般治疗(1)休息:在关节疼痛、肿胀明显时,应适当休息,减少关节的活动。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62c391413c1ec5da50e270e4.png)
生垡迅堡瘟堂盘查垫!Q生垒旦箜!垒鲞筮垒塑£h迫』壁h盟些堕尘,△趟12Q!立№!=!垒。
盟Q:垒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诊治指南・编者按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风湿病学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第2版将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在出版之前在本刊逐篇地先行发表是希望能让广大风湿病的读者率先了解,以利《指南》能起到促进中国风湿病发展的作用。
《指南》第2版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根据中国风湿病学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结合我们自己近些年的资料和国际风湿病学发展的特点,经风湿病学分会全体常务委员3次集体讨论和修改最终定稿的。
这是集体的作品:尽管大家尽力收集国内外的资料,试图有针对性、客观地反映中国风湿病学诊断及治疗的特点,但难免有疏漏或不足的地方。
因此《指南》仅仅起到一个规范广大医务人员对风湿病诊断与治疗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中国风湿病学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医院成立了风湿病学科,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对风湿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2007年风湿病学会对全国风湿病学从业情况的调查显示,近60%的风湿病学医师的年龄<40岁。
另外中国医学界尚未实行专科医师培训的准入制。
因此我们发现有以下问题:①在实际工作中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太过随意,五花八门。
尽管对风湿病患者的诊断不能完全拘泥于国际上的诊断分类标准,治疗也不能完全按书本,但毕竟应该有大的原则。
②有些年轻医师常抱怨对风湿病患者采取的国内外常用的治疗方法,如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遭到非从事风湿病学科主任的批评。
我们在《指南》中将国际上最常用的相关疾病诊断分类标准介绍给大家,使大家在诊断疾病中有标准可依,提高我们对疾病的正确诊断率。
《指南》同时依据大量的临床资料规范治疗方法,目的是使临床治疗中少走弯路。
风湿病学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都是发展异常迅速的学科。
进入21世纪针对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的免疫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治疗指南 (摘自: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 全网发布:2011-06-23 04:27 发表者:杜明瑞 (访问人次:6094)来源: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概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的患病率约为 0.32-0.36%。
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
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临床表现】1、症状和体征病情和病程有个体差异,从短暂、轻微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均可出现。
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并伴活动受限;髋关节受累少见。
关节炎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常常伴有晨僵。
最为常见的关节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和呈“天鹅颈”样及钮扣花样表现。
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失去关节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
除关节症状外,还可出现类风湿结节和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等内脏病变。
2、实验检查多数活动期患者有轻至中度正细胞性贫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有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可升高,血清补体水平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60%—80%患者有高水平类风湿因子(RF),但RF阳性也见于慢性感染(肝炎、结核等)、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正常老年人。
其他如抗角质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等自身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敏感性在30%~40%左右。
3、 X线检查为明确本病的诊断、病期和发展情况,在病初应摄包括双腕关节和手及(或)表1 类风湿关节炎X线进展的分期I期(早期)1* X线检查无破坏性改变2 可见骨质疏松II期(中期)1* 骨质疏松,可有轻度的软骨破坏,有或没有轻度的软骨下骨质破坏2* 可见关节活动受限,但无关节畸形3 邻近肌肉萎缩4 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和腱鞘炎III期(严重期)1* 骨质疏松加上软骨或骨质破坏2* 关节畸形,如半脱位,尺侧偏斜,无纤维性或骨性强直3 广泛的肌萎缩4 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或腱鞘炎IV期(末期)1* 纤维性或骨性强直2 III期标准内各条标准前冠有*号者为病期分类的必备条件双足X线片,以及其他受累关节的X线片。
RA的X线片早期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附近轻度骨质疏松,继之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破坏,关节脱位或融合。
根据关节破坏程度将X线改变分为Ⅳ期(表1)。
【诊断要点】1、诊断标准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及X线改变。
典型的病例按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分类标准(表2)诊断并不困难,但以单关节炎为首发症状的某些不典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常被误诊或漏诊。
对这些患者,除了血、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检查外,还可做核磁共振显象(MRI),以求早期诊断。
对可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要定期复查、密切随访。
2、活动性判断判断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的项目包括疲劳的严重性、晨僵持续的时间、关节疼痛和肿胀的程度、关节压痛和肿胀的数目、关节功能受限制程度以及急性炎症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等。
3、缓解标准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缓解标准有①晨僵时间低于15分钟②无疲劳感③无关节痛④活动时无关节痛或关节无压痛⑤无关节或腱鞘肿胀⑥血沉(魏氏法)女性小于30mm/小时,男性小于20mm/小时。
符合五条或五条以上并至少连续2个月者考虑为临床缓解;有活动性血管炎、心包炎、胸膜炎、肌炎和近期无原因的体重下降或发热,则不能认为缓解。
表2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ARA)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1. 晨僵关节及其周围僵硬感至少持续1小时(病程≥6周)2. 3个或3个区域以上关节部位的关节炎医生观察到下列14个区域(左侧或右侧的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膝、踝及跖趾关节)中累及3个,且同时软组织肿胀或积液(不是单纯骨隆起)(病程≥6周)3. 手关节炎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炎中,至少有一个关节肿胀 (病程≥6周)4. 对称性关节炎两侧关节同时受累(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受累时,不一定绝对对称) (病程≥6周)5. 类风湿结节医生观察到在骨突部位,伸肌表面或关节周围有皮下结节 6. 类风湿因子阳性任何检测方法证明血清类风湿因子含量异常,而该方法在正常人群中的阳性率小于5%7. 放射学改变在手和腕的后前位相上有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放射学改变:必须包括骨质侵蚀或受累关节及其邻近部位有明确的骨质脱钙以上7条满足4条或4条以上并排除其他关节炎即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4、鉴别诊断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和其他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等)所致的关节炎相鉴别。
(1)骨关节炎该病为退行性骨关节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主要累及膝、脊柱等负重关节。
活动时关节痛加重,可有关节肿胀、积液。
手指骨关节炎常被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尤其在远端指间关节出现赫伯登(Heberden)结节和近端指关节出现布夏尔(Bouchard)结节时易被视为滑膜炎。
骨关节炎通常无游走性疼痛,大多数患者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或低滴度阳性。
X线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呈唇样增生或骨疣形成。
(2)痛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时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常呈反复发作,好发部位为单侧第一跖趾关节或跗关节,也可侵犯膝、踝、肘、腕及手关节,急性发作时通常血尿酸水平增高,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可在关节和耳廓等部位出现痛风石。
(3)银屑病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以手指或足趾远端关节受累为主,也可出现关节畸形,但类风湿因子阴性,且伴有银屑病的皮肤或指甲病变。
(4)强直性脊柱炎本病主要侵犯脊柱,但周围关节也可受累,特别是以膝、踝、髋关节为首发症状者,需与类风湿关节炎相鉴别。
该病有以下特点①青年男性多见;②主要侵犯骶髂关节及脊柱,外周关节受累多以下肢不对称关节受累为主,常有肌腱端炎;③90-95%患者HLA—B27阳性;④类风湿因子阴性;⑤骶髂关节及脊柱的X线改变对诊断极有帮助。
(5)结缔组织病所致的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均可有关节症状,且部分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但它们都有相应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
(6)其他对不典型的以单个或少关节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要与感染性关节炎(包括结核感染)、反应性关节炎和风湿热相鉴别。
【治疗方案】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和心理康复治疗等。
1. 药物治疗当前国内外应用的药物,包括植物药均不能完全控制关节破坏,而只能缓解疼痛、减轻或延缓炎症的发展。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药物分为四大类,即非甾类抗炎药(NSAIDs)、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糖皮质激素和植物药。
⑴ NSAIDs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而具有抗炎、止痛、退热、消肿作用。
由于NSAIDs使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故可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食欲不佳,严重者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肾脏不良反应:肾灌注量减少,出现水钠潴留、高血钾、血尿、蛋白尿、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发生肾坏死致肾功能不全。
NSAIDs还可引起外周血细胞减少、凝血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损害等,少数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皮疹、哮喘),以及耳鸣、听力下降,无菌性脑膜炎等。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见NSAIDs见表3。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环氧化酶有两种同功异构体,即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
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昔布类)与非选择性的传统N SAIDs相比,能明显减少严重胃肠道不良反应。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选择何种NSAIDs,剂量都应个体化;只有在一种NSAI Ds足量使用1—2周后无效才更改为另一种;避免两种或两种以上NSAIDs同时服用,因其疗效不叠加,而不良反应增多;老年人宜选用半衰期短的NSAIDs药物,对有溃疡病史的老年人,宜服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以减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应强调,NSAIDs虽能减轻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但不能改变病程和预防关节破坏,故必须与DMARDs联合应用。
⑵ DMARDs该类药物较NSAIDs发挥作用慢,临床症状的明显改善大约需1-6个月,故又称慢作用药。
它虽不具备即刻止痛和抗炎作用,但有改善和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
目前尚不清楚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首选何种DMARDs。
从疗效和费用等考虑,一般首选甲氨蝶呤,并将它作为联合治疗的基本药物。
常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DMARDs见(表4)①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口服、肌注或静注均有效。
口服6 0%吸收,每日给药可导致明显的骨髓抑制和毒性作用,故多采用每周一次给药。
常用剂量为7.5~25mg/周,个别重症患者可以酌情加大剂量。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口炎、腹泻、脱发、皮疹,少数出现骨髓抑制,听力损害和肺间质变。
也可引起流产、畸胎和影响生育力。
服药期间,应定期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②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 SSZ)一般服用4~8周后起效。
从小剂量逐渐加量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使用方法:每日250~500mg开始,之后每周增加500mg,直至每日2.0克,如疗效不明显可增至每日3.0克,如4个月内无明显疗效,应改变治疗方案。
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厌食、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皮疹、无症状性转氨酶增高和可逆性精子减少,偶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对磺胺过敏者禁用。
服药期间应定期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③来氟米特(leflunomide, LEF):剂量为10~20mg/日治疗。
主要不良反应有腹泻、瘙痒、高血压、肝酶增高、皮疹、脱发和一过性白细胞下降等,服药初期应定期查肝功能和白细胞。
因有致畸作用,故孕妇禁服。
由于来氟米特和MTX两种药是通过不同环节抑制细胞增殖,故二者合用有协同作用。
服药期间应定期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④抗疟药(antimalarials):有氯喹(250mg/片)和羟氯喹(100mg/片)两种。
该药起效慢,服用后3~4个月疗效达高峰,至少连服6个月后才能宣布无效,有效后可减量维持。
用法为:氯喹250mg /日,羟氯喹200~400mg /日。
本药有蓄积作用,易沉淀于视网膜的色素上皮细胞,引起视网膜变性而致失明,服药半年左右应查眼底。
另外,为防止心肌损害,用药前后应查心电图,有窦房结功能不全,心率缓慢,传导阻滞等心脏病患者应禁用。